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开办研学旅行有什么可以选择?

2024-05-16 02:48

1. 2022年开办研学旅行有什么可以选择?

近两年很流行研学旅行,做的好,当然对学生很有好处;如果掺杂进太多的利益,就会变了味儿。
研学如果认真做好,对学生是十分有益的。
研学是学生集体参加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校外参观体验实践活动,是研究性学习和旅行的结合,是通过旅行的方式达到“研学”的目的。
研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社会,寻找学习和社会的联系,开阔眼界,拓展思维,避免死学知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其实古人就有“游学”的传统。像李白、杜甫这样的大诗人,都曾有过“十年读书、十年漫游”的经历,书读到一定的阶段,就要出门去游历,去社会这所大学中进行另一种形式的学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真正的读书人,怎么能不关心社会呢?
研学有很多好处:换一种学习方式,激发孩子的兴趣;开阔眼界,增长见识……
还记得我当初上小学的时候,大概四年级吧,老师带领我们到离家不太远的巩义康百万庄园、宋陵杜甫陵园去参观过,对于一个连县城也还没有去过的小学生来说,这样的活动真的是开眼界、长见识:康百万的奋斗和发家史、宋陵的石翁仲、大诗人杜甫一生的经历,都是课本上学不到的啊!更重要的是,我们从此知道外面还有一个更精彩的世界,值得我们努力去发现。
研学如果掺杂进太多的商业元素,太过于追求利益,很可能会变味儿。
研学的红火,使商家敏感地嗅到了商机。旅行社纷纷推出研学旅行项目,有的旅行社和学校、课外辅导机构合作,将旅游项目进行简单包装,变成所谓的游学项目,而价格却比原来贵了许多。
一味追求利益,很多问题就出现了。
1.只有“游”没有“学”。
细看一些所谓“研学旅行”的行程单,你就会发现,这完全就是旅游行程单吗,只不过加入了几个参观大学、博物馆的景点嘛!学生要学什么?“学”和“旅行”相结合的点是什么?“学”的目标怎样达成?通过哪些形式和方法来“学”?看不出来。
这样的研学其实就是打着“研学”幌子的旅行。甚至一些机构会由于时间紧、游人多而缩短学生参观游览的时间,甚至放弃某个很有价值的参观点。
2.只有“讲”没有“研”。
一些所谓“研学”,把“了解景点背后的历史故事”当作了研学的核心,就是在参观景点时,由导游或老师讲解一些相关的历史知识,这样只不过是把课堂上的讲解搬到了景点而已。“研究性学习”的“研”体现在哪?研究的主题是什么?要达到怎样的研究目的?怎样组织学生研究?以怎样的形式去研究?需不需要提交研究报告?一点儿也看不出来。
结束语:
目前的研学项目还不够规范,设计和研发距离真正的“研究型学习”还比较遥远。未来的研学旅行市场会面临着发展与淘汰的双重选择。
真正的研学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具备相应的观察、思考、分析、总结能力,个人认为,初高中学生比较适合,小学生还不太具备这样的能力。
所以,家长不必盲目攀比,可以根据自己和孩子的需要选择研学旅行。

2022年开办研学旅行有什么可以选择?

2. 2021年国家研学旅行政策

法律分析: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开展研学旅行,有利于促进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之情;有利于推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有利于加快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从小培养学生文明旅游意识,养成文明旅游行为习惯。
法律依据:《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 二、工作目标。以立德树人、培养人才为根本目的,以预防为重、确保安全为基本前提,以深化改革、完善政策为着力点,以统筹协调、整合资源为突破口,因地制宜开展研学旅行。让广大中小学生在研学旅行中感受祖国大好河山,感受中华传统美德,感受革命光荣历史,感受改革开放伟大成就,增强对坚定“四个自信”的理解与认同;同时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促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开发一批育人效果突出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建设一批具有良好示范带动作用的研学旅行基地,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研学旅行精品线路,建立一套规范管理、责任清晰、多元筹资、保障安全的研学旅行工作机制,探索形成中小学生广泛参与、活动品质持续提升、组织管理规范有序、基础条件保障有力、安全责任落实到位、文化氛围健康向上的研学旅行发展体系。

3. 2021年为什么说研学旅行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因为,现在的研学旅行受到了市场和家长需求的双重重视,所以催生了研学旅行市场的快速发展,一方面研学旅行减轻了孩子的辅导,另外一方面也能够让孩子享受旅行的快乐。所以,晋级研学旅行的市场受到了家长和孩子的喜欢。

2021年为什么说研学旅行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4. 2021年研学旅行行业前景会如何?

研学旅行行业前景
——行业市场规模继续扩张
根据2019年家长对研学旅行的费用接受情况、研学旅行市场各项目均价水平以及2019年研学旅行各类公开信息数据,包括学校组织学生进行研学旅行情况、研学旅行相关企业机构接待人数情况等,测算出2019年研学旅行市场上,研学旅行批发业务类产品占比70%左右;研学旅行零售端产品占比20%左右,海外研学项目占比10%左右,进而取这三类项目价格的加权平均数,得到2019年研学旅行总体单价在3420元/次左右。最后根据2019年我国研学旅行参与人数,测算出2019年我国研学旅行市场规模约为164亿元。

研学旅行为青少年所带来的益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在消费多元化与升级提质需求的驱动下,研学旅行产品的丰富化、标准化、立体化、创新化等方面都将是未来行业发展的趋势。相比欧美发达国家,我国研学旅行市场起步较晚,市场渗透率不到5%,可挖掘空间较大,未来研学旅行行业市场规模有望继续扩大。
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研学旅行行业商业模式创新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5. 2022年研学旅行都有哪些可以推荐?

2022年的研学旅行项目还是比较多的,比如晋鹰汇、快乐学习动力营等,可以帮助创业者有更好的发展潜力,使得托管班的运营变得轻松。

2022年研学旅行都有哪些可以推荐?

6. 2022年有哪些研学旅行项目可以让家长选择?

近两年很流行研学旅行,做的好,当然对学生很有好处;如果掺杂进太多的利益,就会变了味儿。
研学如果认真做好,对学生是十分有益的。
研学是学生集体参加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校外参观体验实践活动,是研究性学习和旅行的结合,是通过旅行的方式达到“研学”的目的。
研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社会,寻找学习和社会的联系,开阔眼界,拓展思维,避免死学知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其实古人就有“游学”的传统。像李白、杜甫这样的大诗人,都曾有过“十年读书、十年漫游”的经历,书读到一定的阶段,就要出门去游历,去社会这所大学中进行另一种形式的学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真正的读书人,怎么能不关心社会呢?
研学有很多好处:换一种学习方式,激发孩子的兴趣;开阔眼界,增长见识……
还记得我当初上小学的时候,大概四年级吧,老师带领我们到离家不太远的巩义康百万庄园、宋陵杜甫陵园去参观过,对于一个连县城也还没有去过的小学生来说,这样的活动真的是开眼界、长见识:康百万的奋斗和发家史、宋陵的石翁仲、大诗人杜甫一生的经历,都是课本上学不到的啊!更重要的是,我们从此知道外面还有一个更精彩的世界,值得我们努力去发现。
研学如果掺杂进太多的商业元素,太过于追求利益,很可能会变味儿。
研学的红火,使商家敏感地嗅到了商机。旅行社纷纷推出研学旅行项目,有的旅行社和学校、课外辅导机构合作,将旅游项目进行简单包装,变成所谓的游学项目,而价格却比原来贵了许多。
一味追求利益,很多问题就出现了。
1.只有“游”没有“学”。
细看一些所谓“研学旅行”的行程单,你就会发现,这完全就是旅游行程单吗,只不过加入了几个参观大学、博物馆的景点嘛!学生要学什么?“学”和“旅行”相结合的点是什么?“学”的目标怎样达成?通过哪些形式和方法来“学”?看不出来。
这样的研学其实就是打着“研学”幌子的旅行。甚至一些机构会由于时间紧、游人多而缩短学生参观游览的时间,甚至放弃某个很有价值的参观点。
2.只有“讲”没有“研”。
一些所谓“研学”,把“了解景点背后的历史故事”当作了研学的核心,就是在参观景点时,由导游或老师讲解一些相关的历史知识,这样只不过是把课堂上的讲解搬到了景点而已。“研究性学习”的“研”体现在哪?研究的主题是什么?要达到怎样的研究目的?怎样组织学生研究?以怎样的形式去研究?需不需要提交研究报告?一点儿也看不出来。
结束语:
目前的研学项目还不够规范,设计和研发距离真正的“研究型学习”还比较遥远。未来的研学旅行市场会面临着发展与淘汰的双重选择。
真正的研学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具备相应的观察、思考、分析、总结能力,个人认为,初高中学生比较适合,小学生还不太具备这样的能力。
所以,家长不必盲目攀比,可以根据自己和孩子的需要选择研学旅行。
我是“初中语文戚老师”。欢迎关注、交流。

7. 暑期适不适合选择研学旅行创业?

研学旅行确实是不错的一个项目,但研学旅行有一定的局限性,研学项目只能在寒暑假和小长假期间做,平时做不了,所以创业做研学不能单纯的只做研学,最好加上一些别的项目去研学,当然,在紧张后休息之余的风景也是亮点。

暑期适不适合选择研学旅行创业?

8. 研学旅行从何而来?

当下的研学旅行发源于古时的游学。春秋孔子率领众弟子周游列国14 年,杏林设坛,修订六经;唐代李白年少时即走出蜀地,26岁“仗剑出国,辞亲远游”,用3 年时间“南穹苍梧,东涉溟海”。古人通过学习与游历的融合,增加见识、锻造坚韧意志、培养适应环境的能力,正如严复所说:“大抵少年能以旅游观览山水名胜为乐,乃极佳事。因此中不但怡神遣日,且能增进许多阅历学问,激发多少志气,更无论太史公文得江山之助者矣。”

研学旅行的概念最早于2013年由国务院提出,直至2016年12月,教育部等11个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的意见》,首次多部门联合发文落实推进研学旅行。

研学旅行即是指由学校根据区域特色、学生年龄特点和各学科教学内容需要,组织学生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校园,在与平常不同的生活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加深与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增加对集体生活方式和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目前,我国研学旅行尚处于起步阶段,关注度已逐年升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