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能读后感

2024-05-18 19:32

1. 赋能读后感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赋能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赋能读后感1     正如书的名字——赋能:打造应对不确定性的敏捷团队,给团队赋能是应对不确定性的关键。随着组织环境、竞争环境和技术本身的日益复杂,组织领导的能见度和控制力正经受着越来越大的考验。如果你不能够及时的掌握全面的信息,是不可能做出正确的决策的。而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所有的人都要得到你的指令才能够去行动,一方面可能由于你的判断失误而失败,一方面可能因为决策链条过长,贻误战机,总之,不是找死,就是等死。
     “赋能”是当前的一个很时髦的热词,简单讲就是指赋予他人以能力。从领导者的角度出发,就是相信团队成员,不断锻炼团队能力,完善组织架构,避免“深井式”的发号施令。
     当然,赋能并不是简单的放权和放松控制,这其中共享意识是基础。做好信息共享,可以让团队中每一个人都能够像领导者一样思考,从而做出有利于团队目标的决策和行动。共享意识的形成,依赖于团队成员对整个系统的理解和相互之间的充分信任。“系统理解”指的是对团队的目标、任务背景、协同关系、资源状况等整体情况的理解,也就是对全局的认知。读后感·而团队互信的建立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例如:作者为了进行部队管理架构的改革,实施了“嵌入计划”和“联络官计划”。
     给团队赋能要求领导者要像园丁一样领导,而不应该像个英雄。园丁式领导负责缔造组织环境,维系组织氛围,也就是构建它的架构、流程和文化,使得各个组成部分能够自主运转起来,这也是现代领导的首要职责。
     现实情况是,我们现在很多团队领导还带有浓重的个人英雄主义色彩,很多事情喜欢身先士卒,这对团队而言,很有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书中提到一个“恐龙尾巴”的故事:
     一个领导者的级别越来越高,也就是说他的块头和尾巴也变大了,但和雷龙一样,他们的大脑还相对较小。当计划有所改变,这头庞然大物开始转身时,它的尾巴经常会无意识地扫到别人或其他东西。即便这种破坏是无意间造成的,但其所造成的损失也无法挽回。
     我相信,很多领导都有这样的感觉,由于距离战场太远,加上信息透明度不够,自己越来越不敢做决策,不敢“转身”,因为“转身”的结果,经常会带来连带损失,有时候这种连带损失甚至是巨大的。
     赋能读后感2     读罢《赋能》一书,愈发感到有效的管理对于一个团队的重要性。管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但说到底,管理的核心是人!是团队中的每一个活生生的人,当然处于领导位置的人会越来越重要,关键的是把握好大势的“变”,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地打造敏捷适应性强的团队应对这种变化,以“不变”的强团队应对“变”之外部环境。
      一、为什么要赋能? 
     传统的科学管理追求效率至上和“正确的做事”,“赋能”管理则更加强调敏捷性和“做正确的事”。其实两者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是适应了不同时代的需求。传统的科学管理强调至上而下的集中控制和有序运转,强调“英雄式的领袖”,把人物化为机器中的零部件和“棋子”,自然而然就形成了“深井”式组织结构。“赋能”管理理念则是在信息化时代的伊拉克战场对抗“基地”组织过程中形成的,面对的是一个信息高度透明、信息量极速膨胀爆炸,领导难以全面掌握全部信息、年轻员工更加强调自我满足感和成就感的网络时代,必然要求组织结构的重塑,构建由弹性适应的小团队组成的大团队,以高效应对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的变化。而此时,信息的共享,团队内部的链接互动以及领导作为新时代企业文化的缔造者和培育者的角色将越来越成为企业能否持续发展,基业常青的不可或缺因子。
      二、如何领导并实施赋能? 
     具体来讲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在中高层领导和一线管理层培育“赋能”文化,通过信息的共享和部门的连接形成体系化思维和有效协作行动,达成共同目标。二是在基层操作岗“赋能”提升工作满意度的同时进一步“增能”挖掘内生潜力。中高层和一线管理层应该将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尤其是高层肩负着整合调集所有员工和资源力量。公司中层是推动战略落地的关键网络节点,一线的管理层对一线的情况最为熟悉了解。因此,这三部分人如果都能时刻拥有“大局观”,打破层级和部门壁垒,齐心协力解决不确定性环境中的问题和挑战,相信“赋能”会有助于团队应对能力的提升。
     赋能读后感3     阅读完《赋能》这本书,我理解它表达的主要观点是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下,团队要确立共同的目标,营造互信+共享的氛围,要学会给员工赋能,从而打造能应对不确定性的灵活的团队,由此推动团队目标的实现。下面结合本部门的实际情况,谈一谈我通过阅读本书受到的启发和收获,如有不妥之处,恳请各位领导指正。
      一、对泰勒还原论的理解 
     泰勒的还原论是通过“科学管理”,经过研究、评估和标准化后,将工作分解为可以被任何人执行的简单步骤,从而最大限度提高效率。虽然随着更互联、频率更快、更难预测的时代来临,泰勒的“科学管理”变得有局限性,其僵化的深井组织架构和管理方式无法应对更加错综复杂的环境。但是,泰勒的“科学管理”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我认为仍然有其可取之处。比如应对已知的问题、可重复的流程和工作时,仍然能在工作中发挥其高效的作用。具体到研发工作中来讲,研发过程虽然有许多的客观不确定性,但是方法、仪器、系统的操作规程以及研发的流程、标准和要点等,仍可以通过还原性优化,建立标准化、模块化的流程、文件和制度,来快速的培训员工、避免差错和提高工作效率。研发工作是基于法规符合性的基础之上,无论不同品种情况如何变化,其变化的只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和过程,所有研发工作最终都需要回归到法规的框架中来,均需要符合法规要求。
      二、如何突破深井 
     泰勒还原论中的组织机构各部门就像一个个深井,均是一堆垂直纵列的组合,各个纵列之间信息闭塞,所有纵列上的'成员就像处在深井之中,每个人的眼睛都只盯着自己的领导,并且只做领导安排的工作,各个纵列之间缺乏沟通,从而影响了工作的正常进行。以前研究所的项目管理方式,也类似于这种组织架构,一个项目组中有制剂、分析、合成等多个负责人,但每个负责人只负责自己的工作,且工作是向本科室的上级领导进行汇报,因此遇到任何问题首先想到的是找领导解决,同一个项目组中的成员沟通不充分,目标不够明确和统一,从而影响了工作效率。
     “深井”的特点是:目标分散,信息闭塞,缺乏沟通,因为不了解所以不信任。所以要突破深井,需要统一目标,建立团队互信和信息共享;通过打造多个灵活的小团队来建立一个高度灵活的大团队。研究所今年进行的项目管理改革就与此类似。我们建立了项目经理制,每个项目组就像一个小团队,而部门是一个大团队。项目组由一名项目经理负责,其他均为项目组成员,协助项目经理工作,每个项目组成立时均设定了项目的完成目标,项目经理负责项目整体的质量和进度把控,并及时向部门和公司领导汇报,项目组成员间的信息也是及时共享的。经理项目经理可以是分析人员,也可以是制剂人员、合成人员或注册、临床人员,且各个项目组中的成员是相互交叉的、身份也是不同的,一个项目组的项目经理也可以是其他项目组的项目成员,这有利于不同项目组间的信息和经验共享,提高工作效率,建立团队间互信,同时也利于项目管理人才的选拔和培养。
      三、赋能 
     要建立高度灵活的团队,就需要给团队中的成员赋能,我认为这也是最重要和最困难的。赋能并不完全等同于授权,个体成员的独立自主能力,是赋能的必要条件。赋能需是在个体成员知识和经验充分丰富的前提下,对其能力与主观能动性的充分信任。·赋能的关键是如何培养和发现高素质的人才,通过对成员的培养和锻炼,建立彼此信任的关系,才能发挥赋能的最大作用。同时,赋能也是让正确的人做正确的事,每个成员都有着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让成员做自己擅长的工作,取长补短,会事半功倍。
     一个优秀的研发管理人员,需要经过多个项目的锻炼和多年的培养,虽然研究所进行了项目管理方式的改变,团队成员间能做到互信和信息及时沟通、共享,但目前我们项目经理的管理和决策能力仍有不足,还需要不断的学习、锻炼和提高。
     最后,作为部门领导,我还需要不断的学习成长。好的领导,并不是事必亲躬,一个个地做出决策,而是要善于发现和培养人才,通过建立和监控各种关键流程,形成良好的组织环境和氛围,赋予团队更强的凝聚力。做到眼睛盯紧,双手放开!从而更好的实现个人成长和团队目标。

赋能读后感

2. 赋能读后感

这本书写的是美国海豹突击队的管理以及他们思想、思维上的一切改观,改变和认知力的提升,当然我也从中得知团队的成长和人生的成长是轨迹,其实都大同小异,因为所有的一开始都是在不懂中成长,然后持之以恒后寻找到成长的规律,并且不畏困难,看到成长后的自己,而自己内心的那个喜悦,从赋能当中也可以看出,在一个团队里人需要赋能,也就是自己所想的无论何事,在做的过程中一定要给其发挥的空间,说不定它的发挥空间会比你想的要好的多,当然这本书主要讲的是团队,但我相信其人格魅力也给人很大震憾,从海豹突击队的精准打击,当然书中多指对阿富汗、伊拉克的一些基地组织的打击,从一开始的事事汇报,改观到给每个人赋能,让其有对某些事情的决定权和控制权,让自己成长指挥者,让其感受团队的力量,当然也有许多好的思维如深井思维我没能看透、看懂。其实现有的组织当中我相信会有书上所描写的那种团队,他们一起努力,一起精进,然后从中寻找自己的价值,他们在创造现别人不知道的一些云云,现在我才理解,为什么那么大的腾讯也会分成一个又一个有团队,其实我想他们的灵感也源于此,就像华为也一样,都在采用这种团队做战的方式,几个人可能十几个人的团队就能创造出现如今几千个几万人的业绩,这是以前是不可想像的,但我想在看了这本书之后,我想将来任何成就的事都需要组织、团队、而这个团队组织里就会什么样的人也有,但价值观和认同感肯定是在同一个思律上,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创造一切,即使有分歧,我相信如果有好的园丁教育,也会成就一些现不可想像的未来,当然只有组织是不行,你还要学会共享信息,学会信息的共享,让自己能在信息上做出更好的判断,先有团队,把团队磨后成战无不胜,通过信息的共享,得到现在的自己的需求,通过不断的融合,然后共创未来的一切,我想在这里面,想想可能简单点,但如果实际做起来,应该会困难的多,但无论何事都有自己的思维,所以要锻炼自己的思维,团队才有可能战无不胜,如果仅凭一已之力,难有多大成就,在这个当前的社会你只有学习其长处,把有效有用的经验借鉴参考,才能更好更快有成长,当然书里的描述,对领导地位的挑战无处不在,因为领导需要更大的肚量,你需要确保团队做正确的事,也就是所谓的把你的思维思维传授于他,让其如果按你的思维模式去做,自己并不会干扰,我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团队会轻盈化,但它们反应快速、高效,敏捷,并且自我恢复能力更强,遇事处事能力比现有的组织会更强。当然书里也讲了去中心化,快速变革、快速成长、适应的一起成就彼此的未来。

3. 赋能读后感

首先本书写的是美国派往伊拉克的军队对基地组织的一次挑战,可以说是团队的精进,团队的自我进化,为什么呢,因为团队的不断精进,不断调整自己才能有效的打击基地组织。本书讲的是赋能,先讲了自己的优点,但又无力应对当前的变化,所以只能不断的调整改变自己的现有,让自己在新的一种环境里更加从容有效的去完成该完成的使命。当然书里讲的赋能,那就是要把自己遇到这种事的处理方法论要告诉赋能的人,让赋能的人也按自己的处理方法论去处理,当然你自己需要为他背书,如果你不为他背书,那就相当于认为自己的处理方式是错误的,当然赋能也不是谁都能行,你需要有相同的知识背景和认知能力。其实本书就表达了三个意思,一就是自身的转变变化,比如和基地组织的一次次交锋,基地组织的去中心化,直到抓捕扎卡维之后,带给特种部队的变化,二就是要不断寻找自己的不足,然后寻找到适应点,让其滋生,无论团队也好,个人也好,都是在不断的成长,只有不断的成长,改变,变化,才能更好的适应未来。三、未来我们还会变化,要怎么变,我们目前未知,但有一点是特别正确的,那就是肯定会变得越来越好,让我们更能轻松应对一切事物。

赋能读后感

4. 赋能读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赋能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赋能读后感1   正如书的名字——赋能:打造应对不确定性的敏捷团队,给团队赋能是应对不确定性的关键。随着组织环境、竞争环境和技术本身的日益复杂,组织领导的能见度和控制力正经受着越来越大的考验。如果你不能够及时的掌握全面的信息,是不可能做出正确的决策的。而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所有的人都要得到你的指令才能够去行动,一方面可能由于你的判断失误而失败,一方面可能因为决策链条过长,贻误战机,总之,不是找死,就是等死。
   “赋能”是当前的一个很时髦的热词,简单讲就是指赋予他人以能力。从领导者的角度出发,就是相信团队成员,不断锻炼团队能力,完善组织架构,避免“深井式”的发号施令。
   当然,赋能并不是简单的放权和放松控制,这其中共享意识是基础。做好信息共享,可以让团队中每一个人都能够像领导者一样思考,从而做出有利于团队目标的决策和行动。共享意识的形成,依赖于团队成员对整个系统的理解和相互之间的充分信任。“系统理解”指的是对团队的目标、任务背景、协同关系、资源状况等整体情况的理解,也就是对全局的认知。读后感·而团队互信的建立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例如:作者为了进行部队管理架构的改革,实施了“嵌入计划”和“联络官计划”。
   给团队赋能要求领导者要像园丁一样领导,而不应该像个英雄。园丁式领导负责缔造组织环境,维系组织氛围,也就是构建它的架构、流程和文化,使得各个组成部分能够自主运转起来,这也是现代领导的首要职责。
   现实情况是,我们现在很多团队领导还带有浓重的个人英雄主义色彩,很多事情喜欢身先士卒,这对团队而言,很有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书中提到一个“恐龙尾巴”的故事:
   一个领导者的级别越来越高,也就是说他的块头和尾巴也变大了,但和雷龙一样,他们的大脑还相对较小。当计划有所改变,这头庞然大物开始转身时,它的尾巴经常会无意识地扫到别人或其他东西。即便这种破坏是无意间造成的,但其所造成的损失也无法挽回。
   我相信,很多领导都有这样的感觉,由于距离战场太远,加上信息透明度不够,自己越来越不敢做决策,不敢“转身”,因为“转身”的结果,经常会带来连带损失,有时候这种连带损失甚至是巨大的。
   赋能读后感2   读罢《赋能》一书,愈发感到有效的管理对于一个团队的重要性。管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但说到底,管理的核心是人!是团队中的每一个活生生的人,当然处于领导位置的人会越来越重要,关键的是把握好大势的“变”,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地打造敏捷适应性强的团队应对这种变化,以“不变”的强团队应对“变”之外部环境。
    一、为什么要赋能? 
   传统的科学管理追求效率至上和“正确的做事”,“赋能”管理则更加强调敏捷性和“做正确的事”。其实两者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是适应了不同时代的需求。传统的科学管理强调至上而下的集中控制和有序运转,强调“英雄式的领袖”,把人物化为机器中的零部件和“棋子”,自然而然就形成了“深井”式组织结构。“赋能”管理理念则是在信息化时代的伊拉克战场对抗“基地”组织过程中形成的,面对的是一个信息高度透明、信息量极速膨胀爆炸,领导难以全面掌握全部信息、年轻员工更加强调自我满足感和成就感的网络时代,必然要求组织结构的重塑,构建由弹性适应的小团队组成的大团队,以高效应对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的变化。而此时,信息的共享,团队内部的链接互动以及领导作为新时代企业文化的缔造者和培育者的角色将越来越成为企业能否持续发展,基业常青的不可或缺因子。
    二、如何领导并实施赋能? 
   具体来讲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在中高层领导和一线管理层培育“赋能”文化,通过信息的共享和部门的连接形成体系化思维和有效协作行动,达成共同目标。二是在基层操作岗“赋能”提升工作满意度的同时进一步“增能”挖掘内生潜力。中高层和一线管理层应该将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尤其是高层肩负着整合调集所有员工和资源力量。公司中层是推动战略落地的关键网络节点,一线的管理层对一线的情况最为熟悉了解。因此,这三部分人如果都能时刻拥有“大局观”,打破层级和部门壁垒,齐心协力解决不确定性环境中的问题和挑战,相信“赋能”会有助于团队应对能力的提升。
   赋能读后感3   下面结合本部门的实际情况,谈一谈我通过阅读本书受到的启发和收获,如有不妥之处,恳请各位领导指正。
    一、对泰勒还原论的理解 
   泰勒的还原论是通过“科学管理”,经过研究、评估和标准化后,将工作分解为可以被任何人执行的简单步骤,从而最大限度提高效率。虽然随着更互联、频率更快、更难预测的时代来临,泰勒的“科学管理”变得有局限性,其僵化的深井组织架构和管理方式无法应对更加错综复杂的环境。但是,泰勒的“科学管理”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我认为仍然有其可取之处。比如应对已知的问题、可重复的流程和工作时,仍然能在工作中发挥其高效的作用。具体到研发工作中来讲,研发过程虽然有许多的客观不确定性,但是方法、仪器、系统的操作规程以及研发的流程、标准和要点等,仍可以通过还原性优化,建立标准化、模块化的流程、文件和制度,来快速的培训员工、避免差错和提高工作效率。研发工作是基于法规符合性的基础之上,无论不同品种情况如何变化,其变化的只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和过程,所有研发工作最终都需要回归到法规的框架中来,均需要符合法规要求。
    二、如何突破深井 
   泰勒还原论中的组织机构各部门就像一个个深井,均是一堆垂直纵列的组合,各个纵列之间信息闭塞,所有纵列上的成员就像处在深井之中,每个人的眼睛都只盯着自己的领导,并且只做领导安排的工作,各个纵列之间缺乏沟通,从而影响了工作的正常进行。以前研究所的项目管理方式,也类似于这种组织架构,一个项目组中有制剂、分析、合成等多个负责人,但每个负责人只负责自己的工作,且工作是向本科室的上级领导进行汇报,因此遇到任何问题首先想到的是找领导解决,同一个项目组中的成员沟通不充分,目标不够明确和统一,从而影响了工作效率。
   “深井”的特点是:目标分散,信息闭塞,缺乏沟通,因为不了解所以不信任。所以要突破深井,需要统一目标,建立团队互信和信息共享;通过打造多个灵活的小团队来建立一个高度灵活的大团队。研究所今年进行的项目管理改革就与此类似。我们建立了项目经理制,每个项目组就像一个小团队,而部门是一个大团队。项目组由一名项目经理负责,其他均为项目组成员,协助项目经理工作,每个项目组成立时均设定了项目的完成目标,项目经理负责项目整体的质量和进度把控,并及时向部门和公司领导汇报,项目组成员间的信息也是及时共享的。经理项目经理可以是分析人员,也可以是制剂人员、合成人员或注册、临床人员,且各个项目组中的成员是相互交叉的、身份也是不同的,一个项目组的项目经理也可以是其他项目组的项目成员,这有利于不同项目组间的信息和经验共享,提高工作效率,建立团队间互信,同时也利于项目管理人才的选拔和培养。
    三、赋能 
   要建立高度灵活的团队,就需要给团队中的成员赋能,我认为这也是最重要和最困难的。赋能并不完全等同于授权,个体成员的独立自主能力,是赋能的必要条件。赋能需是在个体成员知识和经验充分丰富的前提下,对其能力与主观能动性的充分信任。读后感·赋能的关键是如何培养和发现高素质的人才,通过对成员的培养和锻炼,建立彼此信任的关系,才能发挥赋能的最大作用。同时,赋能也是让正确的人做正确的事,每个成员都有着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让成员做自己擅长的工作,取长补短,会事半功倍。
   一个优秀的研发管理人员,需要经过多个项目的锻炼和多年的培养,虽然研究所进行了项目管理方式的改变,团队成员间能做到互信和信息及时沟通、共享,但目前我们项目经理的管理和决策能力仍有不足,还需要不断的学习、锻炼和提高。
   最后,作为部门领导,我还需要不断的学习成长。好的领导,并不是事必亲躬,一个个地做出决策,而是要善于发现和培养人才,通过建立和监控各种关键流程,形成良好的组织环境和氛围,赋予团队更强的凝聚力。做到眼睛盯紧,双手放开!从而更好的实现个人成长和团队目标。
   赋能读后感4   读完《赋能》这本书脑海中印象最深的是两个名词,深井病和赋能。
   说到深井病,很多公司通常都会有这样一口口的深井。一个部门在干什么,其他的信息部门与部门之间完全不知道,很多人甚至压根不知道其他部门每天到底做的是什么工作,每个工作岗位就像流水线,只要重复做好自己的那份工作就OK了。部门与部门之间缺少交流,经常用冰冷的邮件传递信息。在这样的环境下难免会疲惫,而且成长不了。所以要突破深井,需要统一目标,建立团队互信和信息共享,通过打造多个灵活的小团队来建立一个高度灵活的大团队。读完书后发现所有的人和事情是用都是可以共享的。每个人的感觉是自己背后是一个强大的团队,力量感很强,真的也是第一次体会到赋能这个词的真正含义。
   什么是赋能?就去书中所说赋能=让正确的人做正确的事如何赋能?简言之,就是要让正确的人做正确的事。或者说,让正确的人在正确的时间用正确的方式做正确的事。团队中的成员千差万别,往往特色鲜明,每个成员都有着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要建立高度灵活的团队,就需要给团队中的成员赋能,我认为这也是最重要和最困难的。赋能并不完全等同于授权,个体成员的独立自主能力,是赋能的必要条件。
   赋能需是在个体成员知识和经验充分丰富的前提下,对其能力与主观能动性的充分信任。赋能的关键是如何培养和发现高素质的人才,通过对成员的培养和锻炼,建立彼此信任的关系,才能发挥赋能的最大作用。同时,赋能也是让正确的人做正确的事,每个成员都有着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让成员做自己擅长的工作,取长补短,会事半功倍。
   赋能读后感5   读到《赋能》这本书的第二章“还原论的时代与全新的时代”,突然有许多感触,现在写下来与大家交流分享。
   在泰勒的“科学管理”没有出现之前,整个社会都处在一种低效的,浪费的大环境中,工厂用更多的人更多的原材料更多的时间却只能生产很少的产品,一切都需要靠经验进行生产,一个有经验的技术工会被支付高昂的工资,有很大的话语权,他们的地位在工厂中举足轻重。这个时候泰勒应运而生,这个思想超前的了不起的人认为很多事情是在做无谓的浪费,因此他通过精确的计算,通过科学的管理,控制着每一分成本,每一刻时间,每一厘米的距离,工人不需要思考,不需要经验,只需要按照通过计算出来的结果做应该做的事情就可以,就这样泰勒的“科学管理”极大的促进了生产,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却生产出了几倍甚至几十倍的成品,这也是现代工业的一场革命,推动了工业化的进步,甚至他的这种思维在二战中也起到了左右战局的作用,美国用超乎人们想象的制造生产效率造出了令人瞠目结舌的战略武器和物资,用的就是泰勒的理念和思想。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泰勒的“科学管理”开始逐渐被淘汰,人不是没有思想的机器,通过鼓励,情感等引领也是能达到很高的效率,机器代替了人,使人可以变得更有人情味的去工作。作者又用法国的马其诺防线来举例子,看似固若金汤,却被德国用迂回战术和坦克,飞机等新兴武器很亏击败,随着这个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我们不能再用陈旧的眼光和思想再去看待新鲜事物,这样只会让人停滞不前,变得落后。
   在教育我中同样也是这个道理。我们现在所接触的孩子是生在21世纪,长在21世纪,他们接触的是这个信息化的时代,是一个瞬息万变的社会。所以我们这些生在20世纪的老师不能再用我们成长过程中经历的方法或者思想来对孩子进行教育。虽然年龄差距不大,但成长的教育环境还真是千差万别,这10里面的发展实在是太快了,快到让人稍微懒惰一点就会被淘汰的地步,所以现在的教育也需要告别当年的泰勒思想了。
   现在的孩子会跟你讲民主,会跟你据理力争,会张扬个性,会用现代思想思考问题那我们就应该尊重孩子,我们应该俯下身子去研究教育而不是再只是去做教授知识。正如赵校长所说,学习的.主人是学生,我们一切都应以学生为中心,为他们的成长提供需要的帮助。梅洪建老师也说,孩子的成长需要培育,而不是引领。我们只是做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养分,土壤,阳光就好了,至于他成长为柳树还是松树,我们何必去强求呢?但是,我们这个“养分”也需要不断的充电,不断的去丰富自己,不断的去学习,要不然孩子学长越大,需要的“养分”越来越多,我们提供不了帮助,岂不是辱了“老师”这两个字。
   赋能读后感6   近日,专门学习了有美国学者斯坦利麦克里斯特尔等人所联合撰写的《赋能》这本书,实际上,这本书自己也听说过,但是却没有真正的用心去读过。同时,很多的企业家或者是公司高层管理者都把这本书看的很重,这本书向我们展示了新的社会环境下如何面对诸多挑战的问题,向我们传达了一种方法论的东西。其实,从这本书的副标题就可见一斑,也就是打造应对不确定性的敏捷团队。——曾经号召所有的华为员工认真去学习这本书,可见,这本书对于一个公司的管理是多么的重要。如果我们再来看一下这本书的作者斯坦利麦克里斯特尔,就更加明白了这本书的重要性,其是美国陆军四星上将,曾担任联合参谋部主任和联合特种作战司令部的指挥官。坦吐姆科林斯则是剑桥大学教授,是马歇尔奖学金学者,在剑桥大学任教。戴维西尔弗曼、克里斯富塞尔,曾经的美国海军海豹突击队军官。他们用他们自己的实际经验甚至是生命来书写了这本书。
   《赋能》这本书主要包含五大部分十二章的内容,其中,第一部分是应对不确定性,具体包括不确定性已经显现等四章的内容;
   第二部分是化繁为简,具体包括建立互信和目标共享的团队等两章内容;
   第三部分是信息共享,具体包括打造体系思维等三章内容;
   第四部分是赋能,具体包括像园丁一样去领导等两章内容;
   第五部分是走在时代前面,也就是第十二章,新的时代需要新的组织架构。通过对这本书的全面学习,自己主要以下几点体会。
    一、要合理看待自身所存在的优势与不足 
   关于面对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我们所能听到的最常见的一句话就是扬长避短,而这句话的前提就是你的长处是永恒的,换句话说就是你的长处永远都是长处。可是,通过阅读这本书,对于长处与短处也要辩证的看待,切不可将长处简单的归为永恒的,因为有时候我们的长处恰恰在别人眼中就是短板和不足。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国军队凭借着绝对优势的军事实力和规范严谨的军事纪律迅速取得了伊拉克战争的胜利,成功的推翻了萨达姆政权。但是,面对没有萨达姆军队的恐怖主义的袭击却使得美军陷入泥潭无法自拔。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就是因为美国军队的所谓的巨大优势在以灵活性和随机性为主的恐怖主义袭击面前变得毫无优势可言,相反,已经成为制约美国军队打击恐怖袭击的最大短板,美国军队所谓的严密的组织和纪律已经从根本上制约了他们对恐怖主义的打击。从这个事例就给我们深深的上了一课,所谓的优势不是一层不变的,要学会根据对手的变化或是时代的变化,迅速调整自己,最大限度的将自己的优势发挥出来,做好优势和不足的转换,合理看待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切不可简单的拿自己所谓的优势去和对方盲目的对比,否则,失败的一定的是自己。在具体的工作中也是一样,要根据工作形式和工作性质的变化适时地调整充实自己,坚持学习要有针对性,从而能够适应不同岗位和不同形势的需要。
    二、同事之间要相互信任,打造团结团队 
   对于美国海豹突击队我们都不陌生,其超强的战斗力和小组配合能力使得他们成为世界上少有的战斗力超强的战士。从美国的影片上我们也可以了解到一些美国的军队和文化,表面上看似都是在宣扬一种个人英雄主义,但是实际上,最终的胜利依靠的全都是团队的力量,绝不是某一个英雄所能单独完成的。实际上,美国海豹突击队队员不仅要在一起工作,一起训练,一起战斗,一起训练,甚至是一起生活,从而被人们称之为泳伴,这种长期的磨合所追求的就是一种相互的信任与默契,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在任务来临时能够自由的在相互信任的一种状态下去解决战斗。具体到我们现在所从事的每一项工作,我们都不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人而存在的,在单位,我们需要各自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扎实努力做好自的本职工作,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还要与同事之间搞好团结,相互帮助,相互信任,积极营造出一种乐观向上的干事创业氛围,在相互信任中实现自己的梦想,实现自己的价值,实现自己对单位的贡献。
    三、每一个人都要做到赋能 
   所谓赋能,简单来讲就是赋予能力,促进能力提升,实现能力的完美展现,这也是这本书的中心主旨,通过能力的提升,通过能力的充分发挥来实现对各种不确定性的成功应对。通过阅读,对于赋能的认识,就我个人的理解来看主要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层就是针对自身而言的,针对自身的赋能就是在全面客观认识自己的基础上,找到自己的不足和缺点并对不足加以改造,从而实现自身能力的全面提升。第二层的含义就是在一个公司的各个层级中,在不同的管理团队中,上一层级的人不仅要提升自身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要学会赋予下一层级的人以更多的能力,带动更多的人实现能力的提升。同时,还要知人善任,因人而异,根据不同人的特点安排不同的工作任务,尽可能的将每个员工的优势予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将产生的不足尽可能的降到最低。
   总之,在学习过《赋能》这本书之后,自己对很多问题的看法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能够更为全面和辩证的看待自己的问题。不论是做具体的业务工作,还是做管理工作,我们在日常的工作中都离不开《赋能》这本书中所反应的种种问题,今后,我将加强学习,提升本领,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将自有的优势予以做大程度的发挥,在工作中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5. 第七本读《赋能》之感想

    
                                          
        一人之力难敌万人合力。  
  
          蚂蚁虽渺小,一样筑起了“五脏俱全”的“家”,因为团结的力量;工作虽平淡,也能成就非凡的业绩,因为团队的齐心。  
  
       所谓赋能,就是赋予人以力量和能力,并且实现目标,也可能是能量和肯定,没有绝对的定义,每个人的理解程度不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赋能在我加入樊登读书会那天起,就如雨后春笋般的冒出激进。  
  
          《正念的奇迹》是我转变心态的关键,不至于慌慌张张过活,最害怕一成不变的每一天,最害怕碌碌无为的每一天,最害怕无所事事的每一天,却往往荒废了每一天而不曾行动,正是正念赋予我冷静缓下来的力量,整个人从水深火热中解救出来。
  
       《自卑与超越》是我阴天里的明媚阳光。择一静处,捧着书本,走进自卑,同时明白其中道理,便懂得把弱势转化成力量,并当成动力去瓦解,正视它,了解它,击破它,超越它。
  
       ~    感谢遇见,感谢赋能。  
  
 《赋能》的作者斯坦利·麦克里斯特尔,他是美国陆军四星上将,美军驻阿富汗以及国际安全援助部队的指挥官,曾担任联合参谋部主任和联合特种作战司令部的指挥官。在他的领导下,联合特种作战司令部迅速崛起,成为一个可在全球许多国家开展战地外小规模行动的组织。  
    
  
            
                                          
            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各种高新技术也是层出不穷,团队的管理理念显得独当一面,尤为重要。
  
           突破深井,化繁为简   。 管理者是能控制的,领导者是能指引的,而打造一个超级团队,一定需要正念的领导者,具有可预见性,具有个性化,具有人情味的。做成一件事一定要有个期盼已久的愿景,与此同时也必须是同频之人,还需要相互信任,并且具有明确的目标。循序渐进再打造一个灵活大团队。
  
         潮州人为什么那么团结那么富裕?因为具有共享意识,这也是赋能的基础。我有资金没时间,我有时间没资金,我有资源没渠道,我有技术没场地……嘿这样就可以相互聚合了,一整条街的人可以带动起来,合力好过一个人的力量。怎么成不了大事?  共同意识,共享意识,共同目标,彼此赋能。  
  
             一个好的领导者不是像一个英雄,而是像园丁一样的指导 。 园丁会浇水除草细心的栽培花草的成长,会想方设法沐浴在阳光下,并指引出入安全方向和通道。一个好的团队需要好的领导者,需要承担起缔造组织环境和维系组织氛围的责任。因此团队的成员,才会努力的发光发热,像蜡烛一样忘我的燃烧。领导者也必须懂得用人之道,取人所长,尽最大化,让优势发挥到极致。
  
        这不由得让我想到我的团队,我的领导。好的领导者,实诚让人心服口服,并且成员愿意跟随左右多年。赋能里面的特质,我的领导都有。非常感谢遇见尤其有赋能。
  
        如果你有团队,值得好好看;如果你没有团队,更要好好看看。每年读50本书,让你实现质的飞跃。一起加入我们的团队吧。
  
  

第七本读《赋能》之感想

6. 《赋能》读书心得(一)

         最近读了斯坦利的这本书《赋能》,觉得他写的很好,可以给团队发展带来积极的思考。
  
         这本书主要表达的观点是,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下,组织要学会给员工赋能,要有共同的目标,要营造互相信任和共享信息的氛围,要有像园丁一样的领导,由此推动组织目标实现。
  
         作者首先提到了为什么要赋能?现代企业管理建立在牛顿“机械还原论”的基础上,认为只要把一件事拆成几个步骤,每个人负责期中一步,当每个人埋头把这步做好,整体就能实现效益最大化。在工业时代,这种管理制度极大的提高了效率。

7. 赋能感想

一次赋能的收获心得:
  
 首先️,行动中放下恐惧,听话,照做,全然交出自己,行动是克服恐惧的良药。
  
 ️真正了解自己,看中心点,活在当下,行动中找到方法;学会转念,勇敢面对自己。
  
 ️允许一切的发生,放轻松,跟别人学,跟自己比。
  
 ️需要多次分享,分享好赞,看到光的一面,在行动中看到自己每一天进步与成长;
  
 ️学会借力,说出来找人帮助;
  
 ️沟通信念,沟通方法。
  
 接着:沟通6字秘诀(开、问、听、进、心、出)
  
 开,打开话题:聊对方兴趣的,关心他的内容,赞美他;
  
 问,发问引导:现在做什么,怎么样
  
 听,有效倾听:听言外之意,去听他为什么这样想;
  
 进,同频进入,动力识人术
  
 心,内心活动,人跟人的差别就是觉察力和感受力
  
 出,有效输出:双赢思维
  
 最后,一步步实践,边做边修改,突破和学习,体验过程,让自己越来越好。

赋能感想

8. 《赋能》精华解读,

荐 语
  
  
 
  
 复杂的世界、变化的挑战,
  
 你的团队是否做好了准备?
  
 
  
 深井式的组织架构、封闭的信息系统,
  
 只知发号施令的领导、浑浑噩噩的成员,
  
 你的团队是不是正深受其害?
  
 
  
 如何打破深井?如何赋能?
  
 来自美军特种部队的经验,
  
 告诉你打造超强团队的秘诀。
  
 
  
 
  
 作 者 简 介
  
 
  
 
  
 
  
 [美] 斯坦利·麦克里斯特尔
  
 
  
 美国陆军四星上将,美军驻阿富汗以及国际安全援助部队的指挥官,曾担任联合参谋部主任和联合特种作战司令部的指挥官。在他的领导下,联合特种作战司令部迅速崛起,成为一个可在全球许多国家开展战地外小规模行动的组织。
  
 
  
 
  
 精 华 解 读
  
 
  
 以下内容为《赋能》一书精华解读,供广大书友们学习参考,欢迎分享,未经允许不可用作商业用途。
  
 
  
 
  
 目 录
  
 
  
 一、应对不确定性
  
 二、突破深井,化繁为简
  
 三、信息共享
  
 四、赋能
  
 
  
 
  
 正 文
  
 
  
 一、应对不确定性
  
 
  
 如同我们在《反脆弱》中学到的一样,世界的“脆弱性”正在日渐增强,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正在发生。在充满变数的世界里,如何应对这种未知的挑战和风险?
  
 
  
 1.现实:“优势”变得不确定
  
 
  
 说起不确定性,没有什么比战场更有代表性了。战场上风云突变,危险此起彼伏。号称强大的美国军队也在这样的环境中吃尽了苦头。
  
 
  
 在伊拉克,美军很快击败了独裁者萨达姆,优势明显。但是,面对后萨达姆时代的乱局,面对恐怖分子,美军陷入了意想不到的被动处境。
  
 
  
 原来美军的优势被瓦解了。他们之所以能够击败萨达姆的军队,是因为对方和他们一样,是现代体系下的战争机器,而美军的战争机器更为精良,自然可以获胜。恐怖分子则完全不同,他们没有严密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模式,往往神出鬼没,让人难以招架。
  
 
  
 这种不确定性带来的挑战,使得指挥官不得不反思他们的系统。
  
 
  
 2.剖析:团队和组织关系
  
 
  
 我们的系统是什么样的?美国军队的系统和恐怖分子的系统有哪些区别?
  
 
  
 最明显、也最严重的不同,就在于团队和组织关系的不同。美军有严密的层级组织,有指挥官、有执行人员、有后勤补给,行动时层层协调、层层传令,行动后再总结反思,做出进一步决策。
  
 
  
 恐怖分子的组织则完全不同。他们的组织松散、精练,没有严密的架构和纲领,保持高度的灵活性。他们甚至不需要指挥官,三五成群的恐怖分子就能发动严重的恐怖袭击,让人措手不及。
  
 
  
 这种区别,也不仅仅存在于军队和恐怖分子这对关系中间。我们的企业、组织,甚至社区和社会,都接近于美国军队的组织模式,而要面临着恐怖分子这样的新型组织的挑战。大企业往往在不起眼的创业者面前不堪一击,正是这个道理。
  
 
  
 3.追根溯源:还原论的恶果
  
 
  
 为什么军队,以及更多的企业和社会组织,都会信奉这样的严密组织架构,即便它可能带来危险?根源在“还原论”。
  
 
  
 还原论发端于大科学家牛顿,成熟于近代管理学家泰勒,他创立了“科学管理”的理论体系,打造出一整套严密的管理系统,通过对系统的不断优化和改良,提高效率。
  
 
  
 这种还原论指导下的科学管理在现代大行其道,逐渐深入到社会肌理之中,变成现代社会的守则。观察我们的公司、社会组织架构,就会发现它们都与泰勒的主张如出一辙,建立一种整洁而干净的等级制度,再由管理者统一发号施令,变成了一种“自然而然”。
  
 
  
 但是,现实已经让人警醒,还原论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如同马其诺防线一样,“科学管理”已经不足以应对新一代的威胁,它能实现的效率无法满足新的现实需要。
  
 
  
 4.还原论的极致表现:KPI和3F-E-A
  
 
  
 在现代企业被广泛应用的KPI指标就是还原论的一大极致产物。KPI的原理就是把公司的任务量分配到个人,特定的岗位在特定的时间完成特定的工作,以此完成全公司的绩效目标。
  
 
  
 在美国军队中,还原论方法的极致表现是一种叫做“3F-E-A”的行动标准流程。
  
 
  
 3F代表的是Find(找到)、Fix(锁定)、Finish(终结),E代表的是Exploit(利用),A代表的是Analyze(分析)。这与著名的OODA流程类似:Observe(观察)-Oriented(定向)-Decide(决定)-Assess(评估),这一流程用于战斗机飞行员的操作流程。
  
 
  
 5.蝴蝶效应:从复杂到错综复杂
  
 
  
 还原论为什么无法应对当下?因为我们面临的局面,已经从“复杂”转换到了“错综复杂”。
  
 
  
 复杂
  
 
  
 复杂的事物或许有很多个部分,但是这些部分是以比较简单的方式彼此连接的:一个齿轮转动了,其他齿轮也会转动。即使是内燃机这样的复杂装置,也可以被分解成许多有着内在联系的小部件。一旦设备中的某一个部分被激活或改变,我们就能够比较确定地推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错综复杂
  
 
  
 错综复杂和复杂不同,它也含有很多个部分,但是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联性更强、更多,互动的密度更高、更活跃。如果说复杂系统的特征是“线性运行”,那么错综复杂的特征就是“非线性运行”。
  
 
  
 非线性运行是造成不确定性的重要原因,它使得事物的发展结果难以预测,往往会出现“蝴蝶效应”。这一现象最早由气象学家爱德华·洛伦兹发现。
  
 
  
 蝴蝶效应往往被公众误解,把它和“杠杆原理”等同起来了,但是蝴蝶效应的实际含义是,在一个错综复杂的系统里,任何一个部分的变化都可能产生全局性的影响,也可能产生不了任何影响,最终的结局我们无从得知。
  
 
  
 
  
 
  
 二、突破深井,化繁为简
  
 
  
 1.打造超级团队:互信、有明确目标
  
 
  
 应对世界的不确定性,要求我们打造一个具有韧性的超级团队,这个团队要满足这样的条件:互信、有明确目标。
  
 
  
 案例
  
 
  
 1978年,美联航173号航班在降落前遇到问题:一个起落架指示灯没有亮起。由于机组对此没有详尽的应急预案,他们选择了保守策略,在机场上空一遍又一遍盘旋,直到燃油耗尽后坠毁。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09年的“萨利机长”事件。利用清晰明确的清单,萨利机长的团队采取了及时的应对策略,在4分钟内完成了掉头、迫降的任务,顺利地迫降哈德逊河,全体乘客安然无恙。
  
 
  
 分析
  
 
  
 两个机组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团队内部的协调机制。173号的机组成员各持己见、各说各话,无法统一,而萨利机长的团队流程明确、分工清晰,迅速做出决断。事实证明,团队中的“互信互助”和“目标明确”极为关键。
  
 
  
 2.MECE的迷思
  
 
  
 
  
 
  
 MECE的全称是Mutually Exclusive and Collectively Exhaustive,即“相互独立,完全穷尽”。这是咨询业常见的思维方式,它也许对处理组织分类类目而言有效,但对于组织团队而言,它不是好办法。
  
 
  
 但是,传统的军事指挥架构、公司运转架构,包括美联航173号机组这样的架构,却都是MECE式的——领导者自上而下地分配任务,每个人待在自己的位置,把自己的工作完成就行,互相之间不需要配合,甚至不需要互相认识。
  
 
  
 如此一来,战斗小组不知道情报部门的内部情报,销售部门不了解产品部门的理念设计,整个团队变得七零八落,无法形成凝聚力和战斗力,“深井”就此形成。
  
 
  
 3.海豹突击队:不要英雄,要泳伴
  
 
  
 如何打造小团队,突破MECE式的困局?美军海豹突击队有着自己独特的解决方案。
  
 
  
 和大众认知里的形象不同,海豹突击队不培养“超级战士”,也不欢迎想做“超级英雄”的士兵。在这里,团队精神更加重要,团队成功高于个人表现。这就是在打造团队的共同目标。
  
 
  
 与此同时,海豹突击队规定每个队员都要有自己的亲密伙伴,队员之间要一起生活、一起训练、一起战斗,游泳也要在一起,所以被称作“泳伴”,这样做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培养团队精神,更是在打造一种互信的氛围。
  
 
  
 有了这两方面的帮助,海豹突击队才能拥有卓越的战斗力,他们也成了打造灵活小团队、突破底层深井的典范。
  
 
  
 4.突破深井:打造灵活大团队
  
 
  
 海豹突击队只有一个,它的规模也很小,容易实现对深井的突破。如何把这样的小团队向外扩展,打造由灵活小团队组成的大团队,是更多组织需要解决的课题。
  
 
  
 传统的“深井”式组织架构如图所示,小团队各自为政,互不关联,只听从最上面的领导者,层层传递信息和指令。
  
 
  
 
  
 
  
 想要突破深井,就要提升团队的灵活性。于是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种改进式的团队架构:灵活的深井。在这个体系中,下层为团队结构,但是上层仍然保持着指挥控制式结构。
  
 
  
 
  
 
  
 最终的目标,是打造一个高度灵活的团队。在这个体系中,不存在深井,而是由灵活的小团队构建灵活的大团队。组织中的每个人没有必要了解其他的所有人,只要和其他团队中的某个人取得联系即可。
  
 
  
 
  
 
  
 这也是美军在战场中的终极形态,得以借此与恐怖分子抗衡。
  
 
  
 三、信息共享
  
 
  
 1.信息沟通的重要性
  
 
  
 突破深井并不容易,除了增强组织架构上的灵活性,还要做好信息共享。各部门、各小组之间的信息沟通和协调,是实现组织整体灵活的必备条件。
  
 
  
 案例
  
 
  
 2001年9·11事件中,一个名叫米德哈尔的恐怖分子劫持飞机撞向了五角大楼,而他在一年前就进入了美国联邦调查局的嫌疑名单。但当联邦调查局对他展开调查时,却遭遇了中央情报局的不配合。
  
 
  
 中情局明知米哈德尔与一些恐怖分子有联系,却因为部门间的壁垒没有及时告知联邦调查局,最终酿成恶果。
  
 
  
 分析
  
 
  
 由于缺乏信息共享意识,美国反恐系统这个整体,出现了大量的“信息空隙”,正是这些空隙让恐怖分子有机可乘。而这样的信息空隙存在于几乎所有的深井式组织中,成为组织架构无效的根源。信息沟通与共享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2.培养共享意识
  
 
  
 打破物理阻隔
  
 
  
 如同硅谷流行的“开放式办公室”和美国国防部的“五角大楼”,好的共享团队应该尽量打破团队间、个人间的物理阻隔,让团队成员能够更顺畅地互相沟通、达成共享。
  
 
  
 打造团队文化
  
 
  
 与物理开放相对应的,必须打造沟通与共享的组织文化。信息共享与传统的官僚主义、资历主义格格不入,必须让团队成员放松心态、平等和睦共处,激发团队的活力和创造力。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信息共享并不是要人人都成为“多面手”或是打乱团队分工。在非深井的团队中,人人仍然保有自己的专业性,反而会更容易发挥自己的专长。
  
 
  
 3.嵌入:联络官计划
  
 
  
 在美军的实践中,有一套具体而有效的方法:嵌入计划和联络官计划。
  
 
  
 这种操作类似于我们传统中的“借调”模式,即抽调不同部门、不同地区的工作人员到其他部门或地区,以外来者的身份加入团队。这样既可以激发原有团队的活力,也方便不同团队之间的沟通,打破壁垒。
  
 
  
 在战场的经验中,一位海豹突击队的军官被借调到大使馆担任联络官。大使馆工作人员对他的态度由不屑到信任,促成了军队和政府部门之间的深入理解与协同。
  
 
  
 4.击败“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是一个经典的人类行为样本,也造成了实践中的种种困局。利用信息共享和全局思维,可以击败组织内部不同分支、不同成员之间的囚徒困境。
  
 
  
 在囚徒困境的假设中,决策各方无法达成最优解的原因是大家各自思考、各自决定,而且都是从自身的利益出发,追求的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尽量趋利避害。
  
 
  
 针对这一原因,利用好组织内部的共享和互信,可以让团队成员都从团队的利益出发,思考如何让团队利益最大化,而不是自身利益最大化,这样一来,大家的目标一致,劲往一处使,自然不会出现囚徒们面临的窘境。
  
 
  
 
  
 
  
 四、赋能
  
 
  
 1.赋能:应对不确定性的关键
  
 
  
 赋能的含义就是赋予他人能力,从领导者的角度出发,就是相信团队成员,不断锻炼成员能力、完善组织架构,避免深井式的发号施令。
  
 
  
 这既是打造新型团队、提升竞争力的选择,也是现实挑战带来的必然结果。随着组织环境、竞争环境的日益复杂,组织领导的能见度和控制力经受着更大的考验。
  
 
  
 以伊拉克战场为例,指挥官经常要在睡梦中被叫醒,做出是否袭击某个目标的决定。睡梦中的指挥官对现场情况知之甚少,却要做出关乎人命的决定,显然太不现实。赋能不可避免。
  
 
  
 2.赋能=让正确的人做正确的事
  
 
  
 如何赋能?简言之,就是要让正确的人做正确的事。或者说,让正确的人在正确的时间用正确的方式做正确的事。
  
 
  
 团队中的成员千差万别,往往特色鲜明,每个成员都有着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让成员做自己擅长且满意的工作,会事半功倍,带来整个团队效率的提升。
  
 
  
 但这种赋能也不是无休止地满足成员的自我诉求,也要在个人与团队之间找到平衡点。“去中心化”不是目的,而是手段,领导在团队中仍然很重要,但领导的决策与成员的执行需要磨合、找到一个恰当的平衡点。
  
 
  
 3.共享意识是赋能的基础
  
 
  
 赋能绝不是简单的“放松控制”。让团队成员放手去干的结果往往是一盘混乱,最后还要领导来收拾残局。
  
 
  
 好的赋能模式中,领导和团队成员一样,有着强烈的共享意识。对于信息的共享是赋能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让团队既有活力又不混乱。
  
 
  
 做好信息共享,可以让团队中的每个人都有成为领导者的可能。
  
 
  
 在英法之间的特拉法加海战中,英军领袖纳尔逊中弹身亡,但是他的舰队没有慌乱,仍然沉着应对,最终取胜。原因就是纳尔逊做到了真正的赋能。
  
 
  
 法国海军中将维尔纳夫评价说:“对于其他任何一个国家而言,失去纳尔逊这样的高级将领都是无法弥补的损失,但在英国的卡迪兹舰队,每名舰长都是纳尔逊。”
  
 
  
 4.像园丁一样去领导
  
 
  
 赋能的奥义并不是“领导无用”,领导的作用仍然很大,难以想象一个没有领导的团队。那么,优秀的领导应该是什么样?
  
 
  
 领导者不应该像英雄,而应该像园丁。英雄身先士卒,有着超出常人的决断力,但在现代社会,英雄越来越少,团队越来越重要,一人之力难敌万人合力。
  
 
  
 与英雄不同,园丁式的领导者负责缔造组织环境、维系组织氛围,这是现代领导者的两大任务和首要职责。
  
 
  
 做一个园丁式的领导,团队中的成员才能发挥出自己的光和热,才能完成领导者设立的团队目标。未来的世界,需要园丁一样的领导者,需要这样的领导者做好赋能。
  
 
  
 
  
 结 语
  
 
  
 反思我们的组织结构,会发现“深井”无处不在。但是打破深井并非一朝一夕之功。
  
 
  
 组织架构的变革作为基础,共享文化的建立作为保障,领导者转变思路、团队成员发挥特长,经过这样的系统性改造,才有可能打造出一支超级团队,在世界的不确定之中,所向披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