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该拿这该死的“灰犀牛”怎么办?

2024-05-16 18:54

1. 我们该拿这该死的“灰犀牛”怎么办?

7月17日,金融工作会议召开后的首个工作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刊发评论员文章《有效防范金融风险》,文中提到: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需要增强忧患意识……既防“黑天鹅”,也防“灰犀牛”,对各类风险苗头既不能掉以轻心,也不能置若罔闻。

这头与“黑天鹅”并列的“灰犀牛”,到底是怎样一种金融风险呢?如果说“黑天鹅”是小概率的突发灾难,那么“灰犀牛”就是大概率的潜在危机。这个概念最初是由米歇尔·渥克(Michele Wucker)于2013年1月在达沃斯全球论坛上提出的。在这位学者看来,“灰犀牛”的危害比“黑天鹅”更大。“黑天鹅”事件发生很突然,让人有紧迫感,大家会很快采取应对行动。与之相反,由于“灰犀牛”风险或可预见、或很明显,人们想当然地认为尽在掌握中,从而不在意,最终酿成苦果。
灰犀牛生活于非洲草原,体型笨重、反应迟缓。人们长年看得见成群的犀牛在远处吃草,但从不担心其靠近并造成伤害:“那么笨重的家伙,等它过来我早就躲开了”。然而,灰犀牛群受惊狂奔起来,却是造成许多致命伤害的“杀手”。一旦成群的灰犀牛向你狂奔而来,它们憨直的路线、爆发性的攻击力,会让你猝不及防,直接被踩倒在地。渥克用这一比喻说明,危险并不都来源于突如其来、从天而降的意外(“黑天鹅”),反而有时是来自于熟视无睹、或自信能够躲开的、但发生时却谁也无法扭转的大局趋势。

用渥克的话说:“当你正面临数头两吨重的猛兽,愤怒地喷着气,直直地盯着你,随时准备向你扑来,将你撞翻在地的时候,为什么要去害怕一只奇怪的鸟儿呢?”这有点像中国人说的“积重难返”或“尾大不掉”,也有点像晋景公的“病入膏肓”,或扁鹊见蔡桓公时说的“在骨髓,司命之所属”(病到深处,无从医救)。无数次金融危机爆发前其实早有迹象呈现,但人们总是一再忽视。直到危机无药可救,像火山般爆发出来。人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金融危机吞噬掉希望,毁掉原本可以安宁度日的生活。

换句话说,那些如“黑天鹅”般从天而降的金融危机,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其实是早有预兆的“灰犀牛”,是许多系统性风险累积的结果。比如2001年的阿根廷债务危机、2008年的希腊债务危机,以及此后的美国次贷危机。这些危机爆发之前,其实早有大量财经媒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甚至美国联邦调查局,针对各类危险信号提出过警告。然而人们并没有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而且更令人遗憾的是,在危机发生之后,人们还总将这些人为因素积累的结果,怪罪于不可知晓的偶然,称其为“不知何时会降临的黑天鹅”,从而回避关于金融监管部门失职和风险防范机制缺位的质疑。

我们该拿这该死的“灰犀牛”怎么办?

2. 常识灰犀牛

1.房地产会成为中国经济最大的灰犀牛吗 
 不会。
 
 因为债务才是最大。 中国正处於近年历史上最大的借贷狂潮之中。
 
 2015年,它的债务总额达到26。6万亿美元,大约是10年前的五倍,是该国经济总量的2。
 
 5倍多。这种巨大增长促使一些经济学家、甚至著名的投资者乔治·索罗斯(George Soros)把中国与2008年金融危机前的美国相比较。
 
  
 
  传统观点是快速增长的债务最终会导致经济危机。它可能以几种方式发生。
 
 在希腊,罪魁祸首是 *** ,它累积了超过自己承受能力的债务。在美国,风险潜伏在银行和家庭财务方面。
 
 在中国,这个问题主要存在於公司方面。中国最大的企业——尤其是那些国有企业——是借入的主体。
 
  更高的债务意味著公司将不得不在支付利息和偿还方面投入更多,在投资和雇佣方面投入更少。 这就可能导致恶性循环。
 
  减少投资和雇佣方面的开支,会打击整体经济,损害企业的盈利,让还债变得愈发艰难。不良贷款会上升。
 
 银行放贷会被冻结。金融体系的信心会受到动摇,从而引发全面的银行业危机。
  2.人民银行招聘在考试内容上与国考有什么不同 
 人行与国考对比,对于只考行测和申论的专业,看似一样,但是实际上,只能说考试都包含行测和申论,但两个考试测查的方向和材料是有所不同的,同时难易度也是不同的。
 
 一:在行测科目上:
 
 1.从题量上来看,人行行测70道题,60分钟;国考130道题,120分钟,相对来说对答题速度要求更快。
 
 2.从题型上来看,数量关系上,人行难度在于题目综合性强,多知识点一起考察,而国考难在题目本身知识点较难,人行难度系数略低于国考;资料分析上,人行材料类型单一,材料偏财经类,材料较短,主要考查对基本公式的应用,国考涉及混合型材料,多考点结合,计算量比人行大,难度较人行稍难;
 
 判断推理上,人行考点覆盖面广,需要大量的知识积累和学习储备,国考偏自然科学类,不易读懂,需要论证基础能力的学习和培养,国考难度系数相对较大;言语理解上,人行逻辑填空更侧重同话题实词辨析,国考更侧重同话题成语辨析,人行片段阅读材料字数较国考材料少,但更侧重行文脉络分析,人行言语题目整体难度较高。
 
 二:在申论科目上
 
 人行考试申论部分材料更侧重财经类,比如:全国研发经费投入,财务指标等;
 
 国考材料重民生方面,比如:我国粮食产量、水产量、中国新能源专利汽车申请、钟表行业营业收入等,考试难度因各位考生平时知识积累不同而有差异。
 
 三:在经济金融方面
 
 对于考经济金融专业知识的考生,人行的专业能力知识考察题型包括判断、单选、多选、简答、论述、计算等题型,去年没有考计算题,但往年都有经济学中的计算题,出现过索罗模型、厂商利润等计算,内容包括要素市场、开放经济模型、经济增长模型等其他考试中不常涉及的知识。
 
 整体来说,经济学知识点考查很全面,难度较大,需要考生好好准备。金融学难度较经济学简单一些,内容包括货币银行、国际金融、证券投资等多方面知识,简答和论述题往往与国家调控政策联系,比如灰犀牛与黑天鹅、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等。
 
 随着秋招的提前,2020人民银行招聘也很可能会在九月末十月初进行招聘,请各位考生做好提前招聘的准备。
  3.犀牛是濒危动物吗,据说犀牛角买不到 
 犀牛是哺乳类犀科的总称,主要分布于非洲和东南亚。
 
 是最大的奇蹄目动物,也是仅次于大象体型大的陆地动物。所有的犀类基本上是腿短、体粗壮。
 
 体肥笨拙,体长2.2~4.5米,肩高1.2~2米;体重2800~3000千克,皮厚粗糙,并于肩腰等处成褶皱排列;毛被稀少而硬,甚或大部无毛;耳呈卵圆形,头大而长,颈短粗,长唇延长伸出;头部有实心的独角或双角(有的雌性无角),起源于真皮,角脱落仍能复生;无犬齿;尾细短,身体呈黄褐、褐、黑或灰色。 1993年,中国国务院颁布禁令,禁止使用犀牛角。
 
 中国境内并没有犀牛,因此没有犀牛种类被列为国家级保护动物。但是作为《国际野生贸易公约》的成员国之一,中国始终支持禁止任何犀牛制品交易的禁令。
  4.现存犀牛主要有几种 
 在现存五种犀牛中,黑犀牛脾气最 坏、性情最粗野和凶猛。
 
 它们出奇地暴 躁,据说比金钱豹有过之而无不及。黑犀牛的皮肤为黑灰色而且较光滑,嘴唇 呈钩状突起,像手指一样灵活,可以把食物送进嘴里。
 
 印度犀牛是一种最原始的 犀牛,皮肤又硬又厚呈深灰带紫色,上面附有铆钉状的小结节;在肩胛、颈下及四 肢关节处有宽大的褶缝,使身体看起来 就像穿了一件盔甲。雄性鼻子前端的角又粗又短,而且十分坚硬,所以人们又称 之为“大独角犀牛”。
 
 白犀牛的吻部又大又方,所以又名”方吻犀牛' 白犀牛 是五种犀牛中个头最大的,身长可达5 米,体重约2000到3500千克。它们的皮肤是淡灰色的,比黑犀牛的体色略浅 一些。
 
 它们的性情比较温顺,行动较迟钝。
  5.人行和国考的笔试内容有什么区别 
  国考和人民银行考试内容及难度人行与国考对比,对于只考行测和申论的专业,看似一样,但是实际上,只能说考试都包含行测和申论,但两个考试测查的方向和材料是有所不同的,同时难易度也是不同的。
 
 行测行测方面,从题量上来看,人行行测70道题,60分钟;国考130道题,120分钟,相对来说对答题速度要求更快。从题型上来看,数量关系上,人行难度在于题目综合性强,多知识点一起考察,而国考难在题目本身知识点较难,人行难度系数略低于国考;资料分析上,人行材料类型单一,材料偏财经类,材料较短,主要考查对基本公式的应用,国考涉及混合型材料,多考点结合,计算量比人行大,难度较人行稍难;判断推理上,人行考点覆盖面广,需要大量的知识积累和学习储备,国考偏自然科学类,不易读懂,需要论证基础能力的学习和培养,国考难度系数相对较大;言语理解上,人行逻辑填空更侧重同话题实词辨析,国考更侧重同话题成语辨析,人行片段阅读材料字数较国考材料少,但更侧重行文脉络分析,人行言语题目整体难度较高。
 
 申论方面,人行考试申论部分材料更侧重财经类,比如:全国研发经费投入,财务指标等;国考材料重民生方面,比如:我国粮食产量、水产量、中国新能源专利汽车申请、钟表行业营业收入等,考试难度因各位考生平时知识积累不同而有差异。对于考经济金融专业知识的考生,人行的专业能力知识考察题型包括判断、单选、多选、简答、论述、计算等题型,去年没有考计算题,但往年都有经济学中的计算题,出现过索罗模型、厂商利润等计算,内容包括要素市场、开放经济模型、经济增长模型等其他考试中不常涉及的知识。
 
 整体来说,经济学知识点考查很全面,难度较大,需要考生好好准备。金融学难度较经济学简单一些,内容包括货币银行、国际金融、证券投资等多方面知识,简答和论述题往往与国家调控政策联系,比如灰犀牛与黑天鹅、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等。
  6.人行专业课考什么 
 根据对近几年试题的研究,我们发现虽然人行专业课虽然考试内容繁多,难度大,但考试范围基本可以确定。
 
 经济学方面主要围绕高鸿业、曼昆的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展开,偏爱考察对各种模型、曲线、定理的理解,而恰巧也是学习过程中的难点,如:微观经济学中的成本论、古诺模型及其计算、博弈论等等。宏观经济学中的各种模型如:收入-支出模型、IS-LM模型、AD-AS模型、开放经济模型、经济增长模型等。
 
 金融学方面主要考察宏观金融学的知识,围绕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学展开,包含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商业银行、中央银行、货币供求、货币政策、银行风险等方面,都是重点考察点。此外还会考察部分微观金融学的知识,涉及:投资学、公司理财等内容。
 
 相比较之下金融学的知识点更加杂乱,细碎,但同时又要求深入掌握以应对简答题、论述题。当然,中公教育还有中国人民银行一本通及专业课的测试卷进行模拟训练。

3. 防范灰犀牛事件

        灰犀牛是非洲草原上的一种大型动物,身躯庞大,给人一种行动迟缓、安全无害的错觉,使人们常常忽略了危险的存在。事实上,当灰犀牛被触怒发起攻击时,会体现出惊人的爆发力,阻止它的概率接近于零,从而引发破坏性极强的灾难。概率大、破坏力强是灰犀牛事件的最重要特征。“灰犀牛事件“因此成为大概率危机事件的代名词。
  
         十七世纪以前,欧洲人认为天下的天鹅都是白色的,根本无法想像出一只黑天鹅的样子,直到发现澳大利亚黑天鹅的时候,这个不可动摇的信念崩塌了。黑天鹅事件寓意为极为罕见、影响极大而且不可预测的事件。“黑天鹅事件”因此成为小概率事件的代名词。
  
          2009年,米歇尔·渥克出版了《灰犀牛一一如何应对大概率危机》一书。对防范和应对经济、社会、自然乃至生活中的危机事件提供了全新思路策略。本文摘录其主要观点。
  
         面对一头2吨重的灰犀牛,你可能认为,如此醒目的庞然大物,应该不会被忽视。实际情况却刚好相反。我们没有能及时有效地回应,原因之一正是它的体型愚笨巨大。我们不断地失误,看不到那些非常明显的危险,因此没能阻止那些高概率的破坏性极强的灾难发生。事实上,我们完全有能力、有机会阻止灾难灰犀牛事件。是我们本来应该看到但却没有看到的危险,或者是我们有意忽视的危险。
  
         众多的危机事件都有明显的先兆,不幸的是,这些先兆没有引起人们应有的重视。时至今日,预示危机的先兆仍然显而易见,但还是未被当作一回事。
  
          所有灾难的发生,不是因为发生之前的征兆过于隐蔽,而是因为我们的疏忽大意和应对措施不力。重大危机发生之前的各种端倪其实都是一次次绝佳的机遇,意识到危机的存在并且能够处理得当,这种与众不同的能力会给那些善于思考的人带来丰厚的利润。
  
         拖延症是我们每日都要面对的挑战,我们常常被拖延症所困扰。事实上,危机都是人们的行为集中放大后的必然结果。
  
         很多时候,经历一次沉重的打击才能让我们清醒,让我们警惕灾难的发生,以最小的痛苦和代价去防患于未然。
  
         当面对一头即将发起进攻的犀牛时,一动不动决不是最佳选择。然而不幸的是,实际情况往往是这样的,人们真的就会一动不动。
  
        危险的到来很少是出其不意的,总是事前发生各种各样的警示信息,让人识别,做好防范准备。可惜的是,这一次次的机会都被错过了,于是真正的危险就随之而来了。
  
       错误的思想动机和个人利益的误判会极大地助长我们抗拒行动的自然天性。所有的危机事件,都像是遥远的地平线上,对着我们虎视眈眈的灰犀牛一样,最初的威胁都看起来很遥远,但是当它们靠得越近,阻止它们的代价就越大。当我们认为它们离我们很遥远的时候,我们就不会采取任何防范措施。
  
         危险警示存在的时间越长,就会使我们筋疲力尽,让我们觉得自己永远没有战胜它的机会;当危险靠近的速度越慢,我们就会变得侥幸自负,认为完全可以避开它的视线避开它。
  
        防范灰犀牛的攻击,我们应当明白,越早着手,越容易解决问题,而且成本越小。未雨绸缪远胜于亡羊补牢,一分的预防远胜于十分的治疗,堵住小溪总要比堵住大河容易得多。
  
          “否认”情绪是许多灾难之前和之后一种最普遍的现象,“否认”意识如果在一个人头脑中存在就已经很危险了,如果这种意识在一群人头脑中出现,那将是致命的。因为劝说一个人去预防潜在的危机是一件很困难的事,那么劝说一群人的困难程度会成倍增加。即使发出清晰的预警信号,我们也很难改变一个人,让他行动起来,人们的第一阶段通常是“否认”,“否认”之后就是“混日子”的阶段,或者叫作“得过且过”阶段,想方设法把问题推给将来。
  
         灰犀牛是概率高、影响大的事件,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预知的事件。大多数的预测都是错的,认识到自己的偏见和倾向性,能够帮助我们做出更加准确的预测。圈外人的预见是至关重要的,可以帮我们抵制集体思维,让我们看到那些被我们视而不见的事实,如果你发现自己看待问题总是很乐观,那么你就需要做些调整,看看是不是能更好地应对实际问题。
  
       在一个高危的环境里,任何一个关键环节的疏漏都将产生致命的危险,使用“备忘录”是一种非常好的手段,它能标示出问题的所在,同时如果某个环节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整个团队就有权利插手干预进行修正。
  
        男人和女人在自我认知上存在很大的区别。在压力逐渐加大的时候,女人的决策远远好于男人的决策。让女性在决策中占有一席之地,不仅能帮助我们发现并承认存在的风险,而且当风险越来越大的时候,让我们的决策纳入一些理性成分,是十分必要的。
  
        避免灰犀牛群的攻击的最好办法之一就是与牛群保持安全距离:当它们在远处的时候,千万不要靠近它们。对于企业、组织和每一个人来说,“远离灰犀牛”意味着充分利用头脑能够保持相对冷静的那段时间一一甚至是混乱一—思考未来,考虑各种可能发生的事件,并且制定策略。
  
         有病不及时医治,非要等到进了急救室才接受治疗,那么其费用就会高得惊人。“等到最后一刻不得已而为之”,这是解决危机的最糟糕办法。拖延和等待是要付出代价的,而且是最高昂的代价。
  
         防范应对灰犀牛事件的基本策略:①承认危机的存在。一定要时刻注意防范群体性思维,并且要坚决抵制它的影响。在你的组织机构做重大决策的时候,一定要保证持有不同观点和意见的人能够参与进来,并能保证以欢迎和接受的态度对待他们的观点的意见。②定义灰犀牛式危机事件的性质。找到一个情感共鸣,让危险事件更加生动鲜明,就能吸引人们的注意。③不要静立不动。如果你没有能力做出重大的变革,那么就应该想想还有哪些可行的小一点的举措;如果你不得不拖延行动时间,那么也要很有策略地拖延。④不要浪费危机。如果不幸被灾难袭击,就要立刻振作起来,看看未来的危机会从哪个方向发动政击。灾难也可能会创造意想不到的机遇。⑤站在顺风处。最好的领导者会在危险尚未靠近时就采取行动。站在顺风处要具备两个策略:第一,眼睛要盯着远方,这样才能准确预测:第二,解决好妨碍我们正确决策和及时行动的相关阻挠和障碍。比如保守观念、群体性思维,等等。⑥成为发现灰犀牛式危机的人,成为控制灰犀牛式危机的人。要躲避危险,首先要做到的事情是发现危险,一个人发现了明显的危险,而这个危险是被其他人忽略的危险,这时你要挺身而出,提醒大家注意。同时,既能发现危机又有能力解决危机的人至关重要,如果一个单位一个集体没有这样的人物的话,那么一切都是徒劳的。

防范灰犀牛事件

4. 灰犀牛现象

灰犀牛事件是指太过于常见以至于人们习以为常的风险,比喻大概率且影响巨大的潜在危机。灰犀牛是与黑天鹅相互补足的概念,“黑天鹅事件”则是极其罕见的、出乎人们意料的风险。这个词汇的走红,缘于米歇尔-渥克一本现象级的新书《灰犀牛》。与去年大行其道的“黑天鹅”一样,灰犀牛隐喻的是那些巨大而长期被忽视的风险。             
                 灰犀牛事件是指太过于常见以至于人们习以为常的风险,比喻大概率且影响巨大的潜在危机。灰犀牛是与黑天鹅相互补足的概念,“黑天鹅事件”则是极其罕见的、出乎人们意料的风险。这个词汇的走红,缘于米歇尔-渥克一本现象级的新书《灰犀牛》。与去年大行其道的“黑天鹅”一样,灰犀牛隐喻的是那些巨大而长期被忽视的风险。

5. 什么是灰犀牛?


什么是灰犀牛?

6. 灰犀牛是什么?为什么如此可怕?


7. 什么是灰犀牛呢?

    

什么是灰犀牛呢?

8. 我们对抗“灰犀牛”最大的底气是什么?

“灰犀牛”从哪里来

所谓“灰犀牛”源于美国作家米歇尔·渥克所著《灰犀牛:如何应对大概率危机》一书,比喻经济中发生概率大且影响巨大的潜在危机,跟“黑天鹅”一样都是经济学家预言的大危机型“动物”。这不禁让财经“吃瓜群众”一头雾水,经济学家们难道都在动物园里寻找灵感?
2017年7月17日,我国主流媒体首次引用“灰犀牛”概念——《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提及,“既防‘黑天鹅’,也防‘灰犀牛’,对各类风险苗头既不能掉以轻心,也不能置若罔闻”。随后7月27日,中财办在新闻发布会中也对“灰犀牛”概念做解读:“灰犀牛”一般指问题很大,也早有预兆,但视而不见,没给予足够的重视,结果导致后果严重的问题或事件。并列举影子银行、房地产泡沫、国有企业高杠杆、地方债务、违法违规集资五大类问题,并提出要摸清情况,区分轻重缓急和影响程度,突出重点,采取有效措施,妥善加以解决。

应对“灰犀牛”须有长期和全局视角
任何经济体都存在趋势性风险,政策制定者解决长期问题的首要前提是保持全局稳定。2013年至2016年,我国GDP年均增长7.2%,高于同期世界2.5%和发展中经济体4%的平均水平,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已达30%以上,超过美国、欧元区和日本贡献率的总和;2017年上半年依然延续稳中向好的态势,GDP实际增速达到6.9%;2013年至2016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年均上涨2%,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基本稳定在5%左右,看空中国者期待了五年的“货币战争”“黑天鹅”并没发生。
趋势性潜在风险属于经济的供给侧问题,只能通过结构性改革逐层梳理。这是党中央从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的客观现实出发,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形成的重要成果。政府少花钱去刺激经济,短期确实会形成经济下行压力,但对化解潜在经济长期风险无疑是有利的。

宏观经济治理须“连贯、一致、长期”
党的十八大后,我国对影子银行、地方政府债务等问题的治理就已开始。2016年初至今,“三去一降一补”改革依然是对前期治理影子银行、地方政府债务等问题的延续和深化,符合“连贯、一致、长期”的宏观治理原则。因此,不是外媒聪明地发现了中国“灰犀牛”,而是这些问题早在改革菜单上,且已初见成效。
外部环境也有利于中国避免“灰犀牛风险”。2017年是美国次贷危机十周年,受益于中国的经济刺激计划,美国已走出金融危机的阴霾,甚至富士康都要在美国设厂生产液晶电视,“再工业化”引发就业预期不断向好,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正常化有了底气,自2015年12月以来已进行四次加息,并将很快开启资产负债表的收缩进程。欧洲的2017年复苏形势甚至好于美国,一季度欧元区GDP季调后实际GDP环比折年率创2015年二季度以来的新高,这促使欧央行也开始频频释放货币政策收紧信号。
当然,中国对抗趋势性“灰犀牛”最大的底气还是国内经济的转型升级,特别是消费升级和消费细分的巨大潜力。2017年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增长10.4%,增速依然让欧美国家望尘莫及。结构性的改善也是近几年强化供给侧改革、弱化需求端刺激的成果,在支出法统计GDP中,上半年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3.4%,远超资本形成的贡献;从税收的角度看,2017年上半年体育、教育、文化艺术、娱乐等行业税收分别增长64%、34.9%、24.9%和15.6%,远超全国总体税收收入8.9%的增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