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分辨理财产品的真假?

2024-05-05 01:03

1. 如何分辨理财产品的真假?


如何分辨理财产品的真假?

2. 如何避免遭遇银行“假理财”产品?

1.银行代销的理财产品不等于银行理财产品,要注意风险银行是一个“金融超市”。
现在的银行除了销售自己发行的产品外,也会利用本行渠道、人员销售和推介其他金融机构发行的产品,称之为银行代销产品。
目前常见的银行代销产品包括基金、保险、信托及国债等。
如果你选择的是银行代销产品,那必须对该产品的发行公司进行查询和了解。
2.对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有正确的认识,不要贪婪
通常,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是相对安全,收益较稳定的。
“风险与收益成正比”这句话永远不过时,安全对应的是低收益,银行理财产品的常规收益在3.4%~4.5%之间,那些动不动就8%、10%收益保证的理财产品,难道您在购买前就没怀疑过?
3.新技能get!识别“真理财”,告别“假理财”
正规的银行理财产品都有一个“产品编码”,理财产品登记编码是全国银行业理财信息登记系统赋予银行理财产品的标识码,就像身份证一样,具有唯一性。
可以通过登录:中国理财网,进行查询。
4.防止“飞单”,银行“双录”
所谓“飞单”,是指银行员工利用银行的营业场所,私自销售非本行自主发行的、非本行授权和签订代销协议的第三方机构理财产品。
“双录”指“录音、录像”。银监会要求开展理财产品和代销产品销售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均应实现自有理财产品与代销产品销售过程同步录音录像。
在购买银行直销或代销的理财产品时,注意是否有“双录”,销售人员是否按程序、按规定介绍理财产品,你的权利、风险和纠纷处理方式,录音录像为证。
总之,找正规的渠道,买正规的产品,不贪高收益,这样就能尽量避免遭遇“假理财”了。

3. 通常都有些什么办法识破“理财产品”的骗局?

通常“理财产品”的骗局都是披着高收益的皮,而且常常有巨额交易。之前深圳有家村镇银行,叫宝生村镇银行吧,拦住了一个要开通大额转账支付功能的阿姨。她说自己买了个超高收益的产品,但是职员后来问着问着就发现是假的了,就跟她讲她被骗了。
其实我们自己时刻保持高度的防骗意识,不随意听信任何非正规第三方渠道就对了,哪怕是信得过的亲友介绍的“暴利理财”,毕竟羊毛出在羊身上,对于看不清底层实体资产或搞不通投资逻辑的就最好不要接触了,更不能盲目跟风贪图高利。如果需要贷款、理财等,都应该找正规的金融机构,不要轻信所谓的“股东背景”、“政府兜底”,或什么“牌照资质”,这些都是骗人的幌子。

通常都有些什么办法识破“理财产品”的骗局?

4. 教你银行假理财快速辨别的两大技巧

      投资理财,一个“怕”字可以说是贯穿始终。投资网贷怕碰到跑路的;投资基金、股票怕跌跌不休;投资房产怕泡沫破灭;投资石油、期货怕暗箱操作太多;投资债券也怕购买到信用评级差的;甚至,相对来说最安全的银行理财也怕买到假的,怎一个“怕”字了得。那么,本文先来教大家如何解决银行“假理财”问题!
第一个方法:一个神奇的网站      说到银行“假理财”,大家总会联想到该如何辨别和避开的问题上来。那么,下面来介绍一个神奇的网站,虽说不能万毒不侵,但也能治百病了。它就是“中国理财网”,官方网址这个网站在之前的文章《如何选择靠谱的银行理财产品(一)》也曾经简单的交待过,它是银行监会批准建立的,由中国国债登记结算有限公司负责运营,是非常非常权威的一个官方网站,要辨别银行理财的真伪找它准没错。操作步骤如下:第一步:找出银行理财的登记编码      我们知道,凡是银行自营的理财产品都有一个大写字母“C”开头,后面跟着13位数字的编码,这是银行自营理财产品最明显的证明。以广发银行“薪加薪16号”理财产品为例(单纯的例子,没广告),它长这样:
第二步:在“中国理财网”上输入登记编码      还是以上面的产品为例,输入它的登记编码。
第三步:查看搜索结果      最终的搜索结果会跳出一个产品介绍页。
      在上面的产品介绍页中,已经有了这个理财产品的一些简单说明。点击它的名字,还可以展开详细信息。
      经过这几个步骤的查询,如果能查到相关信息,就说明理财产品是真实的;反之,则是假理财无疑了。第二个方法:终极版方案      如果你嫌这样也麻烦,那再告诉你一个终极版的方法,那就是直接去相关的银行官网购买。官网上的银行理财产品都是银行自营的,只需要选择适合自己风险级别、预期收益率符合要求、投资方向可以接受就行。      不过在官网有一个坏处,每个银行的官网都只有自己的理财产品,如果在这个银行找不到就要到其他的银行去找,这样转来转去也是挺累人的,而在”中国理财网“上,则可以有条件的筛选不同银行的产品,用起来方便点。      在官网购买有一个特别要注意的地方,就是上面不只有银行理财产品,还包括基金、保险等,这些都是代销的,发行与管理都不是银行,出了问题也不关银行的事,真想买这些产品其实在第三方机构买可能各种手续费之类的更便宜。      这两个方法很简单,但实用。提醒:本文图片展示银行理财仅为举例告知操作步骤,不作为投资参考。(作者:半两铜钱)      本文作者:半两铜钱。一枚文字搬运工,投资理财爱好者与实践者,喜欢写投资心得与技巧,个人微信公众号:有料YouL(ID:youliaolicai168),欢迎来撩。

5. 怎样避免买到假理财产品

首先,不能过度相信对方的过往业绩,再好的品牌之下都有可能存在漏洞,一定要按流程办事,不能因为熟人就走简化程序;
第二是要通过银行柜台购买理财产品,资金应该进入银行渠道,而不是进入其他个人或企业账户;
第三,要警惕“飞单”,理财产品应区分银行自营还是代销,如果是自营产品应与银行签订协议,如果是代销产品看是否进入银行系统,否则就是“飞单”;
第四,要求银行对理财产品销售过程进行录音录像,保留好证据,如果没有这样的环境,往往容易出问题;
当然,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选择和购买理财产品,不要片面追求收益,要看理财产品的风险等级,以及这样的风险等级是否与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
银行理财业务发展迅速,而购买理财产品的,多数为上了年纪的用户,其中有不少投资者缺乏专业理财知识,也很容易听信销售人员的推销和劝诱,而银行因为其信誉度较高,往往容易迷惑住投资者,所以更多的还是要靠监管部门建设好金融监管制度的“笼子”,严格风险控制管理,让内部规章、监管规则、金融法律更为完善,切实保护好投资者财产安全无损。

怎样避免买到假理财产品

6. 假冒银行理财产品进行诈骗如何定性

应当视具体情况而定
1,以银行理财产品为诱饵,以骗取他人财物为目的,采取诱骗或欺诈的手段,使受害人上当并骗取受害人钱财的,符合刑法中诈骗罪的特征,应当以诈骗罪论处
例如:张三为了骗取他人钱财,向周围的人谎称有某种高收益的银行理财产品,骗取他人信任后,借代别人购买理财产品为名向他人索要钱财,但并未购买理财产品而是占为己有,张三的行为已经构成诈骗罪。
2,借银行理财产品的幌子,销售自身的理财产品的,要看具体情况,一般构成合同欺诈。例如:某银行柜面向储户A某销售某理财产品,这个产品本身是一种保险,但银行柜面缺隐瞒保险的事实,向储户宣称是银行可存取的理财产品,致使储户出现错误判断购买该保险,实际上柜面的行为就构成了一种合同欺诈,虽然不属于犯罪领域,但其行为明显让储户造成错误判断,储户有权主张解除保险合同。
3,其他情况,即还有一种,就是个别私营金融机构打着银行的幌子,自称出售银行理财产品,实际上却是非法向群众聚拢资金,用于私人机构放债,这种情况比较特殊,即私人以银行的名义并以销售理财产品的名义行集资之实,可能会构成诈骗罪或者非法集资罪等,具体要看实际情况而定。
以上是你提出问题可能涉及到的一些情况,请具体说明实际状况
另外,关于是否触犯刑法的具体定性,需要看实际情况,而不是笼统的说如何如何

7. 如何判断理财产品是否靠谱?

判断理财产品是否靠谱就看它是否能够为我们带来收益,这是最直接的一点。我们去购买理财产品的时候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赚到更多的钱,这也是判断标准之一。但是理财产品并不是完全安全的,即便是一些低风险,它可能也会有一些风险在里面的,相对来说并不是属于一种完全安全的范畴之内。只是说大部分的这种低风险理财产品都是比较靠谱的,当然需要在一些大平台上去购买。
如果说是在小平台购买的理财产品,如果没有平台保障的话,那么即便出了问题也没有人来做售后保障,那么这个时候可能就会出现一些不靠谱的情况。可能说本金都追不回来,和被骗是没什么区别的。购买进阶型的这种理财产品,它本身就是具有风险性的,因此靠不靠谱应当是自己的操作靠不靠谱。如果说操作非常厉害的话,那么对于自己的收益来说,肯定是有着非常大的帮助。那么这个时候就会觉得理财产品非常的靠谱,能够给自己带来很大的收益,实现财务自由。
但是如果说自己的操作不行的时候,只会带来很大的这种亏损,就会抱怨理财产品一点都不靠谱。实际上进阶型的理财产品是否靠谱,完全是要看个人的操作。赚到钱的人肯定都会说这个产品很好、很推荐,但是没赚到钱的人肯定会认为这个产品不好。所以判断一款理财产品是否靠谱,就是看他们是否能够为我们赚到钱。这应当取决于大多数人的情况,而不是少部分的情况。如果说大多数人都能从中赚到钱,但是只有一小部分赚不到钱的话,那么证明这个理财产品本身还是很靠谱的,值得去购买。

如何判断理财产品是否靠谱?

8. 为什么说防范假理财产品要靠卖者有责买者谨慎?

民生银行北京分行航天桥支行昔日号称全国私人银行客户最多的支行。但如今,该支行150名私人银行高端客户认购的30亿元保本保息理财产品,被爆是支行长张颖个人违法出售。民生银行18日表示已向警方报案。金融市场一片哗然。此事的最终解决有赖于案情细节认定,但总的原则是“卖者有责,买者谨慎”。

一方面,高端客户多为事业成功者,并非无知无识的愚夫愚妇。有报道称,他们的购买规模为1000万-8000万元,平均2000万元,这不见得算小数字。买个房子还知道看房本、去办理不动产登记,买了无形无影的理财产品反而凭着一纸合同就敢安心吗。
此次骗局并不高明,相关假理财产品在中国理财网的全国银行业理财产品登记系统,或民生银行系统内均无法查询。据分析,合同上加盖的可能只是不合规的柜台业务章,而非公章。上千万资金一般不会是现付,倘若购买资金转账时汇入的不是民生银行自有账户,就更可疑了。就算高端客户忙于生意,无暇顾及于此,何不花小钱聘请律师、私人理财顾问代为和金融机构交涉,避免这种大钱损失的风险。另一方面,150名高端客户前仆后继掉入陷阱,民生银行业务流程是否容易令人误解、内控机制是否存在漏洞,值得检讨。

首先,理财产品虽然是假的,“坏人”张颖却是真的支行行长。民生银行用人失察责任总是逃不掉。就算最后认定本案只是由于张颖骗术高明、使用支行假公章(一般公章不由支行自身保存)签订合同,客观上也和她能接触到真章,仿冒伪造有便利有关。在合同签订前,张颖利用自家合法身份、民生银行合法的高端客户俱乐部等联谊平台,甚至营业场所贵宾室等来诱使客户上当,都是诱人信以为真的客观因素。更有人推测须由多名高层联手方可实施此事,而动机则指向了“萝卜章”票据兑付30亿元窟窿待填补的案中案。

其次,丧钟并非为民生一家鸣。民生银行并非爆出此类风波的第一家银行,而如无制度上的改良,也必然并非最后一家。到2016年底,银行理财产品规模已经高达30万亿元,银监会也出台了专门监督管理办法,业界还不能避免假理财产品这种基础性风险,令人悲哀。假理财产品销售同样是需要签订合同、大额资金进出的复杂行为,并非个别人能只手遮天,他们能得逞,和一些金融机构分支机构内个人权限过大、不受监督息息相关。

其实,在“卖者有责,买者谨慎”的原则下,只要有一些基本制度安排,就能避免很多假理财产品。例如,商业银行应该像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一样,定期向客户报送纸质或电子版存量资产清单和资产变动清单。假理财产品如果不在其列,客户就能及早发现,倘若依然懵懂不察,银行责任也会大为减轻。而银行内部明确各级人员权限,形成互相制约、监督,风控合规稽核审计环环相扣的机制,也是根本的良治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