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靠什么发展经济?十分依赖大陆

2024-05-12 23:58

1. 台湾靠什么发展经济?十分依赖大陆

台湾省是外向型经济,进出口贸易总额超过GDP总额。可以说是非常依赖外贸,对大陆的经济依赖是无法估量的。这是台湾的地理条件决定的,自古以来就是如此,工业化以后更是如此。
 
 
 
 
    
 
  
        
  
 
 
 
 
 台湾省的经济发展主要集中在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在这40年间,台湾省的经济发展迅速,完成了从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的转变。主要原因是承接了欧美的产业转移。当时与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并称亚洲四小龙。由于人口规模的限制,韩国离中国台湾省更近,产业结构也更接近。至今在电子信息产业领域具有全球竞争力,台湾省是全球最大的。
 
 
 
 1971年,台湾省进出口总额为39亿美元,占当时GDP的59%。这个比例对我们现在来说已经很高了。我们再来看看大陆做个对比。内地外贸依存度最高的时候大概是2007年,进出口总额占GDP的61%,现在已经降到34%。1981年,台湾省进出口总额迅速增长到439亿美元,占当时GDP的89%。这10年,台湾省进出口贸易增速快于GDP增速,外贸占GDP比重增长20%。
 
 
 
 1991年,台湾省进出口总额增至1397亿美元,占当时GDP的76%。在这10年里,对外贸易的增长明显慢于GDP的增长。
 
 
 
 2001年,台湾省进出口总额增加到2343亿美元,占当时GDP的80%。
 
 
 
 2011年,台湾省进出口总额增至5897亿美元,占当时GDP的126%。在过去的10年里,台湾省的对外贸易再次迅速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核心原因是与大陆的经贸往来日益频繁。
 
 
 
 2021年,台湾省进出口总额增至8276亿美元,占当时GDP的107%。在过去的10年里,台湾省对外贸易的发展速度放缓。核心原因是台湾省民进党阻挠两岸服务贸易协议。
 
 
 
 如果你看过陈的《康熙王朝》,就会对剧中姚启胜收复台湾省有印象。说到两岸的经济关系,就意味着台湾省对大陆的依赖。如果福建沿海禁海,台湾省的经济会受到很大影响。这说明台湾省对大陆的经济依赖自古就有,这是其地理位置决定的。
 
 
 
 到现在,这种情况还是一样。只是新中国成立后,大陆比较穷。早期也是以发展重工业和军工为主,民生投入低。再加上被欧美经济封锁,所以与外界的经济融合度不高,与台湾省的经贸往来自然也就低了。
 
 
 
 改革后,这种情况有所改变。现在我能查到的数据是1994年的,当时大陆和台湾省的贸易总额是163亿美元,占当时台湾省外贸总额的9%。说实话,这个比例并不高,监管也是如此,但台湾省对大陆顺差巨大,当年顺差118亿美元。当时双边贸易占台湾省GDP的6%。
 
 
 
 到2001年,台湾省与大陆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已增至323亿美元,比7年前增长了98%,占台湾省全省进出口贸易总额的14%,占当时台湾省GDP的11%。双方的贸易额明显增加。
 
 
 
 到2011年,台湾省与大陆的进出口总额迅速增长到1600亿美元,比10年前增长了395%,占当时台湾省进出口总额的27%,占台湾省GDP的34%。这个时候大陆对台湾省经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台湾靠什么发展经济?十分依赖大陆

2. 台湾人在大陆的经济发展

台湾六十年代起已开始注重发展工业,已形成以加工外销为主的海岛型工商经济。工业有纺织、电子、制糖、塑胶、电力等,开辟有高雄、台中、楠梓等加工出口区。北起基隆,南至高雄台湾回归祖国纪念币有电气化铁路和高速公路,海上和空中航线可达世界五大洲。台湾的旅游业也相当发达,宝岛名胜有日月潭、阿里山、阳明山、北投温泉、台南赤嵌楼、北港妈祖庙等。厦门与台湾隔海相望,其地理位置优越且有良好的深水港湾,自古有“扼台湾之要,为东南门户”之称。自宋代以来厦门与台湾同属一个行政单位,大陆移民始从厦门移往台湾。相似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与生活习性沟通了厦门与台湾人民密切关系与往来,正如《台湾府志》所载:“台郡与厦门如鸟之两翼,土俗谓厦即台,台即厦”。台湾人民70%的祖籍地源于闽南地区,两地人民情同手足故乡情。这种特定的地理与历史渊源关系使厦门成为与台湾各项交流交往的中转站和交通要道,更是经贸交往的集中地。

3. 台湾的经济发达吗?

台湾是发达地区
经济发展情况
台湾被世界银行、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美国中央情报局《世界概况》等机构认定为发达经济体,  是亚洲四小龙之一。按国际汇率计算,2014年台湾GDP5170.19亿美元,为世界第25大经济体,居中国省级行政区第6名; 人均GDP22002美元,居世界第39名。按购买力平价计算,2014年台湾GDP9770.88亿美元,为世界第20大经济体,人均GDP40581美元,居世界第17名。  外汇储备居全球第五。 2013年人类发展指数为0.882,居世界第21名,处于极高人类发展水平。

台湾经济于1960年代开始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的出口导向型经济体系,现今当局逐步减少对投资和对外贸易的干预,一些大型“国有银行”和“国营企业”陆续被私有化。国际贸易是台湾的经济命脉,  中国大陆是台湾最大贸易伙
伴、进出口贸易第一地区,其次为美国和日本。不同于邻近的韩国和日本,台湾经济以中小型企业而非大型企业集团为主。 台湾电子信息产业在全球产业链中地位举足轻重,全球大多数电脑电子零组件都在台湾生产。高新技术产业已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农业占GDP的比重从1952年的35%降至2%,服务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合计比例过半。

为降低生产成本,台湾许多制造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中国大陆和东南亚,也造成产业空洞化的问题。台湾已投资大陆超过1500亿美元,  在大陆有8万多家台资企业,常住大陆的台商及眷属已超过100万人。

台湾的经济发达吗?

4. 中国台湾经济水平和大陆比怎样?

中国台湾经济水平和大陆究竟处于何种状况,这一点国人需要有清醒的认识,即不要妄自菲薄,更不需要盲目乐观,需要以一种客观,理性态度看待二岸经贸关系。
首先看一下一组数据【美国贝恩咨询公司Bain Capital】:

1990年台湾GDP为1700亿美元,大陆为3878 亿美元,台湾相当于大陆的43.8%;
2000年台湾GDP为3212亿美元,大陆为10808亿美元,台湾相当于大陆的29.7%;
2013年台湾GDP为4893亿美元,大陆为93937亿美元,台湾相当于大陆的 5.2%;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在人均GDP方面中国大陆跟中国台湾还有很大的差距,除了个别城市以外台湾还是人均方面遥遥领先的,但总统趋势已经很明显,中国台湾经济水平和大陆不具备可比性,要比较的话,也只能和大陆二线省市比;不如比较一下大陆与台湾经济发展的异同更现实些。
一、大陆与台湾经济发展就共同点而言,两个经济体在发展市场制度方面都很成功。
1.台湾的经济自由化和大陆的经济改革中,都认可了市场激励机制的作用,

并鼓励发展私人企业。两地银行业自由化的进程都很缓慢,但如今两地的银行业都能自由发展。记得在上世纪20到30年代,中国的商业银行盛极一时。上世纪50到70年代间,台湾和大陆的私人银行都不能正常开展业务,这种现象直到金融机构能自由开展业务后才改变。

2.和众多西方国家相比,两岸的政府部门在经济发展中都发挥了比较大的作用。这是中国历史传统的结果。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期,大陆都实行计划经济,是
另一个导致政府在大陆的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因素。在台湾,经济计划曾风靡一时,直到50年代尹仲容改变了蒋介石的观念。从历史上看,晚清重臣梁士诒
1907年指导交通银行的创立,和李国鼎1987年扶持台湾台积电公司的建立这两件事,很为相似。台积电后来发展得非常成功。两岸至今仍在使用经济计划:大陆的发改委做5年计划,台湾的“经建会”做6年计划。
二、大陆与台湾经济发展在不同点方面,值得注意的包括:
1.和台湾当局相比,中国大陆的政府部门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更重要。在市场经济改革开始的时候,
中国大陆的人们很穷,商业银行体系不完善,难以满足私人部门新建企业的资本需求,使得私人企业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乡镇政府建立了他们的企业(乡镇企业)来
满足市场需求。他们建立的“公共”企业在财务上是独立的。晚一些的例子包括财务独立的国有企业,这些国有企业是在上世纪90年代末的企业改革中建立起来的。
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大陆的中央、省、市等各级政府都很庞大。市场化改革开始后,政府官员急于参与市场经济活动。只要政府的企业在财务上是独立的,他们就能够为市场经济和私人企业服务。
2.两地政体不同。由于立法议员的意见分歧,台湾的民主制度在制定经济政策方面的效率比较低。正如美国国会难以就增加美国联邦政府债务限额的具体条件达
成一致,台湾“立法院”也无法通过一些重要的经济政策。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初期,台湾当局的权力相对集中,在制定和执行经济政策方面比现在有效。
3.两地的市场经济还有可以改进的地方:
(1)两地的大学通过提高自主决策权都能得以改善。大陆的教育部保留了从计划经济时代沿袭下来的权力。这影响了大学校长和行政领导人依据学校特点来发展
学校的积极性。台湾大学教员工资的制定没有大陆大学来得灵活。因为不能支付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薪水,台湾的大学和政府研究机构不仅不能从国际上聘请到一流的
学者,也很难留住他们已有的一流教员和研究人员。
(2)两地在建立私人企业方面做得都不错,不过大陆做得更好。大陆的政府部门积极鼓励、支持有识之士创建成功的企业。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支持施正荣博士建立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
(3)台湾对企业经营活动的限制甚于大陆。这主要是出于政治方面的考虑。过去,台湾企业在大陆投资建立某些企业是受到限制的。目前这种限制已经减小。然而,台湾地区历届领导人政见上的差异仍然会影响到台湾的经济发展。对商业投资而言,经济上的不确定性总是不利的。
三、综上所述,上世纪80到90年代,在发展市场经济方面,大陆要向台湾学习。如今,恐怕台湾要向大陆学习如何促进市场经济活动。

5. 大陆与台湾的经济相差多远?

1990年台湾GDP为1700亿美元,大陆为3878 亿美元,台湾相当于大陆的43.8%
1993年台湾GDP为2226亿美元,大陆为6132 亿美元,台湾相当于大陆的36.3%
1995年台湾GDP为2650亿美元,大陆为7413 亿美元,台湾相当于大陆的35.7%
2000年台湾GDP为3212亿美元,大陆为10808亿美元,台湾相当于大陆的29.7%
2001年台湾GDP为2917亿美元,大陆为11592亿美元,台湾相当于大陆的25.2%
2002年台湾GDP为2948亿美元,大陆为12371亿美元,台湾相当于大陆的23.8%
2003年台湾GDP为2998亿美元,大陆为14099亿美元,台湾相当于大陆的21.3%
2004年台湾GDP为3223亿美元,大陆为19316亿美元,台湾相当于大陆的16.7%
2005年台湾GDP为3461亿美元,大陆为22257亿美元,台湾相当于大陆的15.6%
2006年台湾GDP为3660亿美元,大陆为26847亿美元,台湾相当于大陆的13.6%
2007年台湾GDP为3980亿美元,大陆为32508亿美元,台湾相当于大陆的12.2%
2008年台湾GDP为3929亿美元,大陆为43274亿美元,台湾相当于大陆的 9.1%
2009年台湾GDP为3789亿美元,大陆为49847亿美元,台湾相当于大陆的 7.6%
2010年台湾GDP为4305亿美元,大陆为60094亿美元,台湾相当于大陆的 7.2%
2011年台湾GDP为4669亿美元,大陆为73011亿美元,台湾相当于大陆的 6.4%
2013年台湾GDP为4893亿美元,大陆为93937亿美元,台湾相当于大陆的 5.2%
(13年的台湾数据可能有少许误差)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在人均GDP方面中国大陆跟中国台湾还有很大的差距
除了个别城市以外台湾还是人均方面遥遥领先的,只有认识差距才能奋起直追!

海峡两岸人均收入50多年来一直存在着很大差距,原因是多方面的。随着大陆经济的掘起,力量的对比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
1949年大陆刚解放时,90%的经济生活仍停留在古代,近代工业生产值不足总产值的1/10。台湾却因日本在半个世纪内将该地作为“皇土”建立起了近代化基础设施和教育制度。当时台湾的国民收入为11亿美元,只及大陆的1/10,而人均却达150美元,为大陆的7倍。当时大陆人口80%是文盲,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者只有1.3%,而台湾却基本普及了中等教育,女性也大都读过小学,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较高素质的人力资源。
五十年代,由于大陆刚解放激发了生产热情,发展速度比台湾快得多。当时台湾发展经济的基础虽好,但蒋介石集团只注重整军反攻大陆,贻误了发展。1959年大陆国民收入为500亿美元,人均近80美元,同年台湾国民收入却只有15亿美元,人年均收入140美元,成为两岸人均收入差距最小的时期。
从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初,前苏联与大陆交恶,大陆的军事斗争转向北方,又出现过经济大滑坡和“文革”的政治动乱,发展速度缓慢,台湾却得到了一个大好的和平环境。在美、日投资扶助下实现了“经济起飞”。1980年大陆国民收入为2050亿美元,人均200美元。1990年台湾国民收入达1600亿美元,人均近8000美元;同年大陆国民收入3500亿美元,人均收入只有300美元。
大陆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方针以后,坚持改革开放,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从90年代下半叶到目前,大陆的经济增长率一直居世界首位。2000年大陆国民收入为1万亿美元,人均800美元。同年台湾国民收入达到最高峰,为3100亿美元,人均1.1万美元。2005年大陆国民收入为1.8万亿美元,人均1400美元。六年来,亚洲“四小龙”之一的台湾,人均年收入一直停留在1.4万美元上下。目前,香港年国民收入人均所得为2.7万美元,新加坡为2.4万美元,韩国为1.7万美元。
有关专家认为,从海峡两岸的购买力水平看,双方人均收入的差距并非是10倍,只不过是四、五倍。大陆沿海发达地区与对岸的人均收入相差已不大,目前有100万台湾人在大陆沿海定居和工作就证明了这一点。
从反映社会生活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的发电量来看,大陆与台湾的人均差距大大小于全国解放之时。日占台湾时,全岛年发电量达13亿度,人均年用电量200度。人口为台湾80倍的大陆,在40年代最高年发电量不过60亿度,人均年用电量只有11度。2004年大陆发电量达到2.1万亿度,为世界第二位,为台湾的13倍,人均年用电量则为台湾的1/4(1949年为1/15)。目前这一比例,恰恰与两岸居民的实际购买力收入相当。
由于两岸的经济差异及由此基础造成的理念隔阂,是“台独”倾向的重要因素。但是,大陆的掘起是不可阻挡的,力量的对比已向有利于大陆的方向发展,这是一个时代的特征,也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大陆与台湾的经济相差多远?

6. 台湾的经济

 台湾被世界银行、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美国中央情报局《世界概况》等机构认定为发达经济体, 是亚洲四小龙之一。按国际汇率计算,2014年台湾GDP5170.19亿美元,为世界第25大经济体,居中国省级行政区第6名; 人均GDP22002美元,居世界第39名。按购买力平价计算,2014年台湾GDP9770.88亿美元,为世界第20大经济体,人均GDP40581美元,居世界第17名。 外汇储备居全球第五。 2013年人类发展指数为0.882,居世界第21名,处于极高人类发展水平。  台湾经济于1960年代开始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的出口导向型经济体系,现今当局逐步减少对投资和对外贸易的干预,一些大型“国有银行”和“国营企业”陆续被私有化。国际贸易是台湾的经济命脉, 中国大陆是台湾最大贸易伙伴、进出口贸易第一地区,其次为美国和日本。 不同于邻近的韩国和日本,台湾经济以中小型企业而非大型企业集团为主。 台湾电子信息产业在全球产业链中地位举足轻重,全球大多数电脑电子零组件都在台湾生产。高新技术产业已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农业占GDP的比重从1952年的35%降至2%,服务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合计比例过半。为降低生产成本,台湾许多制造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中国大陆和东南亚,也造成产业空洞化的问题。台湾已投资大陆超过1500亿美元, 在大陆有8万多家台资企业, 常住大陆的台商及眷属已超过100万人。  主词条:十大建设国民党政府迁台初期采取适度干涉的计划经济制度,加上美国的经济援助,得以重建面临困局的台湾经济。农业方面支持小农生产与资本农业双轨并置,实行土地改革政策增加农业生产。工业方面于1950年代中期开始发展劳动密集型轻工业,扶植以纺织业为主的民营企业。1950年代发达国家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外移,当局为吸引外资采取鼓励出口的政策,由出口带动生产,使台湾成为美、日的加工基地,从农业社会转型为工业社会,缔造了举世瞩目的台湾经济奇迹。1970年代在蒋经国推动“十大建设”下石化业与重工业打下良好基础。 1980年代后陆续放宽进出口与投资限制。目前当局积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重点发展观光旅游、医疗照护、生物科技、绿色能源、文化创意、精致农业六大新兴产业和十大服务业。  国民党政府迁台后带来大陆的学术人才与科学技术,成为科技发展的基础。自1980年起当局相继成立新竹科学工业园区、 南部科学工业园区等科学园区,大力鼓励厂商投资集成电路、电脑等高新技术产业,耗能少、污染低、附加价值高的高新技术产业取代传统产业成为台湾重要的经济命脉,在全球产业链中扮演重要角色。  主词条:台湾农业台湾只有24%的土地适于耕种,主要为土壤肥沃、温暖湿润、利于耕作的西部平原及东部狭窄的沿海地带,但农业生产效率很高,出口高质量的猪肉、蔬菜、糖、甘蔗、茶叶、大米和热带及亚热带水果。盛产稻米,一年有二至三熟,米质好,产量高,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农业生产的首位。主要经济作物有樟脑、蔗糖、茶、凤梨(菠萝)、香蕉、莲雾。蔬菜品种超过90种,栽种面积仅次于稻谷。水果种类繁多,素有“水果王国”的美称。花卉产值也相当可观,台湾蝴蝶兰闻名世界。   台湾服务业主要有餐饮业、金融业、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等。台湾证券交易所是中国四大证券交易所之一。 中国大陆是台湾旅游市场最大客源地。 台湾文创产业融合中华传统文化和台湾本土特色文化,文创产品享誉中外。    宏碁(Acer)华硕(ASUS)宏达电(HTC)鸿海科技集团台积电捷安特联发科联电统一企业旺旺顶新国际集团台塑集团美利达趋势科技正新轮胎联强国际新光三越润泰集团广达电脑威盛长荣集团中华航空仁宝电脑东元电机友达光电裕隆汽车三阳机车永和豆浆技嘉宝岛眼镜微星钱柜KTV  明基上岛咖啡85度C宝成国际集团

7. 台湾经济真的那么好吗

   
        
    2020年新冠肺炎肆虐全球,重创全球经济,台湾却逆势上升,前三季经济增长率2.28%,重返四小龙之首,英国《经济学人》高调称台湾经济“重返过往荣光”。 
    12月21日,台经济部门公布11月外销订单为577.8亿美元,连续第三个月创历年单月新高,年增29.7%,为近十年五个月以来最大增速。台经济部门预估,全年外销订单为5296亿至5311亿美元间,可望刷新 历史 纪录,年增率约9%,并将2020年的经济增长率预估,从1.56%大幅上修至2.54%。 
    台湾经济真的如同《经济学人》、政府官员口中所说的那么好吗?面子上的数据看起来确实可圈可点,但其实“外热内冷”、高度依赖大陆的里子,一直未改变,甚至更严重了。 
       一    
     增长主要由投资带动,民间消费负增长  
    台湾2020年全体投资增长5.10%,其中民间投资小幅增加,政府部门投资增长8.93%,公营事业投资大幅增长34.76%。在投资增长带动下,岛内部门对GDP的贡献率为0.42个百分点;再加上海外部门的1.86个百分点,使得前三季的GDP增长率达到2.28%。也就是说,岛内部分增长的主因在于政府与公营事业的大额投资,而一般人根本没有机会接触到这些产业,自然对这一部分的增长也是无感的。 
        
    此外,台湾民间消费在第2季落底之后,暑假出现“报复式消费”,使得第3季岛内民间消费增长达到5.16%。然而,受疫情封境的影响,2月之后外国来台人数几乎降到零,2019年外国人来台消费超过4000亿台币,2020年全部都不见了。因此,最终造成前三季的岛内民间消费是-2.80%,对GDP的贡献是-1.48个百分点。 
     
       二    
     订单贡献多来自海外生产基地  
    台湾2020年外销订单屡报佳绩,但10月海外生产比从9月的54.%上升至57.4%,创近四年新高,相当于每100美元接单金额中,超过57美元来自海外生产贡献基地,业界担忧台湾企业接那么多单,却都在海外生产,等于照顾到海外就业及经济,对岛内并无实质帮助。 
     
       三    
     增长主要来源于电子产业,标准的K型增长  
    拜“宅经济”需求暴增所赐,2020年前十个月台湾电子业出口大幅上升,增长率高达17.6%,但扣除电子相关产业之后,其它产业的出口却是-10.7%,平均全体出口增长率为3.4%。进口方面,电子相关产业增长率也很高,达到14.9%;但是其他产业进口却-7.6%,最终整体进口增长率-0.8%。 
    因新台币升值,如果换算成新台币,则进出口增长率为-0.53%与-4.12%,对GDP的贡献分别为-0.32%与-2.18%,两者相减以后,对GDP的贡献成为正的1.86个百分点,这就是2020年台湾经济增长率的主要来源。 
        
    也就是说,造成顺差大幅增加的原因固然出口增加,另一方面却是因为进口大幅减少之故;而且出口集中在电子相关产业。 
    此外,新台币的升值对传统产业造成巨大压力。据台财政部门统计,若以美元计,前11月出口年增4.2%;但若换算为新台币,则将转为-0.3%。 
    表现出色的电子相关产业就业人数不到100万人,只占全体制造业三成,因此,大部分根本高兴不起来。这种部分产业快速成长,而其他产业严重衰退,就是标准的K型成长。 
     
       四    
     仍高度依赖大陆市场  
    即使台湾现行执政者强力推动反陆、抗陆、远陆的政策,并且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但台湾经济对大陆的依赖不仅没有消减,反而愈来愈大。 
    台财政部门12月7日公布,台湾11月对大陆(含香港)出口额达144.6亿美元,创历年新高,同比增长17.2%,占台湾总出口额的45.2%。大陆(含香港)持续位列台湾地区最大出口市场和最大顺差来源地。 
    大陆国台办发言人朱凤莲回应称:据大陆海关总署统计,2020年1至11月两岸进出口贸易总额是2356.9亿美元,台湾从大陆获得的贸易顺差是1277.3亿美元。 
    朱凤莲直言:“如果没有大陆,台湾对外贸易将出现巨额贸易逆差,今年经济将难以维持正增长。” 
        
    台湾前“国发会主委”、政治大学经济系教授林祖嘉12月25日出席“台湾竞争力高峰会”发表演讲时说,台湾2020年出口正增长那么多,绝大部分都是卖到中国大陆,再转到其他地方,台湾对大陆贸易依赖度9、10月约46%,全年约43%;这趋势2021年也不会有太大改变;未来几年台湾对大陆出口依赖度会变得更高,而不是更低。 

台湾经济真的那么好吗

8. 大陆与台湾的经济相差多远?

1990年台湾GDP为1700亿美元,大陆为3878 亿美元,台湾相当于大陆的43.8%
1993年台湾GDP为2226亿美元,大陆为6132 亿美元,台湾相当于大陆的36.3%
1995年台湾GDP为2650亿美元,大陆为7413 亿美元,台湾相当于大陆的35.7%
2000年台湾GDP为3212亿美元,大陆为10808亿美元,台湾相当于大陆的29.7%
2001年台湾GDP为2917亿美元,大陆为11592亿美元,台湾相当于大陆的25.2%
2002年台湾GDP为2948亿美元,大陆为12371亿美元,台湾相当于大陆的23.8%
2003年台湾GDP为2998亿美元,大陆为14099亿美元,台湾相当于大陆的21.3%
2004年台湾GDP为3223亿美元,大陆为19316亿美元,台湾相当于大陆的16.7%
2005年台湾GDP为3461亿美元,大陆为22257亿美元,台湾相当于大陆的15.6%
2006年台湾GDP为3660亿美元,大陆为26847亿美元,台湾相当于大陆的13.6%
2007年台湾GDP为3980亿美元,大陆为32508亿美元,台湾相当于大陆的12.2%
2008年台湾GDP为3929亿美元,大陆为43274亿美元,台湾相当于大陆的 9.1%
2009年台湾GDP为3789亿美元,大陆为49847亿美元,台湾相当于大陆的 7.6%
2010年台湾GDP为4305亿美元,大陆为60094亿美元,台湾相当于大陆的 7.2%
2011年台湾GDP为4669亿美元,大陆为73011亿美元,台湾相当于大陆的 6.4%
2013年台湾GDP为4893亿美元,大陆为93937亿美元,台湾相当于大陆的 5.2%
(13年的台湾数据可能有少许误差)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在人均GDP方面中国大陆跟中国台湾还有很大的差距
除了个别城市以外台湾还是人均方面遥遥领先的,只有认识差距才能奋起直追!

海峡两岸人均收入50多年来一直存在着很大差距,原因是多方面的。随着大陆经济的掘起,力量的对比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
1949年大陆刚解放时,90%的经济生活仍停留在古代,近代工业生产值不足总产值的1/10。台湾却因日本在半个世纪内将该地作为“皇土”建立起了近代化基础设施和教育制度。当时台湾的国民收入为11亿美元,只及大陆的1/10,而人均却达150美元,为大陆的7倍。当时大陆人口80%是文盲,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者只有1.3%,而台湾却基本普及了中等教育,女性也大都读过小学,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较高素质的人力资源。
五十年代,由于大陆刚解放激发了生产热情,发展速度比台湾快得多。当时台湾发展经济的基础虽好,但蒋介石集团只注重整军反攻大陆,贻误了发展。1959年大陆国民收入为500亿美元,人均近80美元,同年台湾国民收入却只有15亿美元,人年均收入140美元,成为两岸人均收入差距最小的时期。
从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初,前苏联与大陆交恶,大陆的军事斗争转向北方,又出现过经济大滑坡和“文革”的政治动乱,发展速度缓慢,台湾却得到了一个大好的和平环境。在美、日投资扶助下实现了“经济起飞”。1980年大陆国民收入为2050亿美元,人均200美元。1990年台湾国民收入达1600亿美元,人均近8000美元;同年大陆国民收入3500亿美元,人均收入只有300美元。
大陆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方针以后,坚持改革开放,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从90年代下半叶到目前,大陆的经济增长率一直居世界首位。2000年大陆国民收入为1万亿美元,人均800美元。同年台湾国民收入达到最高峰,为3100亿美元,人均1.1万美元。2005年大陆国民收入为1.8万亿美元,人均1400美元。六年来,亚洲“四小龙”之一的台湾,人均年收入一直停留在1.4万美元上下。目前,香港年国民收入人均所得为2.7万美元,新加坡为2.4万美元,韩国为1.7万美元。
有关专家认为,从海峡两岸的购买力水平看,双方人均收入的差距并非是10倍,只不过是四、五倍。大陆沿海发达地区与对岸的人均收入相差已不大,目前有100万台湾人在大陆沿海定居和工作就证明了这一点。
从反映社会生活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的发电量来看,大陆与台湾的人均差距大大小于全国解放之时。日占台湾时,全岛年发电量达13亿度,人均年用电量200度。人口为台湾80倍的大陆,在40年代最高年发电量不过60亿度,人均年用电量只有11度。2004年大陆发电量达到2.1万亿度,为世界第二位,为台湾的13倍,人均年用电量则为台湾的1/4(1949年为1/15)。目前这一比例,恰恰与两岸居民的实际购买力收入相当。
由于两岸的经济差异及由此基础造成的理念隔阂,是“台独”倾向的重要因素。但是,大陆的掘起是不可阻挡的,力量的对比已向有利于大陆的方向发展,这是一个时代的特征,也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