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君子指谁?

2024-05-17 14:36

1. 六君子指谁?

戊戌六君子是指中国历史上清朝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由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推动光绪皇帝实行“新政”结果失败,六个主要参与者被杀.他们是谭嗣同、林旭、杨锐、杨深秀、刘光第、康广仁.
  其实我国历史有记载的政治上共有六起六君子事件,戊戌六君子是其中的第五起.
  第一起:南宋宁宗时,右丞相赵汝贵受诬陷贬黜,太学士杨宏中等六人上书辩诬抗争,被充军五百里外,这是第一次见于史书的“六君子”.
  第二起:在宋理宗时,丁大金专制用事,太学士刘黼,陈宜中,黄镛,林则祖,曾唯,陈宗上书揭发丁的罪恶,当时也被称为六君子.
  第三,四起都发生在明朝.明熹宗时,魏忠贤阉党乱政,御史杨琏等70余人弹劾魏忠贤,结果杨琏,左光斗,魏大中,周朝瑞,袁化中,顾大章六人死于冤狱.天启六年,魏忠贤再兴大狱,将周起元,黄尊素等六人下狱,酷刑处死.世人将杨琏等六人称为“前六君子”,周启元等称“后六君子”.
  第六起: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杨度,孙毓筠,严复,刘师培,李燮如,胡瑛六人成立“筹安会”,为袁世凯复辟帝制充当吹鼓手,当时也被人称为“筹安会六君子”.

六君子指谁?

2. 六君子指谁

右相赵汝愚受诬陷,杨宏中、林仲麟、徐范、张行、蒋傅、周端朝六人为之上书,发配,时人称之为“六君子
说起历史上的“六君子”,大部分人都知道这是指清朝末年戊戌维新变法运动中捐躯的谭嗣同、林旭、刘光第、杨锐、杨深秀、康广仁等六位爱国志士。但是“六君子”这个名词,却由来已久。早在九百多年前的北宋神宗时期就出现了。到了南宋宁宗时代,所发生的一次“六君子”事件,则在福建的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南宋孝宗皇帝统治时期(1163~1189年),算是整个腐朽的一百五十年的南宋政权之中相对比较安定的时期。这个时期有一位颇为开明贤达的名臣赵汝愚为之协理朝政。由于赵汝愚很看重读书人,当时士林中的一些名儒学士如朱熹、彭龟年等人,都因赵汝愚的推荐而被一度重用。
就在孝宗时期这样一个短暂的比较安定的社会局面出现以后,却引起了一股阴私腐朽的反动政治势力的反对。这股政治势力就是以当时全国最大的官僚地主韩佗胄为首的一群反动官僚。淳熙十六年(1189年),孝宗崩,接位的光宗皇帝,因为病弱,不能治理国家大事,在即将出现一个中央“权力真空”、全国动乱的局势之时,还是赵汝愚较有胆识,兢兢业业地辅佐宁宗皇帝继承了帝业,稳定了局势。但是韩佗胄就在这个时期,利用宁宗皇帝和皇太后的缺乏理智和经验,制造流言,诬告陷害。他把赵汝愚重用天下英才,说什么是有野心的,对朝廷不利,非把赵汝愚清除不可。于是在宁宗庆元年间,赵汝愚含冤受贬,被撒掉了右丞相的职务,并谪住宁远军(广西容县)。当赵汝愚被谪途中,经过衡州(湖南衡阳),又被当地的守臣虐待而至暴死。
当赵汝愚被谪的消息传出以后,立即激怒了京都的一些正直的读书人。其中以太学生杨宏中为首,联合了徐范、张道、林仲麟、蒋傅、周端朝,共六个京都名士,上书朝廷,强烈要求保救赵汝愚。但这一保,不但救不了赵汝愚,反而更加激怒了韩佗胄。当时大权已经掌握在韩的手中,于是六位正直的书生,全部被韩佗胄判刑,分别被遣送到安徽太平州(今当涂土县)、浙江临海县一带“编管”(即交给地方官去管制),当时人们就把这六个人称之为“六君子”。由于这个历史事件发生在宋朝庆元年间,所以史家又称为“庆元六君子”因他们都是福建人,故又称之为“闽中六君子”。以后清朝末年的“戊戌六君子”的称号,也是使用了这样一个历史名词。
福建六君子是以杨宏中为首。杨宏中,字充甫,侯官县人。他是一位很有才华的政论家。他在那一篇仅对韩佗胄陷害忠良的《上书》中,痛陈:“自古国家祸乱之由,初非一道。惟小人中伤君子,其祸尤惨……小人得志,仇视正人,必欲空其善类,然后可以肆行而无忌。于是人主孤立而社稷危矣!党锢敝汉,朋党乱唐,大率由此。元祐以来,邪正交攻,卒成靖康之变。臣子所不忍言,而陛下所不忍闻也!”文章中还提到,自孝宗以来数十年间,国家之所以较为安定繁荣,全赖赵汝愚辅佐之功。当时赵汝愚兵权在握,何事不可为?何事不能为?为什么国家动乱时,赵汝愚手中又有兵权,当时却不说他有野心,而现在国家安定了,却反而说他有野心?杨宏中的这篇《上书》,在京师太学生中争相传阅。后来宁宗幸学,特旨放参,宏中登开禧初进士,教授南剑州。
福建六君子中的其他五位,也都是当时的京都“太学生”。他们是:徐范,字夷父,侯官县人。少孤,刻苦授徒养母,举于乡,入太学,诗赋极佳,大都以诗明志。如他的一首登太行山诗云:“茫茫远树隔烟霏,猎猎西风振客衣,山雨未晴岚气湿,溪流欲尽水声微。回车庙古丹青老,碗子城荒草木稀。珍重狄公千载意,马头重见白云飞。”全诗的立意在最后二句。狄公即狄仁杰,是唐朝的名臣,曾经劝止武则天大造佛象,以不畏权势著称于世。徐范在诗中寄意,希望出现象“狄公”这样不怕死的名臣,才能扭转局势。后来徐范登嘉定初进士,累迁国子监主簿,知邵武军。
张道,字周甫,一字用叟,先世宁德人,徙罗源,在京都太学时,与杨宏中等同上书。时道之伯父磻宰清河,寄之以诗云:“贾谊谁言终不遇,郦生自谓我非狂。横江一网空朝市,何物充庖荐庙廊”后佗胄诛,诏褒庆元上书六人,道受泰如令。

3. 六君子是哪六君子

六君子指的是杨宏中、林仲麟、徐范、张行、蒋傅、周端朝这六人。右相赵汝愚受诬陷,六人为之上书,发配,时人称之为“六君子”。
1、杨宏中(1176—1228),字充甫,号僩齐,福建福州人。开禧元年乙丑科进士。宋宁宗时列“六君子”之首。
2、林仲麟(1173-1245年),字景仲,宁德二都梅溪人。宋绍熙五年(1194年),在太学考试得第一。他秉性忠直,为人称道。其时韩侂胄阴谋夺权,诬奏宰相赵汝愚擅权,赵汝愚被贬永州。
3、徐范,(约1189~?年)字彝父,侯官县人,家居城内。少孤,刻苦授徒以养母。与兄同举于乡,入太学,未尝以疾言遽色先人。
4、张行,南宋宋宁宗时人,与杨宏中、林仲麟、徐范、蒋傅、周端朝合称南宋宁宗朝六君子之。
5、蒋傅,庆元六君子之一。
6、周端朝,初为太学生,赵汝愚罢相,与同舍生救之,致祸,转徙十七年,授徒自给。后放还,登宁宗嘉定四年进士第。

六君子是哪六君子

4. 六君子是哪六君子?

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
1898年6月11日,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为标志,一场轰轰烈烈、自上而下的维新变法运动全面启动。1898年是农历戊戌年,因此史称戊戌变法。然而戊戌变法只持续了3个多月,9月21日凌晨,慈禧太后就突然回到紫禁城,囚禁了光绪皇帝,将戊戌变法扼杀在摇篮里。
此后,慈禧太后大开杀戒,下令抓捕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并将参与戊戌变法的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6人斩杀于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被誉为戊戌变法六君子。

六君子称呼的来源:
死于变法中的谭嗣同、杨深秀、林旭等六人青史留名,史称“戊戌六君子”。这个称谓始于梁启超,当时他侥幸逃脱流亡日本,急于将事情公诸于世。关于朝中具体情况只能听信传闻,感慨追思英勇就义的同袍,挥毫泼墨写下了《戊戌政变记》。为增加宣传效果,文章难免有所溢美。后人则因袭其说,统称谭嗣同等人为戊戌六君子了。

5. 六君子是指什么


六君子是指什么

6. 六君子指的是什么

南宋宁宗六君子:杨宏中、林仲麟、徐范、张行、蒋傅、周端朝。
贤关六君子(南宋理宗):刘黻、陈宜中、黄镛、林则祖、曾唯、陈宗。
明熹宗朝前六君子:杨涟、左光斗、魏大中、周朝瑞、袁化中、顾大章;
明熹宗朝后六君子:周起元、黄尊素、缪昌期、周顺昌、周宗建、李应升,皆是与魏忠贤的斗争。
戊戌六君子(清代末年):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维新运动的力推者。
筹安六"君子"(民国初年):杨度、孙毓筠、严复、刘师培、李燮如、胡瑛,为袁世凯的复辟帝制行为鼓吹。
万通六君子(当今):潘石屹、冯仑、王功权、刘军、王启富、易小迪,当代成功创业者。

7. 六君子有啥

戊戌六君子:杨锐

杨锐是四川绵竹人,出生于一八五七年,一八八九年高中举人,不过当时已经三十二岁。

杨锐应该是戊戌六君子里最不起眼的那一个了,在百度百科里甚至找不到一个单独介绍他的词条。个人履历也很简单。五七年出生,八九年中举,九五年发起参与强学会,九八年创立蜀学会,同年五月和林旭等人一起被举荐为官,九月被捕,随后遇害。

不过这个人有一点却值得称赞,那就是他的自我意识。杨锐入朝廷参与变法事宜以后,就与康有为相交,但两人的变法主张多有不合,于是杨锐就攻击康有为“多谬妄”,声称要对新法“稍加裁抑”。

要知道,那个时候,康有为不仅是戊戌变法的最高领导官之一,还是皇帝身边的红人,能有这样的勇气和康有为唱反调,大胆指出新法的弊端,可见杨锐为人的果敢和粗犷。

戊戌六君子:林旭

林旭,字暾谷,是福建福州侯官县人,出生于一八七五年。

林旭早期的生活经历和写《聊斋志异》的蒲松龄有些类似,少年时期发奋读书,聪慧好学,却屡次参加科举不中。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正在北平准备第四次科举考试的林旭与同试举人“发愤上书,请拒和议”,反对割让辽东半岛和台湾。那一年,林旭十九岁。

林旭第四次科举之旅还是铩羽而归,幸运的是,一直郁郁不得志,才华无处施展的他赶上了维新变法的契机;不幸的是,正是维新变法,导致了他英年早逝的悲剧。

一八九八年应该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动荡不安的年份之一。五月,光绪帝听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的建议,颁布《明定国是》诏书,正式拉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林旭因为过人的才识和近几年对维新运动的支持和宣传,被举荐为四品官员,主要负责商议变法的事宜以及起草御令。八月,感觉自身利益受到严重威胁的慈禧太后勾结保守派发动政变,幽禁光绪帝,大量逮捕和杀害维新人士。康有为梁启超逃亡国外。林旭和谭嗣同等六人喊着“是革命就要流血”的口号,试图以自己的生命唤起国人对于维新变法的决心和信心。他们拒绝逃跑,终于被捕,并于九月二十八日被斩首于北平城菜市场刑场。

林旭遇害的时候年仅二十四岁,妻子沈鹊应(林则徐的曾外孙女)二十二岁。沈鹊应在得知丈夫遇害后悲痛欲绝,以绝食的方式祭奠亡夫,一九零零年,沈鹊应香消玉损,膝下无子女。

林旭在被捕以后,在狱中给谭嗣同写了一首诗,虽不合唐人的格律,却读起来别有一番味道。

青蒲饮泣知何补,慷慨难酬国士思。

欲为君歌千里草,本初健者莫轻言。

戊戌六君子:刘光第

刘光第出生于一八五九年,字裴邨,汉族,是四川省自贡市富顺县赵化人,祖籍福建省武平县。

在六个人里,刘光第的赤子之心和刚正不阿首屈一指。

当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刘光第关注着战局的发展,但传来的却是一个又一个个清军战败的消息。刘光第激动了,要上书皇帝,贡献扭转战局、夺取胜利的方略。他明知自己位卑职低,上书言事于法不允,但“缕缕愚忱,不能自已”。他奋笔写出内容很丰富的《甲午条陈》,抨击时弊,力主改革。除了要求“严明赏罚”“下诏罪己”“隆重武备”之外,还尖锐地指出:“自古政出多门,鲜有成事,权当归陛,乃得专图。”就是要光绪帝不让慈禧于政,自己掌握权力搞好国家。

这是什么?公开叫板慈禧太后?这人疯了吧!要知道,慈禧已经垂帘听政了将近二十年,权利一手遮天,和皇帝相比都有过之而无不及。也难怪刘光第的的上司见到这文字,会吓得魂飞魄散,根本不敢代奏,还申斥他说:“讲这种话,轻一点讲是“标新希进”,要充军;重一点讲是离间两宫,挑拨帝后母子关系,要就地杀头的。”

刘光第对于上司的反应并不觉得奇怪,因为他早就看透了官场的腐败,就在他想要解甲归田,做只闲云野鹤的时候,梁启超找到了他,要他帮忙辅助新法。刘光第欣然答应,可却不曾想,这竟是他生命的绝唱。

戊戌六君子:杨深秀

杨深秀,字仪村,出生于一八四九年,是山西闻喜人,光绪年间的进士。六个人里,就属他通过科举取得的成就最高。

在戊戌变法之前,杨深秀就已经是朝廷官员——监察御史,八品,相当于今天的中纪委纪检监察室的处长,虽然职位不是很高,但起码可以解决温饱问题,在那个时代,可以解决温饱问题就已经很不简单了。

和康广仁一样,杨深秀也极力反对八股文。但是于康广仁的激进不同,杨深秀深知八股文的弊端在中国已经积累了几千年,想一朝扫除,决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只能循序渐进,一点一点地将八股文从科举中剔除,才有可能彻底根除八股制度。由于杨深秀提出了这些改革的措施,因而遭到了朝中很多大臣的嫉恨和排挤。杨深秀在此后又上书朝廷,请求选择全面的人才召见试用,把那些老弱庸愚之人全部罢免掉。此书一上,朝中的守旧大臣更对他恨之入骨。

由于有着比较稳定的饭碗,杨深秀本来可以选择明哲保身,像其他保守派一样,但是杨深秀有着一颗炙热的爱国心,他不容许自己的国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所以他不仅大胆的站出来批判封建制度的不足,还选择参与戊戌变法,尽管他仅仅位居八品,尽管他比所有人都明白,一旦失败将要承受怎样的代价。

戊戌六君子:康广仁

康广仁,字幼博,是广东南海人,出生于一八六七年,是康有为的亲弟弟。

因为康广仁出身于士宦家庭,是广东的望族,生活条件优渥,所以他不必向林旭一样苦苦挣扎于科举考试的泥潭。在康广仁还是少年的时候,他就十分反对八股文,认为“国家弱亡,皆因八股锢塞人才所致,变法图强应广开学校,讲求实用之学,以培养爱国志士”,就算后来被慈禧逮捕入狱,康广仁也“言笑自若,高歌声出金石”,甚至还对谭嗣同说:“今八股已废,人才将辈出,我辈死,中国强矣。”

由此可见,康广仁的思想很先进,和他的哥哥康有为一样。不过康广仁的性格比较温和,不像康有为一样激进,否则的话,中国历史,真说不准会被这两兄弟改写。康广仁从不参加科举,在学堂考试的时候,他也从不作答,尽管他的才识已经遥遥领先于其他同龄人。

有趣的是,康广仁被逮捕竟然是被家里的一个厨师给出卖的。一八九八年九月二十一日,康有为、梁启超等四人正在北京南海会馆打牌的时候,清军大队人马向会馆扑来。邻院有个厨子看到清军,知道是来抓康氏兄弟的,就赶忙跑来通风报信。梁启超得信,立即起身,并塞了一把银子给厨子,匆匆离去,因而得以脱险。康广仁也给了厨子钱,换上了厨子的衣服。但是,他临走前又犹豫不决,二返其院,于是发生了变故。清军包围了南海会馆,康广仁自家的厨子(非报信的那位厨子)——因为前两天康广仁因故打了他一下,正怀恨在心,看到大队清兵和康广仁惊慌失措的样子,知道清军是来抓他的,于是就趁机报复,向清军告发了他,康广仁因而被捕。

一个有可能改变历史的人物,就这样被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抹杀,历史和我们开了一个很大的玩笑。

戊戌六君子:谭嗣同

谭嗣同34岁,康广仁32岁,林旭24岁,杨深秀50岁,杨锐41岁,刘光第40岁。

这是六君子在遇害时的年龄,林旭还很年轻,他的人生才刚刚起步;谭嗣同和康广仁正处于生命的黄金期,他们本该去创立一番伟大的事业;杨锐和刘光第已经是四十岁的中年人,杨深秀五十,他们完全可以就此退休,去过闲云野鹤般的生活。

但是,他们没有,他们选择了为国家而义不容辞的站出来,在可以逃跑的时候,他们选择留下。“我以我血荐轩辕”,也许,鲁迅的这句话放在他们身上再合适不过。

六君子有啥

8. 六君子的意思?

   
  注音 ㄌ一ㄡˋ ㄐㄨㄣ ㄗˇ 
  拼音 liù jūn zǐ
   基本释义 
  ⒈  史籍中合称六个杰出人物为“六君子”者甚多,其中最著者,约有:(1)指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礼记·礼运》:“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2)宋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及陈师道、李廌,人称“苏门六君子”。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艺七·姑溪集》:“端叔在苏门,名次六君子……观全集殊下秦、晁、张、陈远甚。”(3)宋宁宗时,右丞相赵汝愚为韩侂胄诬陷,太学生周端朝、张衜、徐范、蒋傅、林仲麟、杨巨集中六人上书讼其冤,被屏斥,史称“六君子”。见《宋史·忠义传·杨巨集中》。
   
  ⒉  (4)明熹宗时,魏忠贤擅权,御史扬涟劾忠贤二十四大罪,涟与左光斗、魏大中、周朝端、袁化中、顾大章皆为忠贤构死,世称“六君子”。又魏忠贤矫旨逮周起元、缪昌期、周顺昌、周宗建、黄遵素、李应升下狱受酷刑死,世称“后六君子”。参阅《明史·宦官传·魏忠贤》。(5)清光绪中,谭嗣同、林旭、杨锐、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因“戊戌变法”失败,同时遇害,世称“戊戌六君子”。参阅《清史稿·李端芬谭嗣同等传论》。
  ⒊  国画称松、柏等六种树木。
  国语辞典修订本   六君子「ㄌ一ㄡˋ ㄐㄨㄣ ㄗˇ」 
  ⒈  史称品格、学识极为杰出的六位人物为「六君子」:(1)​ 指禹、汤、文、武、成王、 周公。(2)​ 宋代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陈师道、李荐,称为「苏门六君子」。清·王士祯(3)​ 宋宁宗时,右丞相赵汝愚被韩侂胄诬陷,太学生周端朝、张衜、徐范、蒋传、林仲麟、杨巨集中六人上书营救,遭摒斥,史称「六君子」。见《宋史·卷四五五·忠义传十·杨巨集中传》。(4)​ 宋理宗时,殿中侍御史丁大全专权,蛮横无理,太学生陈宜中、刘黻、黄镛、林测祖、曾唯、陈宗六人上书批评,舆论界同声响应,称为「六君子」。见《宋史·卷四一八·陈宜中传》。(5)​ 明熹宗时,魏忠贤掌权,其人奸诈残暴,御史杨涟、左光斗、魏大中、周朝瑞、袁化中、顾大章被陷害死于狱中,时人称为「六君子」。后魏忠贤又逮捕周起元、缪昌期、周顺昌、周宗建、黄尊素、李应升六人,害死狱中,世人也称为「六君子」。见《明史·卷三〇五·宦官传二·魏忠贤传》。(6)​ 清光绪时谭嗣同、林旭、杨锐、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因变法被杀,时人称为「戊戌六君子」。见《清史稿·卷四 *** ·李端棻等传·论曰》。(7)​ 民初,杨度、孙毓筠、严复、刘师培、李燮和胡瑛等组筹安会,拥护袁世凯称帝,称为「筹安六君子」。
  引《礼记·礼运》:「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池北偶谈·卷下·谈艺·姑溪集》:「端叔在苏门,名次六君子,……观全集殊下秦、晁、张、陈远甚,然其题跋自是胜场。」
  ⒉  国画上指松、柏、樟、楠、槐、榆六种树木。
  引证解释  ⒈  史籍中合称六个杰出人物为“六君子”者甚多,其中最著者,约有:(1)指 禹、汤、文、武、成王、周公。(3) 宋 宁宗 时,右丞相 赵汝愚 为 韩侂胄 诬陷,太学生 周端朝、张衜、徐范、蒋傅、林仲麟、杨巨集中 六人上书讼其冤,被屏斥,史称“六君子”。见《宋史·忠义传·杨巨集中》。(4) 明 熹宗 时, 魏忠贤 擅权,御史 扬涟 劾 忠贤 二十四大罪, 涟 与 左光斗、魏大中、周朝端、袁化中、顾大章 皆为 忠贤 构死,世称“六君子”。又 魏忠贤 矫旨逮 周起元、缪昌期、周顺昌、周宗建、黄遵素、李应升 下狱受酷刑死,世称“后六君子”。参阅《明史·宦官传·魏忠贤》。(5) 清 光绪 中, 谭嗣同、林旭、杨锐、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 因“戊戌变法”失败,同时遇害,世称“戊戌六君子”。参阅《清史稿·李端芬谭嗣同等传论》。
  引《礼记·礼运》:“禹、汤、文、武、成王、周公 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2) 宋 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 及 陈师道、李廌,人称“苏门六君子”。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七·姑溪集》:“端叔 在 苏 门,名次六君子……观全集殊下 秦、晁、张、陈 远甚。”
  ⒉  国画称松、柏等六种树木。此“六君子”指 倪云林 画中的松、柏、樟、楠、槐、榆。名为《六君子图》。参阅 陈衍 《元诗纪事》卷二一。
  引元 黄公望 《题云林画》诗:“居然相对六君子,正直特立无偏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