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泡沫事件的背景

2024-05-18 20:03

1. 南海泡沫事件的背景

“南海泡沫”发生于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长期的经济繁荣使得英国私人资本不断集聚,社会储蓄不断膨胀,投资机会却相应不足,大量暂时闲置的资金迫切寻找出路,而当时股票的发行量极少,拥有股票是一种特权。在这种情形下,一家名为“南海”的股份有限公司于1711年宣告成立。
南海公司成立之初,认购了总价值近1000万英镑的政府债券(当时英国为与法国争夺欧洲霸主而发行的巨额国债),这在当时是一个很大的数目。为了支付每年约60万英镑的利息(政府债券年利率6%),作为交换的筹码,政府对南海公司经营的酒、醋、印度货、缫丝、烟草、鲸鳍和其它一些商品实行了永久退税政策,并许可他们享有南海(当时英国人称南美洲为“南海”)贸易的垄断权。简单的说,南海公司是政府的债主,英国政府是南海公司的股东。
当时,人人都知道南美的秘鲁和墨西哥的地下埋藏着巨量金银矿藏,只要能把英国的加工商送上海岸,数以万计的“金砖银块”就会源源不断地运回英国。
可令可怜的普通民众始料未及的是,这不过是南海公司的“喙头”。真实的情况是:当时欧洲强国西班牙已垄断了欧洲与南美的海上贸易通道与贸易基础设施,英国政府给南海公司开出的不过是一张空头支票。英国、西班牙两国政府的协议上白纸黑字写着:英国商船要使用西班牙在南美的港口设施,需要向西班牙交纳25%的利润,其余75%加征5%的税,唯一免税的是贩运奴隶,但只能运往墨西哥、秘鲁或智利。由此可见,南海公司的南美贸易垄断权并不能够给公司带来多大的利益。
可是股票要涨总是需要一个合理的说法,于是南海公司的高管们开始编故事。他们把公司在南美的业务夸得神乎其神,说已经发现了金矿和银矿,说那边有一望无际的玉米和烟叶,强壮如牛的黑奴不知其疲倦地忙碌着。反正那时候没有互联网,在股价暴涨面前所有的故事都那么合理和可信。

在股市一片大好的局面下,南海公司不断发行新股,面额也越来越高,但是依然供不应求,因为民众的热情实在太高了。不仅公务员买、普通市民买,就连当时的英国国王也出手买了10万英镑股票。在国王的带头示范下,民众的参与热情更高,连不屑于投机的知识分子也放下傲慢和矜持入了市,其中就包括大名鼎鼎的物理学家牛顿。
面对无比火爆的股票市场,一些大胆的聪明人看到了商机,他们纷纷注册公司并发行股票,然后把股票卖给嗷嗷待哺的投资者。这些新成立的公司只需要做好一件事就可以:编故事,给自己的公司设想一个日进斗金的美好未来。这些公司的主营业务五花八门:有的声称可以淡化海水,有的声称能从铅里提取银,有的声称可以制造永动机,有的声称即将生产对付海盗的武装船……只要故事讲得大胆和美好,股票就会受人追捧而大涨,公司的创始人分分钟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

不过在那场疯狂的投资浪潮里,有些人的脑子一直是清醒的,那就是股票的发行方,比如南海公司的高管们。这些人很清楚自己公司的业绩根本配不上高昂的股票价格。意识到这个问题后,南海公司的高管们开始偷偷出售自己手里的股票。抛售股票的消息不胫而走,股民们下意识认为公司经营上出了问题,于是争先恐后抛售南海公司的股票,唯恐自己落在后面变成接盘侠,南海公司的股票就此开始了暴跌模式。
随后,那些新公司的高管们也开始抛售股票。一时之间,整个大英帝国从之前的全民买股变成了全民卖股,几乎所有的股票都在暴跌,每个人的财富都在蒸发。大物理学家牛顿在这个时期损失了2万英镑。大量的英国人血本无归甚至倾家荡产,很多公司因此倒闭或永久性放假,还有些人因为负债累累自杀身亡,或者逃往国外再也没有回家。
南海股灾爆发之后的近100年里,英国人落下了谈股色变的后遗症,再也不敢轻易触碰股票。这种病症对正规企业的融资也产生了不良影响。在政治方面,南海泡沫事件使国民对执政的托利党及乔治一世大失信心,政府诚信破产。而辉格党的罗伯特•沃波尔却因为在事件中成功收拾残局,于1721年起成为英国历史上首位首相,辉格党政府持续主导政坛至1770年。(嘉嘉理小财)

南海泡沫事件的背景

2. 说明南海泡沫事件的原因、经过和影响

连牛顿都要赔上身家的金融危机 - 南海泡沫事件

3. 英国南海公司的舞弊案例答案

原因之一:南海公司的信息披露不真实。 
  股份公司作为公众性公司,披露信息是其与公众进行交流的最基本形式。股票价格的形成是建立在真实信息的基础上的。如果股份公司信息披露虚假,故意夸大公司的业绩或者经营状况,就会造成投资者盲目投资,股票价格发生异常波动,以致不能真实反映公司的盈利能力。“南海泡沫事件”就是南海公司为了达到圈钱的目的,故意编制公司的虚假信息,给投资者描绘了一幅金灿灿的通往“黄金宝殿”之图,其实这幅承载着投资者狂热希翼的致富之图,不过如水中月、镜中花般虚无缥缈,最终只能因公司经营的真相被揭穿而成为南柯一梦。许多效仿南海公司的其他股份公司,也没能逃出幻灭的结局。 
  原因之二:英国政府的态度不理智。 
  虽然证券市场自身对股票价格的形成有一定的调节能力,但政府的监管依然不可少。英国政府在对待南海泡沫事件的态度上并不理智,从事件发生前“过度放纵”到事件发生后“一下管死”,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 
  南海泡沫事件发生前,英国政府过度地纵容南海公司,使南海公司为日后高额发行股票的圈钱活动创造了“信誉”,也给公众投资者造成了南海公司是政府“宠儿”的印象,此其一。南海公司在成立之初,就认购了政府高达1000万英镑的债券,从而取得了英国在南美洲海岸的贸易垄断权,此时,英国政府应当预见到象南海公司这样渐有影响的股份公司应当真实对外公告其经营信息,否则,一旦公司形成气候,股票发行规模扩大,虚假的信息给投资者造成的损害将不堪设想。但是,英国政府并没有尽到这样的监管职责,而是任由南海公司对外吹嘘,吊足了投资者的胃口。而且,当南海公司以300%甚至400%的溢价发行股票时,英国政府并没有根据南海公司的实际盈利能力及时地予以制止,反而,让人瞠目的是议会的议员甚至连国王都争相购买了南海的股票,以致当南海公司的股票出现在短短十个月时间由100多英镑暴涨到1000英镑又狂跌到100多英镑的动荡局面时,英国政府束手无策,只得通过“泡沫法案”对股份公司进行强行压制。 
  南海泡沫事件发生后,英国政府通过了“泡沫法案”,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泡沫的再次出现,但却对股份公司实行封杀,严重抑制了股份公司的发展,此其二。泡沫法案规定任何未经合法授权而组建的公司,及擅自发行股票均属非法,股份公司一般不具有法人资格;严惩非法的证券交易,从而保护股东及社会利益。但实际通过的法案却故意使法人形式难以采用,从而走上了另一极端。该法案一直持续到1825年,在一百年的时间里,公众对股份公司闻之色变,对股票交易避而远之,“泡沫法案”对英国股份公司发展的消极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原因之三:公众对股票投资的极端不理性。 
  在对巨大财富的憧憬中,公众的理性防线彻底崩溃,完全任由股份公司发布的消息牵引,迷失了方向。当公众不再考察股份公司的盈利能力,不再辨别股份公司的经营范围,只为股价的一时上涨而买入股票时,他们的投资行为已经演变为一种投机性行为,无论股票的价格多高,无论它是否已经偏离了公司的基本价值,只要相信它还会继续涨下去,公众就会不顾一切地买进。在这种欲望的支配下,公众已经谈不上对股市基本行情的认识,已经不能客观预期投资所带来的后果。他们的行为只会使股价越来越高,泡沫越来越大,等待他们的也只能是非理性泡沫的破灭。

英国南海公司的舞弊案例答案

4. 哪个国家的哪个股市崩盘了?谁能介绍一下当时的情景?崩盘了那个股市就没了?

  历史上著名的三次崩盘


  有时投资者是非理性的(历史上著名的三次崩盘)

  1636年发生在荷兰的崩盘故事,虽然距今已有360多年,但仍然是人们了解投资者非理性的最好例子。这个故事最有意义的一方面是,虽然它是世界证券交易史上最大的崩盘之一,虽然它将整个国家投入歇斯底里的状态,虽然其后果也是破产和萧条,但是,投资对象既不是股票,也不是债券或商品期货,而是郁金香球茎。
  郁金香第一次出现在欧洲是1559年的事情,当时参议员赫华待特别喜好收集奇花异草,有朋友从君士坦丁堡给他送来一箱郁金香球艺,他把这些郁金香种在他在德国奥格斯堡的花园里。这些郁金香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随后几年郁金香在上层社会越来越流行,尤其是在德国和荷兰,以极高的价钱从君士坦丁堡定购部金香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到了1634年,这种时尚越来越流行,从那年开始,荷兰富裕阶层认为,缺少郁金香是没有品位的象征。
  郁金香价格年年上涨,最后达到天文数字。根据最狂热时的原始记载,对于一种被称为“永远的奥古斯塔斯”的稀少名

  贵的郁金香,每个球茎的价格相当于:4600弗罗林(当时荷兰货币单位)、一辆新马车、两匹母马,以及全套马具。 那个时代一头肥壮的公牛才值120弗罗林,4600弗罗林是一大笔财富。另外一种被称为“总督”的稀有品种郁金香.一株的价格是:24车的粮食、8头肥猪、4头奶牛、4桶啤酒、l000磅奶油和几吨的奶酷。到了1636年,对郁金香球茎的需求激增,人们开始在荷兰好几座城市进行交易。不仅仅是富人买郁金香球茎,代理人和投机客也开始介入。价格即使有微小的一点下跌他们就买进.然后卖出获利。为了促进保证金交易,郁金香球茎期权交易也应运而生,保证金可以低至10%一20%。各行各业的普通百姓也开始卖掉他们自己的资产,投入到这个极有诱惑力的市场。
  荷兰部金香的繁荣还引起了国外的注意,资本开始流入这个市场。这些资本不仅仅托起了郁金香的价格.同时还哄抬了土地、不动产和高档消费品的价格。财富膨胀,一些暴发户也加入到上层社会的行列。这些新贵由投机郁金香而富,并且把挣来的钱又投入到郁金香的买卖中去。传说乌得勒文(荷兰城市名)的一个配酒师,愿意为了三个郁金香球茎而卖掉他的酒厂。
  到了九、十月份,一种久违的感觉开始蔓延:困惑和怀疑。怎么能够确信三个郁金香球茎竞然相当于一座酿酒厂的价格?人们开始忍住笑容。谁说过郁金香球茎价值无限??于是,市场出现恐慌,价格开始崩溃。
  很多暴发户不得不面临这样一种残酷的事实:在他们手里的仅仅是没有任何人想要的郁金香球茎,更不用说归还经纪人的现金贷款。政府不得不寻求折中方案.宣布1636年以前签订的所有郁金香合约都无效,而1636年以后的合约只按原价的l0%执行。但是,实际价格比l0%还低,破产的人数越来越多。直到很多年以后.荷兰才逐渐从郁金香崩盘后的大萧条中恢复过来。

  第二个有教育意义的市场非理性例子是发生于18世纪英国的投机事件。1841年,查尔斯?迈可在《极度流行的幻觉和群众性癫狂回忆录》中描述了这件事。
  后来被称为“南海泡沫”的这家公司成立于1711年,当时牛淖伯爵成了南海公司,由那个时代的一些商人给予经济支持(这个公司的正式全称是“促进大不列颇商人在南海及美洲其他地区渔业发展管39公司”)。公司得到1000万英镑的英国国债支持,年息确保6%,并且垄断和拉丁美洲的贸易往来。
  公司成立不久,有关它生意上的极高的、难以且信的盈利能力的传言四起,当时英国商品可以和秘鲁及墨西哥的金银直接进行以贷易贷交易,而秘鲁和墨西哥的金矿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而实际情况是,西班牙殖民当局每年只允许一轮英国船只停靠,以四分之一的利润和5%的货物作抵押。在股票交易所,南海公司股票的表现平平淡谈,价格经常是诲个月只有两三个点的波动。
  1717年,英掐格兰国王建议国债可以再次“私有化”。国家的两个最大金融机构英格兰银行和南海公司,都提出了自己的方案,经过国会的热烈讨论,最后表决允许南海公司更多的负债经营,其年息为5%。但是,1719年发生在法国的一件事对这个英国公司产生了重大影响,一个极其聪明的叫做约翰?罗的人,在巴黎成立了一家名为“西方协会”的公司,从事北美密西西比州的拓殖开发和往来贸易。对该公司的投机炒作使得它的股价很快从1719年8月9日的466法郎因升到12月2日的l705法郎。买家除了法国人外,还有疯狂的外国人,以至于英国公使请求女工陛下的政府采取措施禁止英国资金流人法国证券交易所的“密西西比泡沫”。密西西比泡沫于1719年12月2日见顶,随后的崩盘引发大量资金回流英国,寻找下一个操作目标。
  密西西比事件给英国南海公司股票持有者提供丁一个绝妙机会,他们现在愿意接受英国的全部债务。1720年1月22日,英国下议院成立了一个委员会考虑这个建议。尽管有很多警告的声音,但2月2日下议院还是通过了上交国会的议案。该议案建议进一步推进南海公司的资本化,投资者对此欢欣鼓舞,几天时间股价因升至176英镑,这其中还有法国资本的贡献。(文章来源:股市马经 http://www.goomj.com)当议案还在辩论之中时,新的传言又开始流行,公司的利润好得不得了,股价进一步涨到317英镑。1720年4月7日,议案最终获得通过.但是,第二天,投资者获利回吐,股价从307典镑下跌到278英镑。
  即使在这个价格水平上,公司的创始人和合伙人仍然能够获得投资收益,这个收益以那个时代的标准来衡量是巨大的,更何况这是一个事实上已经停止活动的公司。但是,这更加刺激了他们的胃口,4月12日,新的传言又开始出现,要以每股300英镑的价格发行100万英镑的新股。这次新股发行经过两次公开认购.几天后股价涨到340英镑。公司随即宣布,无论新老股票,每股都可获得10%的红利,而母公司将以每股400英镑的价格再发行l00万英镑的新股。这次同样获得超额认购,但公司自身还是处在停顿状态。
  在1717一1720年问,南海公司泡沫大大刺激了创业精神,股票市场出现了一种新的现象:越来越多的股票提供新的“概念股发行”。有很多类似“西方协会”和“南海公司”的公司,什么都不干,仅仅出售计划、概念和希望。这些公司在登记成立时完全没有实际业务,由所计划的业务领域的新手管理。人们抢购股票,价格直线上升。股票投机不仅仅是富人的游戏:所有人都加人进来.无论男女老幼。这些公司很快获得流行的名称“泡沫”,因为公司的创立者在股票上市几天或几周内就卖出他们持有的股份,以牟取暴利。剩下可怜的投资者套牢在高高的价位上,而公司名存实亡。
  1720年6月11日,国王宣布这些公司的一部分为“公共害虫”,禁止交易它们的股票.违者将受到罚款处理。共有104家被禁止的公司,包括下列虚构的经营活动:
  ●改善制皂工艺。
  ●从铅中提炼银。
  ●购买和组装船只以肃清海盗。
  ●将水银转化为可锻造的精细金属。

  尽管政府努力抑制泡沫.但新的泡沫每天还在产生,投机活动持续升温。1720年5月28日,南海公司——这个最早最大的泡沫——的股价达到550英镑。这个价格已经超出入们的想像,6月份价格超过700英镑,这段时间股价变化特别神经,大起大落。6月3日中午,价格跌到650英镑,下午又涨回750英镑。很多大的投资者利用这个夏天的高价位卖出股票,转而将获得的利润投入到其他各行各业.包括土地、商品、房地产及其他股票。但是,另外一些买进南海公司股票的投资者,这其中包括物理学家艾萨克?牛顿,在南海公司股票早期价格上升阶段,他就卖出所有股票,获利5000英镑。但是,在盛夏期间,他又买了回来,这笔交易使他亏损了20000英镑。
  6月初,南海公司股价再创新高,经过一阵短暂的令人眩晕的变化,1720年6月24口,南海公司股价达到每股1050英镑。只有极少数人明白,离投资者逃顶的时间已经不远了。那些明白人是公司的创始人和董事局成员,他们利用这个夏天高高在上的股价成功甩绰自己手中的股票。到了8月初,公司的真相已经开始在普通投资者而前败露,股价逐级盘跌。
  8月31日,公司管理层宣布将连续12年每年支付50%的红利。这将完全伤空公司,但是这并没有减轻投资者与日俱增的紧张和不安。9月1日,股价继续下跌。两天后,股价跌到750英镑.崩盘由此开始。股价在这个月的剩余交易日飞沉直下,9月24日,南海公司银行宣布破产,股价开始加速下跌。该月的最后一天,股价为150英镑.一个月内下跌了85%。
  南海公司崩盘后,银行和证券经纪人遇到围攻。很多人向银行借贷买进大量南海公司股票,金融界遭遇一系列的破产风暴。南海公司最终于1855年被解散。公司股票转换为公债。在该公司140年的历史中、它从来没有真正成功地从事过任何上规模的南海地区贸易。

  第三个有教育意义的市场非理性例子是发生美国。1929年华尔街的崩盘结束了历史上一幕最大的疯狂投机。
  到1924年前,美国道琼斯工业指数一直在相对狭小的价格区问内窄幅波动,每当它超过110点,就会遭受强烈卖压。到了1924年底,股指终于交破这个界限。在1925年,服指跃升到150点以上。股指的上升标志着多头好日子的到来。
  从股市非常萧条的1921年到1928年,工业产值每年平均增加4%,而1928—1929年.则增加了15%。通货膨胀率很低,新兴工业四处萌芽。
  乐观主义越来越流行,再加上资金成本很低,大大刺激了股票投资者的投资活动,经过1926年短暂的反转下跌后,股市月月创新高,由此诞生了一代炒股致富的人。这又煽动了更多的人通过经纪人现金贷款以买进更多的股票。随着股民的增多,信托投资公司也随之增加。在1921年,大概只有40家信托公司.而到1927年初.这个数目上升到160家.同年底又达到300家。从1927年初到1929年秋,信托投资公司的总资产增加了10倍,人们基本上毫不怀疑这些公司的信用。
  其中员著名的是高盛公司,它于1928年出资成立高盛贸易公司(GsTc),这个公司很快就发行了1亿美元的股票,以面值卖给母公司。母公司再以104美元的价格卖给普通投资者.由此获利400万美元。1929年2月7日.股票价格是每股222.5美元。买家中就有高盛贸易公司,它在3月14日共持有5700万美元自己公司的股票,当然可以支持这么高的股价。投资者一点也不担心前面等待他们的是什么。
  崩盘并不是突然发生的。但是.当巴布森于1929年9月5日发表股市要跌60一80点的著名预言后,市场开始对巴布森的警告有了第一次反应。当天,道琼斯指数就下跌了10点,很快就有了“巴布森突变”的说法。几天后.受到利好谈话的刺激,买家重新人市,这其中有耶鲁大学教授欧文?费雪的著名论断:“即使以现在的价格来衡量,股币也还远远没有达到其内在实际价值。”许多报纸也刊登正面服评,以抵消负面批评。证券交易杂志《拜伦》更是如此.它在9月9日那一期封面公开取笑巴布森,(文章来源:股市马经 http://www.goomj.com)将他描述为“来自韦尔斯利山的预言家”。没有任何人怀疑谁应该对这场危机负责:巴布森。
  但是,股票价格却没有回到过去的高点,到了9月底,新的大跌开始出现.这次股份跌到上一年夏天的高点。市场再次反弹.但是没有创新高,而且成交量与前次下跌比较大幅萎缩。10月15日,国家城市银行总裁查尔斯’米切尔发表谈话,指出纵观全国,股市是正常的、健康的。他的谈话很快得到费雪教授的支持,费雪教授说:“我预期股市在几个月内就会看好,并创新高。”
  但是,1929年10月21日,《拜伦》的读者可以看到图学家威廉.彼得哈密尔顿的文章,他警告指数图形走势很不好,指数已经跌破密集成交区。按照哈密尔顿的说法,如果工业指数跌穿325.17点、铁路指数跌穿16826点,那将是一个“强烈的熊市信号”。就在那一天,工业指数跌穿了哈密尔顿的临界值.两天后铁路指数也步其后尘。市场垂直跳水.成交量也达到历史第三位,高达600万股,崩盘拉开序幕。
  l0月24日,成交量放大到1200万服,人们聚集在大街上,流露出明显的恐慌气氛。事态已经明显失去控制,10月25日,胡佛总统发表下述谈话:“国家的经济基本面,即商品的生产和销售,是建立在踏实和繁荣的基础上的。”胡佛的讲话与宇航员宣布发动机没有着火具有同样的保证作用。恐慌迅速蔓延,随后几天股价连续跳水,市场似乎永远无底。10月29日,在强烈的卖压下.恐慌达到极点,1600万股股票不惜血本逃了出来。有这么一个传说,交易所的一个送信员突然间想到一个主意,出价每股1美元购买一块无人间津的地皮,他居然做成了这笔生意。直到11月13日,指数跌到224点才稳住阵脚。那些以为股票已经很便宜而冒险买进的投资者又犯了个严重错误。罗斯福想利用他的“新政’化解这个危机.其结果只是范围更大、更严重的衰退。1930年价格进一步下跌.直到1932年7月8日跌至58点才真正见底。工业股票跌去原市值的85%,而高盛公司的投资证书不到2美元就可买到。

  上述三个故事的结论很明显,那就是市场有时会完全沉浸在那样一种希望、贪婪和恐惧的非理性感情中。虽然心理学可以部分解释人们为什么那么做的原因,但是它并没有回答为什么人们同时行动这个问题。为探寻这个群体现象的答案.我们应该转而咨询一些分析复杂运动的专家.也就是数学家。
  “价格突然崩溃,但却没有发生什么特别的新闻对吗?”
  “是的。起先股价慢慢下跌、然后突然加速,最后变成歇斯底里。”
  “这种情况你见过几次?”
  “总而言之,在过去的500年大概有四五十次。但是我提醒你,那只是主要的崩盘。除此之外,还方很多小规模的崩盘。至于这些小的崩盘恐怕有几千次。实际上,它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文章来源:股市马经 http://www.goomj.com)

5. 英国南海公司造假案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原因之一:南海公司的信息披露不真实。 
  股份公司作为公众性公司,披露信息是其与公众进行交流的最基本形式。股票价格的形成是建立在真实信息的基础上的。如果股份公司信息披露虚假,故意夸大公司的业绩或者经营状况,就会造成投资者盲目投资,股票价格发生异常波动,以致不能真实反映公司的盈利能力。“南海泡沫事件”就是南海公司为了达到圈钱的目的,故意编制公司的虚假信息,给投资者描绘了一幅金灿灿的通往“黄金宝殿”之图,其实这幅承载着投资者狂热希翼的致富之图,不过如水中月、镜中花般虚无缥缈,最终只能因公司经营的真相被揭穿而成为南柯一梦。许多效仿南海公司的其他股份公司,也没能逃出幻灭的结局。 
  原因之二:英国政府的态度不理智。 
  虽然证券市场自身对股票价格的形成有一定的调节能力,但政府的监管依然不可少。英国政府在对待南海泡沫事件的态度上并不理智,从事件发生前“过度放纵”到事件发生后“一下管死”,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 
  南海泡沫事件发生前,英国政府过度地纵容南海公司,使南海公司为日后高额发行股票的圈钱活动创造了“信誉”,也给公众投资者造成了南海公司是政府“宠儿”的印象,此其一。南海公司在成立之初,就认购了政府高达1000万英镑的债券,从而取得了英国在南美洲海岸的贸易垄断权,此时,英国政府应当预见到象南海公司这样渐有影响的股份公司应当真实对外公告其经营信息,否则,一旦公司形成气候,股票发行规模扩大,虚假的信息给投资者造成的损害将不堪设想。但是,英国政府并没有尽到这样的监管职责,而是任由南海公司对外吹嘘,吊足了投资者的胃口。而且,当南海公司以300%甚至400%的溢价发行股票时,英国政府并没有根据南海公司的实际盈利能力及时地予以制止,反而,让人瞠目的是议会的议员甚至连国王都争相购买了南海的股票,以致当南海公司的股票出现在短短十个月时间由100多英镑暴涨到1000英镑又狂跌到100多英镑的动荡局面时,英国政府束手无策,只得通过“泡沫法案”对股份公司进行强行压制。 
  南海泡沫事件发生后,英国政府通过了“泡沫法案”,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泡沫的再次出现,但却对股份公司实行封杀,严重抑制了股份公司的发展,此其二。泡沫法案规定任何未经合法授权而组建的公司,及擅自发行股票均属非法,股份公司一般不具有法人资格;严惩非法的证券交易,从而保护股东及社会利益。但实际通过的法案却故意使法人形式难以采用,从而走上了另一极端。该法案一直持续到1825年,在一百年的时间里,公众对股份公司闻之色变,对股票交易避而远之,“泡沫法案”对英国股份公司发展的消极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原因之三:公众对股票投资的极端不理性。 
  在对巨大财富的憧憬中,公众的理性防线彻底崩溃,完全任由股份公司发布的消息牵引,迷失了方向。当公众不再考察股份公司的盈利能力,不再辨别股份公司的经营范围,只为股价的一时上涨而买入股票时,他们的投资行为已经演变为一种投机性行为,无论股票的价格多高,无论它是否已经偏离了公司的基本价值,只要相信它还会继续涨下去,公众就会不顾一切地买进。在这种欲望的支配下,公众已经谈不上对股市基本行情的认识,已经不能客观预期投资所带来的后果。他们的行为只会使股价越来越高,泡沫越来越大,等待他们的也只能是非理性泡沫的破灭。

英国南海公司造假案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6. 世界的股市共有过几次大崩盘?

历史上著名的三次崩盘 


有时投资者是非理性的(历史上著名的三次崩盘) 

1636年发生在荷兰的崩盘故事,虽然距今已有360多年,但仍然是人们了解投资者非理性的最好例子。这个故事最有意义的一方面是,虽然它是世界证券交易史上最大的崩盘之一,虽然它将整个国家投入歇斯底里的状态,虽然其后果也是破产和萧条,但是,投资对象既不是股票,也不是债券或商品期货,而是郁金香球茎。 
郁金香第一次出现在欧洲是1559年的事情,当时参议员赫华待特别喜好收集奇花异草,有朋友从君士坦丁堡给他送来一箱郁金香球艺,他把这些郁金香种在他在德国奥格斯堡的花园里。这些郁金香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随后几年郁金香在上层社会越来越流行,尤其是在德国和荷兰,以极高的价钱从君士坦丁堡定购部金香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到了1634年,这种时尚越来越流行,从那年开始,荷兰富裕阶层认为,缺少郁金香是没有品位的象征。 
郁金香价格年年上涨,最后达到天文数字。根据最狂热时的原始记载,对于一种被称为“永远的奥古斯塔斯”的稀少名 

贵的郁金香,每个球茎的价格相当于:4600弗罗林(当时荷兰货币单位)、一辆新马车、两匹母马,以及全套马具。 那个时代一头肥壮的公牛才值120弗罗林,4600弗罗林是一大笔财富。另外一种被称为“总督”的稀有品种郁金香.一株的价格是:24车的粮食、8头肥猪、4头奶牛、4桶啤酒、l000磅奶油和几吨的奶酷。到了1636年,对郁金香球茎的需求激增,人们开始在荷兰好几座城市进行交易。不仅仅是富人买郁金香球茎,代理人和投机客也开始介入。价格即使有微小的一点下跌他们就买进.然后卖出获利。为了促进保证金交易,郁金香球茎期权交易也应运而生,保证金可以低至10%一20%。各行各业的普通百姓也开始卖掉他们自己的资产,投入到这个极有诱惑力的市场。 
荷兰部金香的繁荣还引起了国外的注意,资本开始流入这个市场。这些资本不仅仅托起了郁金香的价格.同时还哄抬了土地、不动产和高档消费品的价格。财富膨胀,一些暴发户也加入到上层社会的行列。这些新贵由投机郁金香而富,并且把挣来的钱又投入到郁金香的买卖中去。传说乌得勒文(荷兰城市名)的一个配酒师,愿意为了三个郁金香球茎而卖掉他的酒厂。 
到了九、十月份,一种久违的感觉开始蔓延:困惑和怀疑。怎么能够确信三个郁金香球茎竞然相当于一座酿酒厂的价格?人们开始忍住笑容。谁说过郁金香球茎价值无限??于是,市场出现恐慌,价格开始崩溃。 
很多暴发户不得不面临这样一种残酷的事实:在他们手里的仅仅是没有任何人想要的郁金香球茎,更不用说归还经纪人的现金贷款。政府不得不寻求折中方案.宣布1636年以前签订的所有郁金香合约都无效,而1636年以后的合约只按原价的l0%执行。但是,实际价格比l0%还低,破产的人数越来越多。直到很多年以后.荷兰才逐渐从郁金香崩盘后的大萧条中恢复过来。 

第二个有教育意义的市场非理性例子是发生于18世纪英国的投机事件。1841年,查尔斯?迈可在《极度流行的幻觉和群众性癫狂回忆录》中描述了这件事。 
后来被称为“南海泡沫”的这家公司成立于1711年,当时牛淖伯爵成了南海公司,由那个时代的一些商人给予经济支持(这个公司的正式全称是“促进大不列颇商人在南海及美洲其他地区渔业发展管39公司”)。公司得到1000万英镑的英国国债支持,年息确保6%,并且垄断和拉丁美洲的贸易往来。 
公司成立不久,有关它生意上的极高的、难以且信的盈利能力的传言四起,当时英国商品可以和秘鲁及墨西哥的金银直接进行以贷易贷交易,而秘鲁和墨西哥的金矿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而实际情况是,西班牙殖民当局每年只允许一轮英国船只停靠,以四分之一的利润和5%的货物作抵押。在股票交易所,南海公司股票的表现平平淡谈,价格经常是诲个月只有两三个点的波动。 
1717年,英掐格兰国王建议国债可以再次“私有化”。国家的两个最大金融机构英格兰银行和南海公司,都提出了自己的方案,经过国会的热烈讨论,最后表决允许南海公司更多的负债经营,其年息为5%。但是,1719年发生在法国的一件事对这个英国公司产生了重大影响,一个极其聪明的叫做约翰?罗的人,在巴黎成立了一家名为“西方协会”的公司,从事北美密西西比州的拓殖开发和往来贸易。对该公司的投机炒作使得它的股价很快从1719年8月9日的466法郎因升到12月2日的l705法郎。买家除了法国人外,还有疯狂的外国人,以至于英国公使请求女工陛下的政府采取措施禁止英国资金流人法国证券交易所的“密西西比泡沫”。密西西比泡沫于1719年12月2日见顶,随后的崩盘引发大量资金回流英国,寻找下一个操作目标。 
密西西比事件给英国南海公司股票持有者提供丁一个绝妙机会,他们现在愿意接受英国的全部债务。1720年1月22日,英国下议院成立了一个委员会考虑这个建议。尽管有很多警告的声音,但2月2日下议院还是通过了上交国会的议案。该议案建议进一步推进南海公司的资本化,投资者对此欢欣鼓舞,几天时间股价因升至176英镑,这其中还有法国资本的贡献。当议案还在辩论之中时,新的传言又开始流行,公司的利润好得不得了,股价进一步涨到317英镑。1720年4月7日,议案最终获得通过.但是,第二天,投资者获利回吐,股价从307典镑下跌到278英镑。 
即使在这个价格水平上,公司的创始人和合伙人仍然能够获得投资收益,这个收益以那个时代的标准来衡量是巨大的,更何况这是一个事实上已经停止活动的公司。但是,这更加刺激了他们的胃口,4月12日,新的传言又开始出现,要以每股300英镑的价格发行100万英镑的新股。这次新股发行经过两次公开认购.几天后股价涨到340英镑。公司随即宣布,无论新老股票,每股都可获得10%的红利,而母公司将以每股400英镑的价格再发行l00万英镑的新股。这次同样获得超额认购,但公司自身还是处在停顿状态。 
在1717一1720年问,南海公司泡沫大大刺激了创业精神,股票市场出现了一种新的现象:越来越多的股票提供新的“概念股发行”。有很多类似“西方协会”和“南海公司”的公司,什么都不干,仅仅出售计划、概念和希望。这些公司在登记成立时完全没有实际业务,由所计划的业务领域的新手管理。人们抢购股票,价格直线上升。股票投机不仅仅是富人的游戏:所有人都加人进来.无论男女老幼。这些公司很快获得流行的名称“泡沫”,因为公司的创立者在股票上市几天或几周内就卖出他们持有的股份,以牟取暴利。剩下可怜的投资者套牢在高高的价位上,而公司名存实亡。 
1720年6月11日,国王宣布这些公司的一部分为“公共害虫”,禁止交易它们的股票.违者将受到罚款处理。共有104家被禁止的公司,包括下列虚构的经营活动: 
●改善制皂工艺。 
●从铅中提炼银。 
●购买和组装船只以肃清海盗。 
●将水银转化为可锻造的精细金属。 

尽管政府努力抑制泡沫.但新的泡沫每天还在产生,投机活动持续升温。1720年5月28日,南海公司——这个最早最大的泡沫——的股价达到550英镑。这个价格已经超出入们的想像,6月份价格超过700英镑,这段时间股价变化特别神经,大起大落。6月3日中午,价格跌到650英镑,下午又涨回750英镑。很多大的投资者利用这个夏天的高价位卖出股票,转而将获得的利润投入到其他各行各业.包括土地、商品、房地产及其他股票。但是,另外一些买进南海公司股票的投资者,这其中包括物理学家艾萨克?牛顿,在南海公司股票早期价格上升阶段,他就卖出所有股票,获利5000英镑。但是,在盛夏期间,他又买了回来,这笔交易使他亏损了20000英镑。 
6月初,南海公司股价再创新高,经过一阵短暂的令人眩晕的变化,1720年6月24口,南海公司股价达到每股1050英镑。只有极少数人明白,离投资者逃顶的时间已经不远了。那些明白人是公司的创始人和董事局成员,他们利用这个夏天高高在上的股价成功甩绰自己手中的股票。到了8月初,公司的真相已经开始在普通投资者而前败露,股价逐级盘跌。 
8月31日,公司管理层宣布将连续12年每年支付50%的红利。这将完全伤空公司,但是这并没有减轻投资者与日俱增的紧张和不安。9月1日,股价继续下跌。两天后,股价跌到750英镑.崩盘由此开始。股价在这个月的剩余交易日飞沉直下,9月24日,南海公司银行宣布破产,股价开始加速下跌。该月的最后一天,股价为150英镑.一个月内下跌了85%。 
南海公司崩盘后,银行和证券经纪人遇到围攻。很多人向银行借贷买进大量南海公司股票,金融界遭遇一系列的破产风暴。南海公司最终于1855年被解散。公司股票转换为公债。在该公司140年的历史中、它从来没有真正成功地从事过任何上规模的南海地区贸易。 

第三个有教育意义的市场非理性例子是发生美国。1929年华尔街的崩盘结束了历史上一幕最大的疯狂投机。

7. 牛顿有没有抄股票?是什么时间什么股票?

牛顿也炒的,而且亏损严重。
-----------------------------
牛顿炒股巨亏,叹言“能算准天体的运行,却算不准人类的疯狂”  


大名鼎鼎的牛顿就曾做过一个疯狂的股民。1711年,为攫取蕴藏在南美东部海岸的巨大财富,有着英国政府背景的英国南海公司成立,并发行了最早的一批股票。当时人人都看好南海公司,其股票价格从1720年1月的每股128英镑左右,很快增值,涨幅惊人。这时候牛顿恰巧获得了一笔款子,加上他个人的一些积蓄,看到如此利好消息,就在当年4月份投入约7000英镑购买了南海公司股票。很快他的股票就涨起来了,仅仅两个月左右,比较谨慎的牛顿把这些股票卖掉后,竟然赚了7000英镑!  


但是刚刚卖掉股票,牛顿就后悔了,因为到了7月,股票价格达到了1000英镑,几乎增值了8倍。经过“认真”的考虑,牛顿决定加大投入。然而此时的南海公司已经出现了经营困境,公司股票的真实价格与市场价格脱钩严重,此前的6月英国国会通过了“反泡沫公司法”,对南海公司等公司进行限制。没过多久,南海股票一落千丈,到了12月份最终跌为约124英镑,南海公司总资产严重缩水。许多投资人血本无归,牛顿也未及脱身,亏了2万英镑!这笔钱对于牛顿无疑是一笔巨款,牛顿曾做过英格兰皇家造币厂厂长的高薪职位,年薪也不过2000英镑。事后,牛顿感到自己枉为科学界名流,竟然测不准股市的走向,感慨地说:“我能计算出天体运行的轨迹,却难以预料到人们的疯狂。”

牛顿有没有抄股票?是什么时间什么股票?

8. 中外历史上的投机案例

  南海公司泡沫案和荷兰郁金香疯狂投机案
  南海公司泡沫案:在18世纪初,随着大英帝国殖民主义的扩张,海外贸易有了很大的发展。英国政府发行中奖债券,并用发行债券所募集到的资金,于1710年创立了南海股份公司。该公司以发展南大西洋贸易为目的,获得了专卖非洲黑奴给西班牙、美洲的30年垄断权,其中公司最大的特权是可以自由地从事海外贸易活动。南海公司虽然经过近10年的惨淡经营,其业绩依然平平。1719年,英国政府允许中奖债券总额的70%,即约1 000万英镑,可与南海公司股票进行转换。该年底,一方面,当时英国政府扫除了殖民地贸易的障碍,另一方面,公司的董事们开始对外散布各种所谓的好消息,即南海公司在年底将有大量利润可实现,并煞有其事地预计,在1720年的圣诞节,公司可能要按面值的60%支付股利。这一消息的宣布,加上公众对股价上扬的预期,促进了债券转换,进而带动了股价上升。1719年中,南海公司股价为114英镑,到了1720年3月,股价劲升至300英镑以上。而从1720年4月起,南海公司的股票更是节节攀高,到了1720年7月,股票价格已高达1050英镑。此时,南海公司老板布伦特又想出了新主意:以数倍于面额的价格,发行可分期付款的新股。同时,南海公司将获取的现金,转贷给购买股票的公众。这样,随着南海股价的扶摇直上,一场投机浪潮席卷全国。由此,170多家新成立的股份公司股票以及原有的公司股票,都成了投机对象,股价暴涨51倍,从事各种职业的人,包括军人和家庭妇女都卷入了这场漩涡。美国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斯在其《大恐慌》一书中这样描绘当时人们购买股票的情形:“政治家忘记了政治,律师放弃了买卖,医生丢弃了病人,店主关闭了铺子,教父离开了圣坛,甚至连高贵的夫人也忘了高傲和虚荣。”

  从1720年7月份开始,外国投资者首先抛出南海公司股票,撤回资金。随着投机热潮的冷却,南海公司股价一落千丈,在1720年8月25日到9月28日,南海公司的股票价格从900英镑下跌到190英镑,到12月份最终仅为124英镑。当年底,政府对南海公司资产进行清理,发现其实际资本已所剩无几。那些高价买进南海股票的投资者遭受了巨大损失,政府逮捕了布伦特等人,另有一些董事自杀。“南海泡沫”事件使许多地主、商人失去了资产。此后较长一段时间,民众对参股新兴股份公司闻之色变,对股票交易心存疑虑。

  郁金香狂热案:在17世纪30年代的荷兰,郁金香球的价格飞速上涨,速度之快与当代早期的雅虎(Yahoo)股票一样,令投资人欣喜若狂。一棵稀罕的极品郁金香球种售价可能相当于阿姆斯特丹运河边的一幢豪宅。在这股狂热到达巅峰时,也就是1636至1637年的那个寒冬,交易商们聚在小酒馆中,疯狂地进行叁级郁金香球的期货买卖。他们希望一夜之间赚上比他们原先作为店主、艺术家或者是卖苦力时干上十年所赚的还要多多得多的钱。

  投机狂潮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事实也的确如此。在1637年2月的第一个星期二,价格停止了上升。由于郁金香期货交易的参与者遵循的是目前被称为“博傻投资理论”(greater-fool theory,即这些人以极高的投机性价格买进的前提是:会有其他某些蠢人参与进来并愿意以更高价格买进),市场几乎是顷刻之间崩溃了。

  当然,我们在这里提到的投机泡沫和1929年股灾之后那段异常艰苦的岁月。如果说一提到投机狂热会疯狂到什麽地步,人们就会想到郁金香狂热,那麽当人们谈论投机狂热接下来会导致什麽事情发生时,“大萧条”一词便会涌上大多数人的心头——至少在美国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