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龙的介绍

2024-05-18 15:19

1. 李光龙的介绍

李光龙,男,1961年出生于河南省罗山县,1983年毕业于中央财金学院(现中央财经大学)财政专业。

李光龙的介绍

2. 李光进的人物生平

 李光进本是河曲(今山西河曲)地区的突厥(一说稽胡)阿跌部人,姓阿跌氏。李光进的先祖世代担任阿跌部首领,贞观年间(627年―649年),阿跌部归顺唐朝,唐朝将其地设置为鸡田州,以阿跌部首领世袭刺史之职,隶属于朔方军(治灵州,今甘肃省灵武县西南)。 传到李光进的父亲阿跌良臣时,仍然承袭鸡田州刺史的职务。 李光进的姐姐是舍利葛旃的妻子,舍利葛旃在仆固怀恩叛乱时,诛杀仆固瑒而归附河东节度使辛云京。李光进与弟弟李光颜从小就依靠姐夫舍利葛旃,因此在太原定居。   李光进性格勇敢坚毅,沉着果断 ,自幼便和弟弟李光颜跟随擅长骑射的舍利葛旃习武 ,其武艺兵略仅次于舍利葛旃。 李光进年长后,和弟弟李光颜在河东军中从军,担任副将。 天宝十四年(755年),发生安史之乱,唐肃宗李亨自灵武观察战局,李光进跟随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击败叛军,收复两京,屡立战功。 至德年间(756年—758年),李光进跟随马燧援救临洺,征战洹水,收复河中,皆有战功。历任前后军牙门将,兼任御史中丞、御史大夫 ,授任代州刺史 ,封范阳郡公,食邑二百户。  上元初年(760年),郭子仪率军讨伐大同、横野、清夷、范阳以及河北地区的叛军残余势力,任命李光进为都知兵马使。不久,李光进升任渭北节度使。 永泰初年(765年),朝廷进封李光进为武威郡王。 大历四年(769年),李光进担任检校户部尚书,知省事。不久,改任检校刑部尚书,兼任太子太保。同年十月,李光进安葬母亲于京城之南原,将相致祭者坐满四十四帐幕,奢华铺张至极。城内士人庶民,观者如堵。  元和元年(806年),朝廷因夏绥节度使韩全义出征无功,而且态度傲慢,便索性让他退休,任命右骁卫将军李演为夏绥节度使。韩全义的外甥夏绥留后杨惠琳率兵阻止李演上任,上表朝廷说将士们逼迫他出任节度使。河东节度使严绶请求朝廷讨伐杨惠琳,唐宪宗李纯诏令河东军、天德军合兵进击杨惠琳,严绶派李光进与其弟李光颜率兵前往进击杨惠琳。不久,夏州兵马使张承金斩杀杨惠琳。 元和四年(809年),王承宗反叛,河东节度使范希朝率军援救易定,上表举荐李光进担任步都虞候,参与平叛。李光进与范希朝、易定节度使张茂昭在定州新乐县木刀沟击败王承宗,建立战功。 当时李光进之弟李光颜亦在军中效命,担任大夫之职,因此军中称李光进为大大夫,李光颜为小大夫。   元和八年(813年),朝廷调任李光进担任灵武节度使。  同年七月,李光进奏请朝廷修筑受降城,同时治理黄河的堤防。当时,受降城遭黄河冲毁,宰相李吉甫请求将李光进的部众迁移到天德军的旧城中。中书侍郎李绛、户部侍郎卢坦等人都持反对态度,但唐宪宗最终还是采用李吉甫的策划,将受降城的兵众改属天德军。 元和十年(815年)七月初一日,李光进去世  ,时年六十五岁,追赠尚书左仆射。

3. 李文光的人物生平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博士毕业。2002年到深圳大学任教,现任深圳大学师范学院教育信息技术系副主任。2006年底被批准为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第四批校级培养对象。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计算机教育应用。曾主持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的子课题两项,参与或主持其他类型课题多项,参与编写教材两本,在国内学术刊物发表论文近20篇。所撰写的论文曾被第六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暨2002年全国教育信息化论坛(GCCCE/NEIF2002)评为优秀论文。所撰写研究报告曾获“深圳市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新人论文奖”( 2007年1月)。代表性学术成果:◆ 论文《以知识建构与能力生成为导向的教学设计理论中认知目标分类框架的研究》(载《电化教育研究》,2004年7月)◆ 教材《教育技术学》(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第二作者)◆ 研究报告《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发展差距与政策调整》(载《缩小差距——中国教育政策的重大命题》,转型期中国重大教育政策案例研究课题组,人民教育出版社,306页到322页,2005年5月)

李文光的人物生平

4. 李光前的人物生平

李光前(1917年-1949年10月25日),字帆夫,湖南平江县人,毕业于中央军校第十六期步科,历练排、连、营、副团长晋升至团长。1949年10月25日,在古宁头之战中,率领国民革命军第十九军第十四师四十二团反攻古宁头时,遭遇炮火击中阵亡,时年三十二岁。战死时阶级为中校代团长,国民政府追赠为上校。战后,金门县军民为纪念他,将金门县行政中心金城镇市区新筑的道路命名为“光前路”、金沙镇一处行政村改名为“光前村”,尤其是西浦头村民更是兴建“李光前将军庙”,称之为“金门守护神”,现今庙址即是其阵亡之处。地方百姓自行追晋李光前为少将,2013年追晋为中将。

5. 李光前的人物生平

 1903年秋天,年仅10岁的李光前随父亲自福建出洋,去新加坡谋求生计。开船不久,气温剧降。当时船上多是福建人,来自穷乡僻壤,去南洋谋生。所以衣衫单薄,冻得直打哆嗦。当时船上还有一个人,就是著名的爱国华侨陈嘉庚,他看到大家被冻成那样,就吩咐仓库保管员:“我姓陈,你通知乘客,给每人发一条毯子,费用由我来出。”那位保管员大概没听清楚,通知变成了“乘客中姓陈的,每人发一条毯子”。船上旅客不管张三李四,纷纷报名说姓陈,先拿一条毛毯御寒再说。不久,陈嘉庚到各船舱查看,见一个十来岁的少年仍穿单衣,躲在角落里冻得牙齿直打颤,连忙问他为什么没去领毛毯。少年说:“船上通知姓陈的才可以领毛毯,我姓李,不能冒姓去领。”这位少年就是李光前,他这种诚实的举动,给陈嘉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来到新加坡的李光前,开始进入当地英印学堂就读。他铭记父亲的教导,在接受英文教育的同时,还坚持去养正学堂学习中文。1909年,李光前由于学习勤奋、成绩优异,得到当地中华总商会主席吴寿珍资助回国,继续在暨南学堂学习。两年后,他考入北京清华学堂(预科),之后转到唐山专门学校(即唐山交通大学,今西南交通大学)。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时局的动荡打断了李光前的学业。他只好回到新加坡,不久又考上当地政府办的测量专科学校,同时攻读美国一所大学的函授工程课。3年后,因生活所迫,才不得不再次中断学业,以谋生计。李光前精通中文、英文,经友人介绍,他来到爱国华侨庄希泉创办的中华国货公司担任英文文书及涉外工作,由此便开始进入商界。当时民国初立,中国商务印书馆与中华书局分别出版了新型的“共和版”课本和“中华版”教科书,东南亚各地有许多华侨学校,但采用的仍是清末的旧课本。李光前目光敏锐,感到机不可失,于是与国内出版社联系,买入大批新教科书转售给各侨校,为公司赢得了一笔可观的收入。1916年的一天,天正下着雨,李光前下班,在街边大摊档吃饭。这时,陈嘉庚也冒着雨来买食物。当陈嘉庚买完食物包好后,雨越下越大。陈嘉庚的汽车停在附近,他没带雨具,无法去驾车,正在着急,李光前认得陈嘉庚,忙递去一把雨伞,陈嘉庚性子比较急,拿了雨伞头也不回说:“明天到我的橡胶公司去取回吧。”第二天傍晚,李光前下班后,前来陈嘉庚办公室取回雨伞。陈嘉庚忙招呼他坐下,并感谢他借伞之情。两人在办公室内边喝茶边聊天,李光前才谈起他当年由厦门来新加坡的轮船上,陈嘉庚赠毛毯帮他御寒之事,至今感激不尽。陈嘉庚这才想起来,不禁大笑。闲谈中,陈嘉庚了解李光前熟悉中英文,而自己的公司正处于发展阶段,他想请李光前到自己的橡胶公司内服务。李光前觉得庄希泉有恩于自己(按:庄希泉曾资助他求学),不能攀高负义,故而没有接受其邀请。后经陈嘉庚挚友庄希泉劝说,李光前才接受陈嘉庚的邀请。 李光前来到陈嘉庚的谦益公司,负责处理中、英文函件及对外联络工作,这一次“跳槽”成为他商业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从此他开始在商界崭露头角。并打通欧美市场。因为办事干练精明、业务熟练加上老成持重,他很快就荣升为谦益公司橡胶贸易部经理,甚得陈嘉庚器重。当时陈嘉庚的长女陈爱礼芳龄17岁,看到李光前年轻有为,陈嘉庚有意把长女配给他,便请好友庄希泉从中牵线搭桥加以劝说。李光前觉得陈爱礼虽是名门之后,却端庄贤惠、平和稳重,而自己已经27岁了,该是成家的时候了,就答应了这门亲事。在此之后,李光前为谦益公司的事业更加尽心尽力了,陈嘉庚也尽量让他的才华得以充分发挥。他在谦益公司前后工作了11年,这期间,他学到许多工商贸易及经营管理的知识,积累了大量经验,并与中外贸易界保持着良好的关系。这一切,为他日后开创自己的事业铺平了道路。1927年,他准备建立自己的事业,但是苦于没有足够的资本,正在这时,有一个英国商人准备回国,想把麻坡的1000英亩胶园以10万元价格出售,这在当时的价格已经很低了,李光前调查之后决定购买。然而,谨慎的陈嘉庚却极力反对,因为胶园价格之所以这么低,是因为园内经常有猛虎伤人,工人不敢去割胶,胶园再便宜,也会荒芜。但李光前却自有想法,之前他曾在英文报刊看到报道,政府有意在这附近开公路,发展麻坡的事业,公路一开,车来人往,老虎自然绝迹,到时胶园价格将会倍增,他坚持己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筹钱把胶园买了下来,并取名为“芙蓉园”,以纪念他的出生地福建省南安县芙蓉乡。不久,李光前的预言变成了现实。政府在此胶园附近修建公路,胶园价格暴涨了2~3倍。1928年,李光前把这片胶园以大约40万元的高价售出。这样,在短短一年内,李光前就净赚了30万元左右。正是用这笔钱,李光前终于在麻坡创办了自己的第一家企业——南益橡胶公司,他的胆魄和眼光甚至让陈嘉庚都为之点头称赞。公司开业的第3年,正逢世界经济大萧条,生意很艰难。在资本薄弱、惨淡经营的情况下,李光前凭着他在谦益公司时与工商界建立的良好关系,勉强支撑,始终没有在同行的激烈竞争中被挤垮。1931年,经济危机即将过去,李光前看准各国经济开始复苏的机会,扩大资金,将公司改为南益橡胶有限公司,并出任董事长。他一面不断扩大经营渠道,发展对外贸易;一面又不失时机地开展多种经营,除经营橡胶制造、种植、运送胶片和胶液外,还进行黄梨的种植与生产。几年后,李光前的企业扩展到泰国和印尼。到30年代末,他已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家喻户晓的橡胶与黄梨大王了。虽然在商业界李光前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就,但是他并没有就此停滞,而是继续进军金融业。他先是投资与人合办华商银行。1933年,华商银行又与华侨银行、汇丰银行合并,以华侨银行命名。合并后的华侨银行是新加坡4家华资创办的银行中最大的一家。李光前任该银行董事会副主席,后又接任主席。李光前把自己多年的经验带入了金融界,凭着敏锐的眼光和精明的头脑,在他的主持下,华侨银行业务得到空前的发展,先后在新加坡设立了20多家分行,东京、大阪、马来西亚、香港、上海等地也设有分行。华侨银行成为东南亚地区最重要的金融机构之一,也成为李氏集团最重要的企业。如今,新加坡华侨银行更是国内银行业的龙头,在新加坡设有25家分行,在马来西亚设有30家分行,在全世界共有60家分行。到了二战时,李光前已经是海内外著名的华人实业家和金融家。1941年,李光前赴美国华盛顿参加国际橡胶会议。不久,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寇相继侵占新加坡与马来亚,他被迫滞留在美国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止。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李光前回到遭受严重破坏的新加坡,积极协助当地的复兴及重建工作,被聘为新加坡委员会委员,对新加坡的社会发展及市改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并努力恢复遭到破坏的南益公司各企业。战后各地经济复苏,建设发展以及内外贸易的扩展,对新加坡及马来亚的橡胶需要极大,供不应求,使李光前的南益公司的橡胶企业得到迅速恢复和进一步发展。到六十年代初,南益橡胶有限公司在新加坡共经营了十四个厂,十八个办事处;在吉隆坡有一个厂,一个办事处;在巴生有一个办事处。总共有十五个厂,二十个办事处。他所属橡胶园的总面积达一万八千五百英亩。与此同时,李光前适应形势的需要,向多元化方向发展。除传统的橡胶、黄梨的种植和加工外,还经营采矿、运输、船务、木材加工、食品、出版等。1952年,李光前用大笔资金成立了李氏基金,通过李氏基金和李氏家族在各个企业的控股,控制了众多的企业,形成了一张庞大的企业网络,李光前成为新加坡和马来亚屈指可数的华人企业家,其财产总值据估计达三亿元叻币,这在当时华人企业中是不多的。二战结束后,李光前的事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日本铁蹄下的新加坡几乎是一片废墟,尤其华侨的事业更是损失严重,从美国回来的李光前看到这一切,十分痛心,立即着手进行南益橡胶企业的恢复与重建,使之适应战后市场的巨大需求;与此同时,他也竭尽全力协助当地恢复经济,为重建战后新加坡做出了贡献。战后的市场,需要新生力量去填补。李光前不断地挖掘潜在的市场,兼并、创办了一个又一个企业。到60年代末期,他的橡胶园总面积已达1.85万亩,南益橡胶有限公司附属机构多达35家。除橡胶企业外,他还先后经营了黄梨厂、油厂、彩色印刷厂、火具厂、木材厂、南益饼干厂、南益种植、南益联合橡胶等等,共23家有限公司,再加上华侨银行与东方人寿保险有限公司等,可以说是声名遐迩的大富豪了,没有人知道他到底有多少钱财。1967年6月2日,狮城新加坡似乎失去了所有的神采,沉浸在一片悲哀的气氛中,市民们倾城出动,自发为一位老人送行。商界人士惊闻一代巨贾离世,教育界痛悼丧失了一个好的教育家,全世界的华人为没有了一位领导者而落泪。新加坡共和国总理李光耀也在唁电中深表哀痛和惋惜。这个引起了诸多惊讶的人就是声名远扬的华人实业家——李光前。这位一生热心于文化教育事业的橡胶大王的逝世,不仅是新加坡工商界的一大损失,也是新加坡华人社会的一大损失。

李光前的人物生平

6. 李光前的人物生平

李光前先生到了印尼邦加岛勿里洋埠,先在乡下三号“巴力”(即锡矿区)兴办一所学校,名为“平民学校”。数年后于勿里洋埠中华学校任教师、校长,以后在勿里洋埠经营振和昌公司,自任经理。公司门面之大,货物之丰富,为全埠之冠;还兼经营橡胶园、胡椒园,经济实力相当雄厚。 1921年和1925年李光前先生先后两度回乡,不少乡亲建议他日后多寄钱回来购置产业,以免后顾之忧。他说:“家之本在身,主要帮助子女学好本领,能够自立;不能自立,再多产业都不可靠,能自立者则无顾虑。”所以,尽管有不少人寄钱回家买地建房或生利,他不为所动。 李光前先生从不亏待他人,谁有必要,他总是诚诚恳恳,尽心帮助,不分亲疏近远,也不限于博白籍。县教育界前辈李长熏无限感慨地说:“我在广州中山大学读书时,每年都得到李光前先生自海外汇款扶助。”已故王力博士留法时,在李光前先生倡议下海外乡亲对之予以一定资助。1930年曾任博白中学,北流中学训育主任的朱光翼遭受反动派杀害后,刘敦安、李隆等革命知识青年避难印尼,就曾寄宿于李光前先生家,得以庇护。以后随着形势发展,其等又归国继续革命,李光前先生支持川资和用费。曾任中国驻印尼大使馆的政务参赞、临时代办、后任全国侨联副主席兼秘书长而已作古的钟庆发,在勿里洋中华学校毕业时成绩名列前茅,他有志归国深造,然而经济困难,不能如愿,李光前先生便叫他到振和昌公司拿货物去卖,把赚得的钱作为归国的川资和用费。闽侨陈祝仲、粤侨谢德华(原振和昌公司店员)都对李光前先生长子、原广西自治区政协委员、离休干部、亦是老归侨李大庸说过类似的话:“你先翁很好,爱帮助别人。他学问在勿里洋是最好的,我往往有疑难请教他。我今天有点知识,多亏他指导。” 李光前先生家乡的新村小学,其前身为新民校,是在他鼎力帮助下于1928年创建起来的。据任过新民校教师现尚健在的已过八旬的新村老人陈德广回顾说:“海外捐资,占建校经费的三分之二。”两座青砖结构的校舍落成后,为铭记李光前先生,特在上座两间教室中厅悬挂李光前先生肖像。新民校原由李光前先生命名,后地方易名为新村小学。为什么李光前先生主张命名为新民校呢?李大庸同志追忆道:“我听父亲说过,含义深邃,一方面符新村人民的学校的意思,更重要的是策励师生,要做个新时代的人民,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新时代的人民。” 1924年博白县图书馆建立,在李光前先生热情发动下海外先辈殚心竭力,纷纷解囊,不仅付出一笔巨款,并寄钱给当时就读中山大学的王贞谔(原区政协常委、南宁市政协副主席)于广州购置大批图书赠送图书馆。据知内情的老归侨说,捐款1000元大洋的海外先辈,则有大幅画像(约1.5尺大,2尺长)悬挂于图书馆楼上东室墙上,引入注目,以作留念,也激励后代。悬挂有画像的芳名是:“李光前、王从坚、李仁旺、李云阶、李茂春、李七和、刘惠甫、王玉亨、王启明、张信隆等。原县图书馆设于现县委院内,即孔子庙大雄殿前面,建楼两幢,原样仍保留。十分惋惜的是这些海外先辈的大幅画像已全部散失,无影无踪。20年代留穗的博白革命青年组办的《南流潮》、留沪的博白革命青年组办的《新博白》,宣传革命道理,唤醒家乡人民,并揭发抨击县内贪官豪绅的丑史劣迹,对新教育亦有所评述,这两份刊物的经济来源,主要是靠海外先辈的匡辅。20年代末李光前先生被选任勿里洋中华学校董事会会长,非常重视师资的选择,请真才实学者任教;校规规定,凡师生进入校门后必须以国语对话,若错讲土话,每句罚款一分,所有师生都热烈拥护,自觉遵守。 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2年上海战争,以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李光前先生更为活跃,广泛宣传,要求海外侨胞团结一致,奋力抗击日本侵略者,进而发动募捐,将大笔款,大批衣物,药品等直接寄往国内抗日前线。获悉胜利消息,则出号外张贴在振和昌公司门前,振奋社会人心。同时发动抵制日货,侨胞爱国热情高涨,对唯利是图者毫不客气。当时福建籍人经营的汤华益商店,对抵制日货充耳不闻,经一个晚上后招牌被涂上一层猪屎,臭气四溢,行人掩鼻而过,致生意一落千丈。据闻抗日期间,勿里洋侨胞还捐献一部打有红十字标号的小轿车给延安。勿里洋埠有个进步社团“男女互助社”,负责人为博白的王贞十二,甚得李光前先生赞助,在支援抗日活动中该社团作出不小贡献,经常上街卖花,组织乐队挨家逐户奏唱,或义演话剧等,所得收入,全然寄往延安。李光前先生第三儿子、已离休的原区审计局长李育筹,从印尼返国后,于1936年在梧州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党组织决定由其负责筹办一家进步书店“生活文化合作社”,李光前先生知悉后,即时汇款支援。1938年李育筹仅 18岁,便奔向革命圣地延安。李光前先生接阅李育筹的第一封书信,至为欣慰,回信劝勉他好好学习、干一番大事业。 李光前先生在侨居国深得侨众信任,凡巴城(现称雅加达,过去也称巴达维亚)或星洲的中华商会开会邀请时,他经常代表勿里洋商会参加,因而在新加坡结识了在全国负有盛誉的爱国侨领陈嘉庚老先生,受陈老先生影响颇大。 抗日期间,广西当局以中国国民革命军第五路军司令部名义派一位北流籍人(姓名已不明)赴印尼邦加岛勿里洋筹款。李光前先生身为商会会长,出面劝捐。日后,广西当局以五路军名义发文到海外聘请李光前先生为“名誉顾问”。李光前先生收到聘书后,不予应允。将之退回广西,并附言表明捐款纯为抗日救亡,为一国民责无旁贷之事。因为李光前先生为爱国侨领,于侨胞中有较大影响,所以1942年日军侵入南洋时,到了邦加岛勿里洋埠便迫不及待地先将李光前先生抓了起来,罪名是李光前先生组织抗日会,处以15年徒刑,初解到毗邻的槟港埠,后转移苏门答腊的砧碑。日军竭尽折磨摧残之能事,多次用辣椒汤水从鼻孔灌入,还用烟头烧,毒打至两根肋骨都断了,李光前先生始终坚贞不屈。李光前先生还进行绝食斗争,日军每天将木薯抛落地上,让狱犯抢食,李光前先生疾恶如仇,宁饿死也不拾取。1945年3月17日,日军将李光前先生杀害了,亲人连尸体也不见。其时,李光前先生56岁。国民党当局追认李光前先生为烈士,并寄一份烈士证明书与抚恤金1000元给海外亲属。

7. 张龙光的人物生平

西南政法学院法律系本科毕业后留校长期从事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与研究,曾先后担任西南政法大学政治思想研究室副主任、校办主任、党委宣传部部长、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所长兼德育教研室主任、第四届校党委委员等职。从1983年初四川省德育研究会成立一直担任常务理事,并先后担任重庆地区高校思想教育课程研究会会长和高校统战理论研究会副会长、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研究会专业研究组成员、四川省教师高级职务评委会德育学科组成员、四川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想教育课巡视员和“两课”改革领导小组成员。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积极为开创高校德育课程建设新局面而努力。1982年3月当选为四川省青年研究会理事,提交的《德育系统工程的探索》一文,发表后分获四川省和重庆市政府三等奖。同年底向全国大学德育专业会议提交《德育学理论体系粗探》一文,亦受到重视,被列入《高校德育研究文集》前篇。1983年四川省高教局组织制定高校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中为主笔之一。接着积极结合政法专业实际,从事该校德育课程建设的研究和教学实践,研制了《教学大纲》,组织和指导编写了教材《大学思想修养教程》,并投入教学实践,在实践中证明了它的可行性。与此同时,先后参与了四川省和重庆市思想品德课程统编教材的编写。1985年接受省里委托组织编写高校学生另一门普法及思想教育课的全省统编教材,先后出版11版、13次印刷,计35 万册,并参与了此课程全国统编教材的编写。在工作中,尤其在思想教育的课程建设与理论研究方面成绩突出,多次获得奖励。两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所领导的教研单位两次被评为先进集体。

张龙光的人物生平

8. 李之光的人物生平

早年在家乡教书行医。1937年7月投身革命,任广饶县工农救亡团中队长,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1月入伍,历任李人凤领导的八路军三支队十团政治部宣传员、山西省保安九团四连连长、太行三分区司令部侦察股长、决死三纵队九团司令部参谋、太行三分区情报站站长、太行军区三十九团参谋长、西南军区炮兵九团团长、军区炮兵三十三师副参谋长、华北军区司令部作战处副处长、六十九军司令部副参谋长、山西省军分区司令部参谋长、山西省军区顾问等职。1981年4月离职在家休养。1992年5月27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太原逝世。抗日战争时期,李之光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出生入死,英勇作战,多次冒着生命危险打入敌人内部收集情报,营救战友。1940年冬,在山西辽县土垴阻击战中他率部击退日军片山旅的四次冲锋,右腿重伤不下火线,出色地完成了阻击歼敌的战斗任务。被纵队通令嘉奖为模范干部。在参加粉碎阎锡山制造的“十二月事变”以及百团大战,豫北反扫荡战等战役中,他都出色地完成了上级交给的各项战斗任务。在解放战争时期,李之光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1947年秋,在九纵队二十五旅任团长,在豫北汲县、中原阎庄战斗中表现积极,作战勇敢,受到上级首长表彰。在淮海战役中他日夜奋战,带病坚持战斗,保障了部队的供应和战斗的顺利进行,随后,李之光同志又参加了渡江战役,进军大西南、四川剿匪等战斗,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全国解放后,他在炮兵团任职期间,先后参加了赴朝见习和中朝苏联合演习,均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在北京军区工作期间,为加强部队和边防建设作了大量工作。在完成北京军区战术工程勘察中,亲自编写出版了《集团军进攻战役讲义》《集团军海岸防御教材》并参加编写了《战役学》,为我军的正规化、现代化建设作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