李卫东的主要科研成果与论著

2024-05-16 13:01

1. 李卫东的主要科研成果与论著

 如硕士论文(1991年)系统研究了中国暖温带变性土(黑粘土类)的形成和分类。博士论文(1995年)研究了华北平原冲积土壤的质地层次空间分异特征及对农田水平衡的影响。1998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冲积土壤质地层次空间变化的模拟研究”。自1999年以来在开展离散空间变量的多维马尔可夫链模拟研究中,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在艰难处境中与张传荣教授合作逐步提出了多维马尔可夫链模拟的一系列理论、方法和技术,构建了“马尔可夫链地统计学”,成为地统计学和地球空间分析上的一个独立的理论方法体系。另外在网络GIS、遥感图像处理、土壤空间变异描述模拟和区域环境模拟等方面也取得了重要进展。马尔可夫链地统计学(Markov chain geostatistics)的主要论文于2007年发表于数学地质(Math. Geol.)和美国土壤学会会刊(Soil Sci. Soc. Am. J.)等国际刊物上,主要内容包括“马链随机域”(Markov chain random field)理论及有关模拟算法和“转移概率函数”(Transiogram)理论及有关联合拟合方法。有关理论分别从数学推导和实例验证上得到了证明。该研究被认为是“对地统计学和地球空间分析的重大贡献”,提出了新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开辟了空间统计学研究上的一个新领域。在国际数学地质、地理学、土壤学和水文学等学界引起很大关注。在地理信息、土壤、数学地质、环境统计和遥感等领域国际刊物上发表了一系列重要学术论文。该研究到目前为止已发表有关国际刊物论文17篇,建立起了一个理论方法体系框架,未来的扩展和应用仍将是一个长期的工作。自1992年以来,李卫东博士共发表学术论文近70篇,其中第一作者论文40余篇,英文论文40余篇,国际刊物论文30余篇。他于2007年春应邀编写国际人文地理百科全书马尔可夫链分析一文,在2008年和2009年多次被提名到美洲名人录。 1.Zhang, C., T. Zhao, and W. Li. 2010. Automatic search of geospatial features for disaster and emergency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 and Geoinformation, doi:10.1016/j.jag.2010.05.004.  2., W., C. Zhang, D.K. Dey, and S. Wang. 2010. Estimating threshold-exceeding probability maps of continuous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with Markov chain random fields. Stochastic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Risk Assessment, doi:10.1007/略-9.   3.Zhang, C., T. Zhao, W. Li, and J. Osleeb. 2010. Towards logic-based geospatial feature discovery and integration using web feature service and geospatial semantic web.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 24(6): 903-923.  4., W. and C. Zhang. 2010. Linear interpolation and joint model fitting of experimental transiograms for Markov chain simulation of categorical spatial variabl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 24(6): 821-839.  5.Zhang, C., T. Zhao, and W. Li. 2010. The framework for a geospatial semantic web based spatial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for digital eart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gital Earth, 3(2): 111-134.   6., W. and C. Zhang. 2010. Simulating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lay layer occurrence depth in alluvial soils with a Markov chain geostatistical approach. Environmetrics, 21(1): 21?32.  7.Zhang, C. W. Li, and D. Travis. 2009. Geostatistical restoration of clouded pixels in multispectral remotely sensed imager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30(9): 2173-2195.  8.Zhang, C., Z-R. Peng, T. Zhao and W. Li. 2008. Transformation of transportation data models from 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 to web ontology language. Journal of the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oard: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Record, 2064: 81-89.   9.Zhang, C, and W. Li. 2008. Regional-scale modeling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urface and subsurface textural types in alluvial soils using Markov chain geostatistics. Soil Use and Management, 24(3): 263-272.   10., W., and C. Zhang. 2008. A single-chain-based multidimensional Markov chain model for subsurface characterization. Environmental and Ecological Statistics, 15(2): 157-174.   11.Zhang, C., and W. Li. 2008. A comparative study of nonlinear Markov chain models in conditional simulation of categorical variables from regular samples. Stochastic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Risk Assessment, 22(2): 217-230.   12., W. 2007. Markov chain random fields for estimation of categorical variables. Mathematically Geology, 39(3): 321-335.   13., W. 2007. A fixed-path Markov chain algorithm for conditional simulation of discrete spatial variables. Mathematical Geology, 39(2): 159-176.  14., W. 2007. Transiograms for characterizing spatial variability of soil classes.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n Journal, 71(3): 881-893.  15., W., and C. Zhang, 2007. A random-path Markov chain algorithm for simulating categorical soil variables from random point samples.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n Journal, 71(3): 656-668.  16.Zhang, C., W. Li, and T. Zhao. 2007. Geospatial data sharing based on geospatial semantic web technologies. Journal of Spatial Science, 52(2): 11-25.  17.Zhang, C., and W. Li. 2007. Comparing a fixed-path Markov chain geostatistical algorithm with sequential indicator simulation in categorical variable simulation from regular samples. GIScience & Remote Sensing, 44(3): 251-266.  18.Zhang, C., W. Li, and D. Travis. 2007. Gaps-fill of SLC-off Landsat ETM+ satellite image using a geostatistical approac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28(22): 5103-5122.   19. W. 2006. Transiogram: A spatial relationship measure for categorical dat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 20(6): 693-699.   20., W., and C. Zhang. 2006. A generalized Markov chain approach for conditional simulation of categorical variables from grid samples. Transactions in GIS, 10(4): 651-669.  21.Zhang, C., W. Li and M. Day. 2006. Effective protected-area boundary designation in China using a web-based spatial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Journal of Spatial Science, 51(2): 33-46.   22., W., and C. Zhang. 2005. Application of transiograms to Markov chain modeling and spatial uncertainty assessment of land cover classes. GIScience & Remote Sensing, 42(4): 297-319.  23., W., C. Zhang, J.E. Burt, and A. Zhu. 2005. A Markov chain-based probability vector approach for modeling spatial uncertainties of soil classes.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n Journal, 69(6): 1931-1942.  24.Zhang, C., and W. Li. 2005. The roles of Web Feature and Web Map Services in real-time geospatial data sharing for time-critical applications. Cartography and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 32(4): 269-283.   25.Zhang, C., W. Li and M. Day. 2005. Towards establishing effective protective boundaries for the Lunan Stone Forest using an online spatial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Acta Cars.

李卫东的主要科研成果与论著

2. 李卫东的科研成果

李卫东教授近五年在Diabetes和AJHG等国际一流杂志发表文章20篇,累计影响因子37.536分,发表英文专著(章节)一部,在美国糖尿病学会年会上做”Late Breaking Research”报告,并在美国心脏病年会上发言。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美国心脏病学会”Scientist Development Grant”课题(2006-2009,金额26万美元)。入职以来获得国家级课题一项,资金总额32万元。

3. 李卫东的学术简介

科研项目:  1.基于北斗卫星短报文的豫11井监测数据传输技术研究(河南省科技重点攻关项目),主持(2012-2014)。  2.静止卫星热红外地表亮温校正模型研究(河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基础研究),主持(2013-2015)。  3.基于IPv6数据组播服务的数据流服务系统(横向项目),主持。  4.空间对地观测数据共享系统建设(科技部科技支撑项目子专题),排名第四。  5.基于IPv6的新数据服务软件开发与试验子系统(国家发改委项目子专题),排名第四。  获得奖励:  1. “静止卫星热红外地震监测系统综合技术研究”(主持),获河南省工信厅一等奖、教育厅二等奖。  2. 挂职期间获开封市政府5年来“防震减灾”先进个人。  主要科研成果:  李卫东,余志伟,单新建,段洪芳. 基于GIS 和证据权模型的矿产勘探信息系统[J].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8(3):382-385.   李卫东,彭淑敏,单新建. 卫星准实时数据处理后台管理服务系统设计[J].微计算机信息,2010,26(8-3):14-16 .  李卫东,单新建,彭淑敏. 热红外静止卫星地震监测系统综合技术研究[J]. 遥感技术与应用,2010,25(5):747-752.   李卫东, 单新建, 张国宏. ArcIMS添加服务器端动态图层技术的实现[J]. 微计算机信息, 2008, 24(7):148-150. (CN 14-1128/TP)  李卫东, 单新建. 基于Web Services 的多源异构空间信息集成研究[J]. 微计算机信息, 2008, 24(7-3):14-16. (CN 14-1128/TP)  李卫东, 单新建, 张国宏等. ArcIMS与MapObjects分布式集成框架设计与应用[J]. 计算机应用研究, 2008, 25(增刊):1785-1786.  张国宏,马照松,李卫东,单新建.InSAR干涉形变场远程模拟系统实现与地震地表形变场模拟算例分析[J]. 地震,2009,29(4):90-97.   张国宏,单新建,李卫东. 汶川Ms 8.0地震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及断层危险性初步研究[J]. 地震地质,2008,30(4):935-944.   刘云华,单新建,李卫东等. 基于WebGIS的地震复发周期与危险性分析. 地震,2010,30(4):58-64.   参编专著一部:遥感地质与干涉形变测量,北京:地震出版社,2009,03. ISBN:978-7-5028-3082-3, Cip: 2007068127.

李卫东的学术简介

4. 李卫东的成果专利

成果1.《育苗移栽复播工程配套技术研究》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2.32.《北方冬麦区麦秋两作高产高效研究》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3.43.《北方冬麦区麦秋两作高产高效研究》山西省教育厅一等奖2002.11

5. 李卫东的主要科研方向与项目

 自1991年以来,李卫东博士先后主持和参与了一批国家、地方和国外的科学研究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和重大项目、中科院和河南省黄淮海平原农业开发重大项目、中外合作项目和国外的科学基金项目。主要致力于空间统计和信息科学理论方法及其在资源、环境和生态评估上的应用研究。在地统计学、地理信息科学、土壤学和自然地理学研究上取得了一系列突出进展1、空间统计学:提出了马链随机域理论及转移概率函数(Transiogram)理论,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马链地统计学的理论框架。提出了马链地统计学的随机路径算法和两个固定路径算法。提出了联合模拟试验转移概率函数图的线性插值法和数学模型模拟法。又提出了模拟环境变量阈值超越概率的马链方法。马链地统计学是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下提出的,也是十几年潜心探索研究的结果。它不仅解决了地球数学上半个世纪以来在把马链由一维扩展到多维的长期努力中遇到的一系列难题,更为马链成为一个新的地球统计学方法奠定了理论和方法学基础。另外,还提出了用经典地统计学方法填充遥感图像丢失信息的方法。针对可观察范畴变量,提出可采用线状调查。进一步的研究在考虑时空联合、非稳态、辅助数据和软件开发等。  2、地理信息科学:参与探讨了网络GIS的一些问题诸如数据兼容和共享,并参与提出了一些算法。探索了面积级图的空间不确定性并提出了表达范畴场不确定性的概率图法。提出了模拟范畴地理变量的马链地统计学。采用地球统计学进行卫星遥感图像信息缺失处理。  3、土壤学:从区域尺度上定量冲积土壤质地层次的空间变异,采用一维马链理论建立了冲积土壤质地剖面的随机模拟模型,并与农田水平衡模型相结合。1999年利用‘厄耳费机’提出的耦合二维马链模型模拟了土壤类型和质地剖面,发现其因模型假设和算法不适当而不能产生合理结果,近年提出的马链地统计学最终解决了有关问题。利用马链地统计学模拟了土壤质地剖面、土壤类型分布、土壤层次厚度和出现深度等。对我国暖温带的黑粘土(沙姜黑土)的发生学特性进行了系统的分析,阐释了形成过程以及黑色和僵瘦成因,并提出了分类和治理建议。  4、自然地理学:利用空间统计学进行土地覆被类型的空间分布模拟。多次参与黄淮海平原农业综合治理与开发研究,探讨了黄淮海平原农业持续发展的有关策略。较早地认识到了开展陆地生态系统水、氮和碳循环研究的迫切性并综述了国外研究进展。  5、农田水文学:采用综合方法模拟区域尺度农田土壤的空间变异性,与农田水分和溶质运移的点模型相结合,从区域尺度上定量有关转换量。2000年采用随机方法和美国地质调查局的Sutra水文地质模型联动验证了‘因德尔曼’提出的土壤溶质平均剖面分析解,发现其因假设问题而不切合实际。

李卫东的主要科研方向与项目

6. 李卫的主要研究成果

(1) 提出在DNA单链上C碱基最容易与其它碱基形成碱基对,而A碱基最不易形成碱基对,并提出DNA单链上的互补序列发生自发性分子内杂交后可使SSCP电泳温度显著升高等新理论,对于深入了解DNA及RNA的单链构象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2) 发现SSCP最佳电泳温度与DNA正链上的C/A比值成正相关关系,并由此建立用于评估SSCP最佳电泳温度的计算公式Ts = [80 ×C/(A+1)]/{2.71+[C/(A+1)]},提高SSCP对突变的检测效率;(3) 改进PCR片段连接方法,显著提高PCR片段的连接效率;(4) 建立用于已知地中海贫血基因点突变检测的分子内杂交-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5) 建立一种简便的羊水胎儿细胞分离方法,用于分离受母血细胞污染的羊水胎儿细胞,并用于产前基因诊断;(6) 发现β-地中海贫血基因新突变一例,对于指导β-地中海贫血基因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国际承认:由于在DNA单链构象研究等方面取得具有原创性的成果,已引起国际同行的关注,入选国际著名的马奎斯《科学与工程名人录, (Marquis Who’s Who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第十版(2008-2009)。

7. 任卫东的学术成果

科研作风严谨,科研成果显著,围绕心血管疾病的超声诊断这一研究方向,共发表相关论文100余篇,均发表在国外核心杂志如《Am J Cardiol 》、《Euro Heart J》、《PACC》、《PACE》等,国内核心杂志和国家级杂志上,并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交流,为普及和提高超声诊断心血管疾病的范围和水平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任卫东的学术成果

8. 李东晓的主要学术成果

 1、主持2010年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中国贪腐丑闻的媒介框架与新闻生产研究——传媒社会学的视角》(10HQXW01)2、主持2011教育部课题、2011中国博士后课题各一项3、参与2009浙江省哲学社科规划课题《从事业到产业的媒介转型与制度变迁:浙江传媒业60年转轨的制度经济学分析》4、参与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课题《加强政府组织下的媒介评议机构的职能与建立媒介科学评议体系的可行性研究》(第一参加者) 1、中国贪腐丑闻的生产场域及其作用方式研究,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10(6)2、无障碍传播:概念、历史与研究现状,中国传媒报告,2011(2)3、美国政治丑闻生产中的媒介角色研究,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10(1),《中国社科文摘》(权威刊物)转载,2010.3;《人大复印资料》全文复印,2010年第5期;4、道德话语的生产性力量及中国式“人肉搜索”的勃兴,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6)5、人类传播理论的亚洲范式及其建构,China Media Report Oversea,2009(3)6、福柯的话语权力观与“沉默的螺旋”,中国传媒报告,2010(1)7、西方普遍主义话语与传播学的亚洲主张,中国传媒报告,2009(1)8、西方新闻博客对“奥运火炬传递”事件呈现的话语分析,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9(3)9、“真人秀”节目的文化范式解读,现代传播,2008(5)10、媒介批判视角下大众媒介的偶像现象研究,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3)11、大众媒介对“女性犯罪”事件报道的话语分析,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2)12、娱乐工业与大众媒介的“泛偶像”现象研究,中国传媒报告,2006(3)13、对“电视节目中短信热”的冷思考.新闻爱好者,2005(8)14、从陈琳之死看自杀新闻报道的底线伦理.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0(3) 李东晓:《媒介与政治丑闻》(待出),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