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女作家聂华苓的《月光·枯井·三脚猫》

2024-05-08 19:40

1. 台湾女作家聂华苓的《月光·枯井·三脚猫》

你是文正的吗?我也在找呢。只找到简介
以聂华苓的《月光·枯井·三脚猫》为例来加以说明,这是一篇意识流式的现代派小说,主要是描写女主人公汀樱与人偷欢前后的复杂心理。汀樱婚后拥有一段美满幸福的家庭生活,不幸的是丈夫因病变成了性无能者,给她带来了无尽的苦恼。这时,汀樱与乐兆青相遇,她从他的身上再次领略到了自己丈夫已经完全丧失了的男性的诱惑与力量。但是,汀樱毕竟是在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女性,既有性的渴望和要求,又无法彻底冲破旧有的传统观念。因此,她总是生活在双重性格的矛盾之中——当她的性要求受到压抑时,她不顾一切地去寻找人性的自然形态;当她的性要求得到了满足时,又会陷入深深的痛苦、不安、羞耻与恐惧之中。作家在此生动地反映了现代文明与传统的道德观念之间不可调和的对峙矛盾(在西方文化中这种“负罪感”要淡漠得多,或者根本不会成为心理负担)。

台湾女作家聂华苓的《月光·枯井·三脚猫》

2. 《亲爱的爸爸妈妈》 聂华苓 全文?

在我们的生活中,伴随着“亲爱的爸爸妈妈”这声稚嫩的呼唤而来的,常常是充满爱意的笑脸和亲切的呵护。但在这篇文章中,伴随着这声呼唤的却是灭绝人性的枪声。面对曾经发生过的惨剧,你对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对和平与幸福,也许会有更多的认识和更深的思考。   一个外国人从一个国家带走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他在那儿感到的痛苦。我在南斯拉夫的克拉库耶伐次感觉到了。   纳粹将其所有的愤怒残酷地发泄在这个温和的小城里。整个城成为一座巨大的坟墓,埋葬了7000名被残杀的人。那就是我带走的沉重记忆。但这是个美丽的记忆。无论何时,只要有人提起南斯拉夫,我就想起克拉库耶伐次和那儿被敌人杀戮的那一刻,我就想起那里整个民族的英勇。   ——萨特   一   凄风。苦雨。天昏。地暗。   老年、青年、孩子们,一群群涌向那青青山坡——那儿就是1941年10月21日300个孩子被纳粹集体残杀的地方。   南斯拉夫小说家莫马•迪密其为我撑着雨伞,我们在窄窄的山路上边走边谈。   “自从1945年起,每年10月21日,成千上万的人从四面八方来到克拉库耶伐次,悼念被纳粹杀死的300个孩子。”莫马告诉我。   “纳粹为什么要选克拉——”   “克拉库耶伐次。”   “克拉库耶伐次。纳粹为什么要选这个小城杀人呢?”   “克拉库耶伐次是我们塞尔维亚的中心。他们杀孩子、老师,也杀牧师、工人、木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纯朴勤劳的普通市民。”   “为什么呢?”   “纳粹要灭种呀!孩子们就从课堂里被抓走,还有十几位老师。有一位老师,纳粹要他合作,他说:‘开枪吧!我给孩子们上最后一课!’”   雨哗哗地下。山路上的人,在伞下低着头,朝圣一般向山上走。走不完的人。望不断的路。   “七千多人呀!”莫马继续告诉我,“一天之内,全杀光了!尸首染红了三百五十多英亩的土地。每年这一天,我们到这儿来纪念他们。诗人,画家,雕刻家,剧作家,演员,音乐家——各种艺术家,用各种艺术作品来纪念他们。你看!”莫马指着前面。我们在蜿蜒的山路上一拐弯,只见一座巨大的白色V形石雕屹立在山坡上。   “那V形石碑象征被害孩子们的班级——五年级。”莫马说,“孩子们就在那儿被纳粹杀死。”   人已满山满谷。人潮仍沿着山路泻下。白色石雕边浓烈的色彩一抹一抹漫开去——孩子们仍不断涌来。他们正站在47年前300个孩子发出最后一声呼唤的地方:“亲爱的爸爸妈妈!”   “华苓,跟我来!”莫马挽起我手臂,带我到站在人群最前面的两位老人面前。他们头发斑白,脸色肃穆,定定望着笼罩山谷的V形石碑。“这是孩子中仅有的两位生还者。”莫马向我介绍那两位老人。   我恍惚了一下,紧紧握住他们的手。老人眼神木然,仿佛眼前的景物已不存在,他们又回到半个世纪前的世界中去了。   地上的人已老,地下的仍是儿童。但在这一刻,他们又在一起了。   二   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   “他们全是南斯拉夫著名的演员和音乐家。”莫马指着几个走向扩音器的人对我说。   雨下得更大了。乐队奏起了音乐。一位女演员朗诵南斯拉夫著名女诗人迪桑卡的诗:   ……   他们坐在书桌前   就在那要命时刻前55分钟   小小的人儿,   急切地回答   艰难的问题:   假若一个人步行,结果是多少……   许许多多这类问题。   小脑子充满了数字,   书包装满了练习簿,   打的分数有好也有坏;   兜儿还塞一把梦想和秘密,   是爱和盟誓。   每个人都以为   自己将在阳光下奔跑   很久,很久   直到任务了结时。   ……   一首首诗,一段段合唱,一幕幕短歌剧,在两小时之内,将半个世纪前的残酷历史呈现在我们眼前。孩子们对未来的憧憬,对生命的喜悦,对死亡的恐惧,对亲人的呼唤,父母失子的哀伤和控诉,塞尔维亚人对暴力的反抗和对自由的执著——世世代代“人”的声音,在诗和音乐的韵律中,响彻云霄,响遍山谷。回音在倾泻的雨中缭绕不绝。天地亦与人同哀。南斯拉夫的塞尔维亚人就那样年年不间断地表达他们的历史感:没有仇恨,没有愤怒;只有悲哀,只有记忆,只有警告——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我不由想起南京大屠杀。“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也建在当年日军集体屠杀中国人的地点。馆外一大片石子,每颗石子象征一位牺牲者。馆内陈列着日军屠杀的证物、文件、照片、报纸。   这是历史事实。但是,多少人记得呢?世界上多少人知道呢?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   三   我们一共六十几位作家,从世界许多地区应邀在南斯拉夫讨论“放逐与文学”。所有的作家都看到和感染到克拉库耶伐次山谷中重现的半个世纪前的一段历史。历史是沉重的。现实呢?   安格尔在餐桌上写诗。只见他写下第一行:   黑色在这儿也太明亮了……   中国大陆有三位作家在座。杨旭站起来说话了:“我从南京来。1937年,日本军队攻进南京时,有一场震惊世界的大屠杀。那一场屠杀受害者有30万人!我们在南京也建立了一座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1937年,我五岁,我是那一场大屠杀的幸存者。今天我对南斯拉夫人在受害者面前所表现的感情,完全理解。我注意到:今天的仪式上有许多青年和少年。我们这些大人应该对孩子们负责:永远不要有战争了。”   西德作家明赫白缓缓地站起来,他沉重地说:“……我有犯罪感:感到是我杀害了那些孩子。我们简直就是禽兽!所有集中营都必须粉碎!你们允许我和你们在一起,我非常感激……”   他说不下去了,坐下来掩面哭泣。   另一位作家讲话之后,日本人也要讲话了。   “……南京大屠杀是事实。但是,请不要忘记:我们也有广岛原子弹,也有一片沉寂。”   安格尔低声对我说:“我要问他三个问题:中国人侵略过日本吗?中国人屠杀过日本老百姓吗?美国在日本进攻珍珠港①之前扔过炸弹吗?他们先发动战争!他们先杀人!”安格尔接着问我是否应该站起来反驳他呢?   “不必了。他和那位西德朋友一对照,就是很好的反驳。”   明赫白仍然双手撑着头流泪。我和安格尔走过去和他握手。许多人走过去和他握手。   四   克拉库耶伐次血腥悲剧中最感人的,是那些被残杀的人留下的片纸只字。他们临死前几分钟,在小纸片上,或在身份证上,给亲人写下最后几个字。字迹模糊,句子也许不通,却表达了赤裸裸的爱、赤裸裸的心愿:   (第一中学六年级学生)亲爱的爸爸妈妈最后一次了——鲁比沙   (第二中学六年级学生)爸爸,我和密索在旧军营里。给我们送饭来,也要工装裤和毯子。送点果酱来爸爸去找校长假若有用送点东西给我们吃吧。姨妈彼得舅舅也在这儿。给他送三包烟还要些纸——巴法尔   (工人)永别了美莎我今天死了再见我最最亲爱的我最后一刻想到的是你我的儿子没有爸爸也要快乐再见——史米奇   (工人)孩子们为父报仇——史迪凡   (木匠)亲爱的请照顾孩子们永远不要离开他们再见——无名   (牧师)永别了我所有的亲人我最最亲爱的我就要死了虽然我无罪   (工人)我最亲爱的鲁姬卡在这最后一刻原谅我一切吧留下850元爱你的包扎   (生还的工人)亲爱的包瑞卡好好照顾美莎给她找个好丈夫问爸爸好请他也找爱你的包季达   1988年初冬于爱荷华

3. 台港文学代表作者及其作品?

纪弦、余光中、痖弦、郑愁予、白先勇、於梨华等。
1、纪弦:《纪弦诗论》《夜记》《一封信》《纪弦论现代诗》等。
2、余光中:《余光中经典》《乡愁》《石器时代》《歌》《五陵少年》《天国的夜市》《敲打乐》等。
3、白先勇:《树犹如此--纪念亡友王国祥君》《夜曲》《孽子》《秋思》《国葬》《花桥荣记》《冬夜》《孤恋花》等。
4、痖弦:《痖弦诗抄》、《深渊》、《盐》等诗集。
5、於梨华:《梦土上》《衣钵》《窗外的女奴》《燕人行》《雪的可能》《莳花刹那》《刺绣的歌谣》《寂寞的人坐着看花》《雨说》等。

扩展资料:
台湾当代文学的起源:
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将台湾割让给日本。现代台湾文学,就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影响下诞生和发展起来的,始终是整个中国现代文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日本占据时期的台湾文学日本侵占台湾以后,台湾同胞进行了连绵不断的英勇的武装反抗,但都失败了。台湾同胞在痛苦中思索和寻找前进的道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给正在寻找前进道路的台湾知识分子以新的启示和鼓舞,使他们认识到,“必须从新文化运动着手,以提高民族意识,改革社会风气,做为争取自由,反对日阀专制统治的凭借”(钟肇政语)。
1919年,留学日本东京的台湾青年组织了“声应会”,1920年“声应会”改组为“启蒙会”;接着又成立了“台湾新民会”,创刊杂志,提倡民主自由。
1921年,台湾的进步知识分子和开明绅士在本岛成立了“台湾文化协会”,标志着当地的民族解放斗争进入了以政治运动和文化启蒙运动为主要内容的新阶段。他们举办文化讲演会、讲习会,设立读报所,传播科学民主思想,启发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工农运动也开始蓬勃兴起。
1925年,继台湾“蔗农组合”成立之后,各地纷纷成立“农民组合”,并进一步联合组成台湾农民联合会,与殖民主义者的剥削和掠夺进行抗争。
1926年,台北机器工会成立后,各地相继成立了几十个工会,并在1927年掀起了全岛性的罢工风潮。作为民族解放运动一翼的台湾新文学运动,也在“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影响和滋养下,应运而生。
日据时期台湾新文学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几个阶段。即20年代初到20年代末的奠基时期;30年代初到30年代中期的繁荣发展时期;全面侵华战争开始后的沉寂时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现代台湾文学

台港文学代表作者及其作品?

4. 聂华苓的资料

聂华苓(1925年—) 世界著名华人作家。湖北应山人。因创办国际作家写作室,被称为“世界文学组织的建筑师”,“世界文学组织之母”。  
生平 1945年考入国立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经济系,随后转入外文系,1948年毕业。1949年去台,开始发表作品,曾在台湾大学任教。1964年赴美定居,任教于爱荷华大学。   
国际作家写作室 
聂华苓和美国诗人保罗创办爱荷华大学“国际作家写作室”并任“国际作家写作室”主任,在美国国务院的帮助下,“国际作家写作室”发展成为具有崇高国际声誉的庞大的文化机构。  
1966年和诗人安哥尔创建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已经先后接待了来自世界各地区包括中国、法国、日本、东德、西德、菲律宾、印度、伊朗、南斯拉夫、罗马尼亚、波兰、土耳其、香港、台湾、阿根廷、巴拿马、柬埔寨、韩国、新加坡、利比亚、乌干达等七十来个国家和地区的近千位诗人和作家,为世界和平、文化交流与人类进步做出了贡献,被称为“世界文学组织的建筑师”、“世界文学组织之母”。   
著作 聂华苓的许多著作被翻译成多国语言流传世界,其代表作有:  
《桑青与桃红》  
《失去的金铃子》  
《千山外,水长流》  
《葛藤》  
《翡翠猫》  
《梦谷集》  
《三生三世》(自传体小说集)   
获奖 1976年被世界各国三百多名作家提名为诺贝尔奖候选人。  
1981年,与先生,著名的美国诗人保罗·安格尔Paul Engle一起荣获美国五十州州长所颁发的文学艺术贡献奖

5. 台湾文学家有哪些人

赖和《斗热闹》《惹事》《不如意的过年》《蛇先生》《流离曲》《生与死》《南国哀歌》
杨逵:送报夫,泥娃娃,父与子,牛犁分家。。。
钟理和:夹竹桃,原乡人,书简。。。
吴浊流:亚西亚的孤儿,波兹坦科长。。
钟肇政:婚后,浊流三部曲,台湾人三部曲,鲁冰花,大坝。。。
林海音:晓云,城南旧事,冬青树。。。
聂华苓:桑青和桃红,《珊珊,你在哪里?》《千山外、水长流》
於梨华:《又见棕榈,又见棕榈》,梦回清河,雪地上的星星,白驹集。。。
白先勇:台北人,金大班的最后一夜,游园惊梦,玉卿嫂。。。
琼瑶:窗外,烟雨蒙蒙,在水一方,菟丝花,几度夕阳红。。。
琦君;三更有梦书当枕,琦君说童年,烟愁,细雨灯花落。。。
三毛:撒哈拉的故事,雨季不再来,万水千山走遍。。。
余光中;舟子的悲歌,天国的夜市,与永恒拔河。。。(都是诗集,作品比如乡愁,长城谣)
席慕容: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时光九篇,画出心中的彩虹。。
洛夫:灵河,时间之伤。无岸之河。。。
罗门:曙光,第九日的底流,死亡之塔,旷野。。。
郑愁予:梦土上,衣钵,窗外的女奴,燕人行。。。
杨牧;花季,水之湄,北斗行。。。
其他诗人:纪弦,羊令野,商禽,叶维廉,白萩,痖弦

台湾文学家有哪些人

6. 聂华苓的代表作

聂华苓,1925年生于湖北应山县。1949年去台湾,开始发表作品。1964年赴美定居,后与丈夫安格尔共同创办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已出版短篇小说集《翡翠猫》、《一朵小白花》、《台湾轶事》及长篇小说《失去的金铃子》、《桑青与桃红》、《千山外,水长流》等。聂华苓的作品以深邃的历史感表现现代中国的沦桑变化,抒写台湾中下层人们的乡愁和海外浪子的悲歌。创作坚持“溶传统于现代,溶西方于中国”的艺术追求。

7. 聂华苓的小说有哪些?

《台湾轶事》《桑青与桃红》《失去的金铃子》《三生影像》《千山外,水长流》

聂华苓的小说有哪些?

8. 聂华苓的简介

聂华苓(1925年1月11日-),世界著名华人作家。生於武汉,湖北应山人。因创办国际作家写作室,被称为“世界文学组织的建筑师”,“世界文学组织之母”。著有《一朵小白花》、《千山外、水长流》等短篇、长篇小说集。


聂华苓,当代著名女作家,文学翻译家。1925年1月11日生。湖北省武汉人。1939年在湖北联合中学读书,后考入四川长寿国立第十二中学。毕业后考入迁到四川的中央大学外文系,1948年毕业,这时曾用“思远”笔名发表文章。1949年随母亲、弟弟、妹妹去台湾。曾为《自由中国》编辑委员和文艺主编。1960年,该杂志被封闭,主持人雷震被捕,她失去台湾法商学院教书工作,同外界隔离。1962年至1964年,应台静农和徐复观教授的邀请,分别在台湾大学和东海大学任中国现代文学副教授,同时进行创作。1964年被迫离开台湾,旅居美国,在爱荷华大学教书,同时从事写作和翻译,并与丈夫——美国诗人保罗·安格尔(PaulEngle)于1967年在爱行华大学创办“国际写作计划”,每年邀请世界各国作家到爱荷华,在安静的环境里写作,并进行讨论、旅行,一起生活四个月,作文化交流。因为她和安格尔的这个创举,在1977年曾被三百多名世界各国作家提名为诺贝尔和平奖金候选人。1978年夏,与丈夫及女儿一同回国探亲。她现为“国际写作计划”主持人,并教爱荷华大学的“翻译工作坛”。聂华苓的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说《葛藤》,短篇小说集《翡翠猫》《一朵小白花》,长篇小说《失去的金铃子》《桑青与桃红》,散文集《梦谷集》。


自五零年代起,聂华苓创作了长篇小说《失去的金铃子》、《桑青与桃红》、《千山外,水长流》等。中篇小说《葛藤》等。短篇小说集《翡翠猫》、《一朵小白花》、《聂华苓短篇小说集》、《王大年的几件喜事》、《台湾轶事》等。及散文评论集《梦谷集》、《黑色、黑色、最美丽的颜色》、《三十年后——归人札记》与《沈从文评传》等,部分作品亦翻译成多国语文发表,其代表作品为《桑青与桃红》,被列入亚洲小说一百强之中。新著有回忆录《三生三世》。其文章《亲爱的爸爸妈妈》被选入初中二年级人教版上册人语文课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