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月亮与六便士》随想

2024-05-06 08:04

1. 读《月亮与六便士》随想

以法国印象派画家高更的生平为素材,英国小说家威廉· 萨默赛特·毛姆创作出了这部小说。读过这本书,总觉得该写些什么,但又没什么触动,不知道写些什么才好。可能是因为我与小说主人公不同,没有什么触及灵魂的梦想吧。
  
 小说主人公为了艺术的梦想和追求,舍弃自己拥有的一切,抛弃富裕美满的家庭、证券经纪人的地位,最后在小岛上完成巨型壁画后,病入骨髓,身体溃烂而死。
  
 梦想与现实,我总是选择现实。艺术与生活,我总要好好生活。
  
 “为天上的月亮神魂颠倒,对脚下的六便士视而不见。”一种莫名其妙、难以说清的精神诉求,可以让一个人不惜任何代价,铤而走险,抛弃尘世所拥有的一切,不远万里去寻找心中的圣地吗?
  
 人世漫长得转瞬即逝,有人见尘埃,有人见星辰。
  
 愿见星辰,终其一生去追逐。

读《月亮与六便士》随想

2. 读《月亮和六便士》

这本书之前买过,后来朋友想要就送给朋友了。
  
 封底的简介如下:
  
 银行家查尔斯,人到中年,事业有成,为了追求内心隐秘的绘画梦想,突然抛妻别子,弃家出走。他深知:人的每一种身份都是一种自我绑架,唯有失去是通向自由之途。
  
 在异国他乡,他贫病交加,对梦想却愈发坚定执着。他说:我必须画画,就像溺水的人必须挣扎。
  
 在经历种种离奇遭遇后,他来到南太平洋的一座孤岛,同当地一位姑娘结婚生子,成功创作出一系列惊世杰作。就在此时,他被绝症和双目失明击倒,临死之前,他做出了让所有人震惊的决定……
  
  月亮是那崇高而遥不可及的梦想, 
  
  六便士是为了生存不得不赚取的卑微收入, 
  
  多少人只是胆怯地抬头看一眼月亮, 
  
  又继续低头追索赖以温饱的六便士…… 
  
 01
  
 作者虚构了一个“我”,通过“我”的视角述说这个故事,这种学法会让人觉得这个故事是真的,是真的发生过的,会引起读者极大的兴趣去读。读过莫言的《蛙》,虽然是书信体,却也是以另外一个人的视角来讲一个故事。
  
 作者真的是讲故事的高手,这本书让我沉迷,直到花一大整块的时间看完它,且基本上每一页都看了,每段都看了。作者以“我”的身份来描述这个银行家查尔斯,故事甚至不是完整的,也没有对人心理的过多描述,只是呈现,呈现这个故事,呈现一个第三人“我”的视角感受,但却让我们如此着迷,太不可思议了。
  
 这个怪才,本来有着顺遂的生活,令人羡慕的妻子孩子工作,却突然放下这一切,一心追求艺术,摆脱世俗束缚,逃离世俗社会,寻找心灵家园,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越来越敬佩他、同情他。敬佩他超脱肉体,过着一种精神的生活;同情他被强烈的命运击中,不得不去挣脱,自我束缚追求精神的自由。
  
 他就像是被命运控制了一样,他是被选中者,不得不去走上一条解脱心灵束缚之路。,他最后自由了。但后半生如此颠沛流离,如此痛苦,如此磨难,让我们同情,尽管他不需要。
  
 我们经常说,要摆脱物质的束缚,要追求精神自由,要做一个纯粹的人。纯粹的人,精神上肯定是无比的快乐,但要达到这样的快乐,需要经受住磨难,矛盾和痛苦。如果现在,告诉我说有两个选择,一个选择是,过着普通人的生活,经受着普通人的幸福和烦恼,另一个选择是,通过一定的精神上以及物质上的痛苦,我会顿悟,我会进入到一种纯粹的精神满足中,我愿意选哪条路?
  
 我发现我胆怯了,懦弱了。我的生活比我以为的要幸福多了,我没有那么多的精神上的苦恼,我没有那么强烈的痛苦。
  
 很有趣。但也不置可否,如果哪一天我被命运击中,或许那个时候,所有我现在以为的痛苦、折磨,对于那个时候的我来说,根本不算什么。对于那个时候的我来说,寻求解脱,是不得不去做的事情,是痛苦的,但一定也有这巨大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当我挣脱了一点点束缚的时候,我将会获得不可想象的、巨大的快乐和自由。
  
 02
  
 作者的文字非常的细腻,表达了一些,我们常常看了之后才觉得“就是这样的感觉”的感觉,也很能洞察一些人情世故,比如:
  
 “她说这话的时候一点没有瞧不起他的意思,相反却是怀着深情切意说的,仿佛由她自己说出他最大的缺点,就可以让他免受她朋友们的挖苦。”
  
 “听了这个小玩笑,史崔兰的表情就像人们发觉某个不合时宜的玩笑,其实并没有什么好笑时的反应,什么也没说。”
  
 “女士们都很高雅,所以不用盛装出席。”
  
 “他不过是个善良、无趣、诚实的普通人,有人可能会钦佩他的品质,却不愿和他交朋友,他太缺少个性了。”
  
 “一个人受到侮辱,却又无力对恶人直接施行惩罚,这的确是一件痛苦的事。”
  
 “我们都因为付出了太多感情而变得疲惫不堪。”
  
 “那时,我尚不知人性有多矛盾,不知道真挚中藏有多少做作,高尚中藏有多少卑鄙,或是邪恶中藏有多少善良。”
  
 “我告诉过你了,我必须得画。我无法控制自己。一个人掉进水里,他游得怎么样是无所谓的,好也罢,坏也罢,反正他得游出来,不然就淹死了。”
  
 “我怀疑在他的灵魂深处,埋藏着某种创作的冲动。尽管他的生活环境曾将其遮盖,但它始终在猛烈地生长,正如恶性肿瘤在有机组织中不断生长,直至最后控制住他的全身,迫使他在无力反抗的情况下做出行动。这就好比,布谷鸟把蛋下在别的鸟的巢里,雏鸟孵出以后,就把它的异母兄弟挤出巢外,最后还要把曾给予它庇护的巢毁掉。”
  
 “良心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的警察,站在那里监视我们不要违法。它是隐藏在自我心中堡垒里的密探。人们对同行认可的渴望如此强烈,对同行指摘的惧怕如此剧烈,结果自己把敌人引入门内;它在那里监视着它的主人,为了主人的利益,始终保持警觉状态,主人要是有一丁点儿离经叛道的念头,他它就会将其碾碎。它强迫主人将社会利益置于他的个人利益之上。人让自己相信某种利益大于个人利益,并甘愿为它效劳,结果让自己沦为工头的奴隶,。他让工头端坐在尊贵的宝座之上。最后他就像一个奉承搭在他肩膀上的皇杖的弄臣,为自己尚且拥有敏感的良心而变得自高自大。然后他就不知道该用哪些难听的话骂那些不受良心约束的人了;因为作为社会中的一员,他清楚的认识到,他已经无力反抗自己了。”
  
 “我觉得它们是丑陋的,但它们暗示了而不是揭露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秘密。它们在用一种奇怪的方式逗弄我。它们给了我一种说不清的感觉。它们诉说着某种语言无力表达的东西。我认为史崔兰在有形的物体上隐约看到了某种奇怪的、只能让他通过有缺陷的符号才能表达出来的精神上的意义。他好像在混沌的宇宙中发现了一种新的图案,正承受着内心的痛苦,笨手笨脚地试图把它画下来。我看到了一个力求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的备受折磨的灵魂”
  
 “紧紧扼住史崔兰的,是一种创造美的激情。这种激情搞得他不得安生,驱使着他四处奔波。他永远像个朝圣者,被神圣的乡愁缠身,他体内的恶魔冷酷无情。有些人追求真理的渴望是那么强烈,以至于为了得到它不惜粉碎自己世界的根基,。史崔兰就是这样的人,只是对他而言,美代替了真理,我对他只能寄予深深的同情。”

3. 关于《月亮与六便士》

躺在床上,拿起詹森译的《月亮与六便士》慢慢品读,不知不觉就在此夜看完了。这是我第一次完整地接触毛姆写的小说,不得不说,他的小说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阅读体验十分不错。接下来的文字可能会有点长,第一次提着认真的态度来写书评,语言不够精炼,望见谅。
  
 小说以“我”的视角去讲述了一个简单的追逐梦想的故事,这样的故事(其他作家)写的也挺多了,但是毛姆写的主人公形象更加丰满,极端,文笔依旧是上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结构也看起来端端正正的,但是也就是这样的文字使得主人公斯特里克兰给人呈现出一种不一样的魅力。
  
 
  
  
 
  
  
 至于理想
  
 
  
  
 “女人的头脑也太简单了!爱情。总是爱情。她们以为男人离开就是因为想要别的女人。你是不是以为我也应当是这么个傻瓜,要做已经为一个女人做过了的事?”
  
 
  
  
 难以想象一个已经安于平常的男人竟然会放弃自己拥有的一切去任凭内心的狂热去放肆、去追逐。他放弃的是那样彻底,工作、家庭、稳定以及安全,完全脱离了一个社会人的身份,做着癫狂的一切,用辛辣的毒舌去嘲讽一切。社会人,即适应社会环境、参与社会生活、学习社会规范、扮演社会角色。脱离社会的约束,在人们眼中可谓是难以置信,毕竟每个人的理智都会守住最后的防线。但是他就是做到了,彻彻底底。每天我们接受的教育,都在告诉我们要努力去适应社会,去融入社会。适应不了?那对不起,你注定被遗弃,正如大部分弱势群体在社会的存在,你阻止不了,你也无法否定这个事实。社会给我们创造了福利,也自然的给每个人划清了等级,阶级这个敏感词汇似乎无时无刻地不在社会上面时明时暗。但是也总有一部分人,以一己之力去撼动这股力量,斯特里克兰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没有了社会的支持,活得全然不像一个人,像一个任人唾弃的一块腐肉,一件旧的诺福克上衣和一条破烂的裤子陪着他度过春夏秋冬,乱糟糟的胡子也由黑变红,浑身皮包骨,病态的身体却包裹着一股坚定的信仰,或者是一种莫名的狂热,画着被别人不能理解的画,他也不需要别人的理解,因为他知道他来到世界上可不是为了别人而活着,也不是为了得到谁的理解和肯定而活,为了什么?他也不知道,他只知道他不能被世俗所限制,这样他的想象力会枯竭,创造力会湮灭在安定中。
  
 
  
  
 
  
  
 也正是因为这样,梦想的力量也在他的身上被无限的放大,诚然每个人都有梦想,有的已经被遗忘在路边,有的可能藏在自己的身后,有的可能变成了头顶的月亮。梦想终究是要挂在天上的,但是大部分人还是没有那个去天上摘月亮的勇气,因为你知道,你双脚穿着鞋,踩在地面,是飞不起来的,脱下鞋赤脚跑,你不会去做,因为你也知道赤脚踩在地上会很痛,也是因为这样,你的月亮也只会越来越高,看起来越来越遥不可及。
  
 
  
  
 
  
  
 可能会有人嘲讽他的无情,不仅抛家弃子,而且将一个帮助他的家庭拆卸得零零散散,书中有一句“我”对斯特里克兰评价的话:任何东西妨碍他,我相信他都能将其从心头根除,即便会带来莫大痛苦,以致自己受到伤害,鲜血淋漓,他也在所不惜。当一个人的生活纯然是精神的时候,你难以想象他内心的单纯,单纯地只想完成内心所想,对于不得已的寂寞孤独,那就享受吧,对于世人浅显的眼光,那也可以自己一个人慢慢享受吧。
  
 
  
  
 
  
  
    
  
 
  
  
 还有爱情
  
 
  
  
 “我不想要爱情。我没时间恋爱。爱就是软弱。我是个男人,有的时候我想要个女人。而激情一旦满足,我就准备做别的事了。我克服不了自己的欲望,可是我恨它。它束缚我的精神。我期待有朝一日,我会摆脱一切欲望,无拘无束地投身于我的工作。女人除了谈情说爱什么都干不了,因此赋予了爱情荒唐的重要性。她们想要说服我们,以为爱情就是生活的全部。而它只是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我了解情欲。那是正常的、健康的。爱是一种病。”
  
 
  
  
 
  
  
 在斯特里克兰眼中,女人好似绳索、圈套,总想将男人圈在自己身边,将男人心中躁动的火焰湮灭。就像以前的斯特里克兰夫人,用自己创造的假象包裹着斯特里克兰,用安稳放松他的思考,用琐屑限制他的自由。当然,我不是在批判这样的生活,这样的生活很好,就像一个温暖的摇篮,让人感到人生的恬静与舒适,简单的日子很容易给人产生就这样安度晚年的想法,似乎这样的爱情早已成了大部分人眼中的理想爱情,也确实挺不错的。但是对于他,这样的爱情或者生活只会像慢性毒药一样将他悄悄杀死在摇篮里。
  
 
  
  
 
  
  
 后来的施特勒夫夫人布兰奇,对他也是一样,用同样的方式,去将他从远处拉回来,最后被抛弃也似乎合情合理,但是我没想到她竟然会为他而自杀,她跟斯特里克兰夫人不一样,她在他走后还可以扮演一个坚强的女人,而布兰奇不行,她原本就是一个被遗弃的女人,无法忍受再次被抛弃的痛楚,留存的最后一丝尊严也用来拒绝施特勒夫的挽留以及一个人孤独的离开。
  
 
  
  
 
  
  
 “大多数女子都把这种反应当做爱情了。这是一种对任何人都可能产生的被动感情,正像藤蔓可以攀附在随便哪株树上一样。因为这种感情可以叫一个女孩子嫁给任何一个需要她的男人,相信日久天长便会对这个人产生爱情,所以世俗的见解便断定了它的力量。但是说到底,这种感情是什么呢?它只不过是对有保障的生活的满足,对拥有家资的骄傲,对有人需要自己沾沾自喜,和对建立起自己的家庭泽泽得意而已;女人们秉性善良,喜爱虚荣,因此便以为这种情感极富于精神价值。但是在冲动的热情面前,这种情感是毫无防卫能力的。”
  
 
  
  
 
  
  
 然而小说也没将爱情写得一文不值,反倒写的十分自然纯粹。纯粹到就是两个人一起去丛林,生活,画画。没有之前的荣华富贵,安稳舒适,而是置身于自然,带着哲学的韵味,颇有梭罗“物质上简朴至极、精神上丰盈充实的生活状态”的感觉。斯特里克兰也没想到,自己的最后一次动情,是在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女人阿塔身上,她只会跟在斯特里克兰的身后,做着自己那已经做了千百万遍的劳务,可能这样的女人才是真正不会妨碍他的人,跟他一样有着纯粹简单的信念,斯特里克兰是“往前走”,而阿塔就是“跟着他”。
  
 
  
  
 
  
  
 让我不由想起白岩松曾经说过的一句话:“男人因为看着远方,才能吸引近旁的女人。如果你只看近旁的女人,女人就会看向远方了。”
  
 
  
  
 
  
  
    
  
 
  
  
 在我看来,这本小说不像是在宣扬我们应该如何去追逐理想,因为他把一个人追逐理想的所有丑态都描绘下来,反倒我现在对不顾一切去谈理想感到了畏惧,也不像是在讲故事,因为他越讲越像是胡说八道,好像所有的角色都是他突然编出来的,零零散散,留有空白,靠读者自己去脑补剩余的人生。他所写的社会伦理是不正常的,好像是专门设下的圈套去引诱有心人,让人内心产生莫名狂热,又不会觉得这种狂热
  
 的异常性。
  
 
  
  
 
  
  
           管他呢?反正我又不谈恋爱,那为啥不谈谈理想呢?

关于《月亮与六便士》

4. 关于《月亮与六便士》

住院最大的失误,就是只带了《月亮与六便士》这一本书来,如果不是太触动我的,我转头就会扎进另一本书里。这本书刚好给我的感觉就是莫名其妙。但没带多余的书这一重大失误让我的思绪不得不在此停留。
  
  
 那也不妨写一点什么来打发光阴。想起与这本书的渊源,倒还真可以串联一些句子。
  
 现在周围的朋友基本都知道了我爱看书,但是外人不知道啊,不过那最没要紧,我看书也不是为了给外人看,不是为了给任何人看。所以每天守铺子我都是乖乖坐在收银台里面悄悄看,假使哪天觉得天气好想拿本书去外面装模作样,那样的画面我自己都受不了。所以这种事一次都没发生。
  
 就只有一次例外,是在新铺子这边,新铺子毕竟太宽敞又太清幽了,鲜少有人路过,那种装逼的成分自动在心里减去三分。那日的天空实在太蓝了,还有微风,我在想如果配上看书的画面是不是更和谐?其实这是我现在想的,当时啥也没想,鬼使神差地我就坐在了外面的一张小桌子旁,然后认真看了起来。
  
 故事发生了。
  
 一位老前辈凑了过来:“呀,你还爱看书呢,喜欢看什么书呀同志?”
  
 我抬头打量这位老前辈,也打量不出什么名堂,但是他有艺术家才有的东西——长长的胡须。所以仅凭这一点我就断定了他一定是一位写字或者画画方面的艺术家。
  
 “我喜欢看名著,外国名著多一点。”
  
 “那你看了哪些?”
  
 当时我肯定是脑袋是被门夹了,我竟然不知天高地厚、大言不惭地冒了一句:“基本的名著都看过了吧!”
  
 “哟,那你说说世界十大名著是哪十大名著啊?”
  
 老前辈就是爱较真。这种问题,他难道不知道当时被问一片懵,过了就门清吗!!你就是让我一下子说出唐宋八大家来,我也要晕一晕捋一捋的呀!
  
 我好歹还不至于太迷糊,于是说:《安娜卡列尼娜》《呼啸山庄》《简爱》《战争与和平》《巴黎圣母院》……
  
 说完之后我才感到巨大的羞愧,还好这位老前辈没有问我“那你给我讲讲《战争与和平》写的啥啊!那样就露了大馅,我不仅《战争与和平》讲不出来,《巴黎圣母院》我也讲不出来呀!我当时是哪来的勇气说我涉猎过世界基本名著的!!!
  
 老前辈跟我数完之后对我说:“看书是好的,就是要多看书。我问你,《傻瓜吉姆佩尔》你看过没有?那是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
  
 我这次只好老老实实地摇了头。
  
 “那你们年轻人喜欢的《月亮与六便士》你看过没有?”
  
 哎,老前辈还真会问问题,我虽然知道《月亮与六便士》是本长久畅销书,但我还真的没有看过呀,他怎么就不问《追风筝的人》《摆渡人》《一个人的朝圣》《霍乱时期的爱情》这些呢…
  
 我再次摇了摇头。
  
 没想到老前辈不仅不嫌弃我的粗浅,反而说:“这些书我家都有,我下午就给你带一本过来。”说完老前辈就走了。
  
 果然在下午,他带着他的书过来了。
  
 
                                          
 “妹妹你看,看完了我还有。家里多得很。”
  
 “谢谢……老师。”
  
 一时不知道怎么称呼,脱口而出一声老师,于是以后都喊老师。
  
 拿到这本泛黄的书,就像看一个稀奇的古董,再一看价格:0.8元。古董中的古董啊!
  
 于是不由分说,我享受地看起来。
  
 就在我看到快一半时,老师来了,他问我看完没,我说没有。看到一大半时,老师又来问我看完没,我说还差一点儿。
  
 老师从衣服兜里摸出一本那天提到的《傻瓜吉姆佩尔》,恳切地说:“妹妹,你先看这本好不好,我有个徒弟的爱人想看那本,都问我几次了。”
  
 我当然没有理由说不好。
  
 
                                          
 接着我又开始看这本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傻瓜吉姆佩尔》,说实在的,看这本书快乐多了。是一本短篇小说集。
  
  
 其中印象最深的一个故事是《打赌》,还好我当时拍了图片,还不至于劳烦我这颗躺在病床上的脑袋费太多的精力去回想,那么,大家看看吧!
  
 
                                          
 就是几个熊孩子在一起恶作剧,一个调皮鬼打赌说谁都没有本事单独和一巨尸体待在一起整整一夜,另一个调皮鬼逞强说他就敢。然后其余的调皮鬼起哄。但是最近没有死人,所以必须由其中一个调皮鬼穿上裹尸布假扮死尸,还告诉挑战的调皮鬼这是哪家刚死下来的新鲜尸体,挑战开始了。
  
 屋内一片阴森恐怖,挑战的调皮鬼明显胆子没有想象中的大,而假扮的调皮鬼却在一系列心理活动(延长了恐怖的时间)后忍不住打了个喷嚏,这把挑战调皮鬼吓得像牛一样叫了起来,假扮的调皮鬼想说出真相但是却被裹尸布缠住了,于是走起路来东摇西晃把蜡烛也弄灭了,现在换成假扮调皮鬼尖叫,而挑战调皮鬼终于被这一切吓死了。其他调皮鬼对这一切还一无所知,但是他们为了防止挑战调皮鬼逃跑还把门给堵死了,这下好了,就剩下假扮调皮鬼和一巨新鲜死尸待在一起了。
  
 第二天,等这其余的几个调皮鬼回过神来,一个在报信的途中摔了一跤被冻死了,一个回家被家长给打得要死不死的了,一个根本不敢回家跑了,另一个也跑了。
  
 无疑是个悲剧,却写得令人捧腹大笑。所以到底是作者功力了得。
  
 把这本书看完,因为惦念《月亮与六便士》的结局,我在网上买了来。
  
 这就一直看到今天,而且能在今天看完还全亏了住院的大把时间。
  
 看完后,我的感受开篇就说了:莫名其妙。
  
 我想我是没太看懂,索性去搜了两篇别人的读后感,拾人牙慧。
  
 不看还好,一看气不打一出来,怎么全网都是赞同主人公的人,全网都领略到了他的伟大,全网都觉得他了不起!怎会如此一边倒?全网都是艺术家吗?我太肤浅了么?从始至终get不到任何一点主人公的伟大之处啊!
  
 让我们来看看主人公为了月亮都做了什么吧!主人公是一名证券经纪人,收入稳定,育有一儿一女,家庭美满,却在结婚的第十七年头,在没有任何交代的情况下抛妻弃子,一意孤行地要去学画画。在他饿得快要一命呜呼时被一个看好他的人收留了,而他却插足了救命恩人的婚姻,拐走了救命恩人的妻子,最后不过是为了画一幅裸照,这直接把救命恩人的妻子逼到自杀死掉。后又辗转来到一个岛上娶娇妻,过起了土著生活,开始了大量创作,最后他的作品出名了。
  
 是的,他抛弃了六便士,找到了他的月亮,但假如每个有梦想的人都要通过这种方式来实现梦想,那无疑是可耻的。我可以承认作者写下这部作品的伟大,如果我懂艺术,我也可以承认主人公作品的伟大,但是对主人公本身而言,我绝不会承认他的伟大。
  
 这让我不由得想到了《霍乱时期的爱情》,男主人公为了女主人公终身未取,却足足有六百多个情人,其中最小的一个才14岁,他还需要一点一点的诱奸人家,乖乖,先把鞋子脱了给鹿玩,再把衬衫脱了给……想来都觉得恶心,最后那个小女孩也自杀了,而这个麻木不仁的人并不觉得有什么。在终于等到女主人公的丈夫翘辫子后,他开始疯狂追击,说他为她始终保住了童贞。噗……
  
 但一样不能否认的是这是部好作品,我必须承认作者马尔克斯创作的这部作品的伟大,要赞扬作品中最后的伟大爱情好像也不太难,但是你要我来承认这个男主人公的矢志不渝,算了吧!他几乎、确实可以算一个不折不扣的变态了!一如《月亮与六便士》里面的主人公的极端自私。
  
 可这两部作品都流传许久,也许,就是这种永远不能统一的争议性让它们流传至今吧!
  
 那句“满地都是六便士,而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这句话成了文艺青年的拥趸。原谅我艺术细胞不够,欣赏不来。但作为人的基本素养是要懂得尊重别人的生活方式,更何况是两个外国人。还是不予过多置评吧!
  
 最后来设想一下,假如杜江山这个平时没有半点艺术细胞的人也在他四十多岁的时候抽羊癫疯要去学画画、而且还是抛妻弃子这般疯狂,那我一定也有本事让他见不到明天的太阳。
  
 这就是我的生活方式。

5. 读《月亮和六便士》(1)

       最近在读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文章里的我是个青年作家,先认识了斯特里克兰德的太太,后来因为斯特里克兰德的离开,我去巴黎寻找斯特里克兰德,找到后无论怎样劝说她都不为所动,坚决不回伦敦。   
  
          只有诗人和圣人才会坚持以为,不知疲倦地往柏油路上浇水,便能长出百合花来。  
  
  
                              ——摘自《月亮和六便士》     
  
         我觉得无法劝说斯特里克兰德斯离开巴黎,亦或者觉得他无法在画画这件事上有所成就吧!
  
       这句话和那句常说的永远不要试图叫醒一个装睡的人似乎有着异曲同工的效果。
  
        斯特里克兰德离开家,去追寻自己的理想,后面我还没有看,可是他轻易的抛弃了还没有成年的孩子,他不准备回去了,可是他的妻子还在幻想他能回去,这永远是奢望了。

读《月亮和六便士》(1)

6. 读《月亮和六便士》

我承认我读《月亮和六便士》这本书,是因为很多人都追捧它。在整个阅读过程中,脑子里一直盘旋着一些问题:
  
 思特里克兰德据说是有人物原型的,真的有人会在不惑之年,突然放弃稳定安逸的生活,去寻找远在天边像一轮月亮的艺术和理想吗?促使他迈出这一步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作者在通篇中,都在试图通过蛛丝马迹的猜测,去为思特里克兰德的急转的人生路线,去找到一个合理的说法,试图让这一切看起来能够符合世俗观念的套路。但最终是徒劳,这个奇怪的人并不按套路来走。
  
 事实是,如果想要获得世俗价值认可的幸福,就必须有条不紊地把自己完全封套在一颗螺丝钉中,打上能与世俗机器丝丝入扣的螺纹,铆在固定的位置上。这就是社会系统对个体人性的抹杀和对立。
  
 如果有人像思特立克兰德一样突然跳脱出来,人们必须要找出符合他们那一套逻辑的解释。比如有人会说“我相信伦敦哪家茶点店准有一位年轻姑娘把活辞了。”人们宁愿相信他是因为与年轻姑娘私奔而离家出走。并且这个人最终也必得有个符合那一套逻辑的下场,才能让人心安理得,才能对得起他们拼死守住的位置。就如克兰德太太恶毒的诅咒,“我真希望他染上恶疮,浑身腐烂”,尽管她对丈夫的精神世界没有一丁点的理解,尽管她不会因为丈夫的离开而有太糟糕的境遇,她也不愿放下虚伪和假意去谅解和宽恕他。
  
 如果没有像思特里克兰德这样的“怪人”出现,现实生活中的所有人都如此自欺地和谐运转着,他们远远地玩味着和谈论着艺术的理想和自由,既不远离,又不深陷,看似理解,却绝不沾染,始终保持着得体的距离。
  
 就像一群人围着一汪湖水,附庸风雅地赞美和热爱着这水的清澈和高尚,有人突然就不顾一切投入了这水的怀抱,溅起的水花打湿了这群人整洁的衣衫。这人用行为嘲笑了人们对湖水的虚伪追捧,人们要用脑子疯掉了等理由去解释这人“可笑”的行为,人们更希望看到这人湿漉漉地狼狈上岸,或者这人迟迟不归,人们更理所应当的解释为他溺毙在水里,而不是希望他能真正品尝和感受这水的清澈和高尚,因为人们没有他那样的勇气和绝然。
  
 工业文明后,人们的天性渐渐被禁锢,被机器和金钱所吞噬,原本的人性被扭曲,人们慢慢习惯这种异化常态,如此反常态的个性自我解放,是很多人可望而不可及的,是很多人所不愿面对的,因为那正是人们正在丧失的机能,他们惶恐着,逃避着自己日渐麻木的身体和精神。
  
 最近火上加火上热搜的李子柒,人们普遍向往大城市、快节奏、高科技的生活方式之下,反其道而行之,以乡村风、慢生活、纯手作的风格,为那些在城市携裹之下渐生疲惫的人们树立了一种完全不同的理想。而李子柒被人指背后有团队、推手等等各种怀疑,也正是体现了人们对于不同他们所谓正常生活的那一套观念体系,有着本能的向往和排斥的双重矛盾心理。向往是因为他们也想从目前的不堪中得到解放,排斥是因为他们不相信在这之外会有一种世外桃源的生活方式,他们试图用团队推手来化解对这种生活方式的极度艳羡。
  
 在《月亮与六便士》有提到外科医生阿伯拉罕的故事,其中有一段话是:
  
 社会评价人的成功与否,价值观如此统一,财富地位权势是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准,但是金字塔尖必定是少数人所能抵达,每个人都被一种塔尖标准去丈量,人人都只盯着一个标准,集体焦虑必然像在蒸锅里被蒸着一样。求而不得的焦虑感,滋生着攀比、嫉妒和不择手段的获取。而这些想法,就如作者一样,竟然无法同他人提起,因为这样只会被当成是为自己的失败的开脱之辞。
  
 作者或许最终理解了思特里克兰德对理想绝决,又毫不解释的追求。当周围的人只有一种唯一标准时,解释都是徒劳的。
  
 如果想捡六便士,便俯下身痛痛快快在捡,从此不问天空是否有月光,就像在离家出走前的思特里克兰德,从来不参与那些虚伪的讨论。
  
 如果想看月光,便心无旁鹜地看皎洁的月光,不再为错失六便士而懊恼不已,就像离家之一的思特里克兰德,生死看淡,无问东西,只有自己的画作。
  
 我们很多人的不幸福就在于:俯身捡六便士,觉得月光远了。抬头看天上的月亮,便觉得捡六便士少了。这两者之间反反复的人们,往往痛苦地看着月光忽远忽近,六便士捡到的又远没有看见的多。看看思特里克兰德,你同情他的遭遇,他享受着他的月光。

7. 《月亮和六便士》

    .主人公名叫思特里克兰德,人物原型是著名画家:保罗.高更,他最初是一名英国证券交易所人员,领着中等收入的工资,还有一个和大多数柔弱性格一样的妻子,他的妻子是一位家庭主妇,带着两个孩子,女主人喜欢结交作家,因为喜欢文艺气息吧,突然有一天,思特里克兰德决定离家出走去了巴黎,抛弃了妻子与孩子,想到这里挺让人气愤的,感觉这种男人的不负责任,后来作者受女主人所托去巴黎寻找思特里克兰德。
  
  
     .一般人都是这样想的,这个男人跟着年轻漂亮的小三一块走了,这才能说的过去,作者在巴黎见到了他,他并不是像想象的一样,过着纸醉金迷的胜过,住着金碧辉煌的房子,吃着山珍海味,抱着美丽漂亮的小三,他生活在一个及其捡漏的房子里,生活过得非常拮据,他跟作者说,他不在乎家庭,也不在乎生活条件和居住条件,他一心只想要作画,他说他已经四十岁了没有多少时间能够追求自己的梦想,去追求美,他想要作画,想要追求灵魂的美。
  
  
     .作者带着思特里克兰德的回答向女主人去回复,女主人一家都难以置信,根本就不能想象,为了理想抛妻弃子,女主人内心觉得,要是思特里克兰德为了小三抛弃它们,也许可以理解,她也能得到更多的怜悯,思特里克兰德也许玩腻了就会回来,但是要是因为梦想,成为画家,可能就是说明,他-思特里克兰德永远不会回来了,她想要作者为她保护住秘密。
  
  
     .作者因为在伦敦时间长了,感觉一切都是老样子,开始厌烦这样的工作和生活,就决定去法国巴黎去寻找另一种生活,到巴黎后遇到了被思特里克兰德伤的体无完肤的人:戴克尔施特略夫。
  
  
     .戴克尔施特略夫是一名荷兰人,他圆滚滚地脑袋,脸蛋肥厚,总是红彤彤的,两个小短腿到处跑来跑去,总是被画家界的人嘲笑,尤其是-思特里克兰德,总是挖苦讽刺他,但是他不放在心里去,认为思特里克兰德是一个需要被同情的人,主要大家多关怀,多照顾,因为他以后会成为最伟大的画家,这事后来才被验证是正确的,戴克尔施特略夫喜爱帮助人,一次因为两个月都没见到思特里克兰德,他就焦急万分,要作者陪她一起去找,最终在一个面包店小女孩的指示下,找到了思特里克兰德,他生了重病,在一个黑漆漆的房间里生活,由于潮湿、他发烧了好几天,但是被找到的时候,他还是骂骂咧咧的说死胖子打扰他画画了,正常人都会感谢朋友的帮助,可是思特里克兰德就是这样一个怪人,一个让人捉摸不透的人,感觉是陌生人闯入了他的场地似的,真是一个不知好歹的人,最后由于病情实在太重,也因为没有人去护理,戴克尔施特略夫求了他妻子,一个认为害怕、乃至痛恨思特里克兰德的女人,最终拗不过丈夫的苦苦哀求,同意了把思特里克兰德带入自己家里照顾,最终出乎意料的是,由于长久的照顾,最后戴克尔施特略夫的妻子博朗什.施特略夫竟然爱上了思特里克兰德,在戴克尔施特略夫发现后也无计可施,只得懦弱的向妻子摇尾乞怜,想让妻子回心转意,但是妻子还是头也不回的走了,最终为了妻子不跟着思特里克兰德受苦,自己拿了100法郎就净身出户了。
  
  
     .这就是一个懦弱,但是心地善良的的人,帮助了朋友,爱自己的妻子,为了妻子好的生活,宁愿自己受苦,最后他的妻子喝下草酸自杀身亡,连最后躺在医院也不愿见自己的丈夫,可见这位女性事多么的狠心与绝情,她不是一个懦弱的人,宁愿把心里的事情埋藏在自己心里,去自杀,也不愿把自己的内心打开。因此种种,作者对思特里克兰德的厌恶到了极致,他想不通世上还有这样的人,本不愿与其再见面,再交往,但是又在一次偶然的时间捡到了思特里克兰德,最终思特里克兰德说出了真相,博朗什.施特略夫原为一家中层阶级的女儿在一所学校当老师,因为别的原因被一个男人抛弃,而且当时还怀着孩子,在痛苦万分的时候遇到了戴克尔施特略夫,最后他与博朗什结婚了,但孩子流产了,这也就是为什么造成博朗什内心看似很平静,实则内心有巨大的热情,只是跟戴克尔施特略夫结婚也只是凑合着过的,也许现在大多数人都会选择这样的生活,找一个不是很爱的人,条件合适的人结婚的道理了,这是大多数女孩的归宿。
  
  
     .后来思特里克兰德去了塔希提,在哪里遇到了一位年轻的妻子-爱塔,她只有17岁,但是她却毅然决然的跟随他,塔希提是个好地方,到处是丛林和山海,思特里克兰德在这里将自己的画画的水平提高到了很深的境界,这位17岁的小女孩为思特里克兰德生了两个孩子,但是思特里克兰德缺从来也不管他们,后来来了一个照顾他的老婆婆还有老婆婆的亲戚,到这里,思特里克兰德年近57岁了,他有空的时候到处穿梭于山林,看着落日,这种生活应该是想要把自己的灵魂挣脱出来,于一花一草木、一花一世界相融合,以前就有感慨,只有让灵魂跟天地相融合的时候会启发大智慧,也是我们中国人讲求的天人合一,不管在哪个行业,能到达这样水平,都是各行各业的佼佼者,也是天才,这也是天机,哪一年思特里克兰德得了重病,应该是麻风病,都知道这是很传染的疾病,哪个一直以来照顾他了老婆婆带着自己的侄女和男孩离开了爱塔,爱塔独自一人带着两个孩子陪着思特里克兰德,周边的人都害怕他们,期间一个孩子也不只因为什么原因死了,可能还是因为传染了吧,爱塔为了给思特里克兰德买颜料都是天还没亮,黑乎乎的时候,绕着山路去镇上的商店买,最后连商店的老板也不敢卖给她东西了,思特里克兰德就开始了壁画创作,他把自己的灵魂从肉体分离出来,在墙壁上作画,后来因为麻风病的缘故,思特里克兰德最终病死了,但是死之前他的眼睛也早已瞎了,但是也还是死死地盯着墙壁,思特里克兰德最后的遗愿是把自己埋了,然后要爱塔把房子烧了,要她看着大火燃尽最后一根木材,在最后的日子里,思特里克兰德窥探到了灵魂的美,也许是上天不想让来自天国的画作在人间显示,可以说,思特里克兰德他用自己短暂的画作生涯给自己画了一个句号,人生争议也太大,这也许就是天才吧,隐隐感觉这幅画就是保罗.高更的《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 》。
  
  
     .好在最后,作者也交代了爱塔和他们的孩子都生活的不错,在英国的妻子和他们的两个孩子也结了婚,当上了军官。

《月亮和六便士》

8. 《月亮和六便士》

这本书买来有两三年了,当时由于是一篇关于如何提高写作的文章里推荐的几本书籍。其它三本已经看完,那几本确实更多的讲写作。原以为《月亮和六便士》也是关于写作的书籍,所以一直搁在书架上未曾翻阅。上周在整理书籍时,决定把它啃完。不能浪费了我买书的钱吧。谁知道细读之后发现它并非我想象的那样讲写作技法,而是通过小说的形式描写英国十九世纪初期英国艺术家“查尔斯”的故事。查尔斯原本是股票经纪人,生活在英国的中层阶级,拥有两个孩子和贤惠的妻子,过着和谐而平淡的生活。但是在不惑之年,四十岁时抛妻弃子、离经叛道。选择了追求艺术的不归路。从那时起他便把名利荣辱、七情六欲与之绝缘。一心只为做一名画家,创作画是他余生最大的快乐和事业。
  
 从离家出走去到巴黎,再到与爱塔结婚在塔希提岛定居。在这十来年追求画画的过程中,他经历了许多颠沛流离。但他并不觉得艰辛,心中只有一个信念“画画”。这些年无论是金钱还是爱情都无法阻挡他追求艺术的脚步。最终他成为了伟大的艺术家,其作品在他去世后价值连城。这部小说通过讲述查尔斯追求艺术的执着,来告诉世人:最求梦想,任何人任何时候都不晚。
  
 书中更多故事情节也值得品味,参悟。查尔斯为了达到艺术巅峰,可以说除了生死,愿意牺牲一切。原本生活在中产阶级,为了学习绘画,既然愿意离经叛道离家出走,最后沦落为打零工维持生命,甚至几天不进食物的情况都有。在他的生命中出现过三个女人,第一位是原配妻子。和她共同生活了十七年,尽非常决绝的离弃她而去;第二位是与朋友德克.斯特罗夫的妻子私混,她是出于真心爱查尔斯,但是查尔斯只是把她当成工具利用。一是利用她作为裸体模特,而是利用她满足身体的欲望,别无其他。他甚至觉得和女人谈情说爱非常肮脏。第三位是只有17岁的塔希提土著姑娘爱塔,并结为夫妇。查尔斯与她结婚也只有一个目的,第一爱塔在塔希提岛有自己的房子,那里是查尔斯最喜爱的伊甸园。第二是爱塔自愿养他,不向他索取任何东西。这样他的温饱问题就可以解决了,还有了很好不被打扰的创作环境。所以不要以为他和爱他结婚是爱,他所有的爱都给了自己的绘画事业。但纯朴的爱塔确实真心爱查尔斯,所以愿意为她付出一切,又不涂任何回报。用查尔斯说“她是一个称职的妻子,从不会缠着我、要求我为她做这做那,什么都听我的。”这样查尔斯就可以安心创作他的绘画作品了。或许这就是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必须要有一个默默为他付出的女人吧!
  
 查尔斯针对友情也是不按常理出牌,朋友几次援助,救助他,可他确背信弃义。把朋友的妻子给睡了,还显得理直气壮。认为朋友被自己的妻子背叛活该。可以说生活中任何事情,他都可以云淡风轻坦然面对,真的可以用没心没肺来形容。他不会在意周围的环境好坏,也不在意别人对他的看法,只沉浸在自己的绘画的世界。
  
 查尔斯离家出走,她的妻子从无法接受到自力更生。告诉我们女人,即使你家不缺钱,也不能在家做家庭主妇。因为危机无处不在,你老公除了婚外恋还有可能面临公司倒闭、身体疾病等等不了确定性因素。万一危机来了,我们作为女人何去何从?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