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共建原则

2024-05-07 07:11

1.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共建原则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秉承共商、共享、共建原则。 恪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遵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和平共处、平等互利。坚持开放合作。相关的国家基于但不限于古代丝绸之路的范围,各国和国际、地区组织均可参与,让共建成果惠及更广泛的区域。坚持和谐包容。倡导文明宽容,尊重各国发展道路和模式的选择,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求同存异、兼容并蓄、和平共处、共生共荣。坚持市场运作。遵循市场规律和国际通行规则,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各类企业的主体作用,同时发挥好政府的作用。坚持互利共赢。兼顾各方利益和关切,寻求利益契合点和合作最大公约数,体现各方智慧和创意,各施所长,各尽所能,把各方优势和潜力充分发挥出来。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共建原则

2. 如何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海洋是各国经贸文化交流的天然纽带,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全球政治、贸易格局不断变化形势下,中国连接世界的新型贸易之路,其核心价值是通道价值和战略安全。尤其在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合纵连横的背景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和拓展无疑将大大增强中国的战略安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上海自贸区,高铁战略等都是基于这个大背景下提出的。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合作伙伴并不仅限与东盟,而是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增进同沿边国家和地区的交往,将串起连通东盟、南亚、西亚、北非、欧洲等各大经济板块的市场链,发展面向南海、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战略合作经济带,以亚欧非经济贸易一体化为发展的长期目标。由于东盟地处海上丝绸之路的十字路口和必经之地,将是新海丝战略的首要发展目标,而中国和东盟有着广泛的政治基础,坚实的经济基础,21世纪海丝战略符合双方共同利益和共同要求

3. 如何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海洋是各国经贸文化交流的天然纽带,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全球政治、贸易格局不断变化形势下,中国连接世界的新型贸易之路,其核心价值是通道价值和战略安全。尤其在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合纵连横的背景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和拓展无疑将大大增强中国的战略安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上海自贸区,高铁战略等都是基于这个大背景下提出的。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合作伙伴并不仅限与东盟,而是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增进同沿边国家和地区的交往,将串起连通东盟、南亚、西亚、北非、欧洲等各大经济板块的市场链,发展面向南海、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战略合作经济带,以亚欧非经济贸易一体化为发展的长期目标。由于东盟地处海上丝绸之路的十字路口和必经之地,将是新海丝战略的首要发展目标,而中国和东盟有着广泛的政治基础,坚实的经济基础,21世纪海丝战略符合双方共同利益和共同要求

如何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4.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效果

中国经济与外交的拓展方向有两个:陆地上,主要是向西拓展,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带动中亚、外高加索以及中东西亚,从而贯通欧洲;海洋上,主要是向南拓展,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带动东盟,进而链接南亚与中东,以非洲、拉美与欧洲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三大终点,其中,通往欧洲的海上丝绸之路用于弥补亚欧陆上大通道的不足。“海上丝绸之路”这一名称,意味着将是一条和平、安全、合作、共荣之路,将以经济合作带动沿线国家走向全面合作,也有助于化解一些国家关于中国推行“珍珠链”战略的疑虑。  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虽存在一些风险和挑战,但沿线国家加强与中国合作是大势所趋。实施策略将从现有区域合作机制着手,把这些国家和地区串联起来,搭建战略平台,携手重现海上丝绸之路繁荣,促进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与共同富强。不仅保证了中国的国际战略安全,并能让沿线国家和中国互惠互利共赢。南海沿岸国家是中国建设海上丝绸之路的首要对象。东盟国家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中的枢纽地位有可能重现。过去二十多年来,东盟是中国实践多边外交、奉行新安全观的实验区,并且成功建立起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将是中国深化改革,产业升级的一个强大驱动力。同时,通过开辟这一通道,人才、技术、资金等市场要素的交流渠道将得到更大拓展,弥补中国在创新意识和某些领域的短板不足,从而为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导的全面深化改革提供突破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一旦成功,受益地区将是全局性的,不仅会促进沿线国家的经济繁荣,更能对中国的经济改革,产业升级创新,资源有效配置产生强大推力。特别是中国沿海的各个口岸依据不同地缘潜力更会得到相应的大提升。如果福建发展国际中转港,以综合条件最好的福州港、湄洲湾港区为主港,整合南北港口,以分工配合的港口群来提升福建在沿海经济带的位置和竞争力,同时也能解决福建省内南北发展的不平衡。 上海自贸区的样板示范效应,大于其对区域经济的拉动效应。正是基于此,上海自贸区把制度创新作为核心任务,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为着力点,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试验田”运行一段时期后,在总结其所取得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未来中国将有可能在多个城市进行自贸区扩容复制、推广。

5.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效果

从经济角度看,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需要为下一步的发展谋划国际经济空间与外交环境。“以开放促改革”已经被证明是有效途径,但需要寻求新的突破口。但中美、中日经济关系继续大幅度提升的空间不大,与俄罗斯的经济关系提升空间不小,但俄罗斯经济总量有限。因此,中国下一步经济与外交的拓展方向有两个:陆地上,主要是向西拓展,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带动中亚、外高加索以及中东西亚,从而贯通欧洲;海洋上,主要是向南拓展,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带动东盟,进而链接南亚与中东,以非洲、拉美与欧洲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三大终点,其中,通往欧洲的海上丝绸之路用于弥补亚欧陆上大通道的不足。“海上丝绸之路”这一名称,意味着将是一条和平、安全、合作、共荣之路,将以经济合作带动沿线国家走向全面合作,也有助于化解一些国家关于中国推行“珍珠链”战略的疑虑。 从政治与安全角度看,中国在东北亚的周边国家大幅度改善或提升政治与安全关系的可能性不大,南海沿岸国家就成了中国建设海上丝绸之路的首要对象。东盟国家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中的枢纽地位有可能重现。过去二十多年来,东盟是中国实践多边外交、奉行新安全观的实验区,并且成功建立起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将是中国深化改革,产业升级的一个强大驱动力。同时,通过开辟这一通道,人才、技术、资金等市场要素的交流渠道将得到更大拓展,将大大弥补中国在创新意识和某些领域的短板不足,从而为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导的全面深化改革提供突破点。其中上海自由贸易区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能否成功的先导。上海自贸区的试验将对国家战略层面的“两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推动产生深远影响,因为无论之于长江经济带,还是之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或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上海均处于核心要冲位置,故而经由上海自贸区的试验从而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贸易中心进一步夯实,让上海在“两带一路”国家战略中发挥画龙点睛作用。但是,从“两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全局着眼,仅仅凭借上海自贸区一个节点,是很难支撑起“两带一路”国家战略所涉及到的广阔半径。这是因为,长三角经济涉及到上海、江苏、湖北、重庆等9省2市,而丝绸之路经济带则拓宽至中国西部地区和西亚各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则更是延伸至中国和东盟十国。上海自贸区的样板示范效应,将远远大于其对区域经济的拉动效应。正是基于此,上海自贸区把制度创新作为核心任务,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为着力点,在上海自贸区“试验田”运行一段时期后,在总结其所取得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未来中国将有可能在多个城市进行自贸区扩容复制、推广。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效果

6. 如何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①能有效尊重沿线国家的基本权利,取得沿线国家的支持和参与;
②能有效引导沿线国家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创设和平发展的国际政治环境;
③有利于沿线国家开展国际竞争,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国际影响力)
要坚持
①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尊重沿线各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不干涉别国内政,走和平发展之路;
②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要致力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保障各国共同发展的权利,促进沿线各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③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经济带的建设要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实现双赢。

7.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的介绍

2015年3月28日, 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的介绍

8.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受益地区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一旦成功,受益地区将是全局性的,不仅会促进沿线国家的经济繁荣,更能对中国的经济改革,产业升级创新,资源有效配置产生强大推力。特别是中国沿海的各个口岸依据不同地缘潜力更会得到相应的大提升,以下列举几个国内可能受益最大的潜力地区。 1、上海。上海自贸区试验中最关键的一个目标是成为像新加坡一样的中转港。如今,中国的许多期货交易虽然在国内,但是货物的交割地点多在新加坡,尤其是中国期交所挂牌的大宗货物的交货地多数都在新加坡。主要原因是中转港是大进大出的物流中心,而物流中心就是资金流中心,资金要能够自由进出进行交割交易,自由贸易需要自由金融的支撑,但中国不是新加坡这种城市国家,基于国家金融风险考量没有办法开放,因此,国外货物就不能或不便在上海中转交割,所以,上海自贸区的试验重点便是金融封关。 航运业中,大船的运费大大低于小船的运费,货主都希望用大船装运;另一方面,大船因为太大船上货物的目的地往往不单一,例如船期到装船的时候,有部分货物还没有买家,又不能少装10万吨只装20万吨,这样运费就上去了。那么船东一定是选择先用30万吨大船运到新加坡转船,然后先转2条10万吨的小船运不同目的港,剩下的在有自贸区政策的新加坡交易市场上交易。由于通过马六甲的货物绝大部分是中日韩三国,而上海港距离日韩比新加坡近得多,不仅意味着在上海转船更经济,也能为国内企业大大降低运输成本。而自贸区政策则是实现的前提。上海自贸区的意义不仅是物流,更重要的是货物交易的平台,同时也意味着定价权和资源配置权,并带来几百万优质的就业岗位和巨大商机,对于当前的就业形势尤是利好。 2、宁波舟山。上海虽然有最理想的地缘位置,作为长三角经济区域的龙头上海的辐射作用也极其明显,甚至可以江海联运通过长江一直渗透到武汉长沙这样的中部地带,加上其商业配套齐备,非常适宜建立全国性航运中心,但上海河口港的港口条件远远满足不了航运中心的条件,于是上海向浙江租借了大小洋山岛在外海建人工深水港。而作为长三角最好的港口,宁波北仑港在直面上海港的竞争下背靠浙江发达的经济,依然在2013年勇夺中国大陆港口吞吐量第三 、世界前四位。由于洋山港和宁波北仑港同处杭州湾口,相距不到80公里。未来怎样顶层设计统筹分工协作,共同做大蛋糕,将是上海港能否成为国际航运、金融中心的关键,也是如何区域整合共赢的课题。 3、福建。福建地处上海与香港中间。某种程度上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兴衰的代名词。海上丝绸之路留给福建的政治经济遗产是真实巨大的存在,作为中国重要的侨乡,以福州、泉州为代表祖籍地的福建华侨遍布世界各地。以泉州为例,东南亚有七百多万泉州籍华侨,还有超4成祖籍泉州的台胞,无论基于统战,或国家层面所需的历史文化软实力支撑,整合泉州丰厚又分散的历史遗存都势在必然。 而更关键的是,福建拥有超级深水良港。福建地处航运要道,扼守台湾海峡,所有北上日韩的船只都经过这里,有可能在未来国家层面上获得一个中转港机会,中转港两个基本条件是自贸区政策和港口条件,由于海运业大船化趋势越发明显,对超级良港的要求越发急迫,而整个东南沿海条件最适合当中转港的天然深水良港是湄洲湾和宁波北仑港。深水港口是福建的天然地缘优势,而福建同时拥有三都澳、罗源湾、兴化湾、湄洲湾等天然深水良港。在福建几个深水港的深水岸线,面积位置,港口后方土地面积等综合比较优势中,湄洲湾是最优选择。湄洲湾南北两岸分属于有福建经济重镇泉州、莆田,早在1990年湄洲湾港区就被交通部规划成远期的国际中转港。 作为国际中转港需要泊位,仓储,维修等等众多支持系统,又要依托深水岸线发展临港工业把港口价值最大化,需要的港区土地自然是多多益善。如果福建发展国际中转港,需要考虑整合南北港口,合理开发三都澳、罗源湾、湄洲湾等综合条件良好的港口,以一个分工配合的港口群来提升福建在沿海经济带的位置和竞争力,并同时解决福建省内南北发展不平衡的问题。4、粤港澳。珠江三角洲经济圈是中国最发达的经济区域之一,是三大增长极之一。广东是改革开放的最前沿,是中国经济第一大省,面临产业转型升级的历史性任务。在转型阶段,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将对珠三角的港口覆盖面、产业升级产生巨大促进和提升。同时广东也是华侨大省,与沿线国家和地区人文纽带长期不断,这个优势将很好促进广东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良好结合。 随着粤港澳经济一体化水平不断提高,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各类要素资源加快聚集。广东和港澳间功能体系对内相对有机联系,对外则相对完整独立,对区域内外的。但粤港澳合作中也碰到像上海宁波一样的区域竞争合作问题。客观上说,香港的腾飞是 49年后大陆政权轮换使得香港成为了人才和资本的避风港,并在大陆被封锁后长达三十年时间里成为大陆与外界 进出口的唯一中转港。随着中国的全面开放,香港的地位下降势难避免。香港只有融入中国大陆特别是珠三角地区,与之携手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形成世界级新经济区域才能并维系香港当前的地位。虽然由于中国的全面开放让香港失去了世界物流中心的地位,但香港在自由港政策及完善的法律制度经验借鉴上对中国对珠三角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粤港澳之间加大联结,合作互利、加速融合,凭借广东巨大的经济实力和港澳地区长期的国际化优势,并不难塑造出一个与上海自贸区截然不同,同时更为自由而繁荣的合作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