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经济有什么发展

2024-05-16 04:19

1. 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经济有什么发展

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的开放力度由沿海城市增加到内地,社会主义市场全面开发,中国的重工业高速发展,已赶超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等国。2011年初数据显示,中国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赶超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1994年,《天津市滨海新区城市总体规划(1994–2010)》制定了依托中心城区发展的思路,提出以塘沽地区(包括塘沽城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港、天津港保税区)为中心,向汉沽城区、大港城区和海河下游工业区辐射,形成“一心三点”组合型城市布局结构。
1995年10月天津机场正式被命名为天津滨海国际机场。
1995年9月《天津滨海新区总体规划》编制完成。规划提出滨海新区最终向以港口为中心的国际自由贸易区发展。
1997年4月国家“九五”重点技改攻关项目一天津港口EDI中心开通。
1998年1月滨海新区1998年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审议通过《1998年滨海新区基础设施项目建议计划》。
1999年11月经滨海新区十五次领导小组会议审议、市领导审阅同意,《滨海新区前五年建设成就及后五年发展思路》印发。

扩展资料: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历史作用
中国的国际市场自古以来就是世界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汉武帝执政期间,汉武帝派张骞打开了通往西域三十六国的丝绸之路,使得中国和中亚、西亚以及中东地区来往密切,通商不断,因此中国和中亚、西亚以及中东地区的经济迅速提高。
一直到东汉末年,由于中国境内诸侯割据,战争不断,所以中国和外界的通商属于低下阶段。到了中国唐贞观年间,中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盛世阶段,唐朝廷迅速发展国内经济,与邻国日本、越南、印度、高丽(隋唐时期在朝鲜半岛的封建强国)和阿拉伯帝国关系友好,商业来往不断,达到了经济贸易的鼎盛时期。
直到清朝末年,英国、法国、日本、俄罗斯、意大利和德国等国都跻身于侵略中国的行列,但他们的根本目的仍是与中国通商,企图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完全占据中国的国际市场,获取更多的利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社会主义经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经济第三增长极

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经济有什么发展

2. 八十年代中国经济状况?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经济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时期。
1、当时的经济结构不尽合理
民营经济尚处于起步阶段。国有企业“大而全小而全”,有“小工厂大社会”之称,浪费了许多物资资源和人力资源。
2、当时的管理体制不尽合理
由于政府包揽一切,企业经营缺乏自主权。而且企业管理人员由于吃惯了“大锅饭”,故责任心和积极性不强,导致企业亏损且不堪负重。
3、当时的增长方式不尽合理
不少企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只顾眼前既得利益,盲目上项目、上规模,结果是“一哄而上、一哄而下”,走了不少发展的弯路。
4、当时的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不少地方政府为寻求短期政绩,大上特上高耗能产业,结果是投入快、见效快、亏损快、失败快。地方普遍缺少高科技含量和外向型出口创汇企业,生产力水平较低,科技创新几乎是空白。

扩展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特点
1、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初步核算,国内生产总值471564亿元,比上年增长9.2%。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4.5%、10.6%和8.9%。全部工业增加值18.86万亿元,增长10.7%。消费、投资稳定增长,内需动力明显增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3919亿元,增长17.1%。 
2、物价涨势得到初步遏制。在控制货币、发展生产、保障供应、搞活流通、加强监管等措施的综合作用下,价格涨幅逐步收窄。 
3、财政金融稳健运行。“三农”、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安居工程、文化等各项重点领域支持力度加大。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同比增长13.6%。
4、农业和农村发展保持良好态势。夏粮、早稻、秋粮季季丰收,分别比2011年增产2.5%、4.5%和5.1%;2012全年粮食产量达到57121万吨,增长4.5%,实现连续8年增产,总产、单产都创历史新高。棉、油、糖、肉等其他主要农产品全面增产。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
5、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推进。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2012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8610亿元,比上年增长21.9%,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83%。
6、节能减排工作进一步加强。支持循环经济和资源节约重大项目415个,建成后可形成年节水9.2亿吨、废物循环利用量7240万吨的能力。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力度加大,新增城镇污水日处理能力1100万吨、垃圾日处理能力11万吨。 
7、区域发展更趋协调。西部大开发新10年政策措施全面实施。促进西藏、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以及加快青海等四省藏区发展的各项举措得到较好落实,新时期对口支援工作全面开展。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成果得到巩固和扩大,产业结构调整和改革开放取得新的进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

3. 中国八十年代的经济状况是怎样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经济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时期。
1、当时的经济结构不尽合理
民营经济尚处于起步阶段。国有企业“大而全小而全”,有“小工厂大社会”之称,浪费了许多物资资源和人力资源。
2、当时的管理体制不尽合理
由于政府包揽一切,企业经营缺乏自主权。而且企业管理人员由于吃惯了“大锅饭”,故责任心和积极性不强,导致企业亏损且不堪负重。
3、当时的增长方式不尽合理
不少企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只顾眼前既得利益,盲目上项目、上规模,结果是“一哄而上、一哄而下”,走了不少发展的弯路。
4、当时的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不少地方政府为寻求短期政绩,大上特上高耗能产业,结果是投入快、见效快、亏损快、失败快。地方普遍缺少高科技含量和外向型出口创汇企业,生产力水平较低,科技创新几乎是空白。

扩展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特点
1、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初步核算,国内生产总值471564亿元,比上年增长9.2%。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4.5%、10.6%和8.9%。全部工业增加值18.86万亿元,增长10.7%。消费、投资稳定增长,内需动力明显增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3919亿元,增长17.1%。 
2、物价涨势得到初步遏制。在控制货币、发展生产、保障供应、搞活流通、加强监管等措施的综合作用下,价格涨幅逐步收窄。 
3、财政金融稳健运行。“三农”、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安居工程、文化等各项重点领域支持力度加大。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同比增长13.6%。
4、农业和农村发展保持良好态势。夏粮、早稻、秋粮季季丰收,分别比2011年增产2.5%、4.5%和5.1%;2012全年粮食产量达到57121万吨,增长4.5%,实现连续8年增产,总产、单产都创历史新高。棉、油、糖、肉等其他主要农产品全面增产。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
5、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推进。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2012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8610亿元,比上年增长21.9%,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83%。
6、节能减排工作进一步加强。支持循环经济和资源节约重大项目415个,建成后可形成年节水9.2亿吨、废物循环利用量7240万吨的能力。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力度加大,新增城镇污水日处理能力1100万吨、垃圾日处理能力11万吨。 
7、区域发展更趋协调。西部大开发新10年政策措施全面实施。促进西藏、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以及加快青海等四省藏区发展的各项举措得到较好落实,新时期对口支援工作全面开展。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成果得到巩固和扩大,产业结构调整和改革开放取得新的进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

中国八十年代的经济状况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