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财政预算执行和决算的审计监督

2024-05-12 19:12

1. 如何加强财政预算执行和决算的审计监督

1、预算执行审计是指各级审计机关依据本级人大审查和批准的年度财政预算,对本级财政及各预算执行部门和单位,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筹集、分配和使用财政资金的情况以及组织政府预算收支任务完成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性所进行的审计监督。从审计的对象来看,预算执行审计的对象涉及到本级财政部门及其内设机构、本级地方税务部门及其直属分支机构、本级政府直接管理的一级预算单位、本级金库及下一级财政等有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
2、财政决算:政府、机关、团体和事业单位的年度会计报告。是根据年度预算的最终执行结果编制的。决算同预算相适应,有国家决算、单位决算,通过决算可以检查和总结预算执行情况。国家决算是经法定程序批准的年度预算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包括报表和文字说明两部分。 
3、预算执行审计与财政决算审计同属财政审计范畴,有其共性的一面.但是,也有不同之处,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一是审计主体不同.预算执行的审计主体是同级审计机关,财政决算的审计主体是上级审计机关.二是审计的内容不同.预算执行审计主要是揭示预算执行中预算收入不按规定预算级次、预算科目、缴库方式和期限缴入国库,隐瞒、截留、占用、挪用或拖欠预算收入,不按预算办事,办理无预算、超预算拨款,擅自改变支出用途,越级办理预算拨款等问题,分析评价预算执行结果;财政决算审计主要是揭示编报财政决算弄虚作假,估列代编,将本年度收支转为下年度收支,下年度收支列为本年度收支,预算内收支转为预算外收支,预算外收支转为预算内收支等问题,分析评价财政决算的真实性、完整性,以及财政收支规模和财政收支结构.

如何加强财政预算执行和决算的审计监督

2. 如何加强财政预算执行和决算的审计监督

1、预算执行审计是指各级审计机关依据本级人大审查和批准的年度财政预算,对本级财政及各预算执行部门和单位,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筹集、分配和使用财政资金的情况以及组织政府预算收支任务完成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性所进行的审计监督。从审计的对象来看,预算执行审计的对象涉及到本级财政部门及其内设机构、本级地方税务部门及其直属分支机构、本级政府直接管理的一级预算单位、本级金库及下一级财政等有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
2、财政决算:政府、机关、团体和事业单位的年度会计报告。是根据年度预算的最终执行结果编制的。决算同预算相适应,有国家决算、单位决算,通过决算可以检查和总结预算执行情况。国家决算是经法定程序批准的年度预算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包括报表和文字说明两部分。
3、预算执行审计与财政决算审计同属财政审计范畴,有其共性的一面.但是,也有不同之处,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一是审计主体不同.预算执行的审计主体是同级审计机关,财政决算的审计主体是上级审计机关.二是审计的内容不同.预算执行审计主要是揭示预算执行中预算收入不按规定预算级次、预算科目、缴库方式和期限缴入国库,隐瞒、截留、占用、挪用或拖欠预算收入,不按预算办事,办理无预算、超预算拨款,擅自改变支出用途,越级办理预算拨款等问题,分析评价预算执行结果;财政决算审计主要是揭示编报财政决算弄虚作假,估列代编,将本年度收支转为下年度收支,下年度收支列为本年度收支,预算内收支转为预算外收支,预算外收支转为预算内收支等问题,分析评价财政决算的真实性、完整性,以及财政收支规模和财政收支结构.

3. 浅谈如何加强预算执行审计

莘县审计局 任晓玲 徐翠红 预算审计是县级审计机关的常规性工作,同时又是审计工作的重点,要把此项工作做好、做实、做出成效,要紧紧围绕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宏观调控、推进依法行政、维护群众利益,促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注意查处财政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一些不严格、不规范、不合法、影响改革和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一、加强审计准备,针对具体问题,拟订好审计方案。做好审前调查,充分掌握情况,明确审计重点,是做好审计工作的重要前提。一是掌握与被审计单位相关的行业规范、制度规定、会计制度,科学合理地确定审计范围、审计内容、审计重点、审计目标等工作思路和方向。二是搜集查看有关审计资料,掌握总体情况。三是总结出审计的操作程序和操作方法,确定重点和内容。四是对各小组汇总上来的资料要进行分析梳理,进一步寻找重点问题的线索、归纳出重点问题、研讨审计方法、明确正式进点审计的内容和范围。总之,审计方案的编制要细化到具体单位、具体项目的具体内容。二、加强审计协作,确定审计主线,完成好审计内容。在履行审计程序中要对照规定,边学习、边研究,拿不准的问题及时沟通或请示,力求每项工作都能做得扎实、规范、符合“精品工程”要求,应当坚持以预算执行审计为主体。同时,审计内部的力量整合,打破传统的专业界线,一个专业和另一个专业或多个专业审计人才的结合实行优势互补,力求做到“三准”,即:一是取证准,二是落实问题准,三是定性准。对审计发现问题,要按审计规范要求,进行取证和编制工作底稿;底稿对事实描述力求清楚、要素齐全、定性准确;审计报告的违纪金额与对应的工作底稿记录做到一致;审计报告反映问题力求清楚,加强综合分析,使用的法规文件力求确切。三、加强审后监督,提出改进措施,督促好审后整改。查出问题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所以必须对查出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深刻剖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向被审计单位从体制、制度、机制等方面提出改进建议,并督促其整改到位。有些问题屡查屡犯、究其原因,有的则是单位主要负责人法律意识淡薄、财务人员责任心不强造成的;有的是内控制度不完善,财务管理松散所致。

浅谈如何加强预算执行审计

4. 如何深化财政审计 部门预算执行审计

(一)进一步完善预算管理体制,夯实预算执行审计的基础工作
结合效益审计进一步细化部门预算执行中资金项目的使用情况,促进其强化效益观念,加强财政资金管理;突出各预算部门全部财政收支和财务状况的重点审计,注重围绕财政资金流向的延伸审计,及时查处和纠正各种违纪行为;建立预算执行审计的内部控制体系,确保预算执行审计范围的深度,使预算执行审计结论建立在高质量的审计基础上,有效降低审计风险。
加大对政府采购审计的力度。根据政府采购的特点和审计机关现实工作情况,有重点地开展对提出采购需求的行政事业单位的审计;对政府采购中心的审计。
促进转移支付向规范化发展。加大对转移支付的审计力度,加强财政转移支付的资金审计,促进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财政资金转移到那,预算执行审计就审到那,注重转移支付审计的合理性和透明度,提高审计系统对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审计能力;在对转移支付资金使用情况审计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审计报告的质量。转移支付审计过程中数据和信息的真实准确性以及专项资金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是规范转移支付资金达到预期使用效果的重要事项。
(二)提高预算执行审计的独立性
1.增加“上审下” 的预算执行审计力度。目前预算执行审计基木上是按照审计权限划分,实行的是对同级财政预算执行进行审计。针对审计机关目前现状,适当地在审计机构中增加垂直管理机构,扩大“上审下” 的审计面。“上审下” 的审计机构无论在人员、经费、机构都独立于被审计单位,具有较高的独立性,审计受干扰少,审计质量较高,能较好地控制预算执行审计风险。
2,以立法的形式保障预算执行审计经费。以云南省预算执行审计的情况看,预算执行审计在一定范围内实现了“一体化的”审计模式。预算执行审计方案的统一和审计人员在全省范围内统筹调度,同时也获得了预算执行审计的专项经费,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预算执行审计经费足额到位和预算执行审计经费相对独立。但从发展的眼光看,预算执行审计经费的独立只有以立法的方式保障,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预算执行审计的客观、公正。必须改变现有的经费来源方式,可以考虑实行中央财政预算单列垂直管理的经费保障体制。中央与地方各级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机关的审计经费统-N人中央财政预算,并单独列报。取消预算执行审计经费与预算执行审计收缴款挂钩的预算管理模式,由全国人大内设的审计委员会,对全国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机关的经费预算进行审核与管理。
3.实行预算执行审计人员岗位定期轮换制,提高预算执行审计人员的独立性。现在预算执行审计人员岗位没有实行定期轮换制,有的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人员在一个工作岗位上一千多年甚至十多年,难免与被审计单位某些人员的关系密切起来,很可能会影响其独立性,而导致审计风险。因此,我国应该借鉴外国的相关经验,实行预算执行审计人员岗位定期轮换制。对预算执行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的签发人和审计组组长要明确轮换期限,最好每3—5年上述人员任职岗位轮换一次,以提高预算执行审计人员的独立性,以降低预算执行审计风险。
(三)建立健全预算执行审计结果公开的制度保障
根据财政体制改革的方向、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要求,对现行的《预算法》等进行修改和补充,以更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以法律的形式强化预算执行审计结果公开的制度规定,明确预算执行审计风险实现时相关责任的确认和处理,把预算执行审计风险控制作为核心内容,保证预算执行审计工作质量。
1.建立预算执行审计项目公开和预算执行审计
结果公开的制度。首先,通过有关网络、媒体将下一年的预算执行审计项目公示,审计机关在收集整理各方面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邀请关于部分单位座谈,进一步征求对预算执行审计计划和预算执行审计工作的建议。然后,根据项目的重要性和受关注的程度,有选择地将其纳入年度预算执行审计项目计划,并召开全省预算执行审计计划工作会议进行讨论和确定,下年初这些民选预算执行审计项目将与其他预算执行审计项目一起在年度预算执行审计项目计划中正式对外公告;第二,对于其他受关注程度较高的项目,将列入审计机关的预算执行审计项目库或滚动项目计划,逐年安排进行预算执行审计。第三,预算执行审计结果公开后,审计机关通过各种渠道及时收集社会公众对公告的反映,了解民意,不断调整工作思路,及时处理信息反馈结果,努力改进工作方法,树立创新意识,积极推行预算执行审计结果公开制度,使之日臻完善。
2.建立预算执行审计结果公开的风险防范机制。
第一,建立预算执行审计公开的质量控制体系,包括预算执行审计结果公开质量标准及审计结果公开质量检查、考评制度等。第二,建立预算执行审计公开风险预警机制及补救机制,对预算执行审计公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以降低预算执行审计公开的风险。第三,明确各级机关预算执行审计人员在相应环节上的质量责任,实行预算执行审计结果公开责任追究制度。
(四)健全和完善预算执行审计质量控制体系
健全和完善的预算执行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是防范预算执行审计风险的保障。预算执行审计质量控制体系从以下方面着手:
1.预算执行审计工作计划控制。
预算审计工作计划控制是审计机关根据预算执行审计人员组成和规模、专业背景和水平等情况合理确定当年度预算执行审计项目的难度、数量,合理配置预算执行审计人员和时间。预算执行审计计划控制,应当先建立预算执行审计对象和预算执行审计人员的动态数据库,在充分考虑预算执行审计人员休假、培训和轮岗等多种因素下对当年度的预算执行审计项目做好详细的人员和时间安排。通过科学的预算执行审计计划安排,量力而行,合理确定预算执行审计的覆盖面,有效地防范预算执行审计风险的产生。
2.预算执行审计对象风险控制。
建立预算执行审计对象风险数据库,对预算执行审计对象的风险进行控制。预算执行审计对象风险控制的具体办法:第一, 审计机关应当对所有管辖范围内的预算执行审计对象进行分析,根据已掌握材料初步确定其风险状态;其次,在年度预算执行计划确定后,再一次审核初步风险的合理性,根据风险状态确定预算执行审计人员的组成;第三,在小组审计准备阶段根据调查情况对预算执行审计风险进行调整或确认;最后,在小组审计终结阶段应当重新对预算执行审计风险做出最后一次评估,以确认本次预算执行审计之初风险确定的合理性,将最后评估结论更新预算执行审计对象数据库的风险评价数据,对预算执行审计对象的风险进行动态反映。通过这种做法以有限防止风险评估失误而导致出具不恰当的预算执行审计结论,从而引发预算执行审计风险。
3.预算执行审计质量检查复核控制。
审计机关应成立专门机构负责预算执行审计工作的检查和复核,检查复核工作应当由独立于预算执行审计组,并且由具有专业胜任能力且责任心强的人员担任。该机构的主要任务,是对预算执行审计中的重大问题、重大审计调整事项、预算执行审计意见及处理决定等进行最后复核。复核人员应该编制关于检查复核情况及其结果的书面报告。在检查复核过程中,复核人员应当与被复核部门对复核结果进行详细讨论。同时审计机关应当建立相关机制和程序,来解决复核人员与被复核部门之间的争议。
4.预算执行审计责任追究控制。
审计机关应当成立预算执行审计责任追究机构并建立相应的制度,明确违反预算执行审计质量控制的具体行为应承担的责任以及和责任处理方式。通过责任追究将使预算执行审计人员的个人目标和审计机关的组织目标有效地联系在一起。
(五)改进预算执行审计方法和手段以控制预算执行审计风险
先进的预算执行审计技术与方法是保证审计质量的根本措施。根据预算执行审计目标和审计对象,以风险导向审计方法作为基础,用风险控制意识贯穿整个预算执行审计过程,在预算执行审计中采用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将这些方法结合起来综合运用,达到最终的预算执行审计目的,以降低预算执行审计风险。

5. 如何加强预算执行审计

政府采购执行情况等事项严把审计质量关,坚持以依法审计、符合程序。对于重点、重大、重要的资金做到了跟踪审计,查深、提高质量、文明审计为主导,认真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及章程,严格执行《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的拟定,首先搞好审前调查,使审计人员在具体实施审计工作中做到了心中有数。
加强财政整体资金的审计,突出重点。以财政部门预算执行为主线,重点审计转移支付资金、社会保障资金、国库集中支付

如何加强预算执行审计

6. 如何深化预算执行审计

(一)预算管理制度审计
  预算管理制度审计,是指对与预算执行相关的地方性、部门性制度和办法的合规性、公平性及有效性进行审计。这些制度从总体而言,包括收入征管的控制制度、支出的控制程序,支出中重点项目的科学决策制度以及资金管理制度等,具体包括与预算执行相关的预算编制、收入征管、预算分配、预算拨付、预算执行、资金使用和管理、预算调整和追加、预算监督等制度和办法。审计的重点主要是:与预算执行和管理相关的制度是否建立和健全,所制定的制度和办法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规定,是否符合公共财政的发展趋势,是否体现了合理、公平的原则等。通过审计,评价预算执行制度的健全性和执行的有效性,以及制度本身的合规、合法、公平性,对与深化预算管理所不相适应的制度以及制度执行中存在的不足,提出纠正并完善的建议,以促进完善制度管理。
  需要指出的是,审计中或许会发现有些制度和办法与《预算法》或与深化预算管理的总体要求有些差距,但是,在本地区当前预算管理基础下有其存在的必要性,或是一定程度上对预算收入的征管、预算支出的控制等有着相对积极的作用。对此,审计部门要通过深入分析和研究,从发展的角度、更能体现公共财政发展趋势的角度提出完善的意见和建议,以促进预算管理改革的不断深化。
  (二)预算执行过程审计
  预算执行过程审计,是指对政府的财政收支从编制预算开始,至立法机关批准预算后的执行和决算批准之前的整个预算执行过程进行审计,包括预算资金的筹集、分配、使用、管理等预算执行全过程的审计。审计的重点是具体组织预算执行的财政部门和参与组织预算执行的税务、国库等部门贯彻执行财税政策、组织预算收入、安排使用资金、管理和监督预算执行的情况;预算单位执行预算收支的情况等。审计的内容包括:预算收入是来否合规、完整,收入的增长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如何;财政分配是否体现了政府“办公共之事、为公共服务”的公共财政职能,预算资金的支出方向和支出结构是否明晰,管理是否透明;各项支出是否真实、合法;预算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是否安全、规范等。通过审计,客观公正的评价预算执行的总体情况,真实地反映预算执行结果,揭示预算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主要原因,提出纠正和完善的建议,以促进各部门、各单位预算执行工作的不断完善。
  值得关注的是,在目前情况下,预算执行过程中还存在预算编制不够科学和完整,部分预算支出不够细化,预算执行不够严肃,预算调整较多等问题。当前,这些问题的产生是必然的,即有上级财政预算管理上的原因,也有地方预算执行中的原因。对此,审计部门要从实际出发,认真分析原因,提出符合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发展趋势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为促进预算执行全过程的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发挥审计监督的积极作用。
  (三)预算执行效果审计
  预算执行效果审计,是指对财政资金投向政府机构运转、社会公共服务、重点领域、社会保障的正确性以及使用的效益性和管理的规范性进行审计与审计评价,其对于强化预算监督,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建设服务型政府,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审计的重点是既要关注财政资金筹集、分配、使用得“对不对”、“实不实”,更重要的是关注筹集、使用和管理得“好不好”,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目标取向是在审计预算执行真实、合法性的基础上,重点审计预算执行的效益性。审计内容主要包括:税收和非税收入是否应收尽收;部门预算、社会保障预算、国有资产经营预算、其他公共预算和专项预算的编制是否完整、科学;政府采购成本是否降低;国库集中收付制度运行是否有效;专项资(基)金的使用是否符合规定;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管理是否科学和完善等。通过审计,监督财政预算安排、预算管理和预算单位项目落实情况,纠正部门之间的苦乐不均、分配不公,防止和消除因为预算编制不合理等原因,一方面造成财政资金的闲置、损失浪费和腐败隐患,另一方面则有些单位苦于资金不足不能全面履行职能。
  审计中需要注意的是,预算执行效果审计不是以单独形式存在或进行的,应结合于预算执行审计之中,其是在预算执行制度审计、预算执行过程审计的基础上,通过对预算管理的有效性、预算执行的真实、合法性以及预算目标实现情况的审计和分析得以实现的。因此,审计中要以财政性资金为主要对象,把促进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和管理水平为出发点,通过采取审计与审计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财政资金筹集、分配、使用和管理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重点揭露严重损失浪费或效益低下和国有资产流失问题,以促进预算执行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的不断提高。

7. 新形势下如何深化区级财政预算执行审计

[摘要]: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是《审计法》赋予审计部门的重要职责,是审计监督永恒的主题,也是区级审计工作的第一要务,如何根据实际,深化区级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工作,促进预算执行审计的规范化、制度化,是审计机关和广大审计人员需要探索和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区级 财政预算 审计

审计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对国家财政预算的审计重任,也是审计机关的基本职能。它的主要任务就是保障经济秩序的稳定和有序地进行,在推动财政制度的改革中发挥关键作用,保证经济建设中的财政预算不脱离法制的轨道。审计机关要在政策的框架内,结合区级政府财政的实际状况,加强研究财政体制改革的各项政策、制度和措施,积极探索区级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新思路、新方法,为我国审计事业的发展和进步而努力。
一、与时俱进,明确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新任务
(一)深入调研,及时发现漏洞,确保财政资金的数据准确。我们知道,区级财政审计结果的正确与否完全依赖于原始数据是否真实,原始数据不真实,即使审计过程再严谨,审计结果也会失真。要想使审计结果的真实可靠,就要从基础入手,摸清家底,事无巨细地一一查清。要把预算编制和具体执行情况逐条核对,对所有记录要甄别真伪,相互比对。对于挤占、挪用、截留财政经费等问题要及时发现,特别要注意防范以虚报冒领等手段套取财政资金的违规行为,堵塞漏洞,使财政资金在运行之初就处于严格的监审之下,确保原始数据的准确、真实、可信。
(二)以制度为准绳,促进财政资金使用的合法性。所谓合法性,就是要审查财政资金使用的依据。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合法性审计和真实性审计共同构成了审计的基础,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开展有价值的效益性审计。在审计工作中,我们不难发现预算编制随意、执行主观、违背政策和制度的问题,尤其严重的是不按照规定程序申报项目预算,预算编制粗线条,甚至是私自修改预算内容、挪用预算内资金为他用。在某些地方,更是存在着无理由地扩大预算,无预算胡乱开支的现象。开展合法性审计,促进财政资金使用的合法合规,就要从严格制度执行,强化管理入手,审计着眼点要放在国家财政政策和制度的执行上,审查的是被审计单位所提供的预算编制以及执行有无违规现象。
(三)确立改革方向,树立服务观念,实现资金支出的最大效益。区级财政审计的目的就是提高区级政府财政资金的支出效益,保证财政资金运行的安全性和使用效果的最大化。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不但受到区级政府和部门的重视,也是当地人民群众持续关注的热点之一。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区级财政资金闲置、有预算无执行、预算编制剩余过大、项目推进迟缓等等,严重地制约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财政资金支出效益不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预算资金使用部门履职失策、资金浪费和无效损耗。有些单位还存在违规出借资金,利用闲置财政资金发放贷款行为,使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大打折扣。区级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其目标不仅仅是真实性、合法性,更要在此基础上向效益性延伸和拓展,并且把它放在一个更重要的位置上。
二、围绕中心,突出财政预算执行审计重点内容
(一)注重预算编制和综合预算管理的审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改进预算管理制度提出了明确要求,财税体制和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步伐明显加快。对预算编制是否科学合理,有无遗漏和缺陷;预算编制的标准和定额的确定有无依据,是否符合要求,能否在执行时根据形势变化而及时调整和充实;编制程序的过程是否符合规定,收入是否全部入账,单项预算有无明细,审批手续是否完备,预算供给范围是否属于公共财政的范围等等方面审计内容要求越来越高。财政审计人员要做好政策储备、了解政策背景、掌握政策目标,从而奠定预算编制和综合预算管理审计的基础,保证审计任务的完成。
(二)注重转移支付资金分配的审计。转移支付分为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两个方面,审计的目的就是要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避免顾此失彼。要保证分配的资金在公开透明的前提下投放到位,防止被违规挪用和截留用于其它预算外项目的开支和使用。对此要加大监督力度,对于一般性转移支付审计,审计重点要放在税收返还和结算补助上,审计内容是支付的真实性和合法性,注意发现其中的弄虚作假骗取财政资源的行为;对于专项转移支付审计,要从源头上抓起,每一笔资金都要审查其来源、去向、效益,进行实时跟踪。
(三)注重预算支出的审计。财政制度的改革带来了许多的不确定性,也给审计工作带来了新课题,审计机关财政审计任务不但越来越重,而且越来越复杂。审计工作的重点在于对支出的审计,改革进行到哪里,审计就要紧紧跟上,审计监督一刻也不能放松。要把目光聚焦在财政资源支出的真实性上,确保每一笔记录都是可信的,是严格按照预算的数额使用的,而且符合重点、急需、有益的原则,支出的结构科学合理,力争通过审计达到重要资金追踪问效机制的构建。
(四)注重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审计。财政效益审计要根据不同时期主要经济工作的特点来全盘考量,在确定审计重点时,要客观地考虑审计资源和被审计对象的状况以及社会关注的程度。还需要依照所涉及问题需要解决的急迫性、关键性和对经济建设影响的程度来确定。综合来看,就是要将财政预(决)算内外资金收支、基金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作为财政效益审计的重点。审计中不但要重视违纪违规问题,更要把效益审计放在一个重要位置上贯穿始终。揭露问题只是一个过程,最终目的是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提高财政资金支出的效益,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三、做好“三个结合”,提高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工作效率
(一)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与政策审计相结合。财政改革的新形势给财政审计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务,就是要从政策落实的层面找准着力点和突破口。当发现财政预算执行中的突出问题时,要及时地对所涉及的相关政策进行审计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了国家政策和政府决策的执行和落实情况,形成详细的专项报告。在调查中可以运用审计调查的一些专门方法,可以是以部门为线索,也可以是以重大事件为导向,也可以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用。这样就能够把在审计中发现的同类问题,尤其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与延伸审计单位结合起来。对于区级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等公共服务领域的专项政策要重点审计,做深入的调查,使审计工作在一个较高的层次上发挥作用。
(二)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与“上审下”相结合。省市级审计机关除担负着本级预算执行审计外,还承担着对下级政府财政收支管理的审计工作,怎样把对下级政府财政收支管理的审计与区级预算执行审计有机地结合起来,用经济有效的方式进行工作,是审计机关所要研究和解决的课题。这就需要找到两级审计中的契合点,上下结合,巧妙切入,比如在项目筹划、人员分工、审计进度、实施形式上可以集中安排,审计的指导思想、监督和处理程序都可以统一要求。这样既可以节约人力和资源,又可以进一步丰富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内容,促进财政审计的深化和发展。
(三)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预算执行审计就是审查执行的状况,包括了预算的编制、执行是否符合各项财政制度,整个程序是否合规。经济责任审计则是审查财政资源支出获得的最终效益的高低,以此来判断领导干部管辖的各种政府性资金运作效率,从而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等情况等进行评估。这其中包括了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和有效的经济因素,也包括了领导干部的工作态度、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方面的主观因素,还包括了有关秉公执法、廉洁自律等方面的政治因素。二者的侧重点虽然有所不同,但在审计内容、审计处理等方面是相通的,可以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因此要做好预算执行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实现成果共享。

新形势下如何深化区级财政预算执行审计

8. 如何进行预算执行审计

一、突出分析重点。突出分析重点,即抓住预算执行中的重点问题、主要矛盾进行综合分析。重点越突出,分析越容易出成果。预算执行审计涉及的情况相当多,综合分析中如果面面俱到,什么情况都分析,重要问题往往被一般情况所掩盖,耗事费力,难出成效。突出分析重点,一是注意抓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资金的审计综合分析。如有预算资金分配权的行政主管部门、有罚没收费权的行政执法部门、接受财政补贴数额较大的公益事业单位等等,都应列为分析重点。二是注意抓重点问题的分析。通过对预算执行情况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分析,从中发现“数额大、范围大、危害大、影响大”的问题。如预算执行中的严重弄虚作假、违纪违规问题,预算内外资金的管理不善问题,宏观财力增长趋缓问题,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挖掘问题等等,都比较重要。从今年的审计情况来看,要重点突出对资金量大、有预算资金分配权和下属单位多的部门审计情况的综合分析,促进规范财政财务管理,强化对政府部门权利运行的约束和监督。围绕这些重点问题进行分析,党政领导的关注度高,产生的效果往往比较大。
  二、坚持实事求是。实事求是不仅是预算执行审计的本质要求,也是开展综合分析工作必须遵循的原则。离开了实事求是,综合分析就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基础,甚至会得出错误的结论。坚持实事求是,是从实际出发,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客观公正,成绩不夸大,问题不缩小,在全面搞清事实的基础上,深入解剖,分清责任。坚持这一原则,要注意防止结论在先,分析在后的主观做法。二是把握事物的本质。预算执行审计中的情况比较复杂,有些现象并不反映事物的本质,甚至将事物的本质掩盖起来。许多初始状态的情况,有时还混杂着一些不真实的东西。比如预算收支平衡,通过对审计情况的综合分析,我们会发现存在一些应收未收、应减支而未减支、应投入而未投入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坚持实事求是的分析原则,通过对大量的表象情况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提炼,就会较准确地揭示出预算收支中这种人为平衡的本质问题。三是要把握好“三个有利于”原则。在新旧体制的交替过程中,由于立法工作跟不上,往往会遇到一些无法可依的问题。即便是有法可依,又会因法规的过时或不完善而难于适用。坚持“三个有利于”原则,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
  三、分析问题要全面。分析问题要全面,是指对审计中获取的情况要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地分析解剖,努力揭示其范围、性质和发展趋势。与其他行业审计相比,预算执行审计情况宏观性强,人大、政府和财税部门关注度高,如果分析问题的范围过窄,就让人无法确定是点上情况还是面上情况:分析过于微观,难于引起党政领导的注意;分析过于简单,就事论事,缺少原因、对策,则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因此,必须注意在突出重点的前提下,力求全面地分析问题。全面地分析问题,着重是把握好四个“度”:一是拓展广度,即要求分析的问题覆盖面越广越好,范围越广,定量定性越准确,越利于党政领导决策。一般情况下,都要把所审单位情况纳入分析视野,还应利用好以往审计情况资料和有关情况,材料缺乏时,可运用审计调查进行辅助搜集。二是挖掘深度,即要求深入解剖“麻雀”,准确探知问题存在的程度、原因,揭示事物的本质。比如,我们要分析坐支预算收入问题,就必须对存在这一问题的所有被审计单位的坐支预算收入种类、金额总数、账务处理,以及影响预算收支和宏观经济发展程度等情况进行全面分析,才能准确揭示这一问题给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的恶果。三是提炼高度,即分析每一问题都要与改革开放大局,与经济建设中心相联系,尽量选择联系紧密的问题进行分析,增强分析对象的份量。四是选择合适的角度,即选择最适宜的切入点对问题进行分析和反映,求取最佳分析效果。它包括两层意思:(1)分析问题要坚持两点论,防止面性。既要分析事物的正面,又要分析其反面,分析微观,要联系宏观,分析全局,要结合局部。比如,分析政府行为的各种收费,从解决建设资金不足这个角度出发无疑是必需的,而从搞活国有企业这个大局来看,特别是在企业经济效益普遍不景气,下岗职工较多的情况下,权衡利弊,减少或取消某些收费又是应该的。(2)反映分析成果要选取最易引起注意且比较容易接收的方式。如目前仍然存在的乱摊派问题,已经由过去的公开性摊派转为长期借钱借物拿产品的隐蔽性摊派,如果我们从“有权部门进行暗摊派的问题应予注意”这个题目入手反映问题,就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再如许多反面问题的反映,如果从建设性、防护性的角度、充分肯定成绩的基础上去反映,会有助于这些问题的解决。
  四、分析要及时。预算执行审计的范围广,单位多,资金量大,审计期间相对跨度也大,除对上年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全面审计外,对有些情况还要追溯到以前年度。此外,从进审到完成审计的时限一般为半年左右。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对各种审计情况不能进行及时的分析与反馈,就会大大影响预算执行审计作用的发挥。因此,要确立较强的时间观念和效率观念,以实现分析的最大价值。及时进行综合分析,一是要建立与审计同步进行的分析制度。这一制度包括审前、审中、审后三个分析。审前分析,主要结合审前调查、拟制审计方案工作,分析审计中可能遇到或需要挖掘的问题,以便审计中能有效地抓住要害,突出重点,提高工作效率。审中分析,要求审计人员根据发现的新情况,确定新的主攻方向,及时把握审计中的新问题,以便进行深层挖掘。审后分析,则是对审计完成后的全部资料进行的分析。它既要求个项目(单位)的审计情况分析,为厚积薄发做准备,还要求对预算执行审计的所有单位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分析结果,除用于写审计报告外,还用于开发审计信息与调研文章。二是及时地反馈审计分析成果。对凡能起到决策效应的情况,都要及时反馈给党政部门、上级审计机关以及有关的被审单位,便于及时改进和补救。此外,在分析期间的掌握上,要尽量延展到分析结果反馈时日的最近日期。如5—6月份的分析,要尽量把一季度的同类情况分析进去,以利于领导把握这一问题的现状与趋势。
  五、提高分析的有效性。进行综合分析时,要充分考虑分析所要达到的目的和效果。这种目的和效果,最起码要对被审单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其次要努力进入党政领导的决策圈,起到强化宏观调控的作用。效用较小或无效的分析,不但会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且极易干扰领导决策;错误的分析则会导致党政领导决策失误,严重损害审计机关的声誉。因此,分析人员要始终确立有效性的意识,做到无效情况不分析。提高分析的有效性,一是要在已分析的重点问题中,选择那些带有共性、倾向性、苗头性、可能是大案要案的问题,进行深入解剖,确保所分析的问题事实清楚,定量定性准确,使决策者充分感到审计分析情况所具有的权威性、可信性,进而关注这一问题。二是要深入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从机制和制度上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使决策者容易采纳,乐于采纳;使落实者易于实施,实施后效果良好。
  六、分析要有逻辑性。逻辑性是指综合分析过程中要遵循逻辑思维规律,做到观点正确,问题清晰,判断恰当,推理有据,论证有说服力。缺乏逻辑性,分析问题时,分析者往往感到面临一团乱麻,无从下手,最终难以写出好的分析文章。因此,讲究和把握分析逻辑十分必要。分析要具备逻辑性,就必须掌握并能运用好辩证逻辑和形式逻辑的基本知识,特别是要遵守好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即,遵守同一律,紧紧围绕主题展开分析,做到概念清楚,观点正确,前后同一;遵守不矛盾律,写作分析文章时,思维要保持前后一贯,避免自相矛盾:遵守排中律,排除错误的判断,保留正确的结论,防止出现同时否定矛盾双方的思维错误;遵守充足理由律,在分析论证问题时,要有充足的理由。
  七、坚持政治性原则,审计的目的是保障经济建设健康发展,促进改革开放和廉政建设。因此,综合分析就必须要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指导,以国家的法律、法规为依据,以促进经济建设健康发展为目的。综合分析只有坚持政治性原则,才能在大事大非面前站稳立场,在错综复杂的审计情况中不至于迷失方向。坚持政治性原则,要求综合分析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准确体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一个中心,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综合分析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综合分析的一切内容都要与这个中心紧密相连,联系越紧密,分析效果越好。两个基本点,一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要以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发现、分析问题,要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去解决问题;坚持党领导下的综合分析制度,综合分析要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二是坚持改革开放。要紧紧围绕促进改革、开放来进行综合分析,及时发现新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促进改革开放的健康发展。审计人员要认真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并在综合分析中予以正确、充分的体现。