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风险及其防范案例

2024-05-18 18:01

1. 审计风险及其防范案例

  一、审计风险的成因

  (一)审计独立性的缺失

  近年来国内外的事务所不断的发生会计造假事件被媒体曝光,社会各界开始对审计独立性的高度关注,并对注册会计师的执业审计独立性产生的怀疑。审计独立性的缺失有下面几点原因:

  1、政府对审计市场的过度干预。目前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大多是由脱钩改制过来的有限责任公司,一方面政府的过度干预,使得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很难做到独立和公正;另一方面注册会计师或会计师事务所期望依赖有关机构和政府官员的权力去分割独立审计市场。因此,注册会计师可能会屈从权力主体的压力而不再保持独立性。

  2、法规不健全、惩治不力且违规成本低。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尽管颁布了一些相关法律法规,但是仍不完善,企业的经营活动缺乏规范,如企业存在粉饰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意图与行为,一些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缺乏起码的诚实与信誉,甚至贿赂审计人员,使其失去独立性,加之我国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外部监管不力,违规处罚力度偏弱,审计整体风险水平较低,在经济利益诱导下,注册会计师最终选择与企业“合谋”,丧失审计独立性。

  3、审计定价不规范。事务所的审计收费不规范,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不公平价格竞争带来的后果是审计收费越来越低。为了获得利润,不得不减少充分的甚至是必要的审计程序,从而造成了审计质量的下降。

  (二)有关注册会计师相关法律条文的矛盾

  《刑法》、《注册会计师法》、《证券法》、《公司法》中都涉及了与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有关的规定,这一系列规定对维护市场运行秩序起着重要作用。但由于外部环境的改变,立法顺序的先后不同,使得这些现行法律中,涉及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条文存在不少矛盾之处。这便导致追究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时尺度不一致、不平衡;使注册会计师法律问题的复杂化,当注册会计师遇到法律诉讼问题时,就根据这些法律条文的空隙,逃避自身的法律责任,也就使得审计风险在无形中增加了。

  (三)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有限

  目前社会上小规模企业数量多,其资产规模小,经营业务简单,会计记录简单,内部控制有限,存在管理层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的可能性,其所面对的经营风险和发生重大错报风险的概率大于一般大型企业,许多会计人员在领导权威和利益驱使的双重压力下,往往在诚信和失信之间摇摆不定,陷入一种道德困境,以致触犯法律,这必然增加审计的风险。

  (四)注册会计师的胜任能力和专业程度

  目前在会计师事务所里面工作的很多人员都不具有注册会计师的资格,他们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在一定程度存在欠缺,在审计的时候面对被审计单位的各种失责情况并不一定能发现,并且有些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不注重调查研究,常常以个人的主观意愿来判断,这也就大大提高了审计风险。

  (五)审计质量控制准则实施不到位

  我国颁布实施的审计质量控制基本准则是注册会计师职业规范的重要组成部份,是保证审计工作质量,规范审计行为的基本准则。如果事务所未能认真贯彻《中国注册会计师质量控制基本准则》,势必造成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控制制度混乱,导致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计划编写的不当,造成审计外勤工作、审计取证、审计工作底稿编写和复核等工作严重错误和遗漏,审计风险必然增加。

  (六)会计师事务所聘任制度扭曲

  除国际“四大”外,国内事务所在招聘员工的时候大都选择要实习生,既是为节约成本,又可以在事务所的忙季的时候减轻工作量,但在外勤审计的时候实习生就会出现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如果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没有事事亲为的话,对审计质量也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二、防范审计风险的对策

  (一)构建事务所的品牌

  我国与世界上的发达国家之间的品牌都有差距,会计师事务所品牌的差距就更明显,国际著名的“四大”会计公司不但在国际会计市场上占主导地位,而且在我国的会计市场上占有相当大的份额。“四大”的品牌在这其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会计师事务所的核心竞争力来自本身品牌的构建,而形成品牌价值的关键在于审计质量。质量是品牌的基础,社会认知度是品牌发展的结果,社会知名度的提高又促进业务收入的提高,业务收入的提高才有足够的资源投入,才能促进审计质量的提高和规模化,促进事务所良性循环的发展。

  1、树立事务所的和谐文化。会计师事务所的企业文化应是管理者和全体员工在长期的执业活动中形成的、与其自身特点及发展规律相适应的一整套经营理念、执业信念、价值观和行为规则,以及由此形成的群体行为模式。会计师事务所的企业文化通过树立正确的职业理念、良好的精神风尚为发展目标,统一和规范事务所员工的价值观念,通过建立和完善事务所的各种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及工作标准,统一和规范全体员工的行为。

  2、提高事务所的服务水平。面对现代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事务所应该将产品的内涵从最终报告扩展到各个服务的过程,体现在报告形成之前的全过程之中,给予客户报告背后的财务方面的指点、鉴证或咨询的服务,提高顾客的满意度。

  3、积极引进并留住事务所的人才。掌握了大量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注册会计师是会计师事务所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在引进从业人员的时候,应打破这种单一的人员来源渠道,积极引进法律、英语、计算机、管理等专业类人才,以利于会计师事务所业务的多元化发展。尤其应当引进既有深厚功底的会计和审计专业知识又有扎实的其他专业知识的综合性人才,这样既可以改善和优化事务所执业人员的构成,提高事务所人员的素质,又可以为事务所的各类型的企业及各种业务提供专业性意见,从而提高的审计的质量。对于已经招进事务所的非注册会计师人员应该主动培养成为事务所的后备人才,提高职业水平,这样才能保证对审计风险有一定程度的规避。

  (二)扩大事务所的规模,实现做大做强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下发《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关于推动会计师事务所做强做大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后,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再次掀起了规模化的浪潮。真正做大做强,让公众认同大事务所的竞争和价值,才能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

  1、坚持专业化发展,集约化经营,一体化管理。根据不同的专业建立发展的平台,除《注册会计师法》明确规定的审计、验资业务,还可以发展请如资产评估、税务服务等其他业务。事务所内部机构应该做好协调配合的工作,一业为主,多种经营,齐头并进,多元发展,不仅可以提高事务所人力资源利用率,而且可以大大节约事务所管理成本。

  2、规范审计收费,提高审计质量。规范审计收费对维护公平竞争,提高审计质量和保持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有重要的意义。根据有关研究结果,审计收费与审计质量之间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即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的审计服务的质量越高,其所收取的审计费用也就越高,反之亦然,应该设立审计收费监管委员会,合理收取审计费用,提高审计收费的监管力度。

  3、健全法规,重塑会计诚信。一是行业协会的规定。各事务所应该遵循注册会计师协会出台的各项规定,并且注册会计师协会应该带头规范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行为,提高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水准,维护注册会计师职业形象。二是行政法规。立法部门应该制定像美国国会那样通过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那么严格的法律法规,应该加大违规处罚,提高监管力度,完善处罚机制,提高处罚成本,规范注册会计师审计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只有明确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才能增强其风险意识,诚信执业,提高审计的质量。

  4、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和风险责任制度。(1)实行质量否决权,即CPA项目查证签名负责制和主任审计师把关否决制。从影响质量和风险的各因素入手,采取多种方法对审计工作质量层层控制定期进行考核和奖惩。(2)实行专业分组化。审计风险的出现,很多原因是由于审计人员不了解委托单位和行业的生产经营情况而产生的,因此有必要实行专业分组化。同时有一些大项目实行审计队伍专业综合化,即兼顾经济、技术、法律等专业人员综合使用,这样有利遏制风险的产生。(3)建立报告和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制度。

  5、提高注册会计师的胜任能力和职业谨慎。根据美国公认审计准则(GAAS)的规定,应有的职业审计要求注册会计师保持合理的职业怀疑态度。因此,注册会计师应当坚持诚实和正直的立场,勤勉地搜集和客观地评价审计证据,注册会计师不得因为信任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的诚实而满足于获取不是完全令人信服的审计证据。保持高度的职业审慎,能够帮助注册会计师敏锐地发现问题、捕捉被审计单位舞弊的蛛丝马迹,提高审计效率,使审计工作事半功倍。相反,安永和已经倒下的安达信都是一个深刻的教训。

  6、保持对审计环境的敏感性。了解客户及与审计事项有关的各方面情况是发现风险避免法律诉讼的重要工作。在实施审计前,应了解下列环境事项并保持敏感性:(1)对整个特别是本地区的财政经济状况及其变化发展的趋势深入了解;(2)现有的政策、法规对客户的经营管理所产生的影响及其程度;(3)客户的法定代表人及其主要经营管理人员内部变动及外部流动;(4)客户内控制度健全情况,采取何种核算体系;(5)已制定的审计专业标准及其适用状况如何;(6)已掌握的审计知识及相关技术的发展趋势。

  7、建立会计师事务所的行业专长。安永在汽车和计算机行业,毕马威在银行和保险业,普华在计算机、矿产、通讯业以及永道在通讯业具有显著的行业专长优势。AICPA(1998)指出将行业专长列为影响CPA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因为从竞争策略方面看,事务所发展行业专长是为了适应审计市场激烈竞争而采取差异化策略的必然结果,如果一个事务所能将自己的审计服务与竞争对手相区别并以此吸引客户且得到认同,那么事务所将获得审计收费的溢价和取得竞争的优势。

  总之,风险总是存在的,而且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本文提出的几点防范对策是不全面的一部分,但只要认真谨慎去对待、控制、防范、就能期望消除或降低审计风险,从而成功地达到规避与防范审计风险。

审计风险及其防范案例

2. 审计风险及其防范案例

案例:安然审计失败案
一。案情介绍安然通过会计创新的手法,设立特殊目的公司进行表外融资和交易安排虚增业绩并隐瞒负债,最终导致公司破产。为其出具审计报告的会计师由销毁帐目而接受司法审查。
三、学者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经营理念和方针的批评1.CPA以盈利为主导,已经堕落为非独立行业2.为了共同利益而进行联合和垄断,又为了自身利益而恶性竞争;3.专业服务商品化,过度进行商业化的营销,毫无专业文化品质;4.管理咨询服务按企业负担能力收费,体现不了价值取向和增值;5.推销税务筹划,游走于法律边缘,公然向税法挑战;6.缺乏外部监督机制,行业协会自身的同业评价机制形同虚设,但业界又为了自身利益,以种种理由拒绝政府的监管;7.薪资结构,头重脚轻,合伙人厚颜无耻地剥夺专业人员创造的财富,导致专业人才流失,专业服务水平下降。8.规模大不仅无助于独立性的提高,反而成为独立性的障碍。四。

3. 审计风险案例及分析

A注册会计师应该考虑的重大错报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收入确认的时间 
L集团的相关矿产机械主要销售给五个重要客户,这些客户采用分期付款的方式。第一期付款的到期日是订单得到确认的日期,第一期应支付货款的50%;第二期付款的到期日是矿产机械送达的日期,第二期应支付货款的25%;第三期付款的到期日是矿产机械在客户的煤矿得到成功安装的日期,第三期应支付货款的25%。根据上述付款时间的安排,L集团存在过早确认销售收入的问题,因为在第一次收到客户付款时只是订单得到确认的日期,此时L集团实际上还没有向客户提供商品或服务,该笔付款其实是客户的预付款,L集团应确认负债而不是确认收入,如果此时确认收入既不符合收入确认的标准,也不符合谨慎性原则,因此L集团存在高估收入和低估负债的重大错报风险。 
(2)有争议的应收账款 
在2011年12月31日,L集团应收账款明细账显示P煤矿有一笔4 275万元的欠款。这是一笔有争议的欠款,L集团销售给P煤矿的矿产机械已经在2011年9月安装完成,并据L集团执行总裁M称该机械已在P煤矿成功运转,但是P煤矿却拒绝支付第三期款项。该笔应收账款数额巨大,它已经占到公司税前净利的50.89%,主营业务收入的2.28%,总资产的3%。L集团对该笔有争议的应收账款应该提取适当的坏账准备,否则将会存在高估应收账款的问题。A注册会计师也应深入调查该笔应收账款存在争议的原因,从而合理判断应该计提坏账准备的数额。 
(3)法律诉讼 
L集团的另一个客户Q煤矿在2011年12月通过其律师与L集团取得联系,要求L集 
团就其钻孔机故障造成一名操作员手臂严重受伤的事件进行赔偿。L集团的执行总裁M告诉A注册会计师完全可以忽略这一事件的影响,因为众所周知Q煤矿的安全设施很差,员工的健康福利也很缺乏,曾多次被媒体曝光,也收到过监管部门的整改通令,因此这次事故完全是Q煤矿的责任。为此,L集团对于Q煤矿在2011年11月发出的两个订单也已经取消了确认。 
对于该事件,A注册会计师不能轻易听信L集团执行总裁M的说法,应该提请L集团认真考虑该事件的影响,因为该事件并非如M所称不会对L集团带来任何财务影响。如果事实表明L集团生产的矿产机械确实存在质量问题,L集团就很可能会被要求进行赔偿。如果需要对伤害事故进行赔偿的可能性很大,L集团就应该计提相应的损失赔偿准备,即便赔偿只是有可能,L集团也应该将该事件的细节情况及其对公司的财务影响在财务报表附注中予以披露。 
另外,L集团还取消了Q煤矿的两个订单,但是如果Q煤矿尚有欠款没有支付,那么其拒绝支付的可能性会很大,这样L集团的应收账款就将存在高估的问题。如果Q煤矿已经支付了第一期的货款,则很可能要求返还,L集团也必须为此计提准备或在财务报表中予以披露。 
Q煤矿是L集团的五个主要客户之一,如果丧失该客户,又很难找到新的收入来源弥补这一损失的话,L集团未来的可持续经营能力必然存在问题。如果法律诉讼成为公众知晓的事件,L集团又被认定为提供了存在故障的机械的话,L集团将很难再吸引新的客户。该事件对L集团造成负面影响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如果其他的重要客户也终止与L集团的业务往来,L集团能否继续持续经营的问题将更加严重。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计划中就需要考虑针对 L集团的持续经营能力问题展开必要的审计程序。 
(4)存货 
2011年12月17日L集团进行了所有存货的期末盘点,总工程师根据生产的完工程度估计2011年12月31日在产品的期末计价为1.275亿元。L集团的存货盘点并不是在12月31日进行的,因此根据盘点结果推算的期末存货计价是否准确值得怀疑,A注册会计师需要重点 
审查。 
如果在产品的金额对于整体财务报表而言是重大的,加之在产品相关的关键风险在于对完工程度的估计,该估计的主观性较强,完全由总工程师决定。A注册会计师需要考虑是否存在因为高估在产品的完工程度而高估在产品期末计价的风险。另外,人工成本和间接制造费用的吸收也是一项复杂的计算,A注册会计师需要考虑成本计算方法与以前年度是否一致。同时,A注册会计师还需要考虑存货分类的正确性,包括原材料、在产品和产成品的认定标准是否合理。 
(5)海外供货商 
L集团生产的一种矿产机械的主机是从国外供货商处采购的,该供货商是一家芬兰公司,要求L集团支付欧元。L集团2011年12月31日流动负债中记录的2 250万元的应付账款就是欠该芬兰供货商的货款。由于向海外供货商支付的是欧元,因此A注册会计师需要审查 L集团对外币交易的内部控制是否完善,以外币标示的应付账款在期末是以何时的汇率进行折算的。由于人民币与欧元的汇率随时在发生变化,因此如果使用的折算汇率和方法不当,就可能造成应付账款计价的高估或低估。 
(6)质量保证准备 
L集团对外销售的矿产机械都附带了一年的质量保证,即在一年内由于机械本身原因出现的故障公司负责免费维修。2011年L集团资产负债表上计提的质量保证准备是3 750万元(2010年该准备为3 600万元)。该项准备是L集团的执行总裁M根据顾客所报告故障的维修成本估计得出的。 
L集团计提的质量保证准备的金额是很大的,已经达到总资产的2.63%,2010年则达到了总资产的2.67%。2011年,L集团计提的产品质量保证准备只比2010年多了150万元,增长率仅为4.2%,但是同期的主营业务收入则增长了21.4%。这表明L集团在2011年计提的产品质量保证准备存在低估的问题,除非有证据表明L集团在2011年的产品质量出现了明显的好转,否则产品质量保证准备的计提,比例应与主营业务收入的增长比例相吻合。然而,事实上,P煤矿的拒绝付款和Q煤矿的事故都是L集团产品质量并未得到改善的直接证据。由于确定质量保证准备计提金额的决策权在于L集团的执行总裁M,他作为L集团的大股东,也存在通过少计提产品质量保证准备金的方式在利润表中少计费用以虚增利润的动机。 
(7)大股东对公司的影响 
M是L集团的大股东,可以实质上控制L集团的经营和财务决策,并担任公司执行总裁的职务。这一状况无疑极大地增加了财务报表被人为操纵的风险,比如高估资产、低估负债,从而高估利润等。这一风险在2011年财务报表中尤其严重,因为M准备在转年年初出售其在公司的股份。由于这些股份的出售价格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L集团2011年12月31日财务报表所体现出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因此M出于自身利益操纵报表的动机是十分明显的。M可以采取的操纵报表的手段包括:①对于Q煤矿法律诉讼所构成的或有负债不予确认;②对于P煤矿有争议的应收账款不计提适当的坏账准备;③不按照主营业务收入的增长比例适当增加产品质量保证准备金的计提金额;④过早地确认主营业务收入等。 
(8)关联方交易 
L集团的执行总裁M拥有L集团60%的股份,同时还拥有H集团55%的股份,H集团将其拥有的一处建筑物租赁给L集团作为其公司总部。因此,L不仅控制着L集团,还控制着 H集团,H集团与L集团已经构成关联方。关联方之间的交易应该在财务报表中予以披露,因此H集团与L集团之间的房产租赁合同的内容,相互之间的欠款情况等都应该在报表中进行披露。另外,A注册会计师还需注意H集团与L集团之间是否存在其他的关联方交易。

审计风险案例及分析

4. 浅析常见的审计风险及防范措施

本文讲的是风险防范。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及其导致的法律责任。具体包含三方面含义:最狭义的理解,即未能察觉出重大错误的风险。...
浅析常见的审计风险及防范措施
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及其导致的法律责任。具体包含三方面含义:最狭义的理解,即未能察觉出重大错误的风险。或错误地估计和判断了审计事项,乃至发表了与事实相悖的审计报告,使重大错误或舞弊行为未能揭示出来,而受到有关关系人指控并遭受某种损失的可能性;狭义的理解,包括财务报表没有公允揭示而审计人员却认为已公允揭示的风险,和财务报表总体上已公允揭示而审计人员却认为未公允揭示的风险。最广义的理解:
美国学者海泥斯在论述风险时,认为风险是损失的可能性。
按照《审计学》理论的含义,审计风险有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三部分风险组成。由于审计人员的意见或结论是建立在一种职业审查和专业判断上,因而总存在着偏离客观事实,甚至与客观事实完全相反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审计结论在一定程度具有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有时给利用审计服务的各方带来损失,导致审计人员、审计机关需要对后果承担责任。如何降低风险,笔者根据多年审计实践,对工作实践中常见的审计风险进行了梳理,针对三十种可能产生风险的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以和各位审计同仁商榷。
风险一:审计程序不合法。防范措施:要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以下简称审计法)第三十八条规定,审计通知书应于三日前送达,特殊事项应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
风险二:审计范围不当。防范措施:要严格执行《审计法》第十六、二十八条的规定,不得超过审计管辖权审计,年度审计项目应实行计划管理,无上级审计机关和本级人民政府委托不得随意增加审计项目。
风险三:审前准备不充分。防范措施:对审计项目在审计进点前要做认真的审前调查,在掌握大量基础数据的基础上,编制审计实施方案,确定审计重点,做到有的放矢。
风险四:审计内容不全面有遗漏。防范措施:要认真贯彻“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审计工作原则,全面审计是基础,突出重点是方法,要努力做到内容无遗漏,可疑线索一个也不放过。
风险五: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账簿、凭证、银行账户不全。防范措施:审计组进点时审计组要求被审单位的财务人员认真填写审计承诺,对本单位提供的财务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如有不实,愿意承担法律责任。
风险六: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不健全。防范措施:审计人员要对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测评,从中发现问题,在编制审计方案时有针对性地增加审计措施,有效化解潜在风险。
风险七:被审计单位财会制度缺失,未设银行账。防范措施:审计人员要把银行对账单、大额支出票据、业务原始资料作为审计重点,关注票据的真实性、合法性。
风险八:被审计单位财会人员更换频繁、无证上岗。防范措施:审核财会人员证件,会计、出纳、业务经办人员是否具有相互监督、制约机制,印鉴、支票是否专人分管。
风险九:被审计单位故意隐瞒财会相关资料、凭证。防范措施:审计人员要通过了解单位的财务收支运作情况、业务运作流程,必要时要从查询银行账户、单位会议记录、相关人员座谈、账户以外全面掌握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状况。
风险十:审计人员业务能力不强。防范措施:审计机关要树立“磨刀不误砍柴工”的意识,要按照建立学习型机关的要求,加强对审计人员的培训,采取请进来、走出去,集中学与自学相结合,实践学与书本学相结合,不断提高审计人员业务素质。
风险十一:审计人员搞“人情审计”。防范措施:要认真执行《审计法》第十三条、《审计法实施条例》第十六条的规定,严格实行回避制度,签订廉洁审计承诺书。
风险十二: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不科学。防范措施:审计人员要认真调查研究必要时要多方听取专家的意见,选择具有科学性、客观性、先进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的标准,包括法定标准、参考标准、其他标准等进行绩效评价,绩效审计标准不一致时,应采用权威和公认程度高的标准。
风险十三:审计评价失当,无证据支持。防范措施:要按照审什么,评什么的原则,严禁抄袭、照搬被审计单位的工作总结,或者按照被审计单位的意见进行评价,防止过分夸大,把部门成绩与个人成绩混淆。
风险十四:审计报告校对不认真,数字、关键文字出现错误。防范措施:要建立健全审计组长负责制、审计过错追究制、审计失误问责制等制度,完善三级复核、六级把关、集体审理等相关制度。
风险十五:定性依据未形成证据链,缺少要素。防范措施:审计复核中对查出问题的定性,必须要有定量的证据来支持,形成证据链,凭证、原始发票、违规事实、资金收支运行都要相互印证。对缺少支持的问题,应要求继续补证。
风险十六:审计法规引用不准。防范措施:要认真执行《审计法》第四十五、四十六条和《审计法实施条例》第四十八、四十九条的规定,严格区分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严防法规混用。
风险十七:超越法律法规下达处理处罚决定。防范措施:审计机关依法作出的审计决定要在《审计法》规定的职权范围内,对自己职权以外的事项应移交相关部门处理。如对违反《政府采购法》、《税收征管法》、《发票管理办法》、《招投标法》、《党政机关小汽车购置管理办法》等均应移送财政、税务、建设、监察等相关部门处理处罚。
风险十八:乱用行政自由裁量权,随意降低处理处罚标准或以罚代法。防范措施:要完善审计项目审理制,坚持集体决策,建立审计实施、复核审理、落实决定三环节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的监督机制。
风险十九:审计决定要素缺差,未明确权利和义务。防范措施:要按照《审计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二、五十三条的规定,在决定中要明确告知被审计单位司法救济途径和时限,其中:对财政收支行为作出的决定不服的,可申请本级人民政府裁决;对财务收支行为作出的决定不服的,可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申请裁决、行政复议、诉讼期间审计决定不停止执行。
风险二十:审计信息泄密。防范措施: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秘密法》,加强对审计人员的保密教育,不得违反《保守秘密法》第二十四条规定的五种情况,不得出现《保守秘密法》第四十八条规定的十二种行为。要逐人签订保密承诺责任书,不对审计无关人员透露审计相关内容,注意保守被审计单位的秘密,审计征求意见稿要妥善保管,并告知被审计单位相关人员履行保密义务,防止审计信息提前泄密。
风险二十一:审计方法不全面所致的内容遗漏。防范措施:要贯彻全面审计的基本原则,通过听、看、访、查、测等方法,全面掌握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情况,在此基础上运用先进的审计手段实施全面审计,要大力推广计算机软件辅助审计,不放过任何疑难问题。
风险二十二:投资项目决算审计受托中介机构“放水”。防范措施:要严格中介机构的资质审查,挑选信誉好、资质高、技术力量强的造价师事务所,参与政府投资项目的决算审计,明确责任和义务,明确对“放水”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审计机关要加强监督,对决算项目工程量、所套定额、设计变更增减等关键环节进行重点监控。
风险二十三:外聘临时人员的管理不到位。防范措施:坚持用制度管人,签订风险防范责任书,工资与绩效挂钩。凡是对外以审计机关出具审计报告的投资、财政财务收支项目的审计应有专业审计人员担任组长或主审,对外聘人员实行全程跟踪管理,以确保审计质量。
风险二十四:重大投资项目跟踪监督流于形式。防范措施:要从项目招投标、政府采购环节开始实施对项目的全过程监督,尤其对工程设计变更,严格现场签证手续,锁定工程量,健全工程实施的相关资料,为项目完成后的竣工决算做好基础工作。
风险二十五:发现的重大违规问题报告未揭示。防范措施:审计组要把查出的问题毫无保留的反映在征求意见稿中,充分征求被审计单位的意见,一同交审计法制部门复核,如何处理处罚有审计业务审定会决定,以规避审计组的风险。
风险二十六:对处理处罚权限以外的违法违纪线索未移交。防范措施:审计机关、审计人员进一步增强使命感,树立执法为民、敢讲实情的责任意识,强化坚持原则、敢于碰硬的职业道德,坚决同一切违法违规行为作斗争,超出处理权限的要移交有关部门调查处理,决不能出现被审计单位的违法违规行为在审计机关内部消化,以不辜负审计职责赋予的崇高使命。
风险二十七:审计报告直接引用中介机构的结果或为中介机构的结果报告出具肯定性认定意见。防范措施:要坚持责任与风险一致性原则,对审计机关未参与审计的结果最好不引用,对审计机关未审查的项目严禁出具肯定性、结论性的认定意见。
风险二十八:审计实施受到外部干扰。防范措施:《审计法》第五条规定,审计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审计人员要不畏权、不唯上,必要时可以报告本级人民政府或上级审计机关给予支持。
风险二十九:审计组成员违反审计“八不准”纪律。防范措施:要加强监督,设立专兼职审计廉政监督员,张贴审计公告,认真准备审计进点会议内容,开宗明义对被审计单位、审计组提出明确要求,请求支持审计工作和对审计组执行审计现场纪律进行监督,深化审计回访制度,科学合理搭配审计组成员,严禁单人从事审计业务,推行廉洁审计,努力把可能发生的审计风险降到最低程度。
风险三十:审计决定未落实、问题未纠正和整改。防范措施:要建立审计部门跟踪督查、相关部门联合核查、政府督导室定期督导的审计整改工作机制,坚决克服重查处轻整改、重决定轻落实的现象,逐步形成完善的明责、问责、追责的一整套整改责任体系,维护良好的财经秩序,体现审计的建设性、防御性作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切实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
一、建筑工程的对比审计法是怎样的
建筑工程的对比审计法是指用已经审计的工程造价同拟审类似工程进行对比审计的方法。这种方法一般应根据工程的不同条件和特点区别对待。
一是两工程采用同一个施工图,但基础部分和现场条件及变更不尽相同。其拟审计工程基础以上部分可采用对比审计法;不同部分可分别计算或采用相应的审计方法进行审计。
二是两个工程设计相同,但建筑面积不同。可根据两个工程建筑面积之比与两个工程分部分项工程量之比例基本一致的特点;
将两个工程每平方米建筑面积造价以及每平方米建筑面积的各分部分项工程量进行对比审查。
三是拟审工程与已审工程的面积相同,但设计图纸不完全相同时,可把相同部分,如厂房中的柱子、房架、屋面、砖墙等进行工程量的对比审计,不能对比的分部分项工程按图纸或签证计算。

5. 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1.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良好的执业环境是注册会计师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客观条件,只有有了良好的执业环境注册会计师才能在执业时坚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从而使审计质量得到保证。但是从最近几年发生的审计案例看,不少是由于会计师事务所及其注册会计师受到被审计单位甚至是某些政府部门的压力而不得不违规,违心地出具虚假审计报告,一旦出现问题,就会使自己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因此,注册会计师审计迫切需要一个良好的执业环境。新《会计法》的颁布实施,使单位负责人成为承担会计责任的主体,再加上其他相关规定加大了遏制会计造假的力度,从而为注册会计师审计创造良好、宽松的社会环境提供了条件。
2.转变观念,强化风险意识。
随着人们对审计期望值的越来越高,审计人员的责任和风险也越来越大,会计职业界将会更加关心如何采取有效的审计方法和程序,在降低审计成本的同时高质量地完成审计任务,并有效地避免审计风险及其损失。因此,审计人员要从思想上、观念上深入理解审计风险,并在执行业务过程中寻求积极有效的方法控制风险。
3.建立有效的内部运行机制,完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
会计师事务所必须在独立、客观、公正、严谨、廉洁、保密性原则下建立自律性的运行机制,同时还应根据成本效益原则建立自己的质量控制制度,包括审计工作程序和质量控制制度,规范审计工作底稿,认真执行“三级复核”制度,加强执业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等。
4.建立有效的事前评估、事中控制、事后评价的风险管理系统。
事前风险评估就是要求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时,应对客户所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判断、评估,并以此为出发点制定审计策略和审计计划,使审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这主要包括客户和客户管理当局两个方面。客户主要有经营环境因素分析、组织结构因素分析;管理当局方面主要有管理者的品行、能力分析和管理者变更情况分析等。事中风险的控制,主要指选择减轻风险的技术和方法,建立减轻风险的程序,以规避、降低、转移审计风险。审计风险的控制是多方面的,主要是接受客户的风险控制、选派审计人员的风险控制、审计计划的风险控制、审计证据的风险控制、编制审计报告的风险控制、审计质量检查的风险控制等。事后审计风险的评价,主要是指对上述审计人员所做工作的有效性进行分析、检查、修正和评估,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审计风险,并为以后的审计工作总结经验和教训。
5.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首先,注册会计师应当保持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准。其次,要形成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认真负责地对待每一项审计业务,严格依照独立审计准则进行审计,以确保业务质量。第三,要主动学习和掌握与审计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不断更新知识,提高分析、判断、预测经济活动的能力。第四,要慎重考虑出具何种意见的审计报告,千万不可草率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尽管许多具体应用中的问题还有待于在实践中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是只要广大注册会计师能够真正转变观念切实开始按照风险基础审计的思路组织审计工作,在审计实务中全面贯彻审计风险的观念,就一定会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从而带动我国审计实践及注册会计师事业更快发展。

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6. 如何正确的防范审计风险

防范审计风险方式有以下这些:1.可从源头防范审计风险,完善审计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2.应当规范审计程序,从过程中进行防范。3.应当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防止人员造成的审计风险。【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二条国家实行审计监督制度。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设立审计机关。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门的财政收支,国有的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以及其他依照本法规定应当接受审计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依照本法规定接受审计监督。审计机关对前款所列财政收支或者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依法进行审计监督。

7. 审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措施

 审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措施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审计的期望也越来越高,审计这一职业的责任也越来越大。而社会经济生活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增加了审计的难度,由此产生了一定的审计风险。加强对审计风险的研究并找出相应防范措施,是当前审计理论和审计工作实践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审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措施的知识,欢迎阅读。
     一、形成审计风险的主要因素 
    1。审计人员的经验和能力的局限性。由于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和审计内容的广泛性,加上近年来人们对审计意见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对审计人员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而在审计过程中,很多方面需要由审计人员作出专业判断,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有丰富的经验和较高的判断能力。然而经验和能力总是有限的,由于审计人员的审计经验和能力不足,致使审计难以达到社会全部期望,这就无可避免地会在审计过程中发表不恰当的审计意见,产生审计风险。
    2。审计人员没能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审计准则要求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进行合理的专业判断。然而由于审计人员的个人素质参差不齐,如果审计人员责任心不强,审计中没有保持应该持有的职业谨慎态度,势必导致不必要的差错或者应当执行的必要的审计程序没有得到执行,进而形成审计风险。
    3。审计人员的工作失误。如果审计人员能够保证在审计过程中采取恰当的程序和方法,那么风险就会大大降低。然而审计人员的经验有高有低,驾驭审计方法的能力有强有弱,审计人员的差错和失误有时很难避免,它们可能来自于对审计事项的错误判断,也可能来自于对审计程序的错误理解等,这些都会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
    4。审计方法本身存在的缺陷和不足。现代审计是建立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健全的基础之上的抽样审计,所遵循的是成本效益相结合的原则,而这两者本身就是允许一定审计风险存在的。其一,它有些过分依赖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测试,虽然内部控制系统的建立可以减少经济活动中的一些错弊,但因为内部控制系统本身固有的一些局限性,使其无法避免所有的错弊。例如审计单位发生未预料的经营状况,或者出现了比较特殊的业务,原有的控制措施无法适用;工作程序上本应相互牵制制约的工作人员串通作弊;管理人员滥用权力或责任心差致使控制系统失效等。所有这些都会使控制系统失灵,产生控制风险。其二,在抽样审计中,审计人员常常为了用有限的成本达到较高预期的效益,放弃了相当一部分的样本资料,这就更加大了给出正确审计结论的难度。以上情况均会造成审计结果出现误差。
     二、形成审计风险的客观因素 
    1。审计责任的客观存在。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审计意见的影响范围也越来越大,人们的经济决策对审计意见和结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如果审计意见有所不适当,与被审计单位的情况有所不符,则对使用者的判断和决策影响将会很大,使得审计风险也随之加大。
    2。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及审计内容的广泛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生产经营过程越来越复杂,与此相应的会计信息系统也日益复杂,财务报表出现错误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此外,审计范围也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审计范围扩大到今天,已远远超过了传统审计,增加了很多不确定性因素。审计的对象越复杂,审计的内容越广泛,审计的难度就越大,审计风险也就越大。
    3。被审计单位外部和内部经营背景。经济环境、被审单位经济活动的特点、技术发展趋势、内部控制制度的强度、管理人员的品质和素质等因素都会对企业的经营风险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审计风险。这也是审计风险模型中首先要考虑固有风险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也是现代审计首先要对企业内外环境全盘评估的理由。被审单位内外环境对审计风险的影响,可以从审计费用充分表现出来,西方审计职业界确定审计费用时,都考虑了审计风险,特别是固有风险和经营风险。
     三、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审计风险呈现出扩大化和复杂化的趋势,当前最为紧迫的任务是在保证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的前提下有效地防范和规避风险。
    1。建立健全审计法律环境。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审计也面临着许多新课题、新任务。为此,必须有健全有效的法律制度和审计准则,才有利于合理地界定审计人员的责任。应继续制定和不断完善审计法律规范。通过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完善的审计法律法规强化审计质量控制、规范审计操作、避免审计中的随意性、约束审计行为、规避审计风险,切实做到审计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进一步转变观念、强化风险意识。由于人们对审计期望的越来越高,审计人员的责任和风险也越来越大,审计部门将会更加关心如何采取有效的审计方法和程序,在降低审计成本的同时,高质量的完成审计任务,同时有效地避免审计风险及其损失。因此,审计人员一定要从思想上、观念上深入理解审计风险、重视审计风险,冲破传统审计思路的束缚。在执行审计业务的过程中,寻求积极有效的.方法和措施控制审计风险。
    3。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应对审计风险的实际能力。审计是一种技术性和专业性都很强的职业,且是一种综合性、高层次的经济监督,其工作不但需要一套系统的职业标准指导、规范和约束,同时,还要注意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和责任心。各级审计机关均应建立责任过错追究制,坚持谁违法违纪违规谁负责承担其责任,包括一定的连带责任。其目的就是要增强审计机关、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责任心,努力把审计风险降至希望值之内。不论是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还是社会审计组织,都要定期对审计人员进行培训,教育他们严格遵守审计法、审计准则和审计规范,坚持实事求是、廉洁奉公、客观公正,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不断更新知识,提高分析、判断、预测经济活动的能力,成为一支具有一定思想素质、业务技能和文化水平的审计干部队伍,从而达到主动控制风险的目的。
    4。建立良好的内部运行机制,完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这是有效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的重要保障。各级审计机关和相关审计主体都要在独立、客观、公正、廉洁、严谨、保密的原则下建立自律性的运行机制,倡导敬业精神,公正执法,不徇私情,同时还应根据成本效益原则建立自己的质量控制制度,以期为遵循专业标准提供合理的保证。这包括合理运用全面质量控制政策与程序,以保证所有的审计工作均遵照独立审计准则执行和合理运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程序,确保审计项目工作符合规定的质量标准等。
    5。搞好审计风险预测,引入对客户的评价制度,慎重选择审计对象。首先,应树立只与正直客户打交道的原则。客户如果没有正直的品格,则出现差错和舞弊行为的可能性就大,固有风险就比较高。即使扩大审计测试的规模,审计人员也难以使总体审计风险的水平降低到社会可接受的程度内,出现法律纠纷的可能性就比较大。因此审计人员在接受委托之前应当采取措施,如与前任审计人员联系,评价客户管理高层的品格,一旦发现委托单位缺乏正直品格就应尽量拒绝接受。
    6。采用风险导向审计,降低审计风险。现代审计方法强调审计成本和审计风险的均衡,抽样审计方法和分析性复核方法的应用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中,审计的结果必然带有一定的误差。所谓审计抽样,是指审计人员实施审计时,从审计总体中选取一定数量的样本进行测试,并根据测试的结果,推断审计总体特征的一种方法。在抽样审计过程中,决策者是否具备设计和使用抽样方案的能力,离不开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而在审计时存在许多不确定的因素。这些不确定因素要由审计人员正确的判断加以解决。但审计人员对抽样结果很难进行质量和数量上的评价,很难达到一定的精确程度。风险导向审计是将审计风险概念全面应用于审计过程的一种审计模式,它通过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来确定审计风险是否控制在可以容忍的范围内。它主要运用分析性复核的方法,不仅对客户的控制风险进行评价,同时更要对产生风险的各个因素进行分析和评价,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和重点。这样就使审计风险与整个审计过程密切联系起来,起到降低风险的作用。近年来,风险导向审计在世界其他国家已广泛使用,其原因就在于从审计准备阶段开始就考虑审计风险,并把它控制在最低水平,从而减轻审计人员的法律责任,降低审计风险。
    7。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规避和降低审计风险。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审计重要性》第八条指出:“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存在的反向关系。重要性水平越高,审计风险越低;重要性水平越低,审计风险越高。”把握这种反向关系可使审计人员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在接受审计任务时,一方面要考虑审计工作量及成本的大小,另一方面考虑审计风险及影响的高低,合理地确定审计重要性水平,以期达到规避和降低审计风险的目的。
    8。在对审计方法的改革与创新中加强审计风险管理,防范和降低审计风险。审计主体在基本的规范要求下,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对审计风险进行有效的防范,提高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中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从本质上说,审计作为两权分离的产物,是所有权对经营权的一种监督,审计方法是由审计目的和对象决定。在审计方法环节中,审计效率与审计风险的矛盾十分突出,但面对现在复杂而大量的审计工作,客观上是对审计效率的一种挑战。从审计主体与审计客体两方面来看,对审计效率有共同的要求,在这种矛盾运动中,审计风险,准确地说是审计检查风险就更加明显地凸显出来了,审计实践的矛盾在运动中达到平衡,既可以提高审计效率,又可以避免或降低审计风险。
    总之,控制和防范审计风险,最关键的是增强审计机关领导和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及时建立相关机制,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只要能正视风险,及时采取措施应对风险,就一定能最大限度地避免风险。
  ;

审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措施

8. 有关于审计风险的最新案例吗?

案例一:注册会计师吴生审计大华公司2001年度会计报表固定资产项目时,发现“在建工程”科目中购建的一号工程项目,其中部分已具备预定的可使用状态,并已于2001年1月投入使用,但大华公司未按有关法规规定估计价值入账,并相应计提折旧,吴生建议被审计单位予以纠正。
案例一分析:《企业会计制度》第三十三条规定:“所建造的固定资产已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但尚未办理竣工决算的,应当自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之日起,根据工程预算、造价或者工程实际成本等,按估计的价值转入固定资产,并按本制度关于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规定,计提固定资产的折旧。待办理了竣工决算手续后再作调整。”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