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历史沿革

2024-05-18 00:16

1. 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历史沿革

一期工程于1974年打桩,1976年建成投入生产,建设了以生产乙烯、涤纶、维纶、腈纶、塑料为主的18套生产装置。该工程的建设对促进我国掌握石化化纤新技术,自主生产石化产品,加速发展合成纤维工业,解决人民的穿衣问题作出了贡献。  二期工程于1980年开工,1985年全面建成,主要建设了10套生产装置。该工程使上海石化年增合纤原料20万吨,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生产能力。  三期工程于1987年开工,1992年全面建成,主要建设了年产30万吨乙烯等7套生产装置。该工程建成后,上海石化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炼油化工一体化、高度综合的石油化工生产基地。  1993年,上海石化由原上海石油化工总厂重组改制为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股份制使上海石化在中国石化行业领先一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框架,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上海石化特色的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之路。  四期工程于2000年开工,2002年全面建成。主要进行了以年产70万吨乙烯改造工程为主的一系列内涵挖潜改造。该工程使上海石化在生产规模、技术水平、产品质量、销售收入、综合实力等方面迈上了新台阶。  2003年至2009年,上海石化开展以优化结构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为主线的结构调整工程(五期工程)建设。主要包括新建330万吨/年柴油加氢装置、120万吨/年延迟焦化装置等炼油拓“瓶颈”项目,新建60万吨/年PX芳烃联合装置、15万吨/年碳五分离装置、38万吨/年乙二醇装置等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及多项节能环保项目。通过结构调整工程,上海石化进一步优化资源和产品结构,保持炼油化工一体化的综合竞争优势,从规模、成本、技术含量、产品质量等方面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

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历史沿革

2. 上海高桥石油化工公司的历史沿革

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高桥分公司、中国石化资产经营管理公司上海高桥分公司(以下简称高桥石化)由原上海炼油厂、高桥化工厂、上海化学纤维二厂、上海合成洗涤剂二厂、高桥热电厂、上海农药厂、染化十五厂、上海石油化学研究所组建而成(后按照石油化工专业化发展要求,上海农药厂、染化十五厂、上海石油化学研究所先后退出)。1981年,上海高桥地区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石油化工工业区。除了上海炼油厂、高桥化工厂、上海第二化学纤维厂、高桥热电厂和上海合成洗涤剂二厂之外,还有上海农药厂、染化十五厂和上海石油化学研究所等企事业单位,分属于中央5个部和地方4个局领导。由于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下实行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并严重阻碍了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改革开放为高桥地区石化企业的联合带来了契机。中共中央提出了在国家计划指导下,“发展优势,保护竞争,推动联合”的方针,企业开始突破原有管理体制的束缚,各种经济联合体应运而生。1981年上半年,国家财政部《财政简报》登载了上海财政科学研究所写的《组织联合可以大幅度提高经济效益——关于高桥地区石油化工企业挖潜增产的调查》一文,介绍上海高桥地区的石油化工因体制分割而资源不能共享的情况,认为高桥地区的石油化工企业实行联合后,可以大幅度地提高经济效益。同年7月7日,国务院领导对此作了批示,“首先解决上海高桥地区的联合,取得经验,然后再着手搞第二个、第三个。”根据国务院领导的批示,由国家经委牵头派出联合调查组到上海专门调查研究企业联合的问题。8月22日,中共上海市委、市人民政府向国务院提出关于成立石油化工联合企业的报告。9月7日国务院批复,同意组建上海高桥石化工公司。1981年11月6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在高桥化工厂隆重召开高桥石化公司成立大会。一个带有试点性质的全国第一家跨行业、跨部门的特大型经济联合体诞生了。并“为后来石油化工企业的改组、联合开了个好头。”1981年高桥石化成立时,拥有固定资产原值46769万元,净值28139万元。公司占地面积162.8公顷。原油加工能力430万吨/年,年产各类油品367万吨,乙烯、丙烯、丁二烯等4万吨,化工产品6.50万吨,化纤7000余吨,热电装机容量12.5万千瓦。2001年1月,由原高桥石化炼油厂、化工厂、供销公司并入中国石化股份公司上海高桥分公司;化工三厂、精细化工厂和热电厂并入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上海高桥石化公司。2003年10月,高桥石化“撤厂建部”。分别改为炼油事业部、化工事业部、聚氨酯事业部、精细化工事业部、热电事业部和供应销售部。2007年,高桥石化聚氨酯事业部、精细化工事业部、热电事业部又并入中国石化集团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上海高桥分公司。长期以来,高桥石化按照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的总体发展部署,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装备,对生产装置进行技术改造,扩大生产规模,推行清洁生产,提高对资源综合利用能力,致力于创新开发各类高端石化产品。目前,公司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45.6亿元,净值73.5亿元。占地总面积4.2平方公里(包括上海化学工业区部分)。原油加工能力提升到1130万吨/年,化工实物量100万吨/年,热电装机容量19.5万千瓦。

3.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分公司的历史沿革

上海石化是在党中央三代领导集体的关心、支持下,从无到有,跨越式地发展壮大起来的。从1972年在金山卫杭州湾畔围海造地,到2002年4月四期工程建成投产,上海石化经历了四个重要发展阶段,走过了跨越式的发展征程。一期工程于1974年1月1日破土动工,仅用3年多时间,就在一片荒滩上建成了70年代我国最大的现代化石油化纤生产基地。1977年6月,原油加工、乙烯、化工、化纤、塑料等18套主要生产装置打通全流程投入试生产。投产后,每年向全国提供人均1米的化纤织物原料,每年创利税约5亿元。一期工程国家投资22亿元人民币,4年收回全部投资。二期工程于1980年7月开工打桩,1985年全面建成投产。投产后原油资源利用率从不足30%提高到43%,每年向全国提供人均近3米的化纤织物原料,每年创利税超过10亿元。二期工程国家投资及贷款共23亿元人民币,3年还清工程贷款。三期工程于1987年5月动工建设,1992年4月全面建成投产。工程由企业自筹资金60亿元人民币建设,投产后原油资源利用率从43%提高到62%以上,乙烯产能达到45万吨/年,位居全国第一,投产当年创利税17亿元。二期、三期工程建设,使上海石化在较短时期内完成了从生产化纤为主到油化纤塑综合发展的转变,成为全国最大的炼油化工一体化、高度综合的石油化工生产基地。四期工程于2000年6月开工建设,2002年4月全面建成投产。四期工程以内涵挖潜改造为主要特征,总投资约52亿元人民币。四期工程建设,使上海石化在生产规模、技术水平、产品总量、销售收入、综合实力等方面实现了跨越式的“四级跳”。据统计,从1972年建厂到1992年20年间,上海石化总厂累计实现利税147亿元,相当于一、二、三期工程总投资的1.4倍。从1993年至2004年,上海石化的总资产从115亿元增长到288亿元,增长1.5倍;净资产从40亿元增长到189亿元,增长3.73倍;国有股权益从40亿元增加至105亿元,增长163%;累计上缴国家税收179.15亿元,向全体股东派发红利68.56亿元,其中派发国有股红利40.20亿元,派发社会公众股红利28.36亿元;累计实现净利润106.06亿元。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分公司的历史沿革

4. 中石化历史

亲,中石化历史漫长。1983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把全国重要的炼油、石油化工和化纤企业集中起来,组建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从1983年到1997年,中国石化总公司资产总额从210亿元增加到3400亿元,,1998年7月27日正式成立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1998年底,中国石化集团公司资产总额4275亿元,其中所有者权益1548亿元。1998年,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实现销售收入2818亿元,实现利税266亿元,其中利润34.9亿元。由于管理体制的转变和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石化集团公司首次入选美国《财富》全球500强企业,按1998年销售收入排名第73位。
  2000年2月28日正式成立中国石化股份公司,2000年3月底,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中国新星石油有限公司整体并入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成为中国石化集团的全资子公司。
    2000年10月,中国石化股票分别在纽约、香港、伦敦成功上市,首次公开发行167.8亿股H股,募集资金34.62亿美元。中国石化于2001年8月在境内成功发行28亿股A股,并在上海上市,融资118亿元人民币,成为国内唯一在香港、纽约、伦敦、上海四地上市的国际化上市公司。
    
    目前,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是亚洲第一、世界第四大炼油公司,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七大石化公司,也是国内最大的成品油、石化产品营销商、进口原油贸易商和国内第二大原油生产商。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在《财富》2004年度全球500强企业中排名第31位。

5. 上海石化的企业规模

上海石化现有炼油、化工、塑料、化纤等主要生产装置72套,以现代化、大型化、连续化为主要特征。目前,公司拥有年原油加工1400万吨,年产乙烯95万吨、成品油及化工品510万吨、合成树脂及塑料制品95万吨、合纤原料及合成纤维138万吨的生产能力;拥有独立的水、电、汽、气公用工程供应系统,独立的环保处理系统,以及海运、内河航运码头和铁路、公路运输等设施。至2004年底,公司总资产达到288亿元,在册员工总数2.85万人。公司主要生产石油制品、中间化工原料、合成树脂及塑料制品、合纤原料及合成纤维等四大类60多种产品。产品覆盖全国,远销国外。“三人”牌商标为上海石化注册的主要商品专用商标,是市场上的著名商标;“三人”牌产品被评为上海市名牌产品和“信得过”产品。  上海石化的前身是创建于1972年6月的上海石油化工总厂。1993年6月作为中国第一批股份制规范化改制试点企业之一,改制为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第一家股票在上海、香港、纽约三地同时上市的国际上市公司。2000年10月更名为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公司目前的股本结构为:总股本72亿股,其中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持股40亿股(A股),占总股本的55.56%;社会法人股1.5亿股(A股),占总股本的2.08%;境内人民币普通股7.2亿股(A股),占总股本的10%;海外上市外资股23.3亿股(H股),占总股本的32.36%。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石化)是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控股子公司,位于上海市金山区,是中国最大的炼油化工一体化综合性石油化工企业之一,也是目前中国最大的乙烯和腈纶生产商,同时还是中国重要的成品油、中间石化产品生产基地。

上海石化的企业规模

6. 上海石化的介绍

上海石化,英文名Sinopec Shanghai Petrochemical Company Limited。位于上海市金山区金山卫,占地面积9.4平方公里,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大的炼油化工一体化、高度综合的现代化石油化工企业之一,是中国发展现代石油化工工业的重要基地。

7. 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发展历程

一期工程于1974年打桩,1976年建成投入生产,建设了以生产乙烯、涤纶、维纶、腈纶、塑料为主的18套生产装置。该工程的建设对促进我国掌握石化化纤新技术,自主生产石化产品,加速发展合成纤维工业,解决人民的穿衣问题作出了贡献。

二期工程于1980年开工,1985年全面建成,主要建设了10套生产装置。该工程使上海石化年增合纤原料20万吨,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生产能力。

三期工程于1987年开工,1992年全面建成,主要建设了年产30万吨乙烯等7套生产装置。该工程建成后,上海石化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炼油化工一体化、高度综合的石油化工生产基地。

1993年,上海石化由原上海石油化工总厂重组改制为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股份制使上海石化在中国石化行业领先一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框架,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上海石化特色的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之路。

四期工程于2000年开工,2002年全面建成。主要进行了以年产70万吨乙烯改造工程为主的一系列内涵挖潜改造。该工程使上海石化在生产规模、技术水平、产品质量、销售收入、综合实力等方面迈上了新台阶。

2003年至2009年,上海石化开展以优化结构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为主线的结构调整工程(五期工程)建设。主要包括新建330万吨/年柴油加氢装置、120万吨/年延迟焦化装置等炼油拓“瓶颈”项目,新建60万吨/年PX芳烃联合装置、15万吨/年碳五分离装置、38万吨/年乙二醇装置等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及多项节能环保项目。通过结构调整工程,上海石化进一步优化资源和产品结构,保持炼油化工一体化的综合竞争优势,从规模、成本、技术含量、产品质量等方面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

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发展历程

8. 中国石化的前身是什么?

是中国石油!
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在业务结构上是一样的,都是上中下游综合一体化的能源化工公司中国石油的前身是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主管石油的开采、存储和运输,基本都是上游业务;中国石化的前身是1983年成立的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主要进行炼油、石油化工、成品油分销的业务,基本是中游和下游业务。2000年两家进行重组,中国石油的一部分油田勘探开采企业划归中国石化,中国石化的一部分炼油企业、销售企业划归中国石油,这样,两家结束了单一业务的历史,都是成为了全业务公司。目前中国石油上游业务的实力仍然是强于中国石化的,而中国石化的炼油、销售业务是强于中国石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