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的冶铁技术发达吗?为何就是造不出来马镫?

2024-05-19 01:36

1. 汉朝的冶铁技术发达吗?为何就是造不出来马镫?

在古代的战场上,骑兵的战斗力是十分强的,但是没有马镫之前人们是靠双腿夹紧马匹作战,大大降低了作战能力。因此马镫的作用十分的大,而它在战场上出现,其实在魏晋朝以后的事情。中国古代汉朝的冶铁技术并没有人们想象当中的那么先进。任何的物体都是要经过漫长的时期演化而成的。再加上统治阶层对于技术创新不够重视,因此铁制的马镫很少出现。

一、汉朝冶炼技术不先进中国的冶炼技术是发明在春秋时期,但是在战国期才得到发展,从此将青铜取代,成为一直以为最重要的金属。而在春秋时期也只是将铁烧软,用大锤反复锤打制成熟铁,这时如果打成一个铁环还是一件费力的事情。到了西汉朝时人们发明了炒钢法,就是用煤将铁熔化再放入铁矿粉,这种铁产量高还质量好;到了南北朝时采用了灌钢法,是将生铁熔化成液体再加到熟铁上,改变碳分,最后出来的成品不仅很硬,质量还更优。从此之后的冶铁技术都以灌钢法为基础制造。因此可以看出汉代的冶炼技术不够先进。

二、国家对于马镫不够重视其实马镫的制作是十分简单,不用很高的技术含量,只要做出一个铁环就行了。这个问题要从国家出土的文物得到解释。据出土的文物当中,最早出现的马镫是北燕时期,但是其实汉朝有过马镫的出现,只不过它是布制作的布马镫,在考古学家在考察的过程中,在一幅西汉时期的壁画中发现的,而壁画当中就有马镫的身影。所以说木头、布或绳子之类的材质所制作的马镫,在汉朝是存在的,但是不易保存,因此现在没有发现出土的实物。从这里也证明当时统治者对于冶炼技术不够重视。

在汉朝因为冶炼技术不够成熟,再加上当时统治者没有重视这种技术的发展,于是只是用布质之类的物品作为马镫。其实马镫的出现对于战场上骑兵的战斗力带来了重要的影响。直到宋朝冶炼技术快速的发展,随着马上装备的大量使用,于是骑兵可以远征侵袭,也因此蒙古的骑兵可以长驱直入吊打欧亚大陆,打遍天下无敌手,开创了黄金盛世。

汉朝的冶铁技术发达吗?为何就是造不出来马镫?

2. 冶铁技术那么发达的汉朝,怎么造不出来一个小小的马蹬?

马的驯化可追溯到5500年前,而马镫的发现距今也有1800年。马镫的发明在军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马镫对材料的要求又不是很很高,为什么汉朝就发明不出来呢?

(马镫)
第一种可能:考古实物的尚缺,并不代表着汉朝就发明不出现来马镫。
像像现在网络上大量的人在讨论,夏朝到底存不存在这个问题,一些人认为,夏朝是真实存在的,另一方面的人认为,夏朝是不存在,因为没有考古实物的证实。
马镫也一样,最早出现马镫的考古实物,是长沙出土的西晋永宁二年墓葬,里面骑马乐俑的马半身左侧,就有一个三角型的镫具,但只是“单镫”;而发现“双镫”的实物则是在辽宁出土的十六国时期北燕国的“冯弗素墓”,里面就有鎏金铜裹木质双马镫。

(冯弗素墓出土的骑俑——双镫)
汉朝到底有没有造出马镫这是一个问题,而汉朝为什么没有能力造出马镫,这又是另一个问题。我们可以先从“没有考古实物,就能证明它不存在吗?”这一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
第二种可能:汉朝真的没有发明出马镫,那只能说明汉朝统治阶层不重视技术创新。
骑兵这种性质兵种的出现时间,一种说法认为是商朝末期,一种说法认为是在中周时期。但当时骑兵能起到的也仅仅是信息传递、侦察战场、骚扰遮蔽、偷袭追袭的作用,并不能做为战场主力来独立承担起一场战役。

(秦始皇兵马俑中的骑兵兵种)
到了赵国李牧时期,在他手上才出现了成建制的骑兵部队,古老的车兵这才慢慢退出历史舞台,但这种退出,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到了汉文帝时代,车兵这个兵种仍然存在。
而汉武帝对漠北用兵动不动就十万以上,比如元朔五年卫青三万骑出高阙,其明年春卫青将六军,兵十余万骑;元狩四年,卫青、霍去病各将五万骑兵,步兵数十万等等数据,都表明了汉武帝对于骑兵快速机动的偏好。

(汉朝北伐骑兵部队)
但是马镫就是造不出来,这也只说是汉武帝甚至整个统治阶层太不重视技术创新了。
其实不难想象,汉朝是一个“独尊儒术”的朝代,读书人读懂了点书,就拼命地向上层靠近,对于创造马镫这一类的活,基本可以看作“奇技淫巧”了,要去干这个那是要遭人笑话的;而那些会造马镫的那些能工巧匠,能设计马镫的能工巧匠,却是大字不识一个,无法扩散信息、上达天听。
如果当时朝庭能重视一下民间的创造能力,我相信,马镫这类产品肯定会生产得出来的,中国古代劳苦大众的智慧和创造能力,还是非常强大的。总的来说,古代王朝都重视读书人,但都不会重视“匠”这个工种。

3. 为什么汉朝那么发达的冶铁技术就是造不出来马蹬?

汉朝的冶铁技术是非常的发达和强盛的,可以说在当时是处于世界前列,然而如此发达的技术之下却造不出你任何一个马镫,这给当时骑马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其实主要是因为当时的人根本没有想到去制作这个东西来方便自己。其实汉朝的冶铁技术即使放到如今都是非常先进的,因此,只是一个小小的马镫,在如今看来即使是汉朝这个科技并不发达的年代应该制造出来应该给也是绰绰有余的。然而,汉朝时期人们骑马从来不见使用马镫,其实主要不是因为汉朝人无法制造出来,而是因为当时人们对于马的了解还没有那么深,还没有想到制造出马镫这种产品。其实马镫在现在社会来看是一个平平无奇的东西,人们都已经见惯不惯了,但是在汉朝可以说是从来没有过,因此当时的人也会觉得起码之前上马非常困难,但是人们又怎么能够想到要制作一个叫马镫的东西来方便自己呢?无论是什么东西的制作及都要经历非常长的一段时间,因此当时汉朝没有有关马镫的记载,所以说人们即使空有技术,也制造不出来从来没出现过的东西。再加上当时没有人能够具有这种超前的智慧,提出马镫的设想,所以那时候冶铁技术之强也派不上用场。只能技术水平达标了,但是还没达到提出马镫的创想。而且当时可以说虽然冶铁技术很强,但是马登虽然小也不是那么平平无奇的东西,它是需要非常高强度的精密技术才能够制成的,因为其实打造出一个小小的马东很容易,但是如何能够做到让它稳固在马背之上,让他能够不那么容易受磨损。这都是需要非常久的研究的。

为什么汉朝那么发达的冶铁技术就是造不出来马蹬?

4. 那么简单的马蹬,为什么汉朝那么发达的冶铁技术却造不出?

汉朝当时之所以没有照出马磴,其实并不是汉朝人民不会造马磴,而是当时的特殊情况让汉朝人民并没有选择出一种好的材料造马磴。要知道当时的时代还处于青铜器像铁器过度的时代,如果用青铜材料来制作的话,那么这个物品将很容易裂开。在汉朝之前的那些朝代,如果中原地区发生战争的话大部分都是用车或者船来作战。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中原山地丘陵比较多,骑兵来到中原之后,根本就发挥不出来他们的真实威力。要知道在草原上才会选择骑兵出来作战。因为草原上的草可以当做马的天然饲料,所以当时草原上的民族都习惯用马来当作战争工具。当时秦始皇庞大的军团里面步兵和弓弩手都是非常有影响力的,只有骑兵沦为了这些兵种的一个配角,由此就可以看出当时骑兵在这些人眼中并不重要。即使当时汉朝没有像样的马磴,古代人民也会把食物和水囊等生活用品绑在皮革条子上。所以当时有的皮节绳就可以完全替代马磴的作用。汉朝的时候制作的马磴都是单边的,而作用也比较简单,就是来帮助人们上马的。直到隋唐之后,人们才开始慢慢适应了启兵作战,而且也重视到了马蹄铁的重要性。
由于当时汉朝还处于一个青铜器像铁器过渡的时代,如果用青铜来打造这个物品的话,那么很容易让这个物品破碎。当时汉朝的制铁技术也并不是非常成熟,所以当时汉朝人民并没有制作出适合汉朝人民作战的马磴。根据相关史学家的研究,汉朝的时候就出现了马鞍。由此可见,汉朝虽然在马磴这方面技术不好,但是却制作出了其他符合战争需求的军事装备。

5. 冶铁技术已经非常发达的汉代,为什么造不出两个铁环的马镫?

造个马镫还用得着冶铁吗?
有青铜就够了。甚至古印度在公元前2世纪就已经用上了绳套马镫(缺乏明确的考古学证据,但可以成立)。所以,能编绳子、能驯马匹,就能造出马镫。


从制造工艺的角度说,发明马镫就不是难事,因为马镫没有什么技术含量。
但是,单从马镫本身来讨论,是毫无意义的。因为看到的只是两个铁环,甚至两个绳套。所以,得从马具,特别是马鞍,以及从骑兵作战这些角度讨论,才能说明问题。
最初的时候,就没有马镫。
那骑兵还有什么用?速度,骑兵提供速度就够了。到了指定地点,骑兵甚至都会下马作战,骑兵当步兵用。
此外,骑射也可以,游牧民族擅长马上射箭。这要求骑手操控战马的水平够高。秦人的秦弩,也可以在战马上操作。然后,就是一些短兵器,如剑,也可以发挥作用。


有资料说,项羽这个猛人训练出了骑兵冲击部队,就是在战马上用长杆武器,直接冲杀。彭城之战,项羽三万骑兵干趴下刘邦五十六万联军,基本上就用了一天时间。所以,推测项羽就是采用了骑兵加长杆武器的冲击战术,否则效率不可能那么高。
到了汉代,汉武帝横扫匈奴,就开始大量使用冲击战术了,骑兵也就必须配备长杆武器了,如戟和矛。所以,霍去病干匈奴就是想怎么干就怎么干。你别让我找到,找到你就能干死你。汉军骑兵冲击、匈奴胡服骑射,这已经是战术上的代差了。
但是,这时候就需要马鞍来配合了。操作战马的本领再高,也不能一直用两条腿夹着马肚子,这个稳定性太差。而马鞍则能够提供一定的稳定性。


从后期出土的陶俑可以发现,马鞍有一个从“坐垫”到“高马鞍”的演变过程。而这个演变的目的,就是为冲击战术的骑手提供更好的稳定性。
加高马鞍,就能加高前后鞍桥,而高耸出来的前后鞍桥就会为骑手提供前后两个方向的依托。依托够强,稳定性就够高,冲击战术才越容易施展。
否则,跨着战马、拿着长矛去捅人,人还没捅死,自己就被反冲击力给干下马了。
从长沙西晋墓的陶俑中可以发现,马鞍的鞍桥特别高,前后鞍桥之间也非常狭窄。目的就是要提供稳定性。


但,这时候又出现问题了,马鞍越来越高,那骑手怎么上马啊?当然有牛人,直接蹦就能蹦上去,多高的马鞍也无所谓。
又知上马辄自超乘,不由跨蹑,如此足下过廉颇也。
年过八十的东吴老将吕岱,就是这种狠角色,“不由跨蹑”、直接上马,就是要告诉周围人,我老当益壮、我就是牛。但是,这时候也出现了上马的辅助工具,牛人不用但怂人肯定用,就是“跨蹑”。
但,还不是后来认为的马镫。这就是一个上马的辅助工具,算是单侧马镫。因为一般都是从左侧上马,所以就在一边的马鞍下装个马镫就行了。
所以,可以推断的是:从三国后期到西晋,就是高桥马鞍和单马镫的配合时期。
为了追求稳定性,所以发明了马鞍;为了加强稳定性,所以加高了马鞍;为了方便骑手上马,所以发明了单侧马镫。
这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演化的过程。但学无止境、演化狂飙。聪明的骑手很快就能发现,这个辅助上马的单侧马镫也能提供稳定性。于是,双侧马镫在十六国到东晋这个时期,就自然而然地孕育而生了。


马镫,或者说双侧马镫,提供了足够的稳定性。而且,这个稳定性比马鞍强多了。于是,高桥马鞍就没啥必要了,接下来的事情就是马鞍可以变低了。所以,隋唐时期的马鞍就不再像之前那么高了。
于是,马镫的演化脉络就出现了:
之前就没有马镫,所以骑兵战步兵就没有碾压优势。有碾压优势的是什么?当然是战车啊。
但是,战车的成本太高,战国时代的战争又太残酷,所以步兵和弓兵开始称雄。不是比车兵更能打,步兵足够便宜,五个步兵对三个车兵,造价简直太低了;步兵适应性也强,什么山地、平原全都能用。


中原民族在与草原民族较量的过程中,发明了冲击战术。骑射的杀伤力和恐怖指数太低,要较量咱们就面对面死磕。为什么草原骑兵不能最先发明冲击战术?因为有战马所以不玩步兵,步兵与骑兵的结合才能搞出冲击战术。冲击骑兵的长杆武器就是从步兵手中嫁接过来的。
施展冲击战术的最大问题,就是骑手的稳定性,简单说就是不能打着打着从马上掉下来。于是,马鞍出现了。前后鞍桥提供了前后两个方向的依托,于是拿着长杆武器的骑兵才能发挥威力。中原骑兵干草原骑兵,就是想怎么干就怎么干,问题不是打不打得过你,而是找不找的到你。
接下来就是一个不断追求稳定性的过程。稳定性越高,骑手的冲击威力越强。于是,马鞍就越来越高,就是把骑手夹在前后鞍桥之间以实现稳定性。但,这时候,又出问题了。就是怎么上马?于是单侧马镫出现了,目的就是辅助骑手上马。
演化永无止境,当骑手们发现马镫也能提供稳定性的时候,双侧马镫想不出现都不可能了。有了双侧马镫,就不需要又高又笨的马鞍了,于是马鞍开始变矮。
自从出现了双侧马镫,那骑兵对步兵就可以形成碾压优势。马镫肯定是中原民族的发明。但是,这个发明却让草原民族更强了。拥有马镫、战马以及优秀骑手的草原骑兵,就成为了传统时代的最强军事存在。
在十六国时期,双侧马镫开始普及。自此开始,草原胡人也就可以称雄了。东晋搞北伐,就是搞不过。为什么?因为汉民族的步兵已经完全没了优势,根本打不过草原骑兵。而内迁中原的五胡,又学到了中原文明的制度文明,靠自己也能组建纪律严明的骑兵冲击部队。中原与草原的博弈,草原始终握着军事优势,中原也就难以招架了。

冶铁技术已经非常发达的汉代,为什么造不出两个铁环的马镫?

6. 马镫就是两个铁环,汉代冶铁发达,怎么造不出马镫?

这么说,就是对冶铁的巨大侮辱。
造个马镫还用得着冶铁吗?
有青铜就够了。甚至古印度在公元前2世纪就已经用上了绳套马镫(缺乏明确的考古学证据,但可以成立)。所以,能编绳子、能驯马匹,就能造出马镫。


从制造工艺的角度说,发明马镫就不是难事,因为马镫没有什么技术含量。
但是,单从马镫本身来讨论,是毫无意义的。因为看到的只是两个铁环,甚至两个绳套。所以,得从马具,特别是马鞍,以及从骑兵作战这些角度讨论,才能说明问题。
最初的时候,就没有马镫。
那骑兵还有什么用?速度,骑兵提供速度就够了。到了指定地点,骑兵甚至都会下马作战,骑兵当步兵用。
此外,骑射也可以,游牧民族擅长马上射箭。这要求骑手操控战马的水平够高。秦人的秦弩,也可以在战马上操作。然后,就是一些短兵器,如剑,也可以发挥作用。


有资料说,项羽这个猛人训练出了骑兵冲击部队,就是在战马上用长杆武器,直接冲杀。彭城之战,项羽三万骑兵干趴下刘邦五十六万联军,基本上就用了一天时间。所以,推测项羽就是采用了骑兵加长杆武器的冲击战术,否则效率不可能那么高。
到了汉代,汉武帝横扫匈奴,就开始大量使用冲击战术了,骑兵也就必须配备长杆武器了,如戟和矛。所以,霍去病干匈奴就是想怎么干就怎么干。你别让我找到,找到你就能干死你。汉军骑兵冲击、匈奴胡服骑射,这已经是战术上的代差了。
但是,这时候就需要马鞍来配合了。操作战马的本领再高,也不能一直用两条腿夹着马肚子,这个稳定性太差。而马鞍则能够提供一定的稳定性。


从后期出土的陶俑可以发现,马鞍有一个从“坐垫”到“高马鞍”的演变过程。而这个演变的目的,就是为冲击战术的骑手提供更好的稳定性。
加高马鞍,就能加高前后鞍桥,而高耸出来的前后鞍桥就会为骑手提供前后两个方向的依托。依托够强,稳定性就够高,冲击战术才越容易施展。
否则,跨着战马、拿着长矛去捅人,人还没捅死,自己就被反冲击力给干下马了。
从长沙西晋墓的陶俑中可以发现,马鞍的鞍桥特别高,前后鞍桥之间也非常狭窄。目的就是要提供稳定性。


但,这时候又出现问题了,马鞍越来越高,那骑手怎么上马啊?当然有牛人,直接蹦就能蹦上去,多高的马鞍也无所谓。
又知上马辄自超乘,不由跨蹑,如此足下过廉颇也。
年过八十的东吴老将吕岱,就是这种狠角色,“不由跨蹑”、直接上马,就是要告诉周围人,我老当益壮、我就是牛。但是,这时候也出现了上马的辅助工具,牛人不用但怂人肯定用,就是“跨蹑”。
但,还不是后来认为的马镫。这就是一个上马的辅助工具,算是单侧马镫。因为一般都是从左侧上马,所以就在一边的马鞍下装个马镫就行了。
所以,可以推断的是:从三国后期到西晋,就是高桥马鞍和单马镫的配合时期。
为了追求稳定性,所以发明了马鞍;为了加强稳定性,所以加高了马鞍;为了方便骑手上马,所以发明了单侧马镫。
这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演化的过程。但学无止境、演化狂飙。聪明的骑手很快就能发现,这个辅助上马的单侧马镫也能提供稳定性。于是,双侧马镫在十六国到东晋这个时期,就自然而然地孕育而生了。


马镫,或者说双侧马镫,提供了足够的稳定性。而且,这个稳定性比马鞍强多了。于是,高桥马鞍就没啥必要了,接下来的事情就是马鞍可以变低了。所以,隋唐时期的马鞍就不再像之前那么高了。
于是,马镫的演化脉络就出现了:
之前就没有马镫,所以骑兵战步兵就没有碾压优势。有碾压优势的是什么?当然是战车啊。
但是,战车的成本太高,战国时代的战争又太残酷,所以步兵和弓兵开始称雄。不是比车兵更能打,步兵足够便宜,五个步兵对三个车兵,造价简直太低了;步兵适应性也强,什么山地、平原全都能用。


中原民族在与草原民族较量的过程中,发明了冲击战术。骑射的杀伤力和恐怖指数太低,要较量咱们就面对面死磕。为什么草原骑兵不能最先发明冲击战术?因为有战马所以不玩步兵,步兵与骑兵的结合才能搞出冲击战术。冲击骑兵的长杆武器就是从步兵手中嫁接过来的。
施展冲击战术的最大问题,就是骑手的稳定性,简单说就是不能打着打着从马上掉下来。于是,马鞍出现了。前后鞍桥提供了前后两个方向的依托,于是拿着长杆武器的骑兵才能发挥威力。中原骑兵干草原骑兵,就是想怎么干就怎么干,问题不是打不打得过你,而是找不找的到你。
接下来就是一个不断追求稳定性的过程。稳定性越高,骑手的冲击威力越强。于是,马鞍就越来越高,就是把骑手夹在前后鞍桥之间以实现稳定性。但,这时候,又出问题了。就是怎么上马?于是单侧马镫出现了,目的就是辅助骑手上马。
演化永无止境,当骑手们发现马镫也能提供稳定性的时候,双侧马镫想不出现都不可能了。有了双侧马镫,就不需要又高又笨的马鞍了,于是马鞍开始变矮。
自从出现了双侧马镫,那骑兵对步兵就可以形成碾压优势。马镫肯定是中原民族的发明。但是,这个发明却让草原民族更强了。拥有马镫、战马以及优秀骑手的草原骑兵,就成为了传统时代的最强军事存在。
在十六国时期,双侧马镫开始普及。自此开始,草原胡人也就可以称雄了。东晋搞北伐,就是搞不过。为什么?因为汉民族的步兵已经完全没了优势,根本打不过草原骑兵。而内迁中原的五胡,又学到了中原文明的制度文明,靠自己也能组建纪律严明的骑兵冲击部队。中原与草原的博弈,草原始终握着军事优势,中原也就难以招架了。

7. 马蹬不就是个铁环吗?为什么汉朝那么发达的冶铁技术就是造不出来呢?

以西汉的技术,并不是造不出马镫这样简单的物件,而是想不到而已。一个东西从无到有,需要的不只是技术的进步,更重要的是意识层面的觉醒。
马镫,是古代骑兵作战时,挂在战马两侧用来踏脚的环状物体。
它的出现,解放了骑兵的双腿,因为此前他们需要花费很大的力气,用双腿使劲夹住马肚子,才不至于使自己从颠簸的马背上掉下来。所以这个阶段的骑兵,只是骑在马上的步兵,顶多只能发挥战马的机动能力,根本无法冲锋陷阵。
马镫的发明,从此使骑兵在马上有了借力的地方,踩踏着马镫的骑兵,得以充分借助战马奔跑带来的冲击力,在战场上像坦克一样猛烈冲击敌阵,轻易撕开对方的口子。

打开百度百科,搜索马镫,会看见这样的讲法,说在汉朝时候已经有了铁马镫的替代物——布马镫,还说在西汉壁画中可以看到。
但具体要问是哪个壁画,却什么都找不到,最多给你弄两幅隋唐风格的壁画糊弄你。
其实,我们目前没有任何证据,证明汉代出现了马镫。汉代所有出土的陶俑、壁画,都没有马镫这个东西。
只有东晋的陶俑,确实能够看到马镫的存在,同时也有部分西晋的陶俑在马鞍一侧(另一侧没有)有悬挂一个三角形的东西,不过骑士的脚并没有套在里面。
有研究认为这是马镫最早的雏形,但与后来乘骑过程中双脚踏的作用不同,最早的马镫雏形只布置在一侧,仅仅是一种上马的辅助工具,骑上马后就不用了。
至于什么西汉布马镫,纯粹是异想天开了。

然而,布马镫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思路,也就是我们根本不用考虑什么冶炼技术能否达到制作马镫的水平,因为没有金属,其实也可以做马镫。比如布(如果嫌不牢多加几层就是了),再比如现在也不少见的皮革马镫。
所以,西汉没出现马镫,并不是冶炼技术的问题,而是一种意识问题,具体包括两方面:“没想到”和“优越感”。
所谓“没想到”,很好解释。
任何一个发明,都是从“没想到”,发展为“想到”,再发展为“做到”。如果本身想不到,前提条件不成立,即使技术上没有壁垒,也无法完成这个发明。
我们可以举个例子。
就拿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来说,当时中原地区的各个国家都穿长袍裙子,胡人才穿裤子。这样的装束适合中原国家相互约好时间、地点的车战、阵地战,但却不适应日渐到来的大规模骑兵运动战。直到赵武灵王引入胡服,行动、骑马、射箭都方便许多。
但你能说中原各国做不出裤子吗?这有什么难的?只是因为文化的原因,他们根本没想到而已。

除了没想到,还有个可能性就是中原国家的优越感在作祟。
在没有马镫的时代,能够熟练地骑马驰骋,那是需要天赋和严格训练的。所以一个人如果掌握和精通骑马的技术,自然而然就产生了一种优越感。
这就好比大学时很多人都是走路去上课,突然有个同学开着宝马,载着班花们来来回回,那感觉别提有多拉风,有多爽了!
这种时候如果有人想发明一种工具,让骑马更容易,你觉得会产生什么情况?会不会有些人因为优越感作祟,而阻碍这种发明,称之为“投机取巧”、“耍小聪明”?
开车的朋友都知道,自动挡的车比手动挡好开多了。自动挡的汽车只要把档位放在前进挡,然后刹车油门控制即可。而手动挡的车,则需要根据速度不停踩离合器调整挡位,烦不烦?
谁都知道很烦。可是有多少老司机会这么说:开自动挡的车不算会开车。这些几十年驾龄的老师傅车技当然没话说,但这个观点嘛,我们就不敢苟同了。
汽车是为了人们生活方便发明的,更方便的自动挡汽车,当然给人们的生活提供更多的便利。但是老司机们凭借自己强大的优越感,对自动挡汽车嗤之以鼻,这就是一种观念问题。

试想一下,西汉时期,一群驰骋沙场的骑兵发现一个新兵突然拿出一对铁环挂在战马两侧,踏进去方便用腿夹住马身,他们会不会大声呵斥这个新兵蛋子?会不会让他把这些小把戏扔掉,一步一步扎扎实实学骑马?
很有可能哦。如果真有这种情况发生,那马镫或许就这样被延迟发明了很多年。所以,西汉没有马镫,跟技术真没什么关系,纯粹就是意识问题。

马蹬不就是个铁环吗?为什么汉朝那么发达的冶铁技术就是造不出来呢?

8. 马蹬不就是个铁环吗?为什么汉朝那么发达的冶铁技术就是造不出来呢?

这么说,就是对冶铁的巨大侮辱。
造个马镫还用得着冶铁吗?
有青铜就够了。甚至古印度在公元前2世纪就已经用上了绳套马镫(缺乏明确的考古学证据,但可以成立)。所以,能编绳子、能驯马匹,就能造出马镫。

从制造工艺的角度说,发明马镫就不是难事,因为马镫没有什么技术含量。
但是,单从马镫本身来讨论,是毫无意义的。因为看到的只是两个铁环,甚至两个绳套。所以,得从马具,特别是马鞍,以及从骑兵作战这些角度讨论,才能说明问题。
最初的时候,就没有马镫。
那骑兵还有什么用?速度,骑兵提供速度就够了。到了指定地点,骑兵甚至都会下马作战,骑兵当步兵用。
此外,骑射也可以,游牧民族擅长马上射箭。这要求骑手操控战马的水平够高。秦人的秦弩,也可以在战马上操作。然后,就是一些短兵器,如剑,也可以发挥作用。

有资料说,项羽这个猛人训练出了骑兵冲击部队,就是在战马上用长杆武器,直接冲杀。彭城之战,项羽三万骑兵干趴下刘邦五十六万联军,基本上就用了一天时间。所以,推测项羽就是采用了骑兵加长杆武器的冲击战术,否则效率不可能那么高。
到了汉代,汉武帝横扫匈奴,就开始大量使用冲击战术了,骑兵也就必须配备长杆武器了,如戟和矛。所以,霍去病干匈奴就是想怎么干就怎么干。你别让我找到,找到你就能干死你。汉军骑兵冲击、匈奴胡服骑射,这已经是战术上的代差了。
但是,这时候就需要马鞍来配合了。操作战马的本领再高,也不能一直用两条腿夹着马肚子,这个稳定性太差。而马鞍则能够提供一定的稳定性。

从后期出土的陶俑可以发现,马鞍有一个从“坐垫”到“高马鞍”的演变过程。而这个演变的目的,就是为冲击战术的骑手提供更好的稳定性。
加高马鞍,就能加高前后鞍桥,而高耸出来的前后鞍桥就会为骑手提供前后两个方向的依托。依托够强,稳定性就够高,冲击战术才越容易施展。
否则,跨着战马、拿着长矛去捅人,人还没捅死,自己就被反冲击力给干下马了。
从长沙西晋墓的陶俑中可以发现,马鞍的鞍桥特别高,前后鞍桥之间也非常狭窄。目的就是要提供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