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国家教育机构除了国子监,还有哪些部门?秘书省是个何机构

2024-05-05 02:54

1. 唐代的国家教育机构除了国子监,还有哪些部门?秘书省是个何机构


唐代的国家教育机构除了国子监,还有哪些部门?秘书省是个何机构

2. 唐朝时国子监是干嘛的

一句话 古代的贵族学校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

隋开皇初年,决定国子寺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开皇十三年(593) 国子寺不再隶属太常,成为独立的教育管理机构,复名国子学。大业三年(607)改称国子监,监内设祭酒一人,专门管理教育事业,属下有主簿、录事各一人,统领各官学,如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各官学的博士、助教、生员皆有定额。据《隋书·百官志下》记载:博士:“国子、太学、四门各五人,书、算各二人,”助教:“国子、太学、四门各五人,书、算各二人,”学生 :“国子一百四十人……”。国子学与太学并立,是专门研习儒家经典的经学学校。
唐承隋制,武德元年(618)唐设国子学,学额300人,学生皆为贵族子弟,教师24人。贞观元年(627)唐将国子学改称国子监,同时成为独立的教育行政机构。监内设祭酒一人,为最高教育行政长官。设丞一人,主簿一人,负责学生学习成绩和学籍等具体事宜。唐代曾几易国子监之名,曾改称司成馆、成均监,神龙元年(705) 又复其名。据《旧唐书·高宗本纪》载:“凡六学,皆隶于国子监。”所谓六学,即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和算学。

3. “国子监”是隋唐至明清时期最主要的教育机构,相当于现在的大学,它是如何招生的?

科举制创立于隋代,后被历代沿袭。到了明清时期,科举制发展到顶峰,成为读书人入仕的主要渠道。但同时在科举之外,还有名目繁多的官学,这些官学的学生也通过考试、举荐进入仕途。本章节就详细地介绍一下清代的科举和学校选官。

私塾”、“家塾”这两个词汇大家都听说过,这是孩童最早入学的学校,类似于现在的小学到中学的这个阶段。但需要注意的是,它们两者之间是有区别的。
不管是在什么学校就读,以后如果要走科举入仕的途径,就需要先考童试,参加童试的人不论年龄大小,都叫童生或儒童。参加童试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是参加本州县的考试,合格以后参加府考试,叫府试,府试合格者,再参加院试。院试是由省级最高教育长官学政主持的考试,合格者录取为“生员”,即俗称的秀才。


国子监是中央级的官学,教育贡监生。入国子监的贡监生在一定年限以后可以考职授官,也可考举人。不过,清代有一个较为奇特的现象,秀才深造不一定要在官学,很多人都选择书院。《清史稿·选举·学校》称:“儒学浸衰,教官不举其职,所赖以造士者,独在书院,其裨益育才,非浅鲜也。”

府、厅、州、县属于同级学校,但秀才却分三个等级,第一等叫廪膳生,全称叫廪膳生员,简称廪生,是官府发给助学金的;第二等叫增广生员,也叫增广生,简称增生,本来是指扩大录取的,后来专门成了生员中的一个等级;第三等叫附生,也是属于扩大录取的,后来成了生员的一个最低等级。增生、附生是不享受官府助学金的。
旗人官学中规模最大、最正规的,是按旗所设的八旗官学,也可称为是狭义的八旗官学,其学生由国子监负责教学与管理。八旗各种官学的学生学习一定年限后,可以按考试成绩选为低级职官,较多的是笔帖式、库使和内阁中书等。此外,还可考选为顺天府学生员,学习一定时期,再选拔为国子监贡生,或走科举之入仕之路。

“国子监”是隋唐至明清时期最主要的教育机构,相当于现在的大学,它是如何招生的?

4. 唐代国子监的组织情况是什么样的?

唐代国子监,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
学校的差别,与学生资荫(即父祖官爵)身份有关。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分别面向三品、五品、七品以上官僚子弟,律学、书学、算学则面向八品以下子弟及庶人。此外,国子生、太学生、四门生学习儒家经典,律学、书学、算学学生则学习专门技术。国子学生员三百人,太学五百人,四门学一千三百人,律学五十人,书学、算学三十人。
入学年龄为十四岁至十九岁,律学则为十八岁至二十五岁。

5. 唐代创立的国子监编制是怎样的?

隋统一全国以后,创立了科举制度,建立了全国昀高学府国子寺,并在国子寺里设立了明算学。明算学内设算学博士两人,算学助教两人,从事数学教学工作,有学生80人。这在我国数学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至唐代,官办的数学教育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唐朝的昀高学府国子监里设有明经、进士、秀才、明法、明书、明算6科。
明算科内设算学博士两人,“掌教文武八品以下及庶人子为生者”,还有算学助教一人。算学博士的官级很低,只有“从九品下”,而算学助教则没有品级。

唐代创立的国子监编制是怎样的?

6. 国子监是哪个朝代设立的?主要用来做什么?

国子监是中国隋代以后、朝鲜半岛高丽王朝、越南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之最高学府;同时作为当时国家教育的主管机构,隶属礼部。
国子监具有一定程度的监国功能,可以弹劾官员和国政,尽管这功能自宋朝以后已不甚明显,而国子监自创建以来最明显的三个功能则是:协助国家举行科举考核;负责对国家最优秀学子的教育工作;规管士子的德行、操守。
作为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在先秦以前,五帝时称成均,虞舜时称上庠,周代称辟雍,汉以后称太学。隋朝初期,设立国子寺,不久改称国子监,并同时赋予主管全国教育行政职能。而在以前,太常兼有管理全国教育事务职能。隋、唐等朝国子监内往往又设太学、国子学等。

扩展资料:
中国隋以后各朝都在京师长安、洛阳、开封、南京等设国子监。宋时,只招收七品以上的官员子弟为学生,在建太学前为国家最高学府。明初于京师应天府设国子学,后改为国子监。国子监立有校规,对监生的生活管束极严。
1393年,国子监的学生达到八千一百二十四名。永乐迁都后在北京增设北京国子监,在国子监读书的学生统称为贡生或监生,明朝景泰时生员纳粟纳马入监,称之例贡,监生水平开始良莠不齐。
清末光绪三十年(1904年),设立学部(民国以后改为教育部),废除科举制度,改办新式学堂,国子监撤销。祭酒只负责孔庙祭祀等事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国子监

7. 看国子监上头了,古代国子监相当于现在的什么部门?

国子监,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晋武帝司马炎始设国子学,至隋炀帝时,改为国子监。唐、宋时期,国子监作为国家教育管理机构,统辖其下设的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等,各学皆立博士,设祭酒一人负责管理。其具备了两种功能,一是国家管理机关的功能,二是国家最高学府的功能。
一、国子监祭酒:从四品官阶,掌大学之法与教学考试。从职能来看,大致相当于今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兼高等教育司长,
二、国子监司业:从四品下。为国子监副长官、副校长,协助祭酒主管教务训导之职。
三、国子监丞:从六品下。负责惩戒国子监中犯有过错者,管理对象为博士以下的所有教职员工和监生。
四、主簿(典簿):从七品下。掌监印典领文书,督察吏役各尽其责。
五、博士:如今是学位,古代是官职——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国子监博士,也有官品,职能上分管教学,授课。
六、助教:官名,分掌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六堂之教学,讲授儒家经典。
七、直讲:官名,辅助博士讲授经学。
八、典学:依《大唐六典》载,掌管抄录课业。

看国子监上头了,古代国子监相当于现在的什么部门?

8. 古代国子监相当于现在哪个学校?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隋代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坐落在北京东城区安定门内国子监街(原名成贤街)15号,与孔庙和雍和宫相邻。国子监街两侧槐荫夹道,大街东西两端和国子监大门两侧牌楼彩绘,是北京仅存的建有四座牌坊的古建街。 北京国子监始建于元朝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是我国元、明、清三代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和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国子监整体建筑坐北朝南,中轴线上分布着集贤门(大门)、太学门(二门)、琉璃牌坊、辟雍、彝伦堂、敬一亭。东西两侧有四厅六堂,构成传统的对称格局,是我国现存唯一一所古代中央公办大学建筑。国子监历史[编辑本段] 西晋武帝咸宁四年(278)﹐始立国子学﹐设国子祭酒和博士各一员﹐掌教导诸生。北齐改名国子寺。隋文帝时﹐改寺为学。不久﹐废国子学﹐唯立太学一所﹐省祭酒﹑博士﹔置太学博士﹐总知学事。炀帝即位﹐改为国子监﹐复置祭酒。唐沿此制﹐国子监下设国子﹑太学﹑四门﹑律算﹑书等六学﹐各学皆立博士﹐设祭酒一员﹐掌监学之政﹐并为皇太子讲经。唐高宗龙朔元年(661)﹐东都亦置监。一度改称司成馆或成均监。宋属礼部。宋初承五代后周之制﹐设国子监﹐招收七品以上官员子弟为学生。端拱二年(989)改国子监为国子学﹐淳化五年(994)依旧为监。庆历四年(1044)建太学前﹐国子监系宋朝最高学府。但高﹑中级官员子弟坐监读书﹐仅是挂名﹐数量既少﹐平日听课者又甚寥寥。自设太学和其他各类学校后﹐国子监成为掌管全国学校的总机构﹐凡太学﹑国子学﹑武学﹑律学﹑小学﹑州县学等训导学生﹑荐送学生应举﹑修建校舍﹑画三礼图﹑绘圣贤像﹑建阁藏书﹑皇帝视察学校﹐皆属其主持筹办。元丰改革官制(见元丰改制)前﹐国子监官员有判监事﹑直讲﹑丞﹑主簿等。自元丰三年(1080)起﹐改设国子祭酒(即旧判监事)﹑司业(祭酒的副手)﹑丞﹑主簿﹑太学博士(即旧直讲)﹑学正﹑学录﹑武学博士﹑律学博士等官﹐监内分成三案﹕厨库案管太学钱粮﹑颁发书籍条册﹐学案管文﹑武学生公私试﹑补试﹑上舍试﹑发解试等升补﹑考选行艺﹐知杂案管监学杂务。各案设胥长﹑胥佐﹑贴书等吏人多员。国子监还设书库﹐刻印经史书籍﹐供朝廷索取﹑赐予以及本监出售之用。南宋在监内专设“印文字所”。国子监所印书籍称“监本”﹐一般刻印精美﹐居全国之冠。北宋陪都西京﹑南京﹑北京亦陆续置国子监﹐设分司官﹐由朝廷执政﹑侍从等官迭互充任﹐职事颇简﹐仅出纳钱粮﹐实际成为士大夫休养之所。崇宁四年(1105)﹐罢三京国子监官﹐各设司业一员。  辽太祖置南面上京国子监﹐设祭酒﹑司业﹑丞﹑主簿﹑下辖国子学。中京另建国子监﹐设官与上京同。金代国子监下辖国子学﹑太学﹐设祭酒﹑司业各一员﹔监丞二至三员﹐一员兼管女直学。元初置国子监﹐属集贤院﹐下辖国子学﹐设祭酒﹑司业﹐掌国子学的教令﹔监丞﹐专领监务。另建蒙古国子监和回回国子监学﹐以示与汉人﹑南人之别。  明初设中都国子学﹐后改为国子监﹐掌国学诸生训导的政令。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在北京设国子监﹐皆置祭酒﹑司业﹑监丞﹑典簿各一员。清代国子监总管全国各类官学(宗学﹑觉罗学等除外)﹐设管理监事大臣一员﹔祭酒﹐满﹑汉各一员﹔司业﹐满﹑蒙﹑汉各一员。另设监丞﹑博士﹑典簿﹑典籍等学官。光绪三十三年(1907)﹐并归学部。 国子监,始于隋代,为教育机关,至清代变为只管考试,不管教育的考试机构;到清末则成为卖官机构。国子监学生,等于秀才,分文武两种,文称文生,武称武生。凡依照惯例规定缴纳一定数额的钱给朝廷,即可称为“例监生”。他们有资格去见县官,但没有什么实权。"(摘自黄现璠著《中国封建社会史》,1952年12月) 历经元、明、清三代的北京国子监,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的国子监街内,是中国最后一个国子监,保存至今,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麻烦采纳,谢谢!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