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拓下石碑上的字

2024-05-19 07:35

1. 怎样拓下石碑上的字

事先浸湿了的坚韧薄纸铺在石碑上面,然后用丝棉包扎成拳头大小的软槌在纸上轻轻拍打,使纸透入石碑上刻字处凹下的地方。待纸干后,再用软槌在纸上拍上墨汁。然后揭下来,就成了黑地白字的拓本。

具体的工具和各类方法和步骤可以参考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351202.htm

怎样拓下石碑上的字

2. 老式书法字帖,从墓碑上搞下来的叫什么

这种形式的字帖,叫做碑拓。
碑拓(读音:bēi tà):是南朝时出现的一种印刷技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代表。在印刷术没有诞生之前,古代遗存下来的文字有不少是在石头上记下来的。碑拓是将碑版上的文字或图像,用宣纸紧覆在碑版上,用墨打拓其文字或图形,然后将纸揭下,纸上留下碑版上的文字或图形。碑拓有“乌金拓”、“蝉翼拓”、“朱拓”等多种形式。碑拓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的出现为雕版印刷术的产生提供了条件。碑拓承载着文化发展的重要使命,对于研究历史文献、文物、书画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是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佐证。

3. 古人的书法碑帖所谓的拓本是怎么拓出来的,求过程

1.练字应从哪种字体练起呢? 
学习书法的途径,传统观念认为应从唐楷入手,逆时而上,在写好楷书的基础上进一步练习南行、北碑、汉隶、秦篆。另一种观念认为从青少年手部肌肉发育尚不成熟的特点出发,可以从变化较少的秦篆入手,顺时而下,由行草而后楷书。这两种观念自有其道理。但我认为我们学习的硬笔书法与上文所述的毛笔书法有着本质的不同,所以我们不能因循其练习方法,更不能受惑于先学毛笔后学硬笔的传统观念。我们现在广泛使用的是硬笔,写不好毛笔字照样可以写好硬笔字,没有必要走弯路。 
练习硬笔字应从哪种字体练起呢?我认为:从青少年的手部肌肉发育特点及硬笔书法笔画粗细均匀,变化较少的特点出发,应从不求运笔快慢和轻重变化的字体练起。最好是印刷体中的黑体字,这种字体的美感主要表现在其结构上,我们可以通过对黑体字的揣摩分析,掌握字的结构。在此基础上,我们才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和爱好,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字体刻苦练习。 
2.练字都应该练什么? 
首先要练眼,即认真读帖。宋代的书法家黄庭坚说:“古代人学习写字不都是依靠临摹,他们常常把古人的书法作品张挂在墙壁上,专心致志的观看它,看准了才下笔。”唐朝的欧阳询发现了晋代索靖写的碑,爱不忍离,索性坐下读碑三天。读的帖越多,眼力就会越高,就知道了如何写才好,好在哪里。有一个成语叫“眼高手低”,我认为:眼高是手高的前提。发现不了美,不知什么是美,就更谈不上创造美了。有不少同学以为书写潦草是所谓的行书,导致他们以丑为美的原因是他们“眼低手也低”。 
其次要练脑或说练心。在细心观察的基础上还要把写得好的范字牢牢地记在心里,把其字形深深地刻在大脑里,无论何时,一旦提到这个字,马上就能想出这个字在字帖上的形状。做到胸有成帖,脑有成字。 
第三要练手。练眼和练脑是为了搞清字该怎样写。心中能想出字的最好效果,手中不一定能写出这种最好效果,因为脑不一定能指挥得了手,手不一定能指挥得了笔。练手就是要达到心手一致,手笔一致的境界,所以练手也是至关重要的。练手主要是练指力、练腕力、练手感。写字的时间长了会感到手指发痛,手腕发酸,手不听使唤,多锻炼这一现象就会消失。经常帮老师在黑板上抄题的学生和办黑板报的学生写字往往又快又好,他们的指力和腕力就是如此练出来的。还要注意练手感,让大脑能指挥手,感觉到笔变成了手的一部分,变成了手的延伸,手能轻松的指挥笔,想快则快,想慢则慢,想轻则轻,想重则重,想写出什么样的效果就能写出什么样的效果。 
第四要练结构,因为练字的关键是掌握字的结构。字的结构是指字的笔画的长短比例及笔画间的穿插避让关系。谢晓东在歌曲《中国人》中唱道:“最爱写的字啊是先生教的方块字,方方正正做人要象他……”“方方正正”概括了汉字的结构特点。掌握了汉字的结构,写出了方方正正,结构美观的黑体字,将其笔画稍加变化就能写出宋体、魏体、楷体、仿宋体、庞体、司马体、隶书等各种字体的汉字。如果掌握不住汉字的结构,无论如何对字的笔画进行修饰,进行美化,都是难看的赘物,越变越难看。所以掌握字的结构,写好黑体字是练好一切字体的关键和基础。 
第五要练笔画。不少同学练过书法,他们从楷书练起,许多运笔的规则都忘了,只记住了顿笔。结果写出来的字拖拉累赘,状如鬼画符。我提倡大家从黑体字练起,抓住字形,取消顿笔。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几种常用笔画的写法和大多数同学在书写这些笔画时容易出现的毛病: 
①点,由左上方向右下方运笔,有一个运笔过程。注意“点”也是有长度的,不能厾成圆点。 
②横,由左至右平等运笔。关键是“横要平”,不能一头高一头低,或顿笔顿成波浪形。根据方块字的字形需要控制长短,不要太短或太长。 
③竖,从上往下垂直运笔。关键是“竖要直”,不能左右歪斜,更不能写成竖钩。根据方块字的字形需要控制长短,不要太短或太长。 
④撇,从右上方往左下方运笔,不要写成点撇或横撇。 
⑤折,写折笔时,折角宜方不宜圆。不要在转角处大肆顿笔,写成脱肩的两个钝角,要写成一个直角。 
这样写出来的字,如用圆珠笔写,就是类似火柴棍的幼圆体美术字;如用钢笔书写,就是标准的黑体字。虽然笔画单调,但只要结构准确,照样美观好看。就像蹲马步是练武术的基本功一样,横平竖直是写汉字的基本功。许多人写不好字的原因就是横不平竖不直、结构不准确。如果结构不对,笔画的变化再丰富也写不出好字来。 
3.练字的一般步骤 
在练习黑体字,掌握字的结构,练好基本功的基础上,可以选定自己喜欢的字体进行练习。选定字体的过程叫选帖,在选帖的基础上,还要经过读帖、描摹、临帖、背帖、创作五步。 
第一步读帖。帖上汉字的读音我们都知道,无需再读。读什么?读字形,读结构,读笔画,分析揣摩字的笔画特点及笔画间的相互关系。例如:我们读黑体字的“中”,要读出“中”的一竖穿过了“口”的正中间,“口”字稍扁,横的长度是竖的长度的二倍,中间的长竖被“口”字的下横分成长度相等的两段,其上段又被“口”字的上横分成长度相等的两段。这就是读字形,读结构。不同字体,笔画具有不同特点,硬笔书法笔画的变化并不明显,也不易为中学生所掌握,这里就不再多说了。 
第二步描摹。“描”指的是描红,即初学者在印好的红字帖上沿笔迹用蓝笔描写。“摹”指摹帖,即用透明纸覆在范字上,沿纸上的字影一笔一画的写,又叫写仿影。 
第三步临帖。指把字帖置于一旁,看着字帖一字一字地写在作业纸上,这种方法有利于掌握字的笔法笔意,但不易掌握字的结构。 
第四步背帖。指在临帖的基础上把字帖去掉,根据自己的记忆,回忆字帖上的字形,将其写在作业纸上的方法。这是练好字的关键一步,只有对所写的字精审细察,成竹在胸,才能下笔有神,准确无误。写字的时候,如能在所写的白纸上看到要写汉字的准确字形,做到“成字在纸,成字在胸”,下笔如描红,写一手好字就不成问题了。 
第五步创作。在掌握了字帖上的字的写法的基础上,触类旁通,悟出字帖上没有的字的写法。根据自己表情达意的需要,写出一段有中心、有内容、自成体系的文字,这就是创作了。 
如果能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写出一手与字帖接近的字,中学生练字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古人的书法碑帖所谓的拓本是怎么拓出来的,求过程

4. 拓片的种类

【甲骨文拓片】甲骨文是商周二代以契刀刻划的文字,又名“契文”“契刻”,不同时期有不同风格。内容除极少数属于记事外,大部分属于当时王公问卜的记载。  【秦汉瓦当拓片】瓦当是古代建筑构件,为泥质,不能多拓,不像照片可以无限复制,因而增加了收藏分量。  【历代砖拓】历代墓葬风俗制度变迁,自秦砖至明砖,成为一个系列。朝代愈短,数量愈少,愈有价值,尤其是有文字、图案者为佳。  【古币拓片】古钱一般体形较小,打拓工具要精致、小巧,成为收藏新宠。  【砚铭拓片】砚台是文房四宝之一,砚铭属派生物。砚铭内容记录着刻砚者、砚主人、赠砚者、收藏者、鉴赏者对砚的描述、感慨和因砚及人、事而发的感慨。  【汉画像拓片】汉画是指汉代遗留下来的画像石、画像砖、墓室壁画等,是绘画与雕刻的结合。汉画拓片具有珍贵的艺术价值、收藏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 其中拓片分为朱拓和墨拓两种,分别是用朱砂和墨汁作为颜料拓印,表现出不同的色彩效果,而且古代把刚出土的石刻常用朱拓。其拓印形式又分为蝉翼拓和乌金拓。    【碑拓】此乃拓片数量最多部分,涉及历代名碑,是如今书法临摹的主要参照。  【铜器拓片】铜器拓片,是指在铜镜和青铜器的铭文与花纹,而拓印下来的拓片。  【造像拓片】造像拓片,是指在古代石刻造像(多以佛教题材为主),而拓印下来的拓片,是中国传统美术的源泉。

5. 碑帖分拓本和拓片.什么是拓本什么是拓片?

]拓本,凡摹拓金石、碑碣、印章之本,皆称为“拓本”,即用纸紧覆在碑碣或金石等器物的文字或花纹上,用墨或其他颜色打出其文字、图形来的印刷品。按用墨分,可分为墨拓本、朱拓本。按拓法分,可分 乌金拓、蝉翼拓。拓本实物最早见于唐代。拓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其不同的特点。唐拓存世稀少,仅有碑拓几篇。宋拓,拓工十分讲究,纸墨都十分精良。元拓,虽有拓本,但拓得不好,没有什么特色。明拓也比较讲究,一般均按宋拓的具体要求来捶拓。清沿袭明代的拓法,没有什么新的方法
.拓片是我国一项古老的传统技艺,是使用宣纸和墨汁,将碑文、器皿上的文字或图案,清晰地拷贝出来的一种技能。这门手艺,知道的人寥寥无几,能做到专业水准的更是少之又少。拓片界分南派和北派,各派之中又分很多支,其中,苏派是南派的主要技术流派,金春刚是苏派技法的杰出代表。
拓本和拓片都是指即用纸紧覆在碑碣或金石等器物的文字或花纹上,用墨或其他颜色打出其文字、图形来的印刷品。意思一样。

碑帖分拓本和拓片.什么是拓本什么是拓片?

6. 怎样拓石刻,需要准备什么?注意什么?

  其实拓片看似简单,需要的是一种感受和技巧,当然,感觉却是非常重要的。
  拓砖上的文字,首先要把城砖清理干净,然后将宣纸覆在上面,洒水,用棕锤敲打让字体凸显出来,然后上墨——上墨是需要自己制作工具的:将面花撕碎撕均匀后,用稠质面料裹紧,着墨面要保持平面和光滑,同时上墨必须均匀,不能太满,让墨上纸能够如画枯笔般,不能让宣纸湿度过大,否则渲染太厉害了不能产生拓片效果,会字体模糊.......
  拓片是需要耐心的,更需要细心。
  拓片大致可分为两种:干拓,湿拓。干拓、湿拓是针对“上纸”而言,干拓用普通纸、硫酸纸;湿拓用宣纸。
  1.干拓
  干拓又可分为摩拓、描拓。
  摩拓:实物有凹凸的纹路,文字或图案。在上面覆盖一张纸,纸张既不能太光滑,也不能太厚。用铅笔、炭笔、炭条、蜡笔等,也可用彩色的将之拓下。总之,不管哪一种笔,一定要软性的。
  描拓:实物表面是平整的花纹或文字,在上面覆盖一张纸,纸张要有韧性且透明,便于描画。以上两种都是简便易行之法,容易掌握,用具携带方便。
  2.湿拓
  湿拓可分为朱、墨两种拓法。朱色高贵、华美、喜庆;墨色庄重、内敛、沉稳。二者区别如下:
  朱拓,朱即朱砂,又称辰砂,用温水将朱砂粉浸泡在小碗内,化开后便可使用。也可用朱砂墨研磨。再备一个小碟子和一支干净毛笔,事先把扑子在湿毛巾上拍湿(微湿),再将朱砂用毛笔均匀的涂在碟子上,再用扑子轻拍碟子上的朱砂,拍匀后,就可以开始拓了,反复蘸色、拍匀、上色。一般来说,图案小且精美的砖、瓦,用朱拓拓出的效果更好。
  墨拓法有“乌金拓”、“蝉翼拓”、“立体拓”之分。博物馆及考古工地的工作人员则大多用墨拓。
  “乌金拓”墨色乌黑发亮,对于青铜器、秦砖、汉瓦、碑刻等都能呈现最好的传拓效果。墨色淡匀如蝉翼的叫“蝉翼拓”,甲骨、扇骨、牙雕、玉雕等则使用“蝉翼拓”效果最佳。
  绘画讲求墨分五色,用在拓片上有些哗众取宠。但我在工作时黑、白、灰是很讲究的,实际效果已证明了这一点。
  “立体拓”用的是以上两种拓法完成。要求把实物的高、宽尺寸,事先准确的定画在宣纸上。因操作工序繁杂,要求准确,拓品完成之后,与实物大小无误。拓法虚实并用,立体感很强。再配有名人题跋、藏家印戳,十分精美。“立体拓”是收藏家们为自己所藏青铜器珍品做成立体拓片,以表达珍爱之意。或高额购得,悬挂于厅堂之上,炫耀于亲朋好友之间,且共赏之。
  还有几种颜色也可作拓片用,如:石青、赭石、藤黄等,都是矿植物颜料,作画、做拓片都会经久不褪色。化学颜料也有一定应用,只是不够讲究而已。
  在日本有一种拓法是用纤维较长的纸附在实物上,用湿毛巾把纸按湿后,不用等纸见干,就用他们自己研制的墨开始拓,只能拓出形状,无法再深入,像半成品。
  日本还有一种“鱼拓”形式,就是用真的鱼,清理干净后,擦干鱼身,用各种颜色将鱼的头、眼、身、鳍、尾分别拓出。
  以上只是几种拓片的方法,仅供参考。
  历史在创造、泯灭、新生的进程中推动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彩陶上的画符,甲骨上的刻字,“书其事于竹帛,镂之金石,琢之盘盂”,“古碣凭人拓”的传播,有文字记载的文物国宝的面世,促使了传拓这种技术的发明与发展。今天,传拓技术已不再深藏闺中,已成为一种艺术性、普及性的方式,在对青少年的开放式宣传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博物馆工作者,我们也应该努力继承和发扬这门古老的技艺。


  碑帖传拓技术在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碑帖传拓主要有擦墨拓、扑墨拓两大类,还有蜡墨拓、镶拓、响拓等。
  擦墨拓法:主要工具是细毛毡卷成的擦子。擦子要卷紧缝密,手抓合适为宜,将毡卷下端切齐烙平,把湿纸铺在碑石上,用棕刷拂平并用力刷,使纸紧覆凹处,再用鬃制打刷有顺序地砸一遍,如石刻坚固,纸上需垫毛毡,用木槌涂敲,使笔道细微处清晰,不可用木槌重击。待纸干后,用笔在拓板上蘸墨,用擦子把墨汁揉匀,并往纸上擦墨,勿浸透纸背,使碑文黑白分明,擦墨三遍即成。
  扑墨拓法:传拓用的扑子用白布或绸缎包棉花和油纸做成,内衬布两层,一头绑扎成蒜头型,按所拓碑刻、器物的需要,可捆扎成大、中、小三种扑子。把扑包喷水潮润,用笔蘸墨汁刷在拓板上,用扑子揉匀,如用双扑子,可先在下面扑子上蘸墨,然后两扑子对拍把墨汁揉均,再往半干纸上扑墨,第一遍墨必须均匀,扑三四遍墨见黑而有光即可。
  蜡墨拓法:用松烟子和蜡调合,做成饼状大墨团,将干纸贴在刻石上,用大蜡饼干擦,又名为干擦墨。在气候严寒或洞窟潮湿地区,均可使用干擦墨拓法。
  镶拓法:用小扑子先拓大字边缘,然后镶补完整的方法。先把字边拓好揭下,再全补上墨。摩崖大字题刻,多用此种拓法。
  响拓法:摹拓善本碑帖,将透明薄纸平铺在碑帖上,用笔双钩轮廓,然后用小扑子影拓。或在原碑帖上覆一层薄纸双勾填墨。
  传拓碑帖用墨,以晚清、民国初年碎墨最佳,将碎墨放入小罐内,加适当凉水,用木棍搅成墨汁,写字不洇即可用。松烟桐油和香料制成的墨,或现在精制书画墨汁,也是传拓碑帖佳品。用烟子合胶做墨汁,或用烟子和蛋清做墨汁,必须在墨汁中加薄荷精、樟脑精等香料少许,可免去拓片的腥臭味。直接用黑烟子和水传拓的最劣。
  传拓碑刻用纸,太薄易破,纸厚不能呈现笔锋;竹纸不耐久,棉纸易干起毛,藤纸虽佳,但不宜捶拓。拓碑刻古器物等用纸,先用小裁刀剔去纸上疙瘩、草棍、沙粒等杂质,裁掉纸边红色印记,把纸清扫干净再使用。
  传拓碑刻闷纸,主要方法是清洗碑刻,按刻石尺寸裁纸,四边余3厘米,用棉连纸、料半纸等均可,把纸摺成20×20厘米方块,或长方形,每摺相错5毫米,以便揭开使用,然后将一张叠好的纸放入清水盆内,湿透后取出放在洁净的湿布上,每一张湿纸,加上叠好的一张干纸,用湿布包好,双手用力压纸,待湿干均匀后取用。

7. 什么是“帛书”,“拓本”

帛书又名缯书,是以白色丝帛为书写材料,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现存实物以子弹库楚墓中出土的帛书为最早。
拓本,凡摹拓金石、碑碣、印章之本,皆称为“拓本”,即用纸紧覆在碑碣或金石等器物的文字或花纹上,用墨或其他颜色打出其文字、图形来的印刷品。按用墨分,可分为墨拓本、朱拓本。按拓法分,可分 乌金拓、蝉翼拓。拓本实物最早见于唐代。

什么是“帛书”,“拓本”

8. 拓的详细释义

 (1) 拓印 [make rubbings from inscriptions, pictures, etc. on stone tablets or bronze vessels]。在刻铸有文字或图像的器物上蒙一层纸,捶打后使凹凸分明,涂上墨,显出文字图像来 其相承传拓之本,犹在秘府。——《隋书·经籍志》如:拓工(拓印的工艺);拓手(摹印石碑上文字、图画的技艺);拓本(拓片装订成的本子);拓印(摹印石碑或器物上的文字、图画);拓墨(拓取用的墨)其相承传拓之本,犹在秘府。——《隋书·经籍志》又如:周杰伦《兰亭序》歌词:兰亭临帖 行书如行云流水月下门推 心细如你脚步碎忙不迭 千年碑易拓却难拓你的美这里的拓就是指拓印的工艺。(2) 以纸片依样制作 [copy]新拓来的鞋样子的鞋,刚刚上脚。——丁玲《母亲》(3) 贴 [stick on]就是前日被瘟官打的棒疮,在暗地狱里讨个烂膏药拓了。——清· 张南庄《何典》(4) 涂抹 [daub;smear;paint]极鬼便纠合几个同道中,来到村里,拣个僻静所在,拓花了面孔,扎扮停当,…打进门去。——清· 张南庄《何典》常用词组——拓本 tàběn[book of rubbings] 用湿纸紧覆在碑帖或金石等器物的文字或花纹上,用墨或其他颜色打出其文字、图形来的印刷品。墨色深黑有光的叫乌金拓;淡而匀净的叫蝉衣拓(一作蝉翼拓)。用朱色打拓的叫“朱拓”(拓片装订成的本子)。由于金石(木)刻随着时间而逐渐损蚀,所以拓本重视旧拓。拓片 tàpiàn[rubbing] 将碑文石刻、青铜器等文物的形状及其上面的文字、图案拓下来的纸片拓写 tàxiě[take] 用墨汁等摹写。如:拓写古铜器的图案 1、〈动〉(1) 举,托起 [lift] 孔子之劲,能拓国门之关。——《列子·说符》。注:“拓,举也。”(2) 开辟;扩展 [develop;open up]扩地寖广,兵甲日盛。——《后汉书·张步传》辟土四面,拓地千里。——《吴子·图国》拓世贻统。——颜延之《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如:拓地(开拓疆土);拓界(开拓疆界);拓宇(开辟疆域);拓造(开辟创造);拓销(开辟销路);拓边(开拓边疆);拓辟(开辟)(3) 把物推开 [push open]拓,手推物。——《集韵》(4) 张开 [stretch]至是, [张] 浦见士皆拓两石弓有余力,大骇。—— 吴广成《西夏书事》2、〈形〉 (1)开阔的 [spacious]。如:拓大(庞大)(2)见“落拓”( luòtuò)a、豪放;不受拘束。素小落拓有大志,不拘小节。——《北史·杨素传》b、贫困失意。生往,令适卒,落拓不得归。——《聊斋志异·娇娜》常用词组——拓地 tuòdì[expand land]∶扩张、开拓疆土[recaim]∶开辟土地。如:填海拓地拓荒 tuòhuāng[open up virgin soil;reclaim wasteland] 开垦荒地。如:拓荒者拓宽 tuòkuān[broaden] 开拓使宽广。如:农村专业户有新发展,门路拓宽,分工趋细拓展 tuòzhǎn[expand] 开拓、扩展。如:拓展国际市场拓拔 tuò bá姓氏:拓跋氏 【卯集中】【手字部】拓 ·康熙笔画:9 ·部外笔画:5 〔古文〕摕《唐韵》《集韵》《韵会》《正韵》𠀤之石切,音只。《说文》拾也。𨻰宋语。或作摭。  又《後汉·张衡思𤣥赋》拓若华而踌躇。《注》拓犹折也。楚辞曰:折若木以拂日。  又《集韵》施只切,音释。亦拾也。  又《唐韵》《正韵》他各切《集韵》《韵会》闼各切,𠀤音托。手承物也。一曰手推物也。《李山甫诗》一拓纤痕更不收。《注》大历四年,崇𡽪公主道汾州,以手掌拓石壁,遂有手痕。今灵石有公主手痕𥓓。  又《增韵》斥开也。《扬雄·甘泉赋》拓迹开统。《注》拓,广也。  又拓落,犹蹭蹬也。《扬雄·解嘲》何为官之拓落也。《注》拓落,不耦也。  又复姓。後魏始为拓跋氏。北方谓土为拓,谓后曰跋。孝文改为元氏。 《集韵》或作𢷌,又作托。 1.清代陈昌治刻本『说文解字』【卷十二】【手部】拓 拾也。陈、宋语。从手石声。摭,拓或从庶。之石切2.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拾也。有司彻篇。乃摭于鱼腊俎。俎释三个。其馀皆取之。摘下云。拓果树实也。仪礼摭古文作摕。此实非一字。因双声而异。陈宋语。方言。摭,取也。陈宋之闲曰摭。从手。石声。之石切。古音在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