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在国内涉及的领域

2024-05-06 17:54

1. 文化产业在国内涉及的领域

文化产业的范围为:1、为社会公众提供的实物形态文化产品的娱乐产品的活动,如书籍、报纸的出版、制作、发行等。2、为社会公众提供可参与和选择的文化服务和娱乐服务,如广播电视服务、电影服务、文艺表演服务等。3、提供文化管理和研究等服务,如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图书馆服务、文化社会团体活动等。4、提供文化、娱乐产品所必须的设备、材料的生产和销售活动,如印刷设备、文具等生产经营活动。5、提供文化、娱乐服务所必须的设备、用品的生产和销售活动,如广播电视设备、电影设备等生产经营活动。6、与文化、娱乐相关的其他活动,如工艺美术、设计等活动。文化产业的界定 由于文化产业是一个较新的概念,所以什么是文化产业,众说纷纭。全国政协与文化部组成的文化产业联合调查组在2001年对国内部分省市作实地考察,并在总结各省实践的基础上,认为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文化产业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文化产业和公益事业两者共同构成了文化建设的内容。文化产业主要包括文化艺术、文化出版、广播影视、文化旅游等领域。我认为这一界定较符合现实,也与国际经济学界的探索基本吻合。 把文化划分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国际、国内学界、政界的共识。但是对于二者的区分,目前学术界还缺乏深入探讨,一些学术论文、新闻报道、政府文件和领导讲话,对二者的区分也不是十分严格,有很多交叉的地方,有些文化既归入文化事业范畴,又归入文化产业范畴。 文化产业作为概念有一个发展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即人们所熟知的法兰克福学派所批判的文化工业,当时欧洲知识界称美国文化为“文化工业”,取严厉的批评性态度。第二个阶段,以1990年时代华纳合并为标志,美国开始实施对各类传媒的“非管制化”政策,使得象时代华纳这样的特大型文化产业组织出现了大规模的合并趋势,并开始进军国际市场。这使得欧洲的一些国家,比如像法国,在文化上感觉到威胁,他们因此提出了文化产业作为一种国家应对战略。第三个阶段,最近讨论比较多,在经济全球化,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新经济发展趋势之下,世界各国都已经把文化发展战略变成了一种国家发展战略。文化发展,文化产业的发展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开始被世界各国所认可,起码是那些已经决心加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中去得那些国家,我们可以以文化意义的创作与生产为文化产业的基本定义,按照这种生产的不同环节,将其区分出“文化意义本身的创作与销售”,“负载文化意义的产品的复制与传播”,以及“赋予一切生产活动和产品以文化标记”三重不同的定义。当最后一个定义在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时候,一个重大的发展趋势就显示出来了:为知识经济所推动的全球化发展,已经进入“后工业时代”,非物质性的、符号的交换与消费已经成为超越民族国家的典型的增长领域,文化竞争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主要领域。上述概念有其对应性的历史发展阶段,而且在现代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下,有其对应性的国家。第一个概念最为传统,象我国这样的国家,至今仍然在使用“文化艺术事业单位”来指称文化产业,就可归属其中。第二个概念是进入工业社会的产物,特别形成于本世纪,在普遍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中,由于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的差异,作为一种市场保护措施而提出来的。欧洲国家的文化产业政策就是如此产生。第三个概念实际上已接近于文化产业概念的消解,主张这种文化产业概念的国家实际上意味着,他们的“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主体,并且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了优势地位。美国无须讨论文化产业的问题,因为美国的文化传媒巨无霸已经无人匹敌。文化产业的概念实质上服务于国家“产业政策”的实施,提出“文化产业”概念,实质上意味着需要借助于国家政策的力量,支持一国的文化事业以超常的方式发展与转型。“文化产业”概念的提出不可不意识到这个含义。产业发展的基本走势文化产业的三重定义,在某种意义上实际上已经展示了,世界经济发展经过了一个文化与产业不断接近,以至重合或者融合的过程。这表明,发展文化产业,有意识地采取相应政策,使得文化发展与国家经济建设同步,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和大势,不可不为,也不得不为。具体说,国际性的产业发展表现出了以下几个基本趋势:1、传统产业服务化:通常对产业发展的描述是所谓的“第一次产业,第二次产业,第三次产业”,经济现代化的程度用“第三次产业”发展的程度,即服务业发展的程度来表示。目前世界上最发达国家,GDP中80%已经来源于服务业,服务业对传统制造业起支配作用。关于近十年来美国与日本的经济发展差别的分析(见参考消息,2000年4月10日)认为,美国经济与日本经济近年来的差别,原因就在于服务经济的发展程度; 2、服务产业知识化:最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程度不仅在于服务经济的总量比例,而且在于服务经济本身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以知识为基础的服务业日益居于主导地位。在服务经济同样发达的国家中,美国与其他国家(如欧洲国家)的区别就在于,美国的服务经济日益具有“新经济”的特征,以知识为基础的信息服务业已经成为推动美国经济的动力。其中,尤其是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网络经济”扮演了主要角色。美国商务部估计,电子商务已经影响到国内生产总值的30%。(见参考消息,2000年4月7日);3、知识产业人文化,再进一步分析,在以美国为代表的最发达国家中,在推动这些国家经济增长起着主要作用的“以知识为基础的信息服务业”中,人文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了。于是,现代文化产业越来越成为以知识为基础的服务业的主体。例如。在美国,文化娱乐产业(如影视和音像)已经成为最大的出口行业,在国内也越来越成为提升与覆盖各国民经济产业部门的超级产业部门。4、文化产业网络化,就文化产业自身而言,随着技术基础越来越转向多媒体数字化技术,经济基础越来越转向网络经济(现代风险资本市场),就越来越超出传统文化产业的面貌,成为对传统的产业产生支配性影响,对经济的整体面貌起至关重要的变革作用的力量。因此,传统经济服务化、服务经济知识化、知识经济人文化,文化产业网络化,这构成了国际性的产业发展基本走向。未来的“新经济”是“人文化的知识经济”。当代文化产业对我国国民经济的重大影响国际性产业发展有其固有的逻辑顺序,但是这种阶段性发展过程还有两个日益突出的特征,即“空间上的逻辑叠加”,与“时间上的加速度”。前一个特征指,由于经济日益全球化,具体到一个国家,往往是前一个阶段发展没有充分完成,后一个发展阶段便“叠加”于其上,而且降低前一个阶段发展的必要性,于是出现根据后一个历史发展阶段的需要重组经济发展的逻辑关系的情况(比如,网络出现以后,报刊杂志以及广播电影电视的重要性就下降了);后一个特征是指,新技术的发明与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因此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越是后发国家,越是能够直接使用最新的技术成果,令其产业升级速度越来越快,经济发展的速度越快(表现在无须按照原有规模对传统产业进行投资)。 于是,出现一个可能: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上的后发国家,可能通过产业政策的调整,越来越与先进国家处于同样的起点之上。这可以成为“后发优势”论的一个理由。我们应该在这个观点下,重新理解在我们这样的“后发现代化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意义,安排我们有限的社会经济资源。以上述观点来看,我国的经济管理部门,应该在指导思想上扭转一些传统的认识了: 1、应该改变“中国是一个资源贫乏国家”的传统观念。因为仅从自然资源的角度看,中国是一个人均占有资源极度贫乏的国家,但是从人文资源的角度看,我们具有5000年不间断发展的文明史,及其丰富的文化遗存物与极具特色的文化风俗,这些文化资源将会越来越具有经济开发的价值。我国是世界上个独一无二的资源大国。仅仅以旅游产业为例,中国的历史文化古迹越来越成为国际性的旅游吸引物,其潜在价值无法估量。在“新经济“时代,中国将再一次有资格成为“资源大国”。2、应该改变单纯从“物质生产”角度评价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的传统观念。因为仅仅从物质产品的总量的角度已经无法估价出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准。就一些传统产业而言(特别是已经出现生产能力过剩的产业),应该以“下游化”的观点重新设计未来的发展,而对于那些代表发展方向的高科技产业,应该逐渐转变为以文化内容作为其价值主体来加以估价。例如,在传统的通讯业中,开放性的“接入”与“服务”将日益取代服务手段,成为产业发展的最大增长点。3、最后,应该改变对文化创作、传播、接受活动的“非生产性”的看法。由于许多产业将越来越依靠文化符号为其生产附加价值,文化活动从创作、制作、传播、到接受都已经具有越来越大的经济价值,其依赖于国家支持的“事业”性质将越来越淡化,国家再也无须通过财政拨款,以“事业单位”的管理方式对其加以限制。在这个时候,如果说还需要国家的积极作用的话,那么应该是一种“产业政策”性质的支持,即促使从事文化工作的个人与单位尽快地与市场链接。要言之,是形成“造血机制”,而不是继续“输血”。实现了思想的转变,我们将看到,文化产业将对我国国民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首先,文化产业将为一大批产业生产附加价值。尽管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仍然不高,产业的发展还处在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发展的阶段,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发展的趋势只是刚刚出现,但是,很多人已经看到了,我国的文化产业正在与一大批传统产业迅速融合,这种融合对传统产业产生了巨大的提升作用,使其价值迅速增加。例如:我国的服装设计业正在崛起,将提高传统服装业的产品档次和知名度,为传统服装业产生巨大的附加价值。还有广告业,旅游业等等,文化更是其生命力所在。最近,传统产业与“新经济”网络业的迅速结合,为文化产业与传统产业的结合开辟了更为广阔的领域。近年来,我国耐用家用电子消费品的价格竞争愈演愈列,“做减法”似乎成了获得生存优势的唯一法宝。实际上,如何我们真正仔细地考虑一下消费者的需求,考虑一下现代人对于生活的追求与感受,我们是完全可以以人文设计与技术创新来获得竞争优势的,在这方面实际上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代表东方文化的文化符号对于我国这样的“后发现代化”国家的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的作用,正在日益地显现。其次,文化产业将转换一些产业的价值主体。根据我们的研究,知识经济的发展使“高科技”产业越来越无法独立发展,而是成为“高科技”和“高文化”联姻的产业。文化产业在越来越成为高科技产业的“内容”,而高科技产业则成为这些文化产业的“载体”。显然,在这个发展趋势中,文化产业日益成为价值主体。比如,美国的行业划分标准已将信息产业的定义从“信息载体”(硬件生产)改为“信息内容”,如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信息娱乐产品,这一改就将信息业变为文化产业了。近年来,我国通讯产业的发展出现了许多争论,关于“初装费”,“话费”等等话题引起了大量讨论。电讯业收费过高显然已经成为我国网络经济发展的瓶颈。实际上,这里涉及到对通讯业价值主体的认识问题。从国际发展趋势看,通讯产业的利润区域随着带宽的迅速增加将日益转向“增殖服务”,也就是信息文化内容服务。欧洲人已经提出了“信息社会第二发展阶段”的观点,认为在这个发展阶段上,将出现“内容革命”,信息文化内容的提供将决定经营传媒手段的公司的生死。我国的通讯业如果不注意这个发展趋势,将在加入WTO,面临国际竞争局面时,失去最佳发展机遇。没有人会认为建造一个百货商场应该通过收门票来回收资金,那么为什么有人却理所当然地认为应该通过收取“话费”和“网费”来回收通讯产业投资呢?最后,创造新型的文化产业的“业态”,在对传统产业重组后将形成一些新型文化产业门类和就业机会。我国的文化产业还很弱小,产业的整体“转型”还进行之中,但是,实际上,各种新兴的文化产业门类已经产生,为我们这个处在转型中的社会提供了大量新的就业机会。具体表现为在实现了高技术和高文化联姻之后,自身向“文化服务业”转化,并以文化服务业的形式向所有其它行业渗透。如信息娱乐业,提供个性化娱乐服务;如网络服务业,提供个人资讯服务、如教育服务业,提供教育及培训服务;如咨询服务业,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商务的个性化的解决方案,等等; 根据上述分析,当代文化产业对于国民经济的影响将是逐步深入,直至起到全面支配的作用。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完全应该重新认识。现代国际文化产业组织的特征文化产业的巨大影响集中表现在国际文化产业组织的发展上。根据我们的研究,国际文化产业组织的发展已经表现出了一些全新的特征,值得我们研究与借鉴:1.现代国际文化产业组织已经建立在“数字化”技术的基础之上,可以实现无成本复制和传播、个性化与互动式服务、多媒体界面、虚拟现实、生活性的渗入,等等;2.现代国际文化产业组织具有“规模经济”特征。大型国际化跨国文化传媒巨头,在文化产品的制作上实行大投入,并且通过国际化销售网络,实现高产出和高利润;3.现代国际文化产业组织具有“范围经济”特征。大型国际化文化传媒巨头实行跨行业多方面经营,跨行业和超竞争的组合,以便实现范围经济利润,等等;4.现代国际文化产业组织具有“网络经济”特征。大型国际化文化传媒巨头借助于网络经济和现代资本市场的金融杠杆,实现低成本的扩张与快速度的整合,对传统文化产业的全面改造。(比如,时代华纳与美国在线的合并)现代国际文化产业组织的网络经济特征特别值得我们注意。有人将网络经济发展概括为三个阶段:注意力经济阶段,内容经济阶段,电子商务阶段。这大致可以看作:吸引投资、整合资源、形成市场三个阶段。经过这三个阶段,整个经济转型的过程就完成了,网络经济(新经济)借助风险资本市场这个现代金融杠杆,跨越了以往需要数十年时间才能完成的经济转型。在这个过程里,文化产业迅速浮出水面,走在了最前列。在从前市场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资本原始积累曾经利用国家行政权力的杠杆作用,来完成对整个经济的转型。这表现在国家信用膨胀,对外发动战争,利用战争物资的大宗定货,滋养大型资本主义企业,彻底消灭手工业行会。“新经济”的转型利用的是资本市场以及形成的金融工具,在短暂的时间里迅速地完成转变,其基本特征是一样的。

文化产业在国内涉及的领域

2. 我国的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是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在《启蒙辩证法》( 1947 年)一书中率先使用的概念。他们特别强调:“文化产业必须和大众文化严格区分开来。文化产业把旧的面熟悉的东西熔铸成一种新的特质。在其各个分支中,那些适合大众消费的产品,那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消费特性的产品,或多或少地是按计划生产的。某些分支具有相同的结构,或者至少说是彼此互通,它们被置于一个几乎没有差别的系统之中。正是通过技术手段以及经济的和管理的集中化,这一切才有可能实现”。应该说,文化产业的大规模发展使审美的商品属性昭然若揭,并使审美生产与消费呈现出规模化的效应。

文化产业,这一术语产生于二十世纪初。最初出现在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之中。它的英语名称为Culture Industry,可以译为文化工业,也可以译为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和特殊的经济形态,影响了人民对文化产业的本质把握,不同国家从不同角度看文化产业有不同的理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文化产业的定义如下: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从文化产品的工业标准化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再次消费的角度进行界定。

文化产业是以生产和提供精神产品为主要活动,以满足人们的文化需要作为目标,是指文化意义本身的创作与销售,狭义上包括文学艺术创作、音乐创作、摄影、舞蹈、工业设计与建筑设计。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文化产业
专家学者	
范周、陈少峰、向勇
研究院校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
目标	
满足人们的文化需要作为目标
产业书籍	
文化产业发展预测报告
展开全部
规模
为进一步向国内外全面客观展示我国文化改革发展成就,充分发挥统计数据客观性、简洁性、权威性特点,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的预期目标为2.4万亿元左右,约占同年国内生产总值的4%。为达到此目标,“十二五”期间文化产业的年均增长速度要达到19%,高于GDP年均增长率(10%)9个百分点,因此各省市均在大力上马文化产业项目。

《公报》显示,截至2014年底,全国文化系统所属及管理的文化单位共有28.74万个,比上年末减少0.55万个;从业人员204.02万人,比上年减少11.47万人。公共图书馆3117个,比上年末增加5个;人均藏书量0.58册,比上年增加0.03册;全年总流通人次53036万,比上年增长7.7%。群众文化机构44423个,比上年末增加163个;全年组织各类活动147.20万场次,比上年增长13.8%;服务人次50668万,增长14.7%。艺术表演团体8769个,比上年末增加589个;全年演出173.91万场,比上年增长5.3%;国内观众91020万人次,增长1.1%;赴农村演出114.04万场,增长8.5%,赴农村演出场次占总演出场次的65.6%,比重比上年增加2个百分点。文物机构8418个,比上年末增加681个;年末全国文物机构拥有文物藏品4063.58万件,比上年末增加222.77万件,增长5.8%;全年接待观众8425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2.8%。截至2014年末,国务院共公布了1372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文化部共认定了1986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14年全国文化事业费583.44亿元,比上年增加52.95亿元,增长10.0%,占国家财政总支出比重为0.38%,与上年基本持平;全国人均文化事业费42.65元,比上年增加3.66元,增长9.4%。[1]

北京一直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领头羊。早在2014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就实现增加值2826.3亿元,占地区经济比重达到13.2%,是首都经济中仅次于金融业的第二大支柱产业,在全国具有标杆效应。2015年上半年,新三板市场挂牌的文创企业中,北京辖区达到16家,占全国同行业挂牌企业总数的43%,位列全国第一。

从文化创意产业的一些细分领域来看,北京在全国也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2013年,北京图书出版种类达到19.2万种,占全国的52%;2014年,北京期刊出版种类为3053种,占全国的30.6%;2015年,北京电影票房收入31.5亿,名列全国各大城市之首;按常住人口计算,北京人均年观影次数达到3.3人次,为全国最高;平均2.1万人拥有一块银幕,人均银幕居全国第一;北京生产影片291部,占全国总数的42%;在票房前20名的国产影片中,北京出品13部,占65%;票房超过10亿的5部国产影片中,北京出品4部。此外,北京的文艺演出、艺术品交易、设计服务、广告会展等细分领域也均处于全国前列。

3. 文化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

文化产业: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文化产业是与文化事业相对应的概念,两者都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现代生产方式的不断进步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2004年,国家统计局对“文化及相关产业”的界定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所以,我国对文化产业的界定是文化娱乐的集合,区别与国家具有意识形态性的文化事业。

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于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产生出高附加值产品,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产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包含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与智能产权三项内容。

两者的区别就在于“创意”二字。
首先,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高知识性特征。文化创意产品一般是以文化、创意理念为核心,是人的知识、智慧和灵感在特定行业的物化表现。文化创意产业与信息技术、传播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等的广泛应用密切相关,呈现出高知识性、智能化的特征。如电影、电视等产品的创作是通过与光电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传媒等相结合而完成的。 

其次,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高附加值特征。文化创意产业处于技术创新和研发等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是一种高附加值的产业。文化创意产品价值中,科技和文化的附加值比例明显高于普通的产品和服务。 

第三,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强融合性特征。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它是经济、文化、技术等相互融合的产物,具有高度的融合性、较强的渗透性和辐射力,为发展新兴产业及其关联产业提供了良好条件。文化创意产业在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可以辐射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

根据我国的行业划分标准,可以将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分为四大类,即:文化艺术,包括表演艺术、视觉艺术、音乐创作等;创意设计,包括服装设计、广告设计、建筑设计等;传媒产业,包括出版、电影及录像带、电视与广播等;软件及计算机服务。

文化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

4. 文化产业包括哪些

  1.文化产业的概念
  关于文化产业,截至目前世界各国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概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产业的定义,只包括可以由工业化生产并符合四个特征(即系列化、标准化、生产过程分工精细化和消费的大众化)的产品(如书籍报刊等印刷品和电子出版物有声制品、视听制品等)及其相关服务,而不包括舞台演出和造型艺术的生产与服务。日本政府则规定,凡是与文化相关联的产业都属于文化产业,包括传统的演出业、展览业、新闻出版业,以及他们称之为内容产业的休闲娱乐业、广播影视业、体育业、旅游业等。美国则根本没有文化产业的提法,他们一般只说版权产业,主要是从文化产品具有知识产权的角度进行界定的。
  2003年9月,我国文化部制定下发《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将文化产业定义为“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
  2004年,国家统计局在与中宣部及国务院有关部门共同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将文化及相关产业的概念表述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产业分类仍分为提供文化服务的活动和从事文化产品生产销售的活动两个大类。
  2.文化产业的范畴及分类
  国家统计局在《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编制说明中特别指出,为反映党中央关于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可将文化产业分为文化产业核心层、文化产业外围层和相关文化产业层三个层次。
  文化产业核心层: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
  文化产业外围层: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其他文化服务;
  相关文化产业层: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显然,上述分类方法并不是从文化产业发展的角度进行分类,而是按照“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从文化事业发展的角度进行分类的。
  基于产业链构建原理,我们可将文化产业分为内容产业(上游产业,即内容的创意、设计与制作)、通道产业(中游产业,即文化传播与销售服务)、制造产业(下游产业,即文化产品及设备的生产制造)三大类。这一分类方法基本体现了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律和价值取向,即内容产业(上游产业)附加值最高、竞争力最强,而制造产业(下游产业)附加值最低、竞争力最弱。

5. 中国应如何发展文化产业

(一)培育壮大市场主体 
1.培育骨干文化企业
2.扶持中小文化企业
(二)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
1.鼓励集聚发展
2.促进产业融合
3.打造文化品牌
4.加强引导调控
(三)优化文化产业布局
1.加强文化产业区域布局 
2.统筹城乡文化产业发展
3.培育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
(四)加强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
1.坚持正确创作生产方向
2.鼓励文化创新
3.完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五)扩大文化消费
1.培育文化消费习惯
2.改善文化消费条件
3.促进文化消费升级 
(六)推进文化科技创新
1.加强对传统文化产业的技术改造
2.加快推进新兴文化产业发展
3.发挥科技项目的支撑引领作用
4.推进文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七)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
(八)健全投融资体系
1.推进银行业全面支持文化产业
2.发挥资本市场作用
3.促进文化产业投资
4.完善文化产业投融资配套服务
(九)强化人才支撑 
1.加强培训教育
2.完善人才政策 
(十)推动文化产业“走出去” 
1.促进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  
2.鼓励文化企业开拓境外市场 
3、加强国际文化产业交流合作

中国应如何发展文化产业

6. 文化产业有哪些

文化产业: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   根据这一概念,文化产业的范围为:   1、 为社会公众提供的实物形态文化产品的娱乐产品的活动,如书籍、报纸的出版、制作、发行等。   2、 为社会公众提供可参与和选择的文化服务和娱乐服务,如广播电视服务、电影服务、文艺表演服务等。   3、 提供文化管理和研究等服务,如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图书馆服务、文化社会团体活动等。   4、 提供文化、娱乐产品所必须的设备、材料的生产和销售活动,如印刷设备、文具等生产经营活动。   5、 提供文化、娱乐服务所必须的设备、用品的生产和销售活动,如广播电视设备、电影设备等生产经营活动。   6、 与文化、娱乐相关的其他活动,如工艺美术、设计等活动。

7. 中国应如何发展文化产业

(一)培育壮大市场主体
1.培育骨干文化企业
2.扶持中小文化企业
(二)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
1.鼓励集聚发展
2.促进产业融合
3.打造文化品牌
4.加强引导调控
(三)优化文化产业布局
1.加强文化产业区域布局
2.统筹城乡文化产业发展
3.培育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
(四)加强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
1.坚持正确创作生产方向
2.鼓励文化创新
3.完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五)扩大文化消费
1.培育文化消费习惯
2.改善文化消费条件
3.促进文化消费升级
(六)推进文化科技创新
1.加强对传统文化产业的技术改造
2.加快推进新兴文化产业发展
3.发挥科技项目的支撑引领作用
4.推进文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七)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
(八)健全投融资体系
1.推进银行业全面支持文化产业
2.发挥资本市场作用
3.促进文化产业投资
4.完善文化产业投融资配套服务
(九)强化人才支撑
1.加强培训教育
2.完善人才政策
(十)推动文化产业“走出去”
1.促进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
2.鼓励文化企业开拓境外市场
3、加强国际文化产业交流合作

中国应如何发展文化产业

8. 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

针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刀切”问题,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研究所所长金元浦提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梯、三种模式 。总体上看,这三个阶梯分别是东部阶梯、中部阶梯和西部阶梯。其中,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作为东部模式或东部阶梯的代表城市,文化产业已经占据非常高的比例。在北京,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其占GDP比例已经连续数年超过12%,北京已经形成了这种以文化产业为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的产业形态或者产业格局。相比之下,西部某些县市文化产业在GDP中的占比仅有百分之几甚至百分之零点几,与东部地区差距非常之大。因此,东部应有东部的发展模式,中部应有中部的发展模式,西部应有西部的发展模式。从发展模式的角度来讲,东部文化产业,作为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整体中的高端形态,要率先实现文化产业走向国际,作为中国的国家队参与到国际竞争之中 。 西部的这一阶梯的特色是主要以文化旅游为龙头来发展文化产业,从而使得文化旅游成为这一阶梯模式中起到领头作用、带有全局观念的文化产业形态。对于西部9省区来讲有着以下几大优势,第一、有丰富独特的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风情。第二、第二产业(指工业)不是非常发达,自然环境没有受到破坏,保留了原生态的山川美景,拥有众多美好的风光景色,尤其是那些独特的地形地貌吸引无数人向往。第三,有独特而深厚的历史文化。这些历史文化加上民俗风情、自然环境,形成了非常强大的旅游基础。比如云南的丽江、西双版纳,还有贵州、新疆、宁夏、青海、西藏等省区,这些地方的三大特色非常鲜明,也得到了充分展现。因此,以文化旅游为龙头去发展和带动文化产业是非常切实可行的。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要依据各地具体情况,实事求是,适度的、有前瞻性的发展,发展模式要符合整个国家国情的现实和未来发展。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