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软件工程作业!

2024-05-17 14:50

1. 求软件工程作业!

《东北大学软件工程冲刺网课资料》百度网盘资源免费下载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rmkScW9bYw00GG4qK_PAiQ
 提取码: kkvy

求软件工程作业!

2. 从哪些方面验证软件需求的正确性[1]

从哪些方面验证软件需求的正确性 需求分析阶段的工作结果是开发软件系统的重要基础,大量统计数字表明,软件系统中 15% 的错误起源于错误的需求。为了提高软件质量,确保软件开发成功,降低软件开发成本,一旦对目标系统提出一组要求之后,必须严格验证这些需求的正确性。一般说来,应该从下述 4 个方面进行验证: (1) 一致性 所有需求必须是一致的,任何一条需求不能和其他需求互相矛盾。 (2) 完整性 需求必须是完整的,规格说明书应该包括用户需要的每一个功能或性能。 (3) 现实性 指定的需求应该是用现有的硬件技术和软件技术基本上可以实现的。对硬件技术的进步可以做些预测,对软件技术的进步则很难做出预测,只能从现有技术水平出发判断需求的现实性。 (4) 有效性 必须证明需求是正确有效的,确实能解决用户面对的问题。 验证软件需求的方法 1. 验证需求的一致性 当需求分析的结果是用自然语言书写的时候,除了靠人工技术审查验证软件系统规格说明书的正确性之外,目前还 没有其他更好的 “ 测试 ” 方法。但是,这种非形式化的规格说明书是难于验证的,特别在目标系统规模庞大、规格说 明书篇幅很长的时候,人工审查的效果是没有保证的,冗余、遗漏和不一致等问题可能没被发现而继续保留下来,以致软件开发工作不能在正确的基础上顺利进行。 为了克服上述困难,人们提出了形式化的描述软件需求的方法。当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是用形式化的需求 陈述语言书写的时候,可以用软件工具验证需求的一致性,从而能有效地保证软件需求的一致性。 2. 验证需求的现实性 为了验证需求的现实性,分析员应该参照以往开发类似系统的经验,分析用现有的软、硬件技术实现目标 系统的可能性。必要的时候应该采用仿真或性能模拟技术,辅助分析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的现实性。 3. 验证需求的完整性和有效性 只有目标系统的用户才真正知道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是否完整、准确地描述了他们的需求。因此,检验需 求的完整性,特别是证明系统确实满足用户的实际需要 (即,需求的有效性 ) ,只有在用户的密切合作下才能 完成。然而许多用户并不能清楚地认识到他们的需要 ( 特别在要开发的系统是全新的,以前没有使用类似系统的经验时,情况更是如此 ) ,不能有效地比较陈述需 求的语句和实际需要的功能。只有当他们有某种工作着的软件系统可以实际使用和评价时,才能完整确切 地提出他们的需要。 理想的做法是先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开发出一个软件系统,请用户试用一段时间以便能认识到他们的实际需要是什么,在此基础上再写出正式的 “ 正确的 ” 规格说明书。但是,这种做法将使软件成本增加一倍,因此实际上几乎不可 能采用这种方法。使用原型系统是一个比较现实的替代方法,开发原型系统所需要的成本和时间可以大大少于开发 实际系统所需要的。用户通过试用原型系统,也能获得许多宝贵的经验,从而可以提出更符合实际的要求。

3. 质量管理的作业

  质量管理
  一、质量及质量管理的发展
  质量的概念的发展
  1、符合性质量
  要符合产品的设计要求,达到产品的技术标准。这种观念表述比较直观、具体,不足之处在于:只是从生产者的立场出发,静态地反映产品的质量水平,而忽视了最重要的另一方面,顾客的需求。
  2、适用性质量
  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发现很多产品即使符合设计要求,达到了技术标准,却不一定能够为顾客所接受。在20世纪中叶,美国著名质量管理专家朱兰提出了适用性质量的概念。认为“质量是一种适用性”。这一表述跳出了生产者的框框,把对质量的评判交给了用户,具有动态意识,适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3、全面质量
  20世纪90年代后,桑德霍姆、费根堡姆、克劳士比等专家提出“全面质量”的新概念,并逐渐被人们认同。所谓全面质量,不仅指最终的产品,同时包括与产品相关的一切过程的质量,涵盖产品的整个寿命周期,具体包括了工作质量、服务质量、信息质量、过程质量、部门质量、人员质量等。费根堡姆“质量价值链”。
  质量的概念
  质量的内容十分丰富,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在不断充实、完善和深化,同样,人们对质量概念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和深化的历史过程。主要有代表性的概念有
  1、朱兰的定义
  美国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朱兰(J.M.Juran)博士从顾客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产品质量就是产品的适用性。即产品在使用时能成功地满足用户需要的程度。用户对产品的基本要求就是适用,适用性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质量的内涵。
  这一定义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即使用要求和满足程度。人们使用产品,总对产品质量提出一定的要求,而这些要求往往受到使用时间、使用地点、使用对象、社会环境和市场竞争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变化,会使人们对同一产品提出不同的质量要求。因此,质量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概念,它是动态的、变化的、发展的;它随着时间、地点、使用对象的不同而不同,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更新和丰富。
  用户对产品的使用要求的满足程度,反映在对产品的性能、经济特性、服务特性、环境特性和心理特性等方面。因此,质量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它并不要求技术特性越高越好,而是追求诸如:性能、成本、数量、交货期、服务等因素的最佳组合,即所谓的最适当。
  2、ISO8402“质量术语”定义
  质量:反映实体满足明确或隐含需要能力的特性总和。
  (1)在合同环境中,需要是规定的,而在其他环境中,隐含需要则应加以识别和确定。
  (2)在许多情况下,需要会随时间而改变,这就要求定期修改规范。
  从定义可以看出,质量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客观事物具有某种能力的属性,由于客观事物具备了某种能力,才可能满足人们的需要,需要由两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次是产品或服务必须满足规定或潜在的需要,这种“需要”可以是技术规范中规定的要求,也可能是在技术规范中未注明,但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实际存在的需要。它是动态的、变化的、发展的和相对的,“需要”随时间、地点、使用对象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因此,这里的“需要”实质上就是产品或服务的“适用性”;第二层次是在第一层次的前提下质量是产品特征和特性的总和。因为,需要应加以表征,必须转化成有指标的特征和特性,这些特征和特性通畅是可以衡量的:全部符合特征和特性要求的产品,就是满足用户需要的产品。因此,“质量”定义的第二个层次实质上就是产品的符合性。另外质量的定义中所说“实体”是指可单独描述和研究的事物,它可以使活动、过程、产品、组织、体系、人以及它们组合。
  从以上分析可知,企业只要生产出用户使用的产品,才能占领市场。而就企业内部来讲,企业又必须要生产符合质量特征和特性指标的产品。所以,企业除了要研究质量的“适用性”之外,还要研究“符合性”质量。
  3、ISO9000:2000“质量”定义
  质量: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
  上述定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质量是相对于ISO8402的术语,更能直接地表数质量的属性,由于它对质量的载体不做界定,说明质量是可以存在于不同领域或任何事物中。对质量管理体系来说,质量的载体不仅针对产品,即过程的结果(如硬件、流程性材料、软件和服务)。也针对过程和体系或者它们的组合。也就是说,所谓“质量”,既可以是零部件、计算机软件或服务等产品的质量,也可以是某项活动的工作质量或某个过程的工作质量,还可以是指企业的信誉、体系的有效性。
  (2)定义中特性是指事物所特有的性质,固有特性是事物本来就有的,它是通过产品、过程或体系设计和开发及其后之实现过程形成的属性。例如:物质特性(如机械、电气、化学或生物特性)、官感特性(如用嗅觉、触觉、味觉、视觉等感觉控测的特性)、行为特性(如礼貌、诚实、正直)、时间特性(如准时性、可靠性、可用性)、人体工效特性(如语言或生理特性、人身安全特性)、功能特性(如飞机最高速度)等。这些固有特性的要求大多是可测量的。赋予的特性(如某一产品的价格),并非是产品、体系或过程的固有特性。
  (3)满足要求就是应满足明示的(如明确规定的)、通常隐含的(如组织的惯例、一般习惯)或必须履行的(如法律法规、行业规则)的需要和期望。只有全面满足这些要求,才能评定为好的质量或优秀的质量。
  (4)顾客和其他相关方对产品、体系或过程的质量要求是动态的、发展的和相对的。它将随着时间、地点、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应定期对质量进行评审,按照变化的需要和期望,相应地改进产品、体系或过程的质量,确保持续地满足顾客和其他相关方的要求。
  (5)“质量”一词可用形容词如差、好或优秀等来修饰
  在质量管理过程中,“质量”的含义是广义的。除了产品质量之外,还包括工作质量。质量管理不仅要管好产品本身的质量,还要管好质量赖以产生和形成的工作质量,并以工作质量为重点。
  二、质量管理及其发展
  按照质量管理所依据的手段和方式,可以将质量管理发展历史大致划分为四个阶段。
  (一)传统质量管理阶段
  这一阶段从开始出现原始的质量管理方法,一直到19世纪末资本主义的工厂逐步取代分散经营的家庭手工作坊为止。产品质量主要依靠工人的实际操作经验,靠手摸、眼看等感官估计和简单的衡量而定。经验就是“标准”。因此,也被成为“操作者的质量管理”。
  (二)质量检验阶段
  工业革命机器工业生产取代了手工作坊式生产,劳动者集中到一个工厂内共同进行批量生产,于是产生了对正式的企业管理和质量检验管理技术的需要。为了保证产品的正确质量,独立的质量部门承担了质量控制职能。大多数企业都设置专职的检验部门和人员,有人称为“检验员的质量管理”。从20世纪初到40年代,质量管理水平一直处于这个阶段。
  这种检验有其弱点:其一,属于“事后检验”,无法在生产过程中完全起到预防、控制的作用,一经发现废品,就是“既成事实”。其二,它要求对成品进行百分之百的检验,这样做在经济上并不合理。
  (三)统计质量控制阶段
  从20世纪40年代初到50年代末,以美国休哈特、戴明为代表提出抽样检验的概念,最早把数理统计技术应用到质量管理领域,运用数理统计方法,从产品的质量波动中找出规律,采取措施消除产生波动的异常原因,使生产的各个环节控制在正常状态,从而更经济地生产品质优良的产品。
  这个阶段过分强调质量控制的统计方法,忽视其组织管理工作,使得人们认为“质量管理就是统计方法”。
  (四)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二战以后,质量管理的理论也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最早提出全面质量管理概念的是费根堡姆。他出版著作《全面质量管理》,强调执行质量职能是公司全体人员的责任,应该使企业全体人员都具有质量意识和承担质量的责任。
  (五)质量管理的国际化
  随着国际贸易的迅速扩大,产品和资本的流动日趋国际化,相伴而产生的是国际产品质量保证和产品责任问题。
  爱德华·戴明的管理理论
  戴明的管理理论基于四个范式,它们创造了获得工作乐趣所应该具有的环境。
  (1) 最佳激励员工的方式应该是内外结合的,而不是仅仅依靠外部因素。
  (2) 应该用过程和结果共同导向的方式来管理,而不是仅仅依靠结果导向。
  (3) 管理的工作应该是使整个系统最优化,让每个人都受益。而不仅仅是优化自己眼前的利益。
  (4)合作优于竞争。
  戴明的管理理论由四部分构成:系统的增值,变异理论,知识理论和心理学。这四个理论是相互联系的。
  系统的增值
  一个系统是由各个部分的集合体,这些部分互相作用,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或目的。为了实现目标使系统达到最优化是最高管理层的职责。促进整个系统目标的实现是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的管理人员的责任,这就可能要求他们使一些部分实现次最优化。
  变异理论
  变异是所有过程都固有的。变异分为特殊的和一般的。引起变异的特殊原因来自于系统的外部。决定和解决引起变异的特殊原因的一线的员工和工程师的责任。而造成变异的一般原因则是系统所固有的设计和结构,他们定义了这个系统。隔离和减少造成变异的一般原因是管理层的责任。
  知识理论
  他强调任何认识都具有理论性,时间本身并不能产生理论。知识被认为是在可以测量的风险之内预知未来事件的能力,以及准确无误的解释已经发生的事件的能力。知识的发展是通过建立一个理论,运用这个理论去预言未来的结果。
  心理学
  心理学有助于我们了解他人,以及人与环境,顾客与供应商,管理者与属下及任何管理系统的互动,人人都各不相同。身为一个管理者必须察觉到这个差异,并且利用这个差异,让每个人的能力和性格倾向发挥到极致。这些并不等于将人员排等级。

质量管理的作业

4. 西科大信息经济学考试问题答案

系统:系统是由处于一定环境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并为达到整体目的而存在的集合。
信息系统:信息系统是一个人造系统,它由人、硬件、软件和数据资源组成,目的是及时、正确地收集、加工、存储、传递和提供信息实现组织中各项活动的管理、调节和控制。
信息管理系统:1、从计算机系统实现的角度出发,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由人、计算机等组成的能进行管理信息收集、传递、储存、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2、从支持决策的角度出发,信息系统不仅是一个能向管理者提空帮助的机遇计算机的人机系统,而且也是一个社会技术系统。3、从人机系统的角度出发,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对整个供应链上组织内和多个组织间的信息流管理,实现业务的整体优化,提高企业运行控制和外部交易过程的效率。
管理信息系统的金字塔形结构:金字塔的底部表示结构化的管理过程和决策,底部是非结构化的管理过程和决策,中间则是介于结构化和非结构化之间的半结构化问题。其所处层次越高,结构化程度越底,反之亦然。
数据结构:包括数据的存储结构及结构上的运算或操作。数据结构又分为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物理结构。
数据文件:把数据按某种书籍结构组织起来存放在外部设备上,就构成数据文件。(顺序文件,索引文件)
数据库操作:基本表的建立与删除、数据查询及更改。
计算机网络的概念:用通信介质把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计算机和其他网络设备连接起来,实现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的系统。(网络介质,协议,节点,链路)
网络拓扑结构:网络的链路和节点在地理位置上所形成的几何构形。
关键成功因素法: CSF法就是通过分析找出使得企业成功的关键,然后在围绕这些关键因素来确定系统的需求,并进行规划。
企业流程重组的概念(BPR):重组企业流程,按现代化信息处理的特点,对现有的企业流程进行重新设计,成为提高企业运行效率的重要途径。
原型法:本着系统开发人员对用户需求的理解,先快速实现一个原型系统,然后通过反复修改来实现管理信息系统。
数据字典:内容,对数据流程图中的数据项,数据结构,数据流处理逻辑,数据存储和外部实体的六个方面进行具体的定义
数据的静态特性:数据项的名称编号别名和简述,数据项的长度,数据项的取值范围。
判断树:判断树是用树型分支图表示处理逻辑的一种工具。它的左部各分支代表条件,最右边一列表示应采取的决策或行动。
决策表(又称判断表):判断表是用表格表示处理逻辑的一种工具。它由四部分组成:左上角说明条件,右上角说明各种条件的组合,右下角是各种条件组合下的行动,左下角是行动的说明。
代码:代表书屋名称、属性、状态等的符号一般用数字、字母或他们的组合表示。
概念模型(也是信息模型):按用户的观点对数据和信息建模。(P146)
数据模型(如网状、层次、关系、面向对象模型):相对概念模型而言的,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联系的数据化描述。
关系模型:应用关系代数和关系演算等数学理论来处理数据库系统中的数据关系。
第二范式(2NF):指的是这种关系不仅满足第一范式,而且所有非主属性王全依赖于其主码。
输出设计:系统设计过程与运行过程正好相反,不是从输入设计到输出设计,而是从输出设计到输入设计。(P154)
面向对象:人类从客观事物组成结构的角度认识并模拟客观事件,及建立适应一般思维方式的问题域描述模型的一种方法。
决策支持系统(DSS):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应用决策科学及有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以人机交互方式,辅助决策者解决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决策问题的信息系统。(了解)
1.外部实体:外部实体指本系统之外的人或单位,它们和本系统有信息传递关系。
2.判断表:判断表是用表格表示处理逻辑的一种工具。它由四部分组成:左上角说明条件,右上角说明各种条件的组合,右下角是各种条件组合下的行动,左下角是行动的说明。
3.管理业务流程图:管理业务流程图是一种表明系统内部各单位及人员之间业务关系、作业顺序和管理信息流动的流程图。
4.数据流程图:数据流程图是一种能全面描述信息系统逻辑模型的主要工具,它可以用少数几个符号综合反映出信息在系统中的流动、处理和存储情况。
5.可行性分析:可行性分析是在调查的基础上对项目开发从经济、技术和管理等方面进行分析,最后确定开发是否必要和可行。
6.业务流程; 业务流程是指完成企业目标或任务而进行的一系列跨越时空的逻辑相关的业务活动。
7.数据字典;数据字典是关于数据的数据库,它对数据流程图上各个元素作出详细的定义和说明。
8.判断树:判断树是用树型分支图表示处理逻辑的一种工具。它的左部各分支代表条件,最右边一列表示应采取的决策或行动。
1.功能结构图功能结构图是按系统功能的从属关系构成的图,图从功能的角度描述了系统的结构。最上层是系统目标,越下层功能越具体。
2.主文件主文件是系统中最重要的共享文件,主要存放具有固定值属性的数据,它需要长期保持并不断更新。
3.数据关系图数据关系图也称输入-输出-处理图(IPO图),反映数据之间的关系,数据从哪里输入,经过什么处理,得到那些输出数据
4.周转文件周转文件是用于存放固定个体变动属性数据的一种数据文件。
5.多面码的特点多面码的特点是在码的各个部分上反映了事物多方面的特征
6.模块化模块化是指在系统设计中人们将信息系统设计成由若干个规模较小的、功能较简单的、易于建立和修改的模块的方法。
7.信息系统流程图数据流程图反映了数据在系统中的流动、处理、和存储情况,它不仅反映了有计算机处理的部分,而且还包括了将来不用计算机处理的部分。而信息系统流程图表示的则是计算机处理的流程和人机接口部分。绘制信息系统流程图要分析和确定人和计算机的分工和系统边界。
8.程序设计说明书.程序设计说明书包括:程序名、所属系统及子系统名、功能、数据关系图、输入文件和输出文件的格式。

信息与数据关系:数据是记录客观事物的、可鉴别的符号。数据经过加工仍然是数据。处理数据是为了便于更好的解释。只有经过解释,数据才有意义,才成为信息。信息是经过加工以后,对客观世界产生影响的数据。
信息性质:事实性、时效性、不完全性、等级性、变换性、价值性。
信息资源包括:人、物、财、设备、管理方法。
信息管理及发展方向:信息管理主要是对数据的管理,发展的重要趋势是网络化。
系统的特征:整体性、目的性、相关性、环境适应性。
信息系统的类型:作业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
信息系统与管理的关系:信息系统对管理具有重要的辅助和支持作用,现代管理要依靠信息系统来实现其管理职能、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
决策过程的四个阶段:情报活动阶段、设计活动阶段,选择活动阶段、实施活动阶段。
信息流与物流、资金流、事物流的关系: 物流:世事无流动的过程。资金流:伴随物流而发生的资金流动的过程。事物流:是各项管理活动的工作流程。“信息流”伴随以上各种流的流动而流动,它既是其他各种流的表现与描述,又是用于掌握指挥和控制其他流运行的软资源。
信息管理系统的特点:1一个为管理决策服务的信息系统。2一个对组织乃至整个供需链进行全面管理的综合系统。3一个人机结合的系统。4一个需要与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手段相结合的信息系统、多学科交叉形成的边缘学科。
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基于管理任务的系统层次结构(金字塔结构),基于管理职能的管理信息系统结构,管理信息系统结构的综合。
信息处理与人的关系:在信息处理过程中,必须充分吸收人的经验和智慧,把计算机和人结合器来,充分发挥人和计算机各自的长处。努力保持人与计算机之间的和谐,才能设计出真正优秀的信息系统。信息处理和人的关系,还表现在系统开发和运用的过程中。
数据处理的基本内容:书记手机、数据转换、数据筛选、数据的组织、数据的运算、数据的储存、数据的检索、数据的输出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拓扑结构:星状网、树状网、总线网、环状网、网状网
使用范围:公用网和专用网。
组织方式:分布式网络,集中式网络,分布集中式网络。
网络的分布范围:局域网,广域网,城域网或市域网
TCP/IP 网络体系结构:网络接口、网际层、运输层和应用层。
管理信息系统战略规划的内容:1MIS的目标、约束及总体结构2单位(企业、部门)的现状3业务流程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流程在新技术条件下的重组4对影响规划的信息技术发展的预测5近期计划。
信息系统发展的阶段论:诺兰阶段模型包括,初装、蔓延、控制、集成、数据管理、成熟、信息系统发展过程中的增长要素。
制定战略规划的具体步骤:确定规划的性质、收集相关信息、进行战略分析、定义约束条件、明确战略目标、提出未来的略图、选择开发方案、提出实施进度、通过战略规划。
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两种策略:自下而上的策略,从现行系统的也武装宽出发,先实现一个个具体的功能,逐步地有低级向高级建立MIS,首先从研制各项数据处理应用开始,然后根据需要逐步增加有关管理控制方面的功能。自上而下的策略,强调自从整体切条和规划,有全面到局部,由长远到近期,从偶那个探索合理的信息流出发,来设计信息系统。
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者之间的区别:(100)通常自下而上的策略用于小型系统的设计,适用于开发工作缺乏经验的情况,由初级到高级建立MIS。而自上而下的整体性是其基本特点,由全面到局部,逻辑性强,开发难度大。
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三个阶段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和系统实施。
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的优缺点:优点,注重开发过程的整体性和全局性,适用于大型系统的开发。缺点,过程复杂繁琐,周期长,系统那一世英环境的变化。
原型法及优缺点:本着系统开发人员对用户需求的理解,线快速实现一个原型系统,然后通过反复修改来实现管理信息系统。优点,贯彻从下到上的开发策略,更易被用户接受。缺点,实施过程中缺乏对管理系统全面系统的认识,不适用于开发大型的管理信息系统,另一不足。是每次反复都要花费人力物力,如果用合作不好,盲目就错,就会拖延开发过程。
可行性分析的任务和内容:任务是,明确开发应用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内容,管理上的可行性,技术上的可行性,经济上的可行性。
系统化分析的内容:分析系统目标,分析业务流程,数据汇总和分析,分析数据流程功能分析和划分子系统,数据储存分析,数据查询要求分析,数据的输入输出分析,确定新系统的数据处理方式。
业务流程的分析过程:对原有流程进行分析,优化业务流程,确定新的业务流程,确定新系统的人机界面。
系统设计的任务:在系统分析提出的逻辑模型的基础上,科学合理的进行物理模型的设计,主要是为了解决怎样做的问题。
系统设计主要工作有:总体设计,代码设计和设计规范的制定,系统物理配置方案设计,。数据储存设计,计算机处理过程设计。
代码设计种类问题:顺序码,区间码,助忆码。
代码设计注意的问题:1逻辑上满足用户要求,在结构上应与处理方法一致。2代码要系统化,一个代码应唯一标志它所代表的事物或属性。3代码设计时,要预留足够位置,以适应不断地变化的要求。4注意避免错误,不要使用易混淆字符。5注意尽量采用不易出错的编码结构。6当代码长于4个字母或5个数字字符时,应分小段,这样人们读写时不易发生错误。7了解代码总数计算。
系统物理配置方案的设计依据:系统的吞吐量,系统的影响时间,系统的可靠性,系统的处理方式,地域范围,数据管理方式。
系统物理配置方案设计计算机硬件选择:取决于数据处理方式和药运行的软件。
系统物理配置方案设计应用软件的选择:软件是否能够满足用户的要求,软件是否具有足够的灵活性,软件是否能够获得长期稳定的技术支持。
数据模型按用应用的不同目的分类:概念模型(也是信息模型),数据模型(如网状、层次、关系、面向对象模型)。
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采用顺序结构、循环结构和选择结构来编写程序。
结构化的分析方法与面向对象分析法198有什么区别
面向对象的内容:对象、类、消息、继承。(P191)
面向对象系统分析的过程:问题域陈述、识别对象/类、确定对象的属性、确定对象的服务、对顶对象/类的关系。
决策支持系统的组成:人机对话子系统、数据库子系统、模型库子系统。
MRP II 的形成:解决库存量高问题,提高资金利用率,美国专家根据物料需求随机性大,提出MRP,后来研究者又在MRP基础上增加了能力需求计划,形成闭环MRP,又增加了经营计划、销售、成本核算、技术管理等内容,构成了完整MRP II。
MRP II 系统的工作原理:站在整个企业高度组织生产及一系列管理活动。通过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做出有效地计划安排,实现统一管理。因而,MRP II是将企业的生产、财务、销售、采购、技术管理等子系统综合起来的一体化系统
ERP系统概念:企业资源计划,由MRP II发展而来。以制造为中心,核心仍为MRP,并体现了制造业通用模式。
ERP系统的结构:ERP除了具有MRP II的计划和控制功能外,还包括:1支持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的战略经营系统。2全面成本管理系统。3敏捷后勤管理系统。

5. 急:求一份软件需求说明书,不管什么软件都行,小妹非常感谢啊

你到这个站下个
http://www.codefans.net/sort/list_12_1.shtml

good luck

急:求一份软件需求说明书,不管什么软件都行,小妹非常感谢啊

6. 急:求一份软件需求说明书,不管什么软件都行,小妹非常感谢啊

1.引言

本文档针对万言通讯平台及视频会议系统平台功能特点,技术特点进行阐述说明。致力于协助各行业应用建立一个融和会员注册、会员管理及后台扩展的低成本、易部署,可定制化,可扩展性的IT即时通讯平台。系统中集成了面向各行业应用的高质量多人视频会议系统,集成了丰富的沟通方式,包括SIP电话、组织机构、协同办公、远程监控、网络电视、点播直播、即时通讯、工作组、视频会议、办公文件柜、文档共享、语音邮件、H323终端呼叫、短信发送等沟通方式。

2.系统概述

后台系统采用了跨平台设计,同时满足 Linux 运行环境和 Windows 运行环境,支持数据库 MYSQL 和 SQLLite系统,后台系统分为C2N负载均衡服务、C2C中心服务、C2S数据流服务、MCU流媒体服务,支持C2S和MCU服务的叠加和分布式部署,在大用户量或大负荷量的时候,可以采用分布式部署策略。

客户端和后台全部采用了C/C++ 编程语言设计,VC++开发平台,实时性较好,高容量,高速度,高可靠性,单服务器条件下,如果设定每个帐号允许添加的联系人和群中联系人为500人时,同时在线人数可达到 1000 人 -10000以上,注册人数无限制。

即时通信无缝集成视频会议系统,视频会议允许多人同时视频和音频,单台服务器允许最大允许1000人同时在线会议,最大可允许36路视频和音频同时广播,还可以创建或者分割成多个会议室,多个会议室同时进行会议,互不干扰,支持电子白板、屏幕广播、媒体共享、文档共享、协同浏览、会议讨论、会议投票、会议公告和其他会议控制功能,满足多种场合需求。

采用了先进的宽带语音压缩技术,每一路音频带宽在2Kb/S - 100Kb/S,在带宽较少和丢包较多的情况仍能够非常清晰的语音通话效果,采用了国际先进的回音消除技术,最大限度的消除通话回音,保持较高的语音音质。同时支持噪音抑制、静音检测、自动增益等语音处理。

采用先进的h.264视频压缩技术,每一路视频带宽在 5Kb/S - 250Kb/S,视频分辨率支持160 X 120 - 704 X 576,采用先进的视频网络传输技术,无论网络如何抖动,视频画面仍保持良好,不会出现花屏。支持帧率调节、视频压缩质量调节、消除噪点、防隔行扫描、视频后处理等视频优化技术。

支持创建工作组的功能,工作组中允许最大200人同时进行聊天或发布消息,会员创

建群和加入群的权限完全可以由工作组管理员进行控制,支持创建临时语音讨论组功能,同时跟即时通讯和视频会议互联互通,可以同时在工作组里使用即时通讯、群发消息、群发语音邮件、群发办公文件、创建临时视频会议等功能。

支持大容量组织机构,适合企业用户的部分和人员管理,组织机构无缝集成视频会议系统,及时通讯系统。

支持远程监控,通过系统提供的本地监控端可以达到本地监控的功能,支持多路USB摄像机,视频采集卡,第三方视频采集压缩卡,DVS、NVS等监控设备的接入,同时可以接入到系统的中心服务,系统的用户就可以非常方便的使用远程监控指挥功能,监控点可以由系统管理员进行后台管理和发布。

支持P2P视频直播,系统集成了本地直播采集源,可以直接把本地音视频流采集发布到中心服务,形成实时直播频道,系统里用户通过直播频道列表就可以直接观看到已经发布的直播源,直播采用P2P技术,支持大容量用户同时观看。直播频道可以由系统管理员进行后台管理和分配直播账号。

支持P2P点播,可以把摄像机视频和音频实时采集压缩保存成点播文件,也可以通过系统的点播媒体转换源把通用媒体文件转换成点播文件,传送到中心服务点播目录下。系统里的在线用户就能通过点播列表观看点播,支持拖拉。

支持SIP网络电话,可以直接拨打固定电话,手机和其他标准SIP软硬终端,语音效果达到电话语音质量。同时提供呼叫记录,通讯录管理,系统设置,电话录音,DTMF信令发送,振铃设置等功能。

支持H.323呼叫,可以与标准H.323软硬终端进行音视频的互联互通。

支持语音邮件,可以实时录制语音,压缩保存成语音邮件文件,群发给指定接收用户。接收的用户通过系统提供的播放器可以直接收听语音邮件的内容。

支持HTML系统消息的发布。

支持大容量聊天消息记录,支持超长的HTML内部信息交流和显示。

支持谈话框和主界面广告宣传,允许植入 falsh 或者 动态 gif 图片等。

支持联系人上线、下线、忙碌、离开、个人注释、个人图片等信息设置,隐身做下线处理。

支持本地联系人快速搜索定位,搜索本地联系人只需要输入部分名称或者ID号码都可以快速本地搜索。

支持在线消息广播功能,允许用户向系统所有用户发布消息广播,通过权限表可以控制用户各种权限。

支持超大通信录,超大联系人数量,单个帐号最大允许添加1500联系人数量。

支持联系人分组 / 自动登陆 / 多客户端登陆 / 自定义签名和自定义消息 / 在线查找和添加联系人 / 自动升级提示 / 离线留言功能等等。

支持短信发送功能。

支持MCU带宽检测,可以随时测试系统网络带宽状态。

通过系统提供的OCX控件可以嵌入到用户网站,实现软件和网站的互联互通。

支持后台远程管理功能。

3. 即时通讯

支持聊天记录在交谈框中被展开,展示最近的聊天历史消息。

支持群发文件、群发消息。

支持字体设定,表情,截屏,发图,振动,快捷回复,输入状态显示。

支持P2P视频和音频。

支持电子白板、屏幕共享、远程控制、文件共享、语音邮件、文件传送、离线文件传送、单路录像、抓拍、发起临时会议等功能。

4.视频会议

支持电子白板、屏幕共享、会议讨论、媒体共享、会议投票。

文档共享可以共享WORD、EXCEL、PPT、PDF等通用文档和BMP、JPG、GIF、ICO等通用图片。

支持会议公告、云台控制、多种会议模板、会议录像、邀请用户参会、踢用户出会等等会议操作。

会议角色分为会议创建人、会议发言人、会议主持人和与会者。

会议创建人拥有最高权限,可以控制整个会议和设定会议成员角色。

会议成员可以向会议创建人申请为发言人,通过后就会自动在会议中广播该用户的音视频。

会议成员可以通过输入会议主持人密码,验证通过后就可以成为会议主持人,就可以拥有数据会议的控制权和广播其他会议成员的音视频。

会议所有成员自动跟创建人和会议主持人操作同步。

会议中可以对单个成员接收音视频。

会议与即时通讯无缝连接。对各个成员可以进行点对点的交流互动。

5.工作组

支持工作组文档共享功能。

支持工作组留言功能。

工作组成员可以发起临时语音会议。

工作组成员可以发起临时会议,与视频会议互联互通。

支持工作组文件群发功能,与办公文件柜互联互通。

支持工作组语音邮件功能。

支持工作组分类、资料设置、成员权限设置等管理功能。

6.办公文件柜

办公文件柜采用独特的架构,支持群发给大数量用户,系统只接收一次文件上传,其他用户自动收到办公文件接收信息提示,并可以在本地办公文件柜里接收文件和查看。

办公文件柜适用于企业内部文件传阅,附带有电子签章、文件重要信息程度标识、文件附言、指定发件部门等,同时有接收文件时间、阅读文件时间、事务处理效率等信息反馈。

办公文件柜流程接近邮件系统,可以回复办公文件,转发办公文件,反馈信息等。

办公文件柜与即时通讯、语音邮件、工作组、组织机构等互联互通。

7.组织机构

支持大容量多级企业组织架构,每级部门下面带子部门和改部门所属成员。

组织机构可以直接与成员进行即时通讯交互、发起部门会议、群发部门办公文件、群发部门语音邮件、群发部门消息等,组织机构与即时通讯、视频会议等互联互通。

系统采用域的模型可以做到一个系统多套组织机构并存,每套组织机构都有自己所属的用户,组织机构之间既可以互联互通,也可以做到互相屏蔽。

整个系统的用户架构都由组织机构来定义,后台管理可以做到预先定义好系统的组织部门架构和分配部门用户,客户端通过分配的用户账号就登录后就可以看到后台创建好的组织机构树界面。

 

8.SIP网络电话

基于国际标准的SIP协议,支持拨打SIP软硬终端、固定电话、手机等,兼容标准的SIP服务端接入。

语音通话效果接近电话质量,支持回音消除、噪音移植、静音检测等。

支持呼叫记录的编辑和自动通话号码记录,支持通讯电话本的编辑和导入导出,支持自动录音、自定义振铃音、DTMF按键音、发送DTMF等功能。

9.远程监控

系统无缝整合监控调度指挥系统,分为本地监控和远程监控。

本地监控支持USB摄像机、视频采集卡、第三方视频压缩卡、DVR、NVS等设备的接入,支持系统所有音视频通道的同步采集压缩和发布,同时支持声音的采集,本地监控可以登录到系统的监控网关,后台管理员可以为本地监控端分配网关账号。

本地监控端接入网关后,系统的成员就可以在主界面看到该监控点发布的摄像机通道,双击通道即可实时远程监控该路远程摄像机。

监控系统支持通道设置、云台控制、监控录像、抓拍图像等常用监控功能。

10.P2P直播

系统无缝整合P2P直播系统,分为P2P直播采集源和P2P直播播放器。

系统的用户都可以使用直播采集源,通过直播账号接入到直播网关,就可以实时发布本地音视频流,系统登录的用户就可以看到对应的直播频道,通过双击直播频道就可以观看对应的直播内容。管理员可以为直播点分配账号。

直播支持P2P模型,系统的级联服务、同内网用户和公网地址用户都会自动作为直播分流点,同频道的用户自动会从这些分流点取直播数据,大大降低中心服务网络负载,以支持大容量用户并发。

支持直播缓冲的FLASH广告插入、滚动广告条、状态显示等。

11.P2P点播

系统无缝整合P2P点播系统,分为P2P点播实时信号采集器、P2P点播媒体文件转换器和P2P点播播放器。

把录制好的点播文件传送到中心服务点播目录,配置好点播频道显示列表后,系统用户就可以看到对应的点播频道,双击点播频道就可以观看点播内容。

点播支持P2P模型,系统的级联服务、同内网用户和公网地址用户都会自动作为点播分流点,同频道的用户自动会从这些分流点取点播数据,大大降低中心服务网络负载,以支持大容量用户并发。

支持点播缓冲的FLASH广告插入、滚动广告条、状态显示等。

12.身份认证锁

系统支持身份加密锁,限定账号为身份加密类型。只有对应的身份加密锁才能登录系统。提高系统的账号信息安全性和保密性。

通过系统的硬件加密锁发卡系统,向加密锁注入个人帐号信息。制作完成后通过插入身份认证锁,系统后就自动提取该设备账号信息,完成身份认证和自动登录。

13.MCU带宽测试

MCU是系统媒体数据的转发服务,其带宽状态可能会直接影响到用户发布和接收媒体数据的效果。系统支持MCU带宽自动检测功能,分为上行带宽和下行带宽,检测后会自动计算当前平均带宽、最小带宽、最大带宽的数值,并给出网络状态的参考值。让用户能及时了解机器当前接入系统的带宽状态。

14.协同办公

系统无缝整合协同办公功能,方便用户日常的工作办公,提供办公的协同处理能力。支持工作日志、备忘录、系统公告、办公工具套件、系统首页等。

协同办公的内容采用HTML形式,支持HTML数据的编辑和浏览,大幅度提高内容的可读性和通用性。支持大容量HTML数据的存储。

15.语音邮件

系统支持大容量语音留言,与办公文件柜无缝整合,通过系统自带的播放器即可收听留言内容,更加丰富日常通讯交流形式。

16.远程后台管理

系统后台管理支持C/S模式,并支持远程管理功能。

系统采用加密LICENSE文件管理模式,分别管理服务端的最高同时在线人数、服务端使用天数、MAC绑定等,用户可以根据需求申请符合需要的LICENSE动态更新。

支持数据库的备份,有利于数据安全。

系统多平台指一套服务端可以同时支持无限制多套组织机构、用户、工作组、会议等数据资源,平台跟平台之间既可以互不联通,也可以互联互通。系统通过域的模型来实现,         每个域有对应的域管理员进行对应平台的管理,整套系统所有域由超级管理员进行管理。客户端根据对应的域名就可以登录对应的平台。大幅度提高系统的复用性和通用性。

服务端的安装采用全自动安装模式,不需要安装其他组件,不需要做其他设置,安装后即可马上使用,服务自动在后台运行,并支持开机重启自动运行。

17.系统运行环境

服务器硬件配置(推荐):

CPU:Intel Pentium(奔腾2.4G 或更高)

内存:512M以上(推荐1G或更高)

硬盘:10G以上的可用磁盘空间 

带宽:推荐10M独享或者100M共享

IP地址:有至少一个独立的公网IP地址

Linux操作系统配置:

RedHat Linux9.0及以上操作系统(RedHat Linux9.0、 RedHat Linux AS3.0、 RedHat Linux AS4.0)。

Windows操作系统配置: 

Windows 2000 Server及以上操作系统(Windows2000 Server、Windows 2003 Server)。

推荐:Windows 2003 Server

终端用户机:

CPU:Intel Pentium (奔腾)Ⅲ1G 或更高 

内存:128M以上(推荐256M以上) 

浏览器:IE6.0及以上 

操作系统:WINDOWS2000、Windows XP、Windows 2003

7. 求一个软件的程序设计部分的说明书

(1) 掌握数据表示、算术和逻辑运算; 

(2) 掌握相关的应用数学、离散数学的基础知识; 

(3) 掌握计算机体系结构以及各主要部件的性能和基本工作原理; 

(4) 掌握操作系统、程序设计语言的基础知识,了解编译程序的基本知识; 

(5) 熟练掌握常用数据结构和常用算法; 

(6) 熟悉数据库、网络和多媒体的基础知识; 

(7) 掌握C程序设计语言,以及C++、Java、Visual Basic、Visual C++中的一种程序设计语言; 

(8) 熟悉软件工程、软件过程改进和软件开发项目管理的基础知识; 

(9) 熟练掌握软件设计的方法和技术; 

(10) 掌握常用信息技术标准、安全性,以及有关法律、法规的基本知识; 

(11) 了解信息化、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知识; 

(12) 正确阅读和理解计算机领域的英文资料。 

分析:相对于2001年考试大纲,新大纲对知识面的要求更宽,更注重软件设计开发的实践能力,这一点充分体现在下午考试中。考试内容除了技术要求外,还增加了对软件工程实践能力、安全性、标准化、法律法规等方面知识的要求,毕竟软件设计师是软件产业的骨干,因此考试要求相对较高。 

二、考试范围 

考试科目1:计算机与软件工程知识 

本部分包含以下内容: 

l 计算机科学基础 

l 计算机系统知识 

l 系统开发和运行知识 

l 安全性知识 

l 标准化知识 

l 信息化基础知识 

l 计算机专业英语 

1.计算机科学基础 

1.1 数制及其转换 

· 二进制、十进制和十六进制等常用制数制及其相互转换 

1.2 数据的表示 

·(原码、反码、补码、移码表示,整数和实数的机内表示,精度和溢出) 

· 非数值表示(字符和汉字表示、声音表示、图像表示) 

· 校验方法和校验码(奇偶校验码、海明校验码、循环冗余校验码) 

1.3 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 

· 计算机中的二进制数运算方法 

· 逻辑代数的基本运算和逻辑表达式的化简 

【分析1.1 / 1.2 / 1.3】 

本部分要求与程序员考试大纲基本一致 

重点:数的表示、校验码 

难点:数的四种编码:原码、反码、补码、移码及相互之间的变换方法。浮点数的表示以及其规格化。 

考试题型一般分布在:数制表示、数据表示、校验码的长度、逻辑表达式(公式、等效变换),明确“与”、“非”、“异或”的运算规则。 

考试出现频率较高的内容:浮点数规格化、进制转换、求反补码。 

1.4 数学基础知识 

· 命题逻辑、谓词逻辑、形式逻辑的基础知识 

· 常用数值计算(误差、矩阵和行列式、近似求解方程、插值、数值积分) 

· 排列组合、概率论应用、应用统计(数据的统计分析) 

· 运算基本方法(预测与决策、线性规划、网络图、模拟) 

【分析1.4】 

考纲要求掌握相关的应用数学、离散数学的基础知识 

本部分内容作为背景知识,虽不专门考察,但在其他题目中尤其是程序设计中出现。 

1.5 常用数据结构 

· 数组(静态数组、动态数组)、线性表、链表(单向链表、双向链表、循环链表)、队列、栈、树(二叉树、查找树、平衡树、线索树、线索树、堆)、图等的定义、存储和操作 

· Hash(存储地址计算,冲突处理) 

1.6 常用算法 

· 排序算法、查找算法、数值计算方法、字符串处理方法、数据压缩算法、递归算法、图的相关算法 

· 算法与数据结构的关系、算法效率、算法设计、算法描述(流程图、伪代码、决策表)、算法的复杂性 

【分析1.5/1.6】 

因为数据结构是程序设计的基础,算法与数据结构密切相关,因此本部分为考试重点内容,要求熟练掌握。 

重点:顺序存储结构和链式存储结构的特点、链表中的头结点、栈的运算与溢出、循环队列的基本操作 

数组元素的存储位置、特殊矩阵的压缩存储、广义表的表头和表尾求法 

二叉树存储方法、由遍历序列确定二叉树、二叉树的计数问题 

图的遍历算法、最小生成树算法、拓朴排序和关键路径、最短路径算法 

平均查找长度、折半查找判定树、平衡二叉树的最少结点数、插入运算及平衡化处理、哈希表的构造和查找 

排序的稳定问题、快速排序的分析及改进、内部排序的时间下界、算法时间复杂度分析 

难点:二叉树节点与深度的关系、图的存储(矩阵、邻接表)与操作、遍历、 

考试出现频率较高的内容:树的遍历、数据元素存储方式、查找树、平衡树 

考试题型一般分布在:数据元素存储方式、队和栈的性质及其对比、链表操作、二叉树的定义及其性质、二叉树的遍历/节点计算、树的遍历、查找树、平衡树等,图的概念及其性质。 

常见的排序算法、查找算法、递归算法、算法的基本特点、常用算法思想、算法效率的比较(时间、空间复杂度)、算法描述、算法复杂性比较 

2.计算机系统知识 

2.1 硬件知识 

2.1.1 计算机系统的组成、体系结构分类及特性 

· CPU和存储器的组成、性能和基本工作原理 

· 常用I/O设备、通信设备的性能,以及基本工作原理 

· I/O接口的功能、类型和特性 

·(中断系统、DMA、I/O处理机方式) 

· CISC/RISC,流水线操作,多处理机,并行处理 

2.1.2 存储系统 

· 主存-Cache存储系统的工作原理 

· 虚拟存储器基本工作原理,多级存储体系的性能价格 

· RAID类型和特性 

【分析2.1.1/2.1.2】 

分析:磁盘存储器的容量计算、地址映射、流水线、系统结构分类 

重点:Cache替换算法、内存与接口的编址方式、流水线操作 

难点:I/O控制方式、地址计算、并行处理的概念和层次 

考试出现频率较高的内容:指令的寻址方式以及指令的执行过程;存储容量的计算、 

流水线处理机的主要指标、CISC/RISC比较等 

2.1.3 安全性、可靠性与系统性能评测基础知识 

· 诊断与容错 

· 系统可靠性分析评价 

· 计算机系统性能评测方式 

【分析2.1.3】本部分内容多为记忆型内容 

重点:数据加密/解密知识、计算机安全等级、认证技术、数字签名等 

平均无故障时间、平均修复时间定义、计算机可靠性模型、性能评价 

难点:数据加密/解密知识、密钥体制 

考试出现频率较高的内容:可靠性能评价、数据安全知识、计算机可靠性及性能评价 

2.2 软件知识 

2.2.1 操作系统知识 

· 操作系统的内核(中断控制)、进程、线程概念 

· 处理机管理(状态转换、共享与互斥、分时轮转、抢占、死锁) 

· 存储管理(主存保护、动态连接分配、分段、分页、虚存) 

· 设备管理(I/O控制、假脱机) 

· 文件管理(文件目录、文件组织、存取方法、存取控制、恢复处理) 

· 作业管理(作业调度、作业控制语言(JCL)、多道程序设计) 

· 汉字处理,多媒体处理,人机界面 

· 网络操作系统和嵌入式操作系统基础知识 

· 操作系统的配置 

【分析2.2.1】 

重点:操作系统的五大管理功能,其中如处理机管理、存储管理、作业调度、进程调度、页面调度等尤为重要、状态转换、共享与互斥、分时轮转、抢占、死锁 

难点:作业调度、进程调度、页面调度算法、PV操作 

考试题型一般分布在:操作系统的概述、处理机管理、存储、文件管理、作业、进程调度、进程状态变化 

考试出现频率较高的内容:PV操作、进程死锁/同步、内存分配、并发执行程序、进程间状态转换、PV实现进程间的同步与互斥、死锁及其避免、地址变换、页面置换、工作集 

2.2.2 程序设计语言和语言处理程序的知识 

· 汇编、编译、解释系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工作原理 

· 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成分:数据、运算、控制和传输,过程(函数)调用 

· 各类程序设计语言主要特点和适用情况 

【分析2.2.2】 

分析:文法考查、自动机、正则式 

重点:编译程序的基本组成、正则表达式和有限自动机、文法及语言的形式描述、中间代码、自动机原理、文法和语言的定义 

考试出现频率较高的内容:正则表达式和正则集、有限自动机和正则表达式的转换 

2.3 计算机网络知识 

· 网络体系结构(网络拓扑、OSI/RM、基本的网络协议) 

· 传输介质、传输技术、传输方法、传输控制 

· 常用网络设备和各类通信设备 

· Client/Server结构、Browser/Server结构 

· LAN拓扑,存取控制,LAN的组网,LAN间连接,LAN-WAN连接 

· 因特网基础知识以及应用 

· 网络软件 

· 网络管理 

· 网络性能分析 

【分析2.3】 

计算机网络中对OSI/RM七层的划分,及各种协议的功能。传输理论、互联设备、Internet知识,除参考模型理论外,其他的比较比较琐碎,需要知识积累。 

重点:网络分类、拓扑结构、OSI参考模型层次划分及对应的协议、带宽计算、子网划分、防火墙技术 

难点:IP子网划分;传输控制、各层协议的功能 

考试题型一般分布在:这部分知识除了上面的难点部分外,基本属于了解记忆性的知识点,知识点比较散乱,但考试中考点均落在大纲中列出的知识点中。 

考试出现频率较高的内容:TCP/IP协议、参考模型7层协议、IP地址的分类、各种网络设备的比较; 

2.4 数据库知识 

·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功能和特征 

· 数据库模型(概念模式、外模式、内模式) 

· 数据模型,ER图,第一范式、第二范式、第三范式 

· 数据操作(集合运算和关系运算) 

· 数据库语言(SQL) 

· 数据库的控制功能(并发控制、恢复、安全性、完整性) 

· 数据仓库和分布式数据库基础知识 

【分析2.4】 

无论对上午题目还是下午题目,本部分都很重要,这是学习和复习的一个重点。 

重点:用E-R模型表示现实问题,扩充的E-R模型、ER图向关系模式的转换、数据库语言(SQL)、对SELECT查询语句的应用、关系代数表达式、关系模型的完整性约束、函数依赖 

难点:五种基本的关系运算方法、组合的关系运算方法、规则化理论()、函数依赖、分解的保持函数依赖、无损连接又保持函数依赖的分解、判断一个分解的无损连接性和保持函数 

考试出现频率较高的内容:数据模型、关系运算与SQL语句的转换、函数依赖 

2.5 多媒体知识 

· 多媒体系统基础知识,多媒体设备的性能特性,常用多媒体文件格式 

· 简单图形的绘制,图像文件的处理方法 

· 音频和视频信息的应用 

· 多媒体应用开发过程 

【分析2.5】 

基本属于了解记忆性的知识点。 

重点:多媒体的基本概念、声音数字化的过程、图像压缩编码、视频文件的国际标准、流媒体概念、多媒体计算机系统、虚拟现实技术 

难点:多媒体信息的容量计算、数据压缩、常用多媒体文件格式、音频和视频的物理特征等 

考试出现频率较高的内容:基本知识、信息的容量计算 

2.6 系统性能知识 

· 性能指标(响应时间、吞吐量、周转时间)和性能设计 

· 性能测试和性能评估 

· 可靠性指标及计算、可靠性设计 

· 可靠性测试和可靠性评估 

【分析2.6】 

重点:可靠性评估 

考试出现频率较高的内容:系统可靠性的计算、设备周转时间 

2.7 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 

· 信息管理、数据处理、辅助设计、自动控制、科学计算、人工智能等基础知识 

· 远程通信服务基础知识 

· 常用应用系统 

【分析2.7】 

本部分内容不是考试重点,做一般了解即可。 

3.系统开发和运行知识 

本部分内容涉及上午考试和下午考试,是软件设计师工作能力的考查重点。 

3.1 软件工程、软件过程改进和软件开发项目管理知识 

· 软件工程知识 

· 软件开发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目标和任务 

· 软件开发项目管理基础知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管理等)及其常用管理工具 

· 主要的软件开发方法(生命周期法、原型法、面向对象法、CASE) 

· 软件开发工具与环境知识 

· 软件过程改进知识 

· 软件质量管理知识 

· 软件开发过程评估、软件能力成熟评估基础知识 

【分析3.1】 

重点:软件开发方法、CMM、成本估算、风险分析、进度管理、人员管理、软件开发环境 

3.2 系统分析基础知识 

· 系统分析的目的和任务 

· 结构化分析方法(数据流图(DFD)、数据字典(DD)、实体关系图(ERD)、描述加工处理的结构化语言) 

· 统一建模语言(UML) 

· 系统规格说明书 

【分析3.2】 

高度重视UML在系统分析中的应用 

重点:数据流图(DFD)、数据字典(DD)、实体关系图(ERD) 

考点:UML的各类图 

3.3 系统设计知识 

· 系统设计的目的和任务 

· 结构化设计方法和工具(系统流程图、HIPO图、控制流程图) 

·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总体布局、设计原则、模块结构设计、数据存储设计、系统配置方案) 

· 系统详细设计(代码设计、数据库设计、用户界面设计、处理过程设计) 

· 系统设计说明书 

【分析3.3】 

重点:系统流程图、HIPO图、控制流程图 

3.4 系统实施知识 

· 系统实施的主要任务 

· 结构化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可视化程序设计 

· 程序设计风格 

· 程序设计语言的选择 

· 系统测试的目的、类型,系统测试方法(黑盒测试、白盒测试、灰盒测试) 

· 测试设计和管理(错误曲线、错误排除、收敛、注入故障、测试用例设计、系统测试报告) 

· 系统转换基础知识 

3.5 系统运行和维护知识 

· 系统运行管理基础知识 

· 系统维护基础知识 

· 系统评价基础知识 

【分析3.4/3.5】 

重点:结构化设计中信息流、变换分析、系统结构设计原则、系统划分、模块设计、数据存储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测试方法、系统维护的分类 

难点:系统测试方法、测试分类、系统可维护性评价指标 

3.6 面向对象开发方法 

· 面向对象开发概念(类、对象、属性、封装性、继承性、多态性、对象之间的引用) 

· 面向对象开发方法的优越性以及有效领域 

· 面向对象设计方法(体系结构、类的设计、用户接口设计) 

· 面向对象实现方法(选择程序设计语言、类的实现、方法的实现、用户接口的实现、准备测试数据) 

·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如C++、Java、Visual、Bsasic、Visual C++)的基本机制 

· 面向对象数据库、分布式对象的概念 

【分析3.6】 

重点:面向对象开发:类、对象、属性、封装性、继承性、多态性、OMT方法 

难点:建议在数据流图、结构化分析方法上多加掌握。 

【分析3】 

考试题型一般分布在:DFD、软件的生存周期;数据流图;模块间的关系;软件测试的分类、软件质量管理(标准)软件的特性、主要的软件开发方法、系统测试、软件能力成熟评估 

考试出现频率较高的内容:数据流图、黑盒/白盒测试、面向对象技术的概念 

4.安全性知识 

· 安全性基本概念 

· 防治计算机病毒、防范计算机犯罪 

· 存取控制、防闯入、安全管理措施 

· 加密与解密机制 

· 风险分析、风险类型、抗风险措施和内部控制 

【分析4】 

系统安全问题是目前社会关注的问题,也是应用价值较高的知识,可结合现实中的相关问题来加深理解。 

考试出现频率较高的内容:加密与解密算法、 

5.标准化知识 

· 标准化意识、标准化的发展、标准制订过程 

· 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基本知识 

· 代码标准、文件格式标准、安全标准、软件开发规范和文档标准知识 

· 标准化机构 

6.信息化基础知识 

· 信息化意识 

· 全球信息化趋势、国家信息化战略、企业信息化战略和策略 

· 有关的法律、法规 

· 远程教育、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基础知识 

· 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基础知识 

【分析5/6】 

信息化、标准化知识是新增考点。标准化方面有标准标识,标准修订等是对基本素质的考查,也要重视。 

考试出现频率较高的内容 

7.计算机专业英语 

· 掌握计算机技术的基本词汇 

· 能正确阅读和理解计算机领域的英文资料 

【分析7】 

专业英语,是对专业知识和英语水平的考查,考前需有意识阅读点英文专业资料。 

考试题型一般分布在:软件行业标准,计算机安全基础知识,信息化基础知识。 

考试出现频率较高的内容:行业标准的类别;计算机安全,CMM分类,计算机软件著作权问题。 

考试科目2:软件设计 

本部分具体内容如下: 

l 外部设计 

l 内部设计 

l 程序设计 

l 系统实施 

l 软件工程 

本部分所涉及内容为软件设计的日常工作,这些内容同样出现在上午考试试题中。 

1.外部设计 

1.1 理解系统需求说明 

1.2 系统开发的准备 

· 选择开发方法、准备开发环境、制订开发计划 

1.3 设计系统功能 

· 选择系统结构,设计各子系统的功能和接口,设计安全性策略、需求和实现方法,制订详细的工作流和数据流 

1.4 设计数据模型 

· 设计ER模型、数据模型 

1.5 编写外部设计文档 

· 系统配置图、各子系统关系图、系统流程图、系统功能说明书、输入输出规格说明、数据规格说明、用户手册框架 

· 设计系统测试要求 

1.6 设计评审 

应能由考试说明内容,来阅读 

2.内部设计 

2.1 设计软件结构 

· 按构件分解,确定构件功能规格以及构件之间的接口 

· 采用中间件和工具 

2.2 设计输入输出 

· 屏幕界面设计、设计输入输出检查方法和检查信息 

2.3 设计物理数据 

· 分析数据特性,确定逻辑数据组织方式、存储介质,设计记录格式和处理方式 

· 将逻辑数据结构换成物理数据结构,计算容量,进行优化 

2.4 构件的创建和重用 

· 创建、重用构件的概念 

· 使用子程序库或类库 

2.5 编写内部设计文档 

· 构件划分图、构件间的接口、构件处理说明、屏幕设计文档、报表设计文档、文件设计文档、数据库设计文档 

2.6 设计评审 

3.程序设计 

3.1 模块划分(原则、方法、标准) 

3.2 编写程序设计文档 

· 模块规格说明书(功能和接口说明、程序处理逻辑的描述、输入输出数据格式的描述) 

· 测试要求说明书(测试类型和目标、测试用例、测试方法) 

3.3 程序设计评审 

4.系统实施 

4.1 配置计算机系统及其环境 

4.2 选择合适的程序设计语言 

4.3 掌握C程序设计语言,以及C++、Java、Visual Basic、Visual C++中任一种程序设计语言,以便能指导程序员进行编程和测试,并进行必要的优化 

4.4 系统测试 

· 指导程序员进行模块测试,并进行验收 

· 准备系统集成测试环境和测试工具 

· 准备测试数据 

· 写出测试报告 

5.软件工程 

· 软件生存期模型(瀑布模型、螺旋模型、喷泉模型)和软件成本模型 

· 定义软件需求(系统化的目标、配置、功能、性能和约束) 

· 描述软件需求的方法(功能层次模型、数据流模型、控制流模型、面向数据的模型、面向对象的模型等) 

· 定义软件需求的方法(结构化分析方法、面向对象分析方法) 

· 软件设计(分析与集成、逐步求精、抽象、信息隐蔽) 

· 软件设计方法(结构化设计方法、Jackson方法、Warnier方法、面向对象设计方法) 

· 程序设计(结构化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 软件测试的原则与方法 

· 软件质量(软件质量特性、软件质量控制) 

· 软件过程评估基本方法、软件能力成熟度评估基本方法 

· 软件开发环境和开发工具(分析工具、设计工具、编程工具、测试工具、维护工具、CASE) 

· 软件工程发展趋势(面向构件,统一建模语言(UML)) 

· 软件过程改进模型和方法 

本部分综合分析: 

软件设计师,关键是设计软件的能力。考纲要求:要熟悉软件工程、软件过程改进和软件开发项目管理的基础知识;熟练掌握软件设计的方法和技术;掌握C程序设计语言及指定的四种面向对象语言中的一种。这部分专业能力严重依赖工作实践,要求有一定经验的积累,是具有工程师的实际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的体现。如无实践经验,要学会借鉴,以取人之长,补已之短。 

这部分主要体现在下午考试中,现就如何应对下午考试进行分析: 

近几次考试中下午试题分五个题目,一个数据库,一个程序填空题、一个面向对象的语言题,另两个题目分别为数据流图、UML、或流程图等。 

数据库题目,要求补全SQL语言,这要求考生熟悉SQL的语言,无论对上午题目还是下午题目都很重要。这是学习和复习的一个重点。 

数据流图,DFD是一种分析系统数据流程的图形,意在让用户理解系统的功能、输入、输出和数据存储等。请认真弄清其应用,在画出数据流图的情况下,系统的功能也就确定了,再经过细化,逐步向物理结构迈进。考核时,试题多从父图和子图的平衡来分析。这部分内容,一个解题的关键是高度重视题目说明,务必正确、深入理解其内容,必要时要读几遍,同时对于给出的图表,也要务必看懂。这样答题就轻松了,答案实际就蕴含在说明中。 

流程图类题目,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了,它就一个具体问题的解题思路进行描述,是面向过程的。但所求问题是千差万别的,因此应理解思路,细心作答。 

答题形式最简单也是难度最大的是程序填空。为便于阅卷,这类题目以程序填空形式出现,这不仅要求理解问题本质,同时也要弄清作者解题思路,这一点比自己独立完成程序设计要难得的多。针对问题,首先设计自己的思路,如何解决问题,先后顺序怎样;然后试读程序,如何思路大体一致,很好,这题容易解决了。如思路不一致,设法弄清每一段代码的功能,其逻辑结构怎样,进而弄清命题人的解题思路,再顺势解决问题。人们常讲,答案就在题目中,这是对的。在分析问题过程中,找到所求答案。不过前提条件是考生要熟悉这种语言,又要明白解题思路,这样才能正确作答。这个题目比较难,要么不得分,要么得全分。 

近年对于统一建模语言UML考查较多,已引起了考生的注意。它代表了软件工程的发展趋势,目前是可视化建模的事实上的工业标准。人们对于图的理解相对其他形式更容易一些,图能更清晰地描述和说明问题的本质,因此,UML体现了这一特点。这类题目难度与数据流图相似,自然解题思想也相同。从形式上看,数据流图更朴实一些,UML类的题目则透出一种新颖、现代的气息。 

最后的题目面向对象语言是一个选做题,给考生以自由,可以发挥个人的优势。命题已注意到不同语言的考查难度一致性,要求考生就同一问题回答,实现了形式上的公平,自然是一个进步

求一个软件的程序设计部分的说明书

8. 软件需求工程问题求解:1、一个小型图书馆系统,假设仅涉及借阅流程,试写出他的特性集2、对于上述系统

我能帮助你,系统论文图书管理的,用C#,SQL,.NET,祝你顺利,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