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初三杰:张良、萧何、韩信,哪一个功劳最大呢?

2024-05-18 16:43

1. 汉初三杰:张良、萧何、韩信,哪一个功劳最大呢?

这三个人物为汉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可以说这三人缺一不可,缺少哪一位都不会促使刘邦那么快建立起汉朝,但是要论谁的功劳最大,这真的不好说,因为他们在追随刘邦打天下的过程中,做出的贡献都很重要,张良的出谋划策、萧何的后勤输出以及韩信的军事才能,这三人的能力相辅相成,相互配合下,才让刘邦最终稳坐江山。

先说张良吧,张良本就是相国世家,有了家族所学,那么在谋略上比那些半路出家的水平要高很多。张良为刘邦的出谋划策,不仅让刘邦在诸侯中站稳了脚跟,更重要的是让刘邦在百姓心中有很高的声望,这对刘邦今后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且在打仗的过程中,张良的出谋划策都为刘邦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让刘邦最终能够顺利的成就大业,可以说这一过程,张良是功不可没的。

在战争的过程中,保证军队的粮草供应非常的重要。而萧何就是负责这重要的一环,在刘邦打天下的过程中,萧何负责运输粮草、征收赋税等等,可以说就是刘邦的后勤主管,在萧何的有效管理下,不仅没有拖后腿,反而把后方治理得井井有条,让前方安心的打仗,成为了刘邦军队坚实的后盾。即使再艰难的情况下,萧何也一直保证军需物资能够准确无误的、顺利的到达汉军的手中。

要说刘邦打江山的时期,不得不说的人物就是韩信,韩信是一个会带兵打仗的人,他在军事上面非常有天赋,虽然在前期,并没有得到刘邦的重用,但是得到刘邦重用后的韩信,将其军事能力完全发挥了出来,基本上是百战百胜,创下了兵家的神话,可以说刘邦的大半江山基本上就是韩信打出来了,所以韩信的结局也是汉初三杰中最惨的。

汉初三杰:张良、萧何、韩信,哪一个功劳最大呢?

2. 张良、萧何和韩信被称作“汉初三杰”,他们最后的命运是怎样的?

汉初三杰最后的命运不尽相同,下面就来简单的聊聊他们三个人最终的命运吧。

张良在刘邦一统天下后就辞官归隐云游四方了,最后的命运是病逝。作为运筹掌握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人才,刘邦在打天下时是对张良非常依赖的,但是一统天下后张良的用处自然就没那么大了。而张良也是有着很高的政治智慧,既没有贪恋金钱、名誉和地位,又知道刘邦的性格和为人,所以在刘邦一统天下后对其进行封赏时他便主动的辞官归隐了。后来刘邦也就没有找张良的麻烦,张良也是逍遥快活的度过了后半生,最终年老体弱生病而死了。 

萧何在刘邦一统天下后继续辅佐刘邦管理国政,而且在刘邦死后还继续辅佐汉惠帝刘盈,最终也是年龄大而病死的。如果说张良是给刘邦出谋划策的人,那萧何就等于是刘邦的大管家,帮助刘邦管理着大汉王朝的一切事物,而由于汉朝刚建立起来不久,刘邦对萧何的依赖很重,所以萧何过的也挺安稳。在刘邦死后,萧何也是忠心耿耿的辅佐着汉惠帝刘盈,也是深得刘盈的信任。最终萧何也是因为年龄大了而生病死去,结局还是比较圆满的。

韩信作为功高盖主又不知收敛的典型,在刘邦一统天下后不久便接连出事,最终被吕后杀害在了未央宫。韩信的个人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其政治智慧和情商却非常的低下,甚至可以说是没有政治智慧可言。在刘邦没有一统天下时就经常的惹刘邦生气,在平定天下后韩信也是对刘邦有很多的怨言。刘邦害怕引起大乱就没有对韩信下狠手,但是韩信却一直玩火,最终忍无可忍的刘邦只能安排对策,让吕后和萧何合谋,把韩信给诱杀了。

3. 怎么看待汉初三杰:张良、萧何、韩信呢?

张良、萧何、韩信,都是给刘邦打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的人,是汉朝的开国功臣,刘邦称他们三人为“三杰”,自认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不及张良,抚慰百姓张罗后勤不及萧何,行军打仗不如韩信。这三人因此也被人们称为“汉初三杰”,有很多成语的出处都和他们有关。 

张良、萧何、韩信三人,都是汉朝的开国之臣,辅佐刘邦打下下,但是三人的做人和结局还是有着很大的区别的。
留候张良:功成身退
张良是汉初三杰里面唯一能够独善其身的人。也被称为三杰之首。张良少年时也是一个热血青年,曾经在博浪沙刺杀秦始皇,虽然没有成功,但张良也全身而退,勇气可嘉。

传说张良曾拜黄石公为师,有着非常厉害的智谋,为刘邦经常出谋划策,是刘邦非常倚重的杰出的谋臣。张良不但智谋过人,也有着很高的情商,在封赏功臣、建都、保护太子等事情上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他能够知进退,不贪心,谢绝了刘邦三万户的封赏,而只选择了留地,退隐于深山,而得善终。纵观张良的一生,他精于黄老之术,把道家功成身退的思想发挥的淋漓尽致,是个非常成功的人。

萧何是汉初的丞相,也是汉初第一功臣,他帮助刘邦治理天下,在大臣中和民间都有很高的威望,刘邦晚年时对这样的萧何很不放心,萧何为了保命,无奈之下之后做出自毁名声的事情,才令刘邦对他的猜疑稍减。萧何也信奉道家的黄老思想,主张无为,但是终归没有像张良那样功成身退。萧何的后代里也有很多人做了丞相,这又是后话了。
 
韩信在汉初三杰里,是最让人唏嘘的一个人物,他少时忍胯下之辱,后来东征西战,为刘邦得到天下立下了不可一世的功劳,也正是这份功劳太大,而韩信处事又不拘小节,是他日后遭到杀身之祸不可忽视的原因,所谓功高盖主,正是韩信的写照。韩信的一生,由萧何举荐给刘邦,建功立业,萧何也曾月下追韩信,留下一段美传,但是韩信身死也是由于萧何的计谋。正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怎么看待汉初三杰:张良、萧何、韩信呢?

4. 萧何谋不如张良,武不如韩信,为何却能居于“汉初三杰”之首呢?

首先从亲疏关系上来看,萧何是刘邦的发小,可以说刘邦还没起家的时候,萧何就跟刘邦在一起玩整天鬼混在一起,并且那个时候萧何的官位还是比刘邦大的,所以说也给予了刘邦很多的关照,在刘邦的心里萧何就像他的老大哥一样,反观张良和韩信后期才跟着刘邦一起打天下,亲疏关系一目了然。

其次,虽说萧何在打仗这方面不如张良和韩信,但是刘邦这么多年大后方管理可以说全靠萧何一人在苦苦支撑,要不然刘邦早都败了。因为战争粮草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打仗秉承的都是军队未到,粮草先行的原则。
所以只要有萧何在,刘邦就从来没有担心过粮草方面的问题,从侧面上也极大的安稳了刘邦这边军队的军心,毕竟吃饭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除此之外他在治理国家这一方面表现出来的才能也是另外两位所不能比的,虽说张良的谋略很高,但是他不适合管理整个国家,反观韩信就更不行。这也是后来为什么一些功臣都被刘邦杀死了,唯独萧何最后得以保全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因为汉朝一旦失去萧何,就有可能会陷入短暂的混乱,因为找不到人来接手。

不仅如此,萧何还是吕雉的好帮手,因为在萧何的眼里什么事情都没有汉朝江山来得重要,要不然他也不可能把韩信哄骗到宫里面,然后让吕雉设计陷阱把韩信害死,毕竟他怕韩信造反,因为韩信一旦造反,就没有人能够治得住他。

5. 历史上“汉初三杰”韩信、张良、萧何哪个最受汉高祖刘邦器重?

各位有所不知,肯定是最听萧何的意见,最器重萧何。
韩信虽然熟谙兵法,战功显赫,可是为人锋芒毕露,刘邦早就不信任他,更加不喜欢他,可是又是用人之际,只好暂且放下他,最后还是被贬乃至被杀。
张良虽然深通韬略,富有远见,可是这样一个精明的人在刘邦身边,刘邦哪有不猜忌的,所谓“伴君如伴虎”,张良深通其中之理,所以隐身功退,抛却荣华,专心修身。
而萧何从刘邦为沛县时,就已经跟刘邦打成一团了。萧何任沛县功曹,刘邦任泗水亭长,屠夫樊哙,狱掾曹参,车夫夏侯婴,吹鼓手周勃,几个人经常聚众喝酒。并曾多次利用职权暗中袒护刘邦。后来在反秦斗争中,更是始终镇国家、抚百姓、供军需、给粮饷。楚汉战争时,他留守关中,使关中成为汉军的巩固后方,不断地输送士卒粮饷支援作战,对刘邦战胜项羽。萧何采摭秦六法,重新制定律令制度,作为《九章律》。这一系列工作,为刘邦夺取天下起了重要作用,所以后来在分封诸侯的时候,也是他的功劳最大。
公元前202年二月初三,众诸侯及太尉长安侯卢绾等300多人,恭听了刘邦即帝位的诏书。刘邦称帝后,在洛阳南宫大宴群臣。然后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抚民,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其后,刘邦论功行赏。定萧何为首功,封他为酂侯,食邑最多。诸侯分封完毕,接着是排位次。群臣曰:“平阳侯曹参跟随陛下南征北战,身受70余处战伤,攻城略地,功劳最多,应排第一。”刘邦已经压过大家一次,重封了萧何,对排位次的事就不好再说什么,不过他心里仍然认为萧何应该排在第一位。这时,关内侯鄂君曰道:“在楚汉战争中,陛下有好几次都是全军溃败,只身逃脱,全靠萧何从关中派出军队来补充。有时,就是没有陛下的命令,萧何一次也派遣几万人,正好补充了陛下的急需。不仅是士兵,就是军粮也全靠萧何转漕关中,才保证了供应。这些都是创立汉家天下流传后世的大功劳,怎么能把像曹参等人只是一时的战功列在万世之功的前面呢!依臣之见,萧何应排第一,曹参第二。”鄂君的这番议论,正中刘邦下怀,于是顺水推舟,把萧何排为第一,准许他穿鞋带剑上殿,并封了萧何的父子兄弟10多人,并加封萧何二千户。这样,萧何位列众卿之首,被称为“开国第一侯”,食邑万户。
然后又命丞相萧何营建咸阳。公元前199年,皇宫竣工,萧何奏请御驾往视。刘邦于是从栎阳到咸阳,萧何接驾,导入游观。对萧何道:“此处可以添筑城垣,作为京邑,就叫长安吧。”从此,咸阳便更名为长安了。至此,西汉建都长安,历时200余年,萧何成为该城的最早规划和设计者。
萧何辅助吕后,诛杀韩信,很符合汉高祖“固根基”的方略,是为刘邦除去了一块心病。刘邦对萧何更加恩宠,加封五千户。这就是后来人们常说的“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一语的由来。
刘邦率大军入秦都咸阳,诸将皆忙于分取府库珍宝财物,他独取秦国文献、档案、律令、图籍藏之。汉以此而得知天下各地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这对建立西汉王朝有决定性作用。又荐韩信为大将,他为丞相,留守关中。转送粮草,军需无乏,建国以功第一。汉五年封为酇候。他极注重图书事业的建设,汉初,他主持建造有“石渠阁”、“麒麟阁”、“天禄阁”三阁于未央宫内,“石渠阁”以储入关所得秦朝书籍以及入咸阳以后所得的图籍、档案;“麒麟阁”贮存贤臣画象等典籍;“天禄阁”专藏各地所献秘本珍本和处贤才硕学之士。此三处为汉代官府主要藏书楼,由此奠定了汉代国家藏书的基础。

历史上“汉初三杰”韩信、张良、萧何哪个最受汉高祖刘邦器重?

6. 汉初三杰,萧何、张良、韩信的功劳排序是怎样的?

熟悉秦末汉初这段历史的人会发现一个有趣的问题,那就是刘邦在和项羽争霸天下,真正由弱变强的时候,恰恰是从韩信加入到刘邦集团开始的。
因此有人认为,韩信的存在是刘邦得于一统天下的关键。


这是一种谬论,恐怕连韩信自己都不会认同这种说法,否则他也不会甘心自己在"汉初三杰"中敬陪末位。
刘邦得天下后论功行赏,萧何功封第一,那些行军打仗的将军们不服,于是刘邦抛出了一番“功人功狗论”,也认定萧何就是那个贡献最大的“功人”。
而对张良,刘邦对他的评价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本来给他开出了万户侯的封赏支票。可见刘邦对张良功劳的认定,也是与萧何不相上下。
我们来打个形象一点的比方吧!如果说萧何为刘邦的成功夯实了国力基础,张良就为刘邦的成功指明战略方向,基础和方向都有了,试问成功还会远吗?
因此,韩信的存在,只是缩短了这种成功的距离和时间,却丝亳不会改变天下终归刘邦的天下大势。
但如果没有萧何为他打下的基础,没有了张良为他指明通向成功彼岸的方向,刘邦也许就只能成为另一个陈胜,带着一波人马在秦末乱世冒个泡,然后黯然消失于历史,将自己排在失败者的行列之中。


当然,我们绝没有贬低兵仙韩信的意思,韩信对刘邦集团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性。
刘邦和项羽相比,最大的劣势就在于军事。因为,项羽这个人,那可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的武将之一,后世人称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誉之为"单挑王"毫不为过。
当时整个天下,在军事上唯一一个可以和项羽叫板的人,那就只能是兵仙韩信了。韩信一出手,便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破三秦而据关中,进而对天下虎视眈眈。他出其不意击溃魏豹,背水一战横扫燕赵,身经百战,战战经典,战术之精绝,宛如神仙手笔。
然而,我们发现,打来打去,在战神与兵仙之间还真是神仙打架,各打各的,几不见面。他们唯一的一次对决,居然是垓下之战,也是楚汉之间的最后一战,他们两人才如两列高速行驶的火车,相对而驰到最后悍然相撞。
也就是说,他们之间一生只有一战,而且是一战分高下、定生死。


这当然不是偶然,而是张良为刘邦精心策划的灭项计谋。即让刘邦在成皋荥阳一线正面吸引住项羽主力,形成僵持拉锯之局,为韩信率部铲除项羽余党,实施完成整个战略大纵深包围赢取时间。
这让人想起了春秋战国时期田忌赛马的故事,用刘邦这匹军事劣马去和项羽这匹骏马比拚,局部上似乎处于劣势,但只要能够赢取一定的时间,将韩信的精锐之师放到其它的战场上去和项羽的二、三流部队较量,必将横扫千军,所向披靡,在全局中蠃得主动。
这是堂堂正正的“阳谋”,就算项羽知晓其中的利害关系,他也别无选择。因为,以他不可一世的孤傲和自负,他只能选择"王对王"这种对阵的形式去和刘邦较量,而不屑将那钻胯匹夫视为对手。
可问题在于,以刘邦的实力和身手,到底能扛得住项羽几顿暴揍?如果刘项对决完全呈一边倒的态势,根本经受不了项羽那摧枯拉朽式的袭杀,那么管你阴谋阳谋,一切都只等于圈圈。
于是,有了张良的精心谋划之后,萧何在关中三秦大地上拚命地为刘邦准备着丰厚的粮饷和充足的兵源,由着刘邦在前方可劲地造。


虽然在项羽的吊打下,刘邦被揍得那叫一个鼻青脸肿,嗷嗷直叫,却始终保持着自身固有的无赖精神,死死咬着项羽不放,不给他有任何脱身的机会。等到韩信击败项羽麾下最后一个名将龙且,楚强汉弱的局面至此扭转,双方迎来了最终对决。
不可否认,韩信的存在对刘邦集团来说是何等的重要,单看他那从来不败的战绩,就足以让他在中华名将谱上位列前茅。但是,我们也无法否认,如果没有刘邦、萧何、张良这些人,像狗皮膏药一样粘住项羽的主力,韩信的这份风光又是从何而来。
因此,楚汉战争最终的胜利绝对不是取决于个人,而是一个军政集团的荣誉。如果非要在他们中间选出一位,当仁不让的,只有刘邦。明知被虐却能坦然面对,这份勇气,舍他其谁。

7. “汉初三杰”为刘邦立大功,为何张良和萧何能善终,韩信却不能?

刘邦即位后在洛阳开庆功宴,宴席上,他总结了自己战胜项羽、夺取天下的原因:“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方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擒也。”

萧何、韩信、张良是“汉初三杰”,刘邦战胜项羽逐鹿中原,这三个人的功劳最大。但为什么这三个人中,只有韩信惨死,其余两个人都得到了善终?其中道理不能不让人深思。
众所周知,韩信用兵如神,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是汉初军事上的“一哥”。也正是因为他功高震主,刘邦才对他有很大的猜忌之心。但是话又说回来,刘邦对张良和萧何的猜忌,一点都不必对韩信的猜忌小。但二人之所以得以善终,是因为都懂得急流勇退。
应该说张良是三人当中最聪明的一个,也是刘邦最放心的一个人。张良精通黄老之学,深知“不伐其功,不矜其能”,功成身退的道理,所以刘邦论功行赏时,张良拒绝了刘邦对自己“自择其三万户”的封赏,只要了“留”这个地方。因为张良没有根基且淡泊名利,所以刘邦对张良最为放心,张良也因此得以善终。

相比于张良,萧何在关中似乎“根深蒂固”,这一点也引来了刘邦的猜忌。据说刘邦曾三次试探萧何,看他有没有贰心。但萧何三次都将刘邦的疑心和顾虑打消了,从而化险为夷、幸免于难。
萧何是怎么做的呢?前两次萧何通过派族中青壮年奔赴前线和捐献家产打消了刘邦的顾虑。第三次遭到刘邦怀疑时,萧何在关中已深得民心,成了刘邦猜忌的重要对象。此时,萧何听从他人建议,做了些“强购民田民宅、放高利贷”之类的事情,通过“自污”的方式败坏自己在百姓心中的好名声,从而让刘邦安心,最后得以善终。
韩信却不同,他不但不懂得功成身退,反而犯了主动邀功的致命错误,最终被萧何和吕后设计杀害。区别于萧何和张良两位文臣,韩信作为武将本就容易招致怀疑,但他最终被杀还有以下几个原因:

不知退守,过于高调
韩信犯的第一个错误就是太高调。韩信是千古难得的帅才和将才,能够把弱小的军事力量的潜能发挥到极致,最后在垓下设下十面埋伏将不可一世的楚霸王项羽彻底击败,让项羽自刎乌江,奠定了建立汉王朝的基础。但他太高调了,不知谦虚为何物。
刘邦曾经随便和韩信讨论各位将领的才能。刘邦问道:“像我自己,能带多少士兵?”韩信说:“陛下不过能带十万人。”刘邦说:“那对你来说呢?”韩信回答:“像我,越多越好。”所谓“韩信将兵,多多益善”便来自于此。韩信对刘邦说的这番话自然容易遭到刘邦的猜忌。
做事不会把握时机
韩信攻下齐国的时候,手握重兵。他的谋士蒯通一而再再而三的向韩信表明,刘、项的命运就决定在韩信手里,向着项羽,项羽胜利;向着刘邦,刘邦胜利。不过在谁手下,都不如自己自立山头来得实在。所以最后不得善终

“汉初三杰”为刘邦立大功,为何张良和萧何能善终,韩信却不能?

8. 张良为何能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