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儒学是哪个时期的主流思想文化

2024-05-24 00:30

1. 新儒学是哪个时期的主流思想文化

汉代 新儒学
“董学” 系指董仲舒的学说,是董仲舒是为适应汉代一统国家的政治需要,从揉合“六艺之科”和“孔子之术”入手,而精心炮制的一种专门为政治统一作理论解释的学说。

宋代 新儒学
 理学 系指北宋出现的以阐发儒家经典义理为特征的哲学思潮,以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和朱熹为其主要代表人物。

近现代“新儒学” 近现代“新儒学”,是伴随近代西方文明输入中国以后,在中西文明碰撞交融条件下产生的,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新儒学,是指马一浮、梁漱溟、张君励、熊十力等人所提倡的新儒学。广义的新儒学则可上溯到鸦片战争以来关于儒学变革的所有学说。

“新儒学”的概念可以追溯到战国末期,如荀子的学说,就曾被称之为“新儒学”。自汉代董仲舒及其以后,“新儒学”则更是被使用得越来越频繁了。“董学”即董仲舒的学说、宋代理学等等,都曾经被冠之为“新儒学”。而到近现代,“新儒学”则更是被广泛使用,出现了自命以宣扬“新儒学”为己任的所谓“新儒家”,并分为几代。然而,伴随改革开放以后的学术研究活跃气氛的形成,也渐渐出现了对”新儒学“进行质疑的声音。所以,“新儒学”与“新儒家”一样,是一个容易引起歧义、而且争论不休的概念,应该通过学术上的争鸣、讨论来解决。

新儒学是哪个时期的主流思想文化

2. 现代新儒学的现代新儒学的四大论题

1.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化2.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3.中国文化的宗教性内涵4.直觉思维方式。要超越逻辑,扫除概念,排斥分析

3. 概述儒学由兴到衰的发展变化过程分析儒学在各个时期的发展特征及发展变化原因?

春秋孔子时期儒家有弟子3000多人,孔子之后,儒家分为八派,有没有其他派不知。
战国时期,儒家和墨家是两大显学。此时期儒家是比较繁荣的,很多出土文献都有儒家学说的,而且这些文献都是没有流传下来的,可能与焚书坑儒有关系,所以说后世流传的儒家经典与原来的比起来还是少的多了。
汉初,儒学开始恢复。开始有儒者在朝廷做官了。
汉武帝时,实行独尊。有了很大的发展。
汉末三国时比较流行玄学,也就是儒家的玄学话时期。
唐朝时儒释道开始对抗与整合
宋朝新儒学--理学,发展,促进了儒学的新高,而且开始在世界传播。
明朝时心学的发展也是一个很重要的一方面,对中国周边国家也有很大影响力。
清朝末期儒学受到西学挑战,由于各色原因,儒学开始衰落。
到了文革时期,儒学就断绝了。
总之一句话,盛世儒学较繁荣,乱世儒学就衰落。

概述儒学由兴到衰的发展变化过程分析儒学在各个时期的发展特征及发展变化原因?

4. 汉代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相比 发生哪些变化

变化有:
1.汉代儒学吸收了刑名之学的思想,认识到礼乐刑政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主张将仁政与法治结合起来,以德为主,以刑为辅,重视道德教化,较妥善地处置了德与刑的关系,符合 逆取顺守 的治国方略;
2.最重要的是加入了神化君权的概念.董仲舒着眼于巩固整个封建国家的政*权,对儒学进行了神学化的改造,提出天人感应论,使伦理道德神学化了;提出君权神授说,为君主专*制的合理性,提供了神学的论证.
内在联系:
1.汉代儒学利用先秦儒学的理论,很好的结合当时社会环境,进行了拓展和发扬;以仁政作为约束统治者的道德规范,缓解各方面的矛盾;以强化宗法制,强化中央集*权,消弱割据势力.
2.儒家一贯提倡积极有为的人生哲学,也在汉儒这里得到发扬,一改黄老的无为之风.

5. 概述儒学由兴到衰的发展变化过程,分析儒学在各个时期的特征及发展变化的原因。

春秋孔子时期儒家有弟子3000多人,孔子之后,儒家分为八派,有没有其他派不知。
战国时期,儒家和墨家是两大显学。此时期儒家是比较繁荣的,很多出土文献都有儒家学说的,而且这些文献都是没有流传下来的,可能与焚书坑儒有关系,所以说后世流传的儒家经典与原来的比起来还是少的多了。
汉初,儒学开始恢复。开始有儒者在朝廷做官了。
汉武帝时,实行独尊。有了很大的发展。
汉末三国时比较流行玄学,也就是儒家的玄学话时期。
唐朝时儒释道开始对抗与整合
宋朝新儒学--理学,发展,促进了儒学的新高,而且开始在世界传播。
明朝时心学的发展也是一个很重要的一方面,对中国周边国家也有很大影响力。
清朝末期儒学受到西学挑战,由于各色原因,儒学开始衰落。
到了文革时期,儒学就断绝了。
总之一句话,盛世儒学较繁荣,乱世儒学就衰落。

概述儒学由兴到衰的发展变化过程,分析儒学在各个时期的特征及发展变化的原因。

6. 现代新儒学思潮兴起的原因是什么

形成现代新儒学思潮的根本原因,
在于儒学确实有实行现代转换的可能性,能够成为中国精神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
 儒学的兴起不仅是传统文化价值复兴的需要,也是中国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需要。

7. 新儒学是哪个时期的社会主流文化

“新儒学”的概念可以追溯到战国末期,如荀子的学说,就曾被称之为“新儒学”。自汉代董仲舒及其以后,“新儒学”则更是被使用得越来越频繁了。“董学”即董仲舒的学说、宋代理学等等,都曾经被冠之为“新儒学”。而到近现代,“新儒学”则更是被广泛使用,出现了自命以宣扬“新儒学”为己任的所谓“新儒家”,并分为几代。然而,伴随改革开放以后的学术研究活跃气氛的形成,也渐渐出现了对”新儒学“进行质疑的声音。所以,“新儒学”与“新儒家”一样,是一个容易引起歧义、而且争论不休的概念,应该通过学术上的争鸣、讨论来解决。



1、“董学” 系指董仲舒的学说,是董仲舒是为适应汉代一统国家的政治需要,从揉合“六艺之科”和“孔子之术”入手,而精心炮制的一种专门为政治统一作理论解释的学说。
它适应加强一统的中央集权制的需要,编造了“天人感应”的政治理论;适应加强君权的需要,敷衍了“君权神授”的神学目的论;适应维护大一统纲常的需要,将先秦多家(不止儒家)的相关思想改造成以“三纲五常”为基础的“忠孝”理论(人们往往认为“三纲五常”只是对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发挥,欠妥!因为至少“儒家”以外的法家韩非也提倡“忠孝”);适应维护和延续一统国家的需要,提出抑制土地兼并,主张限田、薄敛、省役主张等等。
总之,“董学”是在对先秦“六艺之科”与“孔子之术”进行揉合,对包括阴阳、五行、儒、道、墨、法、名、杂,乃至术数和方技等家在内的诸家学说,加以杂交、嫁接、揆度、敷衍、改造的基础上,而炮制的一套以“天人感应”、阴阳五行和“三统”(黑统、白统、赤统)循环等学说为其理论基础,以“君权神授”和“三纲五常”为其核心内容的,驳杂而又系统化、理论化的思想体系。
2、理学 系指北宋出现的以阐发儒家经典义理为特征的哲学思潮,以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和朱熹为其主要代表人物。
其特点主要是以孔、孟学说为宗,以《周易》、《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典籍为主要依据,批判隋唐以来以空无为本体,否定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的佛、道学说,同时又批判地吸收了佛道思想。他们关心社会现实,提倡所谓“道德性命”之学,并从本体论的高度,探讨宇宙与人生问题。
冯友兰先生(1895-1990年)早在其《中国哲学简史》英文版中,就明确把宋明理学或道学称作“新儒学”,认为新儒学的奠基人是唐代的韩愈、李翱,“宋明道学之基础及轮廓,在唐代已由韩愈、李翱确定矣。而李之所贡献,尤较韩为大”。但“新儒学”的真正确立却是二程,“濂溪、康节、横渠,虽俱为道学家中之有力分子,然宋明道学之确定成立,则当断自程氏兄弟”
冯友兰认为“新儒学”之“新”,就其理论来源或思想内容上说,具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援佛入儒,吸收佛学抽象化、形式化的特长,发挥禅宗的一些思想,“可以说新儒家是禅宗的合乎逻辑的发展”;二是援道教入儒,“道教有一个重要成分是阴阳家的宇宙发生论。新儒家的宇宙发生论主要是与这条思想路线联系着”,比如周敦颐的《太极图说》、邵雍(1011-1077年)的象数学等。
冯友兰认为“新儒学”是儒家、佛家、道家(通过禅宗)、道教诸家学说的综合。冯友兰的“新儒学”说经外转内销后,得到国内近乎一致的认同。
3、近现代“新儒学” 近现代“新儒学”,是伴随近代西方文明输入中国以后,在中西文明碰撞交融条件下产生的,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新儒学,是指马一浮、梁漱溟、张君励、熊十力等人所提倡的新儒学。广义的新儒学则可上溯到鸦片战争以来关于儒学变革的所有学说。
从鸦片战争到戊戌变法是新儒学的准备阶段,这一阶段主要表现为儒家学者在西方文明冲击之下被动接受西方文明的一些内容以求自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这一阶段的代表思想。
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是新儒学的萌芽阶段,这一阶段主要表现为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日趋成熟的托古改制的社会改良思想,即用儒学来解释改良思想。代表作有《大同书》等。
从戊戌变法到五四运动是新儒学的嬗变阶段,这一阶段主要表现为孙文的籍古创制,孙文在学习西方民主经验和思考西方弊政的基础上,仿慕儒家体制创立了政权与治权分立的民权学说和五权分立的政体学说。在《建国方略》中慕仿周礼制订了非常详细的“结会”“动议”等程序和仪规;在《民族主义》讲稿中以恢复“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等儒家道德,作为复兴民族的基础;在《民权主义》讲稿中以儒家“圣贤才智平庸愚劣”的观念来讲解真平等与假平等的分野。在《民生主义》讲稿中以儒家倡导的大同主义作为民生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同义语。
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建立是新儒学的开宗明义阶段,这一阶段主要表现为梁溯溟、张君励、熊十力等人开始在“新儒学”旗帜下进行的儒学研究。新儒学开宗的政治基础是当时的官方意识形态三民主义中含有儒学的内容。这一阶段的特征是:新儒学的活动主要体现于思想领域;新儒学的目标是在汇通中西文化的前提下解释和发展儒学。代表作有梁溯溟的《乡村建设》、贺麟的《儒家思想的新开展》等。主要成果是熊十力继承陆王心学构筑的“新儒学思想体系”和冯友兰的“新理学”。总的说来,新儒学基本上是以儒学的“内圣外王”为立宗之本的,它是在儒学遭到普遍责难的时候出现的。这一阶段的新儒学在思想研究领域进行了一些探索,没有对社会发展,尤其政治变革产生很大的影响。
从新中国建立到大陆文化大革命结束是新儒学的沉寂阶段,这一阶段不仅中国大陆的新儒学研究归于沉寂,海外新儒学亦甚少成绩。
”文革“结束以后的改革开放所促成的学术活跃,使”新儒学“得以恢复并获得较快速传播。”新儒学“的鼓吹者,将亚洲”四小龙“在经济上的崛起和腾飞,归结于”儒学尤其是”新儒学“的复兴、发展的传播,因而受到相关国家政要的支持。任何一种学术文化一旦得到权力杠杆的支持,便必然会得到迅速发展。游走于亚洲”四小龙“国度和地区的以”新儒家“自居的人,正是趁此机会大肆炮制、兜售其”新儒学“思想和观点,以至使其出现了一度的繁荣,而他们也被誉为新儒学的”第三代“、”第四代“代表人物。

新儒学是哪个时期的社会主流文化

8. 现代新儒学的现代新儒学

现代新儒学的自我定位:儒学的第三期儒学的三期(牟宗三提出):第一期:先秦至东汉末年第二期:宋明理学,重点是“内圣”第三期:现代新儒学,重点是从儒学的内在目的性开出“新外王”,即科学和民主。基本框架是“内圣而开出新外王”“新儒学”的概念原来指相对于孔孟“原儒”的宋明理学(见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现代新儒学发展的三代:关于现代新儒学的发展及其代表人物的划分,有不少说法,其中刘述先先生的“三代四群”说比较合理。第一代第一群: 梁漱溟 熊十力 马一浮 张君劢第二群: 冯友兰(新理学) 贺麟(新心学)钱穆 方东美第二代第三群:唐君毅 牟宗三 徐复观第三代第四群:余英时 刘述先 成中英 杜维明《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我们对中国学术研究及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前途之共同认识》“四君子”牟宗三 徐复观 张君劢 唐君毅 合撰,海外当代新儒学的思想大纲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