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修建黄帝陵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024-05-19 06:52

1. 人们修建黄帝陵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目的:
1)在陕西省黄陵县松柏常青的桥山上,这里已成为人们缅怀黄帝的一处圣地;
2)每年清明节,各界人士都要在这里公祭黄帝陵,缅怀这位中华始祖的丰功伟绩。

人们修建黄帝陵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 黄帝陵历代是怎样加强修建与祭祀?

刘邦建立大汉后,又规定天子陵旁必设庙。汉朝初期就在桥山西麓建起了“轩辕庙”。整个陵园,南北约210米,东西约72米。陵园有两个门,分立东西两侧。从东门进入陵园区,有一棂星门,门两旁是仿制的汉代石阙。从西门而入,步行数步,左侧是一座高24米的夯筑高台,台旁立一石碑,上书“汉武仙台”4字,为后来明代嘉靖七年闰七月所立,落款为“滇南唐琦书”。此台距陵墓45米,两条石砌曲径通向台顶,四围古柏环抱,台顶高达林梢,有“登台一次,增寿一年”之说。此台始建于公元前110年。据《史记•孝武本纪》记载:汉武帝刘彻“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桥山”。
汉武帝刘彻勒兵10万人,号称18万大军,北征朔方,凯旋后,他看到高大雄伟的黄帝陵,立即停止行军,备礼致祭。为了夸耀武功,祭告祖先,便于归途经黄帝陵时,停兵祭祀。同时为了使自己长寿成仙,汉武帝又令18万兵士于此起20米高土筑台,后人因此称此台为祈仙台。祈仙台距陵墓45米,两条石砌曲径通向台顶,土台边缘由古柏环抱。据说,汉武帝修建起九转祈仙台的第二天,旭日东升。于是汉武帝命令18万大军列队,分布在马家山,印台山,桥山,三山军队面向黄帝陵,俯首默祭。军乐四起,满山旌旗迎风飘展。汉武帝卸下盔甲,挂在一棵柏树上,然后独自登上祈仙台祈祷祭祀。保佑汉室江山永保平安,他自己也想早日成仙,像黄帝一样变龙升天。而被汉武帝挂过盔甲的这棵柏树,周身上下,斑痕密布,纵横成行,柏液从中流出,似有断钉在内,枝干皆然。这就是桥山柏中独一无二的“挂甲柏”。每到清明时节,这棵古柏枝干上流出的柏液就会凝结为球状,像挂满了珍珠宝石一般闪闪发光,晶莹夺目,经阳光反射后尤为壮观。
在汉武仙台之旁,在桥山之巅,便是黄帝陵冢。陵冢位于桥山山顶正中,坐北面南,高3.6米,周长48米,面积约200平方米。陵冢为土冢,扁球状,直径为16米。土冢下部筑方形墓台,以烘托陵墓的神圣感。方台与圆冢相结合,上圆下方,具有“天圆地方”与“天地相合”的象征意义。唐代宗时期,又对轩辕庙进行了历时两年的重修扩建,并栽植柏树1140多棵。
969年,因沮河水连年侵蚀,桥山西麓经常发生崖塌水崩,威胁庙院存亡,地方官员上书朝廷,宋太祖赵匡胤降旨,将轩辕庙由桥山西麓迁移桥山东麓黄帝行宫。这就是后来人们拜谒的轩辕庙。
黄帝陵千百年来流传在当地民谣说:汉朝立庙唐扩建,到了宋朝把庙迁,不论谁来坐皇帝,登基都不忘祖先。
蒙古族问鼎中原建立元朝后,曾经颁布过一道森严的保护黄帝陵庙的法令。
1325年,泰定皇帝也孙铁木耳收到陕西中部县的状子一案,状告轩辕庙保生宫火烧一案。泰定帝大怒,立即召集宫内文武官员上殿议论。泰定帝说:黄帝轩辕氏,乃我中华民族元祖,不论汉、满、蒙、回、藏,还是苗、瑶、彝、黎、藩,都要敬护我元祖陵寝,如有人放火烧宫,破坏陵庙,实属不赦。泰定帝说罢,由他亲自口授,命身边文官,用汉字写了一份蒙语圣旨,立即派臣骑日夜程,送往陕西中部县。
在明朝的时候,明朝廷也十分重视黄帝陵的祭拜。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在1371年,他委派身边重臣管勾甘带上他亲笔写的祭黄帝“御制祝文”前到黄帝陵祭祀。朱元璋还规定,今后祭黄帝祭文必须由皇帝本人执笔,并将每次祭陵“御制祝文”刻石留存。在距黄帝陵约200米的道旁,有一座竖立的下马石,上面写着“文武官员至此下马”,意思是“不论大小文武官员,到此必须下马”。这块石碑是明太祖洪武年间由皇帝朱元璋设立的,目的是用来提醒前来谒陵拜祖的人,在祖先陵前一定要庄重严肃。古代山路崎岖,谒祖祭陵者多骑马坐轿,但行至此处,均下马落轿,整理衣冠,平静心情,恭行至陵前。
黄帝陵前立有一块石碑,上书“桥山龙驭”4字,意为黄帝驭龙升天之处。落款为“大明嘉靖丙申十月九日滇南唐琦书”,就是1536年书写的。
1682年,清圣祖康熙亲笔用满文写了一份祭黄帝祭文。身边大臣看后,建议康熙译成汉文,康熙皇帝接受了这个建议。汉满文字一并刻立在一通石碑上,后来放在轩辕庙碑廊里。有一通古碑上书“古轩辕黄帝桥陵”,是清代陕西巡抚毕沅在1776年所立,后碑石遗失了。后来,黄帝陵又进行了大整修,整修范围包容了黄帝陵所在的桥山及其周围山水、城镇,面积达3.24平方千米,整修目标是以黄帝陵、黄帝庙深刻的内涵为基础,通过整修黄帝陵使之成为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增强民族精神凝聚力的圣地。
同时保护好文物古迹和古柏林,为古柏林的生长提供良好环境。还有就是让建筑与山川水势相结合,融陵、山、水、城于一体,体现出“雄伟、庄观、肃穆、古朴”的气势。
在整修过程中,吸收了传统思想的精华,追求汉代更古朴和更粗犷的建筑风格,并使所有建筑风格形象力求统一。整修以黄帝陵、轩辕庙为重点,总体结构包括庙前区、庙宇、功德场及神道、陵区和外围景观等区域。形成了祭祀谒陵完整的建筑结构形态。其中庙院广场以五千年文明文化的系列石雕石刻加以点缀。整修黄帝陵是全体炎黄子孙智慧的结晶和力量的凝聚点,增强了人们对先祖的崇敬和对文明古国历史文化的自豪感。
我国历朝历代都十分重视黄帝陵的祭祀。祭奠仪式共有七项议程,即全体肃立,击鼓鸣钟,敬献花篮,恭读祭文,向黄帝像行三鞠躬礼,乐舞告祭,瞻仰祭祀大殿,拜谒黄帝陵。祭奠开始时“鸣钟九响,击鼓三十四咚”,前者象征着中华民族传统中的最高礼数,后者则代表着我国广大的地区。在整个祭典礼中,场面最壮观的是祭祀歌舞,气势恢宏、震撼人心。
整个祭祀歌舞分为“云纪”:表现黄帝的恩德像雨露一样;“夔鼓”:表现黄帝部落的征战操练以及中华民族的最后统一;“瑞德”:表现黄帝时期人们耕作以及幸福的情景;“驭龙”:表现中华民族永远祭奠黄帝,希望华夏儿女永远联系在一起,以及我国人民生生不息的精神与对黄帝的崇敬心情。
轩辕黄帝是我们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他的陵墓“黄帝陵”被称为“中华第一陵”。多少年来,到陕西黄陵桥山拜谒黄帝陵的人络绎不绝,黄帝陵已成为我们华夏儿女寻根认祖的“圣地”。
炎帝陵一角

3. 为什么对黄帝陵祭奠由来已久?黄帝有什么重要贡献?

  根据中国史书的记载,黄帝在炎帝之后,统一了中国各部黄帝雕像落。他推算历法;教导百姓播种五谷;兴文字;作干支,制乐器,创医学。纪时:帝使大挠作甲子,以十天干配合十二地支以纪时沿用至今农历(甲子、乙丑以至癸亥,共六十年为一周期),即道教之六十元辰。

  数学:隶首作数,定度量衡之制。
  军队:风后衍握奇图,始制阵法。
  音乐:伶伦取谷之竹以作箫管,定五音十二律,合於今日。
  衣服:元妃嫘祖始养蚕以丝制衣服。
  医药:与岐伯讨论病理,作《黄帝内经》。
  文字:仓颉始制文字,具六书之法。
  铸鼎:在荆山(在今天河南三门峡灵宝)铸鼎,分华夏为九州
  其他:舟车、弓矢、房屋等之发明。

  精神文明
  发明历数、天文、阴阳五行、十二生肖、甲子纪年、文字、图画、著书、音律、乐器、医药、祭祀、婚丧、棺椁、坟墓、祭鼎、祭坛、祠庙、占卜等。

  政治文明
  建立古国体制:划野分疆,八家为一井,三井为一邻,三邻为一朋,三朋为一里,五里为一邑,十邑为都,十都为一师,十师为州,全国共分九州;设官司职,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设三公、三少、四辅、四史、六相、九德(官名)共120个官位管理国家。对各级官员提出“六禁重”,“重”是过分的意思,即“声禁重、色禁重、衣禁重、香禁重、味禁重、室禁重”,要求官员节简朴素,反对奢靡。提出以德治国,“修德振兵”,以“德”施天下,一道修德,惟仁是行,修德立义,尤其是设立“九德之臣”,教养百姓九行,即担任法官、后土担任狱官,对犯罪重者判处流失,罪大罪极者判处斩首等。

  物质文明
  史书记载,黄帝在农业生产方面有许多创造发明,其中主要有实行田亩制。黄帝之前,田无边际,耕作无数,黄帝以步丈亩,以防争端,将全国土地重新划分,划成“井”字,中间一块为“公亩”,归政府所有,四周八块为“私田”,由八家合种,收获缴政府,还穿土凿井。对农田实行耕作制,及时播种百谷,发明杵臼,开辟园、圃,种植果木蔬菜,种桑养蚕,饲养兽禽,进行放牧等。缝织方面,发明机杼,进行纺织,制作衣裳、鞋帽、帐幄、毡、衮衣、裘、华盖、盔甲、旗、胄。制陶方面,制造碗、碟、釜、甑、盘、盂、灶等。冶炼方面,炼铜,制造铜鼎、刀、钱币、钲、铫、铜镜、钟、铳。建筑方面,建造宫室、銮殿、庭、明堂、观、阁、城堡、楼、门、阶、蚕室、祠庙、玉房宫等。交通方面,制造舟楫、车、指南车、记里鼓车。兵械方面,制造刀、枪、弓矢、弩、六纛、旗帜、五方旗、号角、鼙、兵符、云梯、楼橹、炮、剑、射御等。日常生活方面,熟食、粥、饭、酒、肉、称尺、斗、规矩、墨砚、几案、毡、旃、印、珠、灯、床、席、蹴踘等。

为什么对黄帝陵祭奠由来已久?黄帝有什么重要贡献?

4. 中国修建与祭祀黄帝陵是什么时候?

我们中华民族祭祀活动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祭祀黄帝的活动。据有关史书记载,战国初期,公元前422年,开始恢复祭祀黄帝。这是轩辕黄帝在历史上第一次由神的地位改为人的祖先。
秦统一六国后,开始大规模修建黄帝陵园。同时规定天子的坟墓一律称作“陵”,一般庶民坟都称作“墓”。黄帝陵古称桥陵。是因为,沮河水由西向东呈半圆形绕此山而过,东边有河,西边亦有河,就像水从山底穿过,故此山名叫桥山。陵因山而得名,叫桥陵。通往黄帝陵的神道,也叫登道,为石头铺就。该石登道共229级,长250米,宽2.53米,途中有道弯4处,面积不等的平台26处。石登道两旁有1.08米高的护栏,370个高1.34米的柱头分别雕有各种形状的石雕。后经过重修,石登道就由陵道和神道两部分组成了,总长455米,宽5米,其中陵道长260米,神道长195米。全用花岗岩条石铺筑。石登道采用形断而意连、曲不离直的手法构建,共277个台阶。
陵道两侧古柏参天,翠色长驻。陵道尽头,就是陵区。陵区四周,顺依山势,修有绵亘不绝的青砖围墙,高1.6米,涂以红色,象征至尊至伟。墙头为红椽绿瓦,古色古香。封土前方有一祭亭,飞檐起翘,气宇轩昂。陵园区内选用5000块大型河卵石铺砌,巧妙地象征着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
黄帝陵陵园内北端为轩辕桥,宽8.6米、长66米、高6.15米,全桥共9跨,有石梁121根,桥面设护栏,栏板上均雕有古典图案花纹。桥山古柏,倒映池中,与白云蓝天交相辉映,为黄帝陵平添了无限灵气。轩辕桥北端为龙尾道,共设95级台阶,象征黄帝“九五之尊”至高无上的寓意。
北面为诚心亭。面阔五间。进深一间。祭祀官员至此须整饰衣冠,静心净面,方可进入大殿祭祀。再北为碑亭,面阔五间,进深一间,卷棚顶。亭内立有“祭黄帝陵文”和“黄帝陵”碑石。
在轩辕庙内一块约一米见方的青石上,印记着黄帝的脚印。凡是来黄帝陵谒陵拜祖的人,几乎都要到轩辕庙院内看一看黄帝的脚印。关于黄帝的这双脚印,还流传着一个故事:相传黄帝时期,没有衣帽,更没有鞋袜,人们不是用树叶遮体,便是以兽皮缠腰。黄帝也和其他的人一样,腰间缠着兽皮,光着脚板,长年累月奔走各地,为民造福。每到冬天,天寒地冻,黄帝出外奔走时只好光着双脚。后来,有人给黄帝做了一双木屐,穿起来虽比光着脚板走路好多了,但行动却有些不便,他出外巡察,或上山狩猎仍不能穿。
有年冬天,黄帝出外回来,脚冻烂了。穿木屐不方便,黄帝身边一位名叫素雀的人偷偷用麻布给黄帝缝了个布筒。黄帝在脚上试了试,太短小了,根本穿不上。即使如此,黄帝也不见怪,还表扬了素雀的创造精神,素雀却十分难过。有一天,素雀去河边担水,发现黄帝独自一人从河滩走过,留下了深深的脚印,素雀仔细一看,心里亮了。原来黄帝的脚特别大,如果按脚印做,鞋就不会再小了。于是素雀担完水,取来石刀,在黄帝脚印四周的胶泥上划了四方格,晒干后,捧回家,放在石板上,然后按尺寸做成了一双软木作底、麻布作帮的高筒靴子。黄帝试穿后,觉得很满意。他十分珍爱这双靴子,平时舍不得穿它,只是遇到节日或开庆功会时才穿上它。而这块石板就被保存下来了。

5. 建国后我国祭祀黄帝陵的情况

主要是改革开放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据现有资料看,1955年4月5日开始到1962年,陕西省人民委员会都派遣代表到黄陵公祭轩辕黄帝陵。1963年到1978年,未进行祭祀活动。1980年恢复祭祀活动,陕西省人大常委会、陕西省人民政府、政协陕西省委员会都恭派代表致祭。此后祭祀不断,基本上都是由陕西省主祭。从50年代到现在的公祭黄帝陵仪式庄严、肃穆,祭陵现场的布置是:在祭亭上方悬挂一横额,上书“公祭黄帝陵典礼”,祭亭内悬挂吊幅,两边柱子上悬挂每年新撰的对联,祭桌上摆放祭器、时鲜水果、鲜花、蜡烛、面花等,祭陵的仪程是: 


  1)全体肃立 


  2)主祭人,陪祭人就位 


  3)奏古乐 


  4)敬献花篮、花圈 


  5)行三鞠躬礼 


  6)恭读祭文(由主祭人宣读) 


  7)讲话 


  8)鸣放鞭炮、绕陵一周 


  9)留影 


  10)植纪念树

建国后我国祭祀黄帝陵的情况

6. 哪次修葺奠定了炎帝陵的基本形制?

1733年,知县张浚动用国帑,按清王朝公布颁行的古帝王陵殿统一规格重建,陵庙也统称陵殿而正其名。这次修建,奠定了炎帝陵殿的基本形制,形成了“前三门、行礼亭、正殿、陵寝”的四进格局。整座陵殿为仿皇宫建筑,气势恢宏,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传统特色。

7. 人们为什么要祭拜黄帝陵

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中华文明的奠基者。为了表达对黄帝的怀念之情,人们在黄陵桥山起冢为陵,立庙祭祀,几千年来祭祀黄帝的活动从未中断。
据《史记·封禅书》记载:“秦灵公作吴阳上畤,祭黄帝。”也就是说在公元前400多年前,秦人就开始了祭祀黄帝的活动。
2016年,考古工作者在陕西凤翔县发掘的雍山血池秦汉祭祀遗址,很有可能就是秦人当年祭祀黄帝的上畤。公元前110年,汉武帝专程来到桥山祭祀。唐、宋以来,祭祀黄帝升格为国家大典,从未中断。
新中国成立后,黄帝陵不断得到维修保护。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大批海外华人不远万里,奔赴桥山,共祭黄帝陵,更让清明公祭轩辕黄帝成为全球华人寻根、溯源、凝心、聚力、铸魂的重要典礼。
为什么称黄帝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
据史书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号有熊,因有土德之瑞又出生在黄土高原所以被后人尊称为黄帝。黄帝一生娶妻4人,生有25子,其中得姓者14人。我们熟知的颛顼、帝喾、尧、舜、禹及夏商周朝代的君王都是轩辕黄帝的直系后裔。据考古学家考证,黄帝氏族的发祥地在今陕西北部,部族活动区域多在陕北、晋西黄河流域一带。
早在5000年以前,黄帝率领远古部落先民,以聪颖的智慧、超凡的创造力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在黄河流域进行了具有改造自然和改造人类双重意义的伟大实践。
黄帝一生的伟大功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草创文明,创造了文字、音律、医药、农业、指南车等,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二是一生历经52战,统一了各个氏族部落,创建了华夏历史上第一个有共主的国家,因此,黄帝被历代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人们为什么要祭拜黄帝陵

8. 有关黄帝陵的资料

天下第一陵位于延安黄陵县城北约0.5公里的桥山之上,故又称桥陵。

黄帝陵区约4平方公里,陵区占地566.7公顷,生长着8万余株柏树,

整个陵区分为庙前区、轩辕庙和黄帝陵。轩辕庙是历代祭祀黄帝的主要场所。

庙内建筑沿中轴线有山门、过亭、碑亭和大殿,存留着历代祭祀黄帝的祭文、题词、题字等

庙内还生长着古柏15株,高19米,胸径11米,树龄约5000年,被称为“世界柏树之父”。

祭祀轩辕黄帝始于部落时代。春秋时期,公祭黄帝陵成为有组织、规模的大型公共活动。

唐代起被列为国家祭典,明清沿续,至今绵延。在中国人看来,祭祀黄帝是国之盛典、

民之盛事。1961年,黄帝陵被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为了满足更多华夏子孙祭祀黄帝陵的要求,

陕西省政府于1992年启动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黄帝陵整修与保护工程。

黄帝陵整修一期工程已于1998年完工,二期整修工程2001年底开始。 

桥山,面积333公顷。6万株古柏参天遍野,黄帝陵就在桥山之巅。山顶有一块下马石,

上书“文武官员至此下马”。在“下马石”左前方,有十数米高的大土丘,碑称“汉武仙台”,

传汉武帝北征匈奴,归来时祭祀黄陵所筑。由此北行二三十米,就是黄帝陵。

陵高3.6米,周长48米,四周砌有1米多高的花墙。陵前大石碑上刻有“桥山龙驭” 4个大字,

相传黄帝即由此乘龙升天。再前有祭亭,红柱绿瓦,四角飞檐,

亭中石碑刻“黄帝陵”3字,系1958年郭沫若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