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忽必烈两次东征日本都失败了?

2024-05-10 18:01

1. 为什么忽必烈两次东征日本都失败了?

第一次东征日本,发生于1274年。原因是日本不肯臣服于元朝。于是,忽必烈决 心用武力征服日本。1274年11月,元水军从高丽合浦(韩国镇海湾马山浦)出发,驶向对 马岛。出征的有大战船三百多艘,轻型战船舱三百多艘,小型运输船三百多艘,蒙汉士兵 二万余人,高丽士兵一万多人。元军在对马岛登陆,全歼了日本守军,占领了全岛。然后, 元军继续东行,攻占了壹岐岛。接着,元军在肥前海岸(该地及下述各地点均位于今日本 九州西海岸)击败了日军的抵抗后,向博多湾登陆,占领了今津地区。由于该地区不利于 大部队展开,次日,元军改在百道原和箱崎分别登陆。在百道原登陆的元军进展顺利,打 破了日军的阻击,但有一部分元军在赤坂高地被日军击败。在箱崎登陆的元军击退了日军 占领了海岸松林,夹击在百道原的日军,使其溃败。经一天激战,元军胜多败少。但元军 将领对日军估计过高,害怕日军在夜间袭击,将部队撤回船上休息。当夜,海上狂风大作 ,波浪滔天,元军战船大都被刮翻,或触礁沉没,仅有200余艘撤回,官兵伤亡1.3万多人。 元军第一次东征日本失败告终。 第二次东征日本,发生于1281年。此次,元军调集了重兵分两路东征。东路军战船900艘, 官兵4万人,从高丽合浦出发。江南军战船3500艘,官兵10万人,从庆元(今浙江宁波)出发。两军约定在壹岐岛会师。6月,东路军攻占对马,壹岐岛,没有按约定等待江南军,便 抢先攻击博多湾。由于日军已在海滩筑起石坝,元军难以上岸,因此改为进攻防守薄弱的 老贺岛。元军同日军为争夺该岛海滩,展开了激战。元军不善于在海滩上作战,被杀千人。 血战一个多月,元军仍为能取胜,只得退往壹岐岛。江南军因种种原因退迟了行动时间。 但最终仍与东路军会师。元军向日本主岛继续前进。一路上,多次遭到日本水军阻击。元军 在驶往鹰岛途中,又与日本水军激战了一夜。此后元军船队在海上停留了几天。海上又起 台风,元军船毁人亡。元军第二次东征日本又以失败告终.

为什么忽必烈两次东征日本都失败了?

2. 忽必烈蒙古大军征讨日本为什么会失败

蒙古人不擅长水战,渡过对马海峡的也没有得到补给和增援,又遇到台风,加之降蒙的汉人、高丽人部队没有作战的积极性。

公元1274年,进攻日本的远征军由朝鲜扬帆出海,驶往九州岛,远征军共两万五千人,其中蒙古人和高丽人大约各占一半,还有部分女真人和少量汉人。远征军的统帅为蒙古人忽敦,两位副统帅为高丽人洪茶丘和汉人刘复亨。元军航行至博多湾,首先攻占并蹂躏了对马岛和壹歧岛,然后分三处在九州登陆攻入内陆。三路入侵军队中,一路为主力,两路为策应,主力部队的登陆地点大约在长崎附近。 

面对第一次“蒙古来袭”,日本镰仓幕府调集部分正规军迎战,九州沿海各藩也紧急组织武士和民兵参战。惨烈的战斗进行了二十多天,日本人战术较为落后,在开始的战斗中蒙受巨大伤亡,但他们仍然成功地阻止了元军的推进。在相持了几天后,日本人渐渐适应了蒙古人的战术,于是开始反击。主要由武士组成的日本重骑兵队尤为英勇,他们在弓箭手的支援下冒着箭雨列阵冲击敌人,与敌军贴身近战,使蒙古人的弓箭优势失效。刘复亨在激战中阵亡,元军折损大半后退回海滩依托回回炮防守。至此元军伤亡惨重,进展无望,他们的败局已不可避免,由于箭和给养都即将用尽,元军无力继续守住阵地,他们只得上船撤退。在返回朝鲜的路上,元军的舰队遭风暴袭击,遭受了一些损失,不过大部分船只安全回国。 

此次战役日本史称“文永之役”,蒙古人在东亚第一次遇到了装备训练和勇气都不逊于自己的对手。高丽人在战斗中主要负责近战,他们因遭受日本人的正面冲击而损失惨重。故而高丽人对日本军人的战斗力,尤其是日本人的战刀印象深刻,据说元军普通士兵的刀剑与日本刀一碰即断。相对来说,使用弓箭的蒙古人损失小一些,在他们看来,日本人的弓箭虽威力强大,但射程很短,不能跟蒙古角弓相比。 

这里再简单介绍一下日本的战刀:当时日本的冶炼和刀具制作技术世界一流,日本战刀的性能只有北印度和西亚出产的大马士革钢刀可以媲美。古代最优良的钢按性能排列依次为大马士革钢(铸造花纹钢),日本钢(暗光花纹钢),马来钢(焊接花纹钢)。中国最好的钢(镔铁)其实也是一种焊接花纹钢,不过性能没有马来钢那样出色,中国最好的刀剑一般由进口的马来钢制造。大马士革钢为高级合金钢,冶炼技术复杂,成本高昂,具体制造技术已失传。在古代,大马士革钢刀一般只有贵族才能拥有。最顶级的大马士革钢刀为乌兹钢刀,产于印度,其次为斯切尔弯刀,产于波斯。斯切尔弯刀的做工和装饰极尽精致奢华,是蒙古贵族的爱物。相比之下,日本钢其实并无太大特色,日本战刀的优良性能主要来自其独特的后期淬火工艺。大马士革钢刀性能固然卓越,但日本刀制造成本低廉,日本的普通民兵都可拥有一把好刀。 

平心而论:若论吃苦耐劳,当时的蒙古战士无人可敌,必要时他们可以靠吃生马肉,喝马血维持生命。蒙古人作战时机动性第一,一般只带很少的给养,士兵的吃穿问题主要通过掠夺战争地区的平民解决。可这次战争中蒙古人偏偏无法发挥自己的特长,他们一直未能突入内地居民区,自不可能有平民供他们掠夺。因此日本人的战术可谓十分高明,当然这也需要日本军队的战斗力做后盾。 

第一次侵日战争结束后,忽必烈认为日本人已领教了蒙古 人的威力,遂再次派使者去日本要求臣服,但日本人很干脆地将蒙古使者斩首。忽必烈自然不会忍气吞声,在统一中国之后,他便着手准备第二次海上入侵。军队由中国各地,蒙古和高丽招集至沿海地区接受登陆作战训练,远征军的粮秣补给也源源不断从全国各地征集,同时高丽和中国东南沿海的造船厂也昼夜赶工,制造大小战舰和运兵船。 

如此大规模的远征准备自然无法保密,日本人严密侦视元帝国的动向,对即将到来的第二次“蒙古来袭”做了充足的战争准备。此时日本政局稳定,北条时宗对镰仓幕府和日本各藩的控制远胜以往,因此日本人能够动用更多的人力物力抗击入侵。幕府在九州征用民夫于博多湾一带敌人最有可能登陆的地区沿海滩构筑了一道石墙,用以阻碍蒙古骑兵。当敌人进攻日期临近时,北条宗盛和北条宗政分别率精锐武士军开往本州和九州沿海地区布防,北条宗政的镇西军后来成为战斗的主力。同时九州各藩开始动员民兵,日本其他地区的武士也赶来参战。 

公元 1281年,元帝国庞大的远征军由江浙和朝鲜两地同时出发。此次出征的军容十分壮观,共有大小船舶近五千艘,军队约二十万,其中蒙古人四万五千,高丽人五万多,汉人约十万,其中汉人大半为新附军(收编的南宋军),远征军中蒙古人自然是作战的中坚。北方出海的舰队于五月底如日本人所料抵达博多湾,在等待南方舰队期间,蒙古人轻易攻占了博多湾的几个岛屿,岛上的居民全部遭屠杀,岛上的建筑物也被尽被毁坏焚毁。六月上旬,南方舰队抵达,两支庞大舰队在九州外海会合,之后元军开始登陆作战,登陆地点九龙山距上次战争主力部队登陆的地点不远。这次远征军遇到了更顽强更有效的抵抗,日本军队以石墙为掩护,不断击退元军的进攻,还伺机组织反冲锋。日本人最成功的一次反击击溃了高丽军主力,高丽军统帅洪茶丘被俘杀,几名蒙古高级指挥官也相继阵亡。激烈的战斗持续了一个多月,远征军的损失已超过三分之一,但依然不能突破石墙。到七月下旬,元军的粮草和箭已基本告罄,此时无论蒙古人还是日本人大概都以为这次战争的结局将和上次相同,会以元军的撤退收场。 

八月一日,太平洋上突然刮起了猛烈的飓风,风暴持续四天,元军南方舰队的舰船基本被毁,北方舰队的舰船也损失大半。北方舰队剩余的舰船搭载指挥官以及部分蒙古军和高丽军逃离战场驶返高丽。南方军的指挥官和部分高级官员眼看回天无术,也只得丢下大部队,乘南方舰队残存的几艘船逃离。此时九龙山的海滩上尚留有近十万元军,这些人失去了补给和退路,又无力突破日军的防线,现在只得等死。三天后,日本人开始反攻,将残存的元军驱赶至一处名为八角岛的狭窄地区,然后纵兵攻击。元军大部被杀,剩余的两万多人作了俘虏。日本人按照蒙古人的标准把俘虏分四等,前三等,即蒙古人,色目人,女真人,高丽人和北方汉人全部被处死,四等的唐人(南方汉人)免死后成为部民(贱民)。今天的博多湾还有一座名为“元冠冢”的小山,据说是当年元军将士的集体墓地。 
在这次惨败中,南方军只有三名士兵逃脱,他们拼凑了一艘小船,幸运地漂回中国。忽必烈透过这三位幸存者终于知道了战败的真相,此次战争的副统帅范文虎被斩首,其他官员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处罚。 

日本史称第二次蒙古入侵为“弘安之役”,此次战争日本人投入的军队论质量和数量都远胜过“文永之役”,蒙古人在战术上没有丝毫的优势。按照日本人的说法,蒙古人的战斗力并不像想象的那样强大,日本武士在各方面都胜过他们,尤其在装备和战技方面。日本人装备的优势不仅在于战刀,也在于武士的铁甲,据说只要距离稍远,蒙古弓箭就无力穿透武士的盔甲。日本武士完全脱产,自小开始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他们的战技胜过蒙古人毫不奇怪。蒙古人的记载称日本人擅长单打独斗,这可以和日本人的说法相印证。日本人对元军中的汉人评价最低,在他们看来,汉军贪生怕死,士气低落,是标准的鱼腩部队。

3. 忽必烈东征日本为何会失败?

按照日本的说法,那是他们天照大神保佑,有“神风”相助!
十二到十三世纪的蒙古帝国,可谓是世界历史上第一帝国,横扫欧亚,怼天怼地怼空气。但所向披靡的蒙古铁骑,偏偏在日本这个弹丸小国身上吃了瘪!

忽必烈曾经两次对日本用兵,但是这两次大规模的征服战斗都因失败告终!
忽必烈两次东征日本分别是文永之役和弘安之役!

其中文永之役爆发于1274年,当时元朝初建,忽必烈一直想拉拢日本,以期将南宋流亡朝廷逼入绝境。所以多次派出使者寻求合作。
但是那个时候的日本深受中华文化熏陶,同情汉人,看不起蒙古人,认为那是蛮夷,甚至于传说南宋灭亡时日本还举国哀悼。所以,日本对于忽必烈的示好一直不怎么搭理。

后来忽必烈以战争相威胁,日本幕府丝毫不惧!
于是“文永之役”爆发,元朝纠集蒙汉军2万人、高丽军5600人、水手6700人,共计3.23万人,东征日本。结果战势高开低走,元朝军队无功而返。
文永之役以忽必烈失败而告终!

忽必烈对此当然不会善罢甘休,1281年,忽必烈借口斩首元朝使者,发动第二次元日战争,即弘安之役。此役元朝共集结蒙古、汉人、高丽人联军14万大军,誓要荡平日本。可结果大家也知道,元朝再一次输掉了战争,大军损失殆尽!
为什么会输呢?
第一:天气问题,日本有“神风”加持。

1274年,盛极一时的蒙古军团对着日本展开了征讨行动,本次蒙古共出动三万多兵力外加九百艘战舰。
本以为这样的兵力进攻日本,对方基本上没有抵抗的能力。当时的朝鲜已经算是蒙古的地盘了,以朝鲜为后方跳板,让这次的行动变得更加有保障。
随后,忽必烈带领这支舰队来到了九洲岛的最南端,在这个时候日本也拿出自己的一万兵力尝试抵抗,无奈兵员素质以及兵员数量皆不敌蒙古,这次的征伐行动从表面上看已经没什么问题了。不过当蒙古取得优势以后,一股剧烈的台风灾害侵袭了海岸,这支军团的大部分战舰和兵士都在这场灾难中被摧毁。面对着这样不利的局面,忽必烈也只好撤兵休整。

1281年,上一次的失败让忽必烈非常不甘心,毕竟“老爷子”征服了这么多强大的国家,这么一个岛国他还不怎么放在眼里。相比较于第一次出征,这一次蒙古准备的更加充分。
兵员增长到14万,战舰增加到1400艘,如此大的阵仗,他是想最快速的解决日本。本次出兵做了严密的部署,大军一共从两个方向进攻,其一是朝鲜,其二是今天的宁波。

大军的组成有近十万人是汉族和朝鲜人,剩下的是蒙古人,无论是兵员素质还是后勤保障,这一次的军队都能让日本胆寒。不过还没等到双方真正的交战,又一场大型台风袭击了舰队,原先的1200艘战船仅仅剩下200艘可以继续作战,虽然剩下的人也想继续攻击日本,但是无论是兵力还是战船都没有什么优势了,在不敌对方的情况下只好再次撤退。

所以从上面的这些情况来看,日本的运气还真不是一般的好,如果没有两次突然的台风,如果当年的蒙古顺利到达日本,估计整个日本历史就要被颠覆了。
第二:人心不齐
元蒙军中有很多南宋汉人降兵和高丽部队,这些人也是被征服者,不愿为蒙元卖命!
第三:日本其实并不弱

诚然,在正面对抗上,当时的日本“村民”,无法抵挡蒙古铁骑。但是日本有着地利优势,后期蒙古人进入腹地,当地的山林地势,让蒙古骑兵没有了用武之地。而且当时后勤补给困难,日本是岛国,农业并不发达,深入腹地的蒙古人以战养战的办法也不管用了。
从整个战争过程看,日本方面情报扎实,战争准备充分,作战顽强勇敢,虽然武器、战法落后,最终得以取胜。元朝对于日本毫无了解,错误估计对方实力,军队内部矛盾重重,大部分军队出工不出力。
所以元军时处在一个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占的被动形势之下,最终输掉了战争!比起所谓的“神风”,这个原因才更加致命!

忽必烈东征日本为何会失败?

4. 元世祖忽必烈两次征伐日本为何会失败?

大家都知道是神风救日本,其实这里面的事情还真的没这么简单。
这其中,其实是朝鲜跟中国联手救了日本一条命。
第一次的时候就已经是推迟了。早在1268年,忽必烈就想征日本,但是,日本毕竟是海岛,你要登陆作战,对后勤的要求很高。

按忽必烈的想法,是让高丽出这个物资。以朝鲜半岛为跳板,他先是派了一支部队先去朝鲜半岛驻扎,想试一下当地的生活,结果直接被饿了回来。
没错,人家高丽压根就没有余粮去供应元朝的大军。忽必烈这才清醒认识到,靠高丽那是不现实的,只有自己运粮草了,这一搞就是六年,在这六年间。日本已经做好了准备工作。

到了1274年,元军可以攻日了,一开始进展顺利,毕竟元军的战斗力要强于日本,但是,他们登陆的地方正好是九州岛,这个地方多是山地,日本人又依山地修了工事,所以很难打,到了晚上,元军为了安全,就撤回到船上,结果当天海面就起风,刮翻了两百条船。
这个船为什么在岸边也被刮翻了呢?这就是高丽人立功了。这些船基本都是由高丽修建的。他们修的时候偷工减料,使用了劣质材料,再加上船本身也不大,所以经不起大风大浪。
现在历史学家在海面打捞的东西已经证实了这一点。

高丽人对元军征日是相当不配合的,因为他们知道,元军征日,肯定要用高丽的人当杂役,甚至还要吃高丽的粮草,所以,不怕神一样的风,就怕高丽一样的队友。
再一个六年后,元军又来了,这一次,他们已经征服了南宋,从而从南宋手里得到了大量的船只,再也不用高丽人修的豆腐渣船了。
但是,这个船到日本后,同样也翻了。
为什么这一次用的宋朝大船也翻了呢?
有的认为元军从宋朝得到的是河道中行驶的平底船,并不适合在海面行驶,还有的人认为,当时宋人对元军仇恨。宋朝人跟日本人关系还是不错的。所以在为元军造船时,宋朝工匠故意使用了错误的设计,导致了元朝海军翻船。
这失败之后,元朝就再也没有打日本的主意了。主要那地方当时也不发达,打下来成本太大。
如果元朝征服日本会发生什么?别的不知道,日本的菊花皇室估计就要关张了。

5. 元世祖忽必烈两次征伐日本为何会失败呢?

元至正十一年(1274年),忽必烈率兵亲征日本,但因在海上遇到了强台风,无功而返。回国后,不甘心失败的忽必烈于元至正十八年(1281年),第二次东征日本,这一次,忽必烈派出了一支由4400艘战舰和10万大军组成的庞大舰队。没想到,忽必烈的舰队在海上遭遇台风,几乎所有的战舰和士兵都被台风摧毁,沉入海底,葬身鱼腹,忽必烈第二次东征日本又失败了。

后来,日本民间流传这样一个故事,说在元朝时期,蒙古人侵者的船只在“神风”的阻挠下,才没有进入日本。所以日本对神风顶礼膜拜,数百年间,他们一直认为是“神风”救了他们。
但是在英国《新科学家》周刊的一项考古文章中,科学家们却提出,当日阻拦忽必烈的并非是什么“神风”,而是元朝船舰的拙劣的造船工艺和设计,令元朝船队在海上行驶时葬身大海。

忽必烈第一次东征日本时,以900艘战船,1.5万名士兵,远征日本。一开始,元军势如破竹,很快占领了对马、壹岐两岛,继而侵入肥前松浦郡。日军节节败退,眼看就要守不住阵地了,但是当日军退到大宰府附近时,一次夜间的暴风雨把元军的军舰打翻了两百余只。
按说军舰应当是最坚固的材料制造,暴风雨应当不会对其造成什么影响。但当台风来临,暴雨倾盆的时候,元军将舰队停泊在博多湾口,船只在风雨中飘摇撞击,无法保持平衡,而相互撞击的力度,使得许多船只破损,进而导致了沉没、那次之后,元军死亡兵卒达1.35万人。

后世研究者根据打捞上来的蒙古战舰的残骸研究发现,这些战舰做工粗糙,质量十分低劣。很多战舰上的铆钉过于密集,这就说明这些材料是反复利用过的、需要加固才不至于碎裂。
军舰的粗制滥造,无法抵御海浪的冲击,再加上台风来袭,暴风雨加剧,更让这些本就脆弱的船只无法进行战斗。忽必烈估计一定没想到,他的雄心壮志最后竟然毁在“豆腐渣工程”上。

元世祖忽必烈两次征伐日本为何会失败呢?

6. 为啥元朝两次远征日本都惨遭失败,为何忽必烈要进攻日本?

元朝先后两次攻打日本,但却均已失败而告终,由于两次元军的失败均与暴风雨相关,反而使得“神风”这个词语在日本广为流传。那么忽必烈为什么要攻打日本呢?简单来看,似乎是源于日本对元朝的不友好,由于对忽必烈伸出的橄榄枝不屑一顾,从而惹恼了这位帝王。而我则认为这是由于忽必烈蒙古式外交的一种体现。

忽必烈
忽必烈对日本的两次远征均已失败告终。
1264年,高丽正是向忽必烈表示臣服,而高丽国王王禃则在忽必烈的帮助下,最终击败了高丽国内的武将权臣,结束了高丽近百年的武臣政权。
而早在1265年,忽必烈便在高丽人赵彝的鼓动下,派遣使者前往日本,要求对方来朝。然而并未获得回应。1270年,忽必烈再度派遣藩邸重臣赵良弼前往日本,结果赵良弼前后在日本滞留三年,不但没能见到日本国王,就连掌权的幕府将军也没有见到,只得无功而返。

赵良弼
1273年3月,由于襄阳城的陷落,南宋防线彻底崩溃,元朝大军开始大举攻向南宋腹地,这样的情况允许忽必烈抽出一部分兵力开辟第二条战线对日作战。在多年外交尝试失败的情况下,忽必烈于是决定教训教训不知天高地厚的日本。
1274年10月底,忽必烈派遣由蒙古人、女真人、汉人、高丽人和少量回族人组成的近三万联军,以蒙古将领忻都为统帅,以高丽将领洪茶丘和女真将领刘复亨为副将,乘坐300艘大型战船和400至500艘小型战船杀向日本。得知元军来犯,镰仓幕府任命太宰少贰和九州岛的镇西奉行武藤家族为日军的最高统帅,率领由幕府军队、各藩藩兵和武士组成的军队进行抵抗。

元朝两次进攻日本路线
由于日本方面此时并没有统一的政权,因此面对元军的进攻节节败退,先是轻易扫荡了马岛和壹岐岛上的日均,此后兵分三路在长崎附近登陆,并一路势如破竹深入九州沿岸,然而就在元军眼看胜利就要到来之际,一场被日本人称为“神风”的秋季风暴突然袭来,导致元军大部战船被毁,元军几乎全军覆没,幸存的元军就此返回高丽,第一次远征日本以失败告终。
1281年,在彻底消灭南宋之后,忽必烈再度将目光瞄向了日本,他以谴日使臣杜世忠被杀为由,开始第二次对日本发动进攻。六月,元军兵分两路,忻都、洪茶丘率兵四万,由高丽金州合浦渡海;阿剌罕、范文虎率江南兵十万由庆元、定海渡海,然而由于阿剌罕出兵前病死,范文虎便成为了江南军的实际统帅。

范文虎打仗不行,逃跑一流
同年七月,两路元军先后抵达日本鹰岛、平户岛一带,本应立即进攻日本大宰府,但不知为何迟迟没有发兵。8月1日,这支庞大的舰队又遭到台风袭击,战舰破损严重,士卒溺死过半。而擅长逃跑的江南军统帅范文虎再度“侥幸”逃生,他抱船板漂流海中,被部将张禧救起。
张禧建议范文虎置之死地而后生,继续进兵,然而善于逃跑的范文虎理所当然的放弃了这个建议,于8月5日择坚船遁逃,弃数万士卒于鹰岛,取道高丽回国。8月7日,日军攻鹰岛,元军因将领遁逃,惨败,大部分被杀,余者二三万被俘。

“神风”就此名扬日本
忽必烈两度派大军攻日,结果两度因风暴而惨败,如果说第一次有元军轻敌的情况,那么第二次完全就是不善水战、不懂海事的体现。
忽必烈为何要进攻日本
从表面情况来看,似乎是由于多次派遣使臣前往日本均无果造成的,实际上这是蒙古式外交的一种体现。

胡军版忽必烈
表面原因:由于前后多次派出使臣前往日本,均无功而返,是忽必烈讨伐日本的直接原因,尤其是藩邸重臣赵良弼前往日本,不仅没有见到日本国王,甚至被当地藩臣以武力威胁讨要国书。日本自隋唐以来,便一直和中原政权保持着良好的往来,如今忽必烈主动伸出橄榄枝,却被日本方面无视,这自然让忽必烈恼怒不已。
深层原因:忽必烈虽然是蒙古贵族中,较早主张汉化的,但这并不能彻底改变他作为蒙古人对外侵略扩张的本性。这在其处理对外交流方面体现无疑,在中国历史上,中原政权对周边国家大多以保持怀柔政策,很少主动发动进攻,将其地盘纳入统治。但蒙古人则不同,自从其崛起以来,便坚持不断对外武力扩张。此时的日本基本处于混乱的内战状态,天皇本就是个空架子,北条家族所掌控的镰仓幕府才是日本的实际掌控者,但此时也已经无力控制全国,国内小军阀林立,各自划地而治。而忽必烈显然并未深入了解此时日本的现状,在初次和平外交失败之后,便立即采取了武力征服的手段。

胡军版忽必烈
在忽必烈暴露出向日本发动进攻的企图后,曾作为使者前往日本的赵良弼显然不甚同意,他曾劝道,“臣居日本岁余,睹其民俗,狠勇嗜杀,不知有父子之亲,上下之礼。其地多山水,无耕桑之利,得其人不可役,得其地不加富”。意思是日本就是穷山恶水出刁民,不习教化,土地贫瘠,根本不值得占据,然而忽必烈侵略本性一旦暴露出来,是根本劝不住的。
事实上,在第二次讨伐日本失败后,忽必烈甚至策划过第三次远征,然而由于国内的反对声音实在太大,再加上当时正在向交趾用兵,这才没有成行。

7. 忽必烈蒙古大军征讨日本为什么会失败

原因有以下几点:
蒙古武士较为擅长平原骑马作战,而并不擅长当时日本列岛武士的水站。
蒙古势力是在短时间内壮大起来的,而当时比较先进的造船技术全都掌握于以南方汉人(南宋人)为主的人群手中。
当时从主大陆到日本列岛的海上刚好出现了日本所称的“神风”,吹翻了大批元军舰队。而登陆日本列岛的蒙古武士又没能很好抵御日本武士的抵抗,所以最终没能取胜。
蒙古当时军事素质高,但兵力还比较有限,所以更多的重点放在了西征上,而不是进攻日本列岛。

忽必烈蒙古大军征讨日本为什么会失败

8. 忽必烈征讨日本为什么会失败

原因有以下几点:
1.蒙古武士较为擅长平原骑马作战,而并不擅长当时日本列岛武士的水站。
2.蒙古势力是在短时间内壮大起来的,而当时比较先进的造船技术全都掌握于以南方汉人(南宋人)为主的人群手中。
3.当时从主大陆到日本列岛的海上刚好出现了日本所称的“神风”,吹翻了大批元军舰队。而登陆日本列岛的蒙古武士又没能很好抵御日本武士的抵抗,所以最终没能取胜。
4.蒙古当时军事素质高,但兵力还比较有限,所以更多的重点放在了西征上,而不是进攻日本列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