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母戊鼎是怎样制造出来的呢?

2024-05-17 20:01

1. 司母戊鼎是怎样制造出来的呢?

司母戊大方鼎,古人如何制造的?专家:不可思议

司母戊鼎是怎样制造出来的呢?

2. 司母戊鼎是怎么铸成的?

据考古工作者研究,鼎是由组芯的造型方法铸造出来的。这种造型方法是先用土塑造泥模,用泥模翻制陶范,再把陶范合在一起灌注铜液。司母戊鼎结构复杂,耳、身、足分别铸成后,再合铸成一个整体。
从鼎的铸痕来看,鼎身由8块范铸成,鼎底由4块范铸成,每条鼎足由3块范铸成。另外,按每个坩锅熔铜12.7千克计算,875千克重的司母戊鼎,需七八十个坩锅同时并熔。每个坩锅燃炭、观火色、运料、运铜液等项工作需要三四人,七八十个坩锅则要二三百人同时协作。这说明了商代晚期青铜冶铸工场的规模已经相当大,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组织生产和管理生产的高度水平。
司母戊鼎

3. 司母戊鼎的来历是怎样的?

中国青铜文化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而其真正的发展高峰则出现在商朝和西周时期,尤其是商代以鼎为代表的祭祀用容器的制作,最为著名。青铜鼎的前身是原始社会的陶鼎,本来是日用的饮食容器,后来发展成祭祀天帝和祖先的“神器”,并被笼罩上一层神秘而威严的色彩。这件“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朝最著名的代表作品。
鼎为中国古代炊食器。早在七千多年前就出现了陶制的鼎。铜鼎则是商周时期最为重要的礼器。在古代,鼎是贵族身份的代表。典籍载有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的用鼎制度。此外,鼎也是国家政权的象征,《左传》有载:“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鼎大多为三足圆形,但也有四足的方鼎,司母戊鼎便是四足大方鼎。
司母戊鼎是中国商代(约前16世纪一前11世纪)后期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因其腹部著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
司母戊鼎形制雄伟,高大厚重,又称司母戊大方鼎。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鼎腹长方形,上竖两只直耳(发现时仅剩一耳,另一耳是后来据所剩之耳复制补上),下有四根圆柱形鼎足,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中国古代形体最大最重的青铜器。在世界上也是仅有的最大古鼎。
司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鼎身呈长方形,口沿很厚,轮廓方直,显现出不可动摇的气势。
鼎的四个立面中心都是空白素面,周围则布满商代典型的兽面花纹和夔龙花纹。这些兽面纹又称饕餮纹,是以虎、牛、羊等动物为原型,经过综合、夸张等艺术处理手法而创造出的一种神秘的动物形象。
司母戊鼎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其余各处皆有纹饰,在细密的云雷纹之上,各部分主纹饰各具形态。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围以饕餮作为主要纹饰。四面交接处,则饰以扉棱,扉棱之上为牛首,下为饕餮。鼎耳的侧面雕刻有两只相对的猛虎,张开巨口,虎口相对,中含人头,耳侧以鱼纹为饰。这种文饰后世演变成“二龙戏珠”的吉祥图案。一般认为,这种恐怖的吃人艺术形象,表现的是大自然和神的威慑力,渲染出一种精神上的压迫感,以显示统治阶级的无上权威。也有人推测,那个人是主持占卜的贞人,他主动将头伸入龙虎口中,目的是炫耀自己的胆量和法力,使民众臣服于自己的各种命令。因为当时的贞人出场时都牵着两头猛兽,在青铜器和甲骨文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图案。四只鼎足的纹饰也匠心独具,在三道弦纹之上各施以兽面。
司母戊鼎反映出商代青铜冶铸业具有极高水平。其造型、纹饰、工艺均达到极高的水平,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
司母戊鼎的鼎身和鼎足为整体铸成,鼎耳是在鼎身铸好后再装范浇铸的。铸造这样高大的铜器,所需金属料当在1000千克以上,且必须有较大的熔炉。经测定,司母戊鼎含铜84.77%、锡11.64%、铅2.79%,与古文献记载制鼎的铜锡比例基本相符。司母戊鼎充分显示出商代青铜铸造业的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
司母戊大方鼎司母戊鼎的发掘十分传奇。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吴培文家的坟地中出土。时值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发动侵华战争,安阳已被日本人占领。
1939年3月中旬,吴培文的堂哥在自家坟地里探宝。当探杆探到地下十多米深时,感觉碰到了硬东西。拔出探杆一看,探杆上面带有铜锈。他悄悄回到村里,找吴培文商量。两人对挖还是不挖非常犹豫,“挖的话可能破坏祖坟;不挖的话,已经占领安阳的日本人要是听到风声,就可能自己来挖。”考虑再三,吴培文还是决定挖,不能让日本人来挖。当天晚上,挖到地下近十三米时,传来了鸡叫声。天要亮了,为了防止被日本人发现,把坑填上,等到晚上接着挖。经过两个晚上的连续挖掘,一只少了一个耳朵的大铜鼎露出了全貌。吴培文指挥大家,用三根圆木搭成架子,挂上辘轳当滑轮,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把鼎拉了出来。这口鼎就是后来名惊世界的国宝司母戊大方鼎。
数天后的一个黄昏,当时中国最大的古玩商肖寅卿从北平专程来到安阳,他要用二十万大洋买这个鼎。但因鼎太重太大,移动困难,为了方便运输,不被日本人发现,肖寅卿又提了一个要求,把鼎切割成十块。按照肖寅卿的要求,村民买来锯条,进行切割。“好在鼎特别结实,锯条都弄断了,也没切割成,仅锯一耳便锯不断,只好作罢(该耳后来丢失)。后来尝试着用锤砸,也没有砸烂,鼎终于逃过了‘分身’的命运。”
由于无法分割,鼎又被埋到了地下,避免被其他人发现。不过日本人很快得到了消息,派军队包围了吴家,强行挖掘。不过因地点有误,大鼎逃过了一劫。吴培文知道日本人不会回来后,立即找人把大鼎转移到东屋的水槽下面埋了起来,并找来一只类似古董的铜夜壶用布包了几层,藏在了床下。几天后鬼手再次来搜。误把铜夜壶当成宝物带走了,铜夜壶救了国宝。
吴培文料想日本人不会善罢甘休,于是,他选择了背井离乡、四处漂泊。吴培文出走后,日本人又来了几次,他们确认吴培文已逃走后,认为宝物也被带走了,才算罢休。吴培文这一走就是十年,鼎也就在他家一直埋藏着。
到了1946年6月,国民党安阳政府将鼎掘出,放到了县政府。同年10月底,为庆祝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六十寿辰,驻军用专车把它运抵南京作寿礼,蒋指示拨交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保存。1948年夏,该鼎在南京首次公开展出,蒋亲临参观并在鼎前留影。南京解放时,原本准备运送到台湾的鼎被解放军截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该鼎存于南京博物院,1959年转交中国历史博物馆,成为该馆镇馆之宝,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国家博物馆的馆徽,就是司母戊大方鼎的图形和图案。
据考证,司母戊鼎是商王室重器,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所铸。从司母戊的三个字的铭文来分析,所谓司,是祭祀,母是母亲,戊呢,是人名,是个称谓,专家通过查看甲骨文,发现里面提到过好几个戊。那么这个母亲又是一位什么样的人?这个巨鼎又是哪一代商王铸造而成的呢?
考察商鼎,每一个时期的鼎都有不同的造型。就方鼎而言,早期的方鼎,腹部深,腿细长,或细高;晚期的商鼎,腹部变得浅一些,腿也变得粗短一些。根据鼎腿与鼎腹的比例关系,专家们判断,司母戊鼎应该是比较接近殷墟二期的器物特征。但这个答案还很模糊,无法确定是哪一位商王。
商的人名以天干地支为自己的称号。这样,在不同的时期会发现相同称号的人。甲骨文中提到过,配偶为“戊”的,共有四位商王。他们分别是大丁、武丁、祖甲、武乙王。大丁的时代,不在殷墟的十二位商王之内;而武乙王属于殷墟三期,司母戊鼎与这个时期的器物外形不吻合。那么剩下的就只有武丁和祖甲王了。
再把“妇好”墓出土的司母“辛”鼎合金配比与司母戊鼎作对比,发现两个合金配比情况极其相似。那么,司母戊鼎就很可能是与“妇好”同时代生产的器物。而史书和甲骨文上都有记载,“妇好”是武丁的王后。武丁还有一个王后,庙号就是“戊”。
这样,研究证据和专家意见大多倾向于,司母戊的“戊”应该就是武丁王的这个王后,那么,铸造这个巨鼎的人就应该是戊的儿子,两代商王“祖庚”或者“祖甲”了。

司母戊鼎的来历是怎样的?

4. 司母戊鼎是怎么铸成的?

据考古工作者研究,鼎是由组芯的造型方法铸造出来的。这种造型方法是先用土塑造泥模,用泥模翻制陶范,再把陶范合在一起灌注铜液。司母戊鼎结构复杂,耳、身、足分别铸成后,再合铸成一个整体。
从鼎的铸痕来看,鼎身由8块范铸成,鼎底由4块范铸成,每条鼎足由3块范铸成。
另外,按每个坩锅熔铜12.7千克计算,875千克重的司母戊鼎,需七八十个坩锅同时并熔。每个坩锅燃炭、观火色、运料、运铜液等项工作需要三四人,七八十个坩锅则要二三百人同时协作。这说明了商代晚期青铜冶铸工场的规模已经相当大,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组织生产和管理生产的高度水平。

5. 司母戊鼎在古代是干什么用的?有何历史意义?

鼎在古代用于烹煮大肉以及盛放肉类,后来逐渐演变成了王权的象征,身份地位的象征。司母戊鼎是铸造于商朝晚期的时候,是商王为了祭祀自己的母后“戊”而铸造的。司母戊鼎的历史意义是中国古代青铜冶炼以及铸造的技术的体现。

鼎是古代的炊具,可以说和我们现在所用的锅很像,一开始的用途是用作煮肉和盛放肉类的食物,后来随着时代的演化,逐渐成为了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国家权力的象征。古代单数最高为九,于是鼎也成了古代君主为政之德的代表。拥有九鼎的人也是一种德政的体现。所而且,也有史传记载,鼎身上所刻画纹理以及图案是可以被天神所理解的,天神与人之间的交流可以使用鼎。如此一来, 鼎的地位便上升到国家重要的器皿 。甚至于,鼎的制度也不断进行完善,到了西周时期,形成了规范的用鼎制度。

司母戊鼎是中国商代后期,皇室用于祭祀,因为它的因为司母戊鼎的腹部写有“司母戊”三个字,从而得到了这个名字,司母戊鼎的外形非常的宏大,看上去非常的雄伟,上面的纹路很是华丽,制作的工艺,也很是高超。司母戊鼎的鼎腹是长方形的,它的上面有两个直耳,下部有着四根圆柱形状的鼎足,支撑着司母戊鼎。司母戊鼎一开始是商王用作于祭祀自己的母亲,司母戊鼎的腹部的地纹类型是云雷纹,而且还装饰着兽面纹,这个司母戊鼎的铸造过程很是艰辛,几乎需要三百人同时进行操作,耗费很多的材料,也耗费巨大的人力。
 
司母戊鼎的历史意义便是,它是世界上至今发现最重的古代青铜器,也证明了中国古代在商朝时便出现了比较娴熟的制鼎技术。

司母戊鼎在古代是干什么用的?有何历史意义?

6. 司母戊鼎是为了什么而建造的?

司母戊鼎是古人用来祭祀先祖的,鼎是古代烹煮食物的用具,多厚重,古代祭祀或典礼时会用鼎向祖先呈上烹煮完成的肉类或其他美食,因此慢慢演变成一种祭祀用具。
商后母戊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器厚立耳,折沿,腹部呈长方形,下承四柱足。器腹四转角、上下缘中部、足上部均置扉棱。
以云雷纹为地,器耳上饰一列浮雕式鱼纹,耳外侧饰浮雕式双虎食人首纹,腹部周缘饰饕餮纹,柱足上部饰浮雕式饕餮纹,下部饰两周凸弦纹。

文物价值
商后母戊鼎是已知中国古代最重的青铜器;商后母戊鼎在塑造泥模、翻利陶范、合范灌注等环节中,存在一系列复杂的技术问题。
商后母戊鼎的铸造,充分说明商代后期的青铜铸造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足以代表高度发达的商代青铜文化。

7. 司母戊鼎为什么闻名于世

司母戊大方鼎是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吴玉瑶家的农田中发现的。鼎出土后,因太重太大,移动困难,人们便想锯断大鼎,然后运出,但仅锯一足,便锯不断,又担心日本人的掠夺,便把鼎又埋了起来。直到抗战胜利后,1946年6月,大鼎才又重新掘出,但已失去一耳。   司母戊鼎是迄今为止最大最重的青铜器。鼎重832.84公斤,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因鼎大得可以做马槽,又俗称“马槽鼎”。   司母戊鼎纹饰美观,工艺精巧。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其余各处皆有纹饰。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围以饕餮作为主要纹饰,四面交接处,则饰以扉棱,扉棱之上为牛首,下为饕餮。鼎耳外廓有两只猛虎,虎口相对,中含人头,好象被虎所吞噬,俗称虎咬人头纹。耳侧以鱼纹为饰。四只鼎足的纹饰也匠心独具,在三道弦纹之上各施以兽面。   中国早在7000多年前就出现了陶制的鼎,在商朝和西周时期达到了高峰,尤其是商代以鼎为代表的祭祀用容器的制作,盛行一时。在当时,鼎被用作“别上下,明贵贱”,是一种标明身份等级的重要礼器,也是国家政权的象征, 《左传》有载:“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青铜鼎的前身是原始社会的陶鼎,本来是日用的饮食容器,后来发展成祭祀天帝和祖先的“神器”。所谓“藏礼于器”,青铜鼎作为重要的礼器成为了祭器,用以祭天祀祖,缅怀先祖功绩。而古代人相信灵魂不死,所以贵族死后又常常用鼎来随葬。   司母戊鼎是我国商代青铜器的代表作,造型厚重典雅,气势宏大,纹饰美观庄重,很显然,这么巨大的鼎,并非是出于实用的需要而制作的。那么,当时的人们是在什么观念的支配下来制作这一器物的,它又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据学者称之所以称此鼎为“司母戊鼎”,是因为其腹内壁铸有铭文“司母戊”三个铭文。据说“司母戊”的“司”应是“后”,即“后母戊”。郭沫若本人后来也承认是自己翻译错误,因为这几个字是刻在鼎的内腹壁上的,“司”应该反过来看,而反过来看就是“后”了,不过虽然如此,现在人们还是沿用了郭沫若最初的翻译。后母戊即商王武丁妻子之一的妇妌,庙号为“戊”,是其亲生子为祭祀她而铸,故名“后母戊”是法定王位继承人也就是储君之母。关于闻名于世的原因,一、表现了殷商时期青铜文化的顶峰;二、是国之象征,代表政权和社稷,是中华文化的一种象征,具有极其崇高的意义。如,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铸九鼎,像九州”。又有成语“一言九鼎、问鼎中原等;三、鼎其实是一件炊器,多用于祭祀或典礼时盛煮鱼猪牛羊肉等食物,相当于现在的锅。四、象征着礼,是商王祭祀其母的纪念器物。

司母戊鼎为什么闻名于世

8. 谁发明了司母戊鼎?

武丁去世后,他的两个儿子祖庚和祖甲先后继位,父子三人开创了商朝一百zhi多年的盛世,这时候商朝的国力非常强大,经济、文化、科技都有很大的发展,人们也越来越重视祭祀和礼仪了。祖庚和祖甲的母亲名叫妇井,她是一位农业科学家,擅长种植庄稼。妇井去世后,祖庚和祖甲为了纪念自己的母亲,决定为妈妈铸造一只鼎。商朝的青铜冶炼技术非常高超,那时候的人们可以按比例把铜、锡、铅几种不同的金属混合在一起,铸造出鼎、爵、尊等等精美的器物。不过,祖庚和祖甲想要铸造的这只鼑,可不是一只简单的鼎,它可是一只超级大鼎。这只大鼎高1.3米,重八百多公斤,大约和15个成年人的体重差不多。铸造这样的大家伙,需要先分别铸造出零部件,然后再合成一个整体,制造工艺十分复杂,需要二三百个工匠同时操作,密切配合,才能完成。这只鼎工艺精巧,造型庄重,鼎身上有很多精美的纹饰。有鱼纹、虎纹,还有饕餮纹。“饕餮”是古代的一种神兽,它喜欢吃各种各样的美食,把它铸在鼎上,表达了古人希望丰衣足食的美好愿望。大鼎的内壁上刻了“司母戊”三个字,“戊”是妇井死后的封号,这几个字的意思就是“祭祀母亲戊”,大鼎也就叫“司母戊鼎”了。而妇井也因为这只大鼎,在历史上永远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