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2024-05-16 03:41

1. 征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征在文言文中的意思:①出征;远行。②征伐;征讨。③征收;争夺。④赋税。⑤征召……
     
   征基本字义   1、走远路(多指军队):~途。长~。
   2、征讨:出~。南~北战。
   3、政府召集人民服务:~兵。应~入伍。
   4、征收:~税。
   5、征用:~地。
   6、征求:~稿。~文。
   7、证明;证验:文献足~。信而有~。有实物可~。
   8、表露出来的迹象;现象:~候。象~。特~。“徵”
   征在文言文中的含义   读音:zhēng(徵)
   ①出征;远行。
   王昌龄《出塞》:“万里长征人未还。”
   ②征伐;征讨。
   《赤壁之战》:“挟天子以征四方。”
   ③征收;争夺。
   《促织》:“宣德间,宫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
   《答司马谏议书》:“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④赋税。
   《孟子·滕文公下》:“什一,去关市之征。”
   ⑤征召。
   《张衡传》:“公车特征拜郎中。”
   ⑥追究。
   《左传·僖公四年》:“寡人是征。”
   ⑦证明。
   《观巴黎油画记》:“而其事信而有征。”
   ⑧迹象;预兆。
   《史记·项羽本纪》:“兵未战先见败征。”
   【征夫】⒈行人;旅人。⒉从役之人。

征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2. 文言文含征

 1. 文言文中“征”字的含义   文言文中“征”字的含义如下:
  1、出征;远行。
  王昌龄《出塞》:“万里长征人未还。”
  译文: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出征人未回还。
  2、征伐;征讨。
   
  《赤壁之战》:“挟天子以征四方。”
  译文:挟制皇帝,用朝廷的名来征讨四方。
  3、征收;争夺。
  《答司马谏议书》:“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译文:为天下治理整顿财政,这不能算是与百姓争夺财利。
  4、赋税。
  《孟子·滕文公下》:“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
  译文:(古代赋税制度,十分税一,称"什一")让我废除关市上的赋税,现在还不能做到。
  5、征召。
  《张衡传》:“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译文:派公车特意征召,任命他做郎中,后来又提升为太史令。
  扩展资料:
  说文解字:
  文言版《说文解字》:征,正行也。从辵,正声。
  白话版《说文解字》:征,为正义展开的行军。字形采用“辵”作边旁,“正”作声旁。
  相关词汇解释:
  1、征衣[zhēng yī] 
  远行的人穿的衣服。
  2、特征[tè zhēng] 
  可以作为人或事物特点的征象、标志等:艺术特征。
  3、征兆[zhēng zhào] 
  征候;先兆:不祥的征兆。
  4、征集[zhēng jí] 
  用公告或口头询问的方式收集:~资料。
  5、病征[bìng zhēng] 
  表现在身体外面的显示出是什么病的征象。
  2. 文言文中征的用法   基本字义1. 远行:长~。
  ~途。~夫。
  ~人。~衣。
  ~帆(远行的船)。2. 用武力制裁,讨伐:~服(用力制服)。
  ~讨。~伐。
  ~战(出征作战)。南~北战。
  3. 召集:~兵。~募(招募兵士)。
  ~集兵马。4. 收集:~税。
  ~粮。5. 招请,寻求:~求。
  ~稿。~婚。
  ~聘(招聘)。~询(征求意见)。
  6. 证明,证验:~引(引用,引证)。信而有~。
  7. 表露出来的迹象:特~。~候。
  〈动〉1. (形声。从彳( chì),正声。
  从彳,表示与行走有关。甲骨文从彳,从足。
  本义:到很远的地方去,远行)2. 同本义 徴,正行也。从辵,正声。
  或从彳。——《说文》征,行也。
  ——《尔雅》壮于趾征凶。——《易·大壮》而月斯征。
  ——《诗·小雅·小宛》先王卜征五年。——《左传·襄公十三年》。
  注:“谓巡狩征行。”肃肃宵征,夙夜在公。
  ——《诗·召南·小星》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古乐府《木兰词》孤蓬万里征。
  ——唐· 李白《送友人》3. 又如:征鼙(征战的军鼓);征衣(行旅在在外的御寒衣服);征客(游子。同征人);征鸟(远飞的鸟);征盖(远行的车);征夫(远行的人;出征的士兵)4. 征伐,发兵讨伐 [go on a punitive expedition]征者,上伐下也。
  ——《孟子》奉辞伐罪曰征。——《书·允征》桓桓于征。
  ——《诗·鲁颂·泮水》一曰征。——《周礼·太卜》。
  司农注:“谓征伐人也。”挟天子以征四方。
  ——《资治通鉴》5. 又如:征诛(征讨诛戮);征阵(战阵);征讨(讨伐);征略(征战略地);征剿(犹征讨)6. 争夺,争取 [contend for;fight for]不为征利。——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7. 征收 [levy]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
  ——《聊斋志异》8. 又如:征榷(征税与专卖);征役(征税与劳役);征缮(谓征收赋税,整顿武备);征敛(亦作“征敛”)〈名〉1. 赋税 [taxes]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孟子·尽心下》2. 又如:征役(赋税与徭役)3. 姓〈动〉1. (会意。
  从微省、壬。行于微而闻达。
  本义:征召)2. 同本义 徵,召也。——《说文》徵,召也。
  ——《尔雅》以量度成贾而徵徴。——《周礼·司市》各掌其县之政令徵比。
  ——《周礼·县正》徵唯所欲。——《仪礼·乡射礼》王使来徵聘。
  ——《左传·宣公九年》发征期会。——《史记·货殖列传》征拜郎中。
  ——《后汉书·张衡传》征拜尚书。3. 又如:征引(征召引用);征令(征召及施令);征吏(谓召用佐吏);征车(古代征召贤达使用的车子);征守(谓天子征召守国的诸侯)4. 求取;索取 物贱之征贵。
  ——《史记·货殖列传》贵之征贱。岁征民间。
  ——《聊斋志异·促织》会征促织。5. 又如:征乞(求取);征索(索取);征须(求取);征贿(求取贿赂);征求(求索)6. 追究;追问 [trace;get to the bottom;examine closely]寡人是征。
  ——《左传·僖公四年》7. 证明;验证 念用庶征。——《书·洪范》征为五声。
  ——《左传·昭公元年》用牲,加书征之。——《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怪其无征。
  ——《后汉书·张衡传》8. 又如:征验;征圣(验证于前圣的遗教);征象(验证);征效(效验)〈名〉1. 征兆;迹象 明征定保。——《书·胤征》休征嘉应。
  ——《汉书·平帝纪赞》候善恶之征。——《汉书·艺文志》征兆必报。
  ——《汉书·儿宽传》观国之强弱贫富有征。——《荀子》征于色。
  ——《孟子·告子下》2. 又如:征迹(迹象);征怪(怪异的征兆);征咎(灾祸的征兆);征候(发生某种情况的迹象,征兆);征效(征兆) “徵”。
  3. 文言文中“征”字表被给予官职   征
  徵、徴 zhēng
  〈动〉
  (1) (会意。从微省、壬。行于微而闻达。本义:征召)
  (2) 同本义 [summon;call up]
  徵,召也。——《说文》
  徵,召也。——《尔雅》
  以量度成贾而徵徴。——《周礼·司市》
  各掌其县之政令徵比。——《周礼·县正》
  徵唯所欲。——《仪礼·乡射礼》
  王使来徵聘。——《左传·宣公九年》
  发征期会。——《史记·货殖列传》
  征拜郎中。——《后汉书·张衡传》
  征拜尚书。
  4. 文言文寓意译文   亡羊补牢 wáng yáng bǔ láo [解 释] :羊逃跑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
  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出 处] 西汉•刘向《战国策•楚策四》:“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用 法] 连动式;作主语、谓语、宾语;含贬义 [示 例]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清方档案•清吏条陈》:“以上所陈,皆今日维系人心,~之计。” [近义词] 知错就改 [反义词] 时不我待、知错不改 [造 句]我们发现错误的时候要及时改正,像亡羊补牢一样. [英 译]It is not too late to mend the fold even after some sheep have been lost. 【典 故】 :这故事出自“战国策”。
  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你。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定要危险啦!” 襄王听了,很不高与,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
  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
   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北)。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我听说过,看见兔子牙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
  ……” 是一则很有意义的故事,只知道享乐,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结果必然是遭到悲惨的失败无疑。 “亡羊补牢”这句成语,便是根据上面约两句话而来的,表达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
  例如一个事业家,因估计事情的发展犯了错误,轻举冒进,陷入失败的境地。但他并不气馁,耐心地将事情再想了一遍,从这次的错误中吸取教训,认为“亡羊补牢”,从头做起,还不算晚呢! 【原文】 :庄辛谓楚襄王 庄辛谓楚襄王曰:“君王左州侯,右夏侯,辇从鄢陵君与寿陵君,专淫逸侈靡,不顾国政,郢都必危矣。”
  襄王曰:“先生老悖乎?将以为楚国妖祥乎?”庄辛曰:“臣诚见其必然者也。非敢以为国妖祥也。
  君王卒幸四子者不衰,楚国必亡矣。臣请辟于赵,淹留以观之。”
  庄辛去之赵,留五月,秦果举鄢、郢、巫、上蔡、陈之地,襄王流揜于城阳。于是使人发驺,征庄辛于赵。
  庄辛曰:“诺。”庄辛至,襄王曰:“寡人不能用先生之言,今事至于此,为之奈何?” 庄辛对曰:“臣闻鄙语曰:‘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臣闻昔汤、武以百里昌,桀、纣以天下亡。今楚国虽小,绝长续短,犹以数千里,岂特百里哉? “王独不见夫蜻蛉乎?六足四翼,飞翔乎天地之间,俯啄蚊虻而食之,仰承甘露而饮之,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
  不致夫五尺童子,方将调饴胶丝,加己乎四仞之上,而下为蝼蚁食也。蜻蛉其小者也,黄雀因是以。
  俯噣白粒,仰茂树,鼓翅奋翼,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不知夫公子王孙,左挟弹,右摄丸,将加己乎十仞之上,以其类为招。
  昼游乎茂树,夕调乎酸碱,倏乎之间,坠于公子之手。 “夫雀其小者也,黄鸪因是以。
  游于江海,淹乎大沼,俯噣卷鲤,仰啮{艹陵}戆,奋其六翮,而凌清风,飘摇乎好翔,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不知夫射者,方将休其■庐,治其缯缴,将加己乎百仞之上。
  彼礛磻,引微缴,折清风而抎矣。故昼游乎江河,夕调乎鼎鼐。
   “夫黄鸪其小者也,蔡圣侯之事因是以。南游乎高陂,北陵乎巫山,饮茹溪流,食湘波之鱼,左暴风幼妾,右拥嬖女,与之驰骋乎高蔡之中,而不以国家为事。
  不知夫子发方受命乎宣王,系己以朱丝而见之也。 蔡圣侯之事其小者也,君王之事因是以。
  左州侯,右夏侯,辈从鄢陵君与寿陵君,饭封禄之粟,而戴方府之金,与之驰骋乎云梦之中,而不以天下国家为事。不知夫穰侯方受命乎秦王,填黾塞之内,而投己乎黾之外。”
   襄王闻之,颜色变作,身体战栗。使用乃以执珪而授之为阳陵君,与淮北之地也。
   【译文】 : 庄辛对楚襄王说:“君王左有州侯右有夏侯,车后又有鄢陵君和寿陵君跟从着,一味过着毫无节制的生活,不理国家政事,如此会使郢都变得很危险。”楚襄王说:“先生老糊涂了吗?还是认为楚国将遇到不祥呢?”庄辛说:“臣当然是看到了事情的必然后果,不必认为国家遇到不祥。
  假如君王始终宠幸这四个人,而不稍加收敛,那楚国一定会因此而灭亡的。请君王准许臣到赵国避难,在那里来静观楚国的变化。”
  庄辛离开楚国到了赵国,他只在那里住了5个月,秦国就发兵攻占了鄢、郢、巫、上蔡、陈这些地方,楚襄王也流亡躲藏在城阳。在这时候襄王才派人率骑士到赵国召请庄辛。
  庄辛说:“可以。”庄辛到了城阳以后,楚襄王对他说:“寡人当初不听先生的话,如今事情发展到这地步,对这事可怎么办呢?” 庄辛回答说:“臣知道一句俗语:‘见到兔子以后再放出猎犬去追并不算晚,羊丢掉以后再去修补也不算迟。
  ’臣听说过去商。
  5. 文言文亡国之征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朝代:先秦
  作者:孟子及其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是人 一作:斯人)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 文言文中征的用法

基本字义

1. 远行:长~。~途。~夫。~人。~衣。~帆(远行的船)。
2. 用武力制裁,讨伐:~服(用力制服)。~讨。~伐。~战(出征作战)。南~北战。
3. 召集:~兵。~募(招募兵士)。~集兵马。
4. 收集:~税。~粮。
5. 招请,寻求:~求。~稿。~婚。~聘(招聘)。~询(征求意见)。
6. 证明,证验:~引(引用,引证)。信而有~。
7. 表露出来的迹象:特~。~候。

〈动〉

1. (形声。从彳( chì),正声。从彳,表示与行走有关。甲骨文从彳,从足。本义:到很远的地方去,远行)
2. 同本义 
徴,正行也。从辵,正声。或从彳。——《说文》
征,行也。——《尔雅》
壮于趾征凶。——《易·大壮》
而月斯征。——《诗·小雅·小宛》
先王卜征五年。——《左传·襄公十三年》。注:“谓巡狩征行。”
肃肃宵征,夙夜在公。——《诗·召南·小星》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古乐府《木兰词》
孤蓬万里征。——唐· 李白《送友人》
3. 又如:征鼙(征战的军鼓);征衣(行旅在在外的御寒衣服);征客(游子。同征人);征鸟(远飞的鸟);征盖(远行的车);征夫(远行的人;出征的士兵)
4. 征伐,发兵讨伐 [go on a punitive expedition]
征者,上伐下也。——《孟子》
奉辞伐罪曰征。——《书·允征》
桓桓于征。——《诗·鲁颂·泮水》
一曰征。——《周礼·太卜》。司农注:“谓征伐人也。”
挟天子以征四方。——《资治通鉴》
5. 又如:征诛(征讨诛戮);征阵(战阵);征讨(讨伐);征略(征战略地);征剿(犹征讨)
6. 争夺,争取 [contend for;fight for]
不为征利。——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7. 征收 [levy]
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聊斋志异》
8. 又如:征榷(征税与专卖);征役(征税与劳役);征缮(谓征收赋税,整顿武备);征敛(亦作“征敛”)

〈名〉

1. 赋税 [taxes]
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孟子·尽心下》
2. 又如:征役(赋税与徭役)
3. 姓

〈动〉

1. (会意。从微省、壬。行于微而闻达。本义:征召)
2. 同本义 徵,召也。——《说文》
徵,召也。——《尔雅》
以量度成贾而徵徴。——《周礼·司市》
各掌其县之政令徵比。——《周礼·县正》
徵唯所欲。——《仪礼·乡射礼》
王使来徵聘。——《左传·宣公九年》
发征期会。——《史记·货殖列传》
征拜郎中。——《后汉书·张衡传》
征拜尚书。
3. 又如:征引(征召引用);征令(征召及施令);征吏(谓召用佐吏);征车(古代征召贤达使用的车子);征守(谓天子征召守国的诸侯)
4. 求取;索取 
物贱之征贵。——《史记·货殖列传》
贵之征贱。
岁征民间。——《聊斋志异·促织》
会征促织。
5. 又如:征乞(求取);征索(索取);征须(求取);征贿(求取贿赂);征求(求索)
6. 追究;追问 [trace;get to the bottom;examine closely]
寡人是征。——《左传·僖公四年》
7. 证明;验证 
念用庶征。——《书·洪范》
征为五声。——《左传·昭公元年》
用牲,加书征之。——《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怪其无征。——《后汉书·张衡传》
8. 又如:征验;征圣(验证于前圣的遗教);征象(验证);征效(效验)

〈名〉

1. 征兆;迹象 
明征定保。——《书·胤征》
休征嘉应。——《汉书·平帝纪赞》
候善恶之征。——《汉书·艺文志》
征兆必报。——《汉书·儿宽传》
观国之强弱贫富有征。——《荀子》
征于色。——《孟子·告子下》
2. 又如:征迹(迹象);征怪(怪异的征兆);征咎(灾祸的征兆);征候(发生某种情况的迹象,征兆);征效(征兆) “徵”

文言文中征的用法

4. 征的古文意思是什么

问题一:文言文中“征”字的含义  征 zhēng 
  ①出征;远行。王昌龄《出塞》:“万里长征人未还。” 
  ②征伐;征讨。《赤壁之战》:“挟天子以征四方。” 
  ③征收;争夺。《促织》:“宣德间,宫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答司马谏议书》:“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④赋税。《孟子・滕文公下》:“什一,去关市之征。” 
  ⑤征召。《张衡传》:“公车特征拜郎中。” 
  ⑥追究。《左传・僖公四年》:“寡人是征。” 
  ⑦证明。《观巴黎油画记》:“而其事信而有征。” 
  ⑧迹象;预兆。《史记・项羽本纪》:“兵未战先见败征。” 
  
   问题二:国家有所征发是什么意思文言文  征发,指 *** 征调民间的人力和物资。 
  国家有所征发:国家在特殊时期作出有关?征调民间的人力和物资的命令。 
  
   问题三:文言文中,(辟)有哪些意思,有没有(征招)的意思  一、音通“避” 
  〈名〉 
  本义:法律,法度。“辟言不信”。(法度之言,而不听信。)――《诗・小雅・雨无止》 
  君主:辟遏有德。――《汉书・五行志》。注:“天子也。” 
  古称官吏:正殿路寝,用朝群辟。――《文选》 
  罪,罪行:言奇者见疑,行殊者得辟。――《汉书》 
  〈动〉 
  音通“避”。回避,躲避。使咸知王之好恶辟行之。――《周礼・掌交》 
  征召来授予官职: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后汉书・张衡传》 
  二、辟 [pì] 
  〈动〉 
  本义:打开,开启。辟户为之乾。――《易・系辞传》 
  开辟;开拓:周宣王辟国千里,非贪侵也。――《盐铁论・地广》 
  驳斥: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开垦:农辟地。――《商君书・弱民》 
  屏除;驱除:举公义,辟私怨。――《墨子・尚贤上》 
  结论:在官员任用方面可以有征召的含义。 
  
   问题四:文言文中,(辟)有哪些意思,有没有(征招)的  一、音通“避” 
  〈名〉 
  本义:法律,法度。“辟言不信”。(法度之言,而不听信。)――《诗・小雅・雨无止》 
  君主:辟遏有德。――《汉书・五行志》。注:“天子也。” 
  古称官吏:正殿路寝,用朝群辟。――《文选》 
  罪,罪行:言奇者见疑,行殊者得辟。――《汉书》 
  〈动〉 
  音通“避”。回避,躲避。使咸知王之好恶辟行之。――《周礼・掌交》 
  征召来授予官职: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后汉书・张衡传》 
  二、辟 [pì] 
  〈动〉 
  本义:打开,开启。辟户为之乾。――《易・系辞传》 
  开辟;开拓:周宣王辟国千里,非贪侵也。――《盐铁论・地广》 
  驳斥: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开垦:农辟地。――《商君书・弱民》 
  屏除;驱除:举公义,辟私怨。――《墨子・尚贤上》 
  结论:在官员任用方面可以有征召的含义。 
  
   问题五:从事古文是什么意思  从事 
  1.行事;办事。 
  《诗?小雅?十月之交》:“黾勉从事,不敢告劳。” 
  汉班彪《北征赋》:“达人从事,有仪则兮。” 
  宋K轼《应诏论四事状》:“伏见熙宁中,天下以新法从事。” 
  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五章第二节:“章宗以仆散揆领行省於南京(开封),便宜从事。” 
  2.参与做(某种事情);致力於(某种事情)。 
  《论语?泰伯》:“昔者吾友尝从事於斯矣。” 
  《国语?齐语》:“时雨既至,挟其枪、刈、耨、n,以旦暮从事於田野。” 
  清钱泳《履园丛话?梦幻?注K诗》:“告养回籍,从事K诗,罗百氏之说,以证王、施、查三家之讹。” 
  老舍《我怎样写<骆驼祥子>》:“在学校开课的时候,我便专心教书,等到学校放寒暑假,我才从事写作。” 
  3.指任职。 
  唐韩愈《张中丞传後序》:“愈尝从事於汴徐二府,屡道於两州间。” 
  4.处置;处理。 
  《左传?哀公十一年》:“z子胥{谏曰:‘越在我,心腹之疾也,壤地同,而有欲於我。夫其柔服,求济其欲也,不如早从事焉。’” 
  《汉书?王莽传中》:“敢有趋犯法,辄以军法从事。” 
  晋葛洪《抱朴子?审举》:“又诸居职,其犯公法者,以法律从事。” 
  《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一:“招情相同,即以军法从事,立时枭首。” 
  5.追随,奉事。 
  唐牛僧孺《玄怪录?张佐》:“向慕先生高躅,愿从事左右耳。” 
  《英烈传》第十九回:“z章溢{後来长成,便从事叶公。” 
  6.犹周旋。 
  唐韩愈《鳄鱼文》:“刺史则选材技吏民,操强弓毒矢,以与鳄鱼从事,必尽杀乃止。其无悔!” 
  《金史?外国传下?高丽》:“或来侵略,则整尔行列,与之从事。” 
  明徐渭《白母传》:“假令母与翊之妻不为妇人,在今日得提数万之众,以与闽、越、东夷之寇相从事。” 
  清魏源《圣武记》卷七:“遂募丁壮子弟数千,以与匪苗从事,来痛击,去修边。” 
  7.官名。 
  汉以後三公及州郡长官皆自辟僚属,多以从事为称。 
  《汉书?丙吉传》:“坐法失官,归为州从事。” 
  清侯方域《陈将军二鹤记》:“其从事刘子曰:‘……若移其所以养鹤者养士,庶吾军其振乎。’” 
  8.赤眉农民起义军将领称号。 
  《後汉书?刘盆子传》:“乃分万人为一营,凡三十营,营置三老、从事各一人。” 
  《资治通鉴?汉光武帝建武元年》:“z樊崇等{於郑北设坛场,祠城阳景王,诸三老、从事皆大会。” 
  胡三省注:“赤眉诸帅最尊者号三老,次从事。” 
  --汉语大辞典

5. 文言文征是什么意思是

 1. 文言文中“征”字的含义   文言文中“征”字的含义如下:
  1、出征;远行。
  王昌龄《出塞》:“万里长征人未还。”
  译文: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出征人未回还。
  2、征伐;征讨。
   
  《赤壁之战》:“挟天子以征四方。”
  译文:挟制皇帝,用朝廷的名来征讨四方。
  3、征收;争夺。
  《答司马谏议书》:“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译文:为天下治理整顿财政,这不能算是与百姓争夺财利。
  4、赋税。
  《孟子·滕文公下》:“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
  译文:(古代赋税制度,十分税一,称"什一")让我废除关市上的赋税,现在还不能做到。
  5、征召。
  《张衡传》:“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译文:派公车特意征召,任命他做郎中,后来又提升为太史令。
  扩展资料:
  说文解字:
  文言版《说文解字》:征,正行也。从辵,正声。
  白话版《说文解字》:征,为正义展开的行军。字形采用“辵”作边旁,“正”作声旁。
  相关词汇解释:
  1、征衣[zhēng yī] 
  远行的人穿的衣服。
  2、特征[tè zhēng] 
  可以作为人或事物特点的征象、标志等:艺术特征。
  3、征兆[zhēng zhào] 
  征候;先兆:不祥的征兆。
  4、征集[zhēng jí] 
  用公告或口头询问的方式收集:~资料。
  5、病征[bìng zhēng] 
  表现在身体外面的显示出是什么病的征象。
  2. 文言文市是什么意思是   市 shì
  名词义:
  1、会意字。金文字形,上面是“之”(往),下面是“兮”,表市场嘈杂声。本义:市场。
  市,买卖之所也。——《说文》。按,古者神农作市,或曰祝融也。
  市者,货之准也。——《管子·乘马》
  大市日昃而市,百族为主;朝市朝时而市,商贾为主;夕市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周礼·司市》
  因井田以为市,故俗语曰市井。——《公羊传·宣公十五年》注
  肆之市朝。——《论语》
  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孟子·梁惠王上》
  市南门外泥歇。——唐·白居易《卖炭翁》
  置于市,贾十倍。——明·刘基《卖柑者言》
  2、集镇;城镇;城市。
  乃与其徒日张“屈”字游金陵中。——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之盱眙市中为人说书,已能倾动其市人。——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3、街市。
  徇诸市。(徇:示众。)——明·高启《书博鸡者事》
  4、手工业作坊、铺子、商店或由商店组成的活动中心、贸易中心。
  动词义:
  1、交易;商品买卖。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2、购买。
  责毕收,以何市而反?——《战国策·齐策》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乐府诗集·木兰诗》
  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明史·海瑞传》
  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战国策·齐策》
  3、卖。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宋·张俞《蚕妇》
  荣遣其劾帅而己查办,昭雪之以市恩。——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4、引起;激起。如市怨。
  5、求取。如市利:牟取利益。市爱:求取别人怜爱。
  6、谄媚;哄骗;引诱。如市宠、市欢。
  3. 文言文『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的意思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出自孟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征于色 → 求学问的态度要表现出认真严谨。 
  发于声 → 有不懂的地方要马上发问。 
  而后喻 → 才能理解正确的观念与道理。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字面意思应该是:表现在脸色言词中才能明白。
  4. 在文言文中上是什么意思   详细字义解释如下: ----------------------------------------------------------------- 上,高也。
  指事。时掌切。
  ◎按字有动静音,诸韵皆以上声,是掌切,为升上之上,属动,去声,时亮切,为本在物上之上,属静。今详《说文》上声上字,高也,是指物而言,则本在物上之上亦作上声矣。
  依诸韵分动静音为是。后仿此。
   ----------------------------------- ◎ 上 shǎng —— 指上声,“上 2 ”( shàng)的又音 常用词组 -------------------------------------------------------------- ◎ 上声 shǎngshēng [one of the four tones in Chinese pronunciation] 四声之一,上声( shàngshēng)的又音 上声高呼猛烈强。——真空《玉钥匙歌诀》基本词义 --------------------------------------------------------------- ◎ 上 shàng 〈名〉 (1) (指事。
  小篆字形。下面的“一”表示位置的界线,线上一短横表示在上面的意思。
  本义:高处;上面) (2) 同本义 [high] 上,高也。——《说文》宛丘之上兮。
  ——《诗·陈风·宛丘》施于松上。——《诗·小雅·颉弁》冬时有嗽上气疾。
  ——《周礼·疾医》云上于天干。——《易·需》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荀子·劝学》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3) 又如:上荣(飞檐。
  屋檐两端的挑角);上柽(门框上端的横梁);上漏下湿(形容屋舍破旧,不蔽风雨);上网(系在箭靶上方的绳子);上丹田(道家谓人的两眉之间为上丹田);上下肩(上边和下边,也指左右两边) (4) 上天;天帝[sky] 文王在上。——《诗·大雅·文王》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5) 又如:上方(天上仙界;皇帝);上干天怒(惹起上天震怒);上仙(天上的神仙);上穹(上天;天帝);上皇(天帝);上神(神灵;天神);上都(指天宫) (6) 上级;尊长;社会的最高层 [superiors;higher-ups;higher authority] 观袁守虽得民,然自喜轻上,其祸非外至也。—— 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陵压百姓而邀其上者,何故?——宋· 苏轼《教战守》 (7) 又如:上流(上辈);上蒸下报(晚辈男人和长辈女子通奸叫“蒸”或“烝”;反之,叫“报”);上户(富家巨室);上厅(官署);上宪(上司;上级官员);上上乘(等级最高的);上位(高位,显达的职位;特指君位,帝位);上冢(指首辅,朝廷大臣);上坐,上席(受尊敬的席位) (8) 君主;皇帝[emperor] 上胡不法先王之法?——《吕氏春秋·察今》 上使外将兵。
  ——《史记·陈涉世家》 (9) 又如:上用(皇帝用的规格);上裁(皇帝裁定);上国(汉代诸侯称帝室为上国,后多指国都京城);上苑(供帝王打猎、玩耍的园林);上林(泛指帝王的园囿) (10) 工尺谱里的“do”称为上 [musical note do] (11) 时间,时候 [time] 三岁上读得书,五岁上属得对。——宋·佚名《张协状元》 (12) 方位词,边,畔 [side] 送我乎淇之上矣。
  ——《诗·鄘风·桑中》 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苏武》 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
  ——《明史·海瑞传》 词性变化 --------------------------------------------------------------- ◎ 上 shàng 〈形〉 (1) 上等,等级高或品质良好[first-class;first-rate;superior] 上客从赵来。——《战国策·秦策》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孙子·谋攻》 (2) 又如:上色(上等;高级);上行首(色艺俱佳的 *** );上风官司(占优势能打赢的官司);上庠(古代的大学;太学);上色徒弟(高徒;出色的徒弟);上样(上等);上分(上等的福分);上厅行首(色艺最佳的官妓);上才(上等的才能;上等的材料);上卿(指大臣的最高官阶) (3) 时间或次序在前[previous] 其上世之士,衣不暖肤,食不满肠。——《商君书·算地》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
  ——乐府诗《陌上桑》 (4) 又如:上件因依(上述因由);上项(前头);上方(前面);上宙(上古);上叶(前代;先世);上次(前次,上回);上首徒弟(入室弟子,大徒弟);上风头(风吹来的一方);上番(初番;头回。多指植物初生) (5) 远;久远[faraway;distant] 上称帝喾,下道 齐桓。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6) 又如:上世(远古时代);上皇(太古的帝皇) (7) 犹正,主要意义[main]。如:上事(正业;指君事,国事);上国(京都;又指春秋时齐、晋等中原诸国) (8) 广大[vast;broad] 是以能上之。
  ——《淮南子·说山》。注:“大也。”
   (9) 又如:上路(大路;通衢);上道(通衢;大路) (10) 丰足[rich] 从其爵而上下之。——《周礼·司仪》。
  注:“犹丰杀也。” 与年之上下。
  ——《礼记·礼器》。注:“丰凶也。”
   (11) 又如:上收(上等年成,丰收);上岁(丰年);上熟(上等收成) ◎ 上 shàng 〈动〉 (1) 登;上升;向上[go up;mount] 下上其音。——《诗·邶风·燕燕》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从流石蛇行而上。
  ——明· 徐宏祖《游黄山记》 (2) 又如:上圻(上岸);上升(升天);上高台盘(攀高位;向上爬);上仙(道家谓升天成仙);。
  5. 文言文是神马意思   文言文是中国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俗称“之乎者也”。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了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的事情,就需要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可以说“文言文”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记录“压缩”格式。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
  听过周杰伦的《兰亭序》吧,我给你举个例子:
  兰亭集序
  (晋)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作者小传】王羲之(321—379),字逸少,东晋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县人)。初为秘书郎,庾亮请为征西参军,累迁长史,拜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征为吏部尚书,不就,授护国将军,迁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晚年称病去官,放情山水,弋钓为乐。卒赠金紫光禄大夫。有诗文集十卷。清人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称其书札有远见卓识,“诚东晋君臣之良药”;赞其“兰亭咏诗,韵胜金谷”。于此可见王羲之文学成就。又以擅长书法名世,草隶尤精,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游龙,论者评为古今之冠。他所创作和书写的《兰亭集序》,既是书苑珍品,也是文坛杰作,千百年来向为人所盛赞和传颂。
  【题解】浙江绍兴西南渚山上的兰亭,周围环境优美,风景宜人。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当时名士谢安、孙绰以及本家子侄凝之、献之等四十一人宴集于兰亭,饮酒赋诗,各抒怀抱。羲之除赋诗二首外,事后并为诗集写了这篇序。序文生动而形象地记叙了这次集会的盛况和乐趣,抒发了盛事不常、人生短暂的感慨。在玄学盛行、崇尚清谈的东晋,王羲之能反对“虚谈废务,浮文妨要”(《世说新语·言语》),可谓独标一帜。本文斥老庄“一死生”、“齐彭殇”为“虚诞”、“妄作”,也在一定程度上表露出不甘虚度岁月的积极进取意向。南朝初期,雕辞琢句的骈文已逐渐风行,这篇序文不追求华丽的辞藻,自辟蹊径,叙事状景,清新自然,抒怀写情,朴实深挚,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和谐一致。
   

文言文征是什么意思是

6. 文言文征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1. 文言文中“征”字的含义   文言文中“征”字的含义如下:
  1、出征;远行。
  王昌龄《出塞》:“万里长征人未还。”
  译文: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出征人未回还。
  2、征伐;征讨。
   
  《赤壁之战》:“挟天子以征四方。”
  译文:挟制皇帝,用朝廷的名来征讨四方。
  3、征收;争夺。
  《答司马谏议书》:“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译文:为天下治理整顿财政,这不能算是与百姓争夺财利。
  4、赋税。
  《孟子·滕文公下》:“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
  译文:(古代赋税制度,十分税一,称"什一")让我废除关市上的赋税,现在还不能做到。
  5、征召。
  《张衡传》:“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译文:派公车特意征召,任命他做郎中,后来又提升为太史令。
  扩展资料:
  说文解字:
  文言版《说文解字》:征,正行也。从辵,正声。
  白话版《说文解字》:征,为正义展开的行军。字形采用“辵”作边旁,“正”作声旁。
  相关词汇解释:
  1、征衣[zhēng yī] 
  远行的人穿的衣服。
  2、特征[tè zhēng] 
  可以作为人或事物特点的征象、标志等:艺术特征。
  3、征兆[zhēng zhào] 
  征候;先兆:不祥的征兆。
  4、征集[zhēng jí] 
  用公告或口头询问的方式收集:~资料。
  5、病征[bìng zhēng] 
  表现在身体外面的显示出是什么病的征象。
  2. 文言文市是什么意思是   市 shì
  名词义:
  1、会意字。金文字形,上面是“之”(往),下面是“兮”,表市场嘈杂声。本义:市场。
  市,买卖之所也。——《说文》。按,古者神农作市,或曰祝融也。
  市者,货之准也。——《管子·乘马》
  大市日昃而市,百族为主;朝市朝时而市,商贾为主;夕市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周礼·司市》
  因井田以为市,故俗语曰市井。——《公羊传·宣公十五年》注
  肆之市朝。——《论语》
  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孟子·梁惠王上》
  市南门外泥歇。——唐·白居易《卖炭翁》
  置于市,贾十倍。——明·刘基《卖柑者言》
  2、集镇;城镇;城市。
  乃与其徒日张“屈”字游金陵中。——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之盱眙市中为人说书,已能倾动其市人。——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3、街市。
  徇诸市。(徇:示众。)——明·高启《书博鸡者事》
  4、手工业作坊、铺子、商店或由商店组成的活动中心、贸易中心。
  动词义:
  1、交易;商品买卖。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2、购买。
  责毕收,以何市而反?——《战国策·齐策》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乐府诗集·木兰诗》
  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明史·海瑞传》
  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战国策·齐策》
  3、卖。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宋·张俞《蚕妇》
  荣遣其劾帅而己查办,昭雪之以市恩。——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4、引起;激起。如市怨。
  5、求取。如市利:牟取利益。市爱:求取别人怜爱。
  6、谄媚;哄骗;引诱。如市宠、市欢。
  3. 文言文『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的意思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出自孟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征于色 → 求学问的态度要表现出认真严谨。 
  发于声 → 有不懂的地方要马上发问。 
  而后喻 → 才能理解正确的观念与道理。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字面意思应该是:表现在脸色言词中才能明白。
  4. 古文的几是什么意思   原发布者:杭滨
  什么是文言文? (1)文言文很精彩。这当然是无疑的。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文言文。由此可见中国的现代文明历史还是很短的,解构或者解读传统文化还是现代化的必要,因为传统智慧的继承建立于对文言的正确解读。 (2)文言文是知识。这是对的,因为文言文已经不再是语言,它纯粹是文字。但文言文是知识,甲骨文也是知识,那为什么就不学甲骨文呢?对了,正是因为甲骨文是更原始的文字,所以文言文是进一步学习甲骨文等等传统高级文字(学)的基础。 (3)文言文也是技巧。汉语的表述、描绘、组合、转变、喻式、铺比、推演……在思想的表达上充分承载了汉文明的风格。掌握文言文物理结构,对现代汉语的理解比较精深,对新汉语的构造将有“法”可依。 (4)“文言文”是“白话文”的相对。这个词的结构是这样的:文言-文。第一个“文”是“文字”,“言”是语言。“文言”则指“文字化了的语言”。它说明两层意思:其一,指明文言文本是一种语言;其二,这个语言后来被文字化了。“被文字化了”的语言也有两重含义:其一,可以有语言但没有文字的文化,比如大多数少数民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其二,语言功能退出生活,以文字的形式成为历史。 “文言文”的字面意思,应该是:被文字化了的语言的一种文体。后面那个“文”指文体。 (5)那么文言文除了在考古研究之外,还有什么“前途”吗?或者说,还会有什么生活的应用价值?我想是有的。在传统形式的生活淡化出现
  5. 在文言文中上是什么意思   详细字义解释如下: ----------------------------------------------------------------- 上,高也。
  指事。时掌切。
  ◎按字有动静音,诸韵皆以上声,是掌切,为升上之上,属动,去声,时亮切,为本在物上之上,属静。今详《说文》上声上字,高也,是指物而言,则本在物上之上亦作上声矣。
  依诸韵分动静音为是。后仿此。
   ----------------------------------- ◎ 上 shǎng —— 指上声,“上 2 ”( shàng)的又音 常用词组 -------------------------------------------------------------- ◎ 上声 shǎngshēng [one of the four tones in Chinese pronunciation] 四声之一,上声( shàngshēng)的又音 上声高呼猛烈强。——真空《玉钥匙歌诀》基本词义 --------------------------------------------------------------- ◎ 上 shàng 〈名〉 (1) (指事。
  小篆字形。下面的“一”表示位置的界线,线上一短横表示在上面的意思。
  本义:高处;上面) (2) 同本义 [high] 上,高也。——《说文》宛丘之上兮。
  ——《诗·陈风·宛丘》施于松上。——《诗·小雅·颉弁》冬时有嗽上气疾。
  ——《周礼·疾医》云上于天干。——《易·需》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荀子·劝学》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3) 又如:上荣(飞檐。
  屋檐两端的挑角);上柽(门框上端的横梁);上漏下湿(形容屋舍破旧,不蔽风雨);上网(系在箭靶上方的绳子);上丹田(道家谓人的两眉之间为上丹田);上下肩(上边和下边,也指左右两边) (4) 上天;天帝[sky] 文王在上。——《诗·大雅·文王》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5) 又如:上方(天上仙界;皇帝);上干天怒(惹起上天震怒);上仙(天上的神仙);上穹(上天;天帝);上皇(天帝);上神(神灵;天神);上都(指天宫) (6) 上级;尊长;社会的最高层 [superiors;higher-ups;higher authority] 观袁守虽得民,然自喜轻上,其祸非外至也。—— 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陵压百姓而邀其上者,何故?——宋· 苏轼《教战守》 (7) 又如:上流(上辈);上蒸下报(晚辈男人和长辈女子通奸叫“蒸”或“烝”;反之,叫“报”);上户(富家巨室);上厅(官署);上宪(上司;上级官员);上上乘(等级最高的);上位(高位,显达的职位;特指君位,帝位);上冢(指首辅,朝廷大臣);上坐,上席(受尊敬的席位) (8) 君主;皇帝[emperor] 上胡不法先王之法?——《吕氏春秋·察今》 上使外将兵。
  ——《史记·陈涉世家》 (9) 又如:上用(皇帝用的规格);上裁(皇帝裁定);上国(汉代诸侯称帝室为上国,后多指国都京城);上苑(供帝王打猎、玩耍的园林);上林(泛指帝王的园囿) (10) 工尺谱里的“do”称为上 [musical note do] (11) 时间,时候 [time] 三岁上读得书,五岁上属得对。——宋·佚名《张协状元》 (12) 方位词,边,畔 [side] 送我乎淇之上矣。
  ——《诗·鄘风·桑中》 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苏武》 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
  ——《明史·海瑞传》 词性变化 --------------------------------------------------------------- ◎ 上 shàng 〈形〉 (1) 上等,等级高或品质良好[first-class;first-rate;superior] 上客从赵来。——《战国策·秦策》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孙子·谋攻》 (2) 又如:上色(上等;高级);上行首(色艺俱佳的 *** );上风官司(占优势能打赢的官司);上庠(古代的大学;太学);上色徒弟(高徒;出色的徒弟);上样(上等);上分(上等的福分);上厅行首(色艺最佳的官妓);上才(上等的才能;上等的材料);上卿(指大臣的最高官阶) (3) 时间或次序在前[previous] 其上世之士,衣不暖肤,食不满肠。——《商君书·算地》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
  ——乐府诗《陌上桑》 (4) 又如:上件因依(上述因由);上项(前头);上方(前面);上宙(上古);上叶(前代;先世);上次(前次,上回);上首徒弟(入室弟子,大徒弟);上风头(风吹来的一方);上番(初番;头回。多指植物初生) (5) 远;久远[faraway;distant] 上称帝喾,下道 齐桓。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6) 又如:上世(远古时代);上皇(太古的帝皇) (7) 犹正,主要意义[main]。如:上事(正业;指君事,国事);上国(京都;又指春秋时齐、晋等中原诸国) (8) 广大[vast;broad] 是以能上之。
  ——《淮南子·说山》。注:“大也。”
   (9) 又如:上路(大路;通衢);上道(通衢;大路) (10) 丰足[rich] 从其爵而上下之。——《周礼·司仪》。
  注:“犹丰杀也。” 与年之上下。
  ——《礼记·礼器》。注:“丰凶也。”
   (11) 又如:上收(上等年成,丰收);上岁(丰年);上熟(上等收成) ◎ 上 shàng 〈动〉 (1) 登;上升;向上[go up;mount] 下上其音。——《诗·邶风·燕燕》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从流石蛇行而上。
  ——明· 徐宏祖《游黄山记》 (2) 又如:上圻(上岸);上升(升天);上高台盘(攀高位;向上爬);上仙(道家谓升天成仙);。
  6. 文言文中,(辟)有哪些意思,有没有(征招)的   一、音通“避”
  〈名〉
  1. 本义:法律,法度。“辟言不信”。(法度之言,而不听信。)——《诗·小雅·雨无止》
  2. 君主:辟遏有德。——《汉书·五行志》。注:“天子也。”
  3. 古称官吏:正殿路寝,用朝群辟。——《文选》
  4. 罪,罪行:言奇者见疑,行殊者得辟。——《汉书》
  〈动〉
  1. 音通“避”。回避,躲避。使咸知王之好恶辟行之。——《周礼·掌交》
  2. 征召来授予官职: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后汉书·张衡传》
  二、辟 [pì]
  〈动〉
  1. 本义:打开,开启。辟户为之乾。——《易·系辞传》
  2. 开辟;开拓:周宣王辟国千里,非贪侵也。——《盐铁论·地广》
  3. 驳斥: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4. 开垦:农辟地。——《商君书·弱民》
  5. 屏除;驱除:举公义,辟私怨。——《墨子·尚贤上》
  结论:在官员任用方面可以有征召的含义。
   

7. 征这个字的意思是什么?

意思如下:
1、走远路(多指军队):征途。
2、征讨:出征。
3、政府召集人民服务:征兵。
4、征收:征税。
5、征用:征地。
6、征求:征文。
7、证明;证验:文献足征。
8、表露出来的迹象;现象:征候。
组词1、南征北战[nán zhēng běi zhàn] 形容转战南北,经历了不少次战斗。
2、征衣[zhēng yī] 旅人之衣。
3、旁征博引[páng zhēng bó yǐn] 旁、博:广泛。征:征引。引:引用。指说话或写文章时广泛、大量地引用材料作为依据或例证。
4、特征[tè zhēng] (名)可以作为事物特点的象征、标志等。
5、征兆[zhēng zhào] (名)征候,先兆。

征这个字的意思是什么?

8. 征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的意思?

文言文中“征”字的含义如下:
1、出征;远行。
译文: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出征人未回还。
2、征伐;征讨。
译文:挟制皇帝,用朝廷的名来征讨四方。
3、征收;争夺。
译文:为天下治理整顿财政,这不能算是与百姓争夺财利。
4、赋税。
译文:(古代赋税制度,十分税一,称"什一")让我废除关市上的赋税,现在还不能做到。
5、征召。
译文:派公车特意征召,任命他做郎中,后来又提升为太史令。
扩展资料:说文解字:
文言版《说文解字》:征,正行也。从辵,正声。
白话版《说文解字》:征,为正义展开的行军。字形采用“辵”作边旁,“正”作声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