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 |《月亮与六便士》

2024-05-06 11:59

1. 书评 |《月亮与六便士》

心之所向,无问西东  
  
 关于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自古以来争论不休,至今仍然没有定论,其实答案都在我们每个人心中,心之所向,无问西东。
  
 主人公斯特里朗克不惑之年,放弃外人看来安逸的日子,抛妻弃子,奔赴心中的诗和远方——画家。尽管只身一人,在异国他乡过着穷困潦倒的日子,他也觉得幸福自在。当作者受委托劝他回去时,他的回复是“永远不回去了”“让她见鬼去吧”“那关我鸟事”,看到这里的时候,我觉得斯特里朗克是个不折不扣的狗东西,后来斯特里朗克最落魄病得快死的时候,是德克和他的妻子布兰琪帮助他度过了难关,然而意想不到的是,斯特里朗克却做了他们的小三,还占用了德克的画室,最可恨的是他一点都不觉得愧疚,显得理所应当。看到这里的时候,真的是恨透了这个可恶的家伙。可是不知道为什么,斯特里朗克坚定不移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尽管全世界都不理解,他依然能够勇往直前,毫不畏惧,此时又不由得佩服他的一身孤勇,直到死神逼近,双目失明的他却终于实现了他的理想,然而随着他的离去,他那伟大的创作也如他所愿被一并烧毁,在世人看来是多么可惜啊,于他,或者就如泰戈尔的那句“天空没有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描述的那样,他已经达到了马斯洛需求理论的最高层——自我实现,对他而言,这辈子是死而无憾了。故事的最后对主人公斯特里朗克竟有种说不出的感觉,厌恶、赞赏、佩服、同情、惋惜......我不知道。
  
   眼见不一定为实  
  
 斯特里朗克太太,被丈夫抛弃后,无限悲伤,但是为了激起别人的同情,竟然会将悲伤表演得淋漓精致,所有的痛哭流涕都是经过精心准备的,她那支离破碎的心里,除了夫妻反目造成的酸楚,也混杂着虚荣心受损带来的痛苦,用作者的话来说“这种动机在年轻的我看来是很可耻的,那时候我尚未明白人性是多么的悖谬,我还不知道真挚诚恳底下也许埋藏着矫揉造作,高风亮节背后可能隐匿者卑鄙无耻,也不知道无赖恶棍心里或许留存着良善之意”。     
  
 另外斯特里朗克太太天生很有同情心。“馈赠同情是一种令人愉快的本领,但经常操刀那些知道自己拥有这种本领的人滥用,他们要是发现朋友遇到倒霉的事,就会迫不及待地猛扑上去施展浑身解数,这种劲头实在是有点像食尸鬼。他们的同情宛如油井般喷涌而出,这种毫不吝啬的挥洒有时候会让被同情者感到很尴尬。如果别人的胸膛已经有太多的泪水,我就不忍心再洒上几滴。”斯特里朗克太太在运用她的这种特长时很讲究策略,接受她的同情之后,你会满怀感激。但我觉得露丝形容她的这种行为的话简直妙极——
  
 哈哈,这话说的真是太漂亮啦。
  
   低到尘埃里的爱,并不会开出花  
  
 小画家德克带人非常友善,对斯特里朗克更是崇拜不已,他就是世人眼中的老好人,尽管受了不公的待遇,依然不会反抗,只会怪罪自己做的不够好,我觉得他是那种让人又好气又可怜的角色;尽管他对妻子布兰琦好到无微不至,布兰琦还是出轨了,德克放弃尊严地去挽留,责怪自己为什么要揭穿妻子出轨的真相,他完全可以假装什么事都没发生,德克说:“我爱她远远多过爱我自己,我觉得如果你在谈恋爱的时候还讲自尊心,那原因只有一个,其实你最爱的是你自己。” 
  
 尽管他的爱情观高尚伟大,但是他忘了在爱情里千万不要因为爱让自己低到尘埃里,那样非但留不住爱人,只会推得更远,只有把自己磨练成对方遥不可及的人,你的爱情有回旋的余地。
  
 女人对自己不爱的痴心汉是最残忍的,布兰琦对德克没有和善的态度,也没有容忍的量度,她有的只是攻心的怒火。
  
 这就难怪越来越多的婚后出轨事件层出不穷了。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并不适用于爱情  
  
 布兰琪试图让斯特里克兰陷入温柔乡,却不知身体的舒适对他来说毫无意义。她变着花样给斯特里克兰烹调美味的食物,殊不知他对吃什么根本无所谓。她生怕斯特里克兰一个人会感到寂寞。她总是缠着斯特里克兰,待得他的激情消退,又拼命地想要重燃他的欲火,因为那样她至少还能拥有把他牢牢抓在手里的幻觉。或许她的头脑也知道,她锻造的锁链只会激起他破坏的欲望,就好像商店的玻璃窗总是让人觉得手痒,恨不得拿块砖头把它砸个稀巴烂那样;但她的心却毫无理智可言,驱使她踏上她明知有去无回的绝路。她肯定是非常不快乐的。但盲目的爱情让她执迷不悟,顽固地认为她付出的爱是如此的伟大,对方绝不可能不报以同样伟大的爱。
  
 对大多数男人来说,他们会把这些不同的活动安排在不同的时间段,他们在从事某种活动时,往往会把其他的抛诸脑后。他们会把所有注意力集中在当前正在做的事情上,如果一种活动干扰了另外一种,他们会感到很恼火。就谈恋爱这回事而言,男人和女人的区别在于,女人能够整天卿卿我我,但男人却只能偶尔为之。
  
 男人是视觉动物,女人是听觉动物,男人想要看见更广阔的天地,所以他们可以四海为家,女人却只想要身边有个可以陪她说话伴侣,伴侣在哪家就在哪。
  
   你可知道冷暴力比暴力更可怕?  
  
 塔希提鲜花酒店老板娘缇亚蕾说:“直到嫁给乔治·雷尼以后,我才知道我的损失有多大。你永远认不清男人的真面目,除非你跟他一起生活过。从来没有一个男人像乔治·雷尼那样欺骗过我。他是个好人,为人也很正直。他差不多有约翰逊船长那么高,体格看上去足够强壮。但这些都是表面现象。他从来不动手打我。他清心寡欲得像个传教士。每当有船在这个岛靠岸,我就跟那些高级船员做爱,乔治·雷尼居然从来没发现。最后我实在是受不了他,我跟他离了婚。像那样的丈夫有什么用呢?有些男人对待女人的方式真是太可怕了。”
  
 在婚姻里比无性更可怕的或许是无言,彼此没有交流,没有分享,你能想象对于一天要说三万个字的女人来说是一种多么恐怖的事情吗?
  
   人并不能做他想做的自己  
  
 做人要循规蹈矩,要让自己的行动符合普遍法则。而这种普遍法则并不是人人都喜欢,所以人并不能做他想做的自己,而只能做他不得不做的自己。
  
 绝大多数人共有的这种生活是不完美的。这种生活有其社会价值,循规蹈矩未必不是幸福。但血气方刚的年轻人总想踏上更为狂野不羁的旅途,提防着这些安逸的欢乐。斯特里朗克心里渴望过上更危险的生活,随时愿意奔赴陡峭险峻的山岭和暗流汹涌的海滩,所以他选择了一条最难走的路。只有诗人或圣徒才会坚定不移地相信在沥青路上浇水能种出百合花来。而斯特里朗克便是这样的圣徒。
  
 有时候人们戴的面具太过完美,日久天长之后,他们也就真的变成他们假扮的那个人。但在斯特里朗克的著作里,我们却可以看清他的真面目。虚张声势者将会暴露出他的空虚浅薄。刷了油漆冒充铁板的木块看上去依然是木块。伪装的名士风流掩饰不住性格的庸俗寻常。对敏锐的观察者来说,哪怕是最随意的挥洒,也隐藏着灵魂最深处的秘密。
  
   每个人在世上都是孤独的  
  
 像斯特里兰克这种人其实是很可怜的,很少人可以走进他们的内心,真正懂他们,而他们自己也很难表达他们真实的内心世界,让人们接受。这样的人,一辈子虽然可以没心没肺,却无法逃脱那种绝望的孤独。
  
 斯特里克兰显然赋予了各种色彩和形式以独特的意义。他忍无可忍地想要传达他内心的感受,这是他画下那些作品的唯一初衷。只要能够更加接近他追求的那种未知事物,他会毫不犹豫地对现实进行简化或者歪曲。现实对他而言毫无意义,因为他追求的是在大量各不相关的偶然因素中找到某种他自己认为重要的东西。他似乎已经见识了宇宙的灵魂,迫切地想要将其呈现出来。
  
 朝圣者,昼夜思慕着某个神圣的地方,而他体内的魔鬼是那么的冷酷无情。有些人非常渴求真理,为了得到它,他们不惜彻底毁掉自己的生活。斯特里克兰也是这样的,只不过他追求的不是真理,而是美。对他我只能深深地感到同情。
  
 地上有六便士,有人看到了六便士,有人却看到了月亮,有些人虽然长着澄澈的明眸,却找不到方向,有些人双目失明却心如明镜,生活的意义什么?怎样的人生才是成功的?我们心照不宣。

书评 |《月亮与六便士》

2. 《月亮与六便士》 书评

          "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我想每个人的一生,都在努力寻找自己的价值和意义。纵观这大千世界,绝大多数的人,终日忙忙碌碌,都是为了所谓的"六便士"而努力。是啊,谁不喜欢六便士呢,它可以带给人很多精神上的享受。纷纷扰扰的世界,看到六便士的人,数不胜数,可是抬头看见月亮的人,屈指可数。更悲惨的是,那些抬头看见月亮的人里,也有一些人,会为了生活,而不得不向六便士低头。从最初的无法理解男主人公的所作所为,到后来的肃然起敬,我想,每一个不顾一切去追寻梦想的人,都值得被尊重,很多时候,他们即使生活的很窘迫,但依旧能够,眼里有光,心里有梦。
  
         不得不提一句,很多人都偶尔会有"活着的意义是什么"的想法,我想,这个问题没有答案,甚至探究到最后,可能会把自己搞得抑郁不堪。我看到一个证券经纪人,放弃自己幸福而又安稳的生活,去一个陌生的地方,奋不顾身的追寻自己的梦想。我认为他是一个勇敢的追梦者,但却不是一个好的丈夫,好的父亲。可能成长的意义就是,我们要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在矛盾中做出一个抉择,然后为这个抉择付出代价。我不知道男主人公在生命最后的时刻,脑海里会想到什么。可能,他是满足的,因为他这一生的梦想最终得已实现,他疯狂的灵魂最后得以慰藉;也可能,他也有遗憾,说不定他也会偶尔思念远在天边的家乡和妻儿。但是无论如何,他找寻到了活着的意义,当他抬头望向月亮,并且朝着月亮的方向奔赴的时候,他所认为的人生意义就已经得到实现了。
  
         庆幸能够在迷茫的时候看到这本书,他教会我,一切都还不是太晚,即使现在没有六便士,但为了满地的六便士,我们依旧可以先慢慢让属于自己的那个月亮,逐渐由朦胧变得清晰。人人都想抬头望向自己的月亮,又都想努力挖掘满地的六便士。我觉得,能够抬头望向月亮的人,的确令人钦佩,但努力找寻六便士的人,也值得尊敬。并不是说,有了梦想的人,就会比没有梦想的人高贵,反而努力找寻六便士,才是大多数人的常态,因为我们要生活,要坚强的活着。可能,选择不同,最后的结局也会大不相同,但至少我们应该知道,有时候,当你抬头望向月亮的时候,只要你能抵达月亮的那头,满地的六便士也会随你而来,这也许就是人们所说的,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然后把他当做毕生事业来做的那类人吧。
  
         希望每个人都能抬头望向月亮,然后让满地的六便士携风而来!月亮与六便士是可以兼得的。

3. 《月亮与六便士》书评

好的作家擅于长写出好人的恶和坏人的善,展现出人性复杂而矛盾的一面。毛姆在《月亮和六便士》一书中将这一点发挥得淋漓尽致。
  
  
 主人公斯特里克兰无疑是个自私、无耻的混蛋:他先是毫无责任感地抛家弃子;又勾引了救助他于困难中的朋友之妻再将其抛弃,令她自杀;最后他又远走南太平洋岛,为了生活娶土著女子为妻。他虽然毫无道德感,但因为才华横溢,赢得了大量追随者 — 他们豪不在乎他的品德低下,只赞美和崇拜他的才华。
  
 老好人斯特罗夫则是与斯特里克兰截然相反的一个人物形象。他才华平庸但心地善良:他无法拒绝朋友的要求,哪怕一再令自己受到伤害。然而这种毫无原则和底线的“善良”并没有为他赢得尊重,反而带来无尽的嘲笑。这里,毛姆似乎在问这样一个问题:才华的出众是否就可以弥补品德的败坏呢?
  
 当然,毛姆想说的并不只如此。斯特罗夫的善也并非单纯的善良,他对于“帮助朋友”有一种不能抗拒的渴望,他从内心深处无法拒绝别人的请求,还会不请自来地施以援手。但斯特罗夫的“做好人”更多来自于一种强烈的内在需求 -- 做好人能给他一种道德优越感,令他感到安心。因此人们往往不愿意接受这种“善”,因为没有人愿意被放置在道德天平的底端。毛姆也这样写到: 女人可以原谅男人对她的伤害,但是永远不能原谅他对她做出的牺牲。
  
 因此,毛姆笔下的人物往往不能用善与恶来简单地划分。他亦恪守自己定下的作家守则:好的作家只陈述事实,而不做道德判断。因此,他只是如实地将小说人物的行为和驱使人物做出这般行为的动机陈述出来,然后留给读者来思索与判断孰为恶,孰为善。
  
 一本好书,除了有人格丰富的人物形象,还能引发读者思考。这部小说贯穿始终的一个论题是月亮与六便士的悖论。小说以主人公斯特里克兰等追求“月亮”的人物为明线:他们为了心中的“梦想”,甘愿放弃优沃的物质生活,孜孜不倦地追随自己的梦想。而毛姆更是借由小说中的“我”这条暗线,表达了自己追求“月亮”的那种超然物外的心境:“作家追求的回报应该是挥洒文字的快乐和传播思想的惬意,至于其他的,那就随便吧。”
  
 此外,真实与伪善也是毛姆在这部小说多次触及的另一主题。毛姆数次以尖锐的笔触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虚伪:他嘲笑了斯特里克兰之子罗伯特为父亲文过饰非地立传记的虚伪;他戳穿了斯特里克兰太太在意他人目光多过,真实的伤心的虚伪;他亦毫不留情地撕开众人假装不在意他人目光,实则树立自己洒脱形象的虚伪。毛姆想说的似乎是:宁可要真实的恶,而不要虚假的善。
  
 当然,毛姆在这本书里对女性和爱情有许多充满偏见的论述。结合毛姆的生平也就不难理解毛姆对女性的偏见和对爱情的失望。就像毛姆在书中所说,从一个人的作品可以最真实地了解一个人的内心。

《月亮与六便士》书评

4. 如何评价《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


5. 如何评价《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

《月亮与六便士》是英国小说家毛姆以著名画家高更为原型改编创作的小说。小说描述了原本看似生活美满的伦敦证券经纪人思特里克兰德,突然抛妻弃子,选择追求艺术,他放弃了在旁人看来优裕美满的生活,选择一个人到法国巴黎去创作,随后又奔赴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在放弃自己幸福美满的生活后,思特里特兰德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他的生活只为了艺术,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月亮与六便士》就充满了毛姆对生活的思考,毛姆通过《月亮与六便士》展示了他的思考,读者能够进入故事,去体验他的思考。

一、选择“月亮”还是“六便士”?
“六便士”是英国的货币,象征着物质生活,“月亮”则是代表着艺术追求,当这两样东西常常是无法共存的,所以当他们发生冲突之时,究竟应该如何抉择呢?
毛姆在《月亮月六便士》中就创造了一个极端的情况,一个拥有了“六便士”的人却毅然决然的放弃了选择“月亮”,他选择孤生一生一无所有的到一个异乡追求自己的梦想,毛姆用这种方式展示了一个选择“月亮”的人的极致做法,让读者可以看到不同的选择会有何种不同的生活。

二、成功究竟是什么?
在《月亮与六便士》思特里克兰德放弃了在大众看来成功的生活,放弃了高薪的工作,美满的生活,选择去追求艺术,却无人理解,思特里克兰德在他在世之时,他的作品并没有受到人们的欢迎,但是在他过世之后,他的作品却成为人们的追去的艺术,但是令人费解的是思特里克兰德却立下遗嘱烧毁了他所有的作品。
在世俗人的眼中,思特里克兰德的生活在开始时是成功的,在过世后也是成功的,但是在他追去自己所想要的生活之时,大多数人都不会认为这是成功的,所以成功究竟是什么呢?

《月亮与六便士》是一本好书,小说的故事开始或许不够引人入胜,但是耐心读下去,便能感受体验到作者的思考,便能从中得到启迪。

如何评价《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

6. 《月亮与六便士》作者是谁?

《月亮与六便士》作者是毛姆。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1874年1月25日-1965年12月16日),英国小说家、剧作家。1892年至1897年在伦敦学医,并取得外科医师资格。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兰贝斯的丽莎》(1897)即根据他作为贝可医生在贫民区为产妇接生时的见闻用自由主义写法写成。

1903-1933年,他创作了近30部剧本,深受观众欢迎。他的喜剧受五尔德的影响较深,一般以家庭、婚姻、爱情中的波折为主题,其中最著名的剧本《圈子》(1921)。

创作背景
《月亮和六便士》中的英国画家是以法国后期印象派大师保罗·高更(Paul Gauguin,1848-1903)为原型塑造的人物,这一点是无可争议的。
高更在立志从事绘画前也做过经纪人;高更一生也非常坎坷、贫困;高更最后也到了塔希提并埋骨于一个荒凉的小岛上。但除了生活的大致轮廓外,毛姆创造的完全是另外一个人物。这篇小说是毛姆在游经塔希提岛后,回到欧洲后写成的。

7. 《月亮与六便士》作者是谁?

《月亮与六便士》作者是威廉·萨默赛特·毛姆。
《月亮和六便士》是英国小说家威廉·萨默赛特·毛姆创作的长篇小说,成书于1919年。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小说问世后,以情节入胜、文字深刻在文坛轰动一时,人们争相传看。
1919年,毛姆著名的长篇小说《月亮和六便士》问世,这部小说描写一个中年男子放弃稳定的婚姻和事业,远渡重洋来到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将余生热情投注于艺术的故事。

创作背景:
《月亮和六便士》中的英国画家是以法国后期印象派大师保罗·高更为原型塑造的人物,这一点是无可争议的。高更在立志从事绘画前也做过经纪人;高更一生也非常坎坷、贫困;高更最后也到了塔希提并埋骨于一个荒凉的小岛上。但除了生活的大致轮廓外,毛姆创造的完全是另外一个人物。

《月亮与六便士》作者是谁?

8. 如何评价《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

毛姆是个非常聪明的作家。非常,聪明。
写东西好的人其实不一定聪明。他是真聪明。

他是个非常认真的读者。比起其他毒舌,他读的书多到逆天。而且他还很八卦,看看他写的司汤达评传和福楼拜评传好了。他对作者心理的把握极高明。
也只有他敢说巴尔扎克、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们的文笔不好,但“伟大作家需要的不只是文笔,而是激情和叙述欲”。
他距离不朽,其实缺一点激情。他太聪明了,简直聪明到缺一点鲁莽。所以历史很难把他归类到托尔斯泰们中间去,但他估计也不在乎这个。

到了20世纪,他还在写19世纪式的小说。但他写得确实好。那些"我有个朋友"式小说,莫泊桑就写得很好,但毛姆写得不下于前者。
做个对比,董桥先生也喜欢“我有个朋友”。看看他和毛姆写的,就明白毛姆写得多好了。

毛姆不太会为了戏剧性刻意造巧合,也不会为了个情节硬拽着人物性格扭着走,瑰丽斑斓的手法也不多,又带点英国范儿不肯跳到前台讲大道理,点到为止。所以就像没有管弦搭配的钢琴单奏。有点儿薄,不厚润,但是滴溜溜溜溜明净流畅。
毛姆哪怕在企图说教之余,也不会丢了自己讲故事的文体,所以他讲故事时喜欢润物无声,带着英国式的浅笑抹过去。硬想插说教,反而很别扭,不像巴尔扎克和雨果说故事时间隙插话自然而然爱什么时候插什么时候插。毛姆对司汤达和狄更斯的巨大推崇,都是针对他们讲故事方面的。

在对政治正确的无视、对传统的刻意嘲讽方面,毛姆其实有点纳博科夫范儿——虽然他二人气质还不大同,而且真遇到一定会彼此掐起来。

但毛姆又不是个冷淡到会嘲弄一切情怀的人。《月亮与六便士》里,他的情怀表露得够明显了。
搬另一个问题里的回答。
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这本书的结尾是什么意思?

这以后我把我听到的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在塔希提的情形给他们讲了一遍。我认为没有必要提到爱塔和她生的孩子,但是其余的事我都如实说了。在我谈完他惨的情况以后我就没有再往下说了。有一两分钟大家都没有说话。后来罗伯特·思特里克兰德划了根火柴,点着了一支纸烟。

“上帝的磨盘转动很慢,但是却磨得很细,”罗伯特说,颇有些道貌岸然的样子。

思特里克兰德太太和朵纳尔德逊太太满腹虔诚地低下头来。我一点儿也不怀疑,这母女两人所以表现得这么虔诚是因为她们都认为罗伯特刚才是从《圣经》上引证了一句话。说实在的,就连罗伯特本人是否绝对无此错觉,我也不敢肯定。不知为什么,我突然想到爱塔给思特里克兰德生的那个孩子。听别人说,这是个活泼、开朗、快快活活的小伙子。在想象中,我仿佛看见一艘双桅大帆船,这个年轻人正在船上干活儿,他浑身赤裸,只在腰间围着一块粗蓝布;天黑了,船儿被清风吹动着,轻快地在海面上滑行,水手们都聚集在上层甲板上,船长和一个管货的人员坐在帆布椅上自由自在地抽着烟斗。思特里克兰德的孩子同另一个小伙子跳起舞来,在暗哑的手风琴声中,他们疯狂地跳着。头顶上是一片碧空,群星熠熠,太平洋烟波淼茫,浩瀚无垠。

《圣经》上的另一句话也到了我的唇边,但是我却控制着自己,没有说出来,因为我知道牧师不喜欢俗人侵犯他们的领域,他们认为这是有渎神明的。我的亨利叔叔在威特斯台柏尔教区做了二十七年牧师,遇到这种机会就会说:魔鬼要干坏事总可以引证《圣经》。他一直忘不了一个先令就可以买十三只大牡蛎的日子。
这里的褒贬取向,终于明显了。
在毛姆看来,斯特里克兰德,一如《刀锋》里的拉里一样,求仁得仁,得其所哉,为了自己的梦想,在边陲之地,以一种文明人无法理解、他自己很快乐的方式,结束了人生。而直到书的结尾,文明社会的那些人,还在道貌岸然的评断他们。在这里,毛姆对激情燃烧的艺术家流露赞美之情(虽然还是很克制),而道貌岸然,拿着成型语录批判他们的人,都被他当成庸俗的魔鬼,不值一哂。

当然,毛姆表达得很含蓄。他对不喜欢的人会刻薄嘲讽,但对喜爱的形象,赞美起来很节制。
因为他是个聪明到有些扭的人。他不喜欢既定的虚伪情怀,喜欢嘲讽一切(对他在意的,他会嘲讽得温柔些),他太聪明了,对尺度和分寸把握得很好,让大家很难抓住他的把柄,明白他真正喜欢的是什么,但如果读细一点,你会发现他许多玩世不恭的毒舌聪明其实又是摆的姿态。骨子里,他是个情怀深沉的小说家。
只是他太傲娇,得用毒舌来遮盖自己,而已。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