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八万五政策是怎么回事?

2024-04-30 03:28

1. 香港的八万五政策是怎么回事?

所谓“八万五”建屋目标是1997年10月董建华上任后第一份施政报告中提出的政策,提出了按照香港长远人口及住屋需求,供应充足的住宅用地,每年兴建8万5000个单位的住宅,作为长远的建屋目标。因为有了供应,才可以让楼价慢慢调整下来。

    因为当时香港楼价的确太高,影响了香港的竞争力,又令市民难以置业,民众当时纷纷埋怨,要政府给予压抑楼价。

    但是,10月份施政报告发表后两个星期,香港就受到金融风暴的冲击,甚至在10月23日利息升300%,于是楼价开始下沉,而且跌得很快,当时政府担心会影响整个金融体制稳定,于是到1998年决定停止卖地9个月,目的是稳定楼价。

    同时,在1998年的施政报告中,为房屋政策定下了3个目标,一是尽快提供公屋,把轮候期由7年缩短到3年;第二是灵活地处理居屋的出售;第三是明确指出政府的目标是稳定楼价。由于政策的改变,“八万五”这目标不再存在。

    2000年6月董建华正式表示,当时港府的重点政策是稳定楼价,1997年用以压抑楼市过热的“八万五”建屋目标已经不再存在。

香港的八万五政策是怎么回事?

2. 香港的“八万五” 是怎么回事?

香港的“八万五”指的八万五建屋计划,简称八万五,是香港首任行政长官董建华在1997年度施政报告提出的一项政策。
1997年,香港首任行政长官董建华提出每年香港要供应不少于85,000个住宅单位,希望10年内全港七成的家庭可以自置居所,轮候租住公屋的平均时间由6.5年缩短至3年。
这项计划被称为“八万五”,计划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因为亚洲金融危机,政府的一片热心并没有变成现实。
2002年,香港政府宣布无限期搁置兴建新的居屋;“八万五”计划中止。
亚洲金融危机使香港楼价一落千丈,普遍私人物业在5年多的时间内贬值70%,很多中产阶级成为负资产,香港楼市经济一片萧条,直到2003年SARS爆发过后才逐渐复苏。

扩展资料
香港的面积单位和内地不一样,所谓的千尺豪宅,差不多就是91_左右的公寓楼。
香港政府统计处2017年首次披露居所楼面面积统计数据,香港人均居住面积中位数为161_(约合14.96平方米),约20.4万家庭住户(8%)居住面积少于215_(约合19.97平方米)。
香港特首林郑月娥近日也多次公开表示,填海才是解决香港土地供应短缺的根本方法。
2018年7月12日,她在立法会出席答问会时坦言:“解决土地问题,社会要有广泛共识。长远来说,在维港(维多利亚港)以外填海是无可避免。
参考资料: 人民网-港府推“置安心”房屋计划
参考资料: 中国新闻网-从“八万五”到十万公屋 港府全城觅地动真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