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的24节气分别是什么

2024-05-16 01:54

1. 一年的24节气分别是什么

处暑是什么意思,关于24节气你知道多少呢?

一年的24节气分别是什么

2. 一年24个节气是什么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3. 一年的24节气分别是什么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由于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阳运行周期,但中国又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分别是: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春:立春,雨:雨水,惊:惊蛰,春:春分,清:清明,谷:谷雨。
   夏:立夏,满:小满,芒:芒种,夏:夏至,暑相连:小暑和大暑。
   秋:立秋,处:处暑,露:白露,秋:秋分,寒:寒露;降,霜降。
   冬:立冬,雪:小雪,雪:大雪,冬:冬至,小大寒:小寒、大寒。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亦合称“四立”,分别表示四季的开始。“立”即开始的意思。公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后。 “四立”表示的是天文季节的开始,从气候上说,一般还在上一季节,如立春黄河流域仍在隆冬。
   夏至、冬至——合称“二至”,表示天文上夏天、冬天的极致。“至”意为极、最。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夏至雨连连,冬至雪纷纷。
   春分、秋分——合称“二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分”即平分的意思。这两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
   雨水——表示降水开始,雨量逐步增多。公历每年的2月18日前后为雨水。
   惊蛰——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每年公历的3月5日左右为惊蛰。
   清明——含有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明洁、逐渐转暖、草木繁茂之意。另有清淡明智之意。公历每年大约4月5日为清明。
   谷雨——雨水增多,大大有利谷类作物的生长。公历每年4月20日前后为谷雨。
   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大约每年公历5月21日这天为小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种开始。每年的6月5日左右为芒种。芒种火烧天
   小暑、大暑、处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还未达最热,大暑才是最热时节,处暑是暑天即将结束的日子。它们分别处在每年公历的7月7日、7月23日和8月23日左右。
   白露——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每年公历的9月7日前后是白露。
   寒露——气温更低,空气已结露水,渐有寒意。这一天一般在每年的10月8日。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历的10月23日。
   小雪、大雪——开始降雪,小和大表示降雪的程度。小雪在每年公历11月22日,大雪则在12月7日左右。
   小寒、大寒——天气进一步变冷,小寒还未达最冷,大寒为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公历1月5日和该月的20日左右为小、大寒。

一年的24节气分别是什么

4. 一年的24个节气,是指哪24个.?

节气是华夏祖先历经千百年的实践创造出来的宝贵科学遗产,是反映天气气候和物候变化、掌握农事季节的工具。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对节气有所记述。西汉刘安著的《淮南子》一书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了。我国古代用农历(月亮历)记时,用阳历(太阳历)划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我们祖先把5天叫1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72候24节气。
随着不断地观察、分析和总结,节气的划分逐渐丰富和科学,到了距今2000多年的秦汉时期,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的概念。
在古代,一年分为十二个月纪,每个月纪有两个节气。在前的为节气,在后的为中气,如立春为正月节,雨水为正月中,后人就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的名称为: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节气的日期在阳历中是相对固定的,如立春总是在阳历的2月3日至5日之间。但在农历中,节气的日期却不大好确定,再以立春为例,它最早可在上一年的农历12月15日,最晚可在正月15日。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而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则反映了四季的开始。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具有非常明显的季风性和大陆性气候,各地天气气候差异巨大,因此不同地区的四季变化也有很大差异。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
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二十四节气与阳历日期对照列表如下:
节气
月份
日期
节气
月份
日期
节气
月份
日期
小寒
1月
5日或6日
立夏
5月
6日或7日
白露
9月
8日或9日
大寒
20日或21日
小满
21日或22日
秋分
23日或24日
立春
2月
4日或5日
芒种
6月
6日或7日
寒露
10月
8日或9日
雨水
19日或20日
夏至
21日或22日
霜降
23日或24日
惊蛰
3月
6日或7日
小暑
7月
7日或8日
立冬
11月
7日或8日
春分
21日或22日
大暑
23日或24日
小雪
22日或23日
清明
4月
5日或6日
立秋
8月
8日或9日
大雪
12月
7日或8日
谷雨
20日或21日
处暑
23日或24日
冬至
23日或24日

5. 一年有哪24个节气?

立春:太阳黄经为315度。是二十四节气的头一个节气。其含意是开始进入春天,“阳和起蛰,品物皆春”,过了立春,万物复苏,生机 
勃勃,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 
雨水:太阳黄经为330度。这时春风遍吹,冰雪溶化,空气湿润,雨水增多,所以叫雨水。人们常说:“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 
惊蛰:太阳黄经为345度。这个节气表示“立春”以后天气转暖,春雷开始震响,蛰伏在泥土中的各种冬眠动物将苏醒过来开始活动,所 
以叫惊蛰。这个时期过冬的虫卵也要开始孵化。中国部分地区进入了春耕季节。谚语云:“惊蛰过,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惊蛰一 
犁土,春分地气通。”“惊蛰没到雷先鸣,大雨似蛟龙。” 
春分:太阳黄经为0度。春分日太阳在赤道上方。这是春季90天的中分点,这一天南北半球昼夜相等。所以叫春分。中国古书中有不少有 
关春分的记载,如:“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这天以后太阳直射位置更向北移,北半球昼长夜短。所以,春分是北半 
球春季开始。中国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各地农谚有:“春分在前,斗米斗钱(广东)”,“春分甲子雨绵绵,夏分甲子 
火烧天(四川)”,“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种瓜豆后插秧(湖北)”,“春分种菜,大暑摘瓜(湖南)”,“春分种麻种靛,秋分收麦收蒜 
(安徽)”。 
清明:太阳黄经为15度。此时气候清爽温暖,草木开始发新枝芽,万物开始生长。农民忙于春耕春种。从前,在清明节这一天,有些人家 
都在门口插上扬柳枝条,还到郊外踏青,祭扫坟墓,这是古老的习俗。 
谷雨:太阳黄经为30度。就是雨水生五谷的意思,由于雨水滋润大地五谷得以生长。所以,谷雨就是“雨生百谷”。谚云:“谷雨前后 
种瓜种豆”。 
立夏:太阳黄经为45度。是夏天的开始,从此进入夏天,万物旺盛。习惯上把立夏当作是气温显著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 
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 
小满:太阳黄经为60度。从小满开始,大麦,冬小麦等夏收作物,已经结果,籽粒饱满,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满。 
忙种:太阳黄经为75度。这是最适合播种有芒的谷类作物,如晚谷,黍,稷等,如过了这个时候再种有芒的作物就不好成熟了。同时, 
“芒”指有芒作物如小麦,大麦等,“种”指种子。芒种即表明小麦等有芒作物成熟。芒种前后,中国中部的长江中,下游地区,雨量增多, 
气温升高,进入连绵阴雨的梅雨季节,空气十分潮湿,天气异常闷热,各种器具和衣物容易发霉,所以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叫“黄梅天”。 
夏至:太阳黄经为90度。太阳在黄经为90度“夏至点”阳光几乎直射北回归线上空,中午太阳最高。这一天是北半球白昼最长,黑昼最短 
的一天,从这一天起,进入炎热季节,天地万物在此时生长最旺盛。所以古时候又把这一天叫做日北至,意思是太阳运行到最北的一日。过 
了夏至,太阳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一天比一天缩短,黑夜一天比一天加长。 
小暑:太阳黄经为105度。天气已经很热,但不到最热的时候,所以叫小暑。此时,已是初伏前后。 
大暑:太阳黄经为120度。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正值二伏前后,长江流域的许多地方,经常出现摄氏40度的高温天气。要作好防暑 
降温工作。这个节气雨水多,有“小暑,大暑,淹死老鼠”谚语,要注意防讯防涝。 
立秋:太阳黄经为135度。秋是植物快成熟的意思。从这一天起秋天开始,秋高七爽,月明风清。此后,气温由最热逐渐下降。 
处暑: 太阳黄经为150度。这时夏季火热已经到头了,暑气就要散了。它是温度下降的一个转折点,是气候变凉的象征,表示暑天终止。 
白露:太阳黄经为165度。天气转凉,地面水气结霜最多。 
秋分:太阳黄经为180度。秋分着一天同春分一样,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相等。从这一天起,阳光直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 
推移,北半球开始昼短夜长。依中国旧历的秋季论,这一天刚好是秋季九十天的一半,因而称秋分。但在天文学上规定,北半球的秋天是从 
秋分开始的。 
寒露:太阳黄经为195度。白露后,天气转凉,开始出现露水。到了寒露,则露水日多,且气温更低了。所以,有人说,寒是露之气,先 
白而后寒,是气候将逐渐转冷的意思。而水气则凝结成白色露珠。 
霜降:太阳黄经为210度。天气已冷,开始有霜冻了,所以叫霜降。 
立冬:太阳黄经为225度。习惯上,中国人民把这一天当作冬季的开始。冬,作为终了之意,是指一年的田间操作结束了,作物收割之后 
要收藏起来的意思。立冬一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即将结冰。中国各地农民都将陆续地转入农田水利基本??敧?湹浡挀潃????建设和 
其他农事活动中。 
小雪:太阳黄经为240度。气温下降,开始降雪,但还不到大雪纷飞的时节,所以叫小雪。小雪前后,黄河流域开始降雪(南方降雪还要 
晚两个节气);而北方,已进入封冻季节。 
大雪:太阳黄经为255度。大雪前后,黄河流域一带渐有积雪;而北方,已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严冬了。 
冬至:太阳黄经为270度。冬至这一天,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中国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开始进入数九寒天。天文学上规定这 
一天是北半球冬季的开始。而冬至以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白天就逐渐长了。谚云:“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 
小寒:太阳黄经为285度。小寒以后,开始进入寒冷季节,冷气积久而寒,小寒是天气寒冷而还没有到极点的意思。 
大寒:太阳黄经为300度。大寒就是天气寒冷到了极点的意思。大寒前后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大寒正值三九,谚曰:“冷在三九”。 
大寒以后,立春接着到来,天气渐暖。至此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完成了一个循环。 
从节气的含意可知,二十四节气又可以分为四类,即: 表示寒来暑往变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 
节气。 
象征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 
反映降水量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个节气。 
反应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

一年有哪24个节气?

6. 一年中的24节气有哪些、?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7. 1年中的24个节气有那些?

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

1年中的24个节气有那些?

8. 一年中的24节气有哪些、?

24节气依次为: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
24个节气,其中包括12个月,每个节气15天左右。而我国又将“五天”称为“一候”,“三候”为一个节气,所以一个节气又被称为“三候”。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将每个节气的“三候”根据当时的气候特征和一些特殊现象有分别起了名字,用来简洁明了的表示当时的天气等特点。 

扩展资料:
大雪时节,除华南和云南南部无冬区外,我国辽阔的大地均已披上冬日盛装。东北、西北地区平均气温已降至-10℃,黄河流域和华北地区气温也稳定在0℃以下。在气候正常年份,黄河流域以及以北地区已有积雪出现,冬小麦已停止生长。
大雪以后,江南进入隆冬时节,各地气温显著下降,常出现冰冻现象,“大雪冬至后,篮装水不漏”就是这个时间的真实写照,但是有的年也不尽然,气温较高,无冻结现象,往往造成后期雨水多。
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逐渐减弱,但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中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人常说,“瑞雪兆丰年”。严冬积雪覆盖大地,可保持地面及作物周围的温度不会因寒流侵袭而降得很低,为冬作物创造了良好的越冬环境。积雪融化时又增加了土壤水分含量,可供作物春季生长的需要。另外,雪水中氮化物的含量是普通雨水的5倍,还有一定的肥田作用。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二十四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