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高考政治知识点总结,要比较细致的,必背的,很精华的那种。不要每本书的那种总结。

2024-05-09 19:31

1. 求高考政治知识点总结,要比较细致的,必背的,很精华的那种。不要每本书的那种总结。

我是今年的考生,以下是我个人的总结,希望对你有用处。
1、生活处处有哲学 

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3)、哲学总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2、什么是哲学?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又是关于方法论的学问.一句话,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区别: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联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反映世界观。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区别: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是对个别规律和特性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整个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联系: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5、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有两个方面内容: 
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2)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问题? 

6、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本原,物质第一性 ,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派生。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物质依赖意识。 

7、什么是辩证法?什么是形而上学? 

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8、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1)它可以通过对社会弊端、旧制度、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2)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的物质力量。 

9、马克思主义哲学: 

是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是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精神武器。 

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伟大的变革。 

第四课 探索世界的本质 
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的派生。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 
2、什么是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它概括了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具体的物质形态。) 
3、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1)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 
(3) 离开运动谈物质和离开物质谈运动,都是错误的。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区别: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2)联系: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运动而否认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5、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l 规律的含义: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l 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l 规律的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其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6、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人们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并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第五课 把握思维的奥妙 
1、意识的本质(什么是意识?)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2、意识的作用(意识的能动性) 
(1)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表现为: 
l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1、○2) 
l 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1、○2、○3) 
l 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2) 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l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即人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中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l 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发;萎靡的精神,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3、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原理 
(1) 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2) 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3)方法论:必须把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片面强调任何一方面都是错误和有害的。 
(既要尊重规律,即尊重规律的客观性,按客观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即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克服不利条件,创造新的条件,按规律办事,求真务实。) 
4、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统一的 
区别: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P41)?什么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P51)? 
联系:(1)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 
(2)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目标和归宿。 
方法论: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和社会变化,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振兴,我们必须做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6、求真务实,正确认识和把握国情,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7、怎样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P41)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1、实践的含义与特点 
含义: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特点: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3、真理的客观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1) 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 人们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只能有一个真理。真理与谬误的界线不容混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4、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1) 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2) 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 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5、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1) 认识的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在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 认识的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3)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4) 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点 

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1)什么是联系?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普遍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3)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方法论)它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4)联系的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方法论)它要求我们,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2、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1) 整体与部分是相互区别的。含义不同;地位、作用、功能不同。 

(2)整体与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部分离不开整体;整体离不开部分;关键的部分可以决定整体的功能。 

(3)方法论:○1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2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3、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1) 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2) 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意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3) 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第八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点 

1、发展的普遍性: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2、发展的实质(什么是发展):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前途光明,道路曲折。) 

(1) 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因为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2) 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因为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必然经历一个漫长和曲折的过程。 

(3) 方法论: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鼓励、支持、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准备走曲折的路,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验。 

4、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原理) 

(1) 量变和质变的含义。 

(2) 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2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3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返,不断前进。 

方法论:○1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2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3反对两个极端:急于求成和优柔寡断。 

紧跟政治课改 崇尚互联共享,中学政治教学网与你同历新课程改革! 


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1) 矛盾的含义。(2)矛盾的同一性。(3)矛盾的斗争性。(4)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5)方法论:坚持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两点论、两分法)。 

2、矛盾的普遍性原理:(1)矛盾的普遍性含义: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2)方法论: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3、矛盾的特殊性原理:(1)矛盾的特殊性含义: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2)矛盾的特殊性的表现:○1、○2、○3。 (3)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 

(1)二者相互联结。普遍性离不开特殊性;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2)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辨证关系原理: 

(1)区别: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种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这就是主要矛盾。其他矛盾处于被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这就是次要矛盾。 

(2)联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要统筹兼顾,处理好次要矛盾。 

6、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辨证关系原理: 

(1)区别:一个矛盾有两个方面,其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必有一方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这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另一方处于被支配地位,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2)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3)联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7、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论。 

(1)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哲学依据: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辨证关系原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辨证关系原理。 

(2)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含义。 

(3)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联系:两点之中有重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 

(4)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 

8、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方法论) 

(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依据:矛盾的特殊性。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 

(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重要性:◇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问题的关键。 

9、什么是矛盾分析的方法? 

矛盾分析的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主要是: 

(1)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点论、两分法。 

(2)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第十课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1、 辨证否定观与创新意识: 

(1)什么是辨证的否定? 

○1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2辨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 

○3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之中,它总是汲取、保留、改造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4辨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辨证的否定,既不是肯定一切,也不是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保留又克服;克服的是旧事物中的过时、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的积极、合理的因素。) 

(2)、辨证否定观的要求(方法论): 

○1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惟书、不惟上,只惟实。(即要求我们,不仅要尊重书本、尊重权威;更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这是我们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 

○2要求我们,要有革命批判的精神。(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 


2、 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密切相连的。 

(1)要创新,就必须有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2)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必然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即要求我们,关注变化发展的实际,敢于突破成规陈说;注重研究新情况,提出新问题,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3)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创新的。 


3、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因为: 

(1) 创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原因: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开辟出更广阔的劳动对象,进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例如:技术创新。) 

(2) 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例如: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3) 创新推动人类思维方式和文化的发展。 

Ø 创新推动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原因: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使得人类的认识对象和范围日趋广阔 使得人类思维的性质和水平不断更新和发展。 

Ø 创新推动文化的发展。(了解“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内涵) 

(4) 结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第11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的发展;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的发展。 

(3)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2)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 

结论(图示): 

人类 实践 ( 解决)社会基本矛盾 (推动) 社会发展。 


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表现:(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6、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群众观点及其要求: 

v 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相信群众,服务群众,对人民负责,向人民学习。 

v 群众观点的要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2)群众路线及其地位: 

Ø 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Ø 群众路线的地位:它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3)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重要性: 

它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成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第12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 

1、 什么是人的价值? 

人的价值有两个方面: 

(1)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人的价值就在于为社会创造价值)。 

(2)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2、 如何评价一个人的价值? 

(1)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主要看他的贡献。(2)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3)在今天,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 

3、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反作用,对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表现如下: 

(1)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会使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错误的价值观,会使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遭到失败)。 

(2)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导向作用。(寻找正确的价值观,就是寻找人生的真谛)。 


4、如何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1)必须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2)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5、如何正确处理个人、他人、社会三者利益的关系? 

(1)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要紧、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 

(2)利益发生冲突时,怎么办? 

当个人利益和人民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进行选择;当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 

(3)利益没有冲突时,怎么办? 

把个人、他人、社会三者利益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 

6、如何创造和实现人生的价值? 

(1)根本途径:劳动和奉献。(要求: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2) 客观条件: 

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即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 (要求: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3)主观条件: 

实现人生的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要求: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7、个人与社会的统一(原理) 

(1)社会发展是个人发展的基础。(个人离不开社会) 

(2)社会发展也离不开个人发展。(社会离不开个人) 

(3)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 

(4)、方法论: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的价值。 

8、崇高理想的作用 

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崇高的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即:一个人有了崇高的理想,就有了坚定正确的方向,就能够把个人的前途和国家的命运、人类的幸福结合起来,从而为自己的生命里程注入恒久的动力和无限的生机,最后实现人生的价值。

求高考政治知识点总结,要比较细致的,必背的,很精华的那种。不要每本书的那种总结。

2. 高中政治知识点啊···

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
商品的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想一想: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劳动产品也一定是商品,这种说法对吗?
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
1、使用价值: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2、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商品流通的含义: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商品流通公式:商品—货币—商品
你认为下列哪些是商品?为什么?
1、自然界的空气  2、母亲为你织的毛衣  3、雪山上待售的氧气  4、回收的啤酒瓶
货币的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本质:一般等价物
货币职能的含义: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在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它是货币本质的体现
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 流通手段 贮藏手段 支付手段 世界货币
货币的基本职能	基本职能的含义	执行方式
价值尺度	货币所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它一切商品大小的职能	观念上的货币
流通手段	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职能	现实中的货币
流通公式: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
纸币在哪些方面优于金属货币:纸币制作成本低,更便于保管、携带和运输,避免了铸币在流通中的磨损。
纸币的含义: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纸币发行的影响: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如果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会引起物价上涨,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经济秩序;如果小于这个限度,会使商品销售发生困难,直接阻碍商品流通。
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不平衡引起的①通货膨胀②通货紧缩
①实质:供小于求,表现:物价上涨,纸币贬值。影响:纸币贬值,物价上涨,购买力下降,生活水平下降,商品销售困难,经济秩序混乱。
②实质:供大于求,表现:物价下降,纸币升值。影响;物价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民有好处,但长时间大范围下降会影响企业生产与投资积极性,使经济萧条,影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导致市场消费不振,对经济长远发展,人民长远利益不利。
通货膨胀的含义:指经济运行中出现全面、持续的物价上涨现象。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导致通货膨胀的原因之一。
通货紧缩:它表现为物价全面下跌,通常伴随着经济衰竭的出现。
信用卡:信用卡是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
信用卡的优越性:集存款、取款、消费、查询为一体,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给持卡人带来诸多便利。
支票:支票时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第二课 多变的价格
                         
(一)影响价格的因素:引起价格变动和差异的因素:气候、时间、地域、生产条件、政策等,甚至宗教信仰、习俗等文化因素也能对价格产生影响。
1、供求影响价格。
①供不应求,价格升高。
A、卖方市场:含义,由卖方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B、表现:由于供不应求,卖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即使提高价格,也能把商品卖出。
②供过于求,价格降低。
A、买方市场,是由买方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B、表现;由于供过于求,买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价格通常趋于下降。
2、价值决定价格:
(1)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A、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最终是由价值决定的。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B、商品价格的高低,因为它们所含价值量不同。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商品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
①价值量的决定因素:不能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A、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的需时间。
B、个别劳动时间即商品生产者个人生产某种商品所用的时间。
②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商品耗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多,其价值量越大,反之越小。
(3)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劳动生产率:劳动者的生产效率。
②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一定社会生产率的表现,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由社会劳动生产率变化引起。
③个别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不影响商品的价值量,但可改变个别劳动时间,改变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
3、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①价值规律的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②表现形式: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则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③作用:调节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社会生产各部门的分配(使资源在社会各部门之间实现优化配置)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企业内部实现优化配置)导致商品生产的优胜劣汰。(使资源在企业之间实现优化配置,总之,即有利于资源优化,合理,高效配置)

                         第三课 多彩的消费
消费水平主要受影响的因素:居民收入、物价总体水平。
消费分类	最常见的	按消费对象	按消费目的
消费方式	钱货两清消费、贷款消费、
租赁消费	有形商品消费
劳务消费	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
享受资料消费
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
理性消费的正确原则: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第四课 生产与经济制度
为什么说生产决定消费:(1)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2)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3)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4)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消费对生产的影响:(1)消费对生产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
                 (2)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3)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现今社会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相矛盾。
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公有制经济包括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份和集体成分。
国有经济好处:国有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它掌握着国家经济的命脉,在国民经济中
              起主导作用。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
              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具有关键作
              用。
集体经济好处:集体经济可以体现共同富裕的原则,可以广泛吸收社会资金,缓解就业压力,
             增加公共积累和国家税收。
如何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1)必须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
                             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2)必须推进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合作经济。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的两个方面:(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个体经济特点:个体经济以手工劳动为主,具有规模小、投资少、设备简单、经
营灵活等特点
个体经济好处:个体经济在利用分散的资源、发展商品生产、促进商品流通、扩大社会服务、
              方便人民生活,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私营经济好处:私营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可以集中和利用一部分私人资金,为发展生产和满
              足人民生活需要服务;可以吸收劳动者就业,增加劳动者个人收入和国家税
              收。
私营经济与个体经济的区别:与个体经济相比,私营经济规模较大,设备较先进,劳动生产
                          率比较高,对提高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有积极作用。
外资经济好处:发展外资经济,有利于引进境外的资金和先进技术,学习境外的先进管理经验;有利于扩大就业,扩大出口,增加财政收入。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存的基本经济制度
背景	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符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
优越性	(1)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2)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3)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怎样坚持和完善这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毫不动摇的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的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第五课 企业与劳动者
企业的含义:以营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
公司的含义:公司是依法设立的,全部资本由股东出资,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
公司股东依法享有资产收益、参与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
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
公司的组织机构通常有三个部分组成: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
公司制的优点:公司制具有独立法人地位、有限责任制度和科学管理机构等优点。
如何使公司不断发展壮大?依据是什么?
答:公司经营的直接目的是利润,只有保持一定的营利能力,公司才能开发技术、更新设备、扩大规模,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公司经营成功取得的因素:(1)公司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2)公司要提高自
                            住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
                            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3)公司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企业兼并好处:可以扩大优势企业,增强优势企业的实力,以优带劣,提高企业
              和整个社会的资源利用效率,有益于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企业破产的好处:(1)有利于强化企业风险意识,促使企业在破产的压力下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2)通过企业破产,及时淘汰落后的企业,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为什么要就业:(1)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
              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
              富和精神财富(3)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
              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4)劳动者的就业,有利于
              其实现自生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从而促
              进人的全面发展。
正确择业观:(1)树立自主择业观(2)树立竞争就业观(3)树立职业平等观(4)
            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
劳动者享有的权利: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力,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力,休息休
                  假的权力,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力,接受职业技术培
                  训的权力,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力,提请劳动争议处理
                  的权力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
权益受到侵犯时采取的手段: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时,可以通过投诉、协商、
                          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途径加以维护
                          而不能采用非法手段施加报复
                        第六课 投资理财的选择
存款利息的计算公式:存款利息=本金×利息率×存款期限
我国的储蓄主要有活期储蓄和定期储蓄两大类
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存款业务 贷款业务 结算业务
债务分为:国债 企业债券 金融债券
                        第七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
我国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按劳分配的原因: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
                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的就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本原则: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
答: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做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
    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
    劳少得。
实行按劳分配,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
配的前提,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的
基础;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实行按劳分配的好处: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
                   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
展
除按劳分配的多种分配方式: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公平收入分配的好处: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它有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
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
社会公平的举措: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
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2)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
社会公平另一重要举措
社会公平的优越性:有利于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维护劳动者
                  利益,也有利于合理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
                  协调健康发展。
效率与公平存在什么样的矛盾?
答:(1)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
    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2)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反对
    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3)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
    精神。
                        第八课 财政与税收
财政的作用:(1)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3)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财政收入分为: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及其他收入
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
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关系:财政收支平衡、财政盈余、财政赤字
税收的特征:强制性 无偿性 固定性
税收分类:流转税 所得税 资源税 财产税 行为税;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是影响
          很大的两个税种。
税收特点: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第九课 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经济手段
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1)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2)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3)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能够发挥国家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大事的优势,
                         是国家队经济的宏观调控做得更好、更有成效。
为什么要加强宏观调控:(1)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2)由我国社会主义性
                      质决定(3)社会主义共有知己共同富裕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职能。
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国家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实现宏观调控的目标。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在宏观调控中最常用的经济手段。
                     第十课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人们的消费分类:温饱型 小康型 较富裕型
我国已经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经济建设方面要达到以下几新要求:
(1)	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	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3)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
长方式、消费模式。
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内容:(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4)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怎样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2)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3)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	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5)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第十一课 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生产全球化 贸易全球化 资本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有利影响: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它又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他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经济全球化的不利影响(实质):
现阶段,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
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世界三大经济组织:世界贸易组织 世界银行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贸易组织的积极作用:
它积极组织多边谈判,为国际贸易制定一系列基本原则和协定,为成员提供解决经济贸易摩擦和冲突的场所。
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
(1)	非歧视原则
(2)	市场准入原则
(3)	互惠原则
(4)	公平竞争与公平贸易的原则
(5)	贸易政策法规透明原则
我国于2001.12.11正式加入世贸组织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做出了对外开放的重大决策,对外开放成为我过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如何利用外资:我们要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完Ⅰ

3. 高中政治学的好的帮我回答一个问题

2011年CPI一路飙升并冲高37个月的局面稍微有所改变。国家统计局昨日公布的数据显示,8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6.2%,涨幅比7月回落0.3个百分点。食品因素依然是上涨主因,达到13.4%。  猪肉价格上涨45.5%
   8月份的物价上涨因素中食品类价格上涨仍然明显。在食品类中,粮食、肉禽、蛋、水产品、油脂的价格同比上涨幅度均超过10%。特别是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29.3%,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约1.89个百分点。其中,猪肉价格上涨45.5%,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约1.27个百分点。
 蒿子秆八块九、香菜九块九、茴香五块九,常见的蔬菜都这么贵。”正在沃尔玛购物广场宣武门店买菜的李女士指着面前的价签说。李女士家住在沃尔玛附近,经常到这个超市买菜。对于眼前的菜价,李女士觉得很无奈。“这些都是当季的菜,而且生长期都不长,为什么价格涨得这么高呢。”挑来挑去,李女士最后没有选购任何蔬菜。
食品类价格上涨一族出现“新贵”,即鸡蛋。数据显示,鸡蛋自7月开始价格已经连续出现60天价格上涨,目前涨幅已经达到10%。目前鸡蛋零售价格达到每公斤10.31元,自6月底以来连续第10周刷新年内新高。 除了食品和居住类外,CPI统计的8大类产品,价格依然是全面上涨。

1.从经济生活的角度,谈谈近来影响物价上涨因素有哪些?
(1)价值决定价格。生产资料和农资产品成本上升,导致农产品价值增大,因此价格上升
(2)供求影响价格,供不应求,价格上涨。去年春天南方发生大旱,进入7月份南方又发生水灾,导致主要农产品总体供应量减少,由此带来价格上涨。
(3)流通环节增多、流通领域层层倒手批发、层层加码加价;运输成本增加和劳动力成本上升也是其中重要原因。
(4)通胀预期引起的惜售、炒作的因素。市场投机商恶意囤积,哄抬价格,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的因素。
(5)货币发行过量、输入性通胀。美国实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热钱流入我国货币流动性泛滥,对价格的上涨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6)当今经济出现全球化趋势,多个国家遭遇粮食减产,导致国际粮价普遍大涨。
2.针对物价上涨过快的趋势,为了保障民生,维护社会稳定,请你向温总理建言献策?(10分)
当前,物价上涨较快,通胀预期增强,这个问题涉及民生、关系全局、影响稳定,要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主要措施有:
(1)进行科技创新,降低生产资料和农机具的价格,以此降低农产品的成本。
(2)大力发展生产,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生活必需品、重要生产资料的生产和供应。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 
(3)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要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全面加强价格调控和监管。有效管理市场流动性,控制物价过快上涨的货币条件。把握好政府管理商品和服务价格的调整时机、节奏和力度。
(4)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积极开展“农超对接”,畅通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完善重要商品储备制度和主要农产品临时收储制度,把握好国家储备吞吐调控时机,搞好进出口调节,增强市场调控能力。 
(5)加强价格监管,维护市场秩序。特别要强化价格执法,严肃查处恶意炒作、串通涨价、哄抬价格等不法行为。 
(6)完善补贴制度,建立健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
(7)努力消除输入性、结构性通胀因素的不利影响,消化要素成本上涨压力,正确引导市场预期。建立市场价格调控部际联席会议制度   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确保国务院确定的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8)建立市场价格调控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确保国务院确定的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高中政治学的好的帮我回答一个问题

4. 高中政治请列举一些比较重要的知识点。一个两个都行,一定要正确。

不知道你到底要什么的
高中政治哲学册吧 一般的大题就这几个点

(一)唯物辩证法  包括第
七课 联系观,
第八课 发展观,
第九课 矛盾观,
第十课 辩证否定观(创新)     这4个内容。

(二)辩证唯物论 3个点

主要在第5课,主要包括物质(与意识),运动(与静止),规律 ,
一般我就记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有规律的。

(三)认识论
1认识特点 2实践与认识 3真理 

(四)历史唯物主义

两个点 1 唯物史观 2人生价值观

5. 求高中政治知识点

不知道你问的是哪册书、、但希望这个对你有帮助==
《生活与哲学》高考考点解析
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什么是哲学?
(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2、什么是世界观和方法论?两者的关系如何?
(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方法论
(3)关系: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什么?
(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5、 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什么?他们的根本分歧是什么?
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根本分歧: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
6、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7、 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8、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是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
9、什么是真正的哲学?
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1)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 ;(2)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10、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1)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2)自然科学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3)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其中最主要的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1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过程中产生的伟大理论成果;(2)邓小平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

二、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1、辨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3、为什么说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1)自然界是物质的;
(2)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3)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4)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4、什么是运动?
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5、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1)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世界上不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6、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2)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7、什么是规律?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8、规律客观性的表现
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9、规律普遍性的表现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10、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的要求是什么?
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但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11、人与规律的关系是什么?
(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所以人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
(2)但是,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12、意识的本质是什么?
(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3)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13、意识的作用的表现有哪些?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14、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指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15、为什么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要求。
16、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2)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17、 什么是实践?具有哪三个特点?
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一、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
特点:(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18、 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19、什么是真理?什么是谬误?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谬误是与客观对象不相符合的认识。
20、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什么?
客观性是其最基本的属性。
21、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体现在哪里?
(1)真理都是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2)真理都是具体的。 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22、为什么说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1)认识具有反复性;
(2)认识具有无限性;
(3)认识的发展过程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过程。
23、怎样认识和发现真理?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24、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

三、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1、什么是联系?联系的特征是什么?
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特征:(1)联系具有普遍性 (2)联系具客观性 (3)联系具有多样性
2、联系的普遍性是什么?
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联系
3、联系的客观性及其要求是什么?
(1)含义: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要求:一、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二、但是,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根据联系和实践的关系,联系可以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
4、联系的多样性及其要求是什么?
(1)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多种多样;
(2)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总之,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5、什么是整体和部分?它们之间的辨证关系是什么?
(1)含义:整体是指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2)关系:(1)区别: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帅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2)联系:整体由部分构成,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6、掌握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有什么重要意义?
(1)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2)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7、发展的普遍性是什么?
(1)自然界是发展的。整个自然界经历了一个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无生命物质到生命物质,从生命物质到人的漫长的前进和上升过程;
(2)人类社会是发展的。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表明,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3)人的认识是发展的。认识没有终点,任何理论都在不断发展。人的认识的积累都会经历一个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过程,对事物的认识也都有一个由浅到深的过程。
8、发展的实质是什么?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9、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是什么?
根本标志在于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10、为什么说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1)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违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而,最终会走向灭亡;
(2)新事物克服旧事物中消极、腐朽和过时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具有旧事物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3)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4)因此,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
11、为什么说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1)新事物的发展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2)新事物本身存在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
(3)人们对新事物的认可也有一个过程;
(4)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
(5)所以,新事物战胜旧事物要经历一个漫长和曲折的过程。
12、事物发展的方向是什么?
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而道路是曲折的。
13、事物发展的状态是什么?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
14、什么是量变和质变?
(1)量变: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统一、相持、平衡、静止都是量变过程中呈现的状态)
(2)质变: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统一的分解、平衡和静止的破坏都是质变过程中呈现的状态)
15、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是什么?要求我们怎么做?
(1)关系:一,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二,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2)要求:一、做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质变创造条件;二、当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时,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的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16、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什么?
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矛盾。
17、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辨证法的根本观点。
18、什么是矛盾?它有哪两个基本属性?
(1)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2)基本属性:斗争性和同一性。
19、矛盾的普遍性是什么?有何要求?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1)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2)矛盾贯穿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
要求:(1)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2)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20、什么是矛盾的特殊性?它的表现是什么?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表现:(1)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不同的矛盾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2)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
(3)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21、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如何?
(1)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即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个别和一般的关系,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
(2)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3)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一事物总是和同类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
(4)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为特殊性,反之亦然。
22、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指导意义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努力探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特殊规律的过程,就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23、什么是主次矛盾?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1)主要矛盾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2)次要矛盾指: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3)关系: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4、什么是矛盾主次方面?他们之间的辨证关系如何?
在一个矛盾中的两个方面,必有一方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此即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另一方则处于被支配地位,此即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5、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认识方法
(1)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2)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3)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
(4)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两点中的重点,不是一点论。
26、什么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27、为什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事物内部的矛盾各有其特殊性,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把不同质的事物区分开来;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只有把握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28、辨证否定的含义及本质?
(1)含义: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2)辨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克服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
29、实现新事物的产生和促进旧事物的灭亡的根本根本途径是什么?
根本途径是辨证的否定。
30、辨证否定观的要求是什么?
(1)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2)不仅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还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31、辩证法按其本质说是什么?为什么?
辩证法按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因为(1)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肯定的理解中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2)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从不断运动中,因而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3)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
32、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的要求是什么?
(1)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
33、唯物辩证法与行而上学的分歧是什么?根本分歧是什么?
(1)分歧:辩证法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而行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2)根本分歧: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四、认识社会和价值选择
1、什么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2)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
2、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之间的辨证关系是什么?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包括歪曲虚假的社会意识归根到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3、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什么?
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它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4、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5、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
是生产力的生产关系的矛盾。
6、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7、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通过什么途径实现的?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过程是曲折的。
(2)途径:①在阶级社会,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②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通过改革完成的。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8、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根本动力、强大动力、直接动力各是什么?
(1)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创新;
(2)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3)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改革;
(4)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阶级斗争。
9、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
(2)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他们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精神财富形成的源泉,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精神财富;
(4)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10、什么是人民群众?
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人民群众具有历史性,但其主体是劳动群众。
11、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12、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13、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什么?
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群众路线。
14、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意义是什么?
(1)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
(2)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15、什么是哲学意义上的价值?
指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16、什么是人的价值?它包括哪些方面?
(1)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
(2)人的价值包括:①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②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17、评价一个人有无价值的标准是什么?
主要是看他的贡献,即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
18、什么是价值观?
指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价值观实质上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19、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体现在哪里?
(1)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①价值观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②价值观影响着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
(2)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是我们能否拥有美好生活的航标。
20、怎样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1)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2)当个人利益同人民群众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选择;当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当个人的利益与社会、集体和他人没有冲突时,要把个人、集体、社会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的选择标准。
21、为什么说在劳动和奉献中才能创造价值?
(1)一个人在劳动中创造的财富越多,则对社会和人民的贡献就越大,自身的价值就越大;(2)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自由地彰显和发挥自己的智力和体力,从而实现和证明自己的价值。社会主义社会,劳动是创造人类美好生活、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3)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22、怎样才能在个人和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1)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完全脱离社会的“个人奋斗”和“自我实现”是不可能的;
(2)强调在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个人的价值,并不否认追求人的个性发展。个性表现在对他人和社会的独特的贡献方式。

求高中政治知识点

6. 求高中政治所有知识点!

政治答题方法——高考政治复习全攻略

在高考这座独木桥上,有些考生并不能顺利通过,原因不在于他们的知识点掌握的不够好,而在于他们的答题方法。答题方法的正确恰当与否,直接关系着每一位考生的成绩。以下是经过总结后的一些高考政治的答题方法。
一、客观题知识小背囊:
  1、三个双胞胎:凡讲到“精神”反作用如:“政治文明”“民族精神”“三个代表作为指导思想”“神六精神”“时代精神”“青藏铁路精神”“科学发展观”“和谐文化建设”等有关的题都可考虑:①意识的能动作用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③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三胞胎)(但: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具有促进作用≠意识对事物具有促进作用)//凡讲到与“创新”有关的题时都可考虑用上:①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充分的发挥主观能动性;②辩证否定观(创新思维);③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三胞胎)//凡讲到现实决定“方针政策”“思想”“路线”的,都可用上①“物质决定意识”②“实践决定认识”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三胞胎)
  2、一个双胞胎(这两个往往是同时体现的):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矛盾特殊性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哲理=哲学道理=哲学原理+方法论。//唯物主义(即: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
  4、想问题、办事情只能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能从意识(主义、思想、理论、主观经验)出发,不能从
  人民的愿望、利益出发!但要以人民的利益为目的、归宿。
  5、凡是三者或以上的都可以用联系的观点来解题。如:经济、资源、环境和人口;速度、效益与质量。
  6、凡是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都体现了建立新的具体联系,为人类造福。但并不是改变联系。(如:青藏
  铁路、三峡工程、南水北调、网络文化建设等)
  7、联系和规律具有客观性,起作用又是需要条件的,所以人们不能改变联系和规律本身,但可以改变联系和规律起作用的条件,让联系和规律起作用或不起作用。不能说“创造规律、改变规律”
  8、任何事物必定与他事物有联系,但并非任何二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
  9、见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材料时,应用联系的观点和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的发展观来解题。
  10、规律是客观的,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的,虽然人类不能改造规律,但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又是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的。
  11、所有的转化都需要条件。如主次矛盾与矛盾主次方面的转化,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转化。
  12、社会主义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经济)≠股份合作制经济(集体经济)
  大众文化≠先进文化≠传统文化;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文化的特点≠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文化建设≠思想道德建设;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特点≠人民民主的特点;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决定≠影响;主体≠主导
  13、关注考试时题中常见政治术语的内容:如基本、基础、前提、政治基础、原因、根本原因、意义、必要性、不利影响、包括、必须、作用、要求、决定与影响,根本标志等。如:货币的基本职能≠货币的职能;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和政治权利,行使这个权利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
二、主观题知识小背囊:
【简答题】“认识”“看法”“启示”“依据”“体现”“信息”
  1、“是什么”一类的题:必须准确运用教材语言或时政用语,不可杜撰。如:科学发展观的含义、新型工业化道路、五个统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含义或特征等,左右共治、议会之田、驴象之争;文化、文化的多样性、大众文化、传统文化、先进文化;。
  2、“为什么”一类的题:地位、意义、现状等。必须做到条例清楚,层次分明。教材语言时政用语。包括直接因果和必要性或重要性。根据附分确定答案.
  3、“意义”一类的题:一般包括“经济意义、政治意义”两个部分。仔细审题,运用联系多样性方法,由直接到间接。微观到宏观。由国内到国外。
  4、“怎么样”一类的题:即问你措施。作答时要注意思维的拓展性。如:怎样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政府、社会、生产经营者、消费者等)运用联系多样性方法。一般为平行联系。
  5、“用什么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一类的题:首先要表述清楚知识本身,既先答出具体原理,然后根据题干要求运用知识联系材料准确作答。
  6、“体现---哲学道理”的一类题:首先要锁定好题干限定角度,然后根据材料中的表述语,一一对应分析,做到理论联系材料实际,千万不可断开材料。
  A、体现了什么哲理:原理表述+材料分析B、如何体现:材料分析+原理表述

7. 用高中政治知识分析下题?(经济 政治 文化 哲学)都要。。

哲学:实践随着认识不断提高而提高。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历时三年科技攻关)。内外因的关系(打破西方技术壁垒,自主知识产权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等、意识具有创造性
经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自主产权产品、大力发展生产力、科技对其他的影响。
政治: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关系、独立自主等,国家职能。
文化;民族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等,创新的作用、希望帮到你,祝学习进步。

用高中政治知识分析下题?(经济 政治 文化 哲学)都要。。

8. 高中政治怎么学啊!特别是问答题,即使背了书也不会答

文综三科答题均有一定的套路,我知道的告诉你,很受用。我一直教学生用这些套用。很有效。
(一)政府(国家)
1、政府(国家)这样做的政治学依据。
在《政治生活》里面命题,凡是要求回答:政府(国家)这样做的政治学依据是什么?都要从以下知识点去考虑:①我国的国家性质;
②我国的国家职能;
③我国国家机构应该坚持的原则;
④国家这样做的意义。
 
2、政府(国家)这样做的经济学依据
在《经济生活》里面命题,凡是要求回答:政府(国家)这样做的经济学依据是什么?都要从以下知识点去考虑:
①社会主义的本质;
②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
③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
⑤市场在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但是有弱点和缺陷,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
⑥国家宏观调控主要运用经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
⑦国家这样做的经济意义。
 
3、政府(国家)在经济学里面的行为是宏观调控;政府(国家)在政治学里面的行为是履行国家职能。
 
(二)国际关系
1、(政治学)为什么会出现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
在《政治生活》里面命题,凡是要求回答:为什么会出现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都要从以下知识点去考虑:国际关系极其决定因素。
 
2、(政治学)中国为什么极力主张构建和谐世界?
在《政治生活》里面命题,凡是要求回答:中国为什么极力主张构建和谐世界?都要从以下知识点去考虑:
①主权国家的权利与义务;
②联合国宪章的宗旨与原则;
③中国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
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顺应了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发展的要求,有利于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
⑤国际竞争的实质;
⑥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我国的外交政策;⑦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宗旨和目标等)。
 
3、(经济学)国际经济关系
在《经济生活》里面命题,凡是要求回答:发展国际经济关系的依据,都要从以下知识点去考虑:①是生产社会化、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要求;
②市场经济开放性的要求;
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
④对外贸易的作用。
 
4、(哲学)国际关系
在《生活与哲学》里面命题,凡是要求回答:发展国际关系的哲学依据,都要从以下知识点去考虑:
①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②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③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④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⑤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辨证关系。
 
(三)政党
在我们平时的练习和高考中,经常出现运用“政党”的知识分析说明一些政治现象。回答此类问题,一定要用以下知识点考虑:
①中国共产党的性质
②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党的指导思想;
③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
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由中国共产党领导;
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⑥加强党的建设;
⑦“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⑧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⑨我国的政党制度。
 
(四)企业
企业是市场的重要活动主体,是《经济生活》的重要内容,高考政治在《经济生活》部分经常考到企业的知识,而且牵涉的知识面广,知识之间关联度大。但是也有规律可遵循。
我们在回答企业该怎么办之类的问题时,与企业有关的知识如下
①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因为企业生产的是商品、要重视产品质量)
②掌握市场信息,调整产品结构,面向市场组织生产适销对路的商品;
③加强管理,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
④采用先进技术,进行技术开发和创新,建设创新型企业;开展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
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以较少的资源,较低的成本,生产较多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⑥经营者必须具有良好的素质,还要提高企业劳动者的素质,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⑦企业要搞好售后服务,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实施名牌战略,坚持正当竞争,反对恶性竞争;
⑧企业必须遵循价值规律,按价值规律办事情;要自觉遵守市场交易原则,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⑨企业要走新兴工业化道路;必须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战略;
⑩坚持科学发展观。
 
(五)公民
1、《政治生活》在公民这个知识点上命题,经常要考虑如下知识:
⑴公民与国家的关系——是统一和谐的关系。国家权力机关由民主选举产生,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在政治方面,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国家依法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公民应该履行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
⑵要正确对待公民的权利与义务。
⑶三大原则:
①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②坚持公民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
③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⑷公民监督。
 
2、《生活与哲学》在公民(个人)这个知识点上命题,经常要考虑如下知识:
⑴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是统一的关系;
⑵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⑶人与规律的关系;人与联系的关系;人与矛盾的关系;
⑷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⑸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3、《经济生活》在公民(消费者、劳动者)这个知识点上命题,经常要考虑如下知识:
⑴个人消费品的分配;
⑵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劳动合同制度;
⑶公民应该有纳税人意识;
⑷公民的几种投资行为——购买股票、购买商业保险、存款储蓄、购买债券;
⑸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消费者要全面提高自己的思想文化素质,享受了权利,就必须承担相应的义务,要遵守社会公德,维护他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