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投资项目为什么都不靠谱呢?

2024-05-17 20:54

1. 现在投资项目为什么都不靠谱呢?

现在投资项目都不靠谱?是因为大多数都是在想象成功,不是做了成功,到实施时失败了就觉得项目不靠谱。

这个问题我很有感触,一个项目靠不靠谱,靠脑袋想是想不出来的,只有做了才知道。我觉得创业跟炒股有相同的地方,就是大方向要看准不难,但要看清眼前很难。就像股票,看清一个趋势并不难,但要判断第二天这只股票涨还是跌,就是巴菲特说的那句话,上帝也不知道这只股票第二天是涨还是跌。

如果是一个新项目,我建议任何一个新项目,都要把预期的盈利时间定得足够长才有可能成功。比如一年两年,三年五年。坚持一个方向一直走下去。很多创业者都是以为只要把产品做出来就能盈利,所有的资金储备就定到产品出来,甚至有些还借钱把产品做出来。这样的操作百分之九十以上是会失败的。我有一个朋友,花了三年筹备开了一个五星级酒店。连酒店装修的钱都是通过借钱筹凑,终于熬到开业,以为开始可以盈利了,终于解放了,但开业后由于没有客户积累,每一个月都是亏损。半年不到就撑不住了就宣布项目失败。后来,一个有实力的老板接过去经营,由于接手成本非常低,成本控制得好。通过几年经营现在成了一个地标,后面接手的老板日进斗金了。所以项目靠不靠谱跟策略有很大的关系。

讲到这里我说一个相关的话题,根据我做生意的个人经验,我基本上可以断定恒大做新能源汽车是个失败的项目,当然如果许加印是想通过汽车项目来拿地进行资本运作那是另外一回事。如果恒大想在电动汽车行业赚到钱,我觉得基本不太可能。许老板是搞房地产的,不知道搞工厂是需要技术的长期积累,也不知道做产品是需要把每一个原材料的性价比要压到极致。以他那个高调做出来的汽车,要什么价位才能卖?消费者会买单吗?再说恒大团队连粮油行业都搞不定,咋么就能搞得定汽车市场,汽车市场的难度比粮油行业难成百上千倍。看着许老板往水里丢银子泡都不起一个,真是心疼。西方有句名言,上帝要其死亡,必先让其疯狂。也许许加印就是下一个贾跃亭。三五年后来印验。

现在投资项目为什么都不靠谱呢?

2. 投资的投资陷阱

没有投资就没有发展,投资是寻找新的赢利机会的惟一途径,也贯穿于企业经营的始终:新建项目的投资、扩建项目的投资、技术改造的投资、参股控股的投资。每一项投资都蕴含着新的希望,每一次投资都面临着无尽的风险——尤其对民营企业而言,一次投资失误也许就意味着一生的一蹶不振。对投资者而言,一个未知的行业就像遥远沙漠上空美丽的海市蜃楼,因为遥远而显得美丽。只有穿越之后,才知道美丽的远景只是各种光线融汇而成的图景而已。优惠政策、垄断行业的高利润高回报、高新技术等,对准备进入和新进入者而言,没有实实在在的调查研究和充分的风险准备,都只能是一道美丽的幻影。 政策机会是中国企业最青睐的投资方向之一,从世界范围来看,政策方向的调整、新政策的出台对相关产业也具有巨大的影响,甚至成就了很多知名跨国企业。中国沿海大量民营企业也就是充分利用了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机会,形成了中国最具活力的经济区域。但对政策性机会的盲目追求却常使投资者在毫无准备的时候,一步一步踏进政策性投资陷阱中。在我国进入WTO后,出于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承诺和完善法制建设的考虑,将进入一个政策法规大调整的非常时期,企业遭遇类似的政策调整将会更多,一些对政策有极大依赖的投资项目,如果不能及时考虑好撤退、转向或是减少对政策的依赖,一旦政策调整,都将面临难堪的境地。除了政策的行业审批限制、政策的变化包括城市规划调整给投资者带来的风险外,政策执行的时间差、空间差以及执行力度差别都会成为一个个投资陷阱。要避开政策性陷阱,重要的是不要过分依赖政策。在国内投资的外商投资企业中,新加坡、韩国投资商遭遇政策陷阱而失败的多,而欧美企业相对较少,主要原因是欧美企业在投资过程中,较少受优惠政策吸引,而更多地看该地的市场环境及项目本身在该地的市场前景。针对政策性陷阱,国家经贸委博士后研究员赵晓给投资者的建议是:1、加强与政府沟通,保证政策信息来得更快更准确,因为政策的确包含着巨大的商机;2、忌贪小便宜吃大亏,不能仅仅因为政策优厚而不顾投资的其它条件;3、提高对政策的应用水平,不要把宝全押在政策商机上,要根据自己的实力进行投资;4、政策应用适当,不要过头,留心政策的变化。 企业是市场中的动物,只能在市场链条中生存。市场的生态环境一旦被破坏,企业的生存就岌岌可危了。在企业的投资行为中,垄断部门的市场壁垒是一个极大的投资陷阱。很多投资者仍然热衷于与垄断行业做生意甚至力图进入垄断行业,他们看到了垄断行业丰厚的利润、稳定的回报,却忽视了即将遭遇的非市场竞争的坚冰。垄断行业要保住自身利益,将会动用各种力量对新进入者进行全力阻击,利用现存不公正制度是最常见的手段,如利用政府补贴进行降价、利用计划经济时制订的标准进行经营方面的限制等。要破除这些坚冰,所需付出的额外成本非常之高,不具备一定实力的投资者不能承受,即使具备了这种实力,在以后的经营过程中能否消化这些成本也未可知。这类非市场竞争陷阱在市政环保、自来水、影视、教育、天然气、电信、银行等垄断性行业及律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行业中均不同程度地存在,如券商为上市公司实行配股包销使券商们“变成了股东”,纷纷陷入资金紧张或赔本甩卖的案例,与其说是激烈的市场竞争使然,不如说是券商与上市公司之间不平等的地位造成。 1999年,国家经贸委发布“禁白令”,明确未来将取缔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一大批企业敏锐地发现了其中蕴含的巨大商机,一头扎进了绿色环保餐具行业。两年过去了,原本测算年需求总量达120亿件,潜在销售额不低于30亿元的快餐具市场竟然成了绿色餐具的滑铁卢。由于环保餐具价格较高,大量餐饮企业视国家禁令于不顾,仍然违规使用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及后来上市的“环保”替代品——一次性PP餐具。全国170家左右的绿色环保餐具生产企业,大约有2/3以上停(待)产,每天3班满负荷生产的企业基本没有,一些原来还能勉强开工的企业由于缺少流动资金或其它经营上的种种原因,纷纷停产关门。“白魔”屡禁不止,背后的原因其实是投资者掉进了新行业的人文环境陷阱中。大量小型饮食企业在薄利中生存,对成本的考虑远远大于环保意识,只要国家的禁令有口子——而这几乎是肯定会有的——饮食企业就会舍绿就白。在投资前的市场分析中,人文环境的考察是极为重要的一环——尽管这一点被很多企业所忽略。融资环境、人员的文化素质、市场消费习惯、政府开放程度等构成了企业投资运作的重要人文环境,企业一旦与之不融合,要调整则会花费巨额的成本,如近两年的中外合资改独资潮、多家民营企业搬迁等。一些投资者面临着投资中的“关门打狗”困境、新奇项目不被消费者接受、并购中双方企业文化不融合、遭遇地方保护主义等,都暴露出项目对人文环境的不适应。有的投资者自认为只要适应一些特殊的人文环境,如地方保护,如融资的人情化,可能会获得加倍的利益。但我们很难看到一个企业能长久用“高额的账外成本”与特殊的人文环境保持融洽,而且我们的社会交易理念正在向着重契约、守规范的西方式圭臬转化,从长远来看,简单地适应最终都会弦断弓折。对人文环境的不适应,最好的办法只有一个:敬而远之。 对高新技术的追求在今天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企业在投资行为中往往有追求高新技术的冲动,以保持自己的独特优势和核心竞争力,但是,一旦对高新技术的把握不当,反而会成为颠覆整个投资行为的主因。一般而言,拥有成熟的技术是所有投资者投资的前提,问题是,技术能否保证成熟?一些投资者相信“只要有钱,不怕买不来技术”,市场情况也确实如此,但问题又来了,买来技术真能用吗?与技术陷阱类似的是投资中的人才陷阱,都是新进入一个行业的投资者特别容易踏进的陷阱。这类陷阱有一个共同特征:为企业经营所必备,容易从市场获得所以投资者不重视,但评判是否合适却非常困难,往往成为新投资项目成败的关键。在资本时代,企业对高新技术和高精尖人才的追求几近疯狂,魂牵梦萦的都是能拥有别人无法替代的技术,有不可或缺的人才。他们没有留意到,技术和人才作为企业进行市场竞争的两大法宝,在为投资者赢来丰厚利润的同时,也常使大量优秀的项目消弭于无形。要避免技术和人才陷阱,投资者应努力做到:1、进入新领域优先考虑熟悉产业的相关行业,尽量不要进入自己不熟悉的行业;2、对还处于实验阶段的新技术,必须进行由小试到中试再到小规模的投产试验;3、对专家、顾问不能盲从,信任他们,但要验证;4、技术和人才的投资以适应企业规模和投资能力、适应目标市场需求为主要标准,过高或过低的技术、人才要求并不适当;5、对进入新行业的投资者而言,判断人才是否合适的标准是:一看其是否有相当的从业经验,二看其在该企业及行业内的口碑,三看其历史业绩,最后,还要看其个人禀性是否与本企业文化相融合。对技术是否合适的判断标准与此类似。 传统产业竞争的白热化,市场发展的超速度,使人们不得不将眼光投向一个个未知的领域——未知意味着领先一步。但这样往往在不知不觉中踏入求新求异的陷阱,如一度如火如荼的互联网,以及生物制药、环保产业等。投资中的求新求异成为企业面临的二律悖反难题:不求新求异是等死,但求新求异也许是找死。新的经济形式其实就像实验室中的新产品,可能会给投资者带来巨大的利益,但与成熟产品相比,其风险程度太大。尤其是对实验产品进行规模化生产,损失将难以估量。同时,求新求异的盲目投资常常使企业陷入一些新型管理理念的陷阱。因为求新求异往往容易使人产生对“新事物”的盲目崇拜。企业要避免求新求异的投资陷阱,要点在于:1、投资的目的在于赢利,确定投资项目首先得有详细的赢利计划,不要被各种时尚潮流所迷惑;2、任何一种新奇的项目,既要弄明白其中的法律禁区,还得考虑人们的消费习惯和对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2000年全国首家发泄公司在江西南昌关门,2001年海南首家“人体克隆”店停业,高估了市场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是重要原因;3、新的项目一般很难被消费者一下子接受,因此一方面有失败的承受能力,还得做好持久战的准备;4、站在潮头的背后,关注新奇项目的发展,发现赢利区后果断进入. 恰当的规模才是真正的规模经济,而不是绝对地规模越大越好。但今天仍有众多的企业盲目追求投资的规模,追求做大的乐趣。企业的扩张、连锁经营以及多元化甚至并购大多是基于规模经济的考虑,对投资者而言,以规模扩张为投资出发点或是过分追求投资规模,是一种十分有害的倾向。规模经济的陷阱主要表现在两方面:1、市场经济的显著特征之一是需求的不断变化,对规模经济的盲目追求导致的过度投资会使企业尾大不掉,在市场变化的时候,已经透支的企业资源无力迅速调整战略重新面对新的市场;2、无法实现对成本和市场的有效控制。受企业资源限制,过分追求做大规模,相应的人、财、物和管理模式会产生脱节断档,造成企业运作流程的堵塞甚至停止运行,最终整个投资失控。 企业的目标是利润,但短期利润的诱惑却常常使企业丧失了获得长期利润的源泉。对短期利润的追逐会使企业的有限资源越摊越薄,在人、财、物和精力等方面稀释主业的供给。在越来越专业化的市场竞争中,市场演化速度越来越快,每一个产业链上都汇聚了太多虎视眈眈的分食者,且不说短线产品本身所具有的风险,企业即使获得了可以对主业项目形成资金支持的短期利润,其在主业市场的影响力、管理者精力以及综合竞争力的衰减都是不可弥补的损失。追求上市是追求短期利润的陷阱之一,对投资者而言,上市最大的损失在于战略方向的迷失。一方面,上市本身高额“利润”的吸引力容易使企业对短期利润“成瘾”,另一方面,上市融来的巨额资金会“撑死”企业,找不到项目可投,病急乱投医往往会形成大量呆坏死账,直接影响企业长远战略目标的实现。此方面的分析在本刊特别策划《批判上市》中已有详述,在此不表。一些企业本末倒置,轻视主业经营,在证券市场中通过“委托理财”疯狂追逐资本利得,也形成了巨大的短期利润陷阱。有的投资者明白项目运作、并购以及品牌扩张中其实存在种种陷阱,只是在高额的利润驱使下,希望可以侥幸抓住那一条条滑溜溜的鱼。但道亦有道,在超速竞争的市场,实力并不雄厚的投资者偶入魔道,或许得用一生的光阴来偿还。 项目运作给现代企业提供了丰富的机会和可能,而且往往是大块分金银,相对实业投资而言,其财富聚集的速度是几十数百倍。在今天,说进行项目运作成为一种时尚似不为过,但项目运作是有钱人的游戏,其中的陷阱埋葬了太多希望空手套白狼的追求者。资金链断裂是项目运作最大的陷阱。利用超市的巨额现金流量进行项目运作即是一种主要操作方式,其中的典型案例是闹得全国媒体沸沸扬扬的东北最大超市万集源猝死案。 企业培育一个成功的品牌不易,当它拥有一个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后,很自然地会想到充分发挥既有品牌的效用,用既有品牌投资发展关联产品。事实上,品牌延伸是许多著名企业成功扩张的经验,甚至成为不少西方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一项针对美国超级市场快速流通商品的研究显示,成功品牌(年销售额在1500万美元以上)有2/3属于延伸品牌。但品牌延伸把握不好,也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一些企业过度拓展产品阵容,恨不得用自己的品牌投资所有产品,结果却连最拿手的产品都受到拖累,品牌资产损失惨重。这样的品牌延伸犯了一个忌讳:原有品牌的个性被稀释,从而使消费者感到疑虑,也就失去了与原有品牌的连接点。因此有专家说,营销的精髓就是在消费者心目中建立品牌形象,而破坏一个品牌形象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把所有的东西都打上这个名称。“品牌延伸陷阱”主要表现在:损害原品牌形象;模糊、淡化原品牌定位;诱发消费者心理冲突以及跷跷板效应(即同一品牌不同产品的市场表现互相冲突无法平衡)。具体说,品牌延伸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准则:1、知名品牌与其延伸品牌的品牌定位要一致。定位是指使品牌在顾客的心理中占据一个有利的地位;2、知名品牌与其延伸品牌的目标市场、价格档次应相近;3、知名品牌与其延伸品牌的服务系统相同;4、品牌延伸应根据企业和产品的现状而定,不能盲目扩张。一些热衷于品牌延伸的企业往往把注意力放在新消费群体上,由于企业自身的资源和能力有限,在吸引新客户的同时却忽略了维系老主顾。企业保有一个消费者的费用仅仅是吸引一个新的消费者所需花费的1/4,所以,企业在考虑应用品牌延伸时,应考虑其自身的状况和能力. 七八年前,当“低成本扩张”的并购概念撞击民营企业家的脑海时,几乎所有企业都为之振奋。对民营企业而言,轰轰烈烈的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催生了太多的发财机会,并购无疑是巧妙而迅速进入“小康社会”的一大捷径。喧嚣之后是长久的沉寂,仅仅几年的时间,在经历了一系列并购带来的震荡之后,“低成本扩张”已被很多民营企业悄悄地搁置在一边,市场又迎来外资为主导的新一轮并购热。这里面,固然有国家产权改革政策完善使并购不再像从前那样有利可图的原因,但更多的却是尝尽了并购之痛的民营企业在默默地舔伤。对大量民营企业来说,真正的扩张成本其实不是兼并时付了多少钱,而是兼并以后未来能赚多少钱。很多形式上的零兼并也可能是成本非常高。企业依靠声誉、品牌和实力进行并购扩张,资产得到了扩张,但这些扩张也可能是“陷阱”。一些企业进行并购的目的在于进行资本运作,即对被并购的企业进行重新包装审计转手或抵押贷款,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完善,此类运作越来越缺乏操作空间。而此类并购的陷阱在于容易发生现金流剧缩,一旦发生资金链断裂,将会产生惨烈的连环效应,危及整个企业的生存。从历史案例来看,并购中主要存在着三大陷阱:一是债务陷阱,即被并购企业中存在的隐形债务;二是主管部门出尔反尔的·于文化冲突的陷阱。一般说来,并购企业处于强势地位,有着自己独立而强大的企业文化传统,在并购活动中,被并购企业的文化一旦不能完全融入,就可能产生巨大的冲突。三株在并购过程中就屡次尝到这方面的苦头,其军事化管理不断遭受被并购方的责难和抵制,有的甚至直接导致并购活动失败。要避免并购的陷阱,经济学家盛洪的建议是:1、在产权受到严格保护的市场经济中,并购最好的方式是严格按照法律程序办事,但在产权保护体系还不完善的制度环境,在获得相关主管部门的支持后,需要注意先接管后转让或先租赁经营后转让甚至合资经营等非常方式;2、聘请中立权威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财务审计,同时在产权交易合约中明确规定收购方承担的债务范围;3、在并购企业中进行文化融合而不是企业文化的替代;4、借助合适的中介机构帮助进行并购。合适的中介机构标准是:业绩好,历史长,专业化程度高,人员构成合理,规模大。

3. 投资行业有什么陷阱?


投资行业有什么陷阱?

4. 投资行业陷阱你知道吗?


5. 投资的陷阱都有哪些?


投资的陷阱都有哪些?

6. 有哪些投资陷阱需要注意的呢?


7. 投资中如何规避骗局呢?


投资中如何规避骗局呢?

8. 有哪些常见的投资陷阱,你知道如何避免吗?

近段时间以来,可能许多投资人都过得不安生,P2P频频爆雷,大公司造假,层出不穷的投资陷阱让人忍不住捏了一把汗。
投资最难的部分就是控制风险,对于个人投资者这点尤为重要。
如果是机构投资者,他们经过长期的实践,有着严格的风控机制,并且背靠专业的投研团队,一般不至于血本无归。
而作为个人投资者,投资知识不够完善,缺少严格的风控意识,导致他们很容易被市场所误导,将鸡蛋都放到一个篮子里,最终血本无归,成为别人口中的“韭菜”。
善道学院整理了8种常见的投资陷阱,希望大家以后再遇到类似的陷阱时能够仔细分辨,冷静分析,避免被骗。
1. P2P非法集资
P2P算是时下比较流行的理财方式。
在风险可控及大多数平台提供显性或者隐形担保的情况下,P2P网贷具有低门槛、高收益、收益稳定等特性,成为广大平民理财人的福音。
但也有不少骗子打着P2P平台的幌子做非法集资。
他们之间的区别是:P2P只是个中介,严格的平台通过第三方监管资金,平台不碰钱,只是借贷者与投资者之间的搭线。而非法集资则是以高息为诱饵,吸引投资,直接控制资金牟利,甚至跑路。
所以,大家在投资高息平台时一定要谨慎,判断该平台是否有以下几个特征:银行存管,资金安全;信息披露,公开透明;行业口碑,好评加持。三者缺一不可。
2.交易所非法集资
不同于套着P2P外壳空手套白狼的非法集资平台,交易所非法集资往往有一定的实物和商品,但是会通过控制操作平台价格,将某些并没有那么值钱的业务包装成高收益的理财产品向社会公众出售,以此来非法吸纳资金。
昆明泛亚有色金属交易所就是交易所非法集资的典型案例。
大家一定要注意:
全国性的正规交易所一共只有八家,三个证券四个期货一个贵金属,其他则均为地方政府或者商务部此前批准的交易所。
这八个交易所分别是:
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交易);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交易);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股转平台、新三板);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金融期货);上海期货交易所(商品期货交易);大连商品交易所(商品期货交易);郑州商品交易所(商品期货交易);上海黄金交易所(黄金交易)。
3.实体项目非法集资
实体项目非法集资与前两种非法集资套路相似,只是投资标的不同。
实体项目非法集资表面假借实体项目进行融资,但实体项目的资质往往是包装出来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一个著名的案例是2007年的蚁力神事件。
通过名人站台,包装出来的高科技的保健品概念,让农民认为这是包赚不赔的买卖,又有明星做广告,纷纷交保证金来养蚂蚁。
但其实到期后回收的蚂蚁,90%都没有用于生产保健品,直接丢弃。所谓的劳务费就是从后来加入的农民的保证金里出。
大多数人认为实体项目投资比其他虚拟的互联网投资更安全,正是利用了人们的这种想法,所以实体项目诈骗的套路玩的更持久,受骗金额高,受骗人群广。
实际上,当一个公司或者说一个平台向你融资的时候,正说明他们缺钱了。如果是真的一本万利的买卖,别人为什么不通过银行贷款,定向增发、配股、可转债等合法融资手段呢?
4.外汇交易诈骗
外汇市场投资因为具有市场稳定,透明度高,灵活性强,风险控制完善等优势,发展迅速,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市场,但也给诈骗分子的介入带来了可乘之机。
大家必须要注意:
国内暂时没有正规合法的外汇交易平台。
因为中国法律规定大陆不得设立公司组织公民炒汇,国内能够炒外汇的正规渠道只有银行。
目前国际上公认的外汇交易监管机构有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FCA)、美国期货业协会(NFA)、澳大利亚证券和投资委员会(ASIC),除此之外的一些国家和地区也会颁发相关牌照,但监管效力较低。
除此之外声称自己受权威机构监管或授权的外汇平台,多半实际上涉嫌牌照信息造假。
5.数字货币陷阱
今年是区块链大热的一年,币圈创造了不少一夜暴富的神话,连中国大妈都为之疯狂。
但是实际上,真正有应用价值的、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货币只是极少数,大多数数字货币是毫无实际应用价值的。
就拿最火的比特币而言,没有国家信用支撑,既不是法定货币,也并非数字货币,一旦政府对比特币实行强监管,那么投资客手中的比特币都将化为泡沫。
6.消费返利骗局
“消费返利”原本是一项常见的促销手段,商家设定一个消费梯度,满额有返利,其实就相当于打折。
但是,如今这一促销手段却被坏人所利用,加上“互联网+”的噱头之后,被包装出了众多诱人的概念:消费全返、消费相当于存钱、消费致富等等。
这些概念和口号充满了迷惑性,很多人很容易就会被天花乱坠的宣传牵着鼻子走,进而踏入“高额返现”的陷阱。
有句话说得好:“你在意人家的高息,人家在意你的本金!”
这类骗局大多都这三个特点:年化收益超过15%;承诺本息安全,零风险;鼓励你介绍其他人进来,并许以高额奖励。
7.理财产品诈骗
理财产品诈骗往往许诺高收益,利用投资者贪图高收益的心理来谋求其本金。
理财产品诈骗往往借助银行、基金、保险等金融机构进行,或注册假基金、假民营银行来忽悠投资者。
比较常见的有银行飞单,即银行员工被投资公司的高佣金所吸引,私自与其他投资公司“勾结”,以银行的名义出售投资公司的理财产品,并过分夸大收益加以蒙骗,导致投资者上当。
如果要辨别的话大家注意:
银行理财产品年收益一般都是4%左右,一旦利率高的太多你就要提高警惕了。而且,许多飞单的业务员没有银行公章,因此可以留意合同有无银行的公章。
8.合伙人或原始股骗局
合伙人或原始股骗局,即通过邀请投资者成为公司合伙人或向投资者虚称企业已经或即将上市、发售原始股的方式,向投资者鼓吹一夜暴富的美梦,实则利用投资资金非法集资。
在“无股权不富”的投资概念冲击下,骗子们通过承诺高回报、一夜暴富等收益诱惑,披着“上市公司”这些个虚晃的光环成功的欺骗了不少投资者。
针对原始股,大家必须知道:
原始股是指公司上市之前发行,可在上市一段时期后售出的股票。
一般来讲,原始股只属于公司的创始团队和公司高管才会拥有。外人想要拥有原始股,只能通过“增发”等方式获得,而这种增发是私募性质的,一般只面对少量的(不超过10个人)和公司有特殊关系的人群,例如合作伙伴、供应商等。
所以,普通民众不可能拥有合法的原始股。
而通过电话、门店销售人员、网络渠道向民众公开销售“原始股”,实际上本身就违反了证券法“不得变相公开发行股票”的规定。即使花钱买到所谓的“原始股”,也属于私下转让,并不受法律保护,倘若企业不能如期上市登录资本市场,所谓的“原始股”便如同一张空头支票,你花钱买到所谓的“股权凭证”就是一张废纸。
以上就是常见的8类骗局和一些基础的分辨方式,善道学院再次提醒大家,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大家在投资前一定要做好必要的功课,当你觉得很轻易就能赚到许多钱时,就一定要谨慎了。
欢迎关注【善道学院】,一起加速成长,早日实现财富自由~如果你喜欢我们的文章,不妨点赞、转发、收藏一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