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卫东的发表论文

2024-05-16 18:43

1. 李卫东的发表论文

序号 论文名称 发表、鉴定时间、地点 备注1 《民办高校困难风险防范析》(封面目录) 2010.10哈尔滨工大 《中外企业家》7期 国际学术交流期刊(第二作者)2 《民办高校发展趋势刍议》 2101.9哈尔滨工大 《中外企业家》5-6期 国际学术交流期刊合作3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 2010.06.25海大管理学院(教育厅项目研究报告) 独作4 《提高海口市经济竞争力的分析与对策》 2009.6《科技与教育》 独作5 《浅析“青春之歌”的影响力》 2009.《琼州学院》学报第4 期 合作6《公司人才战略刍议》 2008.《琼州学院》报第4 期 独作7《继续发挥敢为人先的精神》 2008.5.5《海口晚报》 独作8 《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2007.12《科学时代》 独作9 《海口应树立区域城市中心的理念》 2007.11.6《海口晚报》 独作10 《浅析中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性 》 2007.6《科学时代》 独作11 《和谐海南 生态为先》 2007.6《中国生态前沿 报告》(南海出版社) 独作 全国生态论坛研讨会论文12 《推进海口城市化进程的思考》 2006.12《大学时代》 独作13 《科学决策打造和谐生态海南》 2006.9《自然保护》 独作14 《管窥高等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的特色》 2006.8《大学时代》 独作15 《保护生态 人人有责》 2006.7《自然保护》 独作16 《保护生态,从小事入手》 2006.6.14《海南日报》 独作17 《打造高职教育新时空》 2006.2《大学时代》 独作18 《多元体制高校创新发展的探讨与实践》 教育厅高校2005.8暑期研讨会论文集 独作19 《高职招生路在何方》 2004.12《海南教育改革探索与实践》 合作20 《对岛服市场的思考与对策》 2005.10《改革》 独作 2004版北大-中文核心期刊21 《海南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考》 2005.4 《和平出版社》 合作22 《海南高职教育发展的新视野新举措》 2005.6《现代新教育》 合作23 《浅析高职教育中的矛盾关系》 2005.1 《湖海文集》 合作24 《话析考试》 2005.1 中央教科所《中国科学出版社》 独作25 《坚持科学发展先协调好高职院校各部门发展》 2004.11. 《职业技术教育》 独作 2000版北大-中文核心期刊26 《深刻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 2003.8有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论文集 独作27 《中国古代部分学者人口思想》 2000.1中国经济出版社(中国时期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荟萃)1卷 独作28 《略论邓小平旅游经济思想》 2000.1 中国经济出版社(中国时期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荟萃 )2卷 独作29 《北纬30度》 2000第4期《黄山旅游》 独作30 《发展旅游产业,筑就致富通途》 (全国邓小平旅游思想研讨会)论文2000.5.7《黄山日报》 独作31 《论邓小平旅游思想》 98.2.《新时期党的建设》东北大学出版社 独作32 《坚持教学改革,提高培训质量》 97.1.《新时期党的建设》东北大学出版社 独作33 《书价上涨为哪般》 1996.1.22《合肥晚报》 独作34 《商秧.韩非人口适度思想浅析》 1996.第9卷武汉同济医科大学《医学与社会》 合作35 《浅谈中国古代人口思想》 1996.第2期《理论建设》 独作 (92版)北大中文核心期刊

李卫东的发表论文

2. 李卫东的代表论文

1. 特早熟玉米生长规律的探讨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8年3期2. 环境因子对郁金香气孔变化的影响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20063. “康氏”粉蚧空间分布研究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3年3期4.特早熟夏玉米不同时期追肥对产量及产量形成因素的影响山西农业大学学报1999年4期5. 灌溉条件下紧凑型玉米“四高”栽培技术模式研究山西农业大学学报1999年2期6. 山西省中部盆地小麦休闲期热量资源与移栽玉米研究中国青年农业科学技术学报1997

3. 李卫东的出版论著

( 近五年主要论文发表情况 )序号 论文名称 发表刊物 发表时间 作者排序 检索情况[1]考虑双边交易功率指向的潮流追踪算法研究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04,24(7) 3 Ei收录[2] 输电开放下基于交叉影响矩阵的损耗分摊方案研究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04,24(1) 2 Ei收录[3] 基于阻塞支路潮流变化量的阻塞成本分摊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04,24(2) 2[4] 计及功率实际分布与转运服务影响的输电服务分摊方案研究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2,22(10) 1 Ei收录[5] 输电成本计算中损耗分摊原则的研究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02,22(1) 1 Ei收录[6] 潮流追踪迭代算法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01,21(11) 1 Ei收录[7] 判决树方法用于变压器故障诊断的研究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01,21(2) 2 Ei收录[8] 一种基于历史数据的电力系统潮流确定策略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00,20(1) 1 Ei收录[9] 互联电力系统运行控制性能评价标准制定相关问题的探讨 《电力系统自动化》 (已录用)[10] 电力系统运行状态可视化技术综述 《电力系统自动化》 2004,28(8) 2 Ei收录[11] 一类输电网损分摊方法的积分路径相关性简析 《电力系统自动化》 2004, 28(9) 2 Ei收录[12] 发电侧电力市场下的AGC容量确定与机组选择 《电力系统自动化》 2004, 28(19) 2 Ei收录[13] 电力市场下AGC机组调配的遗传算法 《电力系统自动化》 2003, 27(15) 1 Ei收录[14] 发电侧电力市场中AGC机组调配框架的研究 《电力系统自动化》 2003, 27(2) 2 Ei收录[15] 基于严格数学推导的损耗分摊原则的研究 《电力系统自动化》 2001,25(11) 1 Ei收录[16] 电力市场中损耗分摊算法选择与比较研究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2004,44(1) 3[17] 一种配电网潮流混合算法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2003,43(3) 2[18] 潮流追踪比较研究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2002,42(4) 1 Ei收录[19] 基于潮流追踪的输电网络功率损耗分摊方案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04,36(4) 1 Ei收录[20] 潮流追踪中节点功率分配原则的研究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03,35(4) 1[21] 基于潮流追踪的输电网络功率损耗分摊方案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04,36(4) 1 Ei收录[22] 灵敏度关系求取的多变量摄动法及其应用研究 《系统仿真学报》 2001,(2) 2[23] Power flow tracing based method for allocation of transmission service cost to transaction J.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04, 11(4) 1 Ei收录[24] Insulator Diagnosis Using Artificial Neural Nets and Information Theory J.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00,7(3) 1[25] Research on power flow tracing-Part I:Losses allocation rule Proceedings of 200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ical Engineering July 22-26, 2001 1[26] Research on power flow tracing-part II: Iteration Strategy for Load Flow Tracing Proceedings of 200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ical Engineering July 22-26, 2001 1[27] Research on comparison of power flow tracing methods Proceedings of CIGR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ower Systems September 3-5, 2001 1[28] Framework of generating unit selection to perform AGC function after deregulation Proceedings of 2002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ower System Technology Oct. 13-17, 2002, Kunming 1

李卫东的出版论著

4. 李卫东的简介

历任曲靖市体育运动学校政教科副科长,教务科科长,训练科科长,副校长;曲靖市体育训练中心主任;曲靖市体育局副局长兼曲靖市体育训练中心主任。现任曲靖市文化体育局副局长。拟提拔为曲靖市文化体育局党委副书记(正处)。

5. 李卫东的主要科研成果与论著

 如硕士论文(1991年)系统研究了中国暖温带变性土(黑粘土类)的形成和分类。博士论文(1995年)研究了华北平原冲积土壤的质地层次空间分异特征及对农田水平衡的影响。1998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冲积土壤质地层次空间变化的模拟研究”。自1999年以来在开展离散空间变量的多维马尔可夫链模拟研究中,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在艰难处境中与张传荣教授合作逐步提出了多维马尔可夫链模拟的一系列理论、方法和技术,构建了“马尔可夫链地统计学”,成为地统计学和地球空间分析上的一个独立的理论方法体系。另外在网络GIS、遥感图像处理、土壤空间变异描述模拟和区域环境模拟等方面也取得了重要进展。马尔可夫链地统计学(Markov chain geostatistics)的主要论文于2007年发表于数学地质(Math. Geol.)和美国土壤学会会刊(Soil Sci. Soc. Am. J.)等国际刊物上,主要内容包括“马链随机域”(Markov chain random field)理论及有关模拟算法和“转移概率函数”(Transiogram)理论及有关联合拟合方法。有关理论分别从数学推导和实例验证上得到了证明。该研究被认为是“对地统计学和地球空间分析的重大贡献”,提出了新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开辟了空间统计学研究上的一个新领域。在国际数学地质、地理学、土壤学和水文学等学界引起很大关注。在地理信息、土壤、数学地质、环境统计和遥感等领域国际刊物上发表了一系列重要学术论文。该研究到目前为止已发表有关国际刊物论文17篇,建立起了一个理论方法体系框架,未来的扩展和应用仍将是一个长期的工作。自1992年以来,李卫东博士共发表学术论文近70篇,其中第一作者论文40余篇,英文论文40余篇,国际刊物论文30余篇。他于2007年春应邀编写国际人文地理百科全书马尔可夫链分析一文,在2008年和2009年多次被提名到美洲名人录。 1.Zhang, C., T. Zhao, and W. Li. 2010. Automatic search of geospatial features for disaster and emergency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 and Geoinformation, doi:10.1016/j.jag.2010.05.004.  2., W., C. Zhang, D.K. Dey, and S. Wang. 2010. Estimating threshold-exceeding probability maps of continuous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with Markov chain random fields. Stochastic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Risk Assessment, doi:10.1007/略-9.   3.Zhang, C., T. Zhao, W. Li, and J. Osleeb. 2010. Towards logic-based geospatial feature discovery and integration using web feature service and geospatial semantic web.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 24(6): 903-923.  4., W. and C. Zhang. 2010. Linear interpolation and joint model fitting of experimental transiograms for Markov chain simulation of categorical spatial variabl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 24(6): 821-839.  5.Zhang, C., T. Zhao, and W. Li. 2010. The framework for a geospatial semantic web based spatial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for digital eart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gital Earth, 3(2): 111-134.   6., W. and C. Zhang. 2010. Simulating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lay layer occurrence depth in alluvial soils with a Markov chain geostatistical approach. Environmetrics, 21(1): 21?32.  7.Zhang, C. W. Li, and D. Travis. 2009. Geostatistical restoration of clouded pixels in multispectral remotely sensed imager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30(9): 2173-2195.  8.Zhang, C., Z-R. Peng, T. Zhao and W. Li. 2008. Transformation of transportation data models from 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 to web ontology language. Journal of the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oard: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Record, 2064: 81-89.   9.Zhang, C, and W. Li. 2008. Regional-scale modeling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urface and subsurface textural types in alluvial soils using Markov chain geostatistics. Soil Use and Management, 24(3): 263-272.   10., W., and C. Zhang. 2008. A single-chain-based multidimensional Markov chain model for subsurface characterization. Environmental and Ecological Statistics, 15(2): 157-174.   11.Zhang, C., and W. Li. 2008. A comparative study of nonlinear Markov chain models in conditional simulation of categorical variables from regular samples. Stochastic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Risk Assessment, 22(2): 217-230.   12., W. 2007. Markov chain random fields for estimation of categorical variables. Mathematically Geology, 39(3): 321-335.   13., W. 2007. A fixed-path Markov chain algorithm for conditional simulation of discrete spatial variables. Mathematical Geology, 39(2): 159-176.  14., W. 2007. Transiograms for characterizing spatial variability of soil classes.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n Journal, 71(3): 881-893.  15., W., and C. Zhang, 2007. A random-path Markov chain algorithm for simulating categorical soil variables from random point samples.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n Journal, 71(3): 656-668.  16.Zhang, C., W. Li, and T. Zhao. 2007. Geospatial data sharing based on geospatial semantic web technologies. Journal of Spatial Science, 52(2): 11-25.  17.Zhang, C., and W. Li. 2007. Comparing a fixed-path Markov chain geostatistical algorithm with sequential indicator simulation in categorical variable simulation from regular samples. GIScience & Remote Sensing, 44(3): 251-266.  18.Zhang, C., W. Li, and D. Travis. 2007. Gaps-fill of SLC-off Landsat ETM+ satellite image using a geostatistical approac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28(22): 5103-5122.   19. W. 2006. Transiogram: A spatial relationship measure for categorical dat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 20(6): 693-699.   20., W., and C. Zhang. 2006. A generalized Markov chain approach for conditional simulation of categorical variables from grid samples. Transactions in GIS, 10(4): 651-669.  21.Zhang, C., W. Li and M. Day. 2006. Effective protected-area boundary designation in China using a web-based spatial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Journal of Spatial Science, 51(2): 33-46.   22., W., and C. Zhang. 2005. Application of transiograms to Markov chain modeling and spatial uncertainty assessment of land cover classes. GIScience & Remote Sensing, 42(4): 297-319.  23., W., C. Zhang, J.E. Burt, and A. Zhu. 2005. A Markov chain-based probability vector approach for modeling spatial uncertainties of soil classes.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n Journal, 69(6): 1931-1942.  24.Zhang, C., and W. Li. 2005. The roles of Web Feature and Web Map Services in real-time geospatial data sharing for time-critical applications. Cartography and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 32(4): 269-283.   25.Zhang, C., W. Li and M. Day. 2005. Towards establishing effective protective boundaries for the Lunan Stone Forest using an online spatial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Acta Cars.

李卫东的主要科研成果与论著

6. 李卫东的专著教材

(一)专著1.《用玉米科学栽培技术》. 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6. 主编.2.《抗旱农业节水灌溉技术》. 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主编(二)教材1.《种子生产与经营管理》. 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 科学出版社. 2010. 参编..

7. 李卫东的工作情况

(一)敬业爱岗,在辅导员工作岗位上默默耕耘 李卫东老师热爱辅导员工作。他于1997年7月本科毕业后留在该校经济与管理学院从事辅导员工作。十一年来,他先后担任过经济与管理学院8个年级的辅导员,兼任学院学生会指导教师。他坚决服从组织的需要和安排,从不与组织讲条件和价钱;坚守辅导员岗位,竭诚育人,无怨无悔;忠实地;履行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以极大的热忱认真做好学生的教育管理与服务工作。他在辅导员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勤勤恳恳,默默耕耘,任劳任怨。 (二)精心施教,做大学生的良师益友 李卫东老师对学生充满爱心。来自四川的一名同学,由于家庭经济非常困难,父母不愿意供她女儿读大学,她怀着极其复杂的心情来学校报到。李卫东老师了解到她的情况后,一方面通过申办助学贷款、介绍勤工助学岗位等途径帮助她解决经济上的困难,另一方面又不断鼓励她立志勤学,经常关心她的学业、思想和生活,还多次慷慨解囊,先后赞助其生活费用三千多元,使其顺利地完成了学业并顺利就业。十一年来,李卫东带过的每一个学生的成长都凝结有他的心血和汗水,他也赢得了广大同学的尊敬和爱戴。他带过的一届学生曾经给李卫东老师送了一面写着“送给我们最亲爱的人-李卫东老师”的锦旗,这是李卫东老师关爱学生和广大同学爱戴李卫东老师的见证。 李卫东老师注意结合专业特点和不同类型学生的特点开展思想教育,十一年来,共为学生讲授党课、学生干部的素质与要求、大学阶段的定位、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等专题讲座逾百场(次)。 李卫东老师坚持有目的、有计划地与同学进行个别谈话,对学生进行有针对的思想教育。他每学期至少要与所带年级的每位同学个别谈话一次。2003级一名同学进入大学二年级后迷上了传销, 无心求学,经常不去上课,一学年内共有9门功课重修。为了把她从传销的“泥潭”中解救出来,李卫东老师先后与她个别谈话30多次(其中时间最长的一次达7个小时),耐心教育引导她认识非法传销的危害,破除一夜暴富的幻想,珍惜大学阶段的宝贵时光,把事业成功建立在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完成学业的基础之上。同时,李卫东老师还安排班干部和同寝室的同学多关心和帮助这名同学,并争取其父母的配合和支持。经过反反复复和艰苦耐心的教育,这名同学终于下定决心不做传销,认真读书。李卫东老师又引导她做好详细的学习计划,安排优秀学生帮助她学习,并每周定期检查张研执行学习计划的情况。经过李老师和同学们的热情帮助,这名同学成绩有了明显的好转,并陆续完成了重修的科目,最终按期毕业。 (三)锐意创新,着力培养提高学生的“三大能力”, 他积极探索和创新学生党支部的活动形式,经常组织党员深入社区或企业,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和党员教育活动。他把绩效管理的理论运用到学生党员管理中去,促进了学生党员考核评估的科学化。 李卫东老师积极探索学生教育管理的新模式。1999年,他提出应当开辟专业实践基地的建议获得了学院领导认同。此后几年,他经常陪学院领导到各地联系和落实专业实践基地。目前,经管学院共建立了30多个专业实践基地。 李卫东老师定期组织学生开展模拟金融市场、网络创业大赛、模拟商务谈判、职业生涯设计大赛、企业形象设计大赛、营销策划大赛等活动,为同学培养提高“三大能力”提供了平台。在全国和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作品竞赛中,李卫东老师所带年级的学生获得国家级一等奖一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获得省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李卫东老师所带年级的学生获得一等奖的有10人,获得二等奖的有25人,获得三等奖的有21人;有32人在省级刊物上发表了学术论文,共有8人获得国家奖学金一等奖。其中2003级学生四级通过率为94%,六级通过率为51.5%,有16名同学获得省级以上奖项,有13名同学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了学术论文。在他和另一位老师所带的06级本科学生中,有14人荣获国家级比赛奖项, 35人荣获国家奖学金和国家励志奖学金.全级国家级总获奖人数为49人;28人荣获省级比赛奖项; 278人荣获校级比赛奖项,校级以上获奖比率高达80.7%。 (四)坚持走工作、学习、研究相结合之路,科研成果显著 李卫东老师重视总结经验和进行科学研究,积极探索学生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他撰写的《谈如何培养大学生的独立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获学校学生工作理论研讨会经验材料一等奖。他参与的“建立'三大能力'培养模式,系统开展素质教育”的课题获校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他参与的“'三大能力'与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课题获校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他撰写的论文《构建以“三大能力”为核心的学生管理模式》获得首届“南方辅导员论坛”优秀论文奖。参加工作以来,李卫东老师在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已有9篇。李卫东老师结合工作实践编著的《大学生学习生涯规划与核心能力构建》一书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著作中他系统提出了解决大学生如何科学规划,如何分步实施,如何构建核心能力等现实的问题,这是李卫东老师十年辅导员工作的智慧结晶,是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学生管理思路和模式的探索和创新。2007年12月,李卫东老师牵头申报的课题《大学生学习生涯规划与核心能力构建个案研究》获得教育部辅导员骨干支持研究课题委托研究项目立项。 (五)把握平台,积极交流,整合资源,争当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示范者 2008年,李卫东老师利用各种平台,充分学习专家学者的睿智和思想成果的一年,积极推广经验。2008年2月,他参加了复旦大学举行的“全国首届辅导员工作创新论坛”;3月,他随学校学习团赴澳大利亚的ECU和RMIT大学参观访问,学习了国外大学关于学生事物的管理经验;7月,他参加了广东省委党校举办的“优秀辅导员学习班”的学习;12月,他参加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的“全国辅导员骨干高级研修班”的学习。在学习的同时,李老师非常注重把握机会,积极向同行推广自己“以大学生学习生涯规划与核心能力构建”为体系的学生培养模式。2008年11月,由中山大学举办的“全国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理论研讨会”在广州举行,李老师作为典型在大会做了题为“如何在辅导员岗位上锻炼成长”的发言,系统介绍了他管理学生的系统,获得了在场的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2008年12月,由省教育工委,省教育厅主办的“广东高校首届南方辅导员论坛”在华南师范大学举办,李老师在大会做了主题发言。2008年,李老师应邀到广东省内高校做讲座和经验介绍有十余所。 李卫东认为,辅导员像小草一样地默默无闻,像老黄牛一样辛勤耕耘,无私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无怨无悔地为学生和他人编织着美丽的梦。同时,辅导员这个让人肃然起敬的名字也给他的生命带来了其他行业没有的体验,每当看到挂在墙上的学生送的印着“送给我们最亲爱的人-李卫东老师”的锦旗时,李卫东老师觉得付出的所有辛勤都是值得的。 三、个人获奖情况 2007年校“优秀辅导员”和校“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奖”;广东省“优秀辅导员标兵”。

李卫东的工作情况

8. 李卫东的科研工作

本科所学专业为机械工程,毕业论文(1988年)是:《原野250摩托车前后缓冲器匹配的实验研究》。硕士研究生专业为机械制造,研究方向为精密加工,毕业论文(1993年)是:《砂带振动磨削精度及机理的实验研究》。博士研究生专业为机械制造,研究方向为机电自动化,毕业论文(1999年)是:《智能数控自动编程基础技术研究》。完成北京起重运输机械研究所五吨叉车转向系统及五吨伸缩臂叉车转向系统的设计;负责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精密工程专业的筹建项目。主要完成的横向项目有:夏米尔ROBOFIL290型数控线切割机/夏米尔FORM20电火花机床的应用;UG环境下注塑模具设计;新达精密机械有限公司航空发动机支架的UG造型及数控编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