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徐本禹是用爱点亮火把的人

2024-05-07 00:07

1. 为什么说徐本禹是用爱点亮火把的人

徐本禹是华中师范大学的高材生,考取了公费研究生没去读,毕业后去了贵州(中国最贫穷的省份之一)的一个山村小学教书,为了那群贫困的孩子,留在了那个不属于他的地方。既要教书,又要劝着家长不要让孩子退学,甚至变卖自己的财物帮助他们,他把自己最美好的岁月献给了西部。虽然他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但他给其他人带了个好头,起到了模范作用,同时也给贫困地区的孩子带去了希望。
所以说他是用爱点亮火把的人。

为什么说徐本禹是用爱点亮火把的人

2. 徐本禹点亮了怎样的火把

用爱心点亮心灵
  大山中的坚守 


  2003年7月17日,徐本禹一行抵达贵阳。在武汉和贵阳两地新闻媒体的帮助下,他们顺利达到了大方县猫场镇狗吊岩村。很快,这群充满激情的理想主义者发现现实远比他们想象的严酷得多。这里不仅物质条件十分艰苦,而且是一个没有电,不通车,不通电话和邮路,寄封信也要跋涉18公里崎岖山路的信息孤岛;一日三餐一成不变的包谷渣和酸菜汤,缺油少盐,难以下咽,不时还有苍蝇掉进碗里;成堆的跳蚤和臭虫不停往身上爬,咬得人浑身疙瘩,无法入睡…… 


  伙伴们一个接一个病倒了,继而一个接一个离去了。到8月1日,徐本禹发现,大山里就只剩下自己一个外乡人了。曾因为志愿者的到来飞扬着歌声笑语的山寨,现在又因为他们的离去变得寂静。 


  文化差异造成的心理隔膜和话语障碍使徐本禹难以融入当地的环境。他觉得自己就像一只无助的蚕蛹,被孤独和寂寞紧紧包裹着。对从小吃惯了苦的徐本禹来讲,艰苦的生活并非不能忍受,而内心的孤独和寂寞才真正令他痛苦万分。没有人交流,没有人倾诉,每当夜深人静之时,他就拿出山外的来信和贴着亲人、同学照片的相册,一遍遍地读、一遍遍地看,常常不知不觉流下眼泪。 


  支教工作也远比他预计的困难。岩洞里的教室非常昏暗,上课时,老师的讲课声、学生的说话声交织在一起,在岩洞中共鸣,显得十分嘈杂。他每周要上6天课,每天上课时间8个小时。除了教语文、数学外,还要教英语、体育、音乐等。学生基础极差,对外部世界全然无知,写一篇200多字的作文有几十个错别字是很普遍的现象。学生的记忆力和理解力都很差,有时一个简单的问题讲了一二十遍他们还是不懂。 


  更让他焦心的是那些旷课和辍学的孩子。贫困使乡村小学的入学率和巩固率极不稳定,孩子们随时可能辍学。每到课余或周末,他就要挨家挨户动员那些旷课和辍学的孩子回到课堂上去。2003年12月8日,天上飘着雨雪,十分寒冷。何福洋和他的弟弟何伟都没有来上课,徐本禹踏着泥泞,深一脚浅一脚地来到他们家,问他俩为什么不去上学。“我们没有鞋穿。”何伟说,说完兄弟俩哭了起来。当徐本禹把目光投向他俩沾满泥巴的小脚时,心里一阵刺痛:我穿着皮鞋还冷,而他们却打着赤脚,他们怎么能够受得了啊!“你们想不想上学?”他问。兄弟俩使劲点头,哭得更厉害了。徐本禹给他俩布置了作业,然后返身跑回住所,拿了50元钱送去,让家人给他们买双鞋穿。 


  在精神和物质双重匮乏的山村,他更多的时候感到自己是在挣扎。一次,徐本禹回到母校华中农业大学做了一场报告。他站在讲台上,拿着话筒的手在颤抖,嘴唇嗫嚅着,半晌说出了第一句话:“我很孤独,很寂寞,内心十分无助和痛苦,有几次在深夜醒来,泪水打湿了枕头,我感到自己快坚持不住了……”本以为会听到激昂的豪言壮语的同学们惊呆了,沉默了。许多人的眼泪夺眶而出。报告会的第二天,徐本禹只身一人悄然返回狗吊岩,回到他牵挂的孩子们中间。“只要跟孩子们在一起,我就会感到充实和快乐。”他说。 


  2003年春,一直关心徐本禹的贵州团省委将他补入贵州省扶贫接力计划,他成了“体制内”的志愿者,每月得到400元的生活补助。但他节衣缩食,省出大半用来资助当地孩子和老乡。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岩洞中的小学因徐本禹的到来开始迅速发生变化。孩子们可以听懂普通话了,甚至可以用半生不熟的普通话与人交流了。来上学的学生也多了起来,原来只有140人,现在超过了250人。孩子们的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提高,作文的篇幅长了,语句顺了,错别字也少了很多。数学参加全县统考,最高分原来只有83分,现在提高到99.5分。更让他开心的是孩子们有了越来越强烈的求知渴望,只要他走上讲台,一双双清澈透亮的眼睛就一眨不眨地望着他。 


  2004年春天,大方县大水乡党委书记沈义勇邀请徐本禹去作报告。在开往大水乡的车上,沈书记告诉徐本禹,希望他能到大水乡支教。 


  大水乡大石小学的校舍是一座有几十年历史的两层木楼,上面一层摇摇欲坠,其中一间是四年级教室,另一间门口挂着牌子:危险,不要靠近。老师们的办公室得低着头才能进去。在这海拔1600米的高原,冬天,风会像刀子一样穿透木板间拳头大的缝隙,割在孩子们和老师们的脸上。 


  另一间教室用建筑工地常见的那种有红白相间条纹的塑料布搭起来,木板搭就的课桌和凳子随时可能倾覆,但孩子们似乎早就习以为常,趴在“课桌”上,眼神那么专注。 


  这一切深深震撼徐本禹。他给学校写了三封信,引起了校党委书记李忠云教授极大关注。李忠云说:“要去人看看,要支持徐本禹,可以给点钱把小学的校舍修一修。作为一所全国重点大学,应该为西部基础教育做点事,这是我们的社会责任。”校长张端品教授接过话头说:“我们个人也可以捐点钱。” 


  2004年6月26日,华中农大党委宣传部部长彭光芒等人来到了贵州省大方县。他们看望了徐本禹,考察了猫场镇狗吊岩小学和大水乡大石小学,深受震动。当他们在大方县的山路上颠簸的时候,他们又接到了华中农大校长张端品教授打来的电话。张校长说:“学校决定捐助8万元帮助徐本禹,用来为当地小学修建新校舍。” 


  2004年7月11日是华中农业大学暑假的第一天。从贵州归来的彭光芒等把在大方县拍的照片选出100幅,配上简要文字,以《两所乡村小学和一个支教者》为题发到了网上。仅仅几个小时的工夫,存放照片的服务器就因为访问量过大而发生堵塞,跟帖的数量急剧增加,不少热心的网友更是将这篇帖子整理后发到了国内外各大论坛。从发出帖子的7月11日到7月20日短短九天,这篇帖子在各个网站被点击总数就超过了百万!很多网友是流着眼泪读完这篇帖子的。他们在跟帖中用得最多的一个词是“感动”。紧接着,从祖国内地到港澳台,从亚洲到欧洲,从北美到澳洲,要求捐款捐物的电子邮件雪片似地飞来。成千上万的网友在邮件中表达了一个共同的意愿:因为徐本禹的故事而感动,因为感动而行动…… 


  爱心接力传递 


  2004年12月25日,大水乡党委书记沈义勇来到华中农大,将一块写着“情系大水乡,科教泽后人”的匾交到校长张端品教授手中,以此表达全乡各族人民对学校培养出徐本禹,并积极支持和推进大水乡经济发展的感谢之情。华中农大召集专家教授为大水乡经济发展出谋划策,徐本禹支教的效应由此得以扩展和放大。华中农大召开党政联席会议决定授予徐本禹优秀共产党员和杰出大学生称号,并研究了徐本禹回校学习后如何进行后续接力的事宜。 


  此前一周,即2004年12月19日,中共贵州省委书记钱运录专程来到大水乡,看望了徐本禹。钱运录对徐本禹说:“我也在华中农大学习过,我们是校友。”他热情赞扬了徐本禹,说:“徐本禹的精神,是无私奉献的精神。贫困地区缺乏人才,他能带头从大城市来到贵州边远贫穷地区支教,为青年知识分子树立了一面旗帜,给我们贫困地区的干部群众带来了希望和信心。” 


  不久,由华中农大捐赠8万元、贵州省教育厅拨款21万元、毕节地区教育局投资5万元、大方县政府拨款3万元,共计37万元的华农大石希望小学落成。由香港捐助12万元的大水乡凉井村半坡小学的修建工作也已展开。高潮村箐脚小学则得到了贵阳爱心人士的帮助,已破土动工。华中农大贵州支教基金收到国内外助学捐款20多万元,大水乡508名贫困学生获得援助。此外,价值25万余元的国内外捐助的衣物、文具、电脑、图书、课桌、体育器材等也已经送到当地。 


  与此同时,爱心接力的传递也在华中农大校园展开。2005年7月12日,华中农业大学两名2002级学生曹建强、田庚奔赴贵州省大方县,接替徐本禹,进行为期一年的支教服务活动。“也许我们的力量还不能让孩子的眼睛铺满阳光,但徐本禹点亮了希望,我们会义无反顾地接过爱的火把,因为爱,被期待着。”他们说。 


  2005年8月,徐本禹结束了两年的支教生活,回到学校继续学习,他利用其他方式继续关心大山里的孩子。今年3月26日,他组织筹备华农大石希望小学、本禹希望小学和力力箐脚小学的20位师生来华中农业大学附属小学和水果湖第二小学观摩课堂听课,与武汉的小学教师交流教学经验。他说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希望那些在贵州山区里默默奉献的代课老师们能够学习到先进的教学经验和管理经验,开阔眼界。 


  他的心仍牵挂着大山里的孩子。5月11日,徐本禹在新浪网开通了博客,他介绍,“开通博客的目的是能够给外界和深处的大山各打开一扇窗:世界没有角落!”在新浪开通博客的不少名人在其博客中发文章回应,并发起向徐本禹捐书的倡议。一个将爱心和感动从网络延伸到生活中的活动正逐渐展开。 


  这是一个需要感动并能够产生感动的时代。 


  让我们重温一下2005年1月16日晚的情景吧 :徐本禹来到中央电视台2004“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典礼现场。全场掌声雷动,泪光闪闪。颁奖词这样写道:“在熙熙攘攘的城市里,他离开了;在贫穷的小山村,他到来了。他放弃了读研的机会,只为兑现一个对山区孩子的承诺,只为大山里那份深切的渴望。在大山深处,他用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稚嫩的肩膀,扛住了倾颓的教室。也许一个人的力量还不能让孩子的眼睛充满阳光,爱被期待着。如果说眼泪是一种财富,他是一个富有的人。在过去的一年里,他让我们泪流满面。他点燃的火把,刺痛着我们的眼睛。我们为他的平凡而感动,为他的质朴而震撼。徐本禹的出现让人们看到了青年人的希望,中国的希望。” 


  一位青年问题研究专家说:“徐本禹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他感动中国的根本原因就是:穷且益坚,自强不息;勤奋学习,立志成才;回报社会,勇担责任。” 


  中国需要这样的青年来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