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杉讲透孙子兵法

2024-05-19 04:39

1.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的9条思想精要。
  
 1、孙子兵法讲以强胜弱,不是讲以弱胜强。孙子兵法第一篇讲计是计算的计,是现代的swot分析优势劣势威胁机会。5事7计从5个方面7个科目进行打分,分多分少的败。
  
 2、打得赢也要算代价。
  
 3、先胜后战,赢了再打。孙子兵法主要是自强之法,首先是修炼自己。先修炼自己的筋骨,让自己成为不可战胜的,让自己没漏洞。然后等敌人出漏洞,敌人不失误,我们就没法赢。
  
 4、要能等待能忍耐。等待在很多情况下都是最好的战略,一辈子不作为也是可以接受的,因为作为的结果可能是死。
  
 5、一战而定,胜而不定则胜利无意义。胜利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平定。孙子有很强的保全思想,保全自己,保全人民,保全城池,保全财产,最好也保全敌人,都收服了归我所有,这才叫平定天下。
  
 6、以正合以奇胜。分战法是基本战术原则。
  
 7、诡道不重要。
  
 8、知己知彼,关键是知己。孙子兵法讲来讲去都是练基本功抓基本面,自己不强那就不要逞强。
  
 9、孙子兵法不是教你打赢,首先是教你认输。
  
 五事是道天地将法。道是比较双方的政治,比较双方君主的领导力,人民支不支持。天是上顺天时,地是下知地利。将是委任贤能。法是军法。
  
 7个计算是: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
  
 行军必是无人之境,交火必是有利地形优势兵力。
  
 心里装着对方的利益,并有能力让对方清楚这一点。
  
 为将者的大部分工作是制定军法。包括组织架构,部队编制,指挥系统,人事制度,物资管理和财务制度。
  
 等待是战斗的一部分,而且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兵家思想讲究一战而定,战争不是打来打去,而是积蓄力量,等待时机一战而定。真正最重要的工作有两项,一是准备,二是等待。等待什么?等待形势变化,形变化为形胜,势变化为势胜。形胜是在等待中积累,让自己不可胜越来越强。势胜是胜机出现,抓住机会一战而定。
  
 成大事者有三戒,戒贪、戒忿、戒急。
  
 不能胜利就要能等待。
  
 所以当敌方实而强,我们一要防备避站,二要耐心忍耐,三要外交协调,四要伺其虚懈,等他犯错引他失误,五则看准时机一鼓而下。
  
 观古今兵法就一句话,多方以误之。
  
 
                                          
 先考虑避害,再考虑趋利。
  
 降低战争成本。一次征兵就解决问题,不要仗打了一半又回国征兵。去的时候带一次粮食,回来的时候再送一次粮食给军队路上吃,中间就吃敌人的。
  
 杀敌靠愤怒,夺敌靠奖赏。
  
 上兵伐谋就是要破坏对方的计谋。
  
 不能因为你的队友是猪,你就跟着做猪。
  
 不是胜了敌人你就赢了,关键是你自己变强了还是变弱了。
  
 以失败为假设前提来思考,是兵法智慧的根本。
  
 谋攻就是某全利原则,自己不损失,敌方资产不损失。要全取其利就要三非。非战非攻非久,不战而屈人之兵,不攻而拔人之城,不久战而毁人之国。孙子的思想做任何事之前一是先考虑风险,二是考虑代价,第三才考虑利益。
  
 非久是什么意思?是动作要少,关键时候就来那么一下,最忌讳天天研究,频频动作,反复折腾,做多错多。
  
 有绝对优势兵力才打,10倍优势才打包围战,五倍优势才进攻,没有绝对优势,比如只有两倍优势那就要调动敌人,让他分兵,分割它,形成我方更大优势再打。兵力相当,两军遭遇,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不跑会怎样?你坚守不跑就会被敌人擒了。
  
 守的人能以一当十,攻的人当然至少要以十攻一了。5则攻之,三分攻城,二分出奇取胜。
  
 必胜不可知,必败则是可知的。随时知道自己走到了哪一步,能不能得手。当你认为有几分把握的时候,先自己减去三分一厢情愿分再想想。
  
 让自己的心愿跟随大家的心愿,那样行事可以成功,如果让大家的心愿跟着你个人的心愿则很少能够成功。
  
 没有预先准备,没有周密防备,那是不可以带军队的。人生就是不断的埋下伏笔,机会来的时候,你都准备好了。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形是在战前,势则是在战斗中。做事先看形,行不行。做起来就靠势。军之形也,我动彼应,两敌相察情也。
  
 先规划自己,让自己成为不可战胜的就是知己。然后等待敌人什么时候可以被战胜的时机就是知彼。
  
 成功必有大量的充分的长期的积累,便能活在他人想象之外。
  
 守和攻从企业经营来说,就是讲专业化和多元化的问题。你每进入一个新的领域都是攻,深耕在一个领域就是守。什么叫竞争?竞争的本质就是要你没法跟我争,而不是我要跟你争。
  
 势讲的是管理和组织架构,孙子强调通过造势去影响人的心智。
  
 兵有三势。气势地势因势。
  
 善战者,任势不任人,任势而后择人。
  
 不要试图去解决自己所有的虚,要学会在有虚有实中战斗,学会不是试图解决所有问题,而是永远在问题中前进,这就掌握了虚实的精髓。
  
 成功靠加长最短木块吗?非也。靠把最长木块做得更长。
  
 林彪的战术原则里就有一点两面、三三制、4快一慢、三猛战术。一点两面,一点是集中兵力猛攻一点,打垮敌人,两面是两面或多面包围,不让他跑掉,消灭它或留一面给他跑在路上消灭它。4快一慢。一慢是总攻,开始时间要慢,没准备好不动手。4快,一是向敌前进要快,二是咬住敌人后进行准备工作要快,如看地形筑工事捆炸药布置火力等一定要快,三是突破后扩大战果要快,4是敌人溃退后追击要快。三猛就是猛打猛冲猛追。
  
 最后总结到,致人而不致于人和因敌制胜是一对辩证关系,致人而不致于人,是我调动你,不是你调动我。做到极端是我不管你怎样,我只管我怎样。首先是不被敌人调动,没机会就熬等,甚至不打也行,一定是先胜后战赢了再打。因敌制胜是根据你的调动来决定我的调动,这样做就特别容易被敌人调动。
  
 走弯路是走路的一部分,花冤枉钱是花钱的一部分都必不可少,该认输得认输,该服气得服气,别不服也别想捞回来,特别是不能下老本去捞。
  
 行军是战斗的一部分,宿营是战斗的一部分,再往前推会发现训练也是战斗的一部分。在我们觉得自己很强大的时候,更加要小心看看自己是不是其实很脆弱。
  
 博弈策略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不要只看到双方的博弈和利益诉求,而是扩大游戏的参与方甚至改造这游戏,把更多其他看似不相关的人和利益拉进博弈游戏中来加大我方的博弈筹码。
  
 有利原则是我们行事最重要的一个原则,不要管之前怎么样,唯一需要把握的就是下一步怎么做对我有利。
  
 力不能久,所以气没法总是满的,要随时有治气的意识,治自己的气,治团队的气。
  
 战略的6个层次。第一是政策,所谓政策就是我是谁,我代表谁的利益,我的行事方针。第二才是战略,战略是我在哪?我要去哪怎么去,是获取胜利的线路图。甚至讲战略先胜而后战,赢了再打,不战而屈人之兵就是战略。第三是大战术。孙子讲以正合以奇胜。第四是战争勤务。也就是后勤保障。第五是工程艺术。也就是攻守艺术。第六是基础战术,什么情况?怎么打?也就是战术工具箱,经常用来培训员工的。
  
 任何决策的背后都是决策者的个人需求。自己在做决策的时候,只要有“无我”的意识,把自己的个人因素情绪因素从决策中剥离出来,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不战是战斗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你每天忙的要死,恨不得抓住所有机会,这是猴子掰包谷没有多大成就,也没有真正的积累,不如停下来好好计划一下到底要什么。
  
 一个团队就要有互相驯养的意识精神和仪式。如果在士卒对你还没有亲近依附之前,就用处罚去管理,他们就会不服,不服就很难使用了。
  
 古代出军前要杀人祭旗,不是杀敌国人质。他自己内部不听令的,才是立军威立军法让三军听令。什么样的人是最好的斩杀对象呢?最好是跟皇上有点关系的宠臣。
  
 斯大林的内部清洗在理论上就是保持组织强大的手段,如果没有选举机制就必然过一段时间就要清洗一回。上级要比敌人更可怕。
  
 散地则无战,轻地则无止,争地则无功 
  
 从散地轻地争地的战法,我们看到始终围绕的都是心理因素,是双方精神力量的消长,是治气。力量的关键是意志力。
  
 临战指挥的艺术首要是扰乱敌人。次是夺其所爱。敌人爱的一是有利地形,二是粮食。
  
 忠言逆耳利于行,百依百顺有奸心。
  
 来势凶猛的不会长久。
  
 战胜容易,守胜就难。战胜之后一是要巩固战果,而是要修明政治。
  
 凡是能花钱解决,都是代价最低的,在间谍上花钱最多,又是最节省的。
  
 你给别人钱不是给对方定价,是给自己定价。多花冤枉钱是把钱花在刀刃上的唯一方法,如果你想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那是一厢情愿,是最没出息的想法。
  
 但我们真正要做重大决策的时候,绝对要排除类比思维对自己的影响。打比方最能偷换概念,类比思维最能自欺欺人。
  
 不能用事物的一般规律经验来猜度,因为任何例外都可能发生。
  
 因间内间反间死间生间。因间是诱使敌国乡人做间谍。内间是利用对方的官吏。反间死间生间。反间最重要,是关键。
  
 得到什么人都不如得到对方的人。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

2.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

《计篇》
  
 《孙子兵法》的计,不是用计,不是奇谋巧计,而是计算的计,是讲计算,不是讲计谋。
  
 
  
  孙子的“计”,是基本面,不是操作面。是最拙的,不是最巧的,“计”,是计算实力对比,对比计算的科目有五项,叫“五事七计”。
  
 五事,是道、天、地、将、法。
  
  七计,是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就是比较敌我双方的政治、天时、地利、人才和法治。
  
 
  
  通过计算定胜负,胜了才打,这就叫胜算。没有胜算,那就不要兴师动众。这就是孙子的核心思想:先胜后战。我称之为“赢了再打”。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孙子说,军事是国家的大事,生死存亡系于此,不可轻举,一定要仔细省察呀!
  
 
  
 孙子提倡把敬畏心提到首要的高度,做事情尤其是下决定的时候,人要有敬畏心,因为你的决定关系很多人的生死。
  
 
  
 《孙子兵法》有言:“善战者,无智名,无勇功,胜于易胜也。”孙子之胜,都是先胜于庙堂,而不是夺胜于战场,从出发点上,就轻视可歌可泣的战斗故事,而追求兵不血刃,未战先胜,不战而胜。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五个科目:道、天、地、将、法。
  
 
  
 “道”,是恩信使民,你的人民听不听你的。你的君主是有道明君,还是无道昏君。所以道是比较双方的政治,比较双方君主的领导力。
  
 
  
 天”,是上顺天时
  
 “地”是下知地利
  
  将”,是委任贤能
  
 兵家讲天,应说有三层含义。
  
 一,是天下大势,顺天应人;二,是所谓夜观星相,望云望气,龟灼占卜;三,是寒暑四时,天气预报,利用气象条件作战。
  
 
  
  第一层是大形势、大战略,
  
 
  
  第三层利用气象为武器作战
  
 第二层说得最多,但都是宣传给别人听,“以惑下愚”,自己从来不信,如姜太公所言:“智者不法,愚者拘之。”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凡用兵,贵先知地形。知远近,则能为迂直之计”,是直走还是迂回。知险易,则能审步骑之利,哪用步兵,哪用骑兵。“知广狭,则能度众寡之用”,哪里可以展开兵力,哪里可以一夫当关扼住咽喉。“知死生,则能识战散之势”,置之死地则兵士必战,置之生地则容易逃散。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什么是“智”?
  
 智能识权变,识变通
  
 了解自己的力量极限,衡量天下大势,谋计于庙堂,变通于战场
  
 
  
  什么是“信”呢?
  
 信,就是赏罚分明,每个人都非常清楚,犯什么错受什么刑,立什么功受什么赏。
  
 信,有赏罚分明之信,也有默契之信。
  
 心里装着对方的利益,并有能力让对方清楚这一点。
  
 
  
 什么是“仁”?
  
 
  
 就是 爱人悯物,要爱人,还要悯物。
  
 
  
  勇,就是决谋合战,当机立断,勇往直前。
  
 
  
 严”,杜牧注解说:“严者,以威刑肃三军也。”
  
  这就是为什么古来名将一出兵就老是找碴儿杀人立威,最好是杀皇上的亲信,杀那些自以为“有靠山”的人。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曲制”是组织架构、部队编制、指挥系统。“官道”是人事制度。“主用”是物资管理和财务制度。
  
 法”,是管理,是管理办法。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大多数诡道的出发点是造成对方的错误判断,引诱对方失误。
  
 对方不上当,不失误,怎么办呢?等待,跟他熬,派间谍,各种布置安排。总之,一定要等到平衡打破,胜算已见,才能出战。
  
 
  
  一战而定是真名将。百战百胜,那是打了一百次胜仗了,还没解决问题
  
  任何事都是这个道理,不该动作时什么也不做,做一次就解决问题。多少事,都误在频频动作。
  
 
  
  小心你的“焦虑性动作”,那是最能毁你的。
  
  真正最重要的工作有两项:一是准备,二是等待。
  
 准备是自己的事,积蓄实力,操练兵马,鼓舞士气。等待,是等待敌人犯错,等待时机出现。敌人如果不犯错,我们就很难赢。
  
 
  
  称霸天下的人有三戒:戒贪,戒忿,戒急
  
 贪心,就会失去越多;忿怒,就容易有难;急躁,就会摔跟头
  
 
  
  下判断、做事业,要把握两条:趋利、避害。趋利和避害的权重,应该至少是相当的,五十对五十。但是,往往都成了七比三,甚至九比一。为什么,因为利往往在明处,在眼前,让人激动;而害在暗处,在远处,让人心生侥幸。
  
  不要让你的欲望来左右你对利害的判断。
  
 
  
 不能胜利,就要能等待
  
  人们往往有一个误区,认为行动才有机会。却忘了事物的另一面:行动必有代价。
  
  所以当敌方实而强,我们一要防备避战;二要耐心忍耐;三要外交协调;四要伺其虚懈,等他犯错,
  
  忘了本谋,是每个人常犯的毛病。当你被情绪所左右的时候,一定要问问自己的初衷是什么。
  
 
  
 要保持紧张,不可懈怠
  
 领导者要随时注意,保持团队的紧张状态,看他松懈了,就要把发条给他紧一紧,因为松懈就会失败。特别是在战场上,敌人挖空心思都在研究你什么地方会松懈。你认为没问题,可以放松一下的地方,差不多就是他的研究结论。

3.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势篇)

组织架构与指挥系统,是永远的课题
  
 
  
  势篇
  
 
  
 
  
 
  
  “势”,就是创造“势所必然”。我只要造成那势,就必然得到那结果。
  
  管很多人跟管很少的人一样,是因为有“分数”,就是编制。“分”,就是分成班、连、团、师、军之类,看你怎么分。“数”,就是每个编制单位多少人。编制搞好了,组织架构搞好了,管很多人就跟管很少的人一样,和运用自己的手臂一样方便。
  
  古代军队什么分数呢,五人是一个最小战斗单位,叫一“伍”。我们说“队伍”,说当兵叫“入伍”,就是从这儿来的。二十伍,一百人,叫卒,跟现在一个连人数差不多。五个卒,五百人,叫一旅。一个军,是一万二千五百人,二十五个旅。
  
 
  
 
  
  “斗众”,就是开打了,指挥一支大军作战,跟指挥一个小分队一样,靠什么呢?靠“形名”。
  
  曹操注解说:“旌旗曰形,金鼓曰名。”形名就是号令。“形”,顾名思义,是视觉号令,旗帜、狼烟都是“形”;“名”,是听觉号令。
  
 
  
 
  
 “以正合,以奇胜”,是《孙子兵法》里被误读最多的一句话。最大的误读,就是以奇胜的“奇”,不念qí,念jī,是个数学词汇,奇数、偶数的奇,古人又称为“余奇”,多余的部分。正兵安排好了,余下来的就是奇兵,关键的时候用。简单地说,就是预备队。
  
 
  
  “正奇”,就是一个先后概念。不要一下子把所有的牌都打完了,留一张在手上,关键时候打出去。
  
  两军对阵,先以正合,正兵合战,双方主帅在后面看着,看到关键的时候,投入预备队——奇兵——决胜,这就叫出奇(jī)制胜。
  
  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
  
  奇正之间怎么相互转化呢?其实很简单,已经投入战斗的,是正兵;预备队,是奇兵。预备队投上去,就变为正兵了。正在打的部队撤下来,又变成奇兵。
  
 所以奇兵,就是还没上战场的预备队。
  
 
  
  《孙子兵法》有三个地方被人误读最多的,一是《计篇》,前面说了,“计”是计算衡量,不是奇谋巧计,不是诡道。二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人人都想去知彼,不知道主要问题是不知己。三就是“以正合,以奇胜”,都想贪巧求速,奇袭得胜,实际上孙子的“以奇胜”、出奇制胜,虽然也是出其不意、攻其无备,但这是分战法的排兵布阵,不是讲奇袭。
  
 
  
 >战势不过奇正,简单地说,就是分战法,就是分兵,分为正兵、奇兵,配合着打,而且正奇是动态的,随时相互转换的。不要把所有的兵力放在一块儿,不要把所有的牌一下子打光。在战前,就要分配正兵、奇兵两只兵力,互为掎角,相互配合。交战的时候,也不要把所有的部队一下子派出去,一定要留一张牌在手里,要有预备队。先打出去的是正兵,后打出去的是奇兵。看到胜机出现的时候,把奇兵打出去,这叫出奇制胜。
  
 
  
  我们可以用足球赛来理解正奇之用,控球的就是正,跑位的就是奇。球一旦传出去,正奇就转换,接到球的变为正,刚才传球的变为奇。
  
 
  
 
  
 湍急之水能将巨石冲走,是借助水势;鹰隼迅飞猛扑,以至能将鸟雀捕杀,这乃是靠掌握发动的时机和距离。所以,善于用兵打仗的人,他的兵势是迅猛的,他的行动节奏是短促的。险峻的兵势就像张满的弓弩,短促的节奏就像猝发弩机。
  
 
  
  这里的关键是“其势险,其节短”。
  
  “短”,就是近,距离近、时间短。“势险”,是积累的势能最大,力量最大,“节短”,是释放能量的距离最短、时间最短,那就能准确命中而且有最大杀伤力。
  
 就像猎豹妈妈教小猎豹猎羚羊,不能在百步之外发动追击,要悄悄地摸到五步之内,然后从草丛中一跃而起,最重要的是一跃就扑倒它。
  
  真正的善射者,也没有百步穿杨的美名,因为他都摸到猎物眼皮底下再射,不懂的人就认为“不算本事”。
  
 
  
 
  
 
  
 纷纷纭纭,看似混战却有条不紊。浑浑沌沌,阵容圆整无懈可击。
  
  讲“动敌”,让敌人感觉我很混乱,很弱小,很胆怯,实际上我很齐整,很强大,很勇敢。
  
 
  
 
  
  “浑浑”,是“车轮转行”;“沌沌”,是“步骤奔驰”。“其行阵纵横,圆而不方,指趋各有所应”。
  
 
  
 
  
  让他看见乱,其实是治;让他看见怯,其实是勇;让他看见弱,其实是强。乱生于治,要军纪治理非常严明,才能做到表面乱糟糟,实际井井有条;怯生于勇,要有超出一般的勇敢,才能上去假装败退吸引敌人;弱生于强,要有超强的实力,才敢示弱让敌人倾巢来攻。
  
 > 治还是乱,是分数问题。分数,《势篇》第一句讲过了,“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分,是分别,数,是人数,是组织架构,部曲行伍,每一部队分别人数多少。
  
 
  
  勇还是怯,是兵势问题。
  
 
  
  强弱,是一个示形的问题。
  
 
  
 
  
  所以,善于调动敌人的人,无论向对方展示出什么样的军形,敌人总是听从;给予敌人一点小利,敌人就必然会来夺取。用小利去诱动敌人,再用强兵劲卒去对付它。
  
 
  
 
  
 
  
  优秀的领导者,求之于势,不责怪下面人。能够造好势,选对人
  
 
  
 
  
  “任势”,曹操注解说,就是“任自然势”,顺其自然,你要先设计好“自然”,把对的人放到对的地方,那就一切自然而然。
  
  你就把人当木头石头好了,他的性情是固定的,投之安地则安,投之危地则危,那木头石头自己是不会回避的。
  
 
  
 
  
  什么是势,就是在一千仞那么高的山上推下来一颗圆石,谁能抵挡!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势篇)

4.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笔记9《兵势篇》

这篇《兵势篇》主要讲了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以正和以奇胜的战术原则以及与之相匹配的分开的战法!第二,是讲什么是“形”什么是“势”,他们有什么区别,“势”怎么用?
  
 什么叫以正和以奇胜呢?华山说这个“奇”在这里读奇(ji),奇数的奇!古代人把这个“奇”称为余奇,也就是多出来的!以正和以奇胜,说的是关键时候要多一只预备队,奇兵就是预备队!那什么是正兵?什么是奇兵,曹操注释《孙子兵法》这样写的:先出的为正兵,后出的为奇兵!
  
 两个军队打仗,正兵先打;关键决胜的时候投入预备队,就是奇兵,这就叫做出奇制胜。
  
 华杉说如果你理解正兵怎么打都行,关键时候靠奇招妙计取胜,那你不但孙子兵法没学好,他说你的价值观都有问题。用预备队这个地方,《战争论》的作者克劳塞维兹也有同样的说法:双方留下的预备队的对比,往往是最后决定胜负的关键。孙子说:凡是战争都要正军和预备队分兵!正兵和奇兵是可以相互转换的,正兵可以变成奇兵,奇兵也可以变成正兵。善于用正奇分兵的将军,变化是无穷无尽的!正兵和奇兵有一个基本的战斗原则:分战法。也就是凡是战争一定要分兵,不管多少都要分兵,几十万大军要分,一个班打一个山头也要分。
  
 这里华杉讲,韩信背水一战,背水的那一股部队只是他的一支奇兵,在这一场战役里,韩信一共用了三支奇兵一支正兵,正兵合战,奇兵再上,正兵败下来跑到水边和背水一战的奇兵部队又形成正兵攻回去,再出两千奇兵夺了敌营,最终打胜了赵军。华杉说如果是光水边这一支部队,不管他再怎么鼓励士气,背水一战,都会被敌人冲到河里。
  
 这一节里有一个词华杉说很多人都误解了,“守正出奇”这个词,这个词孙子兵法里面是没有的,是后代人解读出来的,华山说说这四个字的人的价值有问题。守正就是平时按规矩办,出奇就是关键时候可以不遵守!这叫什么?华杉说原则就是要用的坚守。《战争论》作者克劳塞维兹也说:制定原则不难,难的是始终坚持按原则办事。
  
 这一小节就讲到这里,华山说奇兵是预备队、说守正出奇的人价值观有问题。原则就是用来坚守的,而不是用来放弃的!好,下节更精彩,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分解!

5.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读后感

  晚上下了班也不觉得累,虽然还有英语卷子要做,但还是拿起了华杉的这本书饶有兴致的读了起来。华杉在自己的读书心得里曾总结这么两个让我记忆颇深的观点:
  
   一、读书要日日精进,也就是兵法这么书所说的“日拱一卒”的精神;
  
   二、在一本书读完之前绝不读第二本。
  
   这两点心得体会愿与诸位共勉。
  
   今天读的这第九章核心讲了一个字“变”。也就是“变通""不僵化”的意思。无论是学习还是做事,唯唯诺诺,教条主义是绝对要不得的。虽然我也长犯这种错误,但愿日日精进,不断改善。
  
   “变”的基础首先是发现不足,进而才能进步,华杉在这一节里就讲了,什么叫“会”,知识不光要听懂了,还要会用了,用熟了,发现自己在新情况下又不会的时候,又要提醒自己该学了,再来一个轮回。这大概就是进步的一个正循环。关于这点,我自己有过切身体会,本人学数学的例子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自上小学起,本人的数学成绩就一直拖后腿,现在回想起来,课堂上感觉自己听会了,听懂了,下课只要一做题,不是不会,就是一作做就错。从小学到高中,一直很稳定,现在回想起来才觉得,当时只是心理觉得会了,实际是只懂了一点皮毛,但又不敢去问老师,所以只要一藏着掖着,肯定在做题的时候就暴露出来了。
  
   “宁肯找死也不能等死”这一条我觉得讲的是一种判断和直觉。不管是战场上的将军还是商场上的企业家都应该具备一种战争或是商业的敏感性。那就是在危机到来之时绝不能坐以待毙,而是要积极主动,哪怕粉身碎骨,也要闯他一闯。这里面给我印象比较深的还是苏宁的老总张近东,从商几十年,他的对手一遍再变,从最初的国美黄光裕到京东的刘强东,再到他自己。张近东一直用改变来应对外界的变化,虽然古人有句名言:“以不变应万变”,但这似乎并不能解释苏宁和张近东的成功,他们是恰恰相反的例子。所以不管是“以不变应万变”还是“唯一不变的是变化”,领导者不应固守而应该开放,随时紧跟变化,有变有不变,这也许就是商道的精髓之一吧!
  
   “决策心理学”核心将的是“客观”“冷静”中立“,不仅我们再分析别人决策的时候要这么做,自己将来做决策的时候更是如此。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节,喜好,性格,情绪等内外部因素,而当我们需要做决策或是别人决策时候,要努力的抛开这些影响因素,站在中里面,以一个旁观者的姿态来做决策,分析决策。这样,我们就不容易被情绪左右。感觉这也是我自己经常犯的错误,有时候就是莫名其妙的着急,催促,心神不定,进而对身边的人发火,事后想想,感觉没多大事啊!自己当时为嘛那么冲动啊,这一点我真应该切记切记!
  
   “不战是战斗的'重要部分",突然想到一句话跟他很配“等待也是战斗的一部分”貌似是潜伏中的台词啊!“有一种胜利叫撤退,有一种失败叫占领”我去,扯远了啊!说白了,不是天天打仗,月月打仗,你们国家就能兴旺发达的,做工作也是一样,不是你白天忙碌,黑夜忙碌你的工作就能做好,就能得到领导的赏识。对于战争而言,我们要追求的是“一战而定”,打完这一场,胜负就已经分明,该回家种田回家种田,该回家生孩子的生孩子去。最终还要靠发展生产。于工作而言,工作最起码要有条理,工作按照“重要"和”紧急“两个维度划分为四格区域。最起码”重要且紧急"的是有限的,也是我们需要投入尽力来做的,一点一点来,扎扎实实的有步骤的解决。再者,工作最起码要做到点子上,要抓住核心,这样不仅效率快,也容易被领导赏识,最后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关键时刻不能掉链子啊!!
  
   “领导者的五个性格缺陷很危险”,我想一一重复一遍:一、不怕死,一味拼死“二、”贪生怕死“三、”愤怒急躁,经不起刺激“四、廉洁,太爱惜名誉”五、“恻隐之心太过”
  
   这五条至少很通俗易懂,只希望时刻提醒自己!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读后感

6.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 作战篇 读书笔记

第一篇主要介绍了孙子兵法的两个核心理念不战和不败。所谓的不战,就是说在时机不成熟的时候,不要轻举妄动。所谓的不败,就是说我们采取行动的最高目标是不败,给自己所做的事定一个最低的底线,不管任何时候,都要坚守住这条底线。
  
 第二篇,作战篇,这一篇主要讲就是在作战前的出战的前提条件确保自己有足够的胜算。孙子兵法中计不是指的诡计是指计算。主要是计算与我双方的力量对比,政治环境,等各方面的条件。换做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在行动之前,先画决策树分析决策的各方面的条件是否成熟,条件成熟之后再行动。
  
 第三篇,作战篇,主要讲的就是选择出战时机的基本战略。出站的时机就是对方犯了明显的错误的时候。另外还介绍了十二诡计。其实我的理解就是各种技巧,所有的技巧都是建立在实力基础上面。实力是根本,技巧只是补充。
  
 启发
  
 我们要把自己所有的精力放的提升自己的实力上面,而不要沉迷于整天学习,各种各样速成的技巧。
  
 人生获得成功,避免各种骗局和陷阱。
  
 我们必须首先对于这些骗局和陷阱有基本认知。不贪婪不意气用事,始终能够以非常理性的态度去面对周围的环境。这样我们才能避免各种陷阱。
  
 另外,所有的成功都是建立在自己的实力远超对方的基础之上,因此做好人,走正道。这是我们我们走向成功最快的捷径。
  
 第四篇,战篇这一篇主要讲了在出站之前的基本战略,一定要考虑战争的成本。在这里,战争的成本包括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显性成本只是战争的各种开支,包括考量武器的购买,前线士兵的口粮。隐性成本包括运量过程中的消耗。其实在这里在这里的作战,
  
 对于我们个人来说,就可以理解为达成某个目标,我们要付出的成本,包括隐性的和显性的,隐性的成本包括,自己做这件事给自己带来的信用方面的影响,对他人的影响等都是隐性的成本。显性性的成本,包括自己付出的时间精力,金钱等。

7. 读《华杉讲透孙子兵法》决策时,请以失败为思考前提

注:从2018年8月9日开始,每日6点起床,看书写字一个半小时左右,日日不断。立此言,不断提醒自己。今日2018年8月31日。
  
 24日开始,在华杉详解下再增一篇译文。参考书籍:郭化若《孙子兵法译注》 。
  
 原文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华杉详解
  
 孙子这里总结“谋攻”,谋攻就是谋全,全利原则,自己不损失,敌方资产也不破坏,全取其利。要全取其利,就要“三非”:非战,非攻,非久。不战而屈人之兵,不攻而拔人之城,不久战而毁人之国。
  
 孙子的思想,做任何事之前,一是先考虑风险,二是考虑代价,第三才考虑利益。
  
 有两样东西最能驱使人犯错,一是利益诱惑,二是焦虑。
  
 人们常说见利忘义,其实更普遍的情况是“见利忘害”,见到利益,就难免“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见小利而亡命。
  
 焦虑也害人出错,为什么呢,人一焦虑,就想有所动作。你要他非战,非攻,要他等待,要他忍耐,他怎么能等,怎么能忍呢?战场上的统帅,生死存亡之间,没有一刻不焦虑,这就热别容易出错。
  
 如何避免呢?就是以失败为假设前提来考虑问题。我们习惯的思维方式是以成功为假设前提,因为我做一件事,是为了把它干成。啊我思考、分析、判断、谋划、决策,都是围绕如何能成功,这不很自然吗?不教我们这个,那还叫兵法吗?
  
 《孙子兵法》的出发点则不是这样,他是处处以失败为假设前提,首先假定这事会失败,其思考、分析、判断、谋划、决策,都是围绕避免失败,减少代价,立于不败之地,然后用计、等待,等待一战而定。
  
 译文
  
 所以善于指导战争的人,屈服敌人的军队不用硬打,夺去敌人的城堡不用硬攻,灭亡敌人的国家不须旷日持久。一定要用全胜的计谋争胜于天下,这样军队不致受到挫伤,而胜利可以完美取得,这就是谋划进攻的法则。
  
 我的体会
  
 以失败为前提,检索可能失败的因素。

读《华杉讲透孙子兵法》决策时,请以失败为思考前提

8.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我们都误解孙子了

这本书主要是华杉结合历史上众多为《孙子兵法》做注解的人的想法,再加上自己的观点写成的,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原来《孙子兵法》说的是这么一回事,在生活、工作中也有普遍的应用。
  
 先来澄清几个容易被误解的点:
  
  1. 凡战者,以正合 ,以奇胜。 
  
 “以奇胜” 正确读音是 yi ji(一声) sheng,而不是奇怪的奇,这句话说的是凡是打仗的人,都要分兵,分为正兵和奇兵(预备队的意思,也就是不要把牌一下打完),就是留一手的意思,这一手可以在关键的时候使用。
  
 著名战例就是韩信的背水之战(也被误解的很深),这场战斗的胜利不仅仅在于韩信是一反常态的背水列阵,而在于韩信准备了后手(提前准备了一支兵绕后包夹)。
  
  2.三十六计 
  
 36计和孙子兵法没有任何关系,充其量是人们把一些经典的战例升华为谋略。
  
 孙子兵法的宗旨其实是不提倡这些的,但可以在特殊关头使用。
  
  3.到底是胜利了还是失败了? 
  
 这次成绩好就说明这段时间的学习有成效吗?下一次呢?
  
 这个产品卖的很好,说明产品设计的好?将来会一直盈利?
  
 都不一定,而是我们要自己心里清楚,目前的“胜利”是暂时的,可能是“偶发的”,关键是自己的实力有没有增长,能不能笑到最后。
  
 分析胜利的原因,是哪些方面造就的。
  
  4.以少胜多的幸存者偏差 
  
 平常我们都喜欢以少胜多的战例,包括淝水之战,赤壁之战,巨鹿之战,官渡之战,往往这些战争才能成为我们的谈资,“逆袭”“绝处逢生”往往更能吸引人眼球,但是这往往就是幸存者偏差,或者说 沉默的螺旋。 
  
 就是吸引眼球的才能被媒体曝光,被世人时常拿来评说,而剩下的那些绝大多数都是以多胜少。
  
 是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翻译:
  
 所有的用兵之法意思是我十倍于敌,就实施围歼,五倍于敌就实施进攻,两倍于敌就要努力战胜敌军,势均力敌则设法分散各个击破之。兵力弱于敌人,就避免作战。所以,所以,弱小的一方若死拼固守,那就会成为强大敌人的俘虏。
  
 所以呢,不是说我觉得我能打,我想打就去打,这是拿人的生命开玩笑(一将功成万骨枯)。
  
 而是要事先周密计算,在能胜利的时候再打,先胜而后战
  
 胜兵先胜而后求战,每战必胜,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如何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