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弟子规的益处有什么?

2024-05-16 03:41

1. 读弟子规的益处有什么?

营造幸福人生,构建和谐社会,是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族群,每一个家庭,乃至每一个世人,所致力谋求的理想境界,然往往事与愿违。尤其是在当今社会,西风日盛,功利炽然,诚信脆薄,道德沦丧,以致灾祸频繁,世局混乱,家庭不和,人心惶惑无依。究其根源,实由废弃圣贤教育,无有智慧,不明因果报应之理,不能敦伦尽分所致。

所谓是“人不学,不知道”,故《礼记.学记》曰:“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而教学首重德行的教育,《弟子规》便是落实德行教育,做人根本的理想教材,也是入佛道之由户,成圣作贤之根基。

蔡礼旭老师讲于香港、台南、澳洲共一百二十次之“幸福人生讲座”的讲演,生动活泼地阐述了五伦大道、《弟子规》的要理经义,并以自己求学、从教的亲身经历,风趣幽默地演示了遵循五伦大道、实践落实《弟子规》,对于净化社会人心,实现人与人、人与天地自然和谐相处的真实利益,深受四众同修及社会大众的喜爱,印证了“道不远人人自远”的真理,诚为济世病之良药,化浊世之清风,明人心之慧日,确乃幸福人生必听的一堂课。

读弟子规的益处有什么?

2. 读“弟子规”有什么好处?

营造幸福人生,构建和谐社会,是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族群,每一个家庭,乃至每一个世人,所致力谋求的理想境界,然往往事与愿违。尤其是在当今社会,西风日盛,功利炽然,诚信脆薄,道德沦丧,以致灾祸频繁,世局混乱,家庭不和,人心惶惑无依。究其根源,实由废弃圣贤教育,无有智慧,不明因果报应之理,不能敦伦尽分所致。

所谓是“人不学,不知道”,故《礼记.学记》曰:“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而教学首重德行的教育,《弟子规》便是落实德行教育,做人根本的理想教材,也是入佛道之由户,成圣作贤之根基。

蔡礼旭老师讲于香港、台南、澳洲共一百二十次之“幸福人生讲座”的讲演,生动活泼地阐述了五伦大道、《弟子规》的要理经义,并以自己求学、从教的亲身经历,风趣幽默地演示了遵循五伦大道、实践落实《弟子规》,对于净化社会人心,实现人与人、人与天地自然和谐相处的真实利益,深受四众同修及社会大众的喜爱,印证了“道不远人人自远”的真理,诚为济世病之良药,化浊世之清风,明人心之慧日,确乃幸福人生必听的一堂课。

3. 弟子规的好处

学习《弟子规》好处:

1、 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接触了弟子规之后人会自动的去学习一些古文化,无形当中自己这方面的学识就增长。

2、可以更好的处理与父母的冲突。学习弟子规,不与他们去做一些无用的争辩,而是通过一些大家都能接受的方式去让他们接受自己的观点。


3、对人性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学习弟子规,一个感受,不管人性本善也好,人性本恶也罢 ,我们自己心中要存善,因为善是一切的根本。

4、在为人处事上会更平和。逐渐学会换位思考,避免了很多人际交往的尴尬。

弟子规的好处

4. 读弟子规好吗

读弟子规挺好的。(我亲身体会)

1,弟子规告诉你人生获得幸福的基本修为是什么。
孝悌、谨信、友爱他人,尊敬老师,积极学习。更重要的是——具体应该怎么做。

2,通过反复读诵弟子规,可以进行自我反省。
曾子说要三省吾身,那么具体如何反省很重要,有哪一些参照和标准?弟子规就是很好的参考
每天反省一次,坚持一段时间,会有很大的进步。

3,通过反复读诵弟子规,让自己静心。
现代人很难静心,想静心也没有方法。读弟子规就是一种方法。读诵过程大约需要10-15分钟,一边读一边反思自己,这个过程让精神回归自我,不要向外驰骋,其本身就是练习内心的宁静。
佛法和很多科学都认为,静心是人获得智慧的一种重要方法。

好处还有很多,这里略举一些。我们公司有一段时间,大家每天中午读一遍弟子规,同事们都反应说效果很好。后来因为作息时间调整,不读了,很多同事还提议要恢复读诵。不是为了比别人,就是为了自我提升和宁静。

5. 学弟子规有什么好处

弟子规是咱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弟子规是圣学的根基,是圣学的骨干。
现在教学,坏在博与杂,且不重因果道德及学生读经、定力的培养。
企盼贤明父母师长,深体斯旨;此乃中华子孙能否长享太平之关键,有慧眼者,当鉴于此。 

《弟子规》讲的是五轮关系,包括:父子,夫妇,君臣,兄弟,朋友。因为五伦关系是道,传统文化的核心道德二字。道是五伦之道,其实天地万物都有它运行的道,人有人道,天有天道,甚至于河川都有它流的水道,假如河川不依照水道去走,那它可能就会溃堤、会泛滥;相同的天道这些星体运行,都一定有它的轨迹,不按照这个轨迹,那铁定星球跟星球就相撞了。我们中华传统文化天人合一,所以也效法天道,都有它运行的轨迹、规则、常道。老子也说,「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道做人的常道,不逾越的去落实这些德行,这个人是明白人,知常曰明;不知常,不知道这些做人的常道,就会产生很多人生的凶相,这个凶相不只会害了自己,甚至于会害了下一代。

学弟子规有什么好处

6. 弟子规主要讲什么

《弟子规》是人们的生活规范,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写而成,教导学生为人处世的规范,做到与经典同行为友。《弟子规》是儒家的基础,人性的基础。
《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教育孺子的最佳读物。

7. 弟子规全文及解释诵读怎么写?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译文:
兄长要友爱弟妹,弟妹要恭敬兄长;兄弟姐妹能和睦相处,孝道就在其中了。
轻财重义,怨恨就无从生起;言语上包容忍让,忿怒自然消失。
不论饮食用餐,或就坐行走;都要年长者优先,年幼者在后。
长辈呼唤别人,应该立即代为转告;如果那个人不在,或者找不到那个人,应该及时告知长辈。
称呼尊者长辈,不应该直呼其姓名;在尊者长辈面前,应该谦虚有礼,见到尊者长辈有所不能,帮助可以,但不应该故意炫耀自己的才能,故意显示自己比尊者长辈强。
路上遇见长辈,应恭敬问好行礼;如果长辈没有说话,应退后恭敬站立一旁,等待长辈离去。
如果遇见长辈时,自己是骑马或乘车,应下马或下车问候;等待长者离开百步之远,方可续行。
长辈站着的时候,晚辈不应该坐着。具体是长辈坐下前,晚辈不应该先坐;大家都坐着的时候,长辈站起来时,晚辈也应该站起来;大家都坐着的时候,又一个长辈进来了,晚辈也应该立即站起来,以示尊敬。长辈坐定以后,晚辈应该等长辈示意自己坐下时,才可以坐。
在尊长跟前与尊长说话,或者在尊长跟前与别人说话,应该低声细气,不应该咋咋呼呼;但声音太低,交头接耳,窃窃私语,尊长听不清楚,也不合适。
到尊长面前,应快步向前;退回去时,稍慢一些才合礼节;长辈问话时,应该站起来回答,而且应该注视聆听,不应该东张西望;
对待父辈祖辈,如养父,姑父,姨父,叔父,舅父,岳父,祖父,外祖父,曾祖父,外曾祖父等等长辈,应该如同对待自己的亲生父亲一般孝顺恭敬;对待兄辈,如堂兄,表兄,族兄等兄长,应该如同对待自己的同胞兄长一样友爱尊敬。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康熙年间,满清作为少数民族的统治阶层出于长久统治的目的,主动追求对儒家思想文化的认同。包括崇文尊孔,提倡修读四书五经,尊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大修孔庙,春秋祭孔、宣谕以孔子儒教为立国之本。
《弟子规》正是在这种文学氛围下,写作而成的。其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间的一个秀才。
他以《论语》“学而篇”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列述了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当恪守的守则规范。后来贾存仁将其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

弟子规全文及解释诵读怎么写?

8. 弟子规主要讲了什么?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  李毓秀(公元1662年至1722年),字子潜,号采三,清代康熙时山西绛州人,生于清代康熙年间,卒于乾隆年间。清初著名学者、教育家。从师党冰壑游历近二十年。精研大学中庸,创办敦复斋讲学。来听课的人很多,门外满是脚印。太平县御史王奂曾多次向他请教,十分佩服他的才学,被人尊称为李夫子。他的著作有《弟子规》、《四书正伪》、《四书字类释义》、《学庸发明》、《读大学偶记》、《宋孺夫文约》、《水仙百咏》等,分别藏于山西省图书馆和北京大学图书馆。   中华民族有着重视养成教育的传统,从古至今流传着许多关于养成教育的深刻的格言与生动的案例,也产生了不少被广泛传诵的通俗读物。这些都是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弟子规》应当位列其中。  《弟子规》和其他许多传统经典相比,没有蕴藏那样深奥的哲理,那样丰富的内涵。但是,它的可贵之处在于:一是它将学会做人放在了第一位,主张有余力再去学习其他的学问。二是它从最基础的行为规范养成入手,将学会做人规则化。三是用最通俗的语言来表述这些规则,读来朗朗上口,易诵易记。这些都是我们今天仍然可以用来作为教材并引为自豪的原因。  《弟子规》以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论语·学而篇》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述作为纲领,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的形式精心编纂成书。这是一本教育、训导少年儿童身心成长的启蒙读物。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