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里埃的代表作品

2024-05-18 02:19

1. 梅里埃的代表作品

Méliès 88: Gulliver (1988)乔治·梅里爱:电影魔术师Georges Méliès: Cinema Magician (1978)征服北极La conquête du pôle (1912)溜冰圆舞曲Les patineurs (1908)鸦片鬼的梦Le rêve d'un fumeur d'opium (1908)日蚀:太阳和月亮的交欢L'éclipse du soleil en pleine lune (1907)

梅里埃的代表作品

2. 埃梅的介绍

(1902~1967)译名:马歇尔·埃梅 / 马塞尔·埃梅“马歇尔埃梅是法国二十世纪最出色的文学家”-- 英国《泰晤士报》法国作家。1902年3月29日生于汝拉山区 ,马蹄铁匠家庭。家境贫寒,当过小贩、小工、电影中的哑角、银行和保险公司的职员、新闻记者。1967年10月29日卒于巴黎。

3. 梅里埃的经典作品

从地球到月球 ——梅里埃和第一部太空科幻影片影片摄制于1902年,法国名称:《Le Voyage dans la lune》,英译:A Trip to the Moon。中文译名《月球旅行》。《月球旅行》大致有以下几个段落组成:“科学大会”、“制造炮弹”、“月球登陆”、“探险者之梦”、“与月球人搏斗”、“海底遇险”和“凯旋而归”。最为明显的就是景别转换(就是特写,中景,全境的互换)。当时的电影已经知道如何用几个镜头讲述一个故事,可是只有一个全景视点。大概就是剧场中排观众的视点。可见当时的电影人还受戏剧思维影响,就是在这种视点固定的限制中,梅里埃还是创作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幻想影片。与第一轮冷战时期,因美苏太空竞赛造成美国率先登月不同,这一轮的登月竞赛显得更为理性。人类重新回到月球的日子不远了,预计此轮登月最终会在月球建立起长久基地。人类只要有多大梦想就能用尽所能去实现这一梦想。除神化故事外,第一个设想用科技方法登月的故事出自儒勒·凡尔纳的科幻小说《从地球到月球》。在这部小说问世后还不到一百年,人类就真正实现了登月。而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电影《月球旅行纪》,不但是第一部科幻电影,也是第一部以太空科幻探索为主题的电影。下面就向大家介绍这部电影和他的导演梅里埃。严格讲这部《月球旅行纪》不算真正的科幻影片,用现在话讲应该算是奇幻影片最为恰当。看这部影片你非要有点儿童心童趣,那才可能沉浸在影片营造的奇思妙想的影像世界中。本片改编自两部科幻小说,一部是儒勒·凡尔纳的《从地球到月球》,一部是威尔斯的《最先登上月球的人》。两部小说的作者都是科幻小说大师。两部扎实的科幻小说,为这部电影的成功奠定了基础。据说《月球旅行记》在伦敦上映时,被秘密拷贝。以致该片在美国上映后赚的大量钱财,梅里爱分文未得。后来由于经营不善,梅里爱的电影公司宣告破产。雪上加霜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让人们厌倦了梅里爱的天真童话,并逐渐将其遗忘。1917年,梅里爱的第一个摄影棚被军队征作伤兵医院,而拷贝被充公,用来提炼银和制造化学品,最后用于制造高跟鞋的鞋跟。1923年,绝望的梅里爱把自己许多的电影底片和道具服装付之一炬。那时即使充满了各种神奇想象的他也不可能想到,110年后的今天,那些被遗弃的魔法和科技,正启发了越来越多的人打造梦境般的电影世界。整部电影的完整版本于2002年在法国的一个农庄被找到。这不仅是这部电影最完整的一个版本,全片还被手工上色了。影片被复原后于2003年在Pordonone无声电影节首映。电影史绕不开的一个人物就本片的导演——梅里埃。

梅里埃的经典作品

4. 梅里埃的相关事件

2012年4月11日,第九届法国电影展在北京揭幕,本届电影节将有9部唱片和10部短片与观众见面。经过彩色修复的乔治·梅里埃的代表作《月球旅行记》和雷米·贝占松导演的《幸福时刻》作为开幕影片进行了展映。《雨果》:写给老电影的情书1895年12月28日,星期六晚上,巴黎的天气很冷。过年期间,街道两旁的很多店铺已经关门,稀稀疏疏的行人偶尔走过,还有星星散散的公共汽车的轰鸣声逐渐远去,空旷的街上一度很是冷清。印度沙龙(SalonIndien)门口的招牌盖着一条白布,上面写着:卢米埃尔的电影,门票1法郎。印度沙龙的入门很不起眼,进门是一道狭窄的楼梯通向下方,大厅很小,装饰也很简单,厅内放置着100张咖啡座椅。那个令人有些好奇的电影放映装置放在一个较高的地板上,用一块固定在木板支柱的黑色铁皮遮起来,一块有些简陋的银幕悬挂在对面的墙上。这是电影史上的第一次放映,观众不多,只卖出了30多张票,其中还有几位是记者和卢米埃尔兄弟的朋友。乔治·梅里埃也在被邀请之列,他的戏院就在隔壁,一直以魔术和戏剧为生。此前卢米埃尔兄弟邀请他的时候卖了关子,说“这个用魔术让人目瞪口呆的家伙,这次轮到你目瞪口呆了”。大厅里的灯光熄灭了,银幕上出现了一个女人,一动不动地站在一个广场前。梅里埃以为那是一场固定不动的照片放映,转身对旁边的人不屑地说:“让我们来这里就是为了看这些玩意儿吗?要知道,这些东西我十年前都已经会了。”他看到了银幕上一匹马拉着一辆马车向他走来,后面跟着几部汽车,然后是活动的行人:整条街都动了起来!梅里埃闭上了嘴,目光再也没有离开过。银幕上的影像继续移动:墙在拆除者的十字镐中倒下,激起了一片尘土;背景里的树叶在风中摇摆;接下来是《工人们走出卢米埃尔工厂的大门》,最后是著名的《洒水记》。放映在一片心醉神迷的掌声中落下帷幕,观看者彻底被征服了,狂热地叫嚷着要再看一遍。而梅里埃已经找到了挤在人群中的卢米埃尔兄弟,打算买下他的器材在他的戏院放映。他的希望落空了,哪怕他把价钱提高到1万法郎,卢米埃尔兄弟也无动于衷:“这个器材是个大秘密,我不卖,我自己想拥有它,独家经营。”梅里埃后来说:“我们走了,一方面很高兴,另一方面很沮丧,非常失望,因为我预感到这项发明将带来庞大的金钱效益。”此时,梅里埃也放弃过对这项发明的痴迷,几经辗转,终于搞到了一台英国放映机,并根据卢米埃尔兄弟电影机的原理仿制出了自己的摄影机。不久,他的剧院就开始拍摄自己的作品。乔治·梅里埃在拍摄电影的时候,动用了光学效果美工布景特效魔术舞台机关设置模型等各种手段,来丰富电影的魔幻和具有想象力的艺术效果。他在1900年以后几乎就没有走出自己的摄影棚他创造了最早的摄影棚,把电影的生产第一次放在了可以称做工厂车间的摄影棚里进行这正是马丁·斯科塞斯在《雨果》中展现出来的那个摄影棚。身为魔术师的梅里埃还创造了一些新的电影拍摄手法,最著名的当属定格拍摄(stopmotion)马丁在《雨果》中对此有了很清晰的描述和致敬。我们亲眼看到了当时的拍摄情境,只见梅里埃熟练地停下动作并暂停影片的拍摄,换掉表演者,然后摇动手柄继续拍摄。为了让过渡更加流畅,他会剪掉一些画面。当要表现一个小丑一跃而起在半空中摇身一变成一位绅士的时候,不露痕迹的剪辑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马丁在《雨果》中重现了梅里埃时代的电影,而《雨果》可以说是他写给默片时代最伟大的情书。通过一幕幕美轮美奂的镜头与黑白镜头的互相穿插,甚至不惜通过“穿越”过去,让梅里埃复活,接受大众和狂热粉丝的呐喊。电影中放映的那一幕幕老电影,把我们带回到了电影史的早期。希区柯克曾言,电影最伟大的时代是默片时代。诚哉斯言,我们这些后来者只不过重复或者抄袭前辈们的想法,看看梅里埃拍过的那些电影就能知道,他尝试过各种题材和类型,乐此不疲。写到这里突然明白了为什么马丁的《雨果》要拍摄成3D,这是用最先进的电影技术向那些电影史上最伟大的先行者们致敬,没有他们的尝试和发明,3D永远没有可能。而马丁在《雨果》这部看似一部简单美好的童话电影中,其实煞费苦心地处处用典,化典于无形的功底,也再次让我们见识到了“电影社会学家”马丁·斯科塞斯。

5. 米夏埃尔·鲁梅尼格的介绍

米夏埃尔·鲁梅尼格足球运动员,1964年2月3日出生于德国,1988年加入日内瓦塞尔维特足球俱乐部。

米夏埃尔·鲁梅尼格的介绍

6. 米夏埃尔·鲁梅尼格的简介

用龙兄鼠弟来形容鲁梅尼格兄弟是刻薄了一些,但和大名鼎鼎的二哥相比,米夏埃尔.鲁梅尼格确确实实无论哪方面都处于下风,球技,成就,身高,相貌.当一个传奇人物的弟弟本来就够难的了,更不巧的是他们偏偏选择了同一条道路:用脚来说话的职业足球运动员.小鲁梅尼格1964年2月3日出生于利布斯塔特.小时候的米夏埃尔象极他伟大的球星哥哥,只不过个子的增长到174cm就停止了.连开始踢球的过程也一模一样,先是在家乡的Brossia队然后被拜仁慕尼黑慕尼黑队邀请加盟.由于有哥哥的提携,再加上这个不同凡响的姓,小鲁梅尼格无论场上场下都会引起人们注意.任何一言一行都会被拿来跟他哥哥比较.别以为你姓鲁梅尼格就有什么了不起!”这是发生口角时对手们向小鲁梅尼格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在拜仁慕尼黑慕尼黑的同龄球员中,米夏埃尔的技术不可谓不精湛,表现也不可谓不出色,他曾9次入选西德U-19青年队(进1球),12次入选U-21青年队(进4球).可他就是无法把生活和前程掌握在自己的脚下.无论是海因克斯还是戈贝尔都对这个骄傲和叛逆的小家伙又爱又恨,不守纪律,无视别人的意见,喜欢不假思索的发表言论使他在球会管理层及球员中不受欢迎. 1988年时,连米夏埃尔自己也觉得没办法在拜仁慕尼黑呆下去了,尽管他此时的履历表是多么的引人注目:3个联赛冠军,2个杯赛冠军;152场德甲出场纪录有44球入账,代表拜仁慕尼黑打过21场欧洲三大杯赛事踢进6球.就这样,渴望成为大人物的小鲁梅尼格转投希斯菲尔德门下,当起了多特蒙德队的中场核心.25岁的他确实灵光一现,那个赛季他帮助多特蒙德队夺得了德国杯的冠军.在哥哥和希斯菲尔德的耐心劝导下, 米夏埃尔逐渐变得稳重而像个成熟男人了.他发誓要率领多特蒙德队赢得德甲冠军,向唾弃他的拜仁慕尼黑慕尼黑队复仇.也许是那个时代德国优秀的中场球员太过富余,米夏埃尔自己都承认非安德烈亚斯.穆勒之敌,可在国家队穆勒也没能获得稳定的位置,更别提有小鲁梅尼格的一席之地了.也许是卡尔-海因茨.鲁梅尼格的威名实在太过响亮,任凭米夏埃尔如何努力也没办法达到人们有些不切实际的期望.天才可遇不可求,小鲁梅尼格不是天才,他充其量只是一名有自身特点的优秀球员.91-92赛季多特蒙德队曾经那么的接近冠军,直到第30'他们还以1分的优势领先法兰克福队和斯图加特队,可最终还是'亏一篑,被斯图加特队硬生生的横刀夺爱.因为他们没有穆勒和拜恩(法兰克福),他们没有布赫瓦尔德和萨默,甚至连高迪诺(斯图加特)他们也没有.米夏埃尔.鲁梅尼格的双肩无法承载如此艰巨的使命.痛定思痛的多特蒙德队开始转变思路,开始走上了日后被证明大获成'的一条捷径,即不惜重金与拜仁慕尼黑(也只有拜仁慕尼黑)争夺在意大利效力的德国国脚以及暂时处于低潮的他国大牌球星.这些明星人物身经百战,实力和经验自然远非已年近30的小鲁梅尼格可比.在希斯菲尔德的宏图大计中,米夏埃尔不可避免沦为球会多余的人.虽然和多特蒙德队的合同并未到期,可鲁梅尼格毕竟是个伟大的姓氏,米夏埃尔不愿意忍受板凳的煎熬.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恰好此时利特巴尔斯基在J联赛成'的消息轰动了整个德国.既能领略东方的神秘魅力,又能赚取不扉的薪酬,何乐而不为?小鲁梅尼格和布赫瓦尔德两名昔日各为其主的对手终于在遥远的扶桑岛找到了他们的乐土,J联赛的浦和红钻队迎来了两颗德国钻石,只不过成色略旧并且其中的一颗稍小一些罢了.后记: 除了听说过小鲁梅尼格这个称呼,米夏埃尔.鲁梅尼格在中国恐怕不会有他的球迷.在我比较大幅的库存图片中,也只有一张的封面和一张的全页彩图.米夏埃尔选择在日本结束其职业生涯.而布赫瓦尔德重返卡尔斯鲁厄后依旧光芒四射,以至于福格茨一度想召他入国家队救火.个人一向认为,大牌球星的气质与生俱来.所以小鲁梅尼格的不幸不在于他姓鲁梅尼格, 但如果不是卡尔.海因茨的弟弟,米夏埃尔的人生道路也许会活得更精彩一些.说起卡尔.海因茨,其实跟米夏埃尔挺有缘的.他伟大的二哥,后来的队友里德尔甚至他最害怕的对手斯图加特名将弗尔斯特都叫这个名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