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实施基于全面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

2024-05-16 03:22

1. 如何有效实施基于全面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与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在于:
  1. 两者目标不同。风险管理的目标相较于内部控制增加了一个战略目标,战略目标的制定是企业治理层面需要参与解决的问题,这表明风险管理属于治理层次,而内部控制属于企业管理层次;此外,风险管理把财务目标扩展为报告目标,不仅包括了财务报告目标,还包括了非财务类报告,弥补了内控目标体系重财务信息轻其他信息的缺陷;
  2. 两者组成要素不同。相比起内控的五大要素,风险管理增加了“目标设定、事件识别和风险应对”三个因素,丰富了风险管理内容,体现了风险组合观;
  3. 两者的范畴不一致。内控仅仅是管理的一项职能,主要是通过事后和过程的控制来实现其自身的目标,而全面风险管理则贯穿于管理过程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在事前制定目标时就充分考虑了风险的存在;
  4. 两者的活动不一致。内部控制不负责企业经营目标的具体设立,而只是对目标的制定过程进行评价,而风险管理包含了风险管理目标和战略的设定、风险评估方法的选择等一系列活动;
  5. 两者对风险的定义不同。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将风险明确定义为“对企业财务目标产生的负面影响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将正面影响视作机会,将风险和机会区分开来,而内部控制框架中,尚未区分风险和机会;
  6. 两者对风险对策不一致,全面风险框架引入风险偏好和风险容忍度。在风险度量的基础上,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战略与风险偏好相一致,增长、风险与回报相联系,进行经济资本分配及利用风险信息支持业务前台决策流程等,从而帮助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实现全面风险管理的4项目标。这些内容都是内部控制框架中没有提出的。
  它们之间的联系有:
  1. 内控或风险管理的根本作用都是维护投资者利益、保全企业资产,并创造新的价值。从理论上说,企业的内部控制是企业制度的组成部分,风险管理则是在新的技术与市场条件下对内控的自然扩展,在内控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目标即战略目标和三个要素:目标设定、事件识别、风险应对;
  2. 内控是企业风险管理的必要环节,在全面风险管理中扮演关键角色,内控应被管理者看作是范围更广的风险管理的必要组成部分,对于企业所面临的运营风险,内控是必要的。
  内部控制是由主体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旨在为经营的效率和有效性、财务报告的可靠性、遵循适用的法律法规等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
  全面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它由一个主体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实施,应用于战略制定并贯穿于企业之中,旨在识别可能影响主体的潜在事项、管理风险,以使其在该主体的风险容量之内,并为主体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关系十分密切,内部控制和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既有横向交叉又有纵向融合,风险管理是企业为了适应时代的变化,以内部控制为架构演变成另一种以达到某种目标的过程和方法。二者在要素、目标、含义等方面有很多联系和相同的地方,既是独立又有关联的体系,是针对企业所不同的需求而演变成的两种过程与目标。

如何有效实施基于全面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

2. 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要做哪些工作

内部控制与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在于:

  1. 两者目标不同。风险管理的目标相较于内部控制增加了一个战略目标,战略目标的制定是企业治理层面需要参与解决的问题,这表明风险管理属于治理层次,而内部控制属于企业管理层次;此外,风险管理把财务目标扩展为报告目标,不仅包括了财务报告目标,还包括了非财务类报告,弥补了内控目标体系重财务信息轻其他信息的缺陷;

  2. 两者组成要素不同。相比起内控的五大要素,风险管理增加了“目标设定、事件识别和风险应对”三个因素,丰富了风险管理内容,体现了风险组合观;

  3. 两者的范畴不一致。内控仅仅是管理的一项职能,主要是通过事后和过程的控制来实现其自身的目标,而全面风险管理则贯穿于管理过程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在事前制定目标时就充分考虑了风险的存在;

  4. 两者的活动不一致。内部控制不负责企业经营目标的具体设立,而只是对目标的制定过程进行评价,而风险管理包含了风险管理目标和战略的设定、风险评估方法的选择等一系列活动;

  5. 两者对风险的定义不同。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将风险明确定义为“对企业财务目标产生的负面影响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将正面影响视作机会,将风险和机会区分开来,而内部控制框架中,尚未区分风险和机会;

  6. 两者对风险对策不一致,全面风险框架引入风险偏好和风险容忍度。在风险度量的基础上,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战略与风险偏好相一致,增长、风险与回报相联系,进行经济资本分配及利用风险信息支持业务前台决策流程等,从而帮助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实现全面风险管理的4项目标。这些内容都是内部控制框架中没有提出的。

  它们之间的联系有:

  1. 内控或风险管理的根本作用都是维护投资者利益、保全企业资产,并创造新的价值。从理论上说,企业的内部控制是企业制度的组成部分,风险管理则是在新的技术与市场条件下对内控的自然扩展,在内控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目标即战略目标和三个要素:目标设定、事件识别、风险应对;

  2. 内控是企业风险管理的必要环节,在全面风险管理中扮演关键角色,内控应被管理者看作是范围更广的风险管理的必要组成部分,对于企业所面临的运营风险,内控是必要的。

  内部控制是由主体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旨在为经营的效率和有效性、财务报告的可靠性、遵循适用的法律法规等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

  全面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它由一个主体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实施,应用于战略制定并贯穿于企业之中,旨在识别可能影响主体的潜在事项、管理风险,以使其在该主体的风险容量之内,并为主体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关系十分密切,内部控制和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既有横向交叉又有纵向融合,风险管理是企业为了适应时代的变化,以内部控制为架构演变成另一种以达到某种目标的过程和方法。二者在要素、目标、含义等方面有很多联系和相同的地方,既是独立又有关联的体系,是针对企业所不同的需求而演变成的两种过程与目标。

3. 如何做好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工作

转载以下资料供参考

内部控制的一般方法通常包括职责分工控制、授权控制、审核批准控制、预算控制、财产保护控制、会计系统控制、内部报告控制、经济活动分析控制、绩效考评控制、信息技术控制等。
1、职责分工控制,要求根据企业目标和职能任务,按照科学、精简、高效的原则,合理设置职能部门和工作岗位,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职责权限,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便于考核、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
企业在确定职责分工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的制衡要求。不相容职务通常包括:授权批准、业务经办、会计记录、财产保管、稽核检查等。
2、授权控制,要求企业根据职责分工,明确各部门、各岗位办理经济业务与事项的权限范围、审批程序和相应责任等内容。企业内部各级管理人员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业务经办人员必须在授权范围内办理业务。
3、审核批准控制,要求企业各部门、各岗位按照规定的授权和程序,对相关经济业务和事项的真实性、合规性、合理性以及有关资料的完整性进行复核与审查,通过签署意见并签字或者盖章,作出批准、不予批准或者其他处理的决定。
4、预算控制,要求企业加强预算编制、执行、分析、考核等各环节的管理,明确预算项目,建立预算标准,规范预算的编制、审定、下达和执行程序,及时分析和控制预算差异,采取改进措施,确保预算的执行。
5、财产保护控制,要求企业限制未经授权的人员对财产的直接接触和处置,采取财产记录、实物保管、定期盘点、账实核对、财产保险等措施,确保财产的安全完整。
6、会计系统控制,要求企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制定适合本企业的会计制度,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会计报告以及相关信息披露的处理程序,规范会计政策的选用标准和审批程序,建立、完善会计档案保管和会计工作交接办法,实行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充分发挥会计的监督职能,确保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真实、准确、完整。
7、内部报告控制,要求企业建立和完善内部报告制度,明确相关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和处理程序,及时提供业务活动中的重要信息,全面反映经济活动情况,增强内部管理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内部报告方式通常包括:例行报告、实时报告、专题报告、综合报告等。
8、经济活动分析控制,要求企业综合运用生产、购销、投资、财务等方面的信息,利用因素分析、对比分析、趋势分析等方法,定期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进行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查找原因,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应对措施。
9、绩效考评控制,要求企业科学设置业绩考核指标体系,对照预算指标、盈利水平、投资回报率、安全生产目标等业绩指标,对各部门和员工当期业绩进行考核和评价,兑现奖惩,强化对各部门和员工的激励与约束。
10、信息技术控制,要求企业结合实际情况和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程度,建立与本企业经营管理业务相适应的信息化控制流程,提高业务处理效率,减少和消除人为操纵因素,同时加强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发与维护、访问与变更、数据输入与输出、文件储存与保管、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控制,保证信息系统安全、有效运行。
11、与财务报告相关的内部控制,内部控制被定义为一个流程,该流程由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和财务总监或类似人员设计并监督其运行,并由公司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相关人员实行;从而对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以及对外披露的财务报告的编制是否符合公认会计准则提供合理保证。这一流程包括如下政策和程序:
·公司的相关记录在合理的程度上正确和公允的反映了公司对交易的记录和对资产的处置。 
  ·公司对相关交易的记录能够为公司按照公认会计准则准备财务报告提供合理的保证,以及公司的收入和支出都经过了公司管理层和董事的授权批准。 
  ·能够防止和及时发现对财务报告产生重大影响的非法行为,这种行为包括对公司资产不合法的占有、利用和处置。

如何做好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工作

4. 如何进行有效的内部控制与企业风险管理?

内部控制是企业基于自身实际状况,按照一定的标准文件(如《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要求,制定的旨在实现企业资产安全,保证财务信息资料的可靠性、真实性和完整性,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效率,推动企业各项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的方法和措施。其主要包括有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风险评估是企业内部控制实施的重要一环,是指企业在一定的事实数据基础上,针对自身经营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危害进行及时的识别和判断,并基于此制定合理、客观、科学、有效的风险应对策略。

企业如何开展内部控制与风险评估?
(一)风险管理机制的建立
1.明确风险管理目标
风险管理机制的建立其目的在于风险管理目标的实现,风险管理机制的开展都是围绕风险管理目标进行的;企业应当根据自身实际需求和条件,确定风险管理工作的目标和重点。比如针对公司近几年的运营效益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掌控,又或者组织一定的人员在公司范围内开展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估等工作。
2.加强风险评估管理
企业在确定自身的风险管理目标后,应当以此为基础作为自身风险管理的行动原则,加强自身的风险管理措施:督促和指导企业定期评估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影响程度,评价现有控制措施的执行情况及效果。同时企业应当根据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如市场环境、国家政策法规、自身人员的增减)及时采取措施,保障风险管理的可行性和适用性;将风险管理与企业日常工作有效结合,对工作中所发现的问题和薄弱环节采取有效必要的措施,确保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3.完善风险预警管理体系
企业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风险具有突发性、偶然性和不预定性,即便企业已有相关的量化预警方案,也不一定及时预防监控,因此企业应当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自身的风险识别手段,通过调查、分析、评审等一定的方法,探索建立更加规范、完善的风险预警体系。如:定期开展数据调查和事件跟踪等;
(二)持续有效地开展内控评审
作为审计程序的一个重要环节,内控评审是推动企业建立内控长效机制的重要手段,有助于企业管理层了解企业经营及内部控制管理情况,有助于降低审计风险,减少问题的发生,保证审计质量。
1.实现内部控制的日常化
内部控制的日常化有助于企业自身经营决策、经营过程、资金资产管理等的难点和问题的及时发现、解决与防范,有助于提升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全面提高审计工作水平;
2.定期组织内控评审工作
审计部门基于企业自身的风险管理的目标和相关要求,按照内部控制评审的要求,建议每年组织两次全面内控评审。重点检查对象为内控制度维护及执行情况和效果,实现内控评审的规范化和日常化管理,推动企业落实内控管理责任和控制要求,自主维护制度并切实执行。

5. 内部控制解决的是常规性风险,风险管理解决的是非常规风险。这是什么意思。

但凡制度和制度体系,解决的通常是人们可以预知的、可能发生的但希望通过一定规范和流程或制度进行疏导、弘扬或禁止行为法则。内部控制制度也不例外,因此它所解决的风险,也是常规的或者说是人们希望防范的已知或预知的风险。内部控制是指一单位内部的管理控制系统,即为保证单位经济活动正常进行所采取的一系列必要的管理措施,不仅包括单位最高管理当局用来授权与指挥经理活动的各种方式方法,也包括核算、审核、分析各种信息资料及报告的程序和步骤,还包括对单位经济活动进行综合计划、控制和评价而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内部控制的目标,最根本的是保护单位财产、检查有关数据的正确性和可靠性、提高经营效率、贯彻既定的管理方针等四个方面。
 
风险管理也称为危机管理,是指如何在一个肯定有风险的环境里把风险减至最低的管理过程。当中包括了对风险的量度、评估和应变策略。理想的风险管理,是一连串排好优先次序的过程,使当中的可以引致最大损失及最可能发生的事情优先处理、而相对风险较低的事情则押后处理。 但现实情况里,这优化的过程往往很难决定,因为风险和发生的可能性通常并不一致,所以要权衡两者的比重,以便作出最合适的决定。 

风险管理亦要面对有效资源运用的难题。这牵涉到机会成本的因素。把资源用于风险管理,可能使能运用于有回报活动的资源减低;而理想的风险管理,正希望能够花最少的资源去去尽可能化解最大的危机。 因此可以理解,风险管理不像风险控制,它是不确定和不可避免的风险,不具有常规性,它只能在降到一定程度。
经上所述,可以认为内部控制解决的是常规性风险,风险管理解决的是非常规风险。两者有必然联系,又有明显区别。

内部控制解决的是常规性风险,风险管理解决的是非常规风险。这是什么意思。

6.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内容

 对内部控制相关理论的全面介绍内部控制整合框架包括哪些内容?企业发展的基石,内部控制的核心观念内部控制的局限性-成本效益原则及其它 内部控制的基础如何建立良好的控制环境 风险管理,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法宝危机管理的金科玉律 内部审计的含义内部审计在组织架构中的位置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什么样的人才会舞弊职业舞弊对企业造成的危害是什么?如何看待职业舞弊与内部控制? 内控体系建立和执行的五个阶段确定和分解目标、识别风险如何建立控制政策:二维表、流程图、文字描述如何有效执行内控如何监督内控的执行状况:执行过程中的监督和独立的评估 萨奥法案的含义及其内容框架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应如何理解

7. 内控管理的风险管理

收益掌握先进的内部控制、风险管理、职业舞弊及内部审计等理论 掌握快速诊断企业内部控制缺陷的方法,评价内部控制的效果并进行改进提升管理层对内部控制自我评估的能力,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环境明确如何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建立适合企业自身情况的内部控制系统通过企业运作中的典型实例帮助学员明确主要业务活动中的控制要点、控制标准和控制方法优势将内部控制与企业的经营管理融为一体切实可用的风险识别和评估方法,树立企业全体的风险意识提供可以即刻进行实施的控制工具,涵盖业务循环的各个方面适用对象财务总监及其他相关的高级管理人员负责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部门的经理、主管和其他管理人员财务与其他职能部门的经理和管理人员内容要点对内部控制相关理论的全面介绍  控制环境  内部控制的实质——风险管理  内部控制活动  内部审计简介  职业舞弊  内控的建立和执行  萨奥法案及公司治理

内控管理的风险管理

8. 如何进行有效的内部控制与企业风险管理?

进行有效的内部控制与企业风险管理的方法有以下:
(1).企业内控需要三步走:预测——控制——监督:
1、 预测:企业管理层根据资产、财务、以及企业经营活动中产生的各种数据,经过识别、分析,得出企业经营发展的相关风险,合理确定各种风险的应对策略;
2、 控制:以企业预测结果为导向、以流程管理为方法,针对已经或者将要发生的风险进行提前控制。具体的控制对象包括:人力、财务、资源、工作流、物流等企业经营活动中产生风险的对象。通过E化的流程,企业可以做到任何工作流的有迹可循、经营活动的相对透明、财务的严谨真实;
3、 监督:企业内控监督是保证企业内控措施有效实行必要手段。企业内控监督的对象包括:企业人力监督:管理层与管理层、员工与员工、管理层与员工之间的相互监督;财务监督:公司对财务报表、流程、资金流等要求相对透明化,即企业和员工对企业财务管理享有的知情权;工作流监督:企业对经营活动的绝对监督,以E化的流程为基础,保证经营活动的透明化管理,把握细节才能保证企业的正常发展。
(2).加强规章制度体系建设的完善。一方面,以企业风险管理的整合框架为准绳,制定完善的企业内部风险管理制度;另一方面,需要对现行管理制度的清理、修改、补充和废止,及时发现并弥补制度设计和执行上的缺陷,不断完善制度体系。

  加强常规性的调查分析。风险具有不确定性,总会在不同阶段和领域表现出一些征兆,应从消费领域、本行业相关企业的生产领域及企业内部各部门投入资金进行调查,收集有用的显性和隐性的风险信息,对企业可能发生的风险开列清单,预先予以警示。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