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

2024-05-19 03:11

1. 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

 提高学习效率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长期的探索和积累。前人的  经验  是可以借鉴的,但必须充分结合自己的特点。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初一历史知识点  总结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一历史知识点1 
  1.隋唐时,我国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宋朝时,雕版印刷术进入了全盛时期。世界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年代的雕版印刷品是868年刻印的《金刚经》。
  2.北宋中期,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术比雕版印刷术更先进,很快得以推广,不久传到日本、朝鲜,元朝时传到欧洲。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技术的一次重大飞跃。400多年后,欧洲才有活字印刷。
  3.战国时,人们利用天然磁石制成指南器具司南。北宋时,指南针发明,并开始用于航海。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把指南针用于航海业的国家。12世纪,指南针经阿拉伯传入欧洲,促进了世界航海业的发展。
  4.唐朝时,炼丹家们在炼制“仙丹”的过程中发明了-。唐朝末年,-开始用于军事,出现了各种火器。13世纪——14世纪,火器传入阿拉伯和欧洲。
  5.隋朝时,李春设计和主持建造了赵州桥,它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大型石拱桥。
  6.隋炀帝时,在天然河道和前人开凿的运河基础上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东南起余杭(今浙江杭州),北达涿郡(今北京),由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这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7.元朝统一全国后,又开凿了会通河和通惠河,缩短了运河的距离。大运河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流域,加强了南北的交流,促进了经济和  文化  的发展。
  8.明朝统治者,为了加强对蒙古族和女真族的防御,重修长城。明长城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全长6000多千米,是历代规模、防御设施最完善的城防工程。
  9.故宫又叫宫城,故宫是世界上现存、最完善的宫殿建筑群,全面反映了我国古代建筑,特别是木结构建筑的杰出成就。
  10.《本草纲目》是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编著的一部药物学巨著。全书图文并茂,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的成就,使我国的药物学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还流传到日本、英国、法国等国,为世界医药学作出了重大贡献。
  11.《天工开物》是明朝末年宋应星的代表著。全书广泛记载了各地农作物的品种、特性、栽培  方法  等,着重叙述了纺织、造纸、烧瓷、采矿、冶炼等手工业生产的过程和技艺,全面反映了当时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发展状况。这本书被外国人称为“17世纪的工艺  百科  全书”。
  12.《资治通鉴》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成的一部编年体史学巨著。它记载了上起战国下至五代1300多年的历史,史料翔实丰富,为后人研究这段历史提供了可靠的资料。
  13.为适应商品经济发展后壮大的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需要,小说在明代繁荣起来。《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并称明代“三大奇书”。
  14.《三国演义》是罗贯中在史书《三国志》和民间  传说  的基础上写成的长篇历史小说。小说以魏、蜀、吴三国斗争为中心,曹操和刘备的矛盾为主线,出色描绘了三国时期大规模的政治、军事斗争,勾画出东汉末年到西晋统一的时代风云,寄托着希望国家从-走向统一的理想。
  15.《水浒传》是施耐庵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题材写成的一部长篇英雄传奇小说。他细致而生动的描写了农民起义曲折发展的过程,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表现出人民群众的英雄气概。
  16.《西游记》是吴承恩根据民间广为流传的神话       故事   创作的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话小说。
  17.清朝时,小说创作继续发展。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是我国秀的古典小说。全书以贾府盛衰为主线,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为核心,广泛深入的描写了封建社会末世的社会生活,揭示出其必然走向崩溃的历史命运。
  18.莫高窟又称“千佛洞”,位于甘肃敦煌东南鸣沙山的断崖上。至今保存着北朝、隋唐、宋元等时期的近500个洞窟,其中大部分是唐朝时期开凿的。洞中有大量精美生动的彩色塑像和壁画,是世界上现存的石窟之一。
  19.云冈石窟屹立在山西大同武周山麓,石窟开凿于北魏中后期。
  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是北魏迁都洛阳后开始大规模修建的,其中的窟龛是奉先寺卢舍那大佛龛。莫高窟、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被称为我国的三大石窟。
  20.唐朝时的张旭和怀素  草书  中代表,他们并称为“癫张醉素”;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讲究形式,严格规范,形成颜体和柳体。宋代书法家有苏轼和黄庭坚。元朝书法家赵孟综合历代书法特征,创造出“赵体”。
  21.  人物画  在唐朝时进入黄金时期,的画家阎立本的作品有《步辇图》和《历代帝王图》;吴道子被称为“画圣”,他的代表作有《送子天王图》。
  风俗画以北宋画家张择端的《  清明  上河图》;花鸟画的代表人物是徐渭。
  22.北宋苏轼拓宽了词的意境,描写广阔的社会人生,扩大词的表现功能,使词成为可以独立发展的新诗体.
   初一历史知识点2 
  第五单元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
  1、我国辽阔疆域(P3图5-2)960万km2,≈欧洲,世界No.3(<俄,加)
  领土四至最北在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最东在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
  最南在南海的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最西在x疆的帕米尔高原上
  陆上邻国15个: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缅甸、老挝、越南(逆时针方向)
  海上邻国6个: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我国的
  海陆位置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濒临海洋太平洋;从北到南依次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主要岛屿台湾岛(No.1)、海南岛(No.2)崇明岛(No.3)舟山岛(No.4)
  疆域优势
  P4海陆兼备。东部濒临世界上的大洋——太平洋,使这一地区气候湿润,有利于农业生产;沿海有许多优良港湾,有利于发展海洋事业。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使陆上交通能与中亚、西亚、欧洲直接往来。
  国土辽阔,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也为中国社会进步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2、行政区划
  三级行政区划全国行政区域基本上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县(自治县、市)、乡(镇)
  省级行政区划单位
  34个省23个
  自治区5个:内蒙古自治区、x疆维吾尔自治区、x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直辖市4个:北京、天津、上海、重庆
  特别行政区2个: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
  我国省级行政区划单位的名称、简称和省级行政中心(即省会或首府)P6图5-6、P7表
  3、我国人口分布现状
  人口数量人口密度分布人口地理分界线以东(东部)人口十分稠密
  13.7亿(世界最多)143人/k㎡很不均匀黑河—腾冲线以西(西部)人口比较稀少
  4、我国民族分布现状
  民族56个人口比重主要集中分布民族分布特点
  汉族91%东部和中部地区大杂居,小聚居
  少数民族55个9%西南、西北和东北边疆地区
  5、我国地形的特点
  地形的特点地势特点
  地形种类多样;
  山区面积广大,要占全国总面积的2/3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向东逐渐降低,
  大致呈三级阶梯
  6、三级阶梯(书本P13图5-17)
  平均海拔地形类型主要地形单元
  第一级阶梯4000米以上高原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
  界线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
  第二级阶梯100—2000米高原和盆地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
  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第三级阶梯500米以下平原和丘陵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
  发源地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冬雪峰
  全长5400多千米(中国第二长河)6300千米(中国第一大河)
  注入海洋渤海(山东省)东海(上海市)
  流经地形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高原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
  流经的省级行政区青海、四川、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个)青海、x藏、四川、云南、重庆、贵州、湖北、湖南、
  江西、安徽、江苏、上海(12个)
  上、中、下游的划分上、中游的分界点:河口(内蒙古),中下游分界点:桃花峪(河南)上、中游分界点:宜昌(湖北)
  中、下游分界点:湖口(江西)
  主要景观“黄河第一坝”——龙羊峡大坝、开封附近的“悬河”、壶口瀑布、“塞上江南”——宁夏平原古代水利工程——都江堰、武汉港、峡谷——虎跳峡、三峡工程
  作用灌溉、发电灌溉、发电、航运(黄金水道)
  危害水土流失严重,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的一条河流;黄河下游断流、干旱、“地上悬河”长江流域降水丰沛,干流水量大,容易造成洪涝灾害
  原因人类过度利用自然,滥用自然,造成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恶化。季风气候带来的弊端。人们不合理地占用河道、围湖造田,使河湖泊的行洪能力大大降低,加大沿岸发生严重水灾的可能性。
  自然和人为双重因素
  如何治理加强中游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保持是治理黄河的根本,修建水库,使治沙和防洪并举,也是治黄的重要手段。加固江防大堤、兴建水库、疏通河道、上游禁止砍伐树木、中游河道裁弯取直、分洪蓄洪等  措施  。
  历史地位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都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是世界的古代文明发祥地。
  8、我国南北差异
  区域
  内容习惯上以秦岭—淮河为界,大体上将东部季风区划分为北方和南方
  北方(秦岭—淮河以北)南方(秦岭—淮河以南)
  生活习惯
  差异民居特色注重防寒保暖注重通风、散热、防雨
  饮食习惯喜吃面食喜吃米饭
  交通工具陆路交通公路、铁路和水运
  气候差异气温差异气温带温带气候,比较干燥-带和热带气候,比较湿润
  1月均温低于00c(00c)
  冬季气温特点冬季气温自南向北降低,南北温差很大
  夏季气温特点南北温差不大,全国普遍高温
  降水差异年降水量少于800毫米(800mm)
  年降水量分布规律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农业生产
  差异主要粮食作物小麦、玉米水稻
  主要经济作物花生、大豆、甜菜油菜、甘蔗、橡胶、油棕
  耕地类型旱地水田
  耕作制度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一年两熟甚至三熟
  河流水文及内河航运的差异河流少,水量小,冬季结冰,不利于航运河湖众多,水量大,冬季普遍不结冰,便于航运
  地形北方地区多平原南方地区多丘陵
  主要能源资源的差异煤、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水资源短缺煤、石油、天然气资源短缺,水资源丰富
  9、我国东西部差异
  东部西部
  自然条件地形东部地区平原广阔西部内陆地区高原、山地面积广大
  气候较为湿润气候干旱
  资源环境水资源丰富,但矿产和能源短缺,且工业污染严重有丰富的矿产和能源资源。但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和沙漠化严重。
  社会经济条件发展历史有较深厚的文化、经济、政治基础灿烂的历史文化
  人口东部人口多,且分布十分稠密西部人口数量较少,且分布比较稀少
  民族主要是汉族少数民族聚居最集中的地方
  特大城市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武汉、南京、沈阳重庆、西安、成都、乌鲁木齐、呼和浩特
  农业优越的自然条件有利于发展农业大部分地区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较差
  工业工业发展条件优越,比较发达比较缓慢、不发达,但能源工业发展潜力大
  交通通信交通通信发达、方便交通通讯设施落后
    教育  发达教育水平、思想观念较滞后
  人才资金技术较为丰富短缺
  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较快、较为发达经济发展缓慢,与东部相比发展不平衡
  经济发展的优势自然条件优越有利于发展农业。交通通信教育发达,城市众多,人才资源丰富,为工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广袤的土地、壮美的山川、丰富的矿产和能源资源、独特的民族风情、灿烂的历史文化
  经济发展的劣势矿产和能源资源短缺,严重的工业污染困扰着东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和沙漠化严重,大部分地区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较差。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在资金、技术、人才、市场、交通等社会经济条件方面差距较大
  南北方交流与互补南水北调工程东西部交流与互补西气东输工程、西电东送工程
  10、中国主要铁路线
  主要铁路线线路走向主要铁路线线路走向
  京九线北京—九江—南昌—深圳—香港九龙京哈线北京—沈阳—哈尔滨
  京广线北京—郑州—武汉—株州—广州陇海线连云港—郑州—西安—兰州
  京沪线北京—天津—济南—徐州—南京—上海兰新线兰州—乌鲁木齐—阿拉山口
   初一历史知识点3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一、明清经济的发展
  1、从国外引进的农产品
  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
  2、棉纺织业从南方推向北方
  3、丝织业的发展
  (1)丝织业中心:苏州、南京
  (2)丝织业的规模:南京的丝织业到清代已拥有三万多台织机。
  4、制瓷业中心:景德镇
  5、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1)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北京、南京
  (2)明清的商人以山西的晋商和皖南的徽商最为。
  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最早出现在苏州、松江等地的纺织业中。机户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是早期的雇佣工人。他们之间这种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是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三、“闭关锁国”的政策
  1、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
  (1)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为压抑、限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
  (2)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
  (3)为抵制国家的领土主权受西方殖民者的侵犯
  (4)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2、“闭关锁国”的措施:
  (1)清初的禁海政策: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擅自出海贸易。
  (2)清朝统一后的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前阶段:开放四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对出口的商品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作出严格的限制
  后阶段:只开广州作为对外通商口岸,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
  3、“闭关锁国”的影响
  (1)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2)限制了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
  (3)限制中外文化交流,妨碍了中国掌握世界先进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使中国落伍了
    
     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相关  文章  : 
  ★  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复习提纲 
  ★  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 
  ★  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归纳(人教版) 
  ★  初一历史重点知识点总结归纳 
  ★  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汇总 
  ★  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归纳 
  ★  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归纳 
  ★  七年级历史必考知识点总结 
  ★  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复习提纲 
  ★  人教版初一历史上知识点总结 

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

2. 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梳理

 学习这件事不在乎有没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在于你自己有没有觉悟和恒心。任何科目  学习     方法   其实都是一样的,不断的记忆与练习,使知识刻在脑海里。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一些初一历史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上册历史必背知识点 
  夏商西周的更替
  一、我国历第一个国家“家天下”的夏朝
  1、建立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
  2、建立者:禹
  3、都城:阳城
  4、政权机构:城堡、宫殿、军队、刑法、监狱
  夏朝成为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的原因:
  1、夏朝按地区划分国民(九州);部落按血缘划分人群;
  2、建立了压迫人民的国家机构:军队、刑法、监狱;
  3、“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开始“家天下”
  “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应该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其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私有制的出现和对立阶级的产生
  夏灭亡的原因:夏桀暴虐成性、荒.无度、大兴土木、剥削百姓
  二、商朝的建立
  1、公元前1600年,商汤建立商朝,定都亳
  2、盘庚迁都:殷公元前1300年
  3、商朝的政治、经济、  文化  
  政治上:是当时世界上的国家之一。
  经济上: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广泛使用青铜器,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青铜文明。
  文化上:甲骨文已经具备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成熟的文字。
  三、西周的建立
  1、建立时间:公元前1046年
  2、建立者:周武王
  3、都城:镐京(今西安)
  4、西周的政治、经济
  政治:分封制
  农业:农作物品种增多,已有人工灌溉
  手工业:分工较细(百工);原始瓷器制作比较普遍
  建筑业:建筑物上开始使用“瓦”
  四、西周的灭亡及东周建立
  1、西周灭亡时间: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
  2、东周开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洛阳)
     七年级历史  知识点归纳  总结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一、背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连年混战
  二、经过
  1、官渡之战(时间:公元200年;概况: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影响: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2、赤壁之战(时间:公元208年;概况:孙权、刘备联军以少胜多,打败曹操;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奠定了基础)
  三、结果:三国鼎立的形成
  220年,曹丕代汉自立,国号魏,定都洛阳,东汉灭亡;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或蜀;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定都建业(今南京)
  南方的初步开发
  一、孙吴开发江南
  1、原因:①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②南方统治重视发展经济.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④人民的辛勤劳动
  2、表现:①织麻布(会稽)②生产青瓷;③侯官、临海、番禺成为吴国三大造船中心;230年,卫温、诸葛直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
  二、诸葛亮治蜀
  ①恢复和发展成都平原的经济
  ②稳妥处理民族关系,使南中地区(今四川南部、贵州一带)得到初步开发
  三、东晋南朝时南方的开发
  1、原因:①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②孙吴政权重视发展经济,如组织屯田垦荒,推广牛耕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④人民的辛勤劳动
  2、表现:①广种水稻,推广原产北方的麦、豆等②建康成为南朝的政治经济中心和都会.
   初一历史  复习方法  技巧 
  一、历史学习:似易而实难
  2、难在答题——题能看懂,答案难做,容易失分。
  具体对策:
  “一看”,看清分值,把握得分点,做到心中有数;
  “二找”,按照题意,回归课本,找到相关知识点;
  “三规范”,答题语言规范化是最容易忽略的问题。
  3、难在复习——书有几本,题海无边,难以入手,效率不高。
  具体对策:
  文明史,历史复习的新角度;
  专题化,历史考试的总趋势;
  重基础,体现基本能力要求;
  重现实,适度结合  热点  命题。
  二、历史解题:公式化模式+  发散思维  
  根本原因(根源)+具体原因+直接原因(最直接的称导火线)
  内部原因(自己的)+外部原因(对方的和环境的)
  主要原因+次要原因
  主观原因+客观原因
  一、历史背景、原因和目的
  1、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  教育  +……
  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3、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5、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
  6、目的、动机:→直接→主要→根本
  二、历史内容=经济+政治+文化+……
  历史内容即客观历史,是人类重大历史活动的客观记载。活动的主体包括重要历史人物、群体、组织、机构等。活动内容包括经济政治方面的事件、事态、制度、政策、纲领、路线、计划、条约;文化方面的理论、技术、文物器具、工程建筑、书籍文献等。一般历史内容,可从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分析。
  1、经济内容: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布局+……
  (2)近现代经济=经济发展要素+经济成份+国际经济+……
  2、政治内容=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3、文化内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化交流+……
  4、事件、事态过程:准备→开始→发展或曲折→成功或失败
  三、历史影响、意义和教训
  1、性质分析:任务+领导阶级+主力+手段+结果……
  2、影响或意义=(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深远影响……
  3、判断成败及原因
  4、  经验  教训或启示:(经验+教训)→启示
  5、历史评价=(积极因素+消极因素)史实+结论
  孩子的成长是最重要的,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孩子学习成绩不好,  记忆力  差,是因为没有掌握对学习方法。
    
     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梳理相关  文章  : 
  ★  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归纳(人教版) 
  ★  初一历史重点知识点总结归纳 
  ★  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归纳 
  ★  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复习提纲 
  ★  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归纳 
  ★  初一历史知识点归纳 
  ★  初一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难点总结(两套) 
  ★  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归纳 
  ★  初中历史必备知识点梳理归纳 
  ★  历史知识点梳理总结 

3. 初一历史知识点大总结

 伟大的成绩和辛勤劳动是成正比例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积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学习也是一样的,需要积累,从少变多。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一些初一历史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上册历史必背知识点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一、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云南省元谋县,长江流域。目前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会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
  二、北京人:距今约70—20万年,北京周口店龙骨山上,黄河流域。保留着猿的一些体质特征。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打制石器)。使用天然火,会长时间保存火种。过群居生活,从事采集狩猎活动。
  1929年,中国的青年学者裴文中发现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三、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黄河流域。和现代人基本相同。能够人工取火;使用打制石器,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采集狩猎  捕鱼  ,群居;具有审美意识。
  昌盛的秦汉  文化  
  1、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出现在西汉早期。
  2、东汉改进造纸术的重要历史人物是蔡伦。意义: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多是由我国直接或间接传去的。造纸术的发明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3、东汉时期的张衡制造的地动仪。作用:测定地震的方向。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器。
  4、东汉华佗最早制成了“麻沸散”,是世界医学的创举。主要著作《五禽戏》。
  5、东汉末年的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书中阐述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他医德高尚,医术高明,后世尊称他为“医圣”。
  孝文帝改革  措施  
  ①在朝廷中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②官员及其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③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
  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⑤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
  ⑥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张骞通西域
  1、西域:汉代人把今天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
  2、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1)时间:公元前138年
  (2)目的:联络大月氏(zhi),共同夹击匈奴。
  (3)意义:了解了西域的具体情况,以及他们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
  3、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1)时间:公元前119年
  (2)目的:为了加强与西域各国的联系
  (3)意义: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联系所学的历史、地理知识,设想一下在“开西域之迹”的过程中,张骞会遇到哪些艰难险阻?我们应该学习他的哪些优秀的品质?
  (1)恶劣的自然环境,两次被匈奴扣押等;
  (2)张骞的优秀品质:具有坚强的意志,不畏牺牲,不怕艰难险阻的精神,忠于祖国、信守承诺、不辱使命。
   七年级下历史知识点  总结  人教版2021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一、明清经济的发展
  1、从国外引进的农产品
  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
  2、棉纺织业从南方推向北方
  3、丝织业的发展
  (1)丝织业中心:苏州、南京
  (2)丝织业的规模:南京的丝织业到清代已拥有三万多台织机。
  4、制瓷业中心:景德镇
  5、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1)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北京、南京
  (2)明清的商人以山西的晋商和皖南的徽商最为。
  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最早出现在苏州、松江等地的纺织业中。机户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是早期的雇佣工人。他们之间这种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是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三、“闭关锁国”的政策
  1、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
  (1)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为压抑、限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
  (2)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
  (3)为抵制国家的领土主权受西方殖民者的侵犯
  (4)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2、“闭关锁国”的措施:
  (1)清初的禁海政策: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擅自出海贸易。
  (2)清朝统一后的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前阶段:开放四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对出口的商品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作出严格的限制
  后阶段:只开广州作为对外通商口岸,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
  3、“闭关锁国”的影响
  (1)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2)限制了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
  (3)限制中外文化交流,妨碍了中国掌握世界先进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使中国落伍了。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知识点 
  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一、南北重归统一
  1、隋朝的建立
  时间:581年建立者:隋文帝杨坚都城:长安
  2、隋朝的统一
  时间:589年
  二、“开皇之治”
  隋文帝的统治措施:
  ①改革制度②发展生产③注重吏治
  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三、隋朝大运河
  1、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2000多公里。
  2、开凿的目的:①加强南北交通②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3、意义: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
  第2课“贞观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
  时间:618年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都城:长安
  二、贞观之治
  1、注重总结历史  经验  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
  2、注重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
  3、崇尚节俭;
  4、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  清明  ,经济发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历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三、女皇帝武则天
  武则天是中国历的女皇帝。
  历称武则天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第3课开元盛世
  一、开元之治
  唐玄宗励精图治的表现:
  (1)任用贤才(姚崇)(2)重视吏治(3)崇尚节俭
  二、盛世经济的繁荣
  1、农业
  (1)农耕技术的发展:育秧移植栽培
  (2)茶叶生产的发展
  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
  (3)农业工具的改进:曲辕犁、筒车
  2、手工业
  (1)丝织业
  (2)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
  3、商业
  (1)的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
  (2)唐都长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初一历史知识点大总结相关  文章  : 
  ★  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归纳(人教版) 
  ★  初中历史知识点大总结 
  ★  初一历史重点知识点总结归纳 
  ★  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复习提纲 
  ★  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 
  ★  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 
  ★  初一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难点总结(两套) 
  ★  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归纳 
  ★  初一的历史知识点总结 
  ★  人教版初一历史上知识点总结 

初一历史知识点大总结

4. 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

我全部给你吧:
一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1、元谋人 
 时间:  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地点:云南元谋县。(长江流域)
2、北京人 
 时间:距今约七十至二十万年。
 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的山洞里。(黄河流域)
二 、原始的农耕生活
1、河姆渡人 
 时间 :距今约六千多年。
 地点:浙江余姚市河姆渡村
 主要农具和农作物: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骨器。水稻和蔬菜。(我国是世界上种植水稻最早的国家。)
2、半坡人
 时间: 距今约五六千年。
 地点:陕西西安市半坡村
 主要农具和农作物: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三、神奇的远古传说
1、华夏族的形成   炎帝和黄帝部落结成联盟,后来发展成华夏族,成为汉族的前身。
2、炎帝:号神农氏,教民农耕,是农业生产的创始人。“尝百草”,给人们寻找治病的草药。
3、黄帝——人文初祖 (后人认为黄帝是中华文明的创始者。)有许多发明创造:做兵器,造车、船、宫室,教人挖井,染五色衣裳。
4、尧舜禹:相传继黄帝之后,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有尧舜禹。当时采用禅让制,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禅让的依据:有德有才)
 尧:节俭、朴素、爱民。
 舜:吃苦耐劳,孝顺父母。
 禹:治水有功。

考点 2: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知识清单—— 明确考什么
一、夏朝
 1、建立: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夏朝。
 2、政治制度:启开始,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公天下”变为“家天下”)
二、商朝 
 1、建立:约 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
 2、政治:盘庚迁都至殷,统治稳定。
 3、灭亡: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商朝灭亡。
三、西周
 1、建立: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战大败商军。灭商后,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
 2、政治经济制度:分封制,土地国有制。
 3、灭亡: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四、东周
 (1)春秋争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为春秋五霸。
 齐桓公:最先称霸:管仲改革,“尊王攘夷”,葵丘会盟。
 晋文公:“退避三舍”。
 楚庄王:问鼎中原。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
 (2)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形势图) (东齐、西秦、南楚、北燕、赵魏韩在中间。)
 (3)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
 1、目的:富国强兵
 2、内容: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耕战;推行县制。
 3、影响:废除了旧制度,促进了农业生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使秦国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为以后兼并六国、统一中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4、启示: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甚至付出血的代价;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终究会取得胜利。同时我们要学习商鞅勇于改革、勇于创新,和他的献身精神。

考点 3:统一国家的建立
 知识清单—— 明确考什么
一、秦朝的统治与秦末农民战争
(1)秦朝的统治
 1、统一时间: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秦始皇图)  
 2、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建立中央集权;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焚书坑儒,控制思想。
 3、秦朝的疆域:东到东海,西到陇西,南到南海,北到长城一带。(考图)
4、统一的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开创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大一统局面。秦朝时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2)陈胜吴广起义 
 1、地点:大泽乡(安徽)
 2、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在这次起义的推动下,刘邦项羽推翻秦朝的残暴统治。起义具有革命首创精神。
二、汉朝的统治
1、西汉
 时间:前202年,刘邦建立,都城长安。
 汉初:郡县制,分封制,休养生息政策。
 西汉的强盛:汉武帝统治时出现大一统局面。
2、东汉:时间:25-----220年。建立者:刘秀。都城:洛阳。
三、秦始皇,汉武帝
(一)秦始皇——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第一个皇帝。
功劳:1、实现统一,灭六国,结束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巩固统一,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影响深远。
 3、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和车轨,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
 4、北击匈奴,修筑万里长城;开发南疆。
过 :统治残暴: 赋税繁重,刑法苛严,兵役徭役繁多,加速了秦朝灭亡。
             焚书坑儒:摧残了文化,钳制了思想。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
背景 :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措施:1、政治:颁布推恩令,削夺大批列侯的爵位。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
 2、经济:将地方上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3、思想: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兴办太学,大力推行儒学教育,任用儒生做官。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
 4、军事:派卫青、霍去病等多次大规模攻打匈奴,基本上解除了匈奴对北部边郡的威胁。
结果:出现大一统局面。
四、丝绸之路
1、张骞通西域
 西域:汉朝时,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以东、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天山南北的今新疆地区。
 目的:为了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受汉武帝派遣,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影响:第一次了解西域的情况和西域人像和汉朝交往的愿望。
 第二次建立了西汉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加强了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西域的开发,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创造了条件。
2、丝绸之路
 开辟时间:西汉汉武帝时。
 路线: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到达中亚、南亚、西亚,再转运到大秦。
 意义: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好不容易打完,采纳吧。

5. 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

我全部给你吧:
一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1、元谋人 
 时间:  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地点:云南元谋县。(长江流域)
2、北京人 
 时间:距今约七十至二十万年。
 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的山洞里。(黄河流域)
二 、原始的农耕生活
1、河姆渡人 
 时间 :距今约六千多年。
 地点:浙江余姚市河姆渡村
 主要农具和农作物: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骨器。水稻和蔬菜。(我国是世界上种植水稻最早的国家。)
2、半坡人
 时间: 距今约五六千年。
 地点:陕西西安市半坡村
 主要农具和农作物: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三、神奇的远古传说
1、华夏族的形成   炎帝和黄帝部落结成联盟,后来发展成华夏族,成为汉族的前身。
2、炎帝:号神农氏,教民农耕,是农业生产的创始人。“尝百草”,给人们寻找治病的草药。
3、黄帝——人文初祖 (后人认为黄帝是中华文明的创始者。)有许多发明创造:做兵器,造车、船、宫室,教人挖井,染五色衣裳。
4、尧舜禹:相传继黄帝之后,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有尧舜禹。当时采用禅让制,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禅让的依据:有德有才)
 尧:节俭、朴素、爱民。
 舜:吃苦耐劳,孝顺父母。
 禹:治水有功。

考点 2: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知识清单—— 明确考什么
一、夏朝
 1、建立: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夏朝。
 2、政治制度:启开始,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公天下”变为“家天下”)
二、商朝 
 1、建立:约 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
 2、政治:盘庚迁都至殷,统治稳定。
 3、灭亡: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商朝灭亡。
三、西周
 1、建立: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战大败商军。灭商后,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
 2、政治经济制度:分封制,土地国有制。
 3、灭亡: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四、东周
 (1)春秋争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为春秋五霸。
 齐桓公:最先称霸:管仲改革,“尊王攘夷”,葵丘会盟。
 晋文公:“退避三舍”。
 楚庄王:问鼎中原。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
 (2)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形势图) (东齐、西秦、南楚、北燕、赵魏韩在中间。)
 (3)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
 1、目的:富国强兵
 2、内容: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耕战;推行县制。
 3、影响:废除了旧制度,促进了农业生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使秦国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为以后兼并六国、统一中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4、启示: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甚至付出血的代价;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终究会取得胜利。同时我们要学习商鞅勇于改革、勇于创新,和他的献身精神。

考点 3:统一国家的建立
 知识清单—— 明确考什么
一、秦朝的统治与秦末农民战争
(1)秦朝的统治
 1、统一时间: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秦始皇图)  
 2、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建立中央集权;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焚书坑儒,控制思想。
 3、秦朝的疆域:东到东海,西到陇西,南到南海,北到长城一带。(考图)
4、统一的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开创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大一统局面。秦朝时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2)陈胜吴广起义 
 1、地点:大泽乡(安徽)
 2、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在这次起义的推动下,刘邦项羽推翻秦朝的残暴统治。起义具有革命首创精神。
二、汉朝的统治
1、西汉
 时间:前202年,刘邦建立,都城长安。
 汉初:郡县制,分封制,休养生息政策。
 西汉的强盛:汉武帝统治时出现大一统局面。
2、东汉:时间:25-----220年。建立者:刘秀。都城:洛阳。
三、秦始皇,汉武帝
(一)秦始皇——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第一个皇帝。
功劳:1、实现统一,灭六国,结束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巩固统一,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影响深远。
 3、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和车轨,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
 4、北击匈奴,修筑万里长城;开发南疆。
过 :统治残暴: 赋税繁重,刑法苛严,兵役徭役繁多,加速了秦朝灭亡。
             焚书坑儒:摧残了文化,钳制了思想。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
背景 :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措施:1、政治:颁布推恩令,削夺大批列侯的爵位。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
 2、经济:将地方上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3、思想: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兴办太学,大力推行儒学教育,任用儒生做官。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
 4、军事:派卫青、霍去病等多次大规模攻打匈奴,基本上解除了匈奴对北部边郡的威胁。
结果:出现大一统局面。
四、丝绸之路
1、张骞通西域
 西域:汉朝时,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以东、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天山南北的今新疆地区。
 目的:为了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受汉武帝派遣,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影响:第一次了解西域的情况和西域人像和汉朝交往的愿望。
 第二次建立了西汉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加强了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西域的开发,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创造了条件。
2、丝绸之路
 开辟时间:西汉汉武帝时。
 路线: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到达中亚、南亚、西亚,再转运到大秦。
 意义: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好不容易打完,采纳吧。

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

6. 初一上下学期历史知识点总结

一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1、元谋人 
时间: 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地点:云南元谋县。(长江流域)
2、北京人 
时间:距今约七十至二十万年。
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的山洞里。(黄河流域)
二 、原始的农耕生活
1、河姆渡人 
时间 :距今约六千多年。
地点:浙江余姚市河姆渡村
主要农具和农作物: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骨器。水稻和蔬菜。(我国是世界上种植水稻最早的国家。)
2、半坡人
时间: 距今约五六千年。
地点:陕西西安市半坡村
主要农具和农作物: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三、神奇的远古传说
1、华夏族的形成 炎帝和黄帝部落结成联盟,后来发展成华夏族,成为汉族的前身。
2、炎帝:号神农氏,教民农耕,是农业生产的创始人。“尝百草”,给人们寻找治病的草药。
3、黄帝——人文初祖 (后人认为黄帝是中华文明的创始者。)有许多发明创造:做兵器,造车、船、宫室,教人挖井,染五色衣裳。
4、尧舜禹:相传继黄帝之后,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有尧舜禹。当时采用禅让制,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禅让的依据:有德有才)
尧:节俭、朴素、爱民。
舜:吃苦耐劳,孝顺父母。
禹:治水有功。

考点 2: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知识清单—— 明确考什么
一、夏朝
1、建立: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夏朝。
2、政治制度:启开始,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公天下”变为“家天下”)
二、商朝 
1、建立:约 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
2、政治:盘庚迁都至殷,统治稳定。
3、灭亡: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商朝灭亡。
三、西周
1、建立: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战大败商军。灭商后,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
2、政治经济制度:分封制,土地国有制。
3、灭亡: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四、东周
(1)春秋争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为春秋五霸。
齐桓公:最先称霸:管仲改革,“尊王攘夷”,葵丘会盟。
晋文公:“退避三舍”。
楚庄王:问鼎中原。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
(2)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形势图) (东齐、西秦、南楚、北燕、赵魏韩在中间。)
(3)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
1、目的:富国强兵
2、内容: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耕战;推行县制。
3、影响:废除了旧制度,促进了农业生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使秦国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为以后兼并六国、统一中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4、启示: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甚至付出血的代价;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终究会取得胜利。同时我们要学习商鞅勇于改革、勇于创新,和他的献身精神。

考点 3:统一国家的建立
知识清单—— 明确考什么
一、秦朝的统治与秦末农民战争
(1)秦朝的统治
1、统一时间: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秦始皇图) 
2、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建立中央集权;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焚书坑儒,控制思想。
3、秦朝的疆域:东到东海,西到陇西,南到南海,北到长城一带。(考图)
4、统一的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开创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大一统局面。秦朝时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2)陈胜吴广起义 
1、地点:大泽乡(安徽)
2、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在这次起义的推动下,刘邦项羽推翻秦朝的残暴统治。起义具有革命首创精神。
二、汉朝 的统治
1、西汉
时间:前202年,刘邦建立,都城长安。
汉初:郡县制,分封制,休养生息政策。
西汉的强盛:汉武帝统治时出现大一统局面。
2、东汉:时间:25-----220年。建立者:刘秀。都城:洛阳。
三、秦始皇,汉武帝
(一)秦始皇——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第一个皇帝。
功劳:1、实现统一,灭六国,结束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巩固统一,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影响深远。
3、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和车轨,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
4、北击匈奴,修筑万里长城;开发南疆。
过 :统治残暴: 赋税繁重,刑法苛严,兵役徭役繁多,加速了秦朝灭亡。
焚书坑儒:摧残了文化,钳制了思想。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
背景 :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措施:1、政治:颁布推恩令,削夺大批列侯的爵位。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
2、经济:将地方上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3、思想: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兴办太学,大力推行儒学教育,任用儒生做官。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
4、军事:派卫青、霍去病等多次大规模攻打匈奴,基本上解除了匈奴对北部边郡的威胁。
结果:出现大一统局面。
四、丝绸之路
1、张骞通西域
西域:汉朝时,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以东、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天山南北的今新疆地区。
目的:为了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受汉武帝派遣,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影响:第一次了解西域的情况和西域人像和汉朝交往的愿望。
第二次建立了西汉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加强了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西域的开发,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创造了条件。
2、丝绸之路
开辟时间:西汉汉武帝时。
路线: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到达中亚、南亚、西亚,再转运到大秦。
意义: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十六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
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出现在西汉早期。
东汉改进造纸术的重要历史人物是蔡伦。
3、《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
4、张仲景写成的《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
5、张衡制造的地动仪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器。
造纸术未发明以前,古埃及人将字写在纸草上,古代欧洲人将字写在羊皮纸上。
东汉华佗最早制成了“麻沸散”。主要著作《五禽戏》。
第十七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世界三大宗教指:基督教、佛教、和伊斯兰教。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公元前1世纪末)传入我国中原地区(张骞通西域后,佛教沿丝绸之路逐步传到中国)。(西汉为前206——公元25)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东汉时期,道教在民间兴起,创始人之一是张陵(道教徒尊称他为张天师)。道教尊老子为教主,称他为“太上老君”。
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他生活在西汉汉武帝时代。
《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秦汉时期的雕塑艺术水平很高,它的杰出代表诗轰动世界的秦始皇陵兵马俑。
第十八课 三国鼎立
奠定曹操统一北方基础的战役是官渡之战。200年袁绍十万大军,主力直逼曹军所在地官渡,曹操只有三四万人,曹操火烧袁军粮草,大败袁军。
208年曹操率二十多万大军南下,想要统一南北,孙刘联军五万人马在长江沿岸的赤壁一带和曹军对峙,周瑜指挥联军火烧赤壁,大败曹军。
220年,曹丕废汉献帝,称帝,国号魏,定都洛阳,东汉结束。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蜀国丞相诸葛老师,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人称“卧龙”。
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等,率军万余人,横渡台湾海峡,到达夷洲。
第十九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
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夺位,建晋朝,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国。
从东汉末年以后,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少数民族陆续内迁。316年,内迁匈奴人的一支武装灭西晋。
西晋灭亡的第二年(317年),司马睿重建晋朝,史称“东晋”,都城在建康(282年建业改为建邺,313年又改为建康,今南京)。
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前秦政权,前秦王苻坚用汉人王猛为丞相,统一黄河流域。
淝水之战是我国历史上又一个以少胜多的战役。383年,苻坚以八十多万兵力,欲灭东晋。东晋军队8万人与秦军隔淝水对峙。东晋要秦军稍后退,便于晋军渡河与之决战。苻坚欲乘晋军渡河时击之,同意后退。谁料秦军中汉人多,不愿为秦卖命,一退溃不成军。苻坚“草木皆兵”,秦军“风声鹤唳”。晋军乘机进攻,大败前秦。淝水之战结束了前秦的统治,东晋在南方暂时稳定,经济得以迅速发展。
420年,大将刘裕自立为帝,国号“宋”,结束东晋。此后,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总称为“南朝”
第二十课 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4世纪后期,我国东北地区鲜卑族的一支强大起来,建立了北魏,439年,统一黄河流域。当时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生产、生活相互影响,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
北魏建立以后,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洛阳迅速发展为一座壮观城市。
孝文帝迁都洛阳后,进一步实行改革,主要措施包括:①在朝廷中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②官员及其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③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⑤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⑥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融合。
第二十一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
南朝的祖冲之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他利用并发展前人创造的“割圆术”,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确定为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一千年。
北朝的贾思勰是我国历史上著名农学家。他生活在北魏和东魏时期,做过东魏太守。他著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在世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齐民要术》总结了北方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技术和方法。
北魏的郦道元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地理学家。他写的《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专著,全书以注录水道系统为纲,详细地介绍了江河流经地区的山川、城镇、地形物产、风土人情、历史古迹
第二十二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
东汉末年,书法逐渐成为一种艺术。魏晋时期,书法字体由篆书、隶书转化到楷书,草书和行书也逐渐流行。东晋的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其字或端秀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代表作《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
魏晋南北朝时绘画艺术有较大发展,东晋的顾恺之最为出色,代表作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为了宣传佛教,北朝的统治者开凿石窟,雕造佛像。山西大同平城附近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附近的龙门石窟,是著名的两大石窟。
纸、墨、笔、砚是中国传统的文房四宝。

7. 初一历史的知识重点

七年级上学期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1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人类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的,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我国境内目前发现的最早的远古人类: 
元谋人 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 云南省元谋县 
山顶洞人比北京人的进步图: 
代表文化 距今时间 体质形态 工具制造 用火 观念 社会组织 
北京人 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 保留猿的某些特征 打制粗糙的石器 使用天然火 原始人群 
山顶洞人 距今约3万年 模样与现代人基本相同 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 人工取火 懂得爱美死后埋葬 按血缘结合起来的氏族 
第2 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两个代表: 
原始人类 距今时间 发现地点 生产活动 生产工具 住房 用具 穿着 
河姆渡原始居民 距今约七千年 长江流域 浙江省余姚市 种植水稻饲养家畜 磨制石器耒耜耕地 干栏式房屋(水井) 制造陶器玉器乐器 学会纺织 
半坡原始居民 距今约五六千年 黄河流域 陕西西安 种植粟和蔬菜,饲养猪狗;渔猎 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半地穴式房屋 彩陶(上有最早文字雏形)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也是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大汶口文化:出现贫富分化(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 第1、2课看一下《精析精练》中和原来测试卷中的改错题型。 
第3课 华夏之祖 
一、为什么中华民族常自豪地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1、炎帝、黄帝是华夏族的始祖:黄帝部落联合炎帝部落在涿鹿大败蚩尤,从此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华夏族也就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 
2、黄帝:人文初祖。建宫室,制衣裳,挖井,发明舟车。(嫘祖养蚕缫丝、仓颉造字、伶伦编乐谱) 
二、禅让制: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用“禅让制”推举出的首领有尧、舜、禹。) 
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治水有功 

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第4课 夏、商、西周的兴亡 
一、夏、商、周的更替 
朝代 建立时间 灭亡时间 都城 开国君主 亡国之君 
夏 约公元前2070年 约公元前1600年 阳城 禹 桀 
商 约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1046年 几次迁都,盘庚时把都城迁到殷 汤 纣 
周 西周 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771年 镐京 周武王 周幽王 
东周 公元前770年 洛邑 周平王 
二、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为什么会取得胜利? 
桀、纣残暴失民心;商汤和武王仁义之举得民心;任用贤人(伊尹、姜尚),联合周边小国。 
三、夏商周的政治 
1、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2、夏朝设置了各种国家机构(包括政府机构、军队、刑法和监狱等)标志着早期国家的产生。 
3、西周的分封制(目的:巩固统治) 
内容:①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给亲属、功臣,封他们为诸侯。 
②诸侯的义务: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意义: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第5课 灿烂的青铜文明 
农业、畜牲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著名的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 
商周青铜铸造的特点: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分布广。 
二、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夏、商、西周是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品种已基本完备。 
三、奴隶的悲惨生活:这时的灿烂文明是以奴隶的悲惨生活为代价的 
第6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 
一、春秋争霸 
1、著名霸主:齐桓公(标志:葵丘会盟),晋文公(标志:城濮大战胜利),楚庄王 
2、齐桓公和晋文公成为霸主的共同原因是什么?(改革:发展生产、训练军队、整顿内政) 
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以“尊王攘夷”为口号,在晋楚争霸中取得胜利。 
3、影响: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但在争霸战争中,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 
二、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注意方位) 
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长平之战,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 本课相关成语: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注意是哪个战争中的) 

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 
一、经济上 
1、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牛耕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2、著名的都江堰:秦国蜀郡太守李冰 地点:成都平原 泯江中游 
③意义: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 
二、政治上——商鞅变法 
①时间:公元前356年 ②人物: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展变法。 
③目的: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以便在群雄争霸中保持不败地位。 
④内容和影响: 
内容 影响 
奖励耕战 奖励生产(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经济发展,国富 总之,商鞅变法确立封建制度,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奖励军功(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 军队战斗力增强,兵强 
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建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加强中央集权 

第8、9 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 
一、文字的演变 
时间 商 商周 西周晚期 战国 
文字 甲骨文 金文 大篆 竹书、帛书 
材料 龟甲、兽骨 青铜器 竹简、丝帛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甲骨文已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二、天文、历法、医学和文学的成就 
天文 古书记载的最早日食发生在夏朝商朝甲骨文有许多关于日食、月食的记载,经现代科学家验证,都很可靠。 
历法 相传夏朝就有历法(夏历),商朝的历法更为完备战国时期,测定出一年24个节气 
医学 名医扁鹊——望、闻、问、切四诊法一直为中医沿用 
文学 屈原和他的代表作《离骚》 
音乐 春秋战国盛行“钟鼓之乐”,湖北随州出土的编钟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 
学派 时期 代表人物 著作 思想内容 
儒家 春秋 孔子 《论语》 政治思想——“仁”:“爱人”,“为政以德”。教育思想:因材施教、谦虚好学、温故知新。 
战国 孟子 仁政治国、轻徭薄赋、可持续利用资源 
道家 春秋 老子 《道德经》 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相互转化。 
战国 庄子 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墨家 战国 墨子 ”兼爱”:希望人们互助互爱。“非攻”:反对侵略战争、支持正义战争。 
法家 韩非子 主张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兵家 孙武 《孙子兵法》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 运用三家观点解决问题:儒:说服教育;道:顺其自然;法:严格的规定和有效的惩罚 

第三单元 统一国家的建立 
第10课 “秦王扫六合” 
一、 秦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 都城:咸阳 开国皇帝:秦始皇嬴政 
意义: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长达数百年之久的分裂割据、混战不已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从此,统一始终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二、巩固统一的措施 
措施 影响 
政治 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在我国沿用了两千多年,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 
经济 统一货币、度量衡 对于促进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和维护国家统一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文化 统一文字 
焚书坑儒 摧残了文化,制约了人们的思想。 
军事 北筑长城、开发南疆(统一岭南,修筑灵渠) 秦朝疆域广大,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 秦始皇评价:我国历史上很有作为的君主(史实);但也有残暴的一面(史实);总体功大于过。 
第11课 “伐无道,诛暴秦” 
一、秦的暴政 
①繁重的徭役和赋税(上交三分之二) ②严酷的刑法 ③二世更加残暴(赵高“指鹿为马”) 
秦朝的暴政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和苦难,激起人民的反抗。 
二、陈胜吴广起义(揭竿而起) 
时间:公元前209年 起义地点:大泽乡 经过:略 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三、农民起义军推翻秦朝 
项羽:巨鹿之战,大败秦军主力。(破釜沉舟) 
刘邦:直逼咸阳,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楚汉之争: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 
★ 相关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楚河汉界、四面楚歌、霸王别姬等 故事:鸿门宴 
西汉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刘邦是汉高祖。 
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 
一、文景之治(历史上把文帝景帝统治时期称为是“文景之治”) 
1、原因:①汉初的形势:经济萧条、国家贫困。②总结秦朝亡于暴政的教训。 
2、措施:①注意发展农业生产,减轻人民的负担; ②提倡节约; ③提倡“以德化民”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 
背景 措施 效果 
政治 汉初分封的诸侯国还有相当的势力 “推恩令”,削弱封国势力。(主父偃的建议) 诸侯国再也无力与中央对抗 
思想 诸子百家的各派人物还很活跃,他们批评皇帝的政策,指责中央,对中央集权很不利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的建议)举办太学,以儒家的五经为主要教材。 儒家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 
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实现了大一统,进入鼎盛时期,这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四、东汉的建立:公元25年 都城:洛阳 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 
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 
一、 治理黄河:西汉,武帝下令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派王景主持修河。 
农业的进步:西汉出现了犁壁(翻土碎土)、耧车(播种工具)、二牛抬杠的方法。 
二、丝织:使用提花机;染色技术也很高,丝绸得到外国人喜欢。 
冶炼技术:东汉杜诗发明水排(治铁工具),比欧洲早一千多年。铁制兵器取代青铜兵器。 
三、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汉武帝把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经济大一统)商业的繁荣:东西二京(西京长安、东京洛阳);专门的商业区:市。(但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 
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一、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1、匈奴的生活习俗:过着游牧生活,逐水草迁徙。 
2、冒顿单于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 
3、匈奴族生产的发展(畜牧业兴旺发达;学会农耕,开始垦田种谷) 
二、匈奴与汉朝的和战 
时间 西汉初年 汉武帝时期 汉元帝时期 
形势 经济萧条、国家贫困 经过文景之治,国力强盛 匈奴分裂,其中呼韩邪单于向汉朝称臣 
政策 和亲:把皇室女子作为公主,远嫁匈奴,每年送给大量谷物和纺织品。 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 (漠北战役:公元前119年) 昭君出塞 
效果 匈奴骑兵年年挥师南下,和亲没有根本上解决匈奴的威胁 漠北之战,匈奴受到沉重打击,无力再与西汉对抗 。 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对比汉初的和亲与汉元帝时期的和亲,有什么不同? 
★ 总结:汉武帝的大一统表现在哪些方面?(经济、政治、军事、思想) 
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一、张骞通西域 
1.西域: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今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 
2、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38年(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意义:了解了西域的见闻,以及他们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 
3、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目的:与西域各国进行友好政治经济交往。 
4、西域都护的设立:公元前60年(标志着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二、丝绸之路 
1、陆上丝绸之路(以主要运输丝绸到西方而得名) 
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 
2、海上丝绸之路(从广州出发) 
第16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 
一、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 
1. 纸的发明(时间:西汉早期) 2.蔡伦改进造纸术(蔡侯纸) 3.造纸术的传播 
二、《九章算术》和地动仪 
1、《九章算术》(总结了春秋战国到东汉时期的数学成就) 
2、张衡发明的地动仪(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器) 
三、名医辈出 
1、华佗(神医):麻醉药剂“麻沸散”、“五禽戏” 
2、张仲景(医圣):《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 
★ 我国秦汉时期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发明和改进造纸术;张衡发明地动仪;华佗制成“麻沸散”;《九章算术》里的某些成就 
(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还有祖冲之把圆周率算到小数点后七位) 
第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 
1、佛教的传入 
①起源于古印度 ②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③东汉明帝时兴建了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马寺。 
④教义:人死后能够转生来世,人的今生能忍受苦难,虔诚地信佛,来世就可以得到幸福。 
2、道教的兴起 
①道教是土生土长的宗教 ②创始人:张陵 ③东汉时在民间兴起 
④教义:主张修身养性,炼制丹药,以求长生不老和得道成仙。 
二、司马迁和《史记》 
鲁迅对《史记》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学成就:①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②成为后世纪传体史书的典范 
文学成就:文笔简洁,语言生动,刻画人物栩栩如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 
三、轰动世界的秦兵马俑:泥土烧制,秦汉时期我国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18课 三国鼎立 
一、官渡之战 
形势: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时间:公元200年 作战双方:袁绍VS曹操 
结果: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军,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二、赤壁之战 
形势: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想要统一全国;南方刘备、孙权势力有所发展。 
时间:公元208年 作战双方:曹操VS孙刘联军 
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三、三国鼎立的形成 
国号 时间 都城 开国君主 
魏 220年称帝 洛阳 曹丕 
汉 221年称帝 成都 刘备 
吴 222年称王 建业 孙权 
四、三国经济的发展 
魏国: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蜀国:丝织业兴旺,蜀锦行销三国; 
吴国:造船业发达,吴国船队曾到达夷洲(现在的台湾),加强了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系。 
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 
一、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 
1、西晋的统一(三国灭亡顺序:蜀、魏、吴) 
①魏灭蜀;②265年,西晋代魏;(开国皇帝:司马炎;都城:洛阳)③280,西晋灭吴,实现了统一。 
2、内迁的各族(东汉末年开始;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 
3、西晋的灭亡 
原因:①统治集团腐朽,西晋皇族为争夺皇位,混战了十几年,耗竭了西晋的国力。 
②西晋的官僚地主残酷压迫内迁的少数民族,激起他们的反抗。 
公元316年,内迁匈奴人的一支武装力量灭亡了西晋。 
二、淝水之战 
1、形势:①南方: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在建康,史称“东晋”。 
②北方:氐族人苻坚建立的前秦政权强大起来,统一了黄河流域。 
2、时间:公元383年 作战双方:前秦VS东晋 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3、影响:前秦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状态, 
东晋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江南经济的发展 
1、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①江南地区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 
②南迁人口,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主要原因) 
③江南战争较少,社会比较安定。 
2、表现:①大量的荒地被开垦为农田。②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③农业技术的进步: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得到推广。④小麦推广到江南地区。 
3、影响: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北方的统一 
439年,在东北地区兴起的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 
二、民族大融合 
1、黄河流域的民族融合逐渐成为大趋势(孝文帝改革能够成功的原因之一) 
2、北魏孝文帝改革 
迁都洛阳:根本目的和原因是加强对中原的统治。 
汉化政策:学汉语;穿汉服;用汉姓;与汉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 
北魏孝文帝的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融合。 

第21、22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类别 朝代 代表人物 著作 贡献 
数学 南朝 祖冲之 《缀术》 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一千年。 
农学 北朝 贾思勰 《齐民要术》 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 
地理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 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专著。 
书画 东晋 王羲之 《兰亭序》 写出的字,或端秀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王羲之被后人称为是“书圣”。 
绘画 东晋 顾恺之 《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石窟艺术 北朝 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附: 
中国历史朝代顺序: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要求记住夏、商、西周、东周、秦、西汉、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建立时间、都城、开国君主) 



夏 商 西周 春秋 战国 秦 西汉 东汉 





魏 西晋 十六国 北魏 东魏 北齐 隋 
西魏 北周 
蜀 
东晋 宋 齐 梁 陈 
吴

初一历史的知识重点

8. 初一历史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知识要点归纳总结


 
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第1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
 
一、隋朝的建立、统一和灭亡
 
1、隋的建立: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隋的统一:
 
时间: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
 
隋实现重新统一的原因: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②北方:经过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缩小,为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南方:江南经济的发展,南北人民要求结束分裂局面,加强双方的经济交流。③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陈朝统治腐败,力量衰弱。
 
意义: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对峙局面,开创隋唐时期三百二十余年的“大一统”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3、隋的灭亡:暴政引起农民起义,公元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二、隋朝经济的繁荣──“开皇之治”
 
1、表现:人口激增,垦田扩大、粮仓丰实。
 
2、原因: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③统治者提倡节俭。
 
3、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三、大运河的开通
 
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开通原因:①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多年里,国家治理得比较好,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这就使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具备了经济实力。②隋朝国家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③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3、时间、人物: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4、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5、长度及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6、四个组成部分(自北向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7、连接五条河流(自北向南):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8、流通七省区:(略)
 
9、开通的作用: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第2课 “贞观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
 
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
 
思考:秦亡汉兴,隋亡唐兴,有什么共同之处? 
 
秦亡汉兴,隋亡唐兴的相同点:①秦隋都是在完成统一后很快灭亡的。秦隋后期都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灭亡的原因都是统治者残暴道,政治黑暗,滥用民力,经济倒退,人民生活困苦,社会矛盾尖锐。②汉唐的兴起都是统治者吸取前朝的教训,都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并且都成为影响当时世界的大国;汉唐两朝初的统治者,都勤于政事,轻徭薄赋,发展生产,都整顿吏治,任用贤良。
 
二、“贞观之治”
 
1、唐太宗采取的主要措施:①吸取隋亡历史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②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③崇尚节俭,节制享受欲望。④合并州县,整顿吏治。⑤任用贤才、虚心纳谏:“房谋杜断”;魏征为著名谏臣。⑥大兴学校,发展科举。
 
2、效果: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3、评价: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在中国封建帝王中是罕见的。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贞观之治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比较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历史功绩
 
项目	汉武帝	唐太宗
政治	实行推恩令,削弱诸侯国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重视人才	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发展科举
经济	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亲临治理黄河,重视兴修水利	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役和徭役
军事	派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和河西走廊,使匈再无力与西汉对抗	在西域设置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安西都护府
思想文化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长安兴办太学	重视人才培养,扩充国学规模,增加学员。
民族关系	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	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促进唐蕃友好
 
中国古代出现治世的原因:①政策因素:农民战争的作用(农民起义迫使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②政治交往因素:民族间融合和中外交往的加强。③群众作用:人民的辛勤劳动。④个体作用:杰出帝王将相的个人政治品质。
 
三、女皇武则天
 
1、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2、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第3课 “开元盛世”
 
一、“开元之治”
 
唐玄宗即位以后,“励精为治”:①任用贤才(姚崇);②重视地方吏治;③注意节俭。这些改革措施,使得开元年间的政局为之一新,史称“开元之治”。
 
二、盛世经济的繁荣
 
1、农业方面:①兴修大型水利工程。②农耕技术提高:水稻广泛采用育秧移植。③茶叶生产的发展: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饮茶之风开始在唐朝盛兴。④生产工具的改进:出现新的农业工具──曲辕犁;创制新灌溉工具──筒车。
 
手工业方面:①丝织业:花色品种多,技术高超。②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世界工艺的珍品)。
 
商业繁荣:①著名的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②长安城:城内分为坊和市,坊是居民宅区,市为繁荣的商业区。唐都长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4、“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了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5、封建社会经济繁荣和发展的共同原因:①继承性因素:前朝经济基础的继承。②社会环境因素(政治因素):社会安定。③政治因素:国家统一、政治清明。④经济政策因素:统治者调整经济政策,鼓励发展生产。⑤经济交往因素:民族间的经济交流和中外交往的加强。⑥群众作用:人民的辛勤劳动。⑦生产力(科技)因素:生产技术革新(生产工具是生产力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水利的兴修。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
 
一、科举制的诞生
 
1、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以分科举人取代了魏晋以来九品官人的制度。
 
思考:隋朝为什么要采用科举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
 
师:科举制创立前(魏晋以来),土族制度和九品中正制是做高官的基本条件。官员大多只能从高门权贵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能为朝廷和国家出力。官员的选拔权力集中在地方权贵手中,不利于中央集权。利用考试选拔官员。普通读书人和贫穷人家的子弟可以自愿报名参加官府的考试,这样就扩大了选官范围,选官权力也就牢牢控制在中央手中。
 
2、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3、意义:从此门弟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朝廷。
 
二、科举制的完善
 
1、唐朝科举制度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进士和明经两最为重要。唐朝时期完善科举制度的关键人物是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
 
2、唐太宗:扩充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3、武则天:开创殿试和武举。
 
4、唐玄宗:丰富考试的内容,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人物	贡献	 
隋文帝	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诞生阶段
隋炀帝	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唐太宗	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的人数	完善阶段
武则天	增设殿试、武举	
唐玄宗	丰富考试的内容: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三、科举制的影响
 
1、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风气盛行。
 
3、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因为进士科重视考诗赋,也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4、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
 
 
第5课 “和同为一家”
 
唐朝时,唐太宗和武则天在今新疆地区先后设立了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一、西南──吐蕃(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
 
  1、吐蕃人是今天藏族的祖先。
 
2、7世纪前期,吐蕃杰出的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
 
3、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4、8世纪初,唐朝又把金城公主嫁到吐蕃赞普尺带珠丹。至此,吐蕃和唐朝已经成为“和同为一家”了。
 
二、北方──回纥的勃兴
 
1、回纥是今天维吾尔族的祖先。
 
2、8世纪中期,唐玄宗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后来,回纥改名为“回鹘”。
 
三、东北──靺鞨(“车书本一家”)
 
1、7世纪末,粟末靺鞨部首领大祚荣统一了周围各部,建立政权。
 
2、8世纪前期,唐玄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加授渤海都督。从此,粟末靺鞨政权以“渤海”为号。粟末靺鞨有“海东盛国”之称。
 
3、唐朝管理东北边疆的机构是渤海都督府和黑水都督府。
 
四、西南──苍山洱海间的南诏
 
1、六诏居民是今天彝族和白族的祖先。
 
2、南诏首领皮罗阁统一六诏,唐玄宗封他为云南王。
 
民族	活动地区	与唐朝的关系	今何族的祖先
吐番	西南	和同为一家: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尺带珠丹与金城公主通婚。	藏族
回纥	西北	唐玄宗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维吾尔族
靺鞨	东北	唐玄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满族
南诏	西南	唐玄宗封皮罗阁为“云南王”。	彝族白族
 
民族	吐蕃	回纥	靺鞨	南诏
地理位置	青藏高原一带	色楞河流域	东北松花江、黑龙江	云南苍山洱海
生活习俗	游牧、农耕、纺织和冶铁水平高	崇尚勇敢、作风淳朴	骁勇强悍、能歌善舞	建筑艺术高超
杰出首领	松赞干布	怀仁可汗	渤海郡王	云南王
与唐关系	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和亲	唐玄宗封其首领为怀仁可汗	唐玄宗封其首领为渤海郡王	唐玄宗封其首领为云南王
 
 
第6课  对外友好往来
 
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各国人称中国人为“唐人”。
 
一、唐与日本的关系──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1、隋唐时,中日两国交往密切。贞观年间,日本有很多遣唐使、留学生和留学僧来唐学习。
 
2、遣唐使回国后很受重用,他们以唐朝的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还参照汉字创制了日本文字,在社会生活上至今都保留唐朝人的某些风尚。
 
3、唐朝赴日本的使节和僧人中,最有影响的是鉴真,曾六次东渡日本,在日本传播唐朝文化。
 
二、唐与新罗的关系
 
1、方式:①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②新罗商人来中国经商,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2、表现有:仿唐制建立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官吏、引入了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
 
三、唐与天竺的关系──玄奘西游
 
唐朝时中国与天竺交往频繁,最杰出的使者是高僧玄奘。贞观初年,他从长安出发,前往天竺。回国后,专心翻译佛经,还写成著名的《大唐西域记》。这部书是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思考: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教材内容,说说唐朝时期对外交往的特点吗?促使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因素有什么呢?今天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时期,唐朝的对外交往情况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特点:①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乃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②唐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居住。③长安、洛阳、广州、扬州等地都有频繁的外贸活动。④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因素:①国家安定统一;②经济文化繁荣;③对外开放政策;④对外交通发达。
 
启示:第一,必须有稳定的政治局面,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第二,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发展经济文化。第三,学习唐朝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在传播先进文化的同时,要善于吸取其精华,为己所用。
 
 
第7、8课  辉煌的隋唐文化
 
一、科学技术
 
1、建筑:
 
特点:规模宏大,气魄雄伟,整齐而不呆板,华美而不纤巧。
 
代表:①隋朝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七百多年后,欧洲人才建成类似的桥。②唐都长安是当时世界最大的城市(大明宫含元殿)。
 
2、印刷术:①我国在世界上最早发明印刷术,印刷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②隋唐时期,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诗歌等。③唐朝印刷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3、医学:“药王”孙思邈《千金方》。
 
二、文学:诗歌 
 
1、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流传至今的有两千多位诗人的近五万首诗歌。
 
2、代表诗人:
 
①李白(盛唐)──“诗仙”(《早发白帝城》、《蜀道难》)
 
②杜甫(盛-衰)──“诗圣”“诗史”(“三吏”“三别”)
 
③白居易(中唐)──《秦中吟》《新乐府》,诗歌反映现实。
 
三、书法:“颜筋柳骨”
 
1、颜真卿:创立雄浑敦厚的新书体,称“颜体”,是继王羲之之后我国书法史上最有成就的大书法家,代表作为《颜氏家庙碑》《多宝塔碑》。颜真卿。
 
2、柳公权:博采众长,别出新意,成“柳体”,其字方折峻丽,骨力劲健。代表作为《玄秘塔碑》。
 
四、绘画
 
1、(唐朝)阎立本:擅长人物画,代表作为《历代帝王图》《步辇图》。
 
2、(唐朝)吴道子:“画圣”,开后世写意画先河,代表作《天王送子图》。
 
五、艺术宝库
 
代表:甘肃敦煌莫高窟(大部分隋唐开凿,壁画和彩色塑像,堪称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
 
六、盛大欢腾的乐舞
 
1、唐初:《秦王破阵乐》
 
2、盛唐:《霓裳羽衣曲》 
 
以上内容用表格可简化归纳为:
 
一、科技方面
 
类别	朝代	设计者	成就
建筑	隋朝	李春	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
雕版印刷术	唐朝	 	《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的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二、文学方面(诗歌)
 
代表人物	生活时期	代表著作	诗歌特点	人称
李白	盛唐时期	《早发白帝城》《蜀道难》	即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轻快。	“诗仙”
杜甫	由盛转衰	“三吏”、“三别”	或气魄雄浑,或沉郁悲怆,语言精练凝重	“诗圣”
白居易	唐朝中期	《秦中吟》《新乐府》	现实主义,讽喻社会,同情人民。诗歌直白如话,通俗易懂	 
 
三、书法、绘画和石窟艺术
 
类别	代表人物	著作	成就
书法	颜真卿	《颜氏家庙碑》	创立了新书体“颜体”,是继王羲之后,我国书法史上最有成就的大书法家
	柳公权	《玄秘塔碑》	自成“柳体”
绘画	阎立本	《步辇图》《历代帝王像》	擅长人物故事画
	吴道子	《送子天王图》	开后世写意画先河,被称为“画圣”
石窟艺术	 	 	甘肃西部的莫高窟,是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
 
 
第二单元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第9课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一、契丹的兴起和陈桥兵变
 
1、10世纪初,契丹首领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有时称契丹,有时称辽),都城在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阿保机就是辽太祖。
 
2、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北宋建立后,陆续消灭了五代十国割据政权,结束了黄河流域分裂局面。
 
联系:七年级上册学过的曾经统一黄河流域的人物或政权(东汉末的曹操、氐族符坚建立的前秦、鲜卑族建立的北魏)
 
二、辽、宋、夏的和战
 
1、宋与辽──澶渊之盟
 
(1)背景:宋真宗统治时,澶州之战,寇准力主真宗亲征,宋军击退辽军。
 
(2)内容: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给辽岁币。
 
(3)评价:一分为二评价。①宋每年给辽岁币,增加了负担老百姓,对宋来说也是屈辱的。②但这个条约也使辽宋之间保持了很长时间的边境和平,这样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特别是双方在边境地区贸易的发展。
 
2、宋与夏和战
 
(1)11世纪前期,党项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都城在兴庆(今宁夏银川),史称西夏。
 
(2)宋夏议和: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三、金和南宋的对峙
 
1、12世纪初期,女真杰出首领阿骨打,起兵抗辽,建立金,都城会宁(今黑龙江阿城)。阿骨打就是金太祖。
 
2、1127年,北宋被金灭亡,赵构登上皇位,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史称南宋。
 
3、抗金英雄:岳飞  郾城大捷
 
4、宋金和议:宋高宗和秦桧以“莫须有”杀害了岳飞后,宋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后来,金迁都燕京,改名为中都(今北京)。
 
政权	建立民族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契丹(辽)	契丹	10世纪初(916年)	辽太祖阿保机	上京
宋(北宋)	汉族	960年	宋太祖赵匡胤	东京
大夏(西夏)	党项	11世纪前期(1038年)	元昊	兴庆
金	女真	12世纪初期(1115年)	金太祖阿骨打	会宁(后迁中都)
宋(南宋)	汉族	1127年	宋高宗赵构	临安
 
 
第10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
 
一、南方农业的发展
 
1、原因:从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代:①南方战乱少;②南迁的中原人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③自然条件的变化;④引进新品种──从越南引进占城稻。
 
2、表现:①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民间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主要产地在南方。②棉花的种植,由两广、福建扩展到长江流域。③茶树的栽培有很大发展,江南的丘陵地区新辟许多茶园。
 
二、南方手工业的兴旺
 
1、纺织业和棉织业:蜀地的丝织品“号为冠天下”;江浙丝绸产量高;从海南岛兴起的棉织业,南宋已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
 
2、制瓷业: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重心。浙江哥窑烧纸的冰裂纹瓷器,给人别致美感。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
 
3、造船业:宋朝的造船业居世界首位,广州、泉州造船也发达。
 
三、南方商业的繁荣
 
1、商业都市:南宋时最大的商业都市是临安,其繁荣程度远远超过北宋时的开封,而且还出现有早市、夜市。
 
2.海外贸易:宋朝海外贸易超过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3.最早的纸币: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南宋时,纸币发展形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纸币的产生,有利于商业发展。
 
四、结论: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于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类别	发展成就
农业的发展	粮食作物	占城稻的引进与推广;苏湖成为粮仓;水稻产量居粮食首位
	经济作物	棉花、茶树的种植和栽培得到推广
手工业的发展	纺织业	南方丝织业胜过北方;棉织业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
	制瓷业	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业重心;浙江哥窑烧制冰裂纹瓷;景德镇成为瓷都
	造船业	居世界首位,广州、泉州造船业发达
商业的繁荣	商业都市	杭州是南宋时最大的商业都市
	对外贸易	在当时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广州、泉州是大商港;对外贸易范围扩大;外贸收入是朝廷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货币	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主要阶段及其原因:
 
第一个阶段,是从远古到西晋时期。此阶段的特点是北方经济的发展远远超过南方,经济重心在北方,尽管其间经济重心也有所变动,但始终是在黄河中下游一线东西移动。直到三国时期,孙吴地区的农业虽得到一定程度开发,但曹魏所在的黄河流域地区经济的发展仍然是超过吴和蜀两国的。
 
从远古到西晋期间,中国经济重心之所以在北方,主要是与北方的黄河流域自然条件较好,中华先民最早开发这一地区和主要王朝的都城都在北方等原因密切相关;三国时期,南方的吴国和西南的蜀国地区虽然开始开发,然其经济基础薄弱,这种开发仅属局部开发成功,曹魏地区经济的发展仍然是超过吴和蜀两国的,这正是日后西晋统一全国的基础。
 
第二阶段,从西晋末年至隋唐五代时期。此阶段的特点是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经济发展从南北基本趋于平衡到南方开始超过北方。西晋末年和十六国时期,南朝所在的南方得到进一步开发,南方社会经济发展速度比北方快一些。但衡量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否超过其它地区,不能仅看其发展速度。现实经验证明,由于经济发展的起点低,往往是经济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在起步阶段经济发展速度会大大超过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据此,我们不能说此时南方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超过北方,而只能说南方此时正处于经济开发阶段,南方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隋唐统一,南北经济得到盛大发展,但唐朝“安史之乱”前,经济重心还是一直在华北平原,北方经济总的来说在整体上仍占一定优势。直到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才开始南移,从五代起,南方经济才开始逐渐超过北方。
 
从西晋末年至隋唐五代期间,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经济之所以开始趋于平衡的原因是:①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②从西晋后期,北方大量南迁人口,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③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比较比较安定;④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的融合,加速经济发展;⑤南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唐朝“安史之乱”后到五代时期,经济重心之所以开始南移,其主要原因有:①自唐朝晚期以来,北方人民为了逃避战乱,大量中原地区人口南迁,既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也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②南方战争相对较少,局势相对稳定,为江南经济发展创造了稳定的环境,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③南方政权的统治者为发展实力,重视农业,大力兴修水利,鼓励生产,推动了经济恢复和发展;④江南地区各族人民的共同劳动。
 
第三阶段,从北宋到南宋时期。这是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并最终完成的重要阶段。北宋时期,南方经济继续持续发展,到北宋末年,经济重心完成了南移的历史进程;北宋灭亡,宋室南渡,南宋开始,标志着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东南地区,中国已稳定地形成了南方经济领先于北方的经济格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