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作业v1 为什么说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4-05-18 20:56

1. 第十章作业v1 为什么说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亲您好  原因,1、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是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2、长期以来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投入不足,也是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摘要】
第十章作业v1 为什么说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提问】
亲您好  原因,1、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是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2、长期以来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投入不足,也是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回答】
3、环境保护意识不强,重开发轻保护,重建设轻维护,对资源采取掠夺式、粗放型开发利用方式,超过了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回答】
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必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回答】

第十章作业v1 为什么说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2. 问大家一些关于环境生态学的一些题吧 希望各位网友鼎力相助啊!!!

1-5:BBDBA   6-10:BCCAD  11-15:DBBAA

3. (1)生态系统: (2)生态因素:

(1)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2)生态因素:通过分析可知,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
  故答案为:(1)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2)生态因素:通过分析可知,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

(1)生态系统: (2)生态因素:

4. (1)生态系统: (2)生态因素:

(1)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2)生态因素:通过分析可知,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
  故答案为:(1)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2)生态因素:通过分析可知,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

5. 哪种方式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较小

这个影响主要在以下的几个方面:
1、会使得森林的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很多生物失去原有的栖息地而出现濒危现象。
2、会使得当地的物种同质化,抵御虫害病害的能力降低,比如人工林较多的地方,松毛虫盛行。
3、会降低森林的生态条件功能,降低森林的空气净化能力。
4、森林对于保持水土有着重要作用,砍伐森林可能会加剧水土流失。

哪种方式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较小

6. (2009?湘潭)分析生态系统简图,回答有关问题:(1)在这个生态系统中,非生物因素出了泥土外,还有温度

(1)(2)生态系统由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组成.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和水,等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植物(将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消费者-动物,分解者---腐生细菌、真菌等.(3)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食物链的起始环节是生产者,终点是最高消费者,箭头指向捕食者.多条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由图可知:此食物网中共有3条食物链:分别是:草→兔→鹰、草→昆虫→食虫鸟、草→昆虫→食虫鸟→鹰,其中“牧草→昆虫→食虫鸟→鹰”的营养级别最多,是最长的一条食物链.(4)在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是沿着食物链、食物网流动的,并逐级减少,每一个营养级大约减少20%,能量的传递效率约为80%.营养级别越低,得到的能量越多,生物数量越多;营养级别越高,得到的能量越少,生物数量越少.图中的生物个体数量最少的是鹰.(5)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就叫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的平衡,不是生物数量的恒定不变,如动物有迁入、有迁出,有死亡、有出生,各种生物的数量是变化的,又是相对稳定的,总会因系统中某一部分先发生改变,引起不平衡,然后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使其又进入新的平衡状态.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如在食物链:草→昆虫→食虫鸟→鹰中,大量杀昆虫后会使食虫鸟缺少食物而饿死,引起鹰的数量发生巨大变化.当这种变化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会打破平衡,破坏生态平衡的稳定性.使生态系统崩溃.故答案为:(1)阳光;(2)真菌、细菌等;(3)牧草→昆虫→食虫鸟→鹰;(4)鹰;(5)减少;自动调节

7. 环境问题的产生和表现,我国主要的生态问题,生态问题的解决措施等

1.水土流失面积有增无减

水土流失是我国生态环境最突出的问题之一。目前总的情况是:小片治理,大片加重;上游流失,下游淤积;灾害加重,恶性循环;水土流失面积有增无减。由于我国是一个多山国家,山地面积大,平均海拔高,一方面由于重力梯度和水力梯度的作用,极易形成水土流失;另一方面,高差悬殊的台阶地势对我国水土流失的地域分布具有重大影响。我国水土流失的重点地区集中在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一线以西,青藏高原及蒙新干旱区以东的地区。这一地区处于我国地势总阶梯中的第二级台阶上,大致成北东向的宽600—800公里,长达3000余公里的条带,也是我国生态环境脆弱带(气候干湿交替型)所在区域。从全国范围看,水土流失特别严重的地区从北到南主要有:西辽河上游、黄土高原地区、嘉陵江中上游、金沙江下游、横断山脉地区以及南方部分山地丘陵区。我国水土流失强度以西北省份最为严重,前八名为:陕西、甘肃、山西、内蒙古、青海、宁夏、辽宁、北京,除水力侵蚀为主的区域外,在西北、华北、东北部分地区以及青藏高原地区还分布有风力和冻融侵蚀的区域。

水土流失所引起的危害影响深远,其最直接的后果是破坏土地资源,使耕地表土流失,带走大量营养物质,降低土壤肥力,并最终导致土地生产力的下降;其次是造成下游河道与水库的淤积,既危及行洪安全,又降低水库库容,缩短水库寿命。水土流失是“自然侵蚀”与人类活动造成的“加速侵蚀”相互迭加的结果,又由于后者的强度增加而不断发展。今后,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人地关系日趋紧张,对土地的开发强度会越来越大,如无根本性治理措施,水土流失将进一步加剧。

2.森林资源危机深重

中国历史上曾是森林资源丰富的国家,但经历代的砍伐破坏,中国已成为一个典型的少林国,森林覆盖率和人均占有量居世界后列。据第三次全国森林清查(1984—1988年),我国森林面积为12465万公倾,覆盖率12.98%,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987年为31.1%);人均林地面积不足0.114公顷,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2%;人均占有森林蓄积量8.30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7%。

森林是维持陆地自然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吸收排入大气的二氧化碳,改变和调节局部地区小气候,防风固沙,改良土壤等多项功能。森林资源的日益丧失,将使森林的生态功能进一步减弱,导致生态环境的不断退化。

3.草原退化日趋严重

长期以来,对草原掠夺性的粗放经营,破坏了草地生态平衡,使草地生态系统严重恶化。目前,草地退化面积已达13亿亩,并且仍以每年2000万亩的速度发展。

4.沙漠化土地迅速蔓延

据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研究表明,我国北方地区沙漠、戈壁、沙漠化土地面积达14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5.5%。1987年我国已沙漠化的土地达20.12万平方公里,潜在沙漠化土地面积13.28万平方公里。其中沙漠化土地比1975年增中了2.52万平方公里,主要由潜在沙漠化土地发展而来,年均增2100平方公里,快于从50年代末到70年代中的发展速度(1560平方公里/年)。沙漠化对农牧业发展影响最大的区域为东起松嫩沙地,西至宁夏盐池的半干旱农牧交错地区,约占全国沙漠化土地的69%。我国目前约有5900万亩农田、7400万亩草场和2000多公里的铁路受到沙漠化的威胁。

对我国沙漠化成因分析表明,沙漠化土地的迅速蔓延主要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造成的,包括过度农垦、过度放牧、过度采樵和水资源利用不当等。如果继续保持目前的资源利用方式和强度,土地沙漠化将会继续发展下去。

5.野生及珍稀物种的生存面临威胁

我国的生物资源相当丰富,野生及人工培植的动植物种类很多。拥有高等植物近3万种,陆栖脊椎动物超过2300种,由于森林砍伐、草原退化、环境污染、自然灾害、过度捕猎等,使大量野生动植物的生境受到极大破坏,很多物种已经灭绝或濒临灭绝。属于我国特有的物种和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达312种和种类,列为国家濒危植物名录的第一批植物即达354种。

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标志。生物多样性因其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越来越为人们重视。在我国,由于经费、管理、发展水平等原因,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并没有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

6.水环境污染不断加重

目前,我国废水排放量缓慢增长,1990年,全国废水排放量(不包括乡镇工业)为354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为249亿吨。从构成看,工业废水得到一定控制,生活污水排放量不断提高,但工业废水中的污染物并没有显著减少,有些还在增加。由于我国废水处理率低,大部分未经处理直接或间接排入水体,水体污染十分突出。我国长江、黄河、珠江干流水质尚好,准河、松花江、辽河等水系污染物不断加重。河流的城市段污染明显,小河重于大河,北方重于南方,1990年,在评价的94个河流城市段中,65个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占69.1%,主要以氨氮、挥发酚和耗氧有机物为主。监测表明,城市地表水中污染物不断增加,多数城市地下水局部水质有所恶化。据调查,全国约有1.7亿人饮用受有机物污染的水,约7亿人饮用大肠杆菌超标水。我国湖泊水体的富营养化也日趋严重,城市饮用水源污染导致的污染事故不断上升。1990年夏天,在我国各省污泾比排列首位的江苏省的太湖梅梁湾湖区,发生了大规模藻类激增,造成无锡市生活用水困难,工厂停产,对人民生活和生产影响很大。我国沿岸海域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污染,主要污染物是石油类、营养盐、有机物和重金属,近海海域富营养化突出,赤潮发生频繁,面积有所扩大,1990年共发生34起。2000年,我国废水排放量预计将达到417.5亿吨(与GDP的增长弹性0.26),人均32吨,在废水处理率不会有显著提高的情况下,水环境污染将进一步加重。

我国北方部分地区和一些沿海城市,由于缺水、过量开采地下水,出现地面下沉、海水入侵等环境问题,而地下水位不断下降又加剧了供水紧张。

7.大气污染趋势难以改变

我国城市大气污染严重,北方重于南方;中小城市污染势头甚于大城市;产煤区重于非产煤区,冬季重于夏季,且差距正在缩小。我国1990年废气排放量(不包括乡镇工业)为8.5万亿立方米,二氧化硫排放量1495万吨,居世界前列。对城市大气污染物监测,降尘和总悬浮颗粒物普遍超标,多数城市二氧化硫浓度均在二级标准附近波动,氮氧化物浓度呈上升趋势。总悬浮颗粒物污染严重的城市为石家庄、南充、吉林、乌鲁木齐、洛阳、唐山,城市二氧化硫污染严重的城市为重庆、贵阳、宜宾、南充、石家庄、青岛和乌鲁木齐。我国酸雨以西南和华南地区较为严重,尽管仅限于局部,但有向东部地区扩展的趋势。

燃煤是形成我国大气污染的根本原因。1990年,我国一次能源总产量10.4亿吨标准煤;消耗量为9.8亿吨,其中原煤分别占74.2%和75.6%。由于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很难改变,作为人均能耗很低的大国,能源特别是煤炭的消耗仍将大幅度提高,由此带来的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将进一步增加。预测表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每增加1%,废气排放量增长0.55%,2000年我国废气排放量将达到11.5万亿标立方米,届时,煤烟型大气污染的将难以缓解。

8.固体废弃物不断上升,城市噪声污染严重

我国工业固体废弃物和城市垃圾日益增加,综合利用率低下。1990年,全国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不包括乡镇工业)为5.8亿吨,比1981年增长了54%,综合利用率仅为29%左右,历年积存量为64.8亿吨,人均5.7吨,占地约5.8万公顷。不断增长的有毒有害废弃物,将成为潜在的危险。据统计,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每年为6000万吨,但垃圾无害化处理平均不到5%,大量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渣和城市垃圾堆存于城郊等地,成为严重的二次污染源。2000年,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将增长到6.7亿吨,比1985年增长近50%。

我国城市的环境噪音多数处于高声级,其中交通噪音占32.7%,生活噪音占40.6%,工业及其它方面的噪音占26.7%。城市各功能区环境噪音普遍超标,并呈上升趋势。

9.农村环境问题不断激化

乡镇企业的发展使农村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也带来众多环境问题。由于乡镇工业也农业环境连接紧密,因此其排放的污染物直接威胁农田和作物。目前遭受工业“三废”及城市垃圾危害的农田已达1亿亩。据估算,2000年乡镇工业三废排放量将成倍增加。除环境污染外,乡镇企业对资源的破坏和浪费也十分惊人,如不加以控制和引导,后果更为严重。

10.自然灾害与环境事故频繁

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季风影响,灾害频繁,损失巨大。自公元前206—1949年的2155年内,我国发生过较大旱灾1056次,较大洪涝灾害1092次。几乎每两年就发生旱、涝灾害各一次。1949年以后,灾害发生次数增多,频率加快,危害加重。全国年均农作物受灾面积,60年代高于50年代,70年代又高于60年代,而80年代又高于70年代,全国年均成灾面积80年代是50年代的2.2倍,是70年代的1.8倍。研究表明,地球上每年的旱涝灾害,对生态环境构成了巨大威胁,其经济损失占各类自然灾害总损失的55%以上。而旱涝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在我国自然灾害中也居首位。以粮食减产为例,由于成灾面积的增长和单产提高,因灾害造成粮食减产数呈上升趋势。此外,每年因灾害还造成人员财产等重大损失。

恶性的突发环境事故也造成严重危害,近年来发生的污染事故每年均在3000次以上,1990年为3462次。1987年上海地区因污染而爆发的甲型肝炎流行使31万人感染,学校停课,工人停工,经济损失严重,影响恶劣,值得提出的是,这类事件常常具有突发性而难于防范,在我国环境污染趋势未能缓解的情况下,类似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突发环境事件仍有随时爆发的可能。

人类活动造成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已引起巨额外部经济损失,直接影响到经济指标和经济趋势。据中国环境科学院的研究,目前我国环境污染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为358.5亿元,其中大气、水、废渣和农药污染分别占28.15%,43.69%,1.6%和26.56%;生态破坏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为499亿元,其中农业资源、草场退化、森林资源和水资源分别为72.8%,0.50%,23%和3.7%。两项合计为857.6亿元。约占1985年国内生产总值的10%。


找的这么辛苦,给点分

环境问题的产生和表现,我国主要的生态问题,生态问题的解决措施等

8.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问题,请回答:(1)组成生态系统的成分有______,各组成成分通过______紧密联系,形

(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各种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紧密联系成一个统一的整体.(2)①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是草,初级消费者是草食昆虫和兔.②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所以生产者所含有的能量最多,能量最终来源于光能.③化学杀虫剂DDT在食物链中会产生富集作用,导致高营养级的生物体内含量较高.④在食物链草→兔→猫头鹰中,至少需要消耗草100×12÷20%÷20%=1250,在食物链草→草食昆虫→食虫鸟→猫头鹰中至少需要消耗草100×12÷20%÷20%÷20%=6250,所以至少需要消耗草1250+6250=7500克.故答案为:(1)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物质环境和能量流动(2)①草   兔、食草昆虫②草  光能③食物链④7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