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说说玄奘大师的《成唯识论》?

2024-05-19 00:59

1. 谁能说说玄奘大师的《成唯识论》?

成唯识论
佛教论书。又名《净唯识论》,简称《唯识论》。玄奘糅译印度亲胜、火辨、难陀、德慧、安慧、净月、护法、胜友、胜子、智月等十大论师分别对《唯识三十颂》所作的注释而成。10卷。传说玄奘留学印度时,曾广收十家注释(每家各10卷),并独得玄鉴居士珍藏的护法注释的传本。回国后,原拟将十家注释全文分别译出,后采纳窥基建议,改以护法注本为主,糅译十家学说,由窥基笔受,集成一部。
玄奘糅合十家之说,又经剪裁组织,各家原说很难分辨。窥基所作疏释,以护法之说为正义,故释文所引《唯识三十颂》颂文,可能有采用护法一系所用的本子,个别地方与现存梵文、藏文本颇有出入。开头的"序颂"和末尾的"结颂",也为护法释论所原有。本文释《唯识三十颂》的三段区分,相传是按《华严经》求法品的相、性、位来分的,也是护法释论的原式。对于糅合难陀、安慧等各家之说,相同者从略,不同的则以"有义"字样存其另说。通常将被认为不正确的说法列于前,而以护法的简别和所得的结论居后,以示正宗之所在。沈玄明的《成唯识论后序》说:"糅兹十释四千五百颂,汇聚群分,各遵其本,合为一部,勒成十卷。……文同义异,若一师之制焉。"汉译行世后,影响甚大,成为法相宗所依据的重要论书之一。

谁能说说玄奘大师的《成唯识论》?

2. 成唯识论的成唯识论

成唯识论(Vijñāpti-mātratā-siddhi-?āstra)佛教论书。又名《净唯识论》,简称《唯识论》。玄奘糅译印度亲胜、火辨、难陀、德慧、安慧、净月、护法、胜友、胜子、智月等十大论师分别对《唯识三十颂》所作的注释而成。10卷。传说玄奘留学印度时,曾广收十家注释(每家各10卷),并独得玄鉴居士珍藏的护法注释的传本。回国后,原拟将十家注释全文分别译出,后采纳窥基建议,改以护法注本为主,糅译十家学说,由窥基笔受,集成一部。

3. 成唯识论4

【如是诸相,若由假说,依何得成?】
  
 如是,上面这样许多的我相和法相,设若照你们唯识家的都是由假而说的;那我们倒要请问请问,究竟是依托什么东西而成立的呢?
  
 【彼相皆依识所转变而设假施设。识谓了别。此中识言,亦摄心所,定相应故。变谓识体,转似二分。相见俱依自证起故。依斯二分,施设我法。彼二离此,无所依故】
  
 你前面不是问,我相和法相依托什么东西得成立的吗?它们是依各个识的自体转变出来,只是方便施设种种假名而安立。什么叫做识呢?识就是有明了分别的意义,这个包括八识心王,也包括八识心王有关系的心所。因为心所好像臣属一样,是和心王有相应和合的关系的。什么叫做变呢?变就是每个识从它的自体转起,好像有二分的境界升起来。因为所缘的相分,和能缘的见分,都是从各个识体上的自证分变出来的。依据这见分和相分,来建立我相和法相的两种名称。依见分立我相,依相分立法相。如果离开了见分和相分,我相和法相也就没有依托了。
  
 还有一种道理可以知道我法是虚假的,怎样可以知道呢?就是因为内识的关系,而转起了外面的虚妄境界。由过去时常分别我法的原故。在内识中留下了熏习力,所以诸识升起的时候,又好像变起了一种假我假法。假我假法的相状虽然是在内识所变,而由我们妄念分别的缘故,本来没有外镜,以熏习的力量便现起外镜了。所以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因此就执着它有实在的我和实在的法,其实哪里有实在的我法呢!
  
 好像患重病和眠梦的人,本来是没有一切外境,但因害病和眠梦的原故,内心现起种种外面境界相状,因此就执着以为有实在的外境。

成唯识论4

4. 成唯识论的内容

论证三界的本源是阿赖耶识,都是“唯识所变”,“万法唯识,识外无境”。全论按相、性、位分为三大部分:①明唯识相(释《唯识三十颂》一至二十四颂)。先释破异教和小乘的实我实法之执,次释能变识相和所变识相。能变识相即初能变阿赖耶识相、第二能变末那识相、第三能变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之相。所变识相即三类能变现的见分、相分等。又释种子、现行、诸业习气等相,以明生死相续之理。最后,释三性、三无性等相,以明一切唯识;②明唯识性(释第二十五颂)。阐明具胜义谛的真如。指出诸法实相由远离遍计所执的实我实法所显。于一切位常如其性,名为真如,亦即“唯识”的实性;③明唯识位(释第二十六至三十颂)。为辨有能力悟入唯识相、唯识性的人,在悟入过程中经历的阶段及渐次悟入的方便。依践行所证次第分为资粮、加行、通达、修习和究竟五位等。

5. 唯识论的成论

成唯识论根据窥基建议,玄奘大师揉译印度十大论师对世亲《唯识三十颂》之解释。本书的注释书很多,著名的有:《成唯识论料简》二卷,唐窥基撰。又称《唯识开发》。《成唯识论述记》二十卷,唐窥基撰。《成唯识论别钞》十卷,存卷一卷五卷九卷十,唐窥基撰。《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八卷,唐窥基撰。《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四卷,唐窥基撰。《成唯识论掌中枢要记》二卷,存卷上,唐智周述。《成唯识论了义灯》十四卷,唐慧沼述。《成唯识论了义灯记》二卷,存卷下,唐智周撰。《成唯识论演秘》十四卷,唐智周撰。《成唯识论义蕴》五卷,唐道邑撰。《成唯识论疏义演》二十六卷,唐如理集。缺卷六末下及十七十八二十二。《成唯识论演秘释》卷一,唐如理撰。注成唯识论卷十七,余缺。《成唯识论疏钞》十八卷,唐灵泰撰。缺卷九卷十三末卷十五卷十七。《成唯识论学记》八卷,新罗太贤集。《唯识开蒙》二卷,元释云峰集。《成唯识论俗诠》十卷,明明昱俗诠。《成唯识论集解》十卷,明通润集解。《成唯识论音义》十卷,《明广承音义》。《成唯识论合响》十卷,明大真合响。《成唯识论自考》十卷,明大惠录。《成唯识论观心法要》十卷,明智旭述。《唯识三十论直解》一卷,明智旭解。《唯识三十论约意》一卷,明明昱约意。《成唯识论音响补遗科》二卷,智素科。《成唯识论音响补遗》十卷,智素补遗。《成唯识论证义》十卷,明王肯堂证义。

唯识论的成论

6. 想的成唯识论

《成唯识论》卷三(大正31·11c)︰‘于境取像为性,施设种种名言为业。’此谓‘想’系取所缘境像于心中而安立之,以安立故,起种种名言。亦即若无此取像之想,则无由施设名言。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