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国际化后的作用是什么?

2024-04-30 00:36

1. 美元国际化后的作用是什么?

一、美元是国际通用货币吗美元是国际通用货币。布雷顿森林会议之后,废除了黄金,改美元为国际通用货币,但美元依然与黄金挂钩,至此各国之间的贸易关系就只能使用美元流通。二、美元美元,是美利坚合众国、萨尔瓦多共和国、巴拿马共和国、厄瓜多尔共和国、东帝汶民主共和国、马绍尔群岛共和国、密克罗尼西亚联邦、基里巴斯共和国和帕劳共和国的法定货币。流通的美元纸币是自1929年以来发行的各版钞票。1792年美国铸币法案通过后出现。当前美元的发行是由美国联邦储备系统控制。自1913年起,美国建立联邦储备制度,发行联邦储备券。现行流通的钞票中99%以上为联邦储备券。美元的发行主管部门是国会,具体发行业务由联邦储备银行负责办理。在二战以后,欧洲大陆国家与美国达成协议同意使用美元进行国际支付,此后美元作为储备货币在美国以外的国家广泛使用并最终成为国际货币。三、国际储备货币国际储备货币是指一国政府持有的可直接用于国际支付的国际通用的货币资金,是政府为维持本国货币汇率能随时动用的对外支付或干预外汇市场的一部分国际清偿能力。随着对外经济贸易发展和国际货币制度的变化,作为国际储备的货币资金也有所变化。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镑曾被资本主义各国普遍作为主要储备货币,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元上升为主要的储备货币,并在二次大战后取代英镑成为主要的储备货币。

美元国际化后的作用是什么?

2. 美元化的现实背景

经济全球化、尤其是资本的全球化[3],深刻地改变了国际经济的运行机制。在资本流动的规模和速度均不是很大和很快的年代,一经济体最可能遇到的外部冲击,主要来自于进出口价格。那时,决策者保留调整汇率的权力是有意义的。然而到了今天,对那些弱小经济体、特别是新兴市场经济而言,最大且最可能的外部冲击或威胁,已不再是进出口价格的变化,而是资本流动方向和数量的突然改变,并不可避免地导致猛烈的、不情愿的货币贬值。这种冲击的杀伤力巨大,亚洲危机便是前车之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资本流动的突然改变经常并非导因于资本接受国的经济运行状况,亦即其中含有较大的投机成分。这种外部冲击从进出口价格到资本流动的转换,构成了调整对外经济政策的一个基本原因。上述转换带来了一个重要后果:和流行的、占主导地位的理论(比如前面曾提到过的“三难抉择”)正好相反,对那些资本依存度(capital-dependent)较高的新兴经济而言,浮动汇率并不必然地使它们享有独立的货币政策。换言之,当投资者从新兴市场大量撤逃资本时,实行纯粹浮动汇率体制的经济很可能遭受汇率崩盘之苦。为了防患于未然,提高利率便不可避免。此命题得到了大量的经验支持。一些的统计研究显示,没有任何证据支持这样的判断,即在衰退期间奉行固定汇率体制的国家的实际利率比实行浮动汇率体制的国家要高;相反的情况却大量存在。在1998年夏亚洲金融危机最烈期间,实行浮动汇率体制的墨西哥的实际利率水平,就远远高于实行货币局体制的阿根廷。这等于是说,即使某经济体企图通过浮动汇率来保有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这一企图通常也是徒劳的。(Beddoes 1999)总之,挑战的性质变了,应战方式理应随之改变。美元化日益成为政策选择之一的直接和基本的原因,还在于人们对本国货币及政策的不信任和国际货币体系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新兴市场金融危机的爆发,随经济全球化程度日益提高而来的国际资本流动的规模和速度的加大加快,国际金融机构在预防和处理金融危机过程中的虚弱的能力,更极大地增加了人们的这种不信任感。结果,在独立小币种受到外来冲击的可能性大增的事实面前,实施类似美元化政策或建立货币局体制以规避汇率风险,顺理成章地作为一个十分现实的选择摆到了许多经济体决策者的桌面上。时至今日,欧元与美元“双寡头”外加日元“小伙伴”式的全球货币体系的雏形已经显现[4],并且极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变为事实(Bergsten 1999b)。这将迫使其他经济体在以下三种中择其一种:维护自身的货币主权,进入欧元区或美元区(或日元区),或以某一主导货币为储备货币建立货币局体制。亚洲、拉美和中东将主要加盟美元区或以美元为储备货币来建立货币局体制,而东欧和非洲则主要成为欧元的属地。即使还有一些国家力求坚持自己的货币主权,这样的国家及经济体在数量上无疑要比的175个大为减少。从某种意义上讲,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小币种已无存在之必要,似乎正在成为共识。那些出于政治考虑而拒绝放弃货币主权的国家,有可能将始终生活在一个金融危机层出不穷的世界之中(Leddet 1999; Hanks 1998)。占全球产值近1/4的美国经济的全球化构成了美元化的基础。美国的全球化程度在最近15年内迅速提高。1975年,美国投资者购买的外国股票和债券与外国投资者购买的美国股票和债券之和,仅占美国当年GDP的4%,而到了1997年底,这一衡量美国参与全球资本市场程度高低的重要比例竟然上升到了213%[5]。同样是在过去的15年内,外国对美国的直接投资增长了5倍,结果,美国目前有5%的劳动力是在外国独资或合资的企业中就业。同期内,美国对外直接投资亦增长了4倍,从而使得15年前占全球直接投资总额不到1/5的美国,目前占到了近1/3。1975年美国投资者持有的公司股权中只有1%是外国企业的,这一比例到1997年底提到了10%。1970年,美国的进出口总额仅占其GDP的11%,而到了1994年底,该比例已高达24%,增长了118%,远远高于同期法国43%和德国24%的增长率。(Stokes 1999)美元化的更大的背景在于随着全球化而来的经济主权日益弹性化的潮流,在于世人对货币主权更为深入的理解。欧元和欧洲中央银行的创立是以欧盟各成员国之间的条约为基础的。以经济学的眼光看,各国的货币主权随着欧元的创立而被剥夺了。但从法律的角度看,丧失独立的货币政策与所谓的“主权让渡”(transfers of sovereignty)之间并不存在必然联系。只要国际条约的签署或一国政府的选择完全出于自愿,国家主权范畴本身就不会将其解释为主权让渡。这听起来好像有些矛盾,但实际上国家主权的真正体现还恰恰在于它可以通过放弃部分权利来寻求自身整体利益的最大化。这就像个人在受到自己所签订契约的束缚时并不丧失其主权地位一样。(Dun 1998)另一方面,在民主国家里,国家主权内涵的定义者应当是广大公民本身。在加拿大这样的国家里就曾经有人做出如下估计:如果让公民自由选择币种来开设银行帐户并允许他们以任何一种货币交税,则他们之中的绝大多数根本就不会为了维护国家象征而持有不稳定的本国“劣”币而使用“良”币交税。(Brenner 1999)1998年冬在墨西哥曾经进行过一次民意测验,结果竟有90%的受访者赞同接受美元。如果承认公民的意愿才是主权的终极源泉,则至少在部分国家,人们已经不再把货币视为国家的象征。

3. 美元对人民币国际化的阻碍

从很多中国政府官员的公开言论中,不难看出中国对于美元的主导地位充满了羡慕,并且也希望人民币有一天也能拥有同样的地位。根据目前中国经济基本面的表现,我个人预测,人民币将会在十年之后取代美元。当然,在此过程中中国也面临着重重阻碍。
        美元作为全球第一大储备货币,给美国的贸易商和金融家们带来了诸多好处。用美元进行国际支付使他们避免了汇率变动对商品和资金流通的干扰。此外,美元的地位也使美国可以从其他国家那里获得好处,《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曾经这样写道:
        “美国有着其他国家少有的优势:它可以印制有乔治•华盛顿、本杰明•富兰克林和托马斯•杰弗逊头像的绿色纸张。这些纸张被叫做‘美元’。美国人用这些‘绿纸’,从其他国家那里换来汽车、意大利面、音响、搭乘计程车、酒店住宿等商品和服务。只要外国人继续被引诱持有美元,不管他们把美元放在床垫里、银行里还是在流通中,美国就能继续用绿纸换来实实在在的商品。”
        美元作为储备货币的另一优势是赋予了美国政府一项“过度特权”——只要外国人想要持有美元资产,美国政府就能够以更廉价的方式筹集资金来填补赤字。这项权利在金融危机的时候尤其有利,因为大量资金从多数国家撤出,流向储备货币国家,使其免遭危机的致命打击。当然,这项权利被认为是“过度”的,因为美国需要保持预算和经常账户赤字,使其他国家能够买入美元。
总之,储备货币地位是美国主导力的象征,就连很多跨国犯罪都是用美元进行交易的。而美元主导地位也引发了其他国家的谴责。前美国财政部长约翰•康纳利就曾在欧洲各国财长面前直言不讳:“我们的美元,你们的麻烦。”美元的主导地位,和之前英镑的地位一样,都是凭借着所在国成为全球最大、最富有的经济体和最大的贸易国而得到的。同时,美国在全球的金融体系中也处于优势地位。这些因素使得美元对国外投资者具备强大的吸引力。

2020:人民币取代美元

        历史告诉我们,如何获得的就会如何失去。我曾经预测过,在2020年左右,在统治了近100年之后,美元的地位会被人民币取代。怀疑者会对这个大胆的推测嗤之以鼻,认为仅从时间上看,这一判断就和历史经验相悖。历史经验表明,一国货币在全球范围内被接受,往往会滞后于经济上获得主导地位的时间。所以,人民币成为储备货币的时间应该推迟。举例来说,大约在1870年,美国经济超过英国成为全球第一,而美元取代英镑则是在二战时期(1940年左右)。这个事例表明,在经济主导地位和货币主导地位之间会有70年左右的滞后期。
但是以上这种对历史的解释是有误的。和普遍认为的时间相比,英国实际上更晚丧失经济主导地位,而英镑更早丧失主导地位。经济主导地位对货币主导地位的影响,不仅仅和经济体的规模有关,还和该国的贸易和对外金融实力相关。从这个角度来衡量,美国超过英国的时间并非在1870年,而是在一战时期。事实上,直到1920年,英国都是全球最大的出口国和投资国。
美元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成为主导货币,如果不是一些特殊政治因素支撑了英镑,美元将从那时起一直延续其主导地位。当时英国政府决定加强殖民地之间的经济联系,实施贸易优惠和货币联盟,这一系列政策使得英国殖民地继续使用英镑而非立刻转向美元。因此,经济主导地位和货币主导地位之间的时滞并不是70年,而更可能是10年左右。
当前,中国已经崛起并在赶超美国。以购买力来衡量,中国的经济规模已经和美国相当。中国的制造业出口额比美国要大。而且,中国是一个净债权国,而美国则是一个净债务国。用刚才得出的结论来计算,人民币对美元的取代,将在10年内发生。换言之,中国经济的强劲崛起,为人民币即将成为主导货币创造了条件。在2020年,以美元计算实际购买力,中国将超出美国40%左右。中国的贸易也会超出同样的幅度。到那时,中国将保持债权国的地位。而根据目前的推断,除非美国能够解决中期的财政问题,否则到那时美国还是一个脆弱的债务国。

改革的阻力与动力

        现在,中国国内的各种资产对于外国投资者充满了吸引力,但是他们购买人民币计价的资产却几乎是不可能的。为了人民币能成为储备货币,中国需要营造相应的政策和市场环境,但现在这方面的准备还远远不够。
当前中国的金融体系是由政府主导的,缺乏取信于投资者的透明度。并且,金融市场并不能提供充分的流动性,让投资者快速的进行兑换。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外的政府和私人怎会愿意用人民币来支付、持有资产或是进行结算呢?此外,在目前较为封闭的金融体系中,大量既得利益对金融开放的阻挠,使得变革的到来更为遥远。人民币币值保持低估,对出口部门有利,出口商成为货币改革中重要的反对力量。银行和国有企业也是廉价信贷的收益者,也会反对削弱其特权的改革企图。银行的所有权改革和经营的市场化,是人民币成为储备货币的前提,也是打破既得利益和特权的重要手段。如果不进行改革,人民币要在2020年成为储备货币甚至取代美元的地位,只能是幻想。
尽管面临着多种阻碍,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已经开启。“十二五”规划已经明确提出了人民币国际化的目标。各项政策的实施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如同邓小平的名言所说的“摸着石头过河”。人民币国际化战略是非常有中国特色的。一方面,货币当局将采取很多干预手段。尽管最后的目标是实现自由化,但对外部资金和人民币兑换的开放进程,将是有控制的、审慎的,并进行微观管理。我们可以把这一过程描述为“有干预的开放”,而不是像上世纪60年代一些欧洲国家那样实行全面开放。
另一方面,这一开放进程也和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政策有着惊人的相似度。上世纪70年代末期,中国划分了几个经济特区,用来开放贸易和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当经济特区的实验成功之后,再把经验推广到其他地方。相似地,中国现在将把香港和上海(未来可能还会有新加坡和伦敦)作为资本项目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的实验区。可以预见到,两地的成功经验将会推广到在中国大陆的更多地区。
近年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诸多举措迅速实施。短短几年时间,离岸人民币债券产品(dim sum,点心债券)从无到有,规模迅速扩大。据估算,其2011年的发行量将达到1800-2300亿元人民币。此外,中国
还和阿根廷、白俄罗斯、冰岛、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韩国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签订了货币互换协议。据报道,中国还将和巴基斯坦及泰国签订类似协议,这会让互换协议中的人民币总量达到8000亿。
以上变革背后的动力并非仅仅来自于人民币国际化,背后还有其他原因。中国的一些改革者希望通过改革减少中国对出口的依赖。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令中国的出口急剧下滑,导致上千万人的就业受到影响。为了逆转这种局面,政府启动了巨额的财政投资计划。出于对资产价格泡沫和通胀的担忧,今后政府采取这类措施会受到限制。为了改善经济的脆弱性,金融体系必须更加开放,以减少出口对于外部环境的依赖。
另一部分改革者则关注廉价的信贷对经济造成的扭曲。国有银行把廉价信贷发放给企业,导致企业更愿意使用资本而非劳动力来赚取利润。近年来,投资占GDP的比重创下历史新高,正是这一问题的集中反映。与此同时,劳动者分享经济增长的份额在持续萎缩,加剧了收入差距和政府的民生压力。所以廉价资金的政策必须终结,这样国内的企业可以到海外去筹集资金,倒逼政府开放金融体系,为人民币自由交易创造条件。
此外,现在的资本管制和人民币低估导致中国累积高达3.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很多改革者已经意识到庞大外汇储备缩水的风险。根据推算,人民币还将对美元升值30%,这意味着外汇储备将会大大贬值。中国现有的汇率政策持续的时间越长,外汇储备就会积累得越多,在美元贬值时的损失也会越大。中国的决策层也已经意识到了这一困境,为了避免将来的巨大损失,开放金融体系已经势在必行。
现在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的贸易额已经是几万亿美元。今后进出口商将不再愿意用美元结算。只要贸易转为用人民币结算,贸易金融也会转向人民币,整个银行体系也需要适应这一变化。中国的银行业将会扩大海外业务,而中国的企业也想走出去。所以,这样的需求将促使政府制定政策适应贸易和金融的国际化进程。香港和上海将在推动开放的过程中扮演关键角色。
未来十年,全球对人民币的需求将会有逐步的、实质性的增长。贸易商将会需要更多的人民币进行结算,投资者希望持有人民币来保值。这些变化已经在发生。很多国家的央行都在把储备货币更多的转向人民币,并不仅仅希望增值回报,而是出于本国进出口的结算需要。人民币国际化的浪潮就要来到,现在受到抑制只是因为中国还没有将闸门打开。
储备货币的双刃剑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会产生很多利益冲突和意见分歧。现有政策将经历改革,金融体系将更加开放,国内的既得利益者将会发出很多的反对和阻挠。为了战胜这些阻碍,决策层要大力宣传对人民币国际化的积极意义。反对者会强调人民币升值、金融开放对经济带来的损失和混乱,而决策层则可以从国家威望的角度,推动人民币取代美元成为储备货币。在此过程中不能低估国家荣誉的推动作用。改革现有体系是一项艰难的任务,而“人民币成为主导”这样的有民族自豪感的话语,可以成为政策制定者重要的宣传口号和依托。
那些怀疑人民币成为储备货币的人会说,尽管中国有经济上的成就,但是要想拥有储备货币地位,必须赢得其他国家的信心和信任。尤其是在危机当中,投资人会问:我的钱在中国是否比美国安全?在经济困难时期,中国会否保障外国投资人的财产权?我个人认为,中国的民主自由化进程将提振投资者的信心。作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国,中国保持贸易和金融开放是非常关键的。中国采取保护主义和其他破坏稳定的措施的代价是巨大的。那将使得中国一直努力的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产生倒退。所以,一旦明白中国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背后的原因,我们就会知道,中国将不会做出威胁这一目标的举动。
货币主导权和它所受到的指责之间有着矛盾的关系。货币主导权在某种程度上被错置和夸大了。之所以被错置,是因为货币主导权并非导致经济主导权的原因,而只是经济主导权的一个反映。货币主导权的收益往往被夸大,事实上,它是一把双刃剑。货币主导权是一种“过度特权”。对于美国来说,强势美元的代价是巨大的。廉价货币是鼓励过度消费的政策的帮凶,引发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储备货币地位就像是酒吧里的侍者,不停地向客人提供烈酒。嗜酒的人当然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但是充裕的烈酒供应也助长了这种沉溺。换个比喻来说,储备货币就好像一杯有毒的圣酒,美国的政策制定者们无法抗拒,而中国很快也将饮用。当然,中国得学会如何避免中毒。

美元对人民币国际化的阻碍

4. 美元化的问题的缘起

1999年1月,阿根廷总统梅内姆宣布,阿政府将认真考虑将其经济美元化,即让美元彻底取代阿货币比索,放弃国家的金融主权,而不再实行的以美元为储备的货币局(currency board)体制,即实现政策美元化。对此阿根廷中央银行行长表示赞同。秋季大选后上台的新政府将就此做出最后的抉择。圣萨尔瓦多也在积极地考虑让其经济美元化。同时,八个中美洲国家的财政部长也计划于1999年7月召开会议,专门讨论美元化的利弊得失。在墨西哥,美元化设想已经得到了商界的热烈欢迎。由财力雄厚的大公司组成的商业联合会已经在敦促墨西哥总统实施政策美元化。尽管后者在公开场合拒绝了这一建议,但其助手私下里却对此表示出了极大的兴趣。1998年夏香港爆发金融风暴期间,学术界和舆论界亦出现了一种实施政策美元化的强烈呼声(Barro 1999; Ignatius 1999; The Economist 1999)。随着阿根廷酝酿美元化,是否接受美元在加拿大也成了热门话题之一。虽然总理和中央银行行长多次对此表示反对,但加拿大的公司经济学家及一些大学教授等则撰文鼓吹美元化,其中最积极的首推总在闹独立的魁北克省的政治家们。(Brenner 1999; Carr 1999; Sultan 1999)上述事实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显示,至少在美洲大陆,美元化已经成为某种政治经济潜流,而且可能在不远的未来成为一种潮流。在新兴市场金融危机尚未完全渡过之际,在国际金融新框架正被广泛讨论之时,在欧元刚刚起步并终将对美元构成威胁之背景下,这种美元化的倾向颇值得注意。从事实上看,美元化早已有之并广为存在。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一份研究报告,1998年外币存款(主要是美元)占货币供应量50%以上的国家有7个,占30~50%的有12个,占15~20%的国家就更多了。在东欧和前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等诸过渡经济中,这一比率高达30~60%,甚至超过了许多拉美国家。此比率最高的国家为玻利维亚,达82%,土耳其为46%,阿根廷为44%,俄罗斯、波兰、希腊和菲律宾则均为20%左右,墨西哥为7%。在阿根廷、玻利维亚、秘鲁和智利等国,70%以上的银行资产与负债都是以美元计价的。在英国这样的工业化国家,其广义货币中的15%竟然也是由外币构成的。从美国的角度看,其所有美钞(约4700亿美元)的2/3都是在境外流通的,大约3/4新增发的美钞被外国人所持有。仅在1989~1996年间,光是流到俄罗斯和阿根廷的美钞就分别达到了440亿和350亿美元。(IMF 1999)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加拿大,其一半以上的银行贷款已经按美元计算,并且它正在以年均1%的速度增长着,同时加拿大所有金融机构正在考虑允许其公民的退休金计划以美元计值并和美国金融市场挂钩(Sulton 1999)。从价值尺度和储备货币的角度看,世界上许多重要的物品都是以美元计价的,如石油、黄金等。1997年,各国外汇储备中美元占58.9%,德国马克占13.6%,日元为6%。外汇市场上对美元的交易占了41%,德国马克为18.5%,日元为12%。但是,如果我们把美元化理解为让美元彻底取代本国货币,那么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只有少数小国家或经济体实现了完全的美元化,其中包括巴拿马、波多黎哥和利比里亚。

5. 美元称霸世界的历史或将被替代,去美元化进行中!国际社会何时可以彻底完成去美元化?


美元称霸世界的历史或将被替代,去美元化进行中!国际社会何时可以彻底完成去美元化?

6. 美元化的介绍

美元化(dollarization)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张宇燕(1999)学者的观点,美元化包括三层涵义:事实美元化、过程美元化和政策美元化。事实美元化是指作为一种事实,美元在世界各地已经扮演了重要角色;过程美元化是指作为一种过程,美元在美国境外的货币金融活动中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政策美元化是指作为一种政策,一国或经济体的政府让美元取代自己的货币并最终自动放弃货币或金融主权的行动。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