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储备体系的多元化国际储备体系建立的深远影响

2024-05-11 18:10

1. 国际储备体系的多元化国际储备体系建立的深远影响

一、多元化国际储备体系建立的积极影响  1、缓和了国际储备资产供不应求的矛盾。在美元一黄金储备体系或以美元为中心的储备体系下,美元是单一的储备货币,但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对美元的需求不断扩大,美国无法满足,造成了国际储备资产供不应求的矛盾,这显然不利于除美国以外的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而在多元化国际储备体系下,同时以几个经济发达国家的硬货币为中心储备货币,使各国可使用的储备资产增加,为各国提供了满足多样化需求和灵活调节储备货币的余地。 2、打破丁美元一统天下的局面,促进了各国货币政策的协调。在美元一黄金储备体系下,美国可利用其特殊地位,推行对外扩张的经济政策,操纵国际金融局势,控制他国经济。多元化体系的建立,使美国独霸国际金融天下的局面被打破,各国经济不再过分依赖美国。同时因国际储备货币多样化,可以很大程度上削弱一国利用储备货币发行国的地位而强行转嫁通货膨胀和经济危机的可能性。此外,多元化储备货币的付诸实践本身就是一个国际化的问题,为了维持多元化储备体系的健康发展和国际金融形势的稳定,各国必须互相协作,共同干预与管理。这些都有利于各国加强在国际间的金融合作,改善相互间的经济关系。 3、有利于各国调节国际收支。一方面,各国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多种硬货币用于平衡国际收支逆差,这比起只有单一美元储备可用于弥补国际收支逆差方便得多;另一方面,多元化国际储备体系处于各国实行浮动汇率制度的环境中,在此制度下,各国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调节国际收支,但在单一储备体系下,各国为调节国际收支而需变更汇率时,须征得IMF同意后才可进行。 4、有利于各国调整储备政策,防范、分散因储备货币汇率变动而带来的风险。这是因为多元化国际储备体系可为各国提供有效组合储备资产、规避风险的条件,即各国可根据金融市场具体的变化情况,适时、适当地调整储备资产结构,对其进行有效的搭配组合,从而避免或减少因单一储备资产发生危机而遭受的损失,保持储备价值的相对稳定,并尽力获取升值的好处。 二、多元化国际储备体系带来的难题多元化储备体系的积极作用,使该体系多年来经受住了多事经济危机的严峻考验,如两次石油危机、两次严重的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以及发展中国家严重的国际债务危机等。但该体系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难题。 第一,国际储备资产分散化,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世界性的通货膨胀。世界性通货膨胀的一个导因是国际储备货币总额的过分增长,而多元化国际储备体系恰好能“制造”出更多的储备货币,促使国际储备总额成倍增长。如国际储备在1969年底才397.93亿特别提款权,至1980年底却增长了7.4倍,达2 931亿特别提款权,每年平均增长逾20%,大大超过60年代平均增长7.5%的水平。而1985年更达到4 368.66亿特别提款权,从而使西方国家的通膨胀率,由60年代的平均2%~3%增加到70年代的两位数以上(平均),直至80年代中后期,才使通货膨胀率回落至4%左右。 第二,多元化国际储备体系增加了管理的难度。国际储备资产分散化以后,储备资产的稳定如何,就成了国际性问题。因此,一国在管理国际储备时,必须要密切关注诸多储备货币国家的政治经济动态,密切关注外汇市场上这些货币汇率的变化,根据各种储备货币的外汇风险和利息收益,不断调整储备资产的货币构成,而这需要极发达的通信系统、灵敏的判断力以及过硬的操作技术,因此增加了储备货币管理的难度。 第三,多元化国际储备体系尚无法彻底平抑外汇市场投机,甚至有时还会刺激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安。多元化国际储备体系扩大了储备供给,同时增加了世界储备总额,但与此同时,市场短期资本或游资也在成倍增长。国际游资天生有两个特性--趋利性与投机性,且“光速般”地流动。目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资料表明,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流动的短期银行储蓄和其他短期证券至少有7.2万亿美元,约等于全世界经济产出的20%。此外,当今世界国际金融工具创新层出不穷,而这些金融工具的创新,又对短期资本的流动起了乘数作用,使其流动规模不断扩大。各国国际储备尽管也一直在增长,但仍然有限,因此就一国来说,是无法抵御庞大游资的冲击的。也正是出于这个原因,国际社会在1985年成立了联合干预机制,以期通过联合的力量来捍卫主要货币。但从现实来看,货币汇率危机仍不断出现。90年代以来发生的重大货币危机,都与国际游资在全球的“游击”密切相关。 由于国际游资的存在和制造机会赚取高额利润的投机家处处可见,因此就多元化国际储备体系来说,一旦该体系中某个储备货币因某种原因日益坚挺时,就会在市场出现竞相抛售其他货币而抢购此硬货币的行为,其结果就会导致储备中的相对软货币去“追逐”硬货币的现象,导致储备货币的汇率大起大落,当市场投机力量过大时,就会刺激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安。 此外,这种资金的流动又会给各国经济政策的运用带来负效应。如一国为控制通货膨胀采取了紧缩信用的措施,提高利率,使大量游资流入,并一定程度上支撑了一国经济的增长,但很显然,大量游资的流入,又抵消了紧缩的经济政策效力,从而影响国内经济的发展。 可见,多元化国际储备体系的建立与发展,具有它不可替代的优点,但同时也带来了不少管理上的困难。因此,如何利用这些优点,克服它的缺点,制定符合实际的储备政策与管理体制,是摆在各国面前亟须解决的问题。

国际储备体系的多元化国际储备体系建立的深远影响

2. 国际储备体系的介绍

国际储备体系,是指在一种国际货币制度下国际储备货币或国际储备资产的构成与集合的法律制度安排。这种安排的根本问题是中心储备货币或资产的确定及其与其他货币或资产的相互关系。

3. 国际储备体系的多元化国际储备体系的发展特征

一、国际储备多元化,但美元仍居主导地位  多元化国际储备体系的形成直接导源于美元在70年代的两次贬值,引起美元信誉下降。多元化储备体系的发展变化也基本上由美元地位与信誉的沉浮而引起。美元在多元化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始终是最重要的作用因素。美元信誉下降,多元化储备体系发展进程快;美元信誉提高,多元化储备体系的发展进程就缓慢。在 80年代初,多元化储备体系还有回归到原来的美元占绝对统治地位的单元化储备体系之势。这是因为: (1)70年代储备货币的多元化,减轻了世界各国对美元的需求压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特里芬效应”,从而有利于美国减少国际收支逆差,使美元币值保持稳定,进而再度提高了美元作为储备货币的吸引力。 (2)1981年里根上台后,美国采取了高利率的政策,促使美元回流,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的作用又再度扩大,信誉提高,汇率复升,因此,增加了许多国家扩大美元储备的要求。 (3)70年代末,日本、西欧等国虽表示愿意把本国货币作为储备货币,但这是被动性的甚至是被迫的。因为它们都不愿看到“特里芬难题 ”在本国出现,既影响国内的货币政策,也对本国经济造成影响。因此在80年代初,日本、前联邦德国均想法阻止本国货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1985年9月,西方五国财长会议决定联合干预外汇市场,迫使日本开放日元市场,促使日元升值和美元贬值,目的之一就是增强日元和马克的国际地位,增强这些货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吸引力。 由于日本、前联邦德国等国家在推进本国货币国际化方面呈被动性,因此美元在多元化国际储备体系发展进程中仍居主导地位,不同的只是日元、马克及其他硬货币在国际储备中的比重有所增强而已。如1975年初,日元和马克在世界国际储备中的比重分别为0.5%和6.3%,到1990年分别升至 6.7%和11.1%,美元虽减少,但仍占57.8%。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保持持续增长,其间(1993一1995年)美元发生了新的危机,美元兑日元曾跌至l美元兑80日元以下,美元的关键货币地位受到了新的挑战,但美元并未如某些经济学家所言的“江河日下”。目前,美元在世界储备货币中的比重逾6成。可见,美元迄今为止仍是世界最主要的储备资产,美元在多元化国际储备体系中仍处于主导地位。 二、国际储备总额迅速增长二次大战后,尤其70年代以来,世界国际储备总额迅速增长。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1950年世界国际储备总额(不包括中国、前苏联和东欧国家)仅为183.25亿美元,但至1970年增长为932.43亿美元,1983年底(包括中国)更增为4 154.6亿美元(合3 968,29亿特别提款权,黄金储备按每盎司35个特别提款权计算),约增长了23倍,平均每年增长68%还多。1985年国际储备总额升至4 368.66亿特别提款权。1994年国际储备总额更高达8 445.52亿特别提款权,又比1985年增长了93,32%。 三、国际储备中黄金仍占相当比重,但非黄金储备显著增长在国际储备中,外汇占绝大比重,但黄金亦占相当比重。由于自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解散后,黄金逐渐非货币化,1978年基金组织还宣布取消黄金条款,切断黄金与货币的直接联系,90年代以来不少国家出现了抛售黄金的现象或计划抛售黄金,所以黄金储备在国际储备总资产中的比重呈快速下降趋,金价也一跌再跌,目前1盎司仅为255美元左右尽管如此,由于黄金仍是财富的象征或价值实体,所以仍在各国国际储备中占重要地位。所不同的是当人们要动用黄金来清偿债务或弥补国际收支逆差时,得先把黄金出售,换回外汇再进行支付而已。 四、国际储备分布不均衡国际储备的数量及其分布始终是不均衡的,即发达国家拥有了绝大部分的黄金储备和大部分的非黄金储备,经济实力雄厚,国际清偿力充足。相反,发展中国家黄金储备极少,非黄金储备也不及发达国家,反映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薄弱,国际清偿力不足。由此也引发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矛盾,而如何解决这个矛盾,还须国际社会作长期的努力。

国际储备体系的多元化国际储备体系的发展特征

4. 国际储备管理的国际储备的结构管理

(一)黄金储备、外汇储备、普通提款权和特别提款权的结构管理  各项储备资产结构管理的目标,是确保流动性和收益性的恰当结合。然而在实际的经济生活中,流动性和收益性互相排斥。这就需要在流动性与收益性之间进行权衡,兼顾二者。由于国际储备的主要作用是弥补国际收支逆差,因而各国货币当局更重视流动性。按照流动性的高低,西方经济学家和货币当局把储备资产划分为三级:一级储备资产,富于流动性,但收益性较低,它包括活期存款、短期存款和短期政府债券。二级储备资产,收益性高于一级储备,但流动性低于一级储备,如2~5年期的中期政府债券;三级储备资产,收益性高于二级储备,但流动性低于二级储备,如长期公债券。普通提款权,由于会员国能随时从IMF提取和使用,所以类似一级储备。特别提款权,由于它只能用于其他方面的支付,须向IMF提出申请,并由IMF指定参与特别提款权账户的国家提供申请国所需货币。显然,这个过程需要一定时日才能完成。因此,特别提款权可视为二级储备。而黄金储备,由于各国货币当局一般只在黄金市价对其有利时,才会转为储备货币,可视为三级储备。一级储备充作为货币当局随时、直接用于弥补国际收支逆差和干预外汇市场的储备资产,即作为交易性储备。二级储备用作为补充性的流动资产。三级储备主要用于扩大储备资产的收益性。一国应当合理安排这三级储备资产的结构,以做到在保持一定流动性的前提条件下,获取尽可能多的收益。(二)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管理  对外汇储备的结构管理主要是储备货币的币种选择,即合理地确定各种储备货币在一国外汇储备中所占的比重。确定外汇储备币种结构的基本原则是:(1)储备货币的币种和数量要与对外支付的币种和数量保持大体一致。即外汇储备币种结构应当与该国对外汇的需求结构保持一致,或者说取决于该国对外贸易支付所使用的货币、当前还本付息总额的币种结构和干预外汇市场所需要的外汇,这样可以降低外汇风险。(2)排除单一货币结构,实行以坚挺的货币为主的多元化货币结构。外汇储备中多元化货币结构,可以保护外汇储备购买力相对稳定,以求在这些货币汇率有升有跌的情况下,大体保持平衡,做到在一些货币贬值时遭受的损失,能从另一些货币升值带来的好处中得到补偿,提高外汇资产的保值和增值能力。在外汇头寸上应尽可能多地持有汇价坚挺的硬货币储备,而尽可能少地持有汇价疲软的软货币储备,并要根据软硬货币的走势,及时调整和重新安排币种结构。(3)采取积极的外汇风险管理策略,安排预防性储备货币。如果一国货币当局有很强的汇率预测能力,那么它可以根据无抛补利率平价(预期汇率变动率等于两国利率差)来安排预防性储备的币种结构。例如,若利率差大于高利率货币的预期贬值率,则持有高利率货币可增强储备资产的营利性;若利率差小于高利率货币的预期贬值率,则持有低利率货币有利于增强储备资产的营利性。[编辑]

5. 国际储备体系的多元化国际储备体系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特里芬难题”的出现“特里芬难题”的出现及其补救措施的失败,是促使国际储备体系多元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如前所述,保证美元的中心储备地位须有三个条件,但自60年代开始,这些条件均不同程度地丧失或被破坏。 1、美国自60年代开始,持有的黄金储备逐年降低,从战后初期的245亿美元降至1967年的121亿美元,再降至1971年美元第一次贬值时的 102亿美元。美国的黄金储备已远远不能满足其他国家官方美元储备向美国兑换黄金的需要; 2、由于只存在单元的中心储备货币,因此,随着各国持有的美元储备的增长,对美元的需求压力也会增大,美国国际收支必然逆差。美国从50年代开始,国际收支就连年出现逆差,至1970年,其逆差累计高达492亿美元。从1971年开始,曾连续80年之久的贸易顺差也转变为逆差,从而加剧了美元外流。 1977年和1978年美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逆差两年都在140亿美元以上。 3、黄金大量外流,国际收支连年逆差,导致了美元信用下降进而导致人们抛售美元,抢购黄金和其他硬货币,最后导致美元危机爆发。 在这里出现了这样一个两难其全的矛盾现象:一方面,储备货币发行国即美国要满足世界各国对储备货币的需求,其国际收支就会发生逆差,而国际收支逆差又会降低该储备货币的信誉,导致储备货币危机;另一方面,储备货币发行国美国.要维持储备货币信誉,则必须保持国际收支顺差,而国际收支顺差又会断绝储备货币的供给,导致他国国际储备的短缺,最后影响国际清偿力。由于最初揭开这个矛盾现象的是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因此称为“特里芬难题”。为解开这个难题,国际货币基金还于1969年10月创设了特别提款权,试图以此作为国际储备资产的补充,减轻不断增长的国际储备需求对美元的压力,缓和美元危机,并最终取代黄金和美元而成为中心储备货币。但由于特别提款权的“纸黄金”性质以及其他局限性,这一措施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难题”,美元危机仍不断产生。据统计,从1960年10月爆发了战后第一次美元危机,至1973年2月美元战后第二次贬值为止,先后共发生了l0次美元危机。美元危机又反过来削弱了美元的信用,且进一步加剧人们对美元储备的心理预期,只要外汇市场一有风吹草动,就会抛售美元,去寻找新的国际储备来源。 二、日元、马克等货币地位的上升随着战后日本、西欧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相应地,这些国家的货币也被人们不同程度地看好而成为硬通货。当美元信用逐渐削弱而使美元危机迭生时,这些硬货币也就成了人们作为中心储备货币的最佳选择。因此,许多国家在预期到美元贬值时,就纷纷将美元储备兑换成日元、马克、瑞士法郎等硬货币,甚至还抢购黄金,从而使国际储备资产分散化和多元化。1979年11月,美国对伊朗资产的冻结,又加速了储备货币多元化的进程。石油输出国为避免储备美元的风险,将大量的石油美元从美国调往日本和欧洲,并兑换成日元、马克和其他硬货币。这样储备货币中美元的比重就不断下降,而其他硬货币的比重则不断增加。据统计,至 1979年底,美元在诸多储备货币中所占的比重从1973年的84.6%降为1979年的65.1%,而其他货币所占比重则由1973年的15.4%上升为34.9%。到70年代末期,国际储备构成已包括美元、英镑、法国法郎、瑞士法郎、荷兰盾、日元和欧洲货币单位以及黄金等,一个新的、系统的、以多元化为特征的国际储备体系建立起来了。 三、西方主要国家国际储备意识的变化一个储备体系的建立,除必须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外,还必须具备一定的主观条件,这个主观条件,主要是指各国对国际储备的意识。多元化国际储备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受这一意识的变化推动的,表现在: (1)美国愿意降低美元的支配地位。战后美国一直坚持维护美元在储备体系中的垄断地位,这样,美国可借助于储备货币的发行国这个优势,用直接对外支付美元的方式弥补其国际收支逆差,还可以用美元大量发放贷款或进行投资,获取高额利息,甚至控制其他国家的经济。但70年代以来,因美元危机对内外经济造成巨大的压力,迫使美国改变意识,表示愿意降低美元的支配地位,同各国分享储备中心货币的利益。 (2)前联邦德国、日本等硬货币国家愿意把本国货币作为中心储备货币。 这些国家最初是不愿本国货币成为中心储备货币的。因为一旦成为中心储备货币,就成为储备货币发行国,它虽然可获得一定的好处,但必须对外完全开放国内金融市场,对资本输出入也不加任何限制,这样就会影响国内的货币政策乃至经济发展。同时任何一国货币作为储备货币都会遇到“特里芬难题”,即随着储备货币发行量的增长,其信用保证必然下降,进而影响货币汇率。但自1979年遭到第二次石油危机冲击后,这些国家改变了态度,放松了对资金的管制,鼓励外资内流以及外国中央银行持有本国货币的增加,加速了这些货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进程。 四、保持国际储备货币的价值从1973年开始,浮动汇率制成了国际汇率制度的主体,随之而来的是汇率剧烈波动,且波幅很大。为了防止外汇风险,保持储备货币的价值,各国就有意识地把储备货币分散化,以此分散风险,减少损失。这种主观保值行为也推动了国际储备体系走向多元化。

国际储备体系的多元化国际储备体系产生的主要原因

6. 简述国际储备的来源

1、收购黄金,收购黄金包括两方面
(1)一国从国内收购黄金并集中至中央银行手中;
(2)一国中央银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购买黄金。不过,因黄金在各国日常经济交易中使用价值不大,加上黄金产量也有限,因此,黄金在国际储备中的比重一般不会增加。
2、收支顺差,国际收支顺差也包括两方面:
(1)国际收支中经常项目的顺差
它是国际储备的主要来源。该顺差中最重要的是贸易顺差,其次是劳务顺差。
(2)国际收支中资本项目的顺差
它是国际储备的重要补充来源。目前国际资本流动频繁且规模巨大,当借贷资本流人大于借贷资本流出时,就形成资本项目顺差。如果这时不存在经常项目逆差,这些顺差就形成国际储备。
3、干预外汇
中央银行干预外汇市场的结果也可取得一定的外汇,从而增加国际储备。当一国的货币汇率受供求的影响而有上升的趋势或已上升时,该国的中央银行往往就会在外汇市场上进行公开市场业务,抛售本币,购进外汇,从而增加该国钓国际储备。

扩展资料
不同来源的外汇储备具有不同的经济意义:来源于经常帐户顺差的外汇储备增长是本国储蓄的积累,是一个国家的净财富;而主要来源于金融账户的外汇储备增长实际上是以负债的增加换取外汇储备的增长,这样的外汇储备增长具有借入储备的性质,因而具有一定的脆弱性。
从国际收支平衡表上看,我国近几年的外汇储备增长主要源于巨额的净资本流入,基本上也是以对外负债的增加换取外汇储备的。
通过外汇储备的来源过程和经济属性的分析说明,外汇储备并不是央行的一笔收入,或者说在央行和财政部合并形成的资产负债表中,外汇储备并不是政府的财政性资金,而是中央银行的一项负债性质的资产

7. 国际储备管理的我国的国际储备管理

一、我国国际储备的构成与特点我国国际储备的构成与其他国家一样,由黄金、外汇、储备头寸和特别提款权构成。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没有建立与国际经济接轨的国际储备制度。1980年我国正式恢复了在IMF和世界银行的合法席位,次年正式对外公布了国家黄金外汇储备,并逐步形成了我国的国际储备体系。我国国际储备体系的发展具有几个明显的特点:1、国际储备体系由不规范走向规范,储备资产规模不断增大,其中外汇储备已列世界第一。2、长期以来实行稳定的黄金储备政策。我国黄金储备的来源主要是依据国家黄金库存的增长状况以及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的需要逐步调整的。1978年至1980年我国的黄金储备规模为1 280万盎司,1981年至今,稳定在1 267万盎司的水平上。1997年以来我国的黄金储备规模有所上升。这种储备政策基本上符合我国的国情。我国的国际储备构成注释:黄金储备按伦敦市价计算3、外汇储备构成发生了变化,外汇储备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外汇储备已成为我国国际储备的绝对主体。(1)我国外汇储备构成的变化。长期以来,我国的外汇储备由两部分组成:①国家外汇库存。②中国银行外汇结存。但从1992年开始,我国的外汇储备不计中国银行外汇结存这部分,从而使我国的外汇储备构成发生了变化。(2)1994年以后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迅速扩大。1994年以前我国的外汇储备规模变化不一,出现了“下降一增长一下降一增长”的循环变化特征,但从1994年开始,我国的外汇储备却呈现出了持续大幅度增长之势,在我国国际储备总额中的比例屡破纪录,目前更高达90%以上,外汇储备已成为我国国际储备的绝对主体。但是,我国外汇储备是不是越多越好?这是近年来学术界探讨的一个热点问题。有一种观点认为,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各种支付需求强烈,面临的金融风险也较大,因此,外汇储备不嫌多;另一种观点认为,任何事物发展变化都应有个界限,外汇储备还是适度为好。我们认为,我国外汇储备应该讲究一个适度的储备量,外汇储备过多,负面效益也很明显。这是因为:①外汇储备过多,而这“过多部分”主要是债务性储备(如由对外借款等资本流入方式形成的),则必然增加外债负担,也使储备流动性减弱;②外汇储备过多,一般会支持本币汇率上升,会增强本币的坚挺程度和国际地位,但同时却不利于本国商品的出口;③外汇储备过多,也会加大国内一定时期通货膨胀的压力,影响国内物价稳定和经济发展;④外汇储备大量增加,并不等于储备效益也大量增加。因为外汇储备多为硬货币,硬货币一般利率较低,因此储备越多,利息收益的潜在损失也越大,而且,我国目前经营管理外汇储备的水平较低,手段也较缺乏,从而造成较大的亏损;⑤外汇储备不断增加,事实上等于把得之不易的外汇存到外国银行让外国人使用,而我们自己有时却以高利向国外借款,造成宝贵资源的低效益使用甚至浪费;⑥外汇储备过度增加,还会失去获取国际金融组织优惠低息贷款的权力,同时也会面临更大的汇率变动风险,增加对其进行管理的难度;⑦外汇储备持续过度增加,必然意味着国际收支存在不断的顺差,因而也可能招致其他国家的不满甚至报复。可见,我国外汇储备可适当多些,但不能过度。我国今后应根据一定的方法或模型,确定出适度外汇储备量,在此基础上对过度外汇储备进行投资。目前,各国对储备投资都很重视,认为它是增加外汇储备效益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手段。有的国家和地区还设立专门的机构对外汇储备进行投资。例如,新加坡就专设金融管理局和政府投资公司,从不同侧面对外汇储备进行管理与投资;台湾从1990年开始,就推行“变静态存款为动态投资”的策略;日本更是典型的对外投资国家,由于某外汇储备高,对外投资遍布全球且始终名列前茅。我国目前对外汇储备投资也予以了重视,据美国财政部最新月报统计显示,我国现已成为美国第四大债主,仅次于日本、英国和德国。建议今后我国也设立专门化的储备投资机构,采取多样化的投资策略,进一步保障我国储备资产的使用效益。4、国际储备来源多元化,但主要来自国际收支“双顺差”,即经常项目收支顺差与资本项目收支顺差。其中,外汇储备主要来自经常项目顺差(见下表)。我国外汇储备的来源(1994-1996年)  国际收支平衡表  差额  比重(%)  结受汇表  比重(%)  调整后差额  比重  总差额  845  100  877  100  877  100  经常项目  164  19  930  106  700  88  其中:贸易项目  488  53  541  62  451  48  非贸易项目  -333  39  389  44  349  40  资本项目  1127  133  -78  -9  83  10  误差遗漏  -432  -51          二、我国国际储备管理的目标和原则(一)我国国际储备管理的目标1、保持一定的流动性 这是指所持有的储备资产具有充分的流动性,其持有量必须适应外汇流量季节性和周期性的变化,国家通过外汇流动资产的管理,满足各种基本需要。2、获取一定的收益外汇代表了对外国商品和劳务的购买力, 因此要求我国的储备资产能获得一定的收益;其大小至少能抵偿其机会成本。总之,我国国际储备总额中的相当大一部分资产,应设法获得尽可能大的收益。3、保持适度的黄金储备保持国际储备的目的之一事是为为防止在不测事件发生时,动摇我国的对外金融地位。在这个时候黄金的保护作用最大。因此,我国的国际储备必须包含一定数量的黄金。4、维持外汇资产的价值 我国国际储备有时可能超出正常的需要,这时应研究如何维持国际储备资产的价值,以免受国际通货膨胀及汇率、利率波动的损害。5、促进经济内外均衡随着我国对外经济往来的不断扩大,国际储备尤其外汇储备管理对宏观金融调控及整体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国际储备管理的目标还应包括在一定时期内促进经济内外均衡。其中,内部均衡的目标,是币值稳定与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外部均衡的目标,是国际收支尤其是经常项目的收支基本平衡。当一国经济实现了低通胀下的持续、稳定增长,同时国际收支也基本达到平衡,且汇率稳定时,就可以说一国经济处于内外均衡状态,这时的国际储备管理是恰当的或有效的。上述目标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国国际储备的数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可概括为:如果国际储备较少且储备地位是脆弱的,流动性则应当是最主要的目标;如果国际储备充裕而且稳定,则可以储备一定数量的黄金,还可考虑对外投资及对外援助;如果国际储备过多,首先要考虑的是国际储备资产价值的维持。(二)我国国际储备管理的指导原则l、国际收支保持适当顺差。从动态角度上看,即在一个连续时期(如五年计划期间),我国的国际收支应保持适当顺差。贸易收支逆差应由非贸易收支顺差抵补,使经常项目达到基本平衡。2、外汇储备水平保持适度或适当高些。可根据我国一定时期进口支付水平、外债余额状况、市场干预需求等因素,确定一个有上下变化区间的适度储备量。3、外汇储备的货币构成保持分散化。为使外汇储备的价值保持稳定,世界各国持有的外汇储备,其货币构成一般不集中在单一的储备货币上,而是分散采用多种储备货币勺关于储备货币构成的分散化,各国一般都采用贸易权重法,即根据一定时期内一国与其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往来额,算出各种货币的权数,确定各种货币在一国外汇储备中所占的比重。我国在计算权重时,不仅应考虑贸易往来额、利用外资而发生的资金往来额,而且还应考虑到我国对外贸易往来主要用美元计价支付这个事实。基于这些特点,我国外汇储备的货币构成中,美元所占比重应为最大;日元、港元次之;英镑、马克、法国法郎和瑞士法郎等再次之。在欧元启动后,欧元的比重应适当提升。4、黄金储备可根据国际金融形势尤其是黄金市场的变化及我国的实际需求作适当的调整。三、我国国际储备的日常管理策略(一)确定我国适度国际储备量由于我国的国际储备主要是外汇储备,因此,适度国际储备量的确定主要是适度外汇储备量的确定。(二)加强我国国际储备结构管理1、坚持储备货币分散化策略我国国际储备主要由外汇储备构成,外汇储备必然面临外汇汇率变动带来的风险。同时,当今国际金融市场经常动荡不安,各种投资工具的利率水平受西方国家货币政策的影响也变动不定,从而使我国持有的国际储备资产的预期收益发生增减。因此,我国应坚持储备货币分散化策略,通过各种货币升值与贬值的相互抵消,保持储备资产价值的稳定。在实行储备货币分散化时;一个重要问题是选用哪些货币作为储备货币,各种储备货币的比重又如何确定。以上所述的各国确定外汇储备货币比例的三种方法,我国都可以参考。此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不可忽视,那就是欧元的启动与广泛使用对我国储备货币构成的影响。我们认为,欧元的前身即欧洲货币单位 (ECU)已是世界三大储备货币之一,已运作的欧元作为欧洲货币单位的继承与发展,其地位和作用只会加强而不会减弱。因此,我国不但要重视欧元,而且要摆正它在储备体系中的位置,增加其在储备货币总量中的份额。具体来讲,这种考虑是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欧元在使用范围上会比原有的ECU来得广,除了欧盟国家外,非欧盟的周边国家和地区会因经贸往来的需要或传统就有的货币关系而持有欧元并使用它,也就是说,欧元将在更大的范围内被更多的国家和地区接受与使用。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我国整体经济实力的增强,我国经济国际化的步伐也会加快,与欧盟及其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往来和其他经济往来也必然会增多,因此,重视并持有欧元成为必然的选择。第二,欧元在使用的数量上也比原有的ECU和其他任何一种欧洲国家的货币来得多,由于欧元正式启动后,欧盟国家的货币自动退出流通,欧盟国家内部均使用欧元,欧盟周边国家也会更多地以欧元作为交易、结算工具,而欧元除了流通地域更广以外,其流通的数量也会增加。我国也会因与欧盟国家经贸往来的增加而对欧元有更大的需求,因此,我国多持有欧元势所必然。第三,欧元币值因有各种体制的保障而具有比欧盟国家任何一国的货币都更好的稳定性。因为,欧盟国家在推动货币一体化过程中已作了许多艰苦的准备工作,例如对通货膨胀率、利率、财政赤字、国债占GDP比重等都作了种种规定或限制,要求欧盟国家遵循与执行,这实际上等于在有关的制度上保证了欧元币值的稳定性。而且,未来的欧洲汇率机制约束只会加强而不会削弱,这样欧元的对外价值即汇率也会比较稳定。欧元币值的相对稳定性会加强我国持有它的信心。目前,在我国外汇储备中,美元储备比例过大,它使我国面临的储备风险十分巨大。因此,在欧元发行后,为减少储备货币汇率变动带来的风险损失,我国不但要持有欧元储备,而且还应该持有比现在我国拥有的诸如马克等欧洲货币储备更多的储备份额。即在未来我国储备货币构成中,应降低美元份额,增加日元份额,高度重视欧元并在其正式启动后提高其在我国储备资产中的比重。最后,必须注意的一点是,因我国内地与香港实行“一国两制”,因而也就有“一国两币”。按香港特区基本法的规定,港币仍是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法定流通货币,港币仍是可自由兑换货币,而且特区政府还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捍卫港币的稳定。因此,尽管理论界对一国到底最后会有几种货币流通颇有争议,但我们还是把港币视为外汇。所以,在我国未来储备体系的构建中,必须考虑这一因素的影响。2、恰当地确定同一货币储备的资产结构同一种货币储备,有不同的资产形式可供选择。例如,既可采用银行存款方式,也可以持有证券方式持有储备。因此,如何确定同一货币储备的资产结构,是国际储备日常管理的重要内容,根据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储备资产可分为三个层次:(1)“一线储备”,即现金或准现金,如活期存款、短期国库券、商业票据等,该档次储备流动性最高,但收益性较低;(2)“二线储备”,是指投资收益率高于一线储备,且流动性仍很高的资产,如中期债券;(3)“三线储备”,是指流动性低于一线和二线储备的系列长期投资工具,如长期债券,其投资收益率一般较高,但流动性和风险性相对较大。由于我国持有储备的最主要目的是及时平衡国际收支、稳定汇率,因此,一线储备虽然收益率较低,但仍必须足够地持有。此外,为了应付-些难以预测的突发性事件,如自然灾害等,还必须持有一定量的易于上市、变现性较强的二线储备资产。在一线、二线储备资产确定后,再规划三线储备资产,以获得长期投资收益。因为我国中竟是发展中国家,资金仍存在缺口,获取储备收益是一个重要的储备管理目标。在一些发达国家,对同一货币储备资产的结构进行管理,是十分明确的。例如,英格兰银行对美元储备资产就分为三个档次:第一,流动储备资产,主要是各种短期证券或票据,如美国3个月的短期国债等;第二,二线流动储备资产,主要是美国政府和机构的中期国债,平均期限为2-5年;第三,流动性弱但收益高的资产,如美国长期公债和其他信誉良好的债券(主要是A级和AA级的欧洲债券),平均期限为4~10年。目前,英国已成为美国的第二大海外债权人。(三)立法保障国际储备投资收益国际储备是我国宝贵的财富,国际储备投资不同于一般的资产投资,因此对国际储备进行管理与投资必须予以立法保障,即用法律或中央银行管制条例的形式,赋以立法权威。如规定成立何种机构去投资,投资用什么方法,投资于哪些资产和哪些国家,投资的权责利如何界定,等等。由此做到储备投资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全面有效地保障储备资产在投资过程中保值、增值。(四)利用好国际金融机构的信贷额度我国在IMF中的储备头寸,也是我国国际储备的一部分。在国际储备管理中,有时由于政局的突变、农作物的严重歉收以及地震和洪水等等,会在一夜之间改变一国储备货币的流动性地位,因此,中央银行应该预先筹划,争取获得国际金融机构的信贷额度。积极利用信贷额度,从储备管理的角度来看,具有战略性与战术性的优点,因为一国储备突然流失,通过借用国际金融机构的短期信贷,可以暂时渡过难关,有可能利用时间制定出一项改善国际收支状况的战略计划。在战术上,中央银行可根据额度提取贷款,这样不必用出售外国证券的方法来获取外汇,避免资本损失,不至于采用中断国外定期存款的方法来取得外汇资金,从而有利于保障国际储备的稳定和收益的安全。

国际储备管理的我国的国际储备管理

8. 国际储备的定义和特征

1)必须有一个良好的调节机制,纠正各国国际收支不平衡;这要求: ——全部调节损失最小 ——各国公平合理地承担调节责任
2)国际储备的供应要在国际控制之下,随世界生产和国际贸易的增长相应增 加;
3) 拥有稳定的国际货币发行基础,对国际储备货币具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