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一念无明》观后感

2024-05-04 09:52

1. 电影《一念无明》观后感

   当看完一部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这时我们很有必要写一篇观后感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观后感头疼,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电影《一念无明》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电影《一念无明》观后感 篇1     没有完整观看影片。本片讲述了现实世界的人情世故,瞅瞅身边的社会就可以读懂故事。导演和编剧忠实于生活,没有植入自己的观点立场。在现实中,每位观众都有各自的解读,答案因人而异。
     笔者一直感到困扰,阿东(余文乐)弟弟,也是黄大海(曾志伟)二儿子,这一角色存在的意义?没有二儿子,故事依然完整,为什么安排这样一个角色?
     妈妈的躁郁是一家人不幸的开始。关于妈妈的病因,会有不同解释,笔者给出自己认为,最合情合理的一种解释。
     有一种男人顾家,有一种男人顾事业。顾家的男人工作认真,不求名利,只沉浸在家庭的幸福当中。顾事业的男人同样看重家庭,负有责任感,但更专注事业,难与家人团聚。顾家的男人常被唤作是窝囊废,事业型男人常被当成榜样。若你是女人,会选择哪一种?
     妈妈出身名门,大家闺秀,家境好到何种程度影片没有述及,但看得出,家人早与她划清界限。妈妈年轻时追求者众多,可偏偏嫁给了黄大海,选货柜司机,而不是富二代,社会精英。这故事好像童话爱情故事的续集。公主爱上扫烟囱的穷光蛋,大小姐爱上平民百姓,为爱情抛弃地位和金钱,凄美委婉。但续集告诉我们,爱情是理想,婚姻是现实。
     妈妈生长在富裕的家庭,自然会有一个顾事业的父亲,从小缺少家庭温暖。因此妈妈选择黄大海,认为他会是一个顾家的男人。
     黄大海得到一颗明珠,必然压力重重。两钟阶层,两种生活。为给妻子原本的生活,他用尽全部时间挣钱弥补。这个结果妈妈万万没有想到,她重新陷入孤独冰冷的家庭中。妈妈为此躁郁,更增添了黄大海的压力。这种因果,使得矛盾愈加恶化,成了一本难念的家常经。
     片中,妈妈总在喊:没人看我。她是在抱怨,是在懊悔,丈夫没能看懂自己,没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她改变不了丈夫,也改变不了社会的现实。
     两个儿子恰是这两种男人。阿东顾家,弟弟顾事业。躁郁疯癫的妈妈毒打阿东,好像在抱怨,为什么留在身边的不是二儿子。事实刚好相反,妈妈一生都在被事业型男人折磨,她怎会对二儿子抱有幻想。她多么希望,丈夫能像大儿子那样,多陪陪自己。
     影片讲得很彻底,黄大海直到最后才看透人情,才明白有问题的不是儿子,才醒悟妻子的苦衷,才意识到自己的错。可他改变不了社会的现实。
     曾志伟把角色和剧本读透,搞懂导演的意图,理解了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
     父亲黄大海,起初心情复杂,不知道儿子阿东出院是好是坏,他只想和儿子过上简单的生活,了此余生。阿东躁郁发作后,黄大海开始焦虑,他期盼儿子可以压制情绪,但目的还是和儿子苟且活下去,躲在社会的角落。直到阿东被生活击倒,出现自杀倾向,黄大海的父爱才被唤醒。我们甚至可以微弱感受到,在黄大海心中,妻子的死是一种解脱,可他不想让儿子再出事。
     黄大海参加家属会谈,病友亲属给他支招,怎样把家人送回精神病院。医生也给了黄大海一个机会,只要说出阿东有自杀倾向,就可以彻底解脱。病友和医生也在逃避,黄大海逐渐反转观念,看清事实。原来这么多年,他没有为妻子付出过,也没有站在儿子一边,有问题的是自己,而不是她们母子!
     片尾。黄大海和邻居辩论,开始承担做父亲的责任。阿东被人误会,邻居们嬉笑怒骂退出舞台。黄大海面对儿子微笑,此时,他终于理解了儿子一直以来的委屈。桃花树下,父子两人的意识,静静守护着他们温馨的小家。
     阿东没有病,妈妈同样没病。母子二人看懂了现实,人生要活的自我,活的安心,活的真实,不被枷锁困扰。可母子均无力挣脱,世上又多了两个孤独的灵魂。丈夫没能看懂妻子,还好,父亲最终明白了儿子!
     本片的讽刺,无疑是阿东好友的自杀。你不觉得好笑吗?好像真没听说过,有病人在精神病院成功自杀。精神病人怎么会自杀呢?精神病院是正常人的避难所,最正常的地方。
     二儿子角色的意义,是让影片完整。影片并不存在正确答案,也没有对与错,是与非,因为导演和编剧依然改变不了社会的现实,改变不了观众的选择,也许你是阿东,也许你会是二儿子。大家都无法改变社会的现实。
     笔者写这篇文字时,意外看到《颠佬正传》这部老港片。两部影片内容相近,都在反映精神病患者受到歧视,无法回归社会的现象。但《一念无明》寓意更加晦涩,更具深度。而且导演和编剧把影片定义成无解的状态,设计巧妙。
     影片没有强调阿东误杀妈妈的过程,也许导演心慈手软,不知如何拿捏。笔者为此存有一丝幻想。妈妈是自杀,她看到了顾家男人的委屈,从儿子身上明白了丈夫的苦衷,她选择了离开无法摆脱的枷锁。
     我们可以改变自己,却无法改变别人。婚姻亦是如此,你无法改变你的另一半。有了孩子,家庭更是一团乱麻,想改变的事情越来越多。何必改变,何必强加于亲人呢?也许错的是自己呀!
     电影《一念无明》观后感 篇2     由余文乐、曾志伟以及金燕玲共同主演,《一念无明》讲述了余文乐饰演的躁郁症患者阿东,在一次意外中结束了罹患忧郁症的母亲的'性命,而曾志伟饰演的父亲很早就离开了这个家庭,阿东出院后却必须要接受父亲的帮助,一步步走回社会。
     很多影迷朋友们想要知道《一念无明》好看吗?讲述了什么故事?豆瓣评分多少?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一念无明》精彩影评吧!
     “只能用心才能看清楚真正重要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见的。”
     这段话,出自著名畅销书《小王子》。本片导演黄进将它放在了片尾。
     连接这段话的,还有来自黄进和陈楚珩(本片编剧兼他的女友)面向观众的号召——
     “情绪病治疗是个长期斗争,治疗创伤的心灵不单需要合适的治疗,社区支援,还需要大众去除负面标签,给予谅解及支持,用同理心去感受和关怀”
     关怀谁?
     当然是如片中一样患有精神疾病的人。
     《一念无明》对毒药君来说是一部偏私密的电影。它的故事很简单,讲的是一位父亲如何努力帮助患有躁郁症的儿子阿东重回生活正轨。
     但这部电影论述的主题却并不局限在单一的人物故事中,相反,它背后包含了丰富的社会议题。这当中,就涉及对精神病患者的关注。
     什么是躁郁症?顾名思义,躁狂+抑郁。
     知乎上有专门针对这一疾病的讲解:
     你可以把躁郁症理解为抑郁症的近亲。患有该类病症的人时而兴奋异常,时而陷入情绪低谷。其行为不稳定,容易受外界刺激,出现有异于常人的反应。
     从遗传的角度来讲,阿东的躁郁症并非空穴来风,因为他同样有一个情绪极不稳定,且身负重疾的母亲。
     中国有一句古话,叫久病床前无孝子。但阿东不是这样的人。
     母亲病后,父亲常年不着家,与自己的关系若即若离。弟弟远在美国过自己的逍遥生活,家事从不过问。只有阿东,对母亲不离不弃。
     遗憾的是,阿东的母亲并不感恩。也许是因为病痛麻木了她的心智,也许是因为她真的不在乎长子所做的一切。无论他如何付出,在她眼里都只是个“扑街仔”。
     要知道,在香港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是多么不易。作为一个生活节奏极快的国际之都,巨大的贫富差距与高强度的工作环境,让生存其间的每个普通人都承受着极大的精神压力。阿东也不例外。
     电影《一念无明》观后感 篇3     没有一部电影是完美的。但相对于我给很多影片心慈手软的6分或者7分,《一念无明》得10分是绰绰有余的。「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要用心灵去发现,单凭肉眼是看不见的」。《一念无明》正是一部必须用心灵去体会的杰作。
     这不仅是一部关注心理病人的电影,更是一部追寻大爱的杰作。伊朗电影《天堂的颜色》证明:世间最伟大、最勇敢的爱,莫过于生活艰辛的父亲对残疾孩子的坚持。
     《一念无明》呈现一个MadWorld,无论父亲黄大海,还是儿子黄世东,在世人眼里(甚至在他们自己内心深处),都是不折不扣的Loser(港话中的扑街仔),却始终没有把属于自己的责任判给别人去做,尽管他们能够找到千百个让自己脱身的理由!
     无论是在耶稣堂里感恩痛哭,还是在病友家属群里分享经验,都难免逃避或麻醉的嫌疑,更别说邻里之间冷漠自私的「民主」。只有那个像小王子一样敏感的孩子,还葆有一颗纯洁的心灵,能够发现最有价值的东西。
     作为父亲,虽然偶尔会想起上世纪八十年代跨境开车时的风光,更多却是被妻子看不起的悲哀;当儿子生病后,他四处求人求医,学习医疗手册,自觉没有读过什么书,只能跟着「手册」「说明」或「指示」走,一筹莫展时,还是回归自己的感觉(心灵),才有最后的父子回家。搬家即回家!
     曾志伟是老戏骨,在本片举重若轻。余文乐原本是偶像派,这次成了名符其实的实力派,表演非常出彩。
     「菜鸟」导演黄进真是了不起,讲故事有条不紊,对情感/情绪的控制恰合节奏。拍了一部非常「中国」/「香港」的电影,却好几次让我想起那部「国际性的」杰作《一次别离》。抛开「国际性」或者「文明/文化」「启蒙/冲突」意味,就爱与责任而言,《一念无明》足可以和《一次别离》比肩立世。

电影《一念无明》观后感

2. 《一念无明》电影观后感

 导语:年度口碑佳作《一念无明》一举斩获新晋导演(黄进)、最佳女配角(金燕玲)和最佳男配角(曾志伟)三座重磅奖杯,成绩斐然。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关于电影《一念无明》的观后感,欢迎大家爱爱阅读参考!
   《一念无明》电影观后感 篇1   这个社会对待病人真如我们想象般宽容吗?摔折腿,拄着拐杖,路人退避三舍,怕再把你绊出什么事故。突发感冒未准备口罩,地铁上咳嗽两声,身边人默默转过脸,在噼里啪啦打着字:隔篱有人感冒都唔戴口罩。身体虚弱头晕眼花不足与外人道,旁人看你并无大碍也不在意,个中痛苦,只有自己知道。
   当这样的痛苦,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精神疾病,就更让人惊惧,对其表现出的嫌恶程度,也就更肆无忌惮。影片的开头,曾志伟饰演的父亲大海去精神病院接病愈出院的躁郁症儿子阿东(余文乐饰演)出院,而早前,妻子在被儿子照料的过程中突发意外身亡。虽医生称此事与儿子病症无关,但父亲的担忧写在脸上。他挤出笑容,故作轻松地与没什么表情、说话气若游丝的儿子打招呼,眼神里却全是防备。
   父子许久没见,在那之前,父亲和在美国的小儿子都不知所踪,而本来前途一片光明、拥有稳定女友的长子阿东辞掉工作,独自陪伴病重且情绪不稳定的母亲(金燕玲饰演)。母亲用咒骂发泄怨恨,阿东在拼命隐忍和爆发中挣扎,终于把自己逼成了躁郁病人。于是他入院、治疗、出院、被父亲接回到逼仄杂乱的板间房,试图以一个正常人的姿态,再次获得这个社会的接纳。
   病态的人:那个人样子好怪……他好像一条狗哎。
   如果你将自己代入阿东的视角,会发现他所处的这个世界,如同电影英文片名一样,是一个mad world:
   好友的婚礼上,所有人都在高谈阔论嬉笑怒骂,没人在意主角在说什么,阿东忍无可忍下的仗义执言,似乎更令好友尴尬;用人单位听到躁郁症后避之不及的状态,并不因他的坦诚和专业能力而改变;笑嘻嘻总是拜托自己和父亲的邻居,在他发病后,第一个落井下石;而狭小的空间,父亲枕头下发现的自卫用具,前女友宽容背后的强烈恨意,甚至令他找不到一个抒发情绪的角落……于是他冲去超市,大口大口吃着可以改善情绪的黑巧克力,换来的却是路人的指指点点……
   于是他强拉起来的,脑袋里的那根弦,再次啪一声断掉,让他从兴奋且动力十足的躁期,滑去犹如万丈深渊般的郁期。
   有关阿东的片段中,我印象最深的,是茫然的他突然疾走乃至大步奔跑在深夜的街道,电影画面平行向后移动的样子。阿东像一个被抽离掉的人,在对他而言意义不明的世界里移动,空洞不知所踪。他看人的眼神,总夹杂悲伤与怀疑,令人不由担心,他下一秒会否作出什么极端行为?而比起那些选择主动去拒绝和伤害,没心没肺的看客,他的隐忍和善良,却又显得格外可贵。
   好在总有温情场景弥补:下一秒,他和父亲说起年幼时去城门水塘的约定,二人无伤大雅地争执了几句,暂时和解,相互依靠着,走回他们的家。
   病态的家庭:其实,是不是甚么都可以外判给别人做?
   家当然不是万能的。而阿东的病因,显而易见来自他的母亲。苦等丈夫与小儿子却无限失望的母亲,没有其余的宣泄出口,只能把所有情感垃圾都倾倒在阿东身上。她是阿东世界里的第一个疯子——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需求无度,不懂感恩。她何尝不可怜,然而她也亲手毁掉了为他竭尽全力的阿东的人生。
   在前不久上映的纪录片《伴生》中,其中一位为照顾年迈父母、中年仍未出嫁的女士,对着镜头流泪:我好想有时间,可以安静看一套戏、读一本书,做些自己的事情,但是做不到!为人子女,都想做到孝顺,然孝顺的界限在何处,孝顺分内事,究竟该亲力亲为,还是乐得交予他人,自己轻松?
   影片中,束手无策的大海打电话给远在美国的大儿子,儿子一句话说得轻巧:你把阿东送回精神病院,自己选间条件不错的老人院,钱不是问题。绝望的大海,淡淡问出了这样一句:其实,是不是甚么都可以外判给别人做?
   曾经他是逃避者:他努力工作,想给妻子更好的生活;他百般辛苦,却害怕妻子的失望和不满;他逃避家庭,酿成苦果,决定承担,却发现难度远超他想象。他和阿东在对峙中说出心声,而曾志伟在这一段落泪剖白的影帝级表现,实在无法不令人动容。
   承担是给自己的枷锁,逃避是无视责任、把痛苦留给亲人……二者之间,有没有万全之策?如何在调适好自己心情的同时,也对家人多一份理解和包容?道理说来总是简单,做起来,却步步艰辛。
   活在这个疯狂世界:我没事了
   尚未被疯狂世界改变的邻家纯真小男孩,成了阿东的解药。在所有人都觉得他荒谬、不正常时,只有小男孩和他正常交流,与他相伴,听他讲话。他坐在天台上,对着急赶来的父亲说,我没事了。
   他当然不是没事。他生活的世界依然逼仄、杂乱、充斥着形形色色自私而缺乏同情心的人类,他依然善良而软弱、恐惧而坚持,他的父亲依然无从理解他的内心,还要背着巨大的包袱寻求解决之道。但年年难过年年过,活下去便有希望,从这个角度来看,我认为这是影片一个颇为温馨的Happy Ending。
   导演黄进说,这是一个很想带给香港人的故事:想呈现出如何直面问题、觉醒并寻求改变的状态。事实上,在压力巨大的城市里,每一个人都可能是故事中的阿东——不久前,香港心理卫生会的一项调查还显示,香港人的抑郁指数创新高,有百分之五点五受访市民估计患有抑郁症,需要接受专业辅导及治疗,另有百分之九点一的受访者属应关注的组群。阿东非但不是边缘人,甚至还可能早已融入每个人的生活而未被发现。
   编剧则强调伤害往往来自不了解,无知造成日常的邪恶。她认为电影最强大之处,就是让观众感受角色的.情感,学懂同理心,从而令世界更美丽。
   这个故事整体来说,压抑又不开心,但曾志伟、余文乐、金燕玲一众大牌演员却毫不犹豫以低片酬甚至零片酬出演,更称之为十年一遇的好剧本(曾志伟语)。在快速发展、冷酷麻木的社会运转成一部失控机器的同时,能有这样一部充满人文关怀、专业水平也绝不逊色的新导演作品出炉,实为观众的幸运。
   《一念无明》电影观后感 篇2   没有完整观看影片。本片讲述了现实世界的人情世故,瞅瞅身边的社会就可以读懂故事。导演和编剧忠实于生活,没有植入自己的观点立场。在现实中,每位观众都有各自的解读,答案因人而异。
   笔者一直感到困扰,阿东(余文乐)弟弟,也是黄大海(曾志伟)二儿子,这一角色存在的意义?没有二儿子,故事依然完整,为什么安排这样一个角色?
   妈妈的躁郁是一家人不幸的开始。关于妈妈的病因,会有不同解释,笔者给出自己认为,最合情合理的一种解释。
   有一种男人顾家,有一种男人顾事业。顾家的男人工作认真,不求名利,只沉浸在家庭的幸福当中。顾事业的男人同样看重家庭,负有责任感,但更专注事业,难与家人团聚。顾家的男人常被唤作是窝囊废,事业型男人常被当成榜样。若你是女人,会选择哪一种?
   妈妈出身名门,大家闺秀,家境好到何种程度影片没有述及,但看得出,家人早与她划清界限。妈妈年轻时追求者众多,可偏偏嫁给了黄大海,选货柜司机,而不是富二代,社会精英。这故事好像童话爱情故事的续集。公主爱上扫烟囱的穷光蛋,大小姐爱上平民百姓,为爱情抛弃地位和金钱,凄美委婉。但续集告诉我们,爱情是理想,婚姻是现实。
   妈妈生长在富裕的家庭,自然会有一个顾事业的父亲,从小缺少家庭温暖。因此妈妈选择黄大海,认为他会是一个顾家的男人。
   黄大海得到一颗明珠,必然压力重重。两钟阶层,两种生活。为给妻子原本的生活,他用尽全部时间挣钱弥补。这个结果妈妈万万没有想到,她重新陷入孤独冰冷的家庭中。妈妈为此躁郁,更增添了黄大海的压力。这种因果,使得矛盾愈加恶化,成了一本难念的家常经。
   片中,妈妈总在喊:没人看我。她是在抱怨,是在懊悔,丈夫没能看懂自己,没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她改变不了丈夫,也改变不了社会的现实。
   两个儿子恰是这两种男人。阿东顾家,弟弟顾事业。躁郁疯癫的妈妈毒打阿东,好像在抱怨,为什么留在身边的不是二儿子。事实刚好相反,妈妈一生都在被事业型男人折磨,她怎会对二儿子抱有幻想。她多么希望,丈夫能像大儿子那样,多陪陪自己。
   影片讲得很彻底,黄大海直到最后才看透人情,才明白有问题的不是儿子,才醒悟妻子的苦衷,才意识到自己的错。可他改变不了社会的现实。
   曾志伟把角色和剧本读透,搞懂导演的意图,理解了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
   父亲黄大海,起初心情复杂,不知道儿子阿东出院是好是坏,他只想和儿子过上简单的生活,了此余生。阿东躁郁发作后,黄大海开始焦虑,他期盼儿子可以压制情绪,但目的还是和儿子苟且活下去,躲在社会的角落。直到阿东被生活击倒,出现自杀倾向,黄大海的父爱才被唤醒。我们甚至可以微弱感受到,在黄大海心中,妻子的死是一种解脱,可他不想让儿子再出事。
   黄大海参加家属会谈,病友亲属给他支招,怎样把家人送回精神病院。医生也给了黄大海一个机会,只要说出阿东有自杀倾向,就可以彻底解脱。病友和医生也在逃避,黄大海逐渐反转观念,看清事实。原来这么多年,他没有为妻子付出过,也没有站在儿子一边,有问题的是自己,而不是她们母子!
   片尾。黄大海和邻居辩论,开始承担做父亲的责任。阿东被人误会,邻居们嬉笑怒骂退出舞台。黄大海面对儿子微笑,此时,他终于理解了儿子一直以来的委屈。桃花树下,父子两人的意识,静静守护着他们温馨的小家。
   阿东没有病,妈妈同样没病。母子二人看懂了现实,人生要活的自我,活的安心,活的真实,不被枷锁困扰。可母子均无力挣脱,世上又多了两个孤独的灵魂。丈夫没能看懂妻子,还好,父亲最终明白了儿子!
   本片的讽刺,无疑是阿东好友的自杀。你不觉得好笑吗?好像真没听说过,有病人在精神病院成功自杀。精神病人怎么会自杀呢?精神病院是正常人的避难所,最正常的地方。
   二儿子角色的意义,是让影片完整。影片并不存在正确答案,也没有对与错,是与非,因为导演和编剧依然改变不了社会的现实,改变不了观众的选择,也许你是阿东,也许你会是二儿子。大家都无法改变社会的现实。
   笔者写这篇文字时,意外看到《颠佬正传》这部老港片。两部影片内容相近,都在反映精神病患者受到歧视,无法回归社会的现象。但《一念无明》寓意更加晦涩,更具深度。而且导演和编剧把影片定义成无解的状态,设计巧妙。
   影片没有强调阿东误杀妈妈的过程,也许导演心慈手软,不知如何拿捏。笔者为此存有一丝幻想。妈妈是自杀,她看到了顾家男人的委屈,从儿子身上明白了丈夫的苦衷,她选择了离开无法摆脱的枷锁。
   我们可以改变自己,却无法改变别人。婚姻亦是如此,你无法改变你的另一半。有了孩子,家庭更是一团乱麻,想改变的事情越来越多。何必改变,何必强加于亲人呢?也许错的是自己呀!?

3. 一念无明观后感

一念无明这是一部很真实的影片。冷郁的基调,写实的质感,普通的人物,这几个元素平淡地推进这部电影的节奏,不快不慢,不急不躁,情理之中,意料之内。不炫技,也不煽情,一部写实的片子,根据真人真事改编。
阿东的故事是极端和个别的,但阿东的处境却是普遍的。现代社会的人们既不会处理与亲人爱人的关系,也不会处理与陌生人的关系。他们对待他人彬彬有礼,有礼中却带着冷漠,他们爱得如此笨拙,笨拙到甚至自我损伤。

我们是《一念无明》中的每一个人,既是阿东,也是阿东的亲人,更是那些不认识阿东的陌生人。而我们唯一能做的,或许只有用言语、用拥抱、用交流改变自己的一念万念,拨开无明的遮蔽,真正认识我们自己和他人。这无疑很难,却很必要。

一念无明观后感

4. 《一念无明》观后感

《一念无明》观后感:
  
 人需要训练理性认知,同时更要培养感性生活,对人对事对物的感性。通过感性接触,在事上磨。
  
 例如《一念无明》,大人的再多说教,教会的再多所谓安抚,也无法抚慰阿东内心的创伤,可能帮助治愈他的,反而是久违的爱情,或者邻居小孩在阿东不设防情况下给他讲的《小王子》的故事。
  
 无论是教育,还是孝道,又或是爱情,陪伴就是最好的智慧。
  
 最好的教育就是不言之教,激发起人自身的真善美。
  
 人从书中得到的力量,从别人的说教中得到的力量毕竟有限。力量永远来自自己,需要自己发觉,外界只是机缘罢了,只要你愿意寻找,人生处处是机缘,一场电影,一次旅游,一场酒……当然,运气好的话,你会遇到真正的教育家陶行知,他会给你三颗糖,就会给你种下三颗幸福的种子。
  
 爱是力量,会为每一个人赋能。

5. 横扫金像奖8项提名,电影《一念无明》为什么这么牛

勿因一念而无明
文/梦里诗书

没有何般刻意的文艺腔调,也不曾有着过度的拔高,《一念无明》虽有着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弑母、离婚、父子亲情等等,都是电影的张力所在,但黄进却以一种看似平稳,实则波涛汹涌的叙事手法,巧妙的编制着电影的情感,而正是这些点滴的凝聚,令人所真切的感受到了电影对游走于社会边缘群体深切的人文关怀。


《一念无明》就观感来说,自觉与《海边的曼彻斯特》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同样是背负着沉重的罪责,同样是一场隶属于心灵的救赎,但《一念无明》所不同的是电影中患有躁郁症的阿东,所失手杀死的是自己的母亲,这种背负在主人公身上的罪责,其实远比前者单纯的过失之痛来的更为深重,但好在电影同样也为主人公安排了一位救赎者,阿东父亲的不弃相伴,仍旧令电影有着一道照亮人心的曙光。


这部电影所攫取的其实还并非仅只是一对父子的羁绊上,面对从精神病院出来的阿东,他虽然没有受到法律的处罚,但却成为了这个社会最为边缘化的人群,没有一家公司愿意去接纳这样的员工,所有人也都对之惟恐不及,甚至连原本即将结婚的前未婚妻也在他的伤口上洒下了一把盐,特别是当阿东独自一人蹲坐在超市吃朱古力的画面,成为了最为让我动容的所在,可以说如若没有父亲的相伴,本当回归社会的男主俨然就是被这个社会所隔绝的。


电影由此为引的展开,为人所见的其实已然并非是阿东他个人的躁郁症问题,而是在香港这个自诩文明的大都市中那越来越深的人与人间的隔阂与冷漠,透过个体对整个当下社会精神面貌的批判,俨然成为了《一念无明》暗藏于父子亲情后最为有力的内在纵深,且不论是饰演父亲的曾志伟,还是饰演阿东的余文乐,在这部挣扎于病痛苦难却仍不乏希望的电影中亦呈现了尤为精湛的演技。


由点到面的电影手法其实并不少见,但能在细碎化的生活中,在父子亲情的描绘间,透过种种细节来达到对整个社会的人文思考,点出勿因一念而无明,生活永远充满温暖的意蕴,不得不说是沁人心脾,回味悠长的。

横扫金像奖8项提名,电影《一念无明》为什么这么牛

6. 如何评价电影《一念无明》?

本片成本只有200万,拍摄周期只有16天。
以8项提名领跑香港电影金像奖。
最终拿下新晋导演,最佳男配角,最佳女配角三个大奖。
金燕玲只拍了1天戏,就凭借此片得到了金马奖和金像奖两项最佳女配角奖。
《一念无明》改编自社会真实新闻事件。
由新人导演黄进和编剧陈楚珩这对情侣共同创作,两年过程中听了很多社工、康复者、医生的真实故事,搜集了大量的访谈和资料。
余文乐和曾志伟都是被剧本打动,才决定零片酬演。
无明就是看不到的事情,一念就是一个念头,可是一念生万念,一个念头后还会有下一个,一个念头看不清楚,可能一直走下去方向都是错的 。
想比之下其英文名Mad world翻译过来是疯狂的世界,更加直白,更加残忍。
余文乐饰演的阿东患有躁郁症,当年因为误杀饱受病魔折磨的母亲(金燕玲饰)被送进了精神病院接受治疗。

曾志伟饰演的父亲黄大海常年只顾在外开大巴赚钱,无暇顾及阿东和他母亲,出于内心的愧疚决定接出院的阿东和自己一起生活。

阿东一直耿耿于怀自己的父亲抛弃妻子,两个本应是最亲近的人,现在却是“最熟悉的陌生人”,如今还要同住一个如囚笼般的房间里一起生活。

阿东从精神病院里出来发现自己已经沦为这个社会的边缘人,周围对他的眼光充满异样。

出席朋友的婚礼,被大家视为不速之客,避而远之。

没有公司愿意接纳一个有精神病患者的人,尽管他能力足够优秀。
人一旦被贴上标签,你就是异类。

阿东本来有一个已经订婚了的未婚妻,大家一起储钱供房子,计划着29岁结婚,30岁生小孩的日程随着阿东母亲死亡阿东住院而破灭。

两人的不期而遇令阿东本以为可以重新开始新的生活,岂料换来的却是前未婚妻在教会上泪如雨下的谩骂和指责。

到这里阿东所有的情感关系都一一断裂。
阿东一直极度克制隐忍自己的情绪终于崩溃爆发,疯狂地跑去超市含着泪吃巧克力(巧克力具有抑制忧郁、使人产生欣快感的作用,丰富的苯乙胺,一种能对人的情绪调节发挥重要作用的物质。很多医生甚至把巧克力作为抗轻微忧郁症的天然药物)。

这里不得不说一下余文乐的演技,这部戏之所成功一大半功劳都应该归功于他。
余文乐最广为人知的电影作品便是《志明与春娇》,导致很长一段时间里,余文乐=张志明。

但只要看过《一念无明》的人,都会把“张志明”的标签从余文乐身上摘下。因为余文乐奉献了从影以来最好的表演。
几场重要情绪崩溃的戏,演得自然逼真富有感染力,完全没有一丝偶像包袱。
舍弃一切照顾母亲而母亲却不领情,为了照顾母亲极度压抑自己的情绪。

面对父亲对自己的忏悔,自己从小就渴望的父爱却一直得不到,现在即使父亲道歉但时间再也都回不去的心情。

无数次求职被拒,手里紧紧拽住电话,明明即将要失控但还是控制住的表情。

边痛哭流涕,边竭嘶底里地吃巧克力,分泌那一点点可怜的血清素可以让自己不至于彻底崩塌。
余文乐将一个饱受躁郁症折磨的人刻画得入木三分。

当这件事通过网络曝光后,舆论的发酵,社会上对躁郁症的歧视,特别是周围民众的不满,更是让主角父子二人陷入深深的绝望。

按照父亲的说话讲,做一个混蛋多简单,撒手不管就可以了。
所以父亲选择外出工作逃避,哥哥远走美国不认亲人,前未婚妻笃信耶稣自我安慰,邻居把出人头地的压力转嫁给儿子。
唯独只有阿东避无可避,只能面对现实,照顾被遗弃的母亲,康复之后尽全力找份工作。
即使只是简单要生存下去的要求都得不到社会大众温柔的对待,因为他是病人,其他人是正常人。
为什么什么都不做漠不关心的人才是正常人,而自己却成了个病人?
阿东责问自己的父亲,父亲哑口无言。
是我们有病还是这个社会有病?

生而为人,对不起了。
除了阿东这条躁郁症的故事主线外,影片还通过之言片语的方式,展现出香港,这个高速发展的城市下各种难以名状的阴暗面。
城市现代化水平越高伴随着人情的冷漠。
大陆妻,香港夫,身份尴尬的儿子,跨境上学的问题。
为求一处安身之所甘愿沦为房奴。
自杀频发,表面体面和内心崩坏的中产阶层,对心灵归宿的奢求和无处不在的无力感。
香港,一个平均每天都有三个人自杀的地方。楼房高耸,街道狭窄,并不是每幢楼后的街角都有春娇与志明相遇的爱情故事。
电影只给你展现一角,让你去想象冰山,没有高大上的立意和过度的现实批判,只用很让人感到真实的镜头语言和表演关注最底层的市井生活和弱势群体。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喜欢港片的原因——人情味。
影片最后,父子二人在天台上的无言拥抱,决定与这个对“异类”充满歧视的世界和解。
我们并不能消除痛苦,
所以在能拥抱的时候,
就尽力拥抱吧。

7. 如何评价电影《一念无明》 ?

《一念无明》由真实的社会新闻改编,讲述了因为母亲的意外去世,患躁郁症的儿子和曾志伟饰演的父亲不得不共同生活的故事。
对于片名,导演黄进表示 “无明就是看不到的事情,一念就是一个念头,可是一念生万念,一个念头后还会有下一个,一个念头看不清楚,可能我们一直走下去方向都是错的。戏里面也是差不多的意思,在我们相处的时候,有一些最重要的事情没有看到,就会互相伤害,可是本来我们是相爱的。”


有人将它和《海边的曼彻斯特》同类对比,但就故事悲剧而言,一念无明已经超越了海边,海边是父亲的失误造成,一念无明是弑母。海边有自我建构后的自我救赎,一念无明只有无尽的空洞和看不见头的悲悯。


本片的基调非常沉重,逼仄的空间里父和子相对无言,隔壁邻居的百态,以及追忆中疏离又粘稠的母子关系,以信仰之名肆无忌惮伤害对方的未婚妻,疏远他放弃他的各式人等……
这些人和这些关系,一次次对刚刚出院的男主进行着二次伤害。
我记得他在朋友婚礼上的发言,躁郁症患者又如何,你不能否认他其实说的是真话。


导演黄进表示,希望《一念无明》可以让观众正视过去、直面生活,“并从中找到值得我们珍惜的人和事,去疗愈我们的心灵。”但看完片子,我悲观地觉得,这个世界真的好不了了。太多的痛苦,太多需要平复的伤害,而努力抗争的人终归是要回到生活里,等待一切慢慢被人遗忘。

如何评价电影《一念无明》 ?

8. 如何评价电影《一念无明》

勿因一念而无明
文/梦里诗书

没有何般刻意的文艺腔调,也不曾有着过度的拔高,《一念无明》虽有着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弑母、离婚、父子亲情等等,都是电影的张力所在,但黄进却以一种看似平稳,实则波涛汹涌的叙事手法,巧妙的编制着电影的情感,而正是这些点滴的凝聚,令人所真切的感受到了电影对游走于社会边缘群体深切的人文关怀。


《一念无明》就观感来说,自觉与《海边的曼彻斯特》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同样是背负着沉重的罪责,同样是一场隶属于心灵的救赎,但《一念无明》所不同的是电影中患有躁郁症的阿东,所失手杀死的是自己的母亲,这种背负在主人公身上的罪责,其实远比前者单纯的过失之痛来的更为深重,但好在电影同样也为主人公安排了一位救赎者,阿东父亲的不弃相伴,仍旧令电影有着一道照亮人心的曙光。


这部电影所攫取的其实还并非仅只是一对父子的羁绊上,面对从精神病院出来的阿东,他虽然没有受到法律的处罚,但却成为了这个社会最为边缘化的人群,没有一家公司愿意去接纳这样的员工,所有人也都对之惟恐不及,甚至连原本即将结婚的前未婚妻也在他的伤口上洒下了一把盐,特别是当阿东独自一人蹲坐在超市吃朱古力的画面,成为了最为让我动容的所在,可以说如若没有父亲的相伴,本当回归社会的男主俨然就是被这个社会所隔绝的。


电影由此为引的展开,为人所见的其实已然并非是阿东他个人的躁郁症问题,而是在香港这个自诩文明的大都市中那越来越深的人与人间的隔阂与冷漠,透过个体对整个当下社会精神面貌的批判,俨然成为了《一念无明》暗藏于父子亲情后最为有力的内在纵深,且不论是饰演父亲的曾志伟,还是饰演阿东的余文乐,在这部挣扎于病痛苦难却仍不乏希望的电影中亦呈现了尤为精湛的演技。


由点到面的电影手法其实并不少见,但能在细碎化的生活中,在父子亲情的描绘间,透过种种细节来达到对整个社会的人文思考,点出勿因一念而无明,生活永远充满温暖的意蕴,不得不说是沁人心脾,回味悠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