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在公共卫生领域取得的成就有

2024-05-18 18:14

1. 我国在公共卫生领域取得的成就有

我国在公共卫生领域取得的成就有:
一、建成基本完善的适合国情的卫生体系
通过70年不断的创新与改革,中国建成了政府主导,相关部门参与,全社会共建的卫生工作机制,建成了包括管理体系、筹资(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基本完善的卫生工作体系。建立了包括疾病防控、卫生保健、诊断治疗、护理和康复等在内的较为完善的服务体系。
二、初步建成低水平广覆盖的医疗卫生保障制度
我国公共卫生发展以政府投入为主,多种渠道筹资,通过城镇职工(居民)医疗保险、农村合作医疗、大病保险等多种形式,建成了我国“广覆盖低水平”的医疗卫生保障体制。

三、公共卫生设施不断得到加强,环境恶化得到遏制
生活环境,小到我们所饮用的一滴水,一口空气,无不影响着我国民众的健康与安全。“我们实现了,所有城市居民都使用安全卫生饮用水。2016年农村集中式供水覆盖人口比例提高到82%。”
2017年,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颗粒物(PM 10 )平均浓度比2013年下降 22.7%。
四、传染病、地方病控制成效显著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传染病大规模的暴发、流行显著减少,一些重大传染病被消灭或消除,一些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
“中国1964年后就没有再发生天花,2000年开始保持无脊灰状态,2008年在全球率先消灭丝虫病,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消除新生儿破伤风的标准。”我国大多数免疫规划疫苗可预防传染病的发病与死亡率降至历史最低水平。
五、居民营养和体质水平大大提高
2016年,中国5岁以下儿童低体重率、生长迟缓率、贫血患病率分别下降到1.49%、1.15%、4.79%,提前实现《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目标。中国儿童身体发育指标明显提高,2014年13岁的孩子与30年前同样年龄的孩子相比,男孩增加了8厘米,女孩增加了6厘米,男、女孩子的体重均增加11公斤以上。

我国在公共卫生领域取得的成就有

2. 概括新中国成立之初 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迅速的原因?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迅速的原因如下:
1、成立了卫生防疫体系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主要是学习前苏联卫生防疫机构建设的经验,结合我国防病治病的实际情况,开始试办卫生防疫站。1953年1月,经政务院批准,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卫生防疫站。到1965年,全国各地共建立卫生防疫站2499所,形成了遍及全国城乡的卫生防疫网络。
2、成立了地方病防治体系
为了加强对防治血吸虫病工作的领导,1955年11月,成立了中共中央防治血吸虫病领导小组(后改为血吸虫病防治领导小组),各省、地、县级党委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各级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同时卫生部成立了血吸虫病防治局,同血吸虫病办公室合暑办公省、地、县建立防治所站等机构。为加强对鼠疫、克山病大骨节病地方性甲状腺肿等地方性疾病的防治,1960年3月,中共中央又成立了北方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各病区省地、县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及其办事机构。
3、成立了妇幼保健体系
为了保护妇女和婴幼儿的健康,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妇幼保健机构的建设。在卫生部内设有妇幼卫生局(后改称妇幼卫生司),统一领导全国的妇幼保健工作;各省、市、自治区卫生厅(局)均设有妇幼卫生科(组),县一级都由妇幼卫生的业务机构代行行政职能。除在各级综合医院、卫生院设立妇产科和儿科外,还在全国各地逐步建立了妇幼保健站(所),到1965年,全国共建立妇幼保健站(所)2910个。设在地(市)级以上的妇幼保健机构,大都设有门诊和病床。
4、成立了国境卫生检疫体系
为预防疾病传播,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即召开了交通检疫会议,开始筹建检疫所,并同时收回旧政权遗留的17个检疫所,划归各地卫生部门领导。到1967年,全国共建有海港(江河)、航空和陆地边境检验所(站)37个。这些卫生检疫所(站)负责出入境人员、交通工具、行李货物的检疫查验公共卫生检查监督、传染病监测等项工作。

扩展资料:
公共卫生事业属于公益性事业,而且我国改革开放前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因此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资金主要由政府或集体提供。
在这一时期,专职公共卫生机构大多都是全额预算管理单位,其支出全部由国家拨款;承担部分公共卫生职能的厂矿医务室、农村卫生室等非专职公共卫生机构的经费主要来自于企业、乡政府和村集体。
虽然经费绝对数额不高,但由于在计划经济时期医药产品的价格受到严格管制,公共卫生服务的成本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足以保证公共卫生机构正常开展业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