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刘禅没开城投降,而是等待各路援军,结局会有改变吗?

2024-05-07 22:51

1. 假如刘禅没开城投降,而是等待各路援军,结局会有改变吗?

我们都知道历史是没有如果的,一切已经发生过去的历史都已经是板上钉钉子的事实了,每个时期都是一样,三国时期更是一样。很多人都对蜀国的灭亡感到痛惜,面临邓艾兵临城下,后主刘禅连一点抵抗的行为都没有就开城投降,这不仅让很多忠于蜀国的人们寒心。很多人心中都存在着一个疑问,那就是如果刘禅当年不开城投降的话,等待姜维等各路援军,蜀国会不会得以延续呢?

就这个问题,小编说一下我的个人见解。首先简单的说,只要守将有决心,守住至少几个月没有问题。冷兵器时代攻城的难度极高,检查三国史,几乎没有坚城是被强攻下的,邺城和白门楼是自己人开了城门,失荆州市江陵、公安的守将直接投降。同样是成都,刘璋面对刘备守了超过一年,最能说明问题的是诸葛亮数万大军围陈仓不足千人的防守二十余日不能下而只好退兵了。

成都城建壁厚,有皇帝有禁军,防守的条件极好。姜维得知成都被进攻,没有走直线从剑阁-涪城直奔成都,而是绕道巴西-今天的南充来回援,他的目的是想让统治者们好歹守个两天了解一下前线作战部队的辛苦,但是没想到后面直接投降了。姜维得知成都被进攻,没有走直线从剑阁-涪城直奔成都,而是绕道巴西-今天的南充来回援,他的目的是想让统治者们好歹守个两天了解一下前线作战部队的辛苦,但是没想到后面直接投降了。

以至于蜀汉将士得知消息后拔刀砍石,心中痛恨不已。强调一下,上面说的只不过是收成都城一段时间,并不肯定能不能守住成都城,如果真的能守住成都城几个月的话,蜀国还是有延续的机会的。虽然当时蜀国国力疲弱,但毕竟刘氏父子已经统治了几十年,尤其对大族和百姓还是比较仁慈,刘家父子又是汉朝正统,具有一定的民心。姜维虽然在汉中据守钟会,但姜维作为一个身经百战兼智勇双全的名将和诸葛亮的唯一传人,无论是钟会还是邓艾综合能力上面都不是其对手,虽然要全面进攻吞并魏国兵力确实太少,但是如何防守他还是会有办法的,而且姜维忠心可鉴,刘禅投降后姜维还在谋划如何复国就能说明姜一定会竭尽全力。据三国志裴注蜀汉当时有将士十万两千,这可不是和小数目,因为演义中演的和真实情况不同。

真实的历史上各国根本就没有像演义中提到的那么多士兵。我个人推测汉中有两万多,当时汉城乐城南郑城等城池尚在。据三国志汉城、乐城各五千人,钟会强攻不破只得留下人马围城,当时因阳安关守将之一蒋舒投降魏军。钟会于是率十余万直扑剑阁。姜维当时有三万人左右的精锐,张翼董厥各一万人跟姜维汇合一起守剑阁。剩下成都有一万人、永安近万人、南中和各郡备兵近两万。还有就是,东边还有东吴呢,大家都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不管当时东吴谁在位,这样的道理大家都明白,如果当年东吴收到消息后,总共兵分三路:第一路大将军丁奉督诸军向魏寿春,第二路将军留平别诣施绩於南郡,第三路将军丁封、孙异临沔中。让东吴想不到的,是一个月后阿斗就投降了。因此东吴的三路军也没有办法再前进了,只能取消计划了。

假如刘禅没开城投降,而是等待各路援军,结局会有改变吗?

2. 援军马上就到了,刘禅为什么要投降?

当邓艾在绵竹歼灭诸葛瞻统帅的西蜀主力后,西蜀小朝廷万般惶恐中,开始讨论政权以及皇帝刘禅的前途。有人提出:“蜀与吴结盟,应该东下投奔孙吴。”有人则说:“西蜀南中七郡地势险绝,容易自守,应该迁都到南方去。”然而更多群臣知大势已去,六神无主,不知应该怎么办才好,只好紧闭嘴巴默不作声。北地王在这次这次朝议中说了些什么,后世已不得而知,最大的可能,就是附和群臣的动议,投降东吴或南下南中建立个流亡政府。
这时,历来不受重视的谯周(典学从事,相当于教育部长)站了出来,摆出几点不容置疑的理由加以反对:其一:自古以来,没有寄身别国做皇帝的事;今天逃到吴国去,理当臣服于吴国。其二,大能吞小,小不能吞大,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承认这一条,就知道曹魏能并吞孙吴,孙吴不能并吞曹魏。与其向小国孙吴称臣,何如向大国曹魏称臣?其三,称臣是低声下气的羞耻事情,如果臣服于东吴,之后还得再臣服曹魏,哪里还能一辱再辱,先称臣于吴,再称臣于魏!与其这样,还不如一步到位,直接去投降曹魏。
堵死了这条路之后,谯周又话锋一转,堵死了南下南中的另一条路:其一,如果想将国都搬迁到南中地区,就应该早有预谋早作安排,只有这样,才能在那里立足。今日大敌将兵临城下,亡国之祸就在眼前,上至朝臣士大夫,下至士兵以及普通百姓,很难说谁忠诚可靠,哪一个都靠不住。恐怕皇帝抬足出走的当天,就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叛变,哪里能容你逃往南中!
老实说,蜀国的益州籍官员长期受到荆州籍官员打压排挤,对这个政权没有感情;更由于自公元211年刘备入川以来的53年中,给益州民众带来的不是福祉而是无穷无尽的灾难。同益州民众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谯周等益州籍官员,有十足理由对这个割据政权厌恶鄙视和诅咒,一旦有机会,自然要促其咽气蹬腿。谯周的这番廷对,很难排除感情因素。但是这番廷对义正词严、说理充分、逻辑严密、无懈可击。
众人虽已没有了还手之力,又担心地说:“今邓艾即将兵临成都,(破城灭国即在眼前),如果他不肯受降,给我们体面的下台机会,那时咋办?”
谯周分析说:“方今东吴还没有臣服曹魏,形势决定曹魏不得不接受西蜀的开城投降。受降之后,还不得不给以礼遇。”大概看到刘禅的犹豫不决,谯周进而拍胸脯说:“陛下降魏后,假若曹魏不裂土封您,我则请求身往京都,以大义力争。”
这时,其他大臣已没有了反对的理由,可是刘禅还处在犹豫之中,谯周上书劝说道:“第一,南方僻远荒蛮之地,民众还没有归化,平常虽然并不曾向政府纳贡,还多次反叛朝廷。诸葛亮南征时以兵锋相逼,南人兵败势穷才勉强服从,但对缴纳贡赋和征取兵员一直都心怀不满,说实话,这是一批异己力量,盼望国家灭亡的群体。今在走途无路中前往南中,想以此地为依凭,恐必然再一次反叛。第二,曹魏大兵这次汹涌澎拜地奔向成都,不单是要取西蜀,必然有后续动作。假如朝廷奔向南方,曹魏大兵必然会乘势追击。第三,假如陛下奔到南中,外要全力拒敌,内要须供应服饰,陛下无法从他处获取费用,必然要对南中民众扩大征收,扩大征收则是促其迅速反叛。第四……今陛下南行,益州各地官民不肯被其父母,也不肯离乡背井,逃往或反叛必然加速。我望陛下早作决断投降曹魏们还可以获得爵位土地,别弄到南下后势穷力蹙再去投降,那是祸患就严重了。”
北地王刘谌将祖父刘备巧取豪夺的益州政权视之为一家私有,其父刘禅决定投降后,在万般无奈和歇斯底里的交织中,回家凶残地杀害了妻子然后自杀,带着绝望给西蜀割据政权做了殉葬品。
儿子刘谌的自杀并没有给他带来一线希望,更没有对西蜀官兵产生气吞山河的精神激励,
摆在刘禅面前的可走之路,除过投降已没有其它选项,遂在一番准备后,刘禅自缚,并让人抬着棺材,开城向邓艾投降,从此结束了刘氏父子自公元208年以来53年的军阀割据。

3. 援军马上就到了,刘禅为什么要投降

当邓艾在绵竹歼灭诸葛瞻统帅的西蜀主力后,西蜀小朝廷万般惶恐中,开始讨论政权以及皇帝刘禅的前途。有人提出:“蜀与吴结盟,应该东下投奔孙吴。”有人则说:“西蜀南中七郡地势险绝,容易自守,应该迁都到南方去。”然而更多群臣知大势已去,六神无主,不知应该怎么办才好,只好紧闭嘴巴默不作声。北地王在这次这次朝议中说了些什么,后世已不得而知,最大的可能,就是附和群臣的动议,投降东吴或南下南中建立个流亡政府。
这时,历来不受重视的谯周(典学从事,相当于教育部长)站了出来,摆出几点不容置疑的理由加以反对:其一:自古以来,没有寄身别国做皇帝的事;今天逃到吴国去,理当臣服于吴国。其二,大能吞小,小不能吞大,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承认这一条,就知道曹魏能并吞孙吴,孙吴不能并吞曹魏。与其向小国孙吴称臣,何如向大国曹魏称臣?其三,称臣是低声下气的羞耻事情,如果臣服于东吴,之后还得再臣服曹魏,哪里还能一辱再辱,先称臣于吴,再称臣于魏!与其这样,还不如一步到位,直接去投降曹魏。
堵死了这条路之后,谯周又话锋一转,堵死了南下南中的另一条路:其一,如果想将国都搬迁到南中地区,就应该早有预谋早作安排,只有这样,才能在那里立足。今日大敌将兵临城下,亡国之祸就在眼前,上至朝臣士大夫,下至士兵以及普通百姓,很难说谁忠诚可靠,哪一个都靠不住。恐怕皇帝抬足出走的当天,就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叛变,哪里能容你逃往南中!
老实说,蜀国的益州籍官员长期受到荆州籍官员打压排挤,对这个政权没有感情;更由于自公元211年刘备入川以来的53年中,给益州民众带来的不是福祉而是无穷无尽的灾难。同益州民众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谯周等益州籍官员,有十足理由对这个割据政权厌恶鄙视和诅咒,一旦有机会,自然要促其咽气蹬腿。谯周的这番廷对,很难排除感情因素。但是这番廷对义正词严、说理充分、逻辑严密、无懈可击。
众人虽已没有了还手之力,又担心地说:“今邓艾即将兵临成都,(破城灭国即在眼前),如果他不肯受降,给我们体面的下台机会,那时咋办?”
谯周分析说:“方今东吴还没有臣服曹魏,形势决定曹魏不得不接受西蜀的开城投降。受降之后,还不得不给以礼遇。”大概看到刘禅的犹豫不决,谯周进而拍胸脯说:“陛下降魏后,假若曹魏不裂土封您,我则请求身往京都,以大义力争。”
这时,其他大臣已没有了反对的理由,可是刘禅还处在犹豫之中,谯周上书劝说道:“第一,南方僻远荒蛮之地,民众还没有归化,平常虽然并不曾向政府纳贡,还多次反叛朝廷。诸葛亮南征时以兵锋相逼,南人兵败势穷才勉强服从,但对缴纳贡赋和征取兵员一直都心怀不满,说实话,这是一批异己力量,盼望国家灭亡的群体。今在走途无路中前往南中,想以此地为依凭,恐必然再一次反叛。第二,曹魏大兵这次汹涌澎拜地奔向成都,不单是要取西蜀,必然有后续动作。假如朝廷奔向南方,曹魏大兵必然会乘势追击。第三,假如陛下奔到南中,外要全力拒敌,内要须供应服饰,陛下无法从他处获取费用,必然要对南中民众扩大征收,扩大征收则是促其迅速反叛。第四……今陛下南行,益州各地官民不肯被其父母,也不肯离乡背井,逃往或反叛必然加速。我望陛下早作决断投降曹魏们还可以获得爵位土地,别弄到南下后势穷力蹙再去投降,那是祸患就严重了。”
北地王刘谌将祖父刘备巧取豪夺的益州政权视之为一家私有,其父刘禅决定投降后,在万般无奈和歇斯底里的交织中,回家凶残地杀害了妻子然后自杀,带着绝望给西蜀割据政权做了殉葬品。
儿子刘谌的自杀并没有给他带来一线希望,更没有对西蜀官兵产生气吞山河的精神激励,
摆在刘禅面前的可走之路,除过投降已没有其它选项,遂在一番准备后,刘禅自缚,并让人抬着棺材,开城向邓艾投降,从此结束了刘氏父子自公元208年以来53年的军阀割据。

援军马上就到了,刘禅为什么要投降

4. 刘禅为什么选择投降

当邓艾在绵竹歼灭诸葛瞻统帅的西蜀主力后,西蜀小朝廷万般惶恐中,开始讨论政权以及皇帝刘禅的前途。有人提出:“蜀与吴结盟,应该东下投奔孙吴。”有人则说:“西蜀南中七郡地势险绝,容易自守,应该迁都到南方去。”然而更多群臣知大势已去,六神无主,不知应该怎么办才好,只好紧闭嘴巴默不作声。北地王在这次这次朝议中说了些什么,后世已不得而知,最大的可能,就是附和群臣的动议,投降东吴或南下南中建立个流亡政府。
这时,历来不受重视的谯周(典学从事,相当于教育部长)站了出来,摆出几点不容置疑的理由加以反对:其一:自古以来,没有寄身别国做皇帝的事;今天逃到吴国去,理当臣服于吴国。其二,大能吞小,小不能吞大,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承认这一条,就知道曹魏能并吞孙吴,孙吴不能并吞曹魏。与其向小国孙吴称臣,何如向大国曹魏称臣?其三,称臣是低声下气的羞耻事情,如果臣服于东吴,之后还得再臣服曹魏,哪里还能一辱再辱,先称臣于吴,再称臣于魏!与其这样,还不如一步到位,直接去投降曹魏。
堵死了这条路之后,谯周又话锋一转,堵死了南下南中的另一条路:其一,如果想将国都搬迁到南中地区,就应该早有预谋早作安排,只有这样,才能在那里立足。今日大敌将兵临城下,亡国之祸就在眼前,上至朝臣士大夫,下至士兵以及普通百姓,很难说谁忠诚可靠,哪一个都靠不住。恐怕皇帝抬足出走的当天,就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叛变,哪里能容你逃往南中!
老实说,蜀国的益州籍官员长期受到荆州籍官员打压排挤,对这个政权没有感情;更由于自公元211年刘备入川以来的53年中,给益州民众带来的不是福祉而是无穷无尽的灾难。同益州民众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谯周等益州籍官员,有十足理由对这个割据政权厌恶鄙视和诅咒,一旦有机会,自然要促其咽气蹬腿。谯周的这番廷对,很难排除感情因素。但是这番廷对义正词严、说理充分、逻辑严密、无懈可击。
众人虽已没有了还手之力,又担心地说:“今邓艾即将兵临成都,(破城灭国即在眼前),如果他不肯受降,给我们体面的下台机会,那时咋办?”
谯周分析说:“方今东吴还没有臣服曹魏,形势决定曹魏不得不接受西蜀的开城投降。受降之后,还不得不给以礼遇。”大概看到刘禅的犹豫不决,谯周进而拍胸脯说:“陛下降魏后,假若曹魏不裂土封您,我则请求身往京都,以大义力争。”
这时,其他大臣已没有了反对的理由,可是刘禅还处在犹豫之中,谯周上书劝说道:“第一,南方僻远荒蛮之地,民众还没有归化,平常虽然并不曾向政府纳贡,还多次反叛朝廷。诸葛亮南征时以兵锋相逼,南人兵败势穷才勉强服从,但对缴纳贡赋和征取兵员一直都心怀不满,说实话,这是一批异己力量,盼望国家灭亡的群体。今在走途无路中前往南中,想以此地为依凭,恐必然再一次反叛。第二,曹魏大兵这次汹涌澎拜地奔向成都,不单是要取西蜀,必然有后续动作。假如朝廷奔向南方,曹魏大兵必然会乘势追击。第三,假如陛下奔到南中,外要全力拒敌,内要须供应服饰,陛下无法从他处获取费用,必然要对南中民众扩大征收,扩大征收则是促其迅速反叛。第四……今陛下南行,益州各地官民不肯被其父母,也不肯离乡背井,逃往或反叛必然加速。我望陛下早作决断投降曹魏们还可以获得爵位土地,别弄到南下后势穷力蹙再去投降,那是祸患就严重了。”
北地王刘谌将祖父刘备巧取豪夺的益州政权视之为一家私有,其父刘禅决定投降后,在万般无奈和歇斯底里的交织中,回家凶残地杀害了妻子然后自杀,带着绝望给西蜀割据政权做了殉葬品。
儿子刘谌的自杀并没有给他带来一线希望,更没有对西蜀官兵产生气吞山河的精神激励,
摆在刘禅面前的可走之路,除过投降已没有其它选项,遂在一番准备后,刘禅自缚,并让人抬着棺材,开城向邓艾投降,从此结束了刘氏父子自公元208年以来53年的军阀割据。

5. 刘禅为什么要主动投降?

嗨,大家好,这里是兔兔爱历史,今天继续为大家分享有趣的历史故事。
原因一:当年,邓艾和钟会两人分别向蜀国发起了进攻,而当时蜀国的主要军力都被姜维带去对抗钟会了,这导致邓艾趁机攻打了蜀国,并很快就打到了蜀国城门下。城中的蜀国君王刘禅,因为手上没有军队,都被姜维带出去对抗了钟会了,无奈之下,刘禅只能选择开城投降了。
原因二:成都内的还有少量的军队,但是实力却远不及邓艾军队。聪明的刘禅立马就想到,在这种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再去反抗只能让自己的损失更大。更何况,成都城里住这很多百姓,如果刘禅要和邓艾对战,那成都城中的百姓很可能会因这场战争而死伤很多。而且,就连成都地区也会受到严重的破坏。所以,这一场必败的战斗,刘禅没有必要去打,选择投降才会好很多。就算是和邓艾对抗,并坚持到姜维的援军到了,这种虽然能打赢,但是损失也是非常的大,并且蜀国在短时间内不能在战了。如果,魏国又趁机派人来攻打,其结果都一样,兵败。
没有一个君王,想成为亡国之君,也不愿意成为投降君王。但是刘禅手里掌握这百姓、士兵、地区的存亡。在这种情况下,刘禅只能为了确保更多人的安全,损失自己了,所以刘禅只能选择投降。
谢谢大家的收看,如果喜欢就关注我吧,每天都会给大家分享历史故事。
本文为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刘禅为什么要主动投降?

6. 刘禅投降之后过得怎么样,刘禅投降正确吗?

刘禅投降之后过的很安逸,每天有美味佳肴,身边有美女相伴,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生活。刘禅投降行为保住了自己的性命,却也背上了昏庸无能的帽子,刘备和刘禅的选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虎父无犬子这句话并不完全准确,刘备和刘禅在面对危机时刻所做出的选择就推翻了这个论证,刘备一无所有时也没有选择向曹操低头,他领着张飞关羽两个兄弟,率领几百个残兵败将仍然在抵抗曹操,仍然在为是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刘禅在面对强大的魏军选择了投降。刘禅当时有三个选择第一个成都城内依然有几十万大军可以使用,城内的粮食也可以支撑一年左右流产,完全可以率领着余下的部队继续抵抗曹操。第二个选择放弃成都城,退守南方蛮夷地区,这里就曾经是诸葛亮七擒孟获的地方。魏军劳师远征虽然暂时拿下了川蜀之地的大部分地区,但是他们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如果退守南方蛮夷之地,依靠着天然的防御工事,完全有可能实现局势的逆转。

第三个选择就是最简单,最直接的办法投降。从历史发展角度来看,刘禅的选择是正确的,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蜀汉政权国力弱小,当时已经不可能完成天下一统的任务,诸葛亮去世之后基本上就已经宣判了蜀汉政权的死期。刘禅的负隅顽抗完全违背了历史发展的规律,当前实际情况蜀汉政权不可能再恢复往日的强大。

但是从个人角度来看,投降行为非常可耻刘。备一辈子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断送在刘禅手里,刘禅作为蜀汉政权的帝王,他要负首要责任,蜀汉政权灭亡之时没有表现出一个帝王的骨气。

7. 刘禅当时有兵有援军的,怎么这个曹魏到了就直接投降了?

刘禅当时有兵有援军的,当邓艾在绵竹歼灭诸葛瞻统帅的西蜀主力后,西蜀小朝廷万般惶恐中,开始讨论政权以及皇帝刘禅的前途。有人提出:“蜀与吴结盟,应该东下投奔孙吴。刘禅当时有兵有援军的,多次北伐造成了宜州的衰弱和人民的苦难。在危机之际,即使有人才的帮助,也很难在强大敌人的眼皮底下长期生存,更何况刘禅不是一位明智的君主。所谓“兵将”,简单地说,江伟指挥的数万兵马在剑阁与中汇作战,成都市有“数万兵”。

然而,江伟很难为江戈辩护。他怎么能不遗余力地支持成都?此外,汉中沦陷后,剑阁成为成都的最后一道屏障。放弃剑阁,也等于张开双臂让敌人进攻成都。因此,如果邓艾没有冒险偷渡银平,绕过剑阁,攻打蜀汉后方,江伟就不会放弃剑阁。因此,当邓艾来到成都时,他无法指望蒋伟领导的军队。一旦江伟放弃他的剑亭,钟将在成都平原进军!而不是支持刘禅,数以万计的蒋伟军队可能会被钟晖吃掉。至于成都的“数万装甲兵”,他们不是野战部队,战斗力有限。你看,诸葛湛率领的数万帝国卫队被邓艾彻底歼灭了。由此可见,成都驻军的战斗力也很低。
也许有人说,中南部的霍奇将军也想带兵到成都?为什么刘禅没有等他就投降了?这并不奇怪,因为南中离成都太远了!所谓远水难救近火,不要说火热来不及援助成都,是钟和邓艾不会给刘禅留下等待外援的机会。

同样地,蜀汉失败得如此之快,以至于吴派来的增援部队根本无法到达成都。即使在刘禅投降后,吴军仍在蜀东边界盘旋。此外,吴国人民心怀恶意,也有夺取战火、吞并西蜀的计划。因此,吴军对刘禅的支持是不可指望的。众所周知,司马昭以三种不同的方式攻击蜀国。在西路上,邓艾带着三万人袭击了塔尔中,阻止了蒋伟。位于中路的三万诸葛徐攻打了银坪桥,切断了姜的退路,孤立了姜的办公室,并将其困了很长一段时间。钟晖率领12万军队攻打汉中,最终摧毁了蜀国。

刘禅当时有兵有援军的,怎么这个曹魏到了就直接投降了?

8. 在有兵有将有援军的情况下,刘禅却为何还要开城门投降呢?

邓艾逼近成都的时候,蜀汉确实有不少兵马,但是这些兵马数量不是很多,大部分只是纸面上的数字,而且远水救不了近火,在形势比人强的情况下,刘禅无奈的选择了投降。

蜀汉末期的兵力不像诸葛亮主政时期大部分集中在汉中,而是分散在汉中、沓中、永安、南中、成都等处的。汉中都督区的军力在诸葛亮死后便不断被削弱,并且随着姜维赌气分兵沓中而所剩不多。在魏灭蜀之战中,蜀汉中央因黄皓弄权而应对不利,钟会军几乎毫不费力地攻下了阳安关,蜀军万人则被包围在汉城与乐城两座城池之中,直到听闻成都投降。
沓中屯田军是姜维为了躲避黄皓而从汉中防区拉出来的一支北伐队伍,这支部队在与邓艾、诸葛绪、杨欣、牵弘、王颀等魏军在陇南纠缠一阵后,虽然做出正确判断退守剑阁,成功与钟会所率领的魏军主力对峙,却也彻底被钟会军牵制在了剑阁,无法应对意料之外的阴平奇袭。

永安都督区与庲降都督区的永安守军与南中守军,因为各自担负了防御孙吴、镇抚南中的任务,而无法及时回撤成都,且吴蜀和平多年、南中已无大乱,两处驻军兵力并不是很多,即便回撤也于事无补。成都守军主力基本上被没有实战经验匆匆上阵且没有及早占据战场险要的诸葛瞻浪费在了绵竹战场。综上,此时的成都不比刘璋当年的成都,仅仅剩下一些足够维持治安的卫队而已,野战兵力基本上是空了。

而且,蜀汉政权不像魏吴那样采取了中正制与公平制,依然沿用着汉代察举征辟的老选官制度,蜀汉政权已然被跟随刘备的一批老臣后代所牢牢把持,蜀中豪族没有充分的机会获得政治地位的上升。
所以,对于蜀中豪族而言,与其帮助一个被内斗与腐败几乎搞垮了的蜀汉政权,还不如主动投诚,归附到魏晋中原政权的怀抱,至少能够把坐在自己头上的外来户搞掉,自己把持益州本地的主导权。综上,蜀汉中央统治集团无兵可用的情形与蜀中豪族的离心,最终促成了刘禅的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