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胜一切市场的人

2024-05-17 15:43

1. 战胜一切市场的人

如果说,你在看完一本书之后在赌场通过一定方法就可以大赚一笔,你相信吗?这个人做到了,不仅在赌场,也在华尔街。
  
 
  
                                          
 上周五A股形式大涨,已经的美股趋势做进一步的分化,国运目前已经明显偏向我们这边,总之,目前的A股绝对是价值洼地。最近对巴老的“别人贪婪我恐惧,别人恐惧我贪婪”的理解更深一些,最近巴老又开始出手了,老当益壮,等某一天美国股市回复回来,巴老的资产又会进一步升值。新闻上说,美国波音的市值已经跌到茅台的三分之一,这个现象真的有意思,市场真正大的波动的时候才是真的赚大钱的时候,只不过很多人恐怕已经没有弹药了吧。
  
 最近几天看完了两本书,投资学方面的书籍,一本是大名鼎鼎的《海龟交易法则》另外一本是爱德华索普《战胜一切市场的人》。
  
 谈谈自己的感受吧。《海龟交易法则》更多给我的感觉是遵守交易系统的重要性,其它的内容除了交易的一般法则之外,其余的内容并无太多新意。或许是现在的时间书中的内容已经被无数人去实践以及传播,总之,个人感觉亮点不是太多。海龟计划本身或许带来的趣味性更强。
  
 爱德华索普的《战胜一切市场的人》带来的感觉完全是一种震撼性的感觉,就像是打开交易认知的另外一扇大门的感觉。不得不说,交易在最近些年慢慢演化成数理统计主导的法则,而直接推动这种演化的人绝对有爱德华索普。知道赌场的21点游戏吗?爱德华就是那个推导出长期稳定盈利的人,长期赢赌场庄家钱的人。而且书中描述了很多华尔街的对冲基金的交易细节,以及金融专业的思考方式,总之,很开阔我的眼界。建议每个想从事金融交易的人都看一下这本书。里面的一些投资理念、方法至今都是很受用的。我觉得爱德华索普是一位被忽略的交易大师。
  
 《海龟交易法则》及《战胜一切市场的人》都把数理统计推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高度,交易这种事情,真的是妙不可言。

战胜一切市场的人

2. 战胜市场就是战胜自己?

巴菲特认为,投资者要想战胜股市,首先要战胜自己,而战胜自己的主要途径是独立思考和行动。归根到底,与股市博弈就是与自己博弈,因为股市是由无数个“自己”组成的。也就是说,投资者只有认识到自己可能会犯哪些错误,才会尽可能地保持理性思维和理性行为,避免发生类似错误,最终战胜股市。

  巴菲特认为,一个人要挑战股市心魔,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作为一名投资学家,他深深知道,仅仅告诉某个人要怎么做是远远不够的。就好比说,大多数人都知道要节食、多做运动、戒烟等才能提高生活品质,可是仅仅“知道”这样做还无法让他们产生“行动”。要跳出在股市中失败的心理和情绪陷阱,就必须了解一般人是怎样坠入这种心理陷阱的,然后再学习克服之道。新兴的行为金融学研究表明:亏损的投资者,往往是那些容易受市场波动影响、经常出现行为认知偏差的人。他们在股票投资决策时,常常会因为受各种心理因素的影响,出现大量的认知、行为偏差。通俗地说,这些人炒股票可以称之为“聪明人办傻事”。

   平心而论,每一位投资者的理性都是相对的、有限的,所以出现这种认知、行为偏差不足为怪。现在的问题是,中国投资者在这方面表现得尤其突出,也就是说,他们买卖股票时非常容易受股市波动的影响。从这一点看,股市中投资者亏损比例过大,也就不足为奇了。
行为金融学研究发现,证券市场投资者中的常见愚蠢错误有以下几种:
第一,过度自信。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总是对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过度自信,过度自信几乎是人类最根深蒂固的心理特征之一。在投资行为中,投资者往往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能力,高估自己成功的机会,认为自己能够“把握”市场,把成功归功于自己的能力,而低估运气和外部环境的作用。研究还表明,各领域内的专家往往比普通人更趋向于过度自信,金融专业人士也是如此。过度自信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心理学基础,证券市场的巨大不确定性,使投资者无法做出适当的权衡,非常容易出现行为认知偏差。过度自信是行为金融学中研究最多的认知偏差,市场上的很多非理性行为都是由投资者过度自信造成的,最典型的投资者行为是过度交易,推高成交量,导致高昂的交易成本,从而对投资者的财富造成损失。
第二,归功于自己的能力。自归因指的是人们总是将过去的成果归功于自己的能力,而将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的心理特性。这样,投资者的自信心将随着公开信息与自有信息的一致而不断加强;但一旦公开信息与自有信息相反时,其自信心并不等量地削弱。

第三,从众行为。从众行为指与大多数人一样思考、感觉、行动,与大多数人在一起,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这个概念被金融学家借用来描述金融市场中的一种非理性行为,指投资者趋向于忽略自己有价值的私有信息,而跟从市场中大多数人的决策方式。从众行为表现为在某个时期,大量投资者采取相同的投资策略或者对于特定的资产产生相同的偏好。

 第四,过度反应和反应不足。过度反应是指投资者对最近的公司信息赋予过多的权重,导致对近期趋势的推断过度偏离长期平均值。投资者过于重视新出现的信息,而忽略长期的历史信息,而后者更具有长期趋势的代表意义。因此,投资者经常在坏消息下过度悲观而导致证券价格下跌过度,在好消息下经常过度乐观而导致证券价格上升过度。
  根据过度反应的内涵不难看出,在过度反应现象下市场上会出现以下两种等价现象:第一,股票价格的异常波动将会伴随随后的价格反方向运动,即超涨的股票在修正中补跌,而同时超跌的股票则会补涨;第二,股票价格的异常波动幅度越大,在以后的反向修正中其调整幅度也越大。这两点已被许多实证结果所证实。同时,也是验证过度反应是否存在的依据。
  反应不足则是指投资者对新的信息了解不足,尤其是证券分析师等专业投资者,他们往往对曾经处于困境的公司抱有成见,不能根据公司最近出现的增长对原来的赢利预期进行足够的修正,导致低估其价值,而错过大好投资机会。这两种现象的存在对市场有效性理论提出了挑战,它意味着在不同的市场中,专业的投资者可以利用这些现象获取超额利润,却并不承担额外风险。
 第五,损失厌恶。损失厌恶是指面对同样数量的赢利和损失时,损失比赢利会给投资者带来更大的情绪影响。研究发现,同等数量的损失带来的负效用是同等数量的赢利带来的正效用的2.5倍。损失厌恶导致投资者放弃一项资产的厌恶程度大于得到一项资产的喜悦程度,使决策者更愿意维持现状而不愿意放弃现状下的资产,在投资中表现为买价与卖价的不合理价差。损失厌恶还会导致投资者过于强调短期的投资亏损,而不愿长期持有股票,更愿意投向稳定的债券,使其错失长期的巨大赢利机会。

3. 如何战胜这个市场?


如何战胜这个市场?

4. 没有人可以战胜市场,市场是所有群体的较量结果,投机就只能顺应。

很多人并没有真正理解顺势而为,老是想着每个新高就是顶部。这和熊市当中经常有人把新低当成底部是一个道理。我们可以在财经网站里将几个月甚至几年前的贴子翻出来看,无论大盘到多少点,总有人说这是个顶部,那是个底部。而且每天一定有人惶惶不可终日,它总会掉下来的和它总会涨上去的,不觉得这话有些无聊吗?
  
 当我们犯错误的时候,只有一件事能让我们信服和刻骨铭心,那就是亏钱!并且只有当我们赚钱的时候,才是正确的,这就是投机。
  
  
 一个人看待事物的方式决定了他在投机市场中赚钱还是亏钱,一般散户对自己的操作一般持业余人士的观点,这种过度自我主义有时候会妨碍了自己,妨碍了自己的思维不够深入和全面。专业人士关心的是如何把事物做对而不是赚钱,因为他们知道,如果其他事情都做好了,利润自然会出现。如果我要投机,那么我也会在力求保证自己能够正确地理解市场,把每天的功课做对。
  
  
 傻瓜能承受市场下跌的损失,却无法承受股市上涨而得到的获利。对犹豫不决的人来说,行情不是太高就是太低,而他们选择的时机决定不是太晚就是太早。对于每一个人而言,比较理想的社会是强盗懒惰而笨蛋少。可现实是,币市凶险,人们常常要闭上眼睛才能看得更清楚。有三种不同的方法可以输掉身家~~最快的方法是赌轮盘;最惬意的方法是和女人在一起;而最笨的方法是买。
  
  
 很多人说巴菲特心态好,不会盯着股价看。而在我看来,很有可能正是因为他不盯着股价看,所以能够心态好。如果让他每天坐在电脑屏幕前,看着一长排电脑屏幕上的股价不停地翻跳,各种图形跳上跳下的,我想他可能也很难耐住性子吧?如果谁这么掐指一算,他感觉自己心态比巴菲特还好很多,那肯定赚钱。
  
  
 币圈还有很多东西要去体会和理解,非常复杂最后到非常简单。有人很在乎以前发生的事情,有人更热衷于未来将要发生什么事情,以上的两类人都不一定能找到什么正确答案,有的人或许只在乎市场几分钟前前正在发生的事情,尊重市场是多么的重要。
  
  
 世上有先知先觉,也有后知后觉,还有不知不觉。先知先觉是神,谁都希望是最接近神的人。靠近神,但人永远不是神。所以,每个人只能老老实实地看着实盘,相信自己的脑袋,相信市场有什么变化经过脑袋会过滤,把最有用的消息第一时间告诉自己,市场会忠实客观地告诉每一个人并让我们决定。
  
  
 如果我们每天都留意着市场变化,这说明我们一直意味时机。认为投机是贬义,其实完全不是很多人认为的那层意思。投机并不意味着我们要经常动,80%的人对小的波动非常敏感,而投机赚钱的人只不过对大的波动比较感兴趣罢了。什么最重要?人脑对当前形势的判断最宝贵!
  
  
 在怨天尤人的时候,其实最宝贵的财富就是自己的脑袋。如果你觉得市场经常和你作对,其实是你的潜意识作崇。完善自己的正确思维,我们将面对一个截然不同的市场,把握好自己,自然顺应着趋势。那时,你还会很在乎利润吗?投机就需要树立正确的市场观。
  
  
 赚钱多少不是简单的计划,也不是某个人靠想象就可以得到的,是认同市场某一段趋势而得到的!如果仅仅因为要心态好而去承受一切,其实是没有思考,没有思考和有思考得出的结论也许是一样但有着本质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