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当前疫情对经济的影响?

2024-05-09 11:45

1. 如何看待当前疫情对经济的影响?

中国经济具有巨大的弹性和韧性,它对当前的疫情冲击有很强的防御和自愈能力,能够使中国经济在克服当前困难和风险基础上快速回归向好发展的轨道上。疫情不会改变中国经济基本面和长期趋势,如能推动新一轮改革开放,最好的投资机会就在中国。
图片来源/新华社

■刘元春 任泽平 陈彦斌 伍戈联合解题

日前,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积极组织内外部专家,针对“疫情背景下的经济增长与宏观政策”展开联合研究。
中国经济具有强大韧性
虽然疫情对中国经济造成了一定的短期影响,但是中国经济韧性强、回旋余地大,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变。中国经济的韧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刘元春(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中国宏观经济论坛联合创始人):第一,中国经济的最大韧性来源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这种优势决定了中国可以利用举国力量快速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快速使经济社会秩序恢复正常。
第二,经过70多年发展,中国已经奠定了实力雄厚的物质基础和生产能力,疫情对于中国数百万亿元的固定资产、接近9亿人的劳动力以及全世界规模最大、品类最齐全的生产体系难以产生实质性损伤。
第三,中国有超大规模市场和内需潜力巨大。疫情带来的冲击,无法撼动中国市场的自我良性循环。居民消费升级、城镇化与工业化的推进及服务业的快速发展都将为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第四,新经济和新动能的蓬勃发展将较大程度缓冲疫情冲击。尤其是互联网经济与网上办公等新业态的发展,保证了中国经济社会在疫情中保持有效运转,缓冲了疫情对传统经济的冲击。
第五,中国政府拥有强大的经济调控能力、充足的政策工具箱和广阔的政策空间,这决定了中国经济具有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目前,中国政府债务率不到60%,预算财政赤字率没有超过3%,各类贷款平均加权利率依然维持在5%左右,由此保证了中国政府可以在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下持续展开有弹性的“六稳”政策。
总体看,当前中国经济具有巨大的弹性和韧性,它对当前的疫情冲击有很强的防御和自愈能力,能够使中国经济在克服当前困难和风险基础上快速回归向好发展的轨道上。
任泽平(恒大集团首席经济学家、恒大研究院院长):疫情不会改变中国经济基本面和长期趋势,如能推动新一轮改革开放,最好的投资机会就在中国。
一是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美经济主导全球。据IMF估计,2019年全球GDP总量达86.6万亿美元,其中,中、美占全球GDP比重分别为16.6%和24.7%。
二是2019年中国GDP实际增速6.1%,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相比之下,美国GDP实际增速2.3%、韩国2.0%、英国1.4%、日本0.7%,均远落后于中国。
三是中国人均GDP仍有较大增长空间。2019年中国人均GDP为70892元,即10277美元,仅为美国的约1/6,英国的1/5,与1981年的日本、1994年的韩国相当,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四是中国城镇化率仍有20%的提高空间。2019年中国城镇化率60.6%,仅略高于2018年世界平均水平55.3%,远低于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81%。同时,中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远低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还有约2.3亿农民工及家属子女未能市民化。
五是中国拥有全球最大市场和最大中等收入群体。中国有覆盖14亿人口的统一市场,商品、人员、服务和资本均可自由流动,产品研发、生产、物流、销售等环节都存在巨大的规模效应。
六是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人口红利转向人才红利。2019年末中国劳动年龄人口约9亿,就业人员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高素质人才有1.7亿,每年有约800万大学生毕业。尽管中国总人口已跨过刘易斯拐点,但人口素质的上升使得中国孕育了新一轮、更大的人才红利。
七是中国创新创业十分活跃,新经济独角兽企业数仅次于美国。2019年中美新增独角兽分别占全球比重为12.6%和55.9%。未来中国信息服务业与人工智能、AR、VR技术结合仍将释放巨大增长潜力,为经济发展提供重要动能。
疫情不会改变中国中长期向好趋势
疫情会否影响我国的潜在增长率?应主要从需求侧还是供给侧恢复经济增长?
刘元春:任何一场疫情引发的经济冲击本质上是外生的、短期的和局部的,不会引起一个大型经济体的经济发展趋势出现偏离。这是因为,一个国家中长期的发展趋势和生产能力主要取决于三大因素:一是资本存量及其增长速度。二是劳动力及其人力资本积累的状况。三是技术进步以及资源配置效率的改进。这三大因素均不会因为疫情的冲击而发生根本性变化。
纵观近百年历史,没有哪一场大疫导致一个大型经济体出现长期停滞,经济一般在疫情消退后1个季度左右就回到正常发展轨道。因此,当前疫情最多只会带来1至2个季度的经济小幅波动,不会改变中国中长期向好趋势,中国的潜在增速不会出现系统性偏离。由此,当前经济工作重点应在于有序展开复工复产,使经济循环尽快常态化,不宜在经济社会秩序没有常态化之前展开大规模经济扩张计划。经济政策应以疫情救助和促进经济循环体系恢复为主,坚持底线管理的基本原则。
任泽平:此次疫情对经济的影响程度将大于2003年非典,但时间可能更短,具体影响大小取决于疫情持续时间和政策对冲力度。当前应兼顾应对疫情和长期改革,供求两侧发力,推出几项具有破冰效应、释放重大信号、能够提振各方信心的关键举措。一是提前储备项目,疫情后实施大规模基建,把由疫情冲击经济砸的坑填上。尤其是对人口流入的城市群和区域中心城市进行适当超前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以刺激需求、稳定就业,对冲经济下行压力。二是实施大规模减税降费并优化方式,从减增值税改为减企业所得税和社保缴费率,提高企业获得感。一方面,继续下调社保缴费率3个百分点,其中养老、医疗保险缴费率分别下调1个百分点和2个百分点。另一方面,下调企业所得税税率至21%,与美国联邦企业所得税税率相当。
警惕疫情下的六大风险点
疫情下须重点提防的风险点有哪些?
刘元春:第一,经济增速下行下,就业风险是最大的灰犀牛。2月制造业从业人员指数仅为37.9%,比2019年同期下降15.7个百分点,表明就业市场出现收缩。虽然不会造成大面积失业问题,但就业形势明显吃紧。
第二,当前物价的结构性上涨势头将进一步显现,应谨防“滞胀”风险。可以预见,在疫情管控放松后价格将快速释放。同时,不同行业和不同区域的复工复产进程不一致,也会导致供应链出现瓶颈,部分原材料价格快速上涨。
第三,要警惕疫情在全球蔓延所带来的全球经济快速下滑、金融市场大幅波动风险。目前,疫情在全球的蔓延势头明显加剧。因此,未来一段时期内中国将面临全球经济与国际金融市场的巨大不确定性,应当作出相应预案,防范外部冲击对中国经济的潜在影响。
第四,要高度重视房地产市场的不确定性,防止房价快速回落。疫情后房地产企业通过大幅降价来快速回笼资金的情况将会增多,一旦降价预期形成,将容易形成“购房意愿下降——需求减少导致房价下降——降价预期增强”的不利循环,这对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将产生较大冲击。
第五,要高度警惕放松货币政策所带来的资产泡沫化风险。目前经济循环没有基本恢复,货币政策释放的流动性难以流入实体经济,资金大规模进入金融市场会带来资产泡沫化风险。而资产泡沫将引发金融市场的大幅回调,妨碍疫情后中国经济的恢复。
第六,要高度警惕过度积极财政政策带来的政府债务加剧风险。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不同,疫情冲击是短暂的,疫情后经济运行会恢复常态化,因而采取类似2009年大规模刺激政策的理由并不充分。而且,过度积极的财政政策会导致政府债务和宏观杠杆率大幅上升,这将会成为金融风险的核心根源,也会阻碍社会生产率的提升。
任泽平:当前须兼顾疫情防控与恢复生产,警惕各地疫情防控“一刀切、层层加码”现象。一些疫情较轻的城市,盲目照搬疫情严重地区措施,采取各种过度限制措施,不能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在没有兜底预案、企业买单的情况下,将疫情防控措施无限扩大化,经济发展基本停滞,本质上是懒政怠政、不担责的表现。
“一刀切、层层加码”式防控,打乱了经济运行秩序,给企业、各行业、产业链、社会稳定带来严峻压力。因此,应坚持疫情防控与企业复工“两手抓”,采取分区分级防控措施,杜绝以疫情防控之名行懒政怠政之实,以简单粗暴的方式限制企业复工。
疫情对全球供应链会有多大影响?中国应采取什么措施来巩固和提高我们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以增强国际竞争力?
任泽平:疫情冲击全球供应链,中国须以改革的方法稳增长。一是放开汽车、金融、能源、电信、电力等基础领域及医疗教育等服务业市场准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深化国企改革,落实竞争中性和所有制中性,消除所有制歧视,提升市场竞争和资源配置效率。二是以注册制改革为抓手,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配套制度。三是推动以“人地挂钩、金融稳定”为核心的住房制度改革,强化居住和实体经济属性,弱化金融属性。一方面,以常住人口增量为核心改革“人地挂钩”。另一方面,保持房地产金融政策稳定,回归市场化,支持刚需和改善型购房需求,支持行业间并购重组。四是调动地方政府和企业家积极性,给地方官员新的激励机制,给民营企业家吃定心丸。
货币政策要注重定向调控、精准调控
当前CPI位于几年来的高位,这使得货币政策发力时受到掣肘,但疫情对餐饮、旅游等行业影响较明显,其中小微企业尤其须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两难情形下,货币政策应如何定位?
陈彦斌(中国人民大学教育部国家经济学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执行主任、经济学院教授、中国宏观经济论坛主要成员):2020年1月份CPI同比涨幅上升至5.4%,触及了2012年以来的最高水平。而剔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涨幅仅为1.5%,连续16个月位于2%以下的较低水平。整体CPI与核心CPI走势分化,对货币政策的制定造成了一定困扰。
理论上看,货币政策制定应着眼于核心CPI而非整体CPI。这主要是因为,包含食品和能源价格的CPI容易出现预期之外的大幅波动,会扰乱公众预期并对货币政策空间形成制约。本轮CPI上涨主要是受猪肉价格上涨叠加疫情的影响,与经济基本面不存在较大关联。因此,稳健的货币政策不应掣肘于整体CPI的上涨,而应坚持稳定经济的目标定位,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
当然,猪肉价格上涨所引起的CPI涨幅扩大问题也不容忽视。有效解决猪肉价格上涨的结构性问题需要财政补贴政策等针对性较强的其他经济政策激励生产来加以应对和实现价格稳定,不能依靠总量调节为主的货币政策。
伍戈(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总裁助理):一是为应对疫情严重冲击,货币政策应坚持稳健略宽松的取向。在一季度各行业普遍遭受重创的情况下,需要宽松货币政策为稳增长和稳就业“护航”。二是需把握货币政策宽松的力度和节奏,坚持适度宽松但避免“大水漫灌”。当前,CPI涨幅位于高位,货币宽松的幅度需要考虑对物价的影响。同时,货币过度宽松容易导致房价大幅上涨。未来仍需坚持“房住不炒”定位,防止过量流动性推动房价上涨。三是货币政策要坚持定向调控、精准调控,合理运用政策工具。本次疫情对二、三产业以及中小企业冲击较大,因此货币政策操作要注重定向调控、精准调控,合理运用结构化货币政策工具,实现精准帮扶。
疫情下货币政策如何提高调控效率,更有效增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陈彦斌:面对本次疫情,货币政策及时采取多种手段释放了较为充裕的流动性,并通过政策利率积极引导市场利率下行。但也应看到,目前货币政策效果更多体现为股市的快速上涨,资金“脱实向虚”问题有所显现。因此,提高货币政策调控效率,使货币政策更有效地支持实体经济,是当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事实上,中国货币政策传导不畅的问题一直存在,其根源在于经济与金融体制机制上的扭曲。一方面,实体经济中存在一些预算软约束部门,对信贷资金存在大量需求,挤占了其他部门的信贷资源。另一方面,在利率仍存在一定管制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可获得稳定的净息差,因而不愿过多承担风险,更有意愿将信贷资源投放到预算软约束部门。
需要着力提高货币政策的调控效率。一是加强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与微观金融监管三者的协调配合,推动资金更好地流入实体经济。二是适度通过结构性货币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特定区域、特定行业、特定群体的扶持。但这只能作为特殊时期的权宜之计,不能长期化、常态化使用。三是要加强货币政策的预期管理与前瞻性指引,给予公众信心和稳定的预期。四是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破除经济与金融体制上的扭曲,并加快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步伐。
伍戈:为保证全年发展目标的实现,货币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在稳健基础上灵活适度。用好已有金融支持政策,适时出台新政策,在多重目标中寻求动态平衡,妥善应对疫情短期内对经济的冲击,不搞“大水漫灌”。一是继续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下行。综合运用公开市场操作手段以及常备借贷便利、中期借贷便利等中长期流动性投放工具,保持总量合理。适时适度调节存款基准利率,合理压降银行负债端成本。二是继续用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已出台的政策要精准落地,压实承贷银行的责任,对企业进行严格的筛选,确保贷款用于疫情防控领域。同时,要提高审批和放贷效率,有效降低企业实际融资成本。三是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采取针对性支持措施。要密切关注疫情发展情况,合理调整政策节奏,因地制宜采取针对性措施。根据不同地区疫情演变进度,不同行业复工复产进度及计划,设计有针对性的支持方案。四是要更加重视对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融资支持。可考虑根据不同地区疫情情况,给予企业在特殊时期还本付息延期支持,对因疫情影响未能及时还款的企业不作逾期信用记录报送。
从多方面着力实现财政政策效用值最大化
财政目前处于紧平衡状态,尤其是部分地方政府债务压力较大。在应对疫情过程中,如何落实“积极财政政策”的政策定位?
陈彦斌:当前,财政整体上面临减收增支压力,财政运行仍将处于“紧平衡”状态。作为逆周期调节工具的财政政策应加力提效,让“紧平衡”下有限的财政资源发挥更大作用。具体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适当提高2020年的目标赤字率。适当提高目标赤字率体现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定位,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当前财政收支压力。二是财政政策要精准发力。针对受疫情影响较为严重的行业和企业,要进一步具有针对性地出台更多减税降费政策,进一步降低企业税费负担,帮助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渡过难关。三是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在减少税收收入的同时,避免非税收入的升高,切实降低宏观税负,以最小代价稳定经济增长。
伍戈:在经济下行风险加大和财政收支承压背景下,为积极对冲疫情影响,要继续推行有针对性的财税政策,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充分利用专项债等政策工具,将政策落到实处,实现财政政策效用值最大化。一是更加精准实施减税降费。可考虑研究出台阶段性、有针对性的税费政策,政策导向由“更大规模”转向“精准落地”,密切关注不同行业的税负变化,重点支持受损严重行业复工复产。二是优化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要落实零基预算理念,重视评估重大项目的财政可承受能力,削减非必要、非重点项目支出,压缩一般性支出。财政资金应投向撬动力度更大的重点领域,以市场化为原则,承担市场无力满足的需求。三是扩大专项债发行和使用。鉴于专项债是专款专用的债务,不计入财政赤字,有成本低、使用灵活的优势,建议未来进一步扩大专项债发行和使用。
以一揽子政策帮助市场恢复信心
除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还应采取哪些重要举措帮市场与公众更快更好恢复信心?
陈彦斌:还应从更全面的视野布局,采取“微观政策要活+产业政策要准+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一揽子政策,帮助市场与公众恢复信心。一是要着力落实“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政策组合,更好地提升消费者信心。就改革政策而言,核心是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扭转中等收入人群可支配收入增速过快下滑的局面。同时,要加快建立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减轻住房对居民消费的挤出作用。就社会政策而言,核心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与救助体系,使居民减少预防性储蓄,更好地释放消费需求。二是要着力落实“微观政策要活+产业政策要准”的政策组合,更好地提升企业家信心。就微观政策而言,要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优化营商环境。就产业政策而言,要加大力度实施以放松管制、促进竞争为核心特征的功能性产业政策,为企业家提供更大发展空间和更多发展机遇。
伍戈:一是加强疫情防控,做好与社会的沟通。疫情期间首要任务是疫情防控,只有疫情控制得当,经济才能正常发展。二是稳定就业和农产品供给,保障基本民生。线下招聘目前难以开展,可打造网上就业培训项目、开展线上招聘等,利用互联网解决就业问题。同时,当下正值春耕播种之季,要有序恢复农牧种植业,减少疫情对农产品产量的影响,稳定农产品供应和价格。三是推动有序复工,尽快恢复社会生产,落实划分疫区的政策。国内多数疫区疫情形势已走向缓和,各地区应根据当地疫情,有序推进企业复工进度。高风险地区重视疫情防控,中风险地区适时安排复工,低风险地区尽快恢复产业产能。四是增强公共卫生服务制度,补齐制度短板。一方面,须建立疾病预防监管体系,第一时间发现潜在特殊疾病暴发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应重视培育重大疾病防控先进人才。与此同时,加强各级部门信息披露,发挥媒体舆论监督作用,营造实事求是、鼓励讲真话的氛围。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曹 阳

如何看待当前疫情对经济的影响?

2. 疫情对经济的影响

如何正确看待疫情对当前经济的影响
如何正确看待疫情对当前经济的影响
作者:朱家禾
来源:《商情》2020年第32期【摘要】如何正确看待疫情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关乎着中国经济发展的正确走向和社会前景。本文主要针对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对未来的经济发展走向进行分析和判断。【关键词】新冠疫情 ; 经济影响 ; 一带一路2019年12月起,新冠疫情的突然出现和后来的集中爆发,对中国乃至世界的经济均带来了明显冲击。受疫情影响,各行业的经营状况都不同程度受到影响。一、疫情的产生和对当前经济的主要影响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后称“新型肺炎”)疫情迅速向全国蔓延。为了避免疫情快速扩散,党中央、国务院迅速采取强力措施,升级疫情防控级别,除了武汉和湖北进行封城外,全国各地都采取了高级别的防控措施,从交通、人员流动、小区街道治理、公共场所封闭等各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防控,迅速有效地将疫情控制,极大的保障了人民生命安全。对比当前国外疫情的迅速蔓延和失控,我国采取的措施既坚决有力、效果明显。与此同时,由于防控措施的升级,各企业事业单位的生产活动、商业流通、社会娱乐、餐饮等以线下为主的活动全面大幅度压缩或者全面停止。这对经济的影响是非常直接的。具体分析如下:一是传统的以人流密集型行业受冲击最为明显。受防控措施影响,全国的大部分地区的客运交通、旅游、餐饮、社会娱乐、KTV、商业场所都在疫情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大规模封闭或减少营业规模、压缩营业时间,这些行业的整体经营额均大幅度下降,相当数量的经营业主出现亏损或者停业。二是生产型企业的开工率不足。受内外需求影响以及人员限制流动等多方面的影响,相当数量的企业无法正常开工或者开工率不足。许多成本高启的企业无法维持正常的运行,部分企业让员工放假在家。这导致生产型企业的资金周转出现困难。三是内外需出现下降。据相关专业人士分析,按新型肺炎疫情对生产要素供给的影响限于一个月,资本要素和劳动力要素供给将分别减少4650.2亿元和104.9亿元,2020年GDP总量减少5660.3亿元,GDP增速较基准模型降低0.61%。当疫情影响为两个月时,虽然生产要素成比例减少,但GDP总量将减少11633.8亿元,GDP增速降低1.25%。而当疫情影响为三个月和四个月时,GDP增速分别为3.79%和3.20%,这说明随着时间的增加,新型肺炎疫情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会在成比例增长的基础上会更加恶化。由此可见,新冠疫情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还是相当明显。
二、中国采取积极措施恢复经济运行效果明显面对疫情的严峻形势,党中央、国务院及时采取有力措施,采取的措施非常明确而具体,主要体现了以下三个方面:坚持防疫与恢复生产两手抓。一方面内防反弹、外防输入,严防疫情出现反复,另一方面抓经济活动的恢复。为了确保经济活动的快速恢复,中央将疫情进行分类处理,全国分为高风险、中风险、低风险三种地区,以县域为单位进行划分,切实保障经济迅速恢复。同时,中央采取进一步下调企业增值税、延长汽车领域优惠政策等手段,扶持相关行业尽可能减少因为疫情而造成的损失,政府还会通过实行增值税税收优惠等方式缓解企业短期融资问题。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线上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疫情的影响,对传统线下产业来说面临着巨大的困难,但对于互联网企业,恰恰是一场千载难逢的机会,以网络购物、餐饮外卖、生鲜配送、远程办公、远程教育等“线上经济”更加火爆。以淘宝、京东、拼多多为主要代表的线上电子商务企业,营业额同比大幅上升接近50%。在疫情缓解后,线上线下结合的带货模式,也使得更多的生产厂家、农业产品得到迅速推广,线上明星人物加线下明星产品,使相当的企业快速走出了困境。推动医疗健康、快递物流等产业迅速发展。经过疫情的检验,中国的医疗产业、产品迅速发展企业,口罩、呼吸机、防护服等大量的医疗器械、产品成为国外的抢手产品。全球都在中国进行抢购,这使得医疗产业得到了历史性的发展。国家统计局17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一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20650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下降6.8%。国民经济运行态势得到基本稳定,避免了大幅度下降。三、强劲的发展韧性和民族精神,支撑着中国经济长远发展向好虽然经济受到短期的冲击,但中国具有着强劲的发展韧性,经济回复水平会迅速恢复。这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分析:
中国的经济体量具备强大的抗风险能力。中国目前已经是第二大经济体,GDP占全球的比例30%,是世界经济的重要增长极。更为重要的是,中国有着全产业链,除了个别的特殊高端产业,几乎所有的生产环节都能够在中国完成。这使得中国既有着独立于世界的生产能力,又有着带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一带一路”战略为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一带一路”政策的提出,是中国审时度势、着眼长远,面向世界的一项重大战略,是中国向世界经济作出的重要贡献,也是中国经济走出去的重要步骤。当前,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不同程度受到影响,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大力支持“一带一路”国家的抗疫工作,向“一带一路”国家提供医疗物资和技术、抗疫经验支持,在共同抗疫的过程中,进一步凝结了中国与这些国家的情谊,这将为疫情过后“一带一路”政策的推进打下坚实的基础,给世界经济增长带来稳定的支撑,使中国经济有了更加长远的发展基础。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支形成对中国经济的有效支撑。中国是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历史上经历了太多的苦难,无论遇到多么困难的局面,中华民族总是能够从困难中站起来。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正是这种民族精神,才能使中华民族在历经鸦片战争、抗日战争、地震、洪水、亚洲金融危机等等重重考验后,仍然在世界舞台上屹立不倒。此次疫情虽然短时期对中国的冲击较大,但在历史长河来看,依然只是前进道路上遇到的一次短暂的波折。中国经济就像一片汪洋大海,狂风骤雨可以掀翻小池塘,但不会掀翻大海,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风浪,中国始终在这,这也是中华民族能够保持长期繁荣的最根本的基础,更是中国经济长久发展的定海神针。总之,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向好的格局将不会改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够实现。
¥
5
百度文库VIP限时优惠现在开通,立享6亿+VIP内容
立即获取
如何正确看待疫情对当前经济的影响
龙源期刊网
如何正确看待疫情对当前经济的影响
作者:朱家禾
来源:《商情》2020年第32期
【摘要】如何正确看待疫情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关乎着中国经济发展的正确走向和社会前景。本文主要针对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对未来的经济发展走向进行分析和判断。
【关键词】新冠疫情 ; 经济影响 ; 一带一路
2019年12月起,新冠疫情的突然出现和后来的集中爆发,对中国乃至世界的经济均带来了明显冲击。受疫情影响,各行业的经营状况都不同程度受到影响。
第 1 页
一、疫情的产生和对当前经济的主要影响
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后称“新型肺炎”)疫情迅速向全国蔓延。为了避免疫情快速扩散,党中央、国务院迅速采取强力措施,升级疫情防控级别,除了武汉和湖北进行封城外,全国各地都采取了高级别的防控措施,从交通、人员流动、小区街道治理、公共场所封闭等各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防控,迅速有效地将疫情控制,极大的保障了人民生命安全。
对比当前国外疫情的迅速蔓延和失控,我国采取的措施既坚决有力、效果明显。与此同时,由于防控措施的升级,各企业事业单位的生产活动、商业流通、社会娱乐、餐饮等以线下为主的活动全面大幅度压缩或者全面停止。这对经济的影响是非常直接的

3. 如何看待这次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呢?

其一,身体不是首位,而是主位,是一棵大树的根,没有健康的身体一切都是无本之木。所以,未来一定要重视饮食有节,起居有时,勤加锻炼。赚钱很重要,但不要透支身体去赚钱。同时,心理健康也是个人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议少看小道和负面消息,减少对相关信息的过分关注,缩短接收信息的时长。也不要把心封锁起来,不要活成一座孤岛,必要时可寻求亲朋好友或专业人士的帮助。

其二,饮食方面,尽量减少堂食频率和外卖频率,自己做饭健康、省钱,还能减少感染几率,何乐而不为。

其三,关于买房、买车,如今并不是买房的好时机,将太多资金押在房地产,有可能会影响现金流,同时买下的房产也有可能贬值,因而不建议将买房作为一种增值手段。至于买车,如非频繁的出行或者赚钱必要,不建议为了面子而买车。对一些人来说,买车之后也不见得能常开,但车子却在不断贬值,得不偿失。

其四,社保尽量别断,这是国家给的保障。如果实在力不能及,起码不要断了医保。毕竟政策时时刻刻跟随着具体情况调整。原先核酸免费,后来一些城市收费。那么感染后的治疗呢?如果感染人数很多,之后会不会需要自费?若发展成重症,没有医保,自费的话,将是很大的一笔负担。

其五,在创业和就业方面,如果此前没有积淀,不要轻易去创业。如今去逛街,能看到附近的店面是成片成片地倒闭,有时大半条街的餐饮店都很萧条,纷纷挂上了“转租”的牌子。由于很多企业也举步维艰,招人需求缩减,所以工薪族在工作时,轻易不要辞职、跳槽。但为了避免被裁员后大半年都找不到工作,也要努力积累相关经验、知识和资源,打铁还需自身硬,过硬的实力才是随便更换谋生城市的金饭碗。

其六,别嫌谈钱俗,一定要存钱,存钱,存钱!2023年即将来临,我们会面临很多问题,而若有充足的资金,可以解决其中大部分的问题。因此,要为自己预留一笔备用金,不要轻易把钱借出去或者花出去。建议开源节流,非刚需不买,尽量存下钱来。如果主业收入不多,可以尝试发展一下副业,让自己不要一条腿走路。

其七,也要重视对已有存款进行打理,努力“钱生钱”,这样即使公共卫生事件形势再度严峻、封城,也可以借助被动收入补贴生活开销。可将多数资金存在保本的存款产品中,同时,对少数资金可以选择一些其余方式进行补充增值,

如何看待这次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呢?

4. 本轮疫情是否会影响今年经济增速目标的实现?

我个人觉得本人的疫情会影响到今年的经济增速目标的实现,毕竟疫情会导致很多实体店不营业,也会导致消费者减少,而整个经济市场的货币流通量变少,自然我们今年的经济目标就会泡汤。目前全国各地都爆发不同程度的疫情形势。从形势来看,虽然疫情有所好转,但是你想象一下,上海这种国际贸易城市都被封控了,那么经济自然会受到影响。
不知道我们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没有,只要疫情一发生,当地的物资价格都会上涨,平时我们吃的蔬菜可能只要一元一斤,而现在可能要三元一斤,这就足以见得疫情,对于我们国内的经济市场影响还是特别大的。
疫情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疫情发展以来,对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和工作的影响是特别大的,因为疫情政策一下发,那么地处疫情地区的人们就会居家隔离,还要不定时的进行核酸检测,而且很多的超市和商场都会因此而关门,也就导致很多居民买不到吃的,吃的只能社区来工作人员送,这也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水平。
疫情对于国内经济市场的影响
众所周知,我们目前的物价在飞速的上涨,原因就是本轮疫情的影响,如果说疫情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那么整个经济市场的货币流通量就会变小,从而整个经济社会的产值也会变小,所以说能不能实现今年的经济目标,得看疫情的发展形势。从目前的形势来看,全国各地的疫情还是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相信在未来一段时间里,很多地方都会解禁,那么国内市场的经济就会快速的膨胀起来,如果解封时间来得快的话,那么今年的经济目标就肯定会实现。

5. 疫情对经济带来的影响

1、对宏观经济的影响:需求和生产骤降,投资、消费、出口均受明显冲击,短期失业上升和物价上涨。防控疫情需要人口避免大规模流动和聚集,隔离防控,因此大幅降低消费需求。工人返城、工厂复工延迟,企业停工减产,制造业、房地产、基建投资短期基本停滞。一旦被WHO认定为疫区,出口可能受较大影响。2003年二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速较一季度大幅快速回落2个百分点。

2、对中观行业的影响:餐饮、旅游、电影、交运、教育培训等行业冲击最大,医药医疗、在线游戏等行业受益。2019年春节档票房58.59亿,2020年春节档颗粒无收。2019年除夕至正月初六(2月4日至10日),全国零售和餐饮企业实现销售额约10050亿元,2020年同期受损严重。2019年春节假期,全国旅游接待总人数4.15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139亿元,2020年同期锐减。1月底交运行业出行人次减少约七成。房地产行业暂停销售活动。建筑业、金融业、农林牧渔等行业受波及。简单估算,电影票房70亿(市场预测)+餐饮零售5000亿(假设腰斩)+旅游市场5000亿(完全冻结),短短7天,仅这三个行业直接经济损失就超过1万亿,占2019年一季度GDP21.8万亿的4.6%,这还不包括其他行业。

3、对微观个体的影响:民企、小微企业、弹性薪酬制员工、农民工等受损程度更大。

4、对资本市场的影响:短期利好债市,利空股市(医药、在线娱乐除外),但中期仍取决于经济基本面和趋势。

5、长期影响:政府治理将更透明,生产生活业态将朝着智能化、线上化发展,风险中酝酿机遇,或将催生新的业态。

疫情对经济带来的影响

6. 这次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据日本“帝国数据银行”的调查结果,从去年2月到今年的3月,日本因为疫情影响正在办理破产手续的企业,已累计超过1100家。

日本因为“1都3县”(东京都、埼玉县、千叶县、神奈川县)的新冠疫情紧急状态。从今年1月8日开始实施,而解除日期却因为疫情防控一再推迟,至今已经持续了将近两个半月。疫情给当地的旅游业、餐饮业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尽管日本政府对遵守防控措施的餐厅都给予了一定的经济补贴,但依靠补助艰难求生甚至无法存活的餐饮店比比皆是。导致日本的经济遭受重创。已累计超过1100家 企业正在申请办理破产手续。

综上所诉可以发现在这些企业申请破产的背后最大的危机是:
1、极大一部分人无法承受高成本的城市生活,慢慢的向地方流动转移。 
2、疫情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最终会上升到全球货币危机。
3、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全球的经济生产都出现了大幅度下降。劳动力缺口增多。
4、疫情加速了远程教育、工作、生活的发展推进,餐饮、交通等许多基础服务业深受影响。
5、从整体情况来看全球,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局势变得不容乐观。
6、虚拟经济在疫情肆虐时,远远不如实体经济靠谱。
7、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在疫情之前的高财务杠杆就是一颗民生不稳定的炸弹。
这也是时刻在警醒着我们:
1、危机面前人人平等。
2、不要过度的去相信、迎合那些所谓的超前消费观。
3、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会崩塌,无论是谁在做事情时会更加势利。
4、虽然不知道疫情什么时候能结束,所有人都应该认真反省避免以后再陷入类似的灾难中。 

7. 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是什么


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是什么

8. 此次疫情会对经济造成怎样的影响呢?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