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的简介

2024-05-20 09:42

1. 余华的简介


余华的简介

2. 余华的简介

余华,当代作家,浙江海盐县人,祖籍山东高唐县。著有中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鲜血梅花》《一九八六年》《四月三日事件》《世事如烟》《难逃劫数》《河边的错误》《古典爱情》《战栗》等,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也写了不少散文、随笔、文论及音乐评论。

  中文名: 余华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
  出生地: 浙江杭州
  出生日期: 1960年4月3日
  职业: 作家
  主要成就: 大陆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
  代表作品: 十八岁出门远行、鲜血梅花、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世事如烟

  代表作《活着》
  《兄弟》

  1960年4月3日(《四月三日事件》的来源)生,祖籍山东高唐。出生于浙江杭州,后来随当医生的父亲华自治、母亲余佩文(父母的姓,是余华名字的来源)迁居海盐县。中学毕业后,曾当过牙医,五年后弃医从文,先后进县文化馆和嘉兴文联。余华曾两度进入北京鲁迅文学院进修深造,在鲁院期间,结识了后来成为他妻子的女诗人陈虹。因陈虹在北京工作,余华后来迁居北京十余年。现居浙江杭州。   余华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和苏童、格非、孙甘露等的创作形成了一股文学潮流,评论界称之为“先锋文学”。其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意大利文、荷兰文、挪威文、韩文、日文等在国外出版。长篇小说《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1998年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2002年获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2004年获法国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长篇小说《活着》由张艺谋执导拍成同名电影。   著有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短篇小说集《世事如烟》、《黄昏里的男孩》、中篇小说集《现实一种》《我胆小如鼠》《战栗》和长篇小说《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在细雨中呼喊》等。他也写了不少散文与文学音乐评论。   现就职于杭州文联。   阅读过的作品   在小学毕业的那一年,应该是1973年,县里的图书馆重新对外开放,我父亲为我和哥哥弄了一张借书证,从那时起我开始喜欢阅读小说了,尤其是长篇小说。我把那个时代所有的作品几乎都读了一遍:浩然的《金光大道》、还有《牛虻》、《虹南作战史》、《新桥》、《矿山风云》、《飞雪迎春》、《闪闪的红星》……当时我最喜欢的书是《闪闪的红星》,然后是《矿山风云》。   实际上像我真正有书可读的时候,已经十八九岁了,这是很可悲的。我读过一位伟大的诗人叫艾略特的传记,他在中学毕业的时候,古典的现代的名著几千部,他已经全部读完了,以后的时间他也不需要再读了。我到他这个年龄的时候,我才刚开始“读”。那时候我们中国的文学杂志虽然都很差,从文学质量上来看都不好,但是每一本杂志的发行量都很大。那时候还没有其他种类的杂志,只要是杂志,就是文学类的,什么破杂志都能卖30多万份。后来我读到了美国作家杰克.伦敦,他给一个文学青年写了封信,其中有一句话:你宁可去读拜伦的一行诗,也不要去读现在的一百多种文学杂志。那时候我马上就明白这一个道理:不要把时间浪费在垃圾上,应该去读经典的作品。从那时开始,我就买了大量的19世纪20世纪已经被誉为经典的文学作品……我有一个观点,就是作为一个作家他是否优秀,取决于他作为一个读者是否优秀。所以那几年我成为了一个很不错的读者,读了很多非常优秀的文学作品。虽然我写的跟他们不一样,但我知道怎样去判断,如何去把握叙述的过程。这是比较重要的一段经历。   在我年轻的时候喜欢读一些很费劲的小说,写的是《世事如烟》之类的作品,那时马原说我“把一个很好看的故事写得很不好看”。现在我发现,十多年前看得津津有味的《城堡》几乎看不下去,我喜欢的是能一口气读完的书,比如不久前我重读的《静静的顿河》,感觉与从前完全不同。并非我在阅读上变得懒惰了,能一口气读完的书也不见得就轻松、通俗。阅读与写作紧密相关,为什么我们会对一部作品有感受?我相信是作家写作时了解应该如何让读者去阅读,这种心理或有意、或无意。   任何时代,都有不浮躁的读者。读书是一个人安静下来才做的事。不是参加派对,不是社会关注的热闹。写作与阅读,都是冷清的,但这样的状态却像海底激流,始终汹涌澎湃。我有一位朋友,年轻时在大学学习西方哲学,现在是一位成功的商人。他有一个十分有趣的看法,有一天他告诉我说:“我的大脑就像是一口池塘,别人的书就像是一块石子;石子扔进池塘激起的是水波,而不会激起石子。”最后他这样说:“因此别人的知识在我脑子里装得再多,也是别人的,不会是我的。”他的原话是用来抵挡当时老师的批评,在大学时他是一个不喜欢读书的学生,现在重温他的看法时,除了有趣之外,也会使不少人信服,但是不能去经受太多的反驳。

3. 余华作者简介

余华,1960年4月3日生于浙江杭州,现代作家。[1] 
1977年中学毕业后,进入北京鲁迅文学院进修深造。1983年开始创作,同年进入浙江省海盐县文化馆。[2]  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3]  1998年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2005年获得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4] 
现就职于杭州文联。
余华,1960年4月3日生于浙江杭州,祖籍山东高唐。后来随当医生的父亲华自治、母亲余佩文(父母的姓,是余华名字的来源)迁居海盐县。[1] 
1973年小学毕业。[1] 
1977年中学毕业后,曾当过牙医,五年后弃医从文,先后进县文化馆和嘉兴文联。余华曾两度进入北京鲁迅文学院进修深造,在鲁院期间,结识了后来成为他妻子的女诗人陈虹。因陈虹在北京工作,余华后来迁居北京十余年。现居浙江杭州。[5] 

余华 (5张)

1983年开始创作,同年进入浙江省海盐县文化馆。
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和苏童、格非、孙甘露等的创作形成了一股文学潮流,评论界称之为“先锋文学”。其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意大利文、荷兰文、挪威文、韩文、日文等在国外出版。长篇小说《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
1998年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6] 
2002年获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
2004年10月,余华因心脏早博,被迫休息了一个多月。《兄弟》上下两册基本消耗了作家两年的时间。
2004年获法国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长篇小说《活着》由张艺谋执导拍成同名电影。[7-8] 
2005年获得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9] 
2008年凭借作品《兄弟》,获得第一届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10-11]

余华作者简介

4. 余少华的介绍

余少华,在90年代颇有名气的青年诗人在今天早已淡出人们的视线。对于他,生平鲜为人知;对于他的死,外界没有大肆宣扬的报道,甚至可说这是一“冷落的话题”。唯一可知的是余自杀的原因与其妻陈小春的情变有关。在《爱从不卑微》中曾刊登过对其妻陈的采访一文,才揭开藏在诗人余少华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通过对原文的缩减,整理如下。

5. 余华简介及作品 关于余华简介

1、余华,1960年4月3日生于浙江杭州,中国当代作家。 
 
 2、1978年,高考落榜后由父母安排进入卫生院当牙科医生。1983年,发表个人首部短篇小说《第一宿舍》。1987年,发表《十八岁出门远行》《四月三日事件》《一九八六年》等短篇小说,确立了自己先锋作家的地位;同年,赴北京鲁迅文学院进修。1990年,通过作家出版社出版首部小说集《十八岁出门远行》;同年,出版首部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1992年,出版长篇小说《活着》。1995年,创作的长篇小说《许三观卖血记》在《收获》杂志发表。1998年,凭借小说《活着》获得意大利文学最高奖——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 
 
 3、2003年,英文版《许三观卖血记》获美国巴恩斯·诺贝尔新发现图书奖。2004年,被授予法兰西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2005年至2006年,先后出版长篇小说《兄弟》的上下部,该书因极端现实主义的写作,曾在中国引起争议。2008年5月,出版随笔集《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10月,凭借小说《兄弟》获得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2013年,发表长篇小说《第七天》,并凭借该小说获得第十二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作家奖。2015年,出版首部杂文集《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2018年1月,凭借小说《活着》获得作家出版社超级畅销奖;7月,出版杂文集《我只知道人是什么》。2021年,出版八年来的首部长篇小说《文城》。

余华简介及作品 关于余华简介

6. 余华简介与生平 余华介绍

1、余华,1960年4月3日生于浙江杭州,中国当代作家。
 
 2、1978年,高考落榜后进入卫生院当牙科医生。1983年,发表首部短篇小说《第一宿舍》。1987年,发表《十八岁出门远行》《四月三日事件》《一九八六年》等短篇小说,确立了先锋作家的地位;同年,赴北京鲁迅文学院进修。1990年,首部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出版。1992年,出版长篇小说《活着》。1995年,创作的长篇小说《许三观卖血记》在《收获》杂志发表。1998年,凭借小说《活着》获得意大利文学最高奖——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
 
 3、2003年,英文版《许三观卖血记》获美国巴恩斯·诺贝尔新发现图书奖。2004年,被授予法兰西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2005年至2006年,先后出版长篇小说《兄弟》的上下部,该书因极端现实主义的写作,曾在中国引起争议。2008年5月,出版随笔集《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10月,凭借小说《兄弟》获得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2013年,发表长篇小说《第七天》,并凭借该书获得第十二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作家奖。2015年,出版首部杂文集《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2018年1月,凭借小说《活着》获得作家出版社超级畅销奖;7月,出版杂文集《我只知道人是什么》。2021年,出版八年来的首部长篇小说《文城》。

7. 谈谈余华

说到余华,便要从五六年前的夏天开始了,那时我在一夜之间爱上了阅读,然后在数个月内月均阅读二十多本书,而其中,便有余华的《活着》,我想我忘不了读完书过后连续几天的压抑感,那是一个关于看破生死、最后只为活着本身而去活着的故事。
  
 除了对故事的深刻感,我想我更喜欢的是余华的叙述风格与词语的运用,那是一种如同旁观者娓娓道来般的冷静叙述,而他所叙述的却是一个又一个关于死亡的故事,那种感觉使人不忍直视,却又欲罢不能,我想这便是余华式叙述带给我的最大感受。
  
  
 后来,久未动笔的我写了第一篇书评,题目就是《活着》,再后来,我读了《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兄弟》、《第七天》,此外,我把他所有的中短篇小说集和杂文集都读遍了,那一刻,我知道自己彻底热爱上了他的写作节奏、故事类型和叙述风格,假设我在文学上拥有一个偶像的话,那大抵便是余华无疑了。
  
  
 除了阅读之外,我渐渐随着阅读的增多开始写些随笔与及小说,我惊讶的发现,我在写小说时的写法竟潜移默化的开始模仿着余华的叙述风格,模仿他的遣词用句,仿佛只有这样才能更加顺利的下笔,或许也便是所谓的后遗症了吧。
  
  
 而在五年后的今天,我再次收到了余华的新书《文城》,由于工作原因,已经许久未曾阅读的我一口气读了三十页,那一刻,我发现那个熟悉的余华回来了,我的热爱也回来了。
  
  
 
  
 ——2021.5.26

谈谈余华

8. 余华作品的介绍

 《余华作品》是2010年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余华。 该书收录了《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在细雨中呼喊》四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