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理论的负债管理理论

2024-05-09 18:32

1.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理论的负债管理理论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理论的负债管理理论

2. 负债管理理论导致商业银行()多选。

选择AD
 
该理论缺陷:①提高了银行的融资成本,因为借款成本通常要比存款利率高。②增加了经营风险,当银行不能从市场借到相应的资金时,就可能陷入困难,而市场是变幻难测的。③不利于银行稳健经营,短期资金来源比重增大,借短放长的问题日趋严重,银行不注意补充自有资本,风险增加了。

3.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理论的负债管理理论

该理论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盛行于60年代。负债管理理论是以负债为经营重点,即以借入资金的方式来保证流动性,以积极创造负债的方式来调整负债结构,从而增加资产和收益。这一理论认为:银行保持流动性不需要完全靠建立多层次的流动性储备资产,一旦有资金需求就可以向外借款,只要能借款,就可通过增加贷款获利。负债管理理论历史上依次经历了由存款理论向购买理论和销售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 该理论曾今是商业银行负债的主要正统理论。其主要特征是它的稳健性和保守性,强调应按照存款的流动性来组织贷款,将安全性原则摆在首位,反对盲目存款和贷款,反对冒险谋取利润。基本观点:①存款是商业银行最主要的资金来源,是其资产业务的基础;②银行在吸收存款过程中是被动的,为保证银行经营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银行的资金运用必须以其吸收存款沉淀的余额为限;③存款应当支付利息,作为对存款者放弃流动性的报酬,付出的利息构成银行的成本。局限性:①没认识到银行在扩大存款或其他负债方面的能动性;②没认识到负债结构、资产结构以及资产负债综合关系的改善对于保证银行资产的流动性、提高银行盈利性等方面的作用。 该理论是继存款理论之后出现的另一种负债理论,它对存款理论作了很大的否定。基本观点:①商业银行对存款不是消极被动,而是可以主动出击,购买外界资金;②商业银行购买资金的基本目的是为了增强其流动性;③商业银行吸收资金的适宜时机是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直接或间接抬高资金价格,是实现购买行为的主要手段。局限性:助长商业银行片面扩大负债,加深债务危机,导致银行业恶性竞争,加重通货膨胀负担。 该理论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一种银行负债管理理论。基本观点:银行是金融产品的制造企业,银行负债管理的中心任务就是迎合顾客的需要,努力推销金融产品,扩大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和收益水平。该理论给银行负债管理注入了现代企业的营销观念,即围绕客户的需要来设计资产类或负债类产品及金融服务,并通过不断改善金融产品的销售方式来完善服务。它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业和非金融业相互竞争和渗透的情况,标志着金融机构正朝着多元化和综合化发展。局限性:未能很好地解决如何使银行盈利性与流动性和安全性统一的问题。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理论的负债管理理论

4.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理论的资产负债管理理论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金融管制逐渐放松,银行的业务范围越来越大,同业竞争加剧。使银行在安排资金结构和保证获取盈利方面困难增加,客观上要求商业银行进行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由此产生了均衡管理的资产负债管理理论。⑴该理论的主要特点:①综合性。即资产和负债管理并重;②适应性。即根据经济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经营行为,加强动态管理。⑵该理论提出的基本经营原则:①总量平衡原则。即资产与负债规模相互对称,统一平衡。②结构对称原则。即资产和负债的偿还期及利率结构对称。③分散性原则。即资金分配运用应做到数量和种类分散。⑶资产负债管理的主要技术方法:①缺口管理法。分为两种:▲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方法。基本思路是: 银行可以根据利率变动的趋势,通过扩大或缩小利率敏感性资产与利率敏感性负债之间缺口的幅度,来调整资产和负债的组合及规模,以达到盈利的最大化。▲持续期缺口管理方法。具体做法是: 在任何一个既定时期,计算资产加权平均到期日减负债加权平均到期日的差额,即持续期缺口。如该缺口为正,则说明资金运用过多;反之,则资金运用不足,应根据外部环境进行调控。②利差管理法。即控制利息收入和利息支出的差额,以便适应银行的经营目标。主要手段有:▲增加利差。即控制利息收入和利息支出的差额,以便适应银行的经营目标;▲创新金融衍生工具及交易方式。即运用金融期货交易、金融期权交易、利率互换等衍生工具,进行利差管理与资产的避险保值。

5.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理论的负债管理理论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理论的负债管理理论

6.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金融管制逐渐放松,银行的业务范围越来越大,同业竞争加剧。使银行在安排资金结构和保证获取盈利方面困难增加,客观上要求商业银行进行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由此产生了均衡管理的资产负债管理理论。
⑴该理论的主要特点:
①综合性。即资产和负债管理并重;
②适应性。即根据经济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经营行为,加强动态管理。
⑵该理论提出的基本经营原则:
①总量平衡原则。即资产与负债规模相互对称,统一平衡。
②结构对称原则。即资产和负债的偿还期及利率结构对称。
③分散性原则。即资金分配运用应做到数量和种类分散。
⑶资产负债管理的主要技术方法:
①缺口管理法。分为两种:
▲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方法。基本思路是: 银行可以根据利率变动的趋势,通过扩大或缩小利率敏感性资产与利率敏感性负债之间缺口的幅度,来调整资产和负债的组合及规模,以达到盈利的最大化。
▲持续期缺口管理方法。具体做法是: 在任何一个既定时期,计算资产加权平均到期日减负债加权平均到期日的差额,即持续期缺口。如该缺口为正,则说明资金运用过多;反之,则资金运用不足,应根据外部环境进行调控。
②利差管理法。即控制利息收入和利息支出的差额,以便适应银行的经营目标。主要手段有:
▲增加利差。即控制利息收入和利息支出的差额,以便适应银行的经营目标;
▲创新金融衍生工具及交易方式。即运用金融期货交易、金融期权交易、利率互换等衍生工具,进行利差管理与资产的避险保值。

7.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经过了怎样的演变和发展

1、资产管理理论:主要研究如何把筹集到的资产恰当地分配到现金资产、证券投资、贷款和固定资产等不同资产上。商业银行的资产管理理论以资产管理为核心,早在十七八世纪,资产管理就成为商业银行管理遵循的原则。商业银行资产管理理论历史上依次经历了由商业贷款理论向资产转移理论和预期收入理论发展的演变过程。
  2、负债管理理论: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盛行于60年代。负债管理理论是以负债为经营重点,即以借入资金的方式来保证流动性,以积极创造负债的方式来调整负债结构,从而增加资产和收益。这一理论认为:银行保持流动性不需要完全靠建立多层次的流动性储备资产,一旦有资金需求就可以向外借款,只要能借款,就可通过增加贷款获利。负债管理理论历史上依次经历了由存款理论向购买理论和销售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
  3、资产负债管理理论: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由于市场利率大幅上升,负债管理在负债成本及经营风险上的压力越来越大,商业银行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更为有效的经营管理指导理论。而在此时,电脑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在银行业务与管理上的运用越来越广泛,银行经营管理的观念逐渐改变,由负债管理转向更高层次的系统管理--资产负债综合管理。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经过了怎样的演变和发展

8. 商业银行经营学资产负债管理理论有哪几个阶段

 (1)资产管理(The Asset Management)

  20世纪60年代以前,在商业银行为信用中介的间接融资占主导地位环境下,在当时较稳定的资金来源的基础上,对资产进行管理。

  资产管理依其提出的顺序又有以下三种理论:商业性贷款理论、资产可转换理论、预期收入理论。

  (2)负债管理(The Liability Management)

  20世纪60年代,西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重心有资产管理转向负债管理为主。

  负债管理的基本内容是: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和流动性管理,不仅可以通过加强资产管理来实施,也可以通过在货币市场上主动性负债,即通过“购买”资金来实施。

  (3)资产负债综合管理(Asset-Liability Management)

  资产负债综合管理于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初,伴随着金融自由化浪潮而产生的。

  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的基本思想:在资金的配置、运用以及在资产负债管理的整个过程中,根据金融市场的利率、汇率及银根松紧等变动情况,对资产和负债两个方面进行协调和配置,通过调整资产和负债双方在某种特征上的差异,达到合理搭配的目的。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